以文化浸润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文化浸润语言,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学语言,不只是学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英语素质,培养学生用英语来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提高英语素质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对象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自如得体地使用语言,避免误解和错误。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一、引言
(一) 文化的内涵
《易.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之意。最初指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关注、培养,特别是对艺术、道德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暗喻就像庄稼一样,只有经过辛勤耕耘,才能造就良好的文化修养。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有文化即文明、文化即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文化即社群互动场所、文化即人们之间的动态建构等不同观点。《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其内容主要涵盖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
(二)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受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的性格的制约和影响(胡文仲:《文化和交际》)。语言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可能离开文化,外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教学。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我们学语言,不只是学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更主要的是用英语来进行交际。要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对象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自如得体地使用语言,避免误解和错误。
(三)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和敏感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冲突,深入体验各种文化,学会能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它要求交际双方必须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是人们储存在大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知识。如果讲话者头脑中有交际所需的文化图式,并且在输入信息时被成功地激活,就会加快交际的理解和表达,否则交际的理解和表达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失败。学生在英语学习如果不能很好的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就会造成交际中的不得体甚至误解造成令人捧腹或尴尬的场面。因为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对方往往对发音或语法等错误比较容忍,但是对由于文化差异或冲突所造成的失误比较在乎,这类错误主要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该语言本族人的习惯,误用该语言的表达方式或不符合失控等造成的。(托马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加强文化教育,不仅仅要教授语言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理解、尊重、认同和宽容异族文化,培养对异族文化的情感,理解语言中文化的表现和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外文化对比,激发学生文化探究兴趣,渗透文化意识。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说过:“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世界文化的态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世界文化的热情。
例如汉语中的“银河”在英语中是the milky way,据说是来自希腊神话,是女神用力过猛,奶汁喷到天上,便成了牛奶路(the milky way),而在中国却流传着“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再比如西方的情人节现在越来越得到中国青年人的青睐,实际上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节日,如七夕-也叫做中国的情人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又如,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一种传统美德,表现在称谓上,称呼“老大爷,老同志”等,是一种尊重,对方觉得你很有礼貌,很有修养,但是在西方,如在其称呼前加上“old”则会使对方很不高兴,因为在西方,“老”被认为“没有用的”;英国的气候一年四季变化多端。所以人们长期养成见面就谈天气的习惯,而且他们不善于同生人谈个人私事,谈论天气就是一种很好的回避方式。而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了吗?”而且喜欢谈论一些私事以显示彼此间的友好。以上这些,都是有着鲜明对比的文化和传统资源。教师应利用类似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加深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探究的兴趣,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树立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文化渗透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与文化题材有关的课文和材料,因此教材中的相关资源是导入和学习西方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要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文化的异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学生学习牛津教材第六模块第一单元的Stand up comedy时,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国家对幽默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人以取笑自己,捉弄自己为乐,理解英国式幽默的关键是知道他们经常使用“understatement”。在理解stand up comedy的基础上,比较它和中国的cross talk的区别,因此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通过阅读California,学生将了解美国的历史,尤其对Native Americans, the Spanish, Russians, Gold Miners, Later Arrivals, Most Recent Arrivals 等大熔炉中的美国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