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哪些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哪些不同?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和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巨头,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异。
下面我们将从技术水平、结构布局、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来探究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不同之处。
一、技术水平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和高品质制造技术,常年在科学技术界排名前列。
德国不仅注重科研创新,同时也重视技术实践,注重技术培训和人才吸引。
因此,德国制造出来的产品设计新颖,技术含量高,质量可靠,而且节能环保,很受欢迎。
与此相反,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含量方面相对较低,产品设计和研发方面没有德国先进。
尽管过去几年中国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产品升级换代的推进较慢,制造业整体缺乏技术创新。
二、结构布局德国制造业的结构比较多元化,从小型手工制造到大型自动化精密制造均有涉及。
德国企业往往注入巨额资金,进行长期规划,把产品线延伸到更广泛的市场。
德国制造业的特点是注重柔性化生产,以满足市场上定制化需求。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两个领域。
轻工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是较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造纸、食品、服装等。
而重工业方面,虽然拥有制造量大、价格低的优势,但是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往往市场竞争很激烈。
三、企业管理德国企业注重优秀的管理、协作和员工参与度。
德国企业常常遵循“德式管理”,注重遵循规范化的流程,保证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的可靠性,满足客户需求。
与德国不同,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普遍比较死板,常见的情况是过于强调生产管理上的规范性,过度注重了工人频繁使用工具而否定他们的灵活性,假定管理者无需遵循规范,就无需自省,就容易忽略人的主观意见和存在感,这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存在着诸多差异。
德国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而中国制造业规模较大,价格较低,存在很多创新的潜力,如何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吸收德国的优秀经验,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德国制造与国内制造的区别
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究竟不同在哪【研究院·微研究】到底什么是“德国制造”一说起德国制造,大家都觉得好,大到汽车,小到螺丝刀,但他们为什么好,到底好在哪,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
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
因此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
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
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不同到底在哪流程化:上图是大众汽车1969年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比现今国内很多车厂的自动化程度都高。
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
另一个行业的例子,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
(我想企业里面用过SAP的ERP系统的人,特别是财务采购之类的肯定特别熟悉)可测量:上图是Carl 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0.5微米,给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
性能优异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也是德国人造的比较好。
他们希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精确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
通过这些测量手段,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馈回路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前提。
中国制造与德国4.0的异同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异同∙ 1. 德国工业4.0主要特点德国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
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
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
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
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
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 2.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比较两个战略可以看出各有特点,除了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不同之外,还存在战略思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德国工业4.0为德国工业发展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蓝图,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认真与严谨,在战略思想、基础研究、技术教育、政策机构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3.比较①战略思想的差异比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德国工业4.0战略是一个革命性的基础性的科技战略。
其立足点并不是单纯提升某几个工业制造技术,而是从制造方式最基础层面上进行变革,从而实现整个工业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不拘泥于工业产值数据这个层面上“量的变化”,而更加关注工业生产方式的“质的变化”。
德国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有何不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之一,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际汽车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而德国作为汽车产业的大国,其高质量和高性能的汽车也备受世界认可。
那么,德国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有何不同呢?接下来将会为大家一一列出。
一、品牌历史德国汽车品牌具有较长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的那一刻起,德国就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制造国之一。
从奥迪、宝马到奔驰、大众,这些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具知名度和用户忠诚度的品牌。
而中国汽车品牌才起步时间还较短,更多的是处在发展中的阶段,具有较小的品牌历史和文化积淀。
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汽车厂商通过不断创新和进步来提高品牌形象和用户认可度。
二、技术创新德国汽车制造业在技术上一直处于行业的前沿。
例如,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方式生产汽车的国家,而且在汽车动力、智能技术、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和创新。
德系车品牌在技术上充分展示了德国人对汽车制造的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上还有一定的缺陷,需要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以应对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
三、产业链布局德国汽车制造业在产业链上拥有较为成熟的布局和完备的配套体系。
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从后市场服务到汽车销售,德国汽车制造业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和高性能。
而中国的汽车产业链还比较单一,各个环节之间协同不够,需要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以提升产品的整体品质。
四、市场需求德国的汽车市场需求趋向于高品质和高性能的豪华汽车,消费者更注重汽车的品牌、时尚感和科技感。
而中国的汽车市场需求则更加多样化,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注重实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因此,中国的汽车厂商需要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总结:德国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虽然存在差异,但这也为彼此的技术交流和经验借鉴提供了机会。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未来中国汽车将会在全球市场上更加出色。
德国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德国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比较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国和中国作为两个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其经济发展状况备受瞩目。
这篇文章将对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进行详细比较分析,重点探讨两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特点和未来趋势。
一、德国制造业发展概况德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制造业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2018年GDP中制造业占比20.6%,并且是德国出口的主要力量。
德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机械、汽车和化工等行业。
其中,机械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是德国制造业的两个核心领域,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以上。
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德国制造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德国汽车制造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德国制造业注重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德国制造业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最后,德国制造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采用严格的环保标准,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德国正在推进工业4.0战略,使其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以应对全球制造业的变化和挑战。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其制造业规模和产出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德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27%,总产值超过33万亿元,出口额占全球20%以上,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参与者。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制造业转型。
其次,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第三,中国制造业正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人口优势明显。
其次,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规模巨大,可以集中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中国制造将取代德国制造?
贬 值 这 两项 威 胁 。 中 国 的 多数 行 业 虽分 工
局 ( A )就 发 表 过 预 测 , 中 国将 取 代 BF I 德 国 ,成 为 全 球 最 大 的 出 口 国 。 自2)9 ( 年 0
4 以 来 , 中 国每 个 月 的 出 口额 都 超 过 了 月
不 同 ,但 都 同属 劳动 密 集 型 、低 附 加 值 的 制 造 企 业 。成 为世 界 工 厂 不 应 该 让 我 们 感 到 兴奋 , 中 国制 造 正 面 临 一 场 前 所 未 有 的
虽然这 只是 德 国高技 术 制造 的 冰 山一角。
中 国企 业还 面 临 来 自成 本 上 升 与 美元 早 在 20 年 ,德 国 联 邦 对 外 经 济 信 息 08 但 即 使 是 在 德 国人 为其 引 以为 傲 的 制
造 业被 赶 超 而 担 忧 的 时候 , 中 国人 也 不 应
进 入 美 国就 是 一 个 典 型 的例 子 。
己。 只 有 内功 练 好 了 ; 只有 不 固步 自封 、
敢 于实践、虚心 学习、寂 寞耕耘 ;只有在
技 术创 新 、营 销 策 略 、品 牌 文化 方 面提 升
强 势挑 战 。 中 国将 超 过 美德 两 国 , 成 为 全
球 第一 出 口大 国
的 汽 车 配 件 还 不 涉及 产 业 的 核 心 部 分 , 整
车 的研 制 和 发 展 还 相 对 滞 后 ; 次 , 其 中国 自 主 品牌 汽 车 还 比 较 少, 这 点 就 可 以看 出中 从
国与德 国的差距 。 国自身就 拥有奔驰 、宝 德 马 、大众 、 时 捷等 享 誉 全 球 的 汽 车品 牌 , 保
铝合金 非常耗 能 ,在 中国生产 的能源成本
制造业方面,中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制造业方面,中国与德国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制造强国,在很多方面都有各自显著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制造业和德国制造业的不同之处。
一、制造业体系在制造业体系方面,中国和德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大多依赖于企业的单体发展,而且在基础设施、物流、质量体系等方面相对薄弱,不够成熟。
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极其激烈,企业间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公司间的配合水平较低,这也为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德国的制造业体系更加成熟,采用了协作式的制造方式。
德国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和战略合作能力,具有更好的生产协同和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外,德国经济是严谨、科学、精益求精的,德国制造业的产品品质一直是其它国家所追求的典范。
二、品牌拉动和市场份额在制造业品牌认知和市场份额方面,中国和德国占据着不同的位置。
在国际上,德国品牌的认可度较高,德国企业的品质在其他国家制造业中占有最高的比例之一,在汽车、机床等领域都领先世界水平。
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宝马、奔驰、奥迪堪称汽车制造业的三大巨头,并且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德国市场,更泛涵国际间的制造业市场。
然而,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和认可度尚未完全达到国际标准。
因此,中国在制造业的品牌意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球化战略以增强企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三、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保持制造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国和德国而言都是一大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加强企业与学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培养自主研发的精英人才为主。
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国内一流制造企业纷纷自主研发出相关产品并有不俗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有何不同?
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有何不同?在现今的全球市场中,中国和德国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工业制造国家之一。
两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也备受瞩目。
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创新和提高生产力,以提升经济发展。
但是,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将一一列出。
一、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德国是全球技术创新的领袖之一,其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直是世界所瞩目的。
德国的制造业是面向市场的工业模式,依托高端技术和高品质质量,德国制造业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和高竞争力。
相较而言,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缺少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的累积。
中国的企业起步较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许多企业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但是,随着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正在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投入,也在推动制造业向高品质和高科技方面的发展。
二、生产成本和人口规模德国的制造业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德国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决策所产生的制造业生产成本负担。
相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人工和土地成本低廉,加上人口规模庞大,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
三、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德国的制造业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发扬了德国人勤奋务实,品质至上的文化特点,注重质量和技术,增强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而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管理。
传统文化和国情使得中国企业重视集体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
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经营理念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德制造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有所不同。
四、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德国制造业注重精益生产,产品高端化和差异化定位,且在初期就以品质和服务优势积累了品牌稳定客户和忠实度。
而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模糊不清,缺乏差异性和特色,在市场中更是缺乏竞争力。
但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和差异化方向转型升级,力求提高产品标准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制造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两国都在积极创新和提升生产力,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史
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史一、中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9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8.57%,接近三分之一!从规模来说,中国制造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但从历史上占世界的比重来说,只能屈居第二!二战期间美国制造业曾经占到全世界的53%,堪称逆天!二、中美日德:世界四大制造业大国这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了750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
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仅位列第四位,有点令人意外!不过德国的制造业附加值高,出口规模大,制造业质量全世界第一。
三、韩国: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强国在中国人眼中韩国是个小国,不论是人口,还是面积都与中国不能相提并论,但韩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已经将英法意等传统欧洲列强甩在身后,而且稳居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比中国要犀利的多!当然韩国制造历史的水平也是世界第一!四、意大利:出乎意料的制造业大国意大利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并不突出,不论是GDP还是科技实力,都是二流水平,但意大利却是欧洲第二制造业大国,仅次于德国,在英法俄之前。
意大利的制造业实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其汽车、造船、军工、机械、服装、奢侈品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流的。
五、制造业大国分布不均世界制造业大国最多的是欧洲,其次是东亚、东南亚、北美,而南美、非洲、西亚等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弱。
其中非洲仅有尼日利亚一个国家进入世界制造业50强。
六:中美两国占据世界制造业半壁江山中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28.57%,美国占17.89%,两国合计达46.46%,接近全世界制造业的一半!试想,如果中美联手,几乎可以对世界大部分商品供应形成垄断,这无疑是非常厉害的!而世界十大制造业强国的总份额更是达到了75.05%,可见世界虽大,制造业仍然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
七、弹丸之国也可以成为制造业强国这份榜单中有几个国家非常了不起,从人口和面积来说,它们都是弹丸小国,却依然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瑞士18、比利时28、新加坡30、以色列37。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德国和中国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德国和中国在工业领域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一、制造业德国和中国都是著名的制造业大国,但是两国在制造业上的发展路线却存在较大差异。
德国在工业领域走的是高端化、精益化的道路,致力于打造世界顶尖的技术和品质。
德国制造的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高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中国经济的崛起则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业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逐步提高。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德国和中国工业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德国作为欧洲科技创新和研发的中心,一直以来注重高技术和高质量的研发,德国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德国强大的中小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转型升级。
而中国则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和投资规模,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例如“高精尖”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突破和应用日益成熟。
三、环保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德国和中国在环保治理上也有所不同。
德国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德国环境标准严格,且严格执行。
而中国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在近几年中国政府放眼于未来,积极推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采取了全面的环保整治措施,例如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推广清洁能源等。
四、贸易往来作为世界两个最大的出口国,德国和中国在贸易往来领域也有很多的合作和交流。
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活跃,例如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发挥德国品牌优势,在工业、汽车等领域依然拥有巨大优势,然而随着中国工业的崛起,中德工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双方政府也在不断改善和加强贸易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协议,通过多边、双边、对话等多种方式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世界六大顶尖的机械强国谁名列前茅
世界六大顶尖的机械强国谁名列前茅机械工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许多国家都努力提升自己的机械制造水平,而世界上有六个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机械强国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德国、日本、中国、美国、瑞士和韩国。
德国一直以来被誉为机械工业强国,这并非空穴来风。
德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在制造技术、研发实力和产品品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的机械工业涵盖了各个领域,从汽车制造到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到电子设备等都有德国的身影。
德国机械工业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创新和高质量,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制造上,德国企业都力求精益求精。
日本的机械工业同样也是世界领先的代表之一。
自20世纪初开始,日本的机械工业就以其高度精密和高品质而闻名于世。
日本机械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和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
日本汽车制造已经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龙头,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优势。
此外,日本的机械工业还以模具制造、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闻名于世。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日本机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机械强国之一。
中国的机械工业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每年都在大规模的扩张和提升,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的机械工业涵盖了从重型机械到高端数控设备,从铁路交通到能源设备的各个领域。
中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械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自然也是机械工业的巨头之一。
美国的机械工业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而著称于世。
美国的机械制造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的机械工业涵盖了从航空航天到电子科技,从农业到光学设备的众多领域。
美国的机械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高精度、高速度和高耐高温的产品在航空、能源、军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虽然两者都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德国和中国工业制造业之间的主要不同点。
1. 思想和文化差异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凝聚着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也导致它们在运营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德国人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它们强调精益生产,通过标准化和自动化来达到高效率和精确的生产。
与此不同,中国更倾向于大规模生产和效率至上,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通常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导致不良影响的恶性竞争。
2. 技术和创新水平德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和创新的引领者之一,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面的投入远高于其他国家。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也很注重创新,经常开展合作并互相分享技术。
与德国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虽然在不断追赶,但在短期内可能无法超越。
3. 人才模式和教育制度德国拥有全球顶尖的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企业和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
德国制造业注重培养新型员工,特别强调工艺技能和职业素质。
与此相比,在中国,追求学历和课程培训通常更普遍,高校和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工业制造业在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4. 管理态度和文化在德国,公司经营者通常身兼数职,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经营状况并做出快速反应。
此外,经营者还十分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尤其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在中国,管理者通常采用一种更加直接和命令式的方式进行管理,比较注重权威和计划。
5. 市场和国际经验德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和协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依靠自身强大的品质和技术优势,多次成功地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项目。
相比之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相对较新,它们需要积极在市场竞争中拓展国际化的影响力。
总之,虽然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也体现了两国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不同。
与此同时,德国和中国也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制造水平上不断努力。
德国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哪些区别?
德国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哪些区别?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各国制造业竞争愈加激烈。
作为当前制造业的两个重要国家,德国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各有特色。
那么,究竟德国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哪些区别呢?一、制造业发展历程不同德国是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机械化工业的发展。
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
因此,德国拥有着较为成熟的制造业体系,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而中国面临着技术人才和制造业体系的建设与储备不足的问题。
二、技术水平和制造质量不同德国一直以来以高水平技术为主导,以工艺精益求精的理念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那些著名的汽车、机械、光电等企业,都以高科技为标志,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自动化制造、数字化制造等前沿技术,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效率。
而中国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上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生产效率、制造速度等方面需要提高。
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同德国注重自主创新和研发,提高核心技术能力,积极拓展创新领域,而中国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研发领域发展还存在局限,能够独立创新的企业比较少,依然需要引进外部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品牌价值和营销策略不同德国制造业拥有着全球知名品牌,以高品质、高档次和奢侈品为代表,兼具精工细作和工艺创新等多重品质。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在品牌认知和营销策略上还需要加强,发展高档次和高品质的品牌,能够走向世界、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综上所述,德国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未来,不同国家之间应该增强互学和合作,加强开放创新和技术交流,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发展。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策略有何区别?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策略有何区别?工业制造是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的发展策略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上的发展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德国的工业制造主要由政府引导,政府对于技术研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也设立了多项行业协会和机构,提供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相比而言,中国的工业制造更多依赖市场推动,政府则更多发挥着规划和协调的作用,以鼓励企业的参与与投资。
二、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德国的工业制造重视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大量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资源,推动工业制造转型升级。
而中国的工业制造则更注重数量的扩张和成本控制,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中低端产品,很少投入到高端技术创新领域中去。
三、人才培育与技能培训德国的工业制造更加注重人才和技能的培育,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
政府不仅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和学徒计划,而且也投资于培育科技人才和研究生教育。
而中国由于大量劳动力和基础教育问题,选择了用数量来弥补人才和技能的短板,这使得中国的工业制造领域的人才结构较为单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四、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德国的工业制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而中国的工业制造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与生态,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和废水处理等环保手段十分欠缺,现阶段的大规模工业制造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也是十分严重的。
综上所述,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策略有着明显的区别,德国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和技术研发、注重人才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则更多依赖市场、注重数量扩张和人力成本控制。
对于两国来说,完全照搬对方的策略是不合适的,应该在自身情况和国情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规划。
在工业领域,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在工业领域,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制造业一直是大国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
在工业领域,不同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各异。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探讨其运用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1.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计划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模仿、借鉴等阶段,但现在中国已经迈向创新型制造,其“中国制造2025”计划就是一种运用“产学研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思路推动产业现代化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模式。
这个计划聚焦十个重点行业,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方案和评价指标,力求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向创新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2.德国制造业工匠精神德国一向以制造业强劲而著称,其制造工艺和制造质量闻名于世。
德国制造业的重要特点是工匠精神。
德国的制造业工匠精神包括了严谨、注重细节、高标准、优质、工程技术等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德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美国制造业高科技优势近年来,美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美国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大多数美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都是研发新技术应用的前沿产品。
可以说,美国制造业是一个又大又强的高科技行业,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这使得美国制造业在市场环境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4.日本制造业精益生产模式日本的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曾发生过一次危机,这促使其再次加强严控制造成本,运用精益生产模式进行制造业生产管理。
精益生产模式是一种对照以往制造完美的思路,运用避免浪费、持续改进、标准化、流程再造等方法,使得制造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并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让日本制造业发扬光大。
5.韩国制造业电子科技制造优势韩国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开始迈向电子科技制造的特点之一是,迅速立足于全球市场,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设备、电脑等产品。
韩国精通电子科技的制造能力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主要成功经验是:庞大的电子产业集群和海量的产品产线,技术水平非常高,制造品质卓越。
德国和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有何不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工艺制造水平不仅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更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发展。
德国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领域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其工艺制造水平也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
那么,德国和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有何不同呢?下面将以有序列表的形式进行介绍。
一、技术水平无论在制造和工艺技术方面,德国始终是对全球其他制造业者公认的领先者之一。
德国专注于创新和技术升级,不断提高其制造过程的可靠性和效率。
德国的科技支撑和投资相对较高,能够充分支持其对创新的追求,从而提升德国的工艺制造水平。
德国的制造和技术标准也很高,这归功于其实施的质量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也让其获得了技术转移和合作的机会。
相比之下,尽管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工艺制造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相对较低。
中国往往依靠“量”来取胜,量大成本低,利润率高,但这种模式与质量的追求存在矛盾。
从技术上讲,中国整体技术水平与德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大量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着低效的问题,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缺乏孪生生产线和自动化生产设备也让中国的制造水平较难进一步提升。
二、产业环境德国在工艺制造水平方面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和提升,还得益于其完善的产业环境。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减税、优惠创新、扶持贷款、卓越技能等政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德国致力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这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能够通过中间商、跨国生产等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竞争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制造行业发展相对独立,缺乏成熟的产业支撑和保护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出口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并且容易受到技术转移和抄袭的影响。
三、工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而工人是制造业的核心力量。
在德国,工人需要接受高质量的职业培训,需要通过艰苦的试炼,才能胜任制造生产工作。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工艺制造方面有何不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工艺制造方面有何不同?工艺制造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产业之一,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人文环境、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工艺制造的技术和手艺也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工艺制造方面有何不同?一、日本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在汽车、摩托车、电子等领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日本在工艺制造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日本制造业的关键词。
日本的制造企业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发展了一套成熟的精益生产模式。
精益生产所倡导的是消除浪费、优化流程、增强创新、提高质量和效率。
这样的生产方式让日本的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
2. 革新创新日本的制造企业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它们不仅善于追求技术升级和革新创新,而且能够将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制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同时,日本的制造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制造流程方面也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3. 自律与责任日本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日本人的自律与责任心。
日本的制造企业注重员工的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样的企业文化使得日本制造企业在品质、效率和精神面貌上都比较优秀。
二、德国德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制造业在德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德国的制造业以精细制造、高质量和高效率著称。
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在工艺制造方面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1. 专业性强德国制造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专业领域的制造非常重视。
德国很多企业都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汽车制造、高速列车、化工等方面。
德国制造企业不仅注重专业领域的制造,也注重与不同领域的公司协作,例如与软件厂商合作研发舒适且安全的汽车座椅等项目。
2. 细节控制德国的制造企业在生产制造中十分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控制。
对于产品制造的每一个细节,德国企业都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德国的制造企业在产品品质、制造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很优秀。
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情况有何异同?
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情况有何异同?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德国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其制造业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制造业技术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对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一、产业结构方面德国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其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高端、精细化的工业领域,如汽车、机床、化工等。
德国企业在产品品质、技术水平、管理体系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更是享誉世界。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更多侧重于“制造”,随着市场对品质、技术、标准的要求提高,制造业开始向高端、精细化转型。
在领域方面,中国制造业也逐步获得国际地位。
例如,华为、中兴等企业在通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海尔、美的等企业在家电领域也取得了卓越成果。
二、技术创新方面德国作为制造业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
它成功地将研发、生产和销售整合在一起,推动了企业技术的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
德国的专利数也遥遥领先世界。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虽然国内科技人才数量庞大,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专业领域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研发转型,引进、培育人才以及加强国际技术交流等举措,逐步提升自身实力。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随着国际市场的的竞争加剧,德国制造业已进行了多次转型升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
例如,进入21世纪后,德国通过改革、完善政策体系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等举措,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和创新能力。
中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2015年,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以提高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水平,进一步把握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机遇。
这一政策下,中国已经开始向高质量的制造业转型,提高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国际竞争力方面德国拥有高端技术和产业密集型经济,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具有卓越的竞争力。
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有哪些异同?
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有哪些异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引人注目。
德国和中国都是热衷于制造业的大国,两者在制造业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本文中,将会具体分析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一、德国制造业发展模式1. 以高质量、高技术为主导的发展路线德国的制造业以其高品质、高技术的产品闻名于世。
无论是机器制造、汽车制造、或是其他开发型制造业,德国制造业都以其卓越的质量和不断创新的实力脱颖而出。
2. 实行“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在德国,工匠精神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制造业的一种文化传承,而职业教育则被视为德国制造业的一种培训途径。
这种文化传承和培训途径使得德国制造业专家和从业者有着极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3. 以高度工业化和专业化标准提升企业竞争力德国企业秉承着高度工业化和专业化标准,实行规模化生产,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这个标准化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尽可能地掌握整个生产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模式1. 依赖于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中国制造业主要依赖于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并以此获得价格优势以应对海外竞争。
从成本优势方面来看,中国比德国具有更低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
2. 以模仿和改进为主导在制造业模式上,中国更多地强调对已有技术的模仿和改进,其产品价格也大部分走量,而不是追求创新。
但随着中国市场和外部竞争的减慢,中国的制造业迫切需要实行技术创新和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以保持其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地位。
3. 鼓励企业去国际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企业去国际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一政策是中国制造业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装配产业、军工、大型工程设备到物流服务,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国际竞争中走向了全球舞台。
总体而言,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异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开“中国制造”面纱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
背景
收藏电邮打印评论英文对照
直到30年前,产品在一个国家组装,采用的零部件还是自同一
个个国家。
因此,计算贸易额很容易。
2011年却是另一番景象。
制造活动受到全球供应链的推动,而大多数进口商品都应贴上“全球制造”的标签,而非“中国制造”或者其他类似标签。
这不是一种学术差异。
鉴于贸易失衡引发了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在当前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合作的时候,我们采用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大大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关系。
目前我们是按照所谓的“总值”来计算国际贸易的。
当一件进口商品抵达海关时,这件商品的全部商业价值都会归到一个原产国名下。
当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世时,这种方法很管用:200年前,葡萄牙用“葡萄牙制造”的葡萄酒交换“英格兰制造”的英国纺织品。
但今天,“原产国”的概念已经过时了。
我们所说的“中国制造”确实是在中国组装的,但其商业价值却是来自组装之前的众多国家。
从“他们”和“我们”的角度来考虑贸易已经再无意义。
这并不是说,假如我们改变贸易计算方法,所有的国际贸易紧张关系就会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但是,如果我们是要讨论像贸易失衡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应当以能够反映现实的数据作为依据。
扭曲的贸易图景可能导致双边关系恶化,在当前保护主义压力已经在不断积聚之际,还可能触发反贸易情绪。
经济学家早就摒弃了“贸易是零和游戏”的观点,但政治和市场在日常事务中似乎仍固守着陈旧的重商主义信念。
这场危机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觉,尽管全球制造已使得“我们”和“他们”之分变得更加没有意义。
苹果(Apple)的iPhone就清楚地说明了这点。
这款手机是在中国组装的,尔后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地区。
但零部件却是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如果沿用传统的原产国概念,iPhone为美中贸易逆差贡献了19亿美元。
但如果按照“增加值”来计算中国对美国的iPhone出口——即这款产品中由中国创造的价值——那么这项出口额仅为7350万美元。
不止是手机。
在汽车、飞机、电子产品,乃至服装领域,一件商品由许多国家共同生产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如今没有一辆汽车或一架商务飞机只用来自一个国家的零部件就能生产出来。
商界领袖也明白,在全球供应链时代,爆发新贸易摩擦的危害尤其严重。
在零部件付运过程中遭遇的进口关税、繁文缛节或其他
拖延及收费手段都会抬高商品成本。
而我们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大大增加了发生此类摩擦的可能性。
把产品的商业价值归属于最后一个原产国而造成的统计偏差,歪曲了双边贸易失衡的真实经济维度。
这会影响政治辩论,形成被误导的观念。
以美中贸易逆差为例。
假如按照实际本国含量进行一系列计算,那么两国的逆差规模——2010年11月为2520
亿美元——起码能减少一半。
我们使用的计算方法也关系到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有关苹果iPod的研究表明,2006年因生产iPod而创造的4.1万个就业岗位中,有1.4万个在美国。
其中约有6000个属于专业岗位。
不过,由于美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他们从中获得的收入总计7.5亿美元,而海外工人的所得仅为3.2亿美元。
事实上,如果苹果不知道亚洲企业能供应零部件,亚洲工人会参与生产,亚洲消费者会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iPod可能永远不会问世。
在认识贸
易对就业的影响方面,计算增加值的统计方法能够提供一个更可靠的方法。
转变贸易计算方法关系到的远远不只是美国和中国。
从增加值的角度考虑贸易,可以使我们跳出双边贸易平衡的政治立场。
采用这种视角,贸易就从一对一的关系转变为由增加值链条构成的网络,各方相互依存,走向共赢。
最重要的是,它将有助于政
策制定者及其民众认识到加强多边贸易合作的必要性——以及
由此能够带来的全球增长和就业。
本文作者是世贸组织(WTO)总干事
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
作者:咨询公司Simon-Kucher & Partners董事长赫尔曼•西蒙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当谈到全球市场竞争,尤其是出口领域的竞争时,中德两国正越来越多地发生碰撞。
自2003年至2008年,德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坐上了头把交椅——而
且中国将继续保持这一地位。
2010年,两国双双再次显示了强劲的出口增长,并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在出口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
由于中德出口商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之间的竞争将相当激烈。
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
为什么德国这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在出口方面表现如此强劲?原因在于其“隐形冠军”:几乎不为人知的中型全球市场领军企业。
我估计,全球范围内此类企业的总数量约为2500家,其中1200家来自德国。
它们在德国出口中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
令人吃惊的是,我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构。
中国68%的出口,来自那些员工总数不到2000人的企业,而非大企业。
同
样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已拥有远超100家的隐形冠军企业,可能高于法国、英国或日本等高度发达国家。
雄心万丈
这些企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全球市场领导权方面极为远大的抱负。
正是这一目标,推动着中德两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家们。
在中国的多次谈话中,我曾向听众提问:“谁想成为全球市场领袖?”总会有半数以上的人举手,与德国的情形非常相似。
这些雄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性碰撞。
德国要成为低价竞争者
全球化通常始自出口和销售。
接着是制造业,而后是研发,再以后是全部管理职能。
多数德国企业处于这一过程的末期。
它们不仅在中国建立庞大的制造业基地,还把较为廉价和简单产品的研发转移到那里。
在这条道路上,西门子(Siemens)和博世(Bosch)遥遥领先。
工业称重和测量设备的全球领军企业申克集
团(Schenck Process)甚至将其整个矿业技术支持中心移师北京。
德国企业要在低成本、低价格领域保持相对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变成中国企业”。
塔塔(Tata)Nano 是“德国”车?
近来我强烈支持的一种看法是,德国企业应开始在成本方面向中国竞争对手发起进攻。
这需要极为简化的产品(称之为超低价产品)和成本最低地区的制造业。
它们通常都位于中国以外,
在印度、柬埔寨和越南等国。
印度的塔塔Nano汽车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款德国车,涉及到9家德国供应商,其中最大的是博世。
来自德国的零配件在印度开发和制造,而非德国。
中国成为高价竞争者
但我们也看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
中国将其称之为消费升级(trading up)。
大约一年前,当我第一次参观位于中国长沙的三一重工(Sany)混凝土泵工厂时,我被惊呆了。
在这个超级现代的工厂(只有我不久之前在斯德哥尔摩附近参观的Scania工厂可
与之媲美),我首先看到的是梅塞德斯(Mercedes)和沃尔沃(Volvo)载重汽车地盘。
在我表达了自己的吃惊之后,得到的回
答是:“我们要把我们的混凝土泵装配在全球最好的卡车上。
”接着,我看到了道依茨(Deutz)柴油机、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液压机和西门子的控制器。
三一重工明确表示,他们只使用世界级的供应商。
几个月后,我在科隆遇到了三一重工欧洲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目前正在科隆附近兴建“绿地”(greenfield)工厂,这是德国的第一家中国工厂。
当我问及原因,得到的回答同样有趣:“三一重工必须处于世界级的制造业地区。
如果我们想成为世界级企业,那么我们必须直接接触到全球最优秀的制造业和工程人才。
”
2009年,三一重工超过德国的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成为混凝土泵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
三一重工不是一家典型的中国企业,但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我认为,中国是德国未来最可怕的竞争对手。
但由于在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的强大影响力,德国企业已为即将到来的竞争做好了准备。
本文作者是咨询公司Simon-Kucher & Partners董事长兼创始人,著有畅销书《21 世纪的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 of the 21st Century),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