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浮力》教学反思15篇
《浮力》教学反思15篇《浮力》教学反思1本节教学在引入浮力的时间过长,前四个动手实验过多,在要求同学怎样才能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出乎意料,有一组同学利用乒乓球,将橡皮泥粘在乒乓球的一侧放入水中,这时橡皮泥未沉入水中,而其他组的同学由于第一次没有成功使橡皮泥沉入水中,再让其浮在水中的话难度就加深了。
在做鸡蛋放入水和盐水中时,我先把鸡蛋放入杯中,拿出两杯水让学生猜想倒入后会有什么现象?本想卖个关子,但学生很聪明,立刻就回答出来沉入杯中的是水,浮起来的是盐水。
在讲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分别让同学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但由于时间较紧,请同学分组探究并展示,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想让学生复习一下表格的设计,这一步就被我临时删除了。
最后,做巩固练习时,课件由于出了一点小问题答案直接就跳出来了,我只好临时请同学讲解一下为什么?《浮力》教学反思2华师大版的《浮力》一节内容安排在八年级第三册第四章第二节中,对力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综合性强,相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有点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力求试验方法简单化,过程易于理解。
在安排第一个活动《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时,我用一大一小两只空塑料瓶,要求学生用同一只手将它们逐一压入水中,感受水对空塑料瓶的浮力,同时希望学生能得出以下结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托力越大。
在课堂巡视中,却发现有位学生用两只手将两只空塑料瓶同时压入水中,甚至还溢出了一部分水。
我眉头一皱,正想上前制止,突然“灵感”顿悟,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在我脑中形成。
活动结束后,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我请刚才那位同学上讲台演示。
一开始他不敢把刚才“粗鲁”的动作再做一遍,后来看到我鼓励的眼神,就挽起袖子,伸出两只手将两只空瓶同时压入水中(讲台上溢出了一些水),下面的同学哗然大笑。
我趁机问他们:“你们为什么笑呢?”他们说桌子上有很多水溢出来了。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必备12篇】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必备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浮力》优秀教学设计【必备12篇】《浮力》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浮力教学反思(5篇)
浮力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一、整体设计思路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浮力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作用力,与其相关的应用综合了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漂浮的物体受浮力,且浮力方向向上;而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则存在疑惑,或对浮力方向的描述不准确。
为此,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的方向以及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事实。
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师导下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设计时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人手。
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那么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称重法”测浮力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也是本节重点。
要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这是本节的难点。
二、实验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
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结论。
三、效果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办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能够保证太部分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浮力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平等和自由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这一节课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研”有所获。
教师既做到了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决心、信心、恒心”,战胜困难和挫折,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实际授课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生还相当多,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不过关。
另一方面复习中实验教学做的不够。
通过授课我也思索: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得出了计算浮力的多种方法,并应用。
并且浮力大小与浸没在液体里的体积有关,或者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浮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浮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神奇的水世界》第三节《浮力》。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作用,以及影响浮力的因素。
通过具体实验,让幼儿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让幼儿掌握影响浮力的因素,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的因素。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橡皮泥、塑料瓶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向幼儿展示浮力演示器,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2)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幼儿了解浮力是什么。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浮力2. 板书内容:(1)浮力的定义(2)影响浮力的因素(3)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观察家中常见的物品,判断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记录下来。
(2)思考:浮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答案:(1)记录表(略)(2)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示例:船只、救生圈、游泳圈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提高了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影响浮力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浮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浮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水奥秘》中第三节《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概念,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关系,以及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浮力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概念,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难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实验物品(石头、木块、塑料瓶、硬币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物品、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让幼儿观察浮力演示器,引发他们对物体沉浮现象兴趣。
(2)请幼儿预测不同物体沉浮情况,并实际操作验证。
2. 讲解浮力概念(5分钟)(1)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理解浮力存在。
(2)用简单易懂语言向幼儿介绍浮力定义。
3. 探究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沉浮情况。
(2)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4. 影响浮力大小因素(10分钟)(1)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不同大小物体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2)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解影响浮力大小因素。
5. 例题讲解(5分钟)(1)出示例题:为什石头沉入水底,而木块能浮在水面上?(2)引导幼儿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6.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推力。
2. 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浮力>重力,物体浮在水面上;浮力<重力,物体沉入水底。
3. 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物体大小、形状、密度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观察家里物品,判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入水底,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幼儿解浮力概念和浮力与物体沉浮关系。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Word_文档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Word_文档第一篇:《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Word_文档《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
2、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从测量中进一步去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探究什么是浮力1、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总结浮力概念①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所处的状态②将大皮球按入水中,产生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2、通过观察和体验思考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苹果、番茄可以浮在水面上?氢气球可以在空气中升起?为什么皮球很难按入水中?②学生总结浮力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
3、演示实验: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浮力作用教师总结学生列举例子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铁块,使其与他们的固有思维形成冲击,进而激发他们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1、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2、学生讨论设计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的方法并上台汇报3、达成共识后,学生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已经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上得到新结论将下沉的物体浸没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
F浮=G-F(称重法)5、学生练习使用称重法测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物体重力G= N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N ①、学生观察数据,是否有新发现②、学生总结新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浮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浮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二节《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作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重点:浮力的定义,浮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板、浮力球、浮力船等),水,盐,色素,小石子。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浮力板、浮力球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物品为什么能在水面上漂浮?引导幼儿思考浮力的存在。
2. 浮力定义及作用(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作用。
3. 实验探究(15分钟)(1)教师演示:将小石子放入水中,观察小石子是否会沉入水底。
(2)幼儿分组实验:分别将浮力板、浮力球等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3)讨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计算浮力。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浮力2. 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作用:使物体能在液体中漂浮。
4. 影响因素:物体形状、密度、体积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为什么浮力板、浮力球等物品能漂浮在水面上?2. 答案:(1)如:游泳圈、船只等。
(2)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能受到浮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避免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调查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并与同伴分享。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方法;- 能够解释物体在液体中浮、沉或悬浮的现象。
2. 教学内容:- 浮力的定义和原理;- 浮力的计算公式;-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
3.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浮力的存在和作用;- 讲解法:讲解浮力的概念、原理和计算公式;-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个放在水中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出浮力的概念。
步骤二:探究浮力的存在和作用-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存在和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步骤三:讲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差所产生的。
步骤四:计算浮力的方法- 介绍浮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计算过程,让学生掌握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方法。
步骤五: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悬浮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步骤六:总结与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概括浮力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联系。
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探究法、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亲自体验浮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在讲解浮力的过程中,我使用了生动的示意图和简明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本质。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实验设计方面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其次,在讲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时,可以引入更多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作用。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5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生:好!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
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
(出示板书:浮力)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
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
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
浮力教学反思15篇
浮力教学反思15篇浮力教学反思篇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
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通过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比赛能够发现用改变条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体的浮和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一)情境导入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
(二)先猜想、再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先让学生猜想物体的浮沉情况,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填写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能够知道自己猜对了多少,同时也能够感知:哪些物体浮着,哪些物体下沉。
(三)感知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泡沫块、木块、塑料球,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请各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丝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采用“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式科学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促使学生自行地自行发现和探究,并且能够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
“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这八个环节不会很顺畅,有些环节有时候会被忽视,我和学生会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浮力的教案(优秀9篇)
浮力的教案(优秀9篇)浮力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一、猜测沉浮的物品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
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浮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浮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第三节《浮力》。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浮力,了解浮力的作用;探索浮力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关。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浮力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浮力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
重点:掌握浮力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塑料球、橡皮泥等)、水、盆子、电子秤、记号笔。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起来?2. 讲解浮力概念(5分钟)结合实践情景,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浮力现象。
3. 实验活动(10分钟)(1)将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2)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分析浮力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
4. 例题讲解(5分钟)选取一个物体,如石头,让幼儿思考如何让石头浮起来。
5.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浮力与物体形状、材质的关系3. 实验结果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找一件物品进行浮力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1)物品的沉浮情况与浮力有什么关系?(2)如何改变物品的沉浮状态?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作用,培养了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浮力的奥秘,培养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 浮力概念的讲解与理解3. 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的培养4.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确保安全、易于操作,且能直观展示浮力现象。
《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浮力》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浮力》的教学反思11、经过教学的实施后,对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构建正确的概念需要充裕的时间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能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相一致的理解。
例如,在他们没有做实验之前,很多同学认为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实验之后,以后就算大部分的人认为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但是他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的。
3、科学教育,促进思维发展。
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学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须对某个实验进行推理、归纳,因此,科学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课堂学习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感兴趣的问题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如学生对水的浮力有所了解,但要想出体验浮力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帮助大家体验水的浮力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想到用手压乒乓球(或泡沫物体),体验手上的感觉,从而体验水的浮力。
《浮力》的教学反思2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引言: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它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均匀而产生的。
在教学中,浮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浮力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浮力的概念教学1.1 概念的引入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浮力的概念。
然而,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浮力的概念并不理解,他们往往将浮力与重力混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清晰地介绍浮力的概念,并与重力进行对照,匡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1.2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计算是浮力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浮力的计算公式理解不深刻,往往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浮力的计算过程,匡助学生理解公式暗地里的物理原理。
1.3 浮力的应用浮力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量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船只的浮沉、潜水器的原理等。
通过实际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浮力的作用和应用。
二、浮力的实验教学2.1 实验设计在教学中,我们时常通过实验来匡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然而,在实验设计上,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的准确性。
例如,在测量物体浸没液体的深度时,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并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2.2 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实验的操作过程,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浮力的作用和相关的物理原理。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学生对结果的解释。
2.3 实验的拓展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浮力相关的实验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篇一」浮力教学中分为5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浮力的产生条件,重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应用,计算质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般综合应用,第三课时浮沉条件及其推论和较综合练习,第四课时,浮力的典型例题,第五课时,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
第一课时中我由原来不讲解浮力产生条件,现在又讲解,时间显得有点仓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来想然学生自己完成,时间不够,只有变成自己演示了。
其中的几个实验,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觉得引入没有什么吸引力。
让学生体会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费力,同时排出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有关。
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乐瓶,系住乒乓球的绳子的颜色要显眼。
倒是研究物体的受到浮力的条件时,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产生条件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阿基米德原理备有学生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中讲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应用,相当于书上的几个题,讲解了空气浮力问题,可以看出空气浮力对一般物体可以忽略;讲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问题,体会人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时加强安全教育。
《浮力》教学反思「篇二」五下单元第五课充探索物体沉浮因素转为对浮力的感受和认识,这一课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浮力并尝试测量浮力的大小。
同时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浮力与排水量的直接联系。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特别重要,课程实验需要提前做一次。
特别是泡沫沉水实验。
各个环节的实验材料要提前准备。
作为滑轮用的勾码(加重)实验用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泡沫弹簧测力计烧杯本节课实验内容比较多,分为感受实验和测量实验。
课堂中我用手将泡沫呈现出上升、静止、下降三种不通的状态,从而引出支持力和重力关系的讨论: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下落;当支持力等于重力,泡沫静止;当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上升。
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开始感受实验。
由于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泡沫静止在手中是因为支持力的作用,而泡沫静止在水面上必然有一个等同于支持力的力。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集锦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力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章浮力知识进行复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可以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
同时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本节复习课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本节的内容,对于本节课对自身来讲是有变化的,也存在一些优点。
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生有的放矢。
在板书方面使用动态板书形成本节课的只是网络。
对于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习题针对性比较强。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加以改进。
虽然课前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但是在复习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指向目标以及深浅难易的技巧把握还有待提高。
同时在教学中忽视了方法指导,习题设置一方面是复习知识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不同的1、2题进行比较,比较这两道题的不同点,但是课堂中这两题完全没有联系,让两道题的价值得不到完全展现,也错失了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如果能够将两题进行比较,那么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会在这样的比较重逐渐形成知识的迁移,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浮力教学反思2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1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同学课堂气氛深厚,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1、由于从同学的学问体系和力量体系上看,四班级的同学已把握了肯定的科学学问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力量和运用所学学问去探究和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同学自己操作试验,培育同学动手、动脑、动口的力量。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法,详细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鼓舞同学大胆尝试,人人参加,主动动脑动手,给每个同学都供应熬炼的机会,使同学学有所得。
②通过同学自主探究,在观看、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强化同学的综合力量。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
①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学问和生活阅历,去讨论问题,探究新知,得出试验的结论。
4、建议老师可把同学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提倡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求试验课程教学最优化。
《浮力》教学反思2话说上一节课,利用压缩《造一艘小船》的教学时间,我腾出30分钟组织同学对《浮力》一课学问点进行了充分商量,从而保证了这节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
一上课,我就声明这是一节试验探究课,要做两个试验:〔1〕同一块泡沫块浸水体积不同的浮力大小测量;〔2〕不同大小的泡沫块浸入水中浮力大小测量。
为了试验操作比较顺当,我在黑板上分别板画了两个试验的示意图,同时提示各组在作业本上记录相关的数据。
按试验步骤的要求,各组先用学具袋里的材料拼装弹簧秤,并进行调0测试,;然后是组装滑轮和固定装置,我粗略估量了一下,每个组用时基本上在8-10分钟左右;接着是两个试验的讨论,以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具】演示实验器材: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
【教学设计】1.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
做好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四个物理量(G、F拉、G桶、G桶+排水),记录六个物理量(G、F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再加之实验误差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于是在教学中采取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法,即通过探究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后,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为反馈练习,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并保留表一中的实验数据。
当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不再重复测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点进行收集和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二。
最后将表一和表二的实验数据综合到一起,即表三。
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也节省了时间。
2.本节课探究实验较多,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
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教学评价方式】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有分析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评估,给学生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雄辩的口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学生通过分组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具体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课内容需1课时(45分钟)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引入新课】(约3分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
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教学】(约35分钟)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约10分钟)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
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
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
实验过程: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不要将石块放在容器底部,否则容器底部对石块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过程之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第五环节: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实验中石块偏大,卡在烧杯壁上,影响了实验效果.〈反馈练习一〉1.填空题:(1)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铁块也会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
(2)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________。
2.看一看,是对还是错?下沉的物体浸在水中也受浮力()(说明:学生们熟知在液体中漂浮或上浮的物体受浮力,但是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浮力的方向如何呢?学生就说不清了。
通过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
本探究过程中的重点是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和第五环节交流评估,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如何做实验,减少了盲目性。
通过交流评估相互学习加深对实验的认识。
)认识浮力。
第一环节:浮力的方向。
(约10分钟)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
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
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第二环节:浮力大小的测量。
通过受力分析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
〈反馈练习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为反馈练习,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并保留所测得的数据。
表一:(说明: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分析石块的受力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第一个目标。
通过反馈练习运用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落实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第一个目标。
)探究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约15分钟)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
(难点)质疑: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块、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测出一艘潜水艇潜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我们有没有办法求出潜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引导学生建立F浮与G排联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实验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来越大。
要建立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有关系的课题需要老师慢慢进行引导。
在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当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回答出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与易拉罐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
也就是说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体积排开了液体,因此我们把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称为V排,浮力属于力,浮力的大小与V排有关系,还与哪个量更加接近?学生会比较自然的将F浮与G排联系在一起。
从而提出课题“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的猜测。
F浮=G排;F浮>G排;F浮。
<G排< p>第三环节:实验设计。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在实验前,全班讨论实验方案,找到最优方案。
由于前面已经总结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点讨论如何收集和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并进行分析。
表二:第五环节: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将表一和表二的实验数据综合到一起,(如表三)。
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G排。
适用范围:液体、气体。
讲解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表三:评估:实验成功之处:实验过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带出……实验中的失误:向溢水杯加水至水从溢水口处流出,用小烧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为止。
小烧杯中的水应倒掉后再测G排否则G排偏大……〈反馈练习三〉1.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
2.图中,A为铜、B为铝,它们的体积相同,则_______所受的浮力小。
3.某同学将一质量为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g的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_____N。
(说明:本探究的难点是课题的提出,学生一下子想不到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系。
通过按易拉罐实验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采取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法。
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
由此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及知识与技能第二个目标,过程与方法第二个目标。
)【小结】(约5分钟)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约2分钟)1.P93动手动脑学物理。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轮船的排水量。
【板书设计】§13-5 浮力【课后反思】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