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考点12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含2013高考真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模拟诊断]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A.①B.②C.③D.④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C.大力发展旅游业D.整体移民搬迁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命题趋势专题十二××环境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D2.D3.C【解析】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
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
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
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
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
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成因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经典案例】1.(2020·云南省模拟)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受流沙侵袭,黄沙蔽日,包兰铁路也常被风沙掩盖,造成交通中断。
近年来,当地采用“麦草方格”治沙法(也称草方格沙障法),通过轧制1米×1米的麦草方格,在格子中间种植沙生植物来固定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42.4%,在铁路线两侧形成了“绿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
原来人工固沙1.2亩/天,现机械铺设草方格达48亩/天。
这种治沙方式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
左图为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景观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草方格沙障景观。
(1)试说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
(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3)根据图文资料说出草方格沙障法应优先治理的地区。
【解析】第(1)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经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要点(十二)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要点(十二)●区域经济发展农业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 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 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 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 以适应为主。
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 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否则, 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 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从微观看(小区域, 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 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 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
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 半湿润地区旱地, 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总体认识: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 可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
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 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
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 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 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农业技术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增收措施农业生态传统农业中国农业大多为传统混合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结构单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给自足为目的, 产品多样而缺乏优势。
低。
劳动密集手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粗放低低扩大生产规模(垦荒、扩大载畜量等),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人地关系紧张,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灾害)现代农业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 集中生产。
高二地理上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知识点
高二地理上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知识点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着: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着、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 中国的河流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
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
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x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
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1) 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根据地理差异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特征:可变性——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 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 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1) 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 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降水量/光照)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
4)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 植被差异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类活动差异:1)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区域生态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
6.北方农牧(nónɡ mù)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三十九页,共46页。
【解析】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大体位于长城沿线, 降水较少,生态较为脆弱,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在该区过 垦会导致(dǎozhì)荒漠化。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退 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使其成为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 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并且将其发展成为西部牧区的水源涵 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 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水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 越强
第十九页,共46页。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shíxiàn) 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 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 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第二十八页,共46页。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以下关键点: (1)通过读图把握住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过程,理解各 因素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因果关系。 (2)①地区深居内陆(nèi lù),降水稀少而风力强劲。 (3)②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了荒 漠化的发展。 【答案】 (1)自上而下依次是c b a d (2)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3)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三 北”防护林工程
物理(wùlǐ)风和化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 植被稀 少 , 土 壤 发 育 差 , 平 地 (píng〃dì) 多 疏 松 的 沙质沉积物 。 (3) 大风 日数多,且集中在 冬春干旱 的季节,有利于风 沙活动。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高考地理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深入了解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的重点,有助于考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备考效率。
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生需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等。
对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是这部分的重点。
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以及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治,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3、地球上的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此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4、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这部分的核心内容。
常见的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的判断和实际应用,以及山地、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也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人文地理中人口部分的重点。
考生要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这部分的关键考点。
同时,考生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是农业部分的重点。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4、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是工业部分的核心知识点。
考生还需要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划分方法,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和特点,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是这部分的基础内容。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期末知识梳理
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知识总结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①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阻隔水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位置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②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 N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43-48 ° 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考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考点一、核心概念与定义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指针对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活动。
2. 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由气候异常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
二、荒漠化的成因与影响1.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地面疏松、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等。
2.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3. 影响:土地退化、土壤贫瘠、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化加剧等。
三、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2. 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植树造林、种草治沙、设置沙障等。
3. 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农林牧业生产。
4.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推广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等。
5.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1. 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治山治水治沙结合: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1.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扩展。
2. 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南方丘陵山区的森林保护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用于监测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分析和评估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3. 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精确定位和测量生态环境问题的范围和程度。
以上是对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高考考点的归纳总结。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0高频考点突破s⅛∙直去高希就研深桁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丨核心基础I1. 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 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I真题剖析I[2014高考全国卷I, T36 (2)(3)(4) ,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 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山地(1)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2)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3)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思路分析]1.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⑴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 10月至次年4月” “桑曲和巴索曲之间” “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⑵第⑴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 “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 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从图屮町知.谀她区两部为广脯的和面、p∏4经过时无阻挡,凤力强劲;东部沟河谷.因⅛n⅞fe应,风力更加强劲;⅛⅛≠地表缺乏植被■(朵护,凤眇天气案N t H桑/k齐獰N宀C A i⅛a金亠CX⅛ C λ宀Λ亠*-c⅛^JΓ⅛一姆r 宀λ三]山地A L l⅛m⅜⅛⅛河郦水位低,1⅛⅛tM流在此曜积的韻沙.⅛≡K⅛⅛⅛f 滩都会在大凤I吹动下痕咸凤眇灾書[标准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
区域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学习目标: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学习内容:区域研究的基本思路1、区域发展的条件与区域特点(4)区域的地位(5)区域的功能(6)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7)区域的竞争力2、区域发展规划(1)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2)均衡发展(3)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方案及评价水土流失的治理1、水土流失概述以及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1)区域发展的条件与区域特点(1)区域的空间特征(位置、范围等)(2)区域的结构及资源社会经济特点——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破坏2)黄土高原进一步发展限制性因素——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结果—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率加大——生态经济恶性循环(3)治理——水土保持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综合措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分布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区域的特点(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①潜在的自然因素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化、风力作用强——形成戈壁沙漠内陆位置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戈壁沙漠大风日数多(集中冬春旱季)--风沙活动②人类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建设不当、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从而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造成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2)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3)措施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为例1、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及其生态效益2、区域的结构及资源社会经济特点(1)自然(2)人文(3)人地关系特点3、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具体保护措施: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的机会;保护性开发——如生态旅游;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篇人文地理第12章环境与发展第1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 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基本概念 褐色经济、绿色经济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基本原理 可持续发展途径
臭氧层 破坏
酸雨
自然:太阳活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出现臭氧层空洞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西欧、北美、日本、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 中国南方地区
化物等酸性气体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Biblioteka 原因典例或分布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资源危机
大气 固体废弃物
生物多样性减少
2.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 主要是生产活动的差异
项目 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
主要 环境污染 表现
生态破坏。近年来,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 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原因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 工业活动 排放大量废弃物
利用资源的
方式不当
或强度过大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
经济
后代人 社会 共同性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环境恶化 公平性
环境恶化 国际社会
2.发展绿色经济
化石能源
利用 循环
环境保护
资源高效
3.提倡可持续消费 绿色低碳
奢侈浪费
旁栏边角·再利用 阅读教材必修第二册第108页自学窗“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归纳不 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特点及其后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研究必备欢迎下载必修二:区域地理三、经济发展二、生态建设四、资源利用地理环境区域区域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五、联系与协调发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一、区域q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二、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相同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差异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耕作方式人类活动差异其他出产活动农业生产举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作物熟制备注工业商业水田耕作业水稻为主油菜、棉花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水产业较发达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旱地耕作业春小麦、玉米为主甜菜、大豆为主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重化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亚热带季风天气,水热条件较好1水稻土○2水田○3土地分散○4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温带季风天气,水热条件较差1黑土○2旱地○3土地集中○4人均耕地多○1都是平原;○2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矿产资源贫乏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研究必备欢迎下载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发展阶段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地理环境1水系稠密阻隔交通;○2土质黏重开垦困难○1稠密水系扩大交通;科学技术进步:○2土质条件改善;○3人口迁移劳动力丰富○影响结果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转为有利因素)粮仓地位和棉花出产地位下降工业社会1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工商业发展:○2不利于机器化推广,粮食商品率低○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三、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办理、阐发和应用概念:在航空器上利用肯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1.遥感RS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组成局部:空间局部、地面控制局部、用户装备局部2.全球定位体系GPS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继续性、实时性应用:定位、测速、授时;野外调查,导航服务3.地理信息体系GIS概念:专门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体系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关系:遥感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空间定位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分析、查询信息数字地球:把全部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办理的技术体系。
必备知识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期末复习之必备知识汇总(人教版必修3)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期末复习之必备知识汇总(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3、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三项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两条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五条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的作用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热带雨林的分布(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2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13·江苏地理•T11~12•4分)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四种不同类型梯田剖面图的特点。
(2)知道反坡梯田的优点。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可知:甲区缓坡与陡坡相间分布,各占一定的空间。
缓坡可以开垦为梯田,陡坡可以植树种草,有利于水土保持。
水平梯田和反坡梯田适合在陡坡面积小的坡面修建;坡式梯田适合在坡度相差小的坡面修建;缓坡与陡坡相间分布区适合修建隔坡梯田。
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显著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修建反坡梯田可以改变水土流动的方向,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
3.(2013·福建文综•T5•4分)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辅助( )
A.企业空间布局决策
B.总部调控生产
C.总部监控产品质量
D.研发中心创意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3S技术的应用领域。
【解析】选A。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因而能辅助企业空间布局决策。
(2013 重庆文综•T6~8•12分)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
读图回答4~6题。
4.同学们从学校乘车到科技馆参观,到路口A时为保证到科技馆的距离最短,汽车应选择的行驶方向为( )
A.东
B.南
C.西
D.北
5.老师要利用学校建成的GIS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主要用到的GIS功能是
( )
A.输入
B.管理
C.分析
D.输出
6.该城市计划布局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较适宜的选址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1)结合指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
(2)根据盛行风向的图例,确定该地盛行西北风;
(3)知道垃圾焚烧会污染大气。
【解析】4选C,5选C,6选A。
第4题,由指向标可知科技馆在学校的偏南方,所以D项错;若
向东行驶,经过的道路长度为:24+25+20+40=109后直达科技馆;若向南行驶,经过的道路长度有两种:33+41+20+40=134或33+20+23+27=103后直达科技馆;若向西行驶,其经过的道路长度有两种:15+17+19+23+27=101或15+27+20+23+27=112后直达科技馆,经过综合比较,向西行驶距离最短。
第5题,老师仅仅是了解学生的居住点的空间分布,只需利用GIS的分析功能即可。
第6题,垃圾焚烧会污染大气,所以发电厂应建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由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北风,所以应建在城市的东南方向。
7.(2013·江苏地理•T3•2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
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BDS 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突破口就是弄清BDS的含义及其应用领域。
【解析】选D。
BDS属于定位导航系统,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
根据题目叙述“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可做出正确判断。
8.(2013·江苏地理•T4•2分)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就是明确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解析】选B。
芦山地震的震级为7.0级,低于汶川地震的震级;经过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防震意识不断增强;另外,本次救援工作及时,也使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小。
自然灾害属于突发事件,不能准确地提前预报。
(2013·海南地理•T13~14•6分)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9、10题。
9.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0.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组的关键:
(1)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明确湿地的生态效益。
【解析】9选C,10选B。
第9题,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增多;为扩大耕地面积而排水造田致使湖泊数量、面积减少。
第10题,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的功能,但不是用来净化城市污水的,所以不能增强城市排污能力;湿地可以减小城市气温年较差。
11.(2013·广东文综•T41•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 ~(4)题。
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具备以下知识及能力:
(1)从材料和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区域气候特征、城市分布、工农业发展等区域特点。
【解析】第(1)题,西宁平均海拔2 261 m,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温的日较差较大。
第(2)题,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城市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谷地地区适宜城市发展。
第(3)题,从材料一的统计图可知:西宁市的耕地比重在1996~2008年期间有所下降,而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有所上升,这和当地生态建设、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有关。
第(4)题,从材料二的饼状统计图可知,西宁市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因此导致资源、能源消耗大;开采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排放的酸性气
体、粉尘、废水等污染环境;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等,因
此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答案:(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河流
(3)耕地:比重下降。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
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