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修课程报告
创新课堂研修总结
创新课堂研修总结
在这次研修中,我们首先对“创新课堂”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创新课堂不仅意味着教学手段的创新,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全面更新。
通过专家讲座和小组讨论,教师们对于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紧我们通过观摩示范课,让教师们亲身体验创新课堂的魅力。
这些示范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互动式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的实操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观摩外,我们还组织了模拟教学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每位教师都有机会亲自设计并实施一堂创新课程。
通过这种模拟实战的方式,教师们能够即时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当然,任何改革都离不开反思与总结。
在研修的最后阶段,我们鼓励教师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遇到的困难。
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改进研修内容的依据,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通过本次研修,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创新教学方面的热情高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例如,如何平衡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关系,如何有效整合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都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和教育部门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比如,建立创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以及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创新课堂研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创新课堂必将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创新研修总结4篇
教育创新研修总结4篇
1. 研修课程内容总结
本次教育创新研修课程内容涵盖了教育创新的基本理念、最新趋势和实践案例。
通过研究和讨论,我们深入了解了如何运用技术和创新方法改善教育质量。
研修课程内容丰富、有针对性,使我对教育创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研修课程的收获
本次研修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首先,我学到了许多教育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这些方法将帮助我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创新思维。
其次,我认识到教育创新需要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的合作,这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和交流,我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这为以后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机会。
3. 研修课程的启示
本次研修课程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意识到教育创新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我们需要持续研究和更新知识。
其次,教育创新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思维和实践,这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支持
和参与。
最后,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方法,更是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4. 研修课程的应用
通过本次研修课程,我将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我将尝试运用技术和创新方法改善我的教学质量,并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还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创新的发展和应用。
总结:
本次教育创新研修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还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我将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努力推动教育创新的发展。
同时,我也期待与其他研修参与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和交流关系,共同促进教育领域的创新和改革。
课堂创新的研修总结
课堂创新的研修总结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教师们学
习如何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设计出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活动。
例如,数学课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记忆,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概念。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鼓励教师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
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思维导图
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技术的融入也是本次研修的重点之一。
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比如
使用多媒体工具、在线协作平台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
学效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评估体系的改革也是我们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正在逐渐被多元
化的评价体系所取代。
我们提倡采用形成性评价,即通过日常的课堂表现、作业、项目等
多种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也更加公
平合理。
在研修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比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融入新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们认为,课堂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因此,我们建议学
校定期举办此类研修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同时,也鼓励教师之间相
互观摩学习,共同进步。
课程创新教研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展了课程创新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探索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探索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课程改革、课程创新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借鉴他们的教学技巧。
3. 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课程创新课题研究,探索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
4. 教学研讨: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课程创新中的问题和困惑。
5. 教学展示:举办课程创新教学展示活动,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专题讲座和教学研讨,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得到了探索。
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出了一系列课程创新的有效途径,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
3.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程创新教学,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加强。
在教学研讨和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师们积极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活动反思1. 活动组织方面: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师的需求,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教师参与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创新教研活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创新研修总结报告(优秀8篇)
创新研修总结报告(优秀8篇)创新研修总结报告篇1爱岗敬业是从教者的职责,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技能才能胜任教师这一工作。
从教中,我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现就将自己的进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1、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
半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
3、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本年度外出听课4节,在校内听课70节。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创新课程报告
创新课程报告尊敬的教授、我在这份报告中向您介绍我们班级的创新课程,让您了解我们的学习成果和体验。
本次创新课程主题是“未来科技”,我们将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和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探索科技发展对我们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利用科技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一、课程设计该课程为期 16 周,每周一次课程时间为 2 小时。
整个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介绍未来科技、研究未来科技、实践未来科技。
每个部分包括多项学习任务和项目。
在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未来科技的概念、分类、趋势和常见应用。
我们分小组讨论了未来科技对我们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展示了我们的观点和见解。
我们还进行了 VR 和 AI 实验,体验了未来科技的应用和展望。
在学习任务中,我们需要阅读相关文献,准备 PPT 展示和小组讨论。
在第二部分,我们选择并研究了一个未来科技主题,包括其原理、技术、产业、前景和应用。
我们撰写了研究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了展示和评价。
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学习了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
我们还邀请了一名业内专家进行讲座,深入了解了未来科技的现状和趋势。
在学习任务中,我们需要独立阅读、写作和发言,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和讨论。
在第三部分,我们分组进行了项目实践,尝试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或创造一个未来场景。
我们选择了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等多个主题,进行了设计、测试和演示。
我们面对了项目的挑战和困难,锻炼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中,我们需要进行需求调研、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反馈和展示汇报等多个阶段的工作。
二、学习成果通过这个课程,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培养了多种能力和素质。
具体表现在:1. 获取科技前沿信息和知识,提升对未来科技的认知和理解,拓展视野和思路。
2. 进行关键思考和分析,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增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 参与团队合作和交流,学习沟通技巧和团队管理,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合作能力。
创新技能研修总结
创新技能研修总结前言本次创新技能研修是一个宝贵的研究机会,通过参与研讨和实践,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份研修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研修中学到的关键技能和心得体会。
学到的关键技能1. 创造性思维:研修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创新思维工具和方法,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使我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2. 团队合作:在研修期间,我们被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几个项目任务。
通过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沟通、协调和合作,实现团队目标。
3. 问题解决: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和案例分析,我们学到了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从问题的定义到解决方案的实施,我们学会了系统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创新管理:研修中,我们研究了创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
这包括创新流程管理、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好地推动创新。
心得体会1. 注重跨学科研究:在创新领域,跨学科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研修使我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并且通过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
我意识到了跨学科合作的价值和潜力。
2. 探索尝试的重要性:在研修中,我们被鼓励尝试新事物,不怕失败。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我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在机会和解决方案。
3. 持续研究的态度:这次研修只是一个开始,我意识到在创新领域,持续研究和适应变化是必要的。
我将继续保持研究的态度,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总结通过这次研修,我不仅学到了创新技能和知识,还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
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教学创新研修总结
教学创新研修总结本次教学创新研修的主题围绕“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我们通过讲座、研讨、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下是本次研修的几个重点内容: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多媒体工具、在线协作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研修中,我们了解了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案例。
3. 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讨论了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分享了教师如何通过参与教研活动、阅读专业文献、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
通过这次研修,参与者们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大家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各自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
当然,教学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和完善。
本次研修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每位教师都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学创新研修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勇于尝试新思想、新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
校本研修创新总结报告(优秀10篇)
校本研修创新总结报告(优秀10篇)校本研修创新总结报告篇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研修已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本学期,我从实际出发,把坚持校本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进行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从实践困惑出发。
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
研修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研修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的作好下学期的工作把这学期的个人研修工作做一下总结:1、以自我学习为依托,自悟《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自学、做文摘的形式,了解其内容。
一学期听了许多课,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更开拓了教学思路。
2、以教研活动为依托,展示课堂教学。
感受实际教改情况,撰写心得体会,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每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3、在学校领导听课指导时,实现新课程改革下真正的拓宽教师的视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见识面,不做井底之蛙。
领导们精辟的阐述,从挖掘教材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起点,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讲解,同时结合更多的实践经验进行精心的剖析,使我如获至宝,茅塞顿开。
有一种“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领导们的引领,领导们的点拨,使我能拨开云雾,找到自己的方向,给自己做好定位。
最后引用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自我研究,不是情绪化的虔敬神明,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价值”。
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校本研修创新总结报告篇2为了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切实搞好我校的校本研修,鼓励教师做有思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今年,我校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引领教师阅读,转变教育观念1、本学期,我校读书班的老师阅读了《新教育》的一至七章,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围绕阅读思考题撰写读书心得,并贴到学校教研博客。
哈工大创新研修课实验报告
创新研修课实验报告创新研修课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此实验了解matlab的使用,学会通过matlab进行图像处理,有助于加深对制导成像方面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灰度变换输入源代码如下:I = imread('pout.tif');J = imadjust(I);imview(I), imview(J)可得灰度变换前后的两幅图像变换前变换后(2)直方图处理源代码如下:X1=imread('forest.tif');figure,imhist(X1)[X,map]=imread('forest.tif');I=ind2gray(X,map);figure,imhist(I,64)所得图像如下变化前变换后(3)空域平滑锐化空域平滑:源代码为:I=imread('forest.tif');%读取图像J=imnoise(I,'gaussian',0,0.005);%加入均值为0,方差为0.005的高斯噪声K1=filter2(fspecial('average',3),J)/255; %模板尺寸为3figure,imshow(I)figure,imshow(K1)变换前变换后空域锐化:使用unsharp算子实现对比度增强滤波源代码如下:imread('forest.tif');imshow(I)h=fspecial('unsharp',0.5)I2=filter2(h,I)/255; figure,imshow(I2)变换前后如图变换前变换后(4)频域平滑锐化:频域平滑源代码为:I1=imread('forest.tif');s=fftshift(fft2(I1));[M,N]=size(s);n=2;d0=5;n1=floor(M/2);n2=floor(N/2);for i=1:Mfor j=1:Nd=sqrt((i-n1)^2+(j-n2)^2);h=1/(1+0.414*(d/d0)^(2*n));s(i,j)=(1-h)*s(i,j);endends=ifftshift(s);s=uint8(real(ifft2(s)));figure,imshow(s)变换前后图像如下:频域锐化:源代码为:I1=imread('forest.tif');figure,imshow(I1);f=double(I1);g=fft2(f);g=fftshift(g);[N1,N2]=size(g);n=2;d0=5;n1=fix(N1/2);n2=fix(N2/2);for i=i:N1for j=1:N2d=sqrt((i-n1)^2+(j-n2)^2); if d==0h=0;elseh=1/(1+(d0/d)^(2*n)); endresult(i,j)=h*g(i,j);endendresult=ifftshift(result);X2=ifft(result);X3=uint8(real(X2));figure,imshow(X3)变幻前后图像如下:变换前变换后(5)同态滤波源代码如下:img = imread('forest.tif');f_high = 1.0;f_low = 0.4;gauss_low_filter = fspecial('gaussian', [7 7], 1.414);matsize = size(gauss_low_filter);gauss_high_filter = zeros(matsize);gauss_high_filter(ceil(matsize(1,1)/2) , ceil(matsize(1,2)/2)) = 1.0; gauss_high_filter = f_high*gauss_high_filter - (f_high-f_low)*gauss_low_filter;colormap(jet(64));log_img = log(double(img));high_log_part = imfilter(log_img, gauss_high_filter, 'symmetric', 'conv');high_part = exp(high_log_part);minv = min(min(high_part));maxv = max(max(high_part));figure,imshow((high_part-minv)/(maxv-minv))变幻前后图像如下:三.结果分析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去噪后图像更加清晰,灰度变换后图像灰度增加,直方图处理后灰度变换前的直方图分布密集,灰度变换后的直方图分布均匀,空域平滑后的图像可以去除图像区域中区域边缘等灰度值具有较大较快变化的部分,空域锐化可以去除图像中灰度值变化缓慢的部分,频域平滑能降低高频成分幅度,频域锐化能够增强高频成分,同态滤波是把频率过滤和灰度变换结合起来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哈工大 创新研修 课程报告 形状记忆合金
创新研修课程报告时光荏苒,创新研修课已经开设了一个学期了。
在这一个学期里,创新研修课之于我已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它更教会了我许多书本上、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东西。
因为创新研修课,我能够更早地进入了实验室,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因为创新研修课,我能够了解到自己专业的研究动向,认清了今后学习中努力的方向;因为创新研修课,我能够学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了我思维的宽度。
创新研修课不仅仅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更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课之初,老师为我们分派了研究生学长带队。
首先,学长们介绍了自己研究的内容,以及我们需要承担的任务。
然后,大家每人报了两个“志愿”,老师调剂后确定了分组。
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新颖并且有效。
同学们可以格局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课程内容,这也就保证了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我选择了王玉琢学长的有关形状记忆合金的项目。
学长向我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概念及分类、形状记忆合金的发现、形状记忆合金的原理及形状记忆合金在航天上的应用,并用形状记忆合金做成的金属丝向我做了展示,让我对。
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 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合金分类如下:(1)单程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
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记忆效应的合金叫单程记忆合金。
(2)双程记忆合金,指合金在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又恢复低温相形状,称为双程记忆合金。
(3)全程记忆合金,合金在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成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称为全程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的原理为:金属的结晶状态,在被加热时和冷却时是不同的虽然外表没有变化,然而在一定温度下,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会发生突变,这称为相变。
课程创新研修总结与反思
课程创新研修总结与反思
本次研修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参与各类专题讲座和工作坊。
通过专家的引导和同行间的互动,大家对课程创新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特别是在如何整合跨学科知识、运用信息
技术辅助教学等方面,教师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种积极探索的态度,为课
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实践环节,教师们将所学理论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通过项目式学习、
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教师们在实践中也
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例如,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过于追求新颖,
忽视了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知识断层,影响了学习效果。
对于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探索和适应。
反思这些问题,我们认识到,课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内在逻辑,确保创新的同时不失系统性。
同时,对于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我们应该持开放的态度,不
断尝试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次课程创新研修活动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它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
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教育的未来
将会更加美好。
创新课程实训报告
创新课程实训报告一、引言本次实训是为了探究如何开设创新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了解到创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同时也体验了创新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学习了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概念,包括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特征和实施方法等。
我们了解到创新教育是一种针对未来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我们还了解了创新课程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方式的制定等。
2.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开始进行实践操作。
本次实训中,我们按照创新课程的特点,选取了一些创新项目来进行学习和实践,包括创意策划、团队协作、产品设计和展示等。
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收集相关的信息和素材,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改进,最终完成创新作品的设计和展示。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刻地体验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三、实践效果通过实训,我们对创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收获和体验。
首先,我们认识到创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输出,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学习到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如敢于思考、勇于实践、跨学科交叉等。
最后,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创新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发展等。
四、实践体会在本次实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课程的魅力和重要性。
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尝试将其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教学模式创新研修总结
教学模式创新研修总结本次研修的核心内容围绕着“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展开。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
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了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地构建知识体系。
在实践环节中,教师们亲自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活动。
例如,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们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教学内容,课堂上则专注于解决问题和深化理解。
这种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思考和交流。
除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次研修还重点关注了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提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在技术应用方面,数字化工具的引入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使用智能教学软件、在线协作平台等工具,教师能够更高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够在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学习。
经过一系列的研修活动,教师们普遍反映,他们对教学模式创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许多教师表示,他们将尝试将所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当然,教学模式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和调整。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和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同时,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为教师的创新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创新素养研修总结
创新素养研修总结
创新素养研修总结:
在创新素养研修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创新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我在研修中获
得的几点总结:
1. 激发创新思维:研修中,我学到了许多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
例如,开放思维、多
元思维和系统思维。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激发创新的灵感。
2. 培养创新能力:研修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
这些活动涵盖了
创新的各个方面,如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
们不仅学到了如何应用创新技巧解决问题,还学到了如何与他人有效合作,共同实现
创新。
3. 探索创新工具和方法:在研修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创新工具和方法,如头脑风暴、故事板、创新矩阵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创新过程,以及更好地与他人分享创新想法。
4. 培养创新文化:在研修中,我们强调了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一个具有创新文化的组织,能够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支持他们尝试新的方法,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为此,组织需要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勇于尝试和创新。
总的来说,创新素养研修帮助我深入了解了创新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培养了我的创新
能力,并激发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尝试新想法的勇气。
我相信这些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将对我的个人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研工作报告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通过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提高 学生学业水平,培养具备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报告范围与重点
范围
本次报告将涵盖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 、实施及评价等方面。
重点
着重探讨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 科特点,设计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课 程内容及形式。
02
教研工作现状分析
现有课程内容与形式
传统课程内容
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
通过小组竞赛、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竞 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及时肯定与鼓励
对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 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 信心。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心理辅导
01
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
02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引入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有
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
教师团队建设
03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队伍,为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工作展望与计划
深化课程改革
继续推进课程内容的创新,加强课程与社会、行业的联系,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陈旧
部分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未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学
非所用。
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难以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 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
成绩,忽视对学 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
教学创新个人研修总结
教学创新个人研修总结研修活动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中心的。
因此,我在研修中学习到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研修活动注重教学内容与技术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
我了解到如何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资源以及智能设备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通过使用在线视频、虚拟实验室等资源,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研修活动提倡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个性化教学对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研修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教学计划,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个别化的评价。
研修活动还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研修中,我认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如何参与教研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研修活动也让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团队合作,教师可以共享资源、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
在研修中,我参与了多次团队讨论和协作项目,这不仅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我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创意。
课程创新研修总结心得
课程创新研修总结心得课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研修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课程创新还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在现代社会,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
因此,我在研修中特别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整合。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交流合作,我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技术的应用也是课程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研修中,我学习了如何利用多媒体工具和在线协作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例如,通过使用互动白板和在线讨论论坛,我能够实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和高效。
课程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
在研修活动中,我不仅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分享,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改进计划。
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自我提升意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我想强调的是,课程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新颖或者迎合潮流,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的创新,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
创新研究课程考查报告
创新研究课程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教育领域,创新研究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创新研究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课程概述创新研究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涵盖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等多个方面。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积极参与了创新实践活动。
三、学习成果1. 理论学习:通过课程学习,我掌握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实践能力:通过参与课程实践活动,我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 团队协作: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1. 时间安排: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学习任务较重,导致我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时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影响学习效果。
2. 知识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3. 创新能力:虽然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一些创新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改进措施1. 合理安排时间: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2. 巩固知识点:针对自己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点,我将加强复习和练习,加深理解和记忆。
3. 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加强团队协作: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发挥团队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六、结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收获颇丰。
不仅掌握了创新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改进和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研修课程报告课程名称:空天能源与动力前沿题目:专业与未来职位的思考院系:能源学院班级:1502403作者:徐高祥学号:1150240320指导教师:秦江汽轮机行业现状分析(1)我国汽轮机制造业发展历史的回顾作为一个与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 汽轮机行业的发展是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写照, 回顾我国汽轮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几个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 (1) 1953年至1980 年的创业, 自力更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汽轮机制造业创业发展的阶段: 1953 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汽轮机制造厂后, 作为50 年代及60 年代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项目, 又分别建立了哈尔滨汽轮机厂, 北京重型电机厂及东方汽轮机厂, 与此同时还先后在南京、武汉、杭州、青岛等地建立了不同规模的8个汽轮机制造厂, 在全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轮机制造体系。
全行业广大职工发扬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的精神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 其主要有: 从1955年我国第一台中压6MW 汽轮机开始到1960 年迅速完成了3MW 以下、3MW、6MW、12MW、25MW、50MW、100MW 功率等级汽轮机的开发。
60 年代后期, 又将参数提高到超高压及亚临界, 先后自行开发了三种大功率的中间再热机型: 1969年第一台超高压中间再热125MW 汽轮机正式投运, 至今已生产超过200 台。
1974年第一台亚临界中间再热300MW 汽轮机正式投运, 至1993 年总计生产29 台。
1975年第一台超高压中间再热200MW 汽轮机出厂, 至今已生产近200台。
这些机组填补了我国汽轮机产品的空白, 长期以来是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机型。
建立了较为齐全的, 抽汽压力在0. 118MPa~ 4. 4MPa 范围内的单抽汽或双抽汽供热、背压、抽背式6MW~ 50MW 汽轮机产品系列, 同时自行开发了6MW~ 12MW 驱动水泵、风机的工业汽轮机, 满足了冶金、化工、船舶工业的需求。
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产品研究机构, 如空动试验台、材料试验室、疲劳试验台、振动试验台、自控试验室等。
原一机部又成立了全国汽轮机行业的研发中心: 汽轮机锅炉研究所, 形成了中国汽轮机技术研究发展的基本框架, 奠定了我国开发自主汽轮机产品的技术基础。
(2) 大功率亚临界参数汽轮机技术的引进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1980 年起就面向世界, 采取各种方式引进了国外先进大功率、高性能产品的汽轮机制造技术。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使我们的研究、设计、工艺, 质保体系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阶段的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大型工程设备制造和成套领域, 建立自主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开发体系最为成功的实例。
从1981年起引进了美国西屋公司亚临界300MW 及600 MW 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 在原机械、电力两部的组织领导下, 上海、哈尔滨、东方三大主机厂, 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 现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 通过技术培训, 咨询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并围绕首台考核机组试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攻关。
首台引进型300MW 考核机组由上海汽轮机厂制造, 于1987 年7月12 日在山东石横电厂正式投运; 首台引进型600MW 考核机组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制造, 于1989 年11 月14日在安徽平圩电厂正式投运。
上述考核机组分别于1988年5 月及1990 年12 月通过性能考核试验。
1985 开始上海汽轮机厂又与美国西屋公司合作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核电310MW 机组, 于1991 年正式在秦山核电厂投运。
º1987年东方汽轮机厂首台300MW 机组在山东黄台电厂投运, 经过十多年的完善和优化相继开发出合缸、分缸、空冷、供热等品种齐全的300MW 汽轮机系列。
1986 年北京重型电机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 ALSTOM)签定了生产330MW 汽轮机发电机的合作协议, 首台机组于1990年在四川江油电厂投运。
1991 年东方汽轮机厂与日本日立公司以合作生产的方式引进了亚临界600MW 汽轮机的技术, 1996 年首台机组在山东邹县电厂投运2002年哈尔滨汽轮机厂与西屋公司合作设计制造的我国首台650MW 核电机组在秦山核电厂投运。
上述300MW 机组的总量已超过200 余台, 600MW 机组已超过40 台, 这些大容量亚临界参数火电设备是目前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机型。
(3) 应用当代先进技术对引进机组性能进一步优化的阶段在引进技术后, 我们没有停顿在按样机, 按图重复制造的水平上, 而是瞄准世界技术的发展趋势, 采用当代先进技术对机组不断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工作。
重大课题的技术攻关在/ 七五0期间, 在原机械部的组织下,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 国内三大主机厂及有关高等院校, 研究院所联合开展了汽轮机气动设计方法, 转子动力学, 叶片自动设计系统, 转子自动设计系统等一系列重点科技攻关。
/ 八五0 期间又联合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优化汽轮机研制该项目包括了调节级、高中压缸通流部分可控涡叶片级开发及试验研究、转子动力学、低压长叶片级的开发及试验研究、排汽蜗壳气动研究等一系列提高机组性能的技术攻关。
正如原机械部、电力部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鉴定会的意见所述: 这些优化技术/ 均为汽轮机行业的前沿课题, 与国外的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先进的产品优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各企业又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高新技术应用、设计创新、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开展了大量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攻关, 并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125MW、200MW、300MW 及引进型300MW、600MW 机组均全面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派生出技术含量更高的各种热电联供、空冷机型。
优化型机组的经济性提高3% , 可靠性, 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灵活性也进一步提高, 机组的总体性能已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典型的优化设计技术成果有: 全三元叶片级设计方法和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系列低压弯扭静叶、高中压斜置静叶、高中压弯扭动静叶片, 进一步提高叶片级的效率。
有限元方法为基础的计算机工程(CAE) 技术进入产品结构设计领域。
一系列低应力集中, 具有优良抗高周及抗低周疲劳性能的新型结构在产品中应用, 如自带围带动叶、无中心孔转子、高强度转子轮槽型线、整圈自锁阻尼型长叶片等大大提高了机组在调峰, 二班制运行条件下的安全可靠性。
抗蠕变性能更好的高温材料, 高强度, 高抗腐蚀性材料的应用。
(2)我国汽轮机行业的发展与展望大批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关键部件加工实现了数控化( CAM) , 新的热加工技术, 如钢包精炼及铸造工艺的改进, 埋弧自动焊接技术, 模锻技术的改进, 高频淬火防水蚀技术等均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 缩短了制造周期。
大功率电站汽轮机辅机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从80 年代起通过从国外引进电站汽轮机主要辅机: 加热器、除氧器、凝汽器的设计及制造技术, 经过消化、优化和再次开发, 目前已具备了设计和制造直至1300MW 功率等级的亚临界、超临界、核电和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主要辅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目前我国所有电厂, 包括进口机组的辅机均实现了国产化, 汽轮机电站辅机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企业中形成了与国际水平相当的现代汽轮机设计制造体系。
现阶段各企业正在开始实施ERP( 企业资源计划) , 建立企业统一的运作平台, 将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贯穿着整个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各个环节, 进一步推动汽轮机产品的技术进步。
2. 2 我国大功率机组的技术水平状况目前超高压、亚临界参数, 135MW 以上到600MW 功率等级范围内汽轮机产品的制造质量, 运行性能, 可靠性等综合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机组的水平。
我国已具有了与国际跨国公司相当的亚临界, 常规超临界参数大功率汽轮机的设计制造能力, 机组设计制造的技术状况为: 新一代引进技术机型的300MW~ 600MW 汽轮机的国产化率均达到95% 以上300MW~ 600MW 等级汽轮机的保证热耗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等效可用系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300MW 为例, 整个机组(机、电、炉) 的等效可用系数由1997 年的86. 86% 提高到2001 年的91. 43% , 新投运机组更达到94. 63% , 其中汽轮机的等效可用系数2001年达到99.73% 。
2.未来职位的思考本专业着重培养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热力发动机和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惯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未来我打算从事与汽车动力相关的职位,也许是动力高级工程师。
汽车产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低温。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球经济微机爆发,美国两大汽车厂商宣布破产,但对我国的汽车产业影响不大。
原因有二:易事美国的汽车消费群体趋于饱和,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有着极大的消费群体,市场规模大;二是我国政府重视汽车产业,2009年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投入是相当大的。
大多数汽车生产厂都设有发动机生产厂和研发部门,所以各汽车厂家都是我们就业的好去处,长春一汽、武汉二汽、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北汽福田、北京奔驰、广州本田、广州丰田、长安福特、安徽祺瑞、浙江吉利、郑州宇通、苏州金龙等知名企业每年都会招收内燃机方向的毕业生。
其次,国内专门生产柴油机的知名企业也是同学们大展宏图的好去处,这一的企业有广西玉柴、山东潍柴、重庆康明斯等。
一些专门的发动机设计公司也是非常好的就业去处,当然,这些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一般都是国外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分公司,所以对英语水平和软件的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
3.未来职位能力要求(1)作为高级工程师,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曾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完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或大中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调试项目,或组织过生产运行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解决过较复杂的技术问题;2)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分析、综合、判断和总结的能力,或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能承担或主持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编写本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报告、专题报告;4)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技术工作有创新,或在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新技术中取得较好效果;5)能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完成本专业的技术文件审查、技术成果鉴定和验收等工作;6)能组织、指导工程师的工作。
(2)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工程师还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熟练掌握本专业系统的设备、系统的运行状态或工作条件,或设备金属材料的各种特性,并能提出其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