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由此,劳动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明确揭示了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紧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此二者的有机结合对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得到全面、整体、可持续的发展。

一、厘清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创造了人本身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

”但如今,一提起劳动和劳动教育,许多人的脑海里就默认体力劳动为劳动的全部内涵,默认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开展各种手工劳动活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劳动内涵的窄化和片面化,也是对劳动教育的孤立化,是对五育的割裂。

完整的劳动内涵,形式上包含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主体上既可以是个体劳动,也可以是群体劳动,既可以是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领域的劳动。

为此,不应把劳动局限在“学农”“学工”等活动,而应贯穿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各项脑力、体力教育活动中。

社会上有一种误区,即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截然对立起来,并且区分高低贵贱,漠视体力劳动的价值。

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相关活动是家庭环境中最基本的劳动内容,但现在不少家长只重视和强调孩子课业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劳动根本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升学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没有帮助,不愿孩子参与。

这些都使得青少年普遍缺少劳动机会,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出现了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等的现象。

一些青少年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即,崇尚消费和享乐,幻想一夜暴富,理所当然地啃老,力求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等。

这都告诉我们应尽快端正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态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新时代的劳动具有生产性、技术性、文化性等特征,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智慧性劳动。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美学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美学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美学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劳动”这一主题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存在,构建了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劳动美学。

劳动是一个人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个人建立主体性的基础,也是人格独立的实践路径和物质前提。

可以说,劳动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叙事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准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道路应该是人人劳动的道路,不允许再出现精神欺凌和物质剥削那样的道路。

不能走那条路,那么要走什么路呢?走的是劳动的路,以劳动来获取生命尊严、建立人的主体性的道路,一个可以体现现代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新人道路。

在这一基础上,柳青的《创业史》塑造出的农民梁生宝的形象,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形象。

小说中有一个写梁生宝买稻种的很重要的细节描写,把梁生宝那种淳朴、热情、善良和一心为公的爱劳动、有理想的精神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梁生宝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公社的发展提供物质的积累,带领乡亲们探索出一条能够体现出人格独立与尊严的社会主义道路。

梁生宝的形象非常动人,甚至梁生宝因为忙碌而导致没有时间谈情说爱,梁生宝与徐改霞之间情感生活的裂变,也是由于对劳动理念的认同不一致。

后来,梁生宝钟情于另一个女性,也是建立在他们同样热爱劳动、热爱乡村工作的基础之上。

对劳动的热情,对新生活的向往的激情,在当代中国的很多作品中都得到了呈现。

山东作家郭澄清的《公社书记》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基层的劳动者和领导者的故事。

这个公社书记一点也不像一个书记,而是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大家都称他为老项,从来不称他项书记。

这个劳动者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枪法精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晚上他能够沉下心来,写出一篇好文章;而在白天他又跟农民一样锄地干活,看不出他身份的特殊性。

所以,这是一个把枪杆子、笔杆子、锄杆子三杆并举的基层劳动群体的领军人。

他所保持的淳朴的劳动本质,特别让人感动。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一、人的审美能动性的产生关于审美和艺术价值的产生问题,这是一个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心理的一般进化问题,这一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外界“冲击”做出反映的结果,是人对现实、改造现实并使之服从于自己意志的能力积极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关于人的心理和美感发展的思想是从人的发展取决于作用与人的外界因素的前提出发的。

人们制造劳动工具是卓有成效的自觉的建造现实的条件,同时也是人的审美能动性的起源。

这就要求为某种功能目的而加工制作自然界的材料。

这样,在加工制作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和需要就被对象化了。

劳动工具也就获得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必要的形式。

人把这种和目的性理解为发展自己可能具有的手段和结果,这是审美感受的直接源泉,也是迄今人从其发展自己的观点对某一事物的审美认识。

因此,人对劳动工具的造型、装潢和形成过程本身都予以自己的审美感受,而不只是从枯燥乏味的功利主义方面来认识它。

在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人不仅看到眼前的对象,而且也要在对象中体验到自身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发展自己的手段。

这样一来,在劳动工具的制作中,人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审美感受的基础。

劳动本身就是把握现实的一个阶段,因而也是人的审美感受的源泉。

二、朱光潜对美学对象艺术的论述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

朱光潜在他1960年写的一篇文章《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一书中,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紧急学手稿》中所说的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一段话,然后结论说: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这种过程的规律,它的中心问题是艺术。

50年代是朱光潜看待文艺,他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本质来说,它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一方面与经济基础,一方面与其他形式的上层建筑,如哲学、伦理、政治观点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从作用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对教育人民与进行革命斗争都是有力的武器,他不但要反映现实,而且要改造现实。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一、人的审美能动性的产生关于审美和艺术价值的产生问题,这是一个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心理的一般进化问题,这一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外界“冲击”做出反映的结果,是人对现实、改造现实并使之服从于自己意志的能力积极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关于人的心理和美感发展的思想是从人的发展取决于作用与人的外界因素的前提出发的。

人们制造劳动工具是卓有成效的自觉的建造现实的条件,同时也是人的审美能动性的起源。

这就要求为某种功能目的而加工制作自然界的材料。

这样,在加工制作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和需要就被对象化了。

劳动工具也就获得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必要的形式。

人把这种和目的性理解为发展自己可能具有的手段和结果,这是审美感受的直接源泉,也是迄今人从其发展自己的观点对某一事物的审美认识。

因此,人对劳动工具的造型、装潢和形成过程本身都予以自己的审美感受,而不只是从枯燥乏味的功利主义方面来认识它。

在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人不仅看到眼前的对象,而且也要在对象中体验到自身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发展自己的手段。

这样一来,在劳动工具的制作中,人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审美感受的基础。

劳动本身就是把握现实的一个阶段,因而也是人的审美感受的源泉。

二、朱光潜对美学对象艺术的论述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

朱光潜在他1960年写的一篇文章《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一书中,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紧急学手稿》中所说的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一段话,然后结论说: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这种过程的规律,它的中心问题是艺术。

50年代是朱光潜看待文艺,他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本质来说,它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一方面与经济基础,一方面与其他形式的上层建筑,如哲学、伦理、政治观点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从作用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对教育人民与进行革命斗争都是有力的武器,他不但要反映现实,而且要改造现实。

简述马克思“劳动创造美”这一美学命题

简述马克思“劳动创造美”这一美学命题

简述马克思“劳动创造美”这一美学命题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历来为美学界所关注。

本文试图结合马克思的一些经典论述,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原理的梳理和解读,初步说明劳动创造美的基本内涵,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美的含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美的含义。

(一)、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原理。

(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依据。

(三)、劳动创造美的客体。

(四)、劳动创造美的主体。

1、艺术是由实践决定的。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存在是为了反映实践的,也是为了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而不是别的。

同时,实践的观点还告诉我们,当社会实践高度发达并具有完备意识形态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处于生物进化阶段上的人的自然需要的简单满足,而成为艺术生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如果把美比做生长着的植物的话,那么美的感性显现或外部对象的生成,就是植物对阳光、雨水、空气、土壤等等生长条件的感觉”。

2、艺术在实践中反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首先,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性的统一体,而艺术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美的形式。

其次,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审美表现,因而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在于它直接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性。

3、艺术的社会功能在于揭示和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类通过艺术活动表达、交流和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的实际效用和目的。

艺术作品能够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积极向上的社会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普遍的认同。

二、“劳动创造美”的历史形成。

“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马克思说:“但凡具有必要的知识的人,在他们所做的一定的无愧于他们的人类品质的一切工作中,都是美好的;反之,没有必要的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好的品质,因此也就没有美好的工作。

”这里马克思将劳动创造美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即通过人的实践改变客观事物而获得的成果作为标准来衡量,二是,以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即人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的愉悦感受作为标准来衡量。

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

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

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导言: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劳动既是满足物质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能够培养人的自主能力、创造力和责任心的过程。

劳动教育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劳动教育,人们能够感受到劳动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一、劳动与美的关系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是美的源泉之一。

劳动通过创造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技术发明,都需要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将物质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美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体验到美的存在。

除了创造,劳动还能够体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

无论是做一道菜、打理一座花园,还是制作一件艺术品,人们都会花费心思去考虑如何让成品更美观、更有内涵。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存在,更可以自己去创造美。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审美观念。

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这既能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无论是园艺活动、田间劳作,还是合唱团、舞蹈团的排练,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

通过这些团队合作的劳动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相互合作,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并培养出乐于助人、乐于分享的品质。

三、劳动教育中的美学意蕴1. 美学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从而培养出对材料和工具的感知能力。

学生在选择材料、运用工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工具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

这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将材料和工具运用得更加自如和合理。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美学之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美学之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美学之维新时代劳动教育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劳动教育的内涵逐渐超越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审美素养和美感体验。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审美的学科,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美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学元素。

首先,美学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引导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美学研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对美学的教育,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在劳动教育中,美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审美眼光,使他们更加关注和欣赏劳动中的美。

例如,在设计课程中,可以通过教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形式美和功能美的统一,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美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美学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学研究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美学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并引导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选择材料、构思设计、运用色彩和形式语言等方面,自由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丰富劳动作品的艺术性。

此外,美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享受美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通过美学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劳动中的美,懂得珍惜和保护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例如,在自然观察和农耕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农耕劳动所创造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对劳动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学元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加大对美学的涵盖。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艺术、文化、设计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热爱。

劳动与美育相结合的例子素材

劳动与美育相结合的例子素材

劳动与美育相结合的例子素材1.引言1.1 概述劳动与美育相结合旨在通过融合劳动与艺术的元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在当前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劳动与美育的结合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

劳动与美育相结合的例子是丰富多样的,既包括学校中的课程设置与活动开展,也包括社区和社会实践中的体验和锻炼。

在学校教育中,例如,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音乐剧的排练、演唱会的准备等活动,培养音乐表演的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能力。

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美感。

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舞蹈、健身操等活动,培养身体素质和艺术审美。

通过这些劳动与美育相结合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学科的综合性。

而在社区和社会实践中,也存在着劳动与美育相结合的例子。

比如,一些社区组织或志愿者团队会组织文化艺术节、手工制作工坊等活动,让参与者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体验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同时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人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还能够让参与者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实现劳动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劳动与美育相结合在学校和社会实践中都有着丰富的例子。

通过这种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科和艺术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劳动与美育相结合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多元和全面,为培养更多有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供一种有序的逻辑关系。

在本文中,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和介绍,通过简要的叙述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引言部分还应包括一些背景信息,可以阐述劳动与美育结合的背景和现状,以及为什么探讨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自由劳动名词解释美学

自由劳动名词解释美学

自由劳动名词解释美学
自由劳动是指个体在不受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能够自主选择
从事的劳动活动。

这种劳动是基于个体的自由意愿和自主决定,而
非受到外在强制性因素的影响。

自由劳动的名词解释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的范畴中,自由劳动可以被理解
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自由表达和个体创造力的展现。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劳动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
中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的展现。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是基于
内心的自由意愿和个人的审美追求,而非受到外部强制性因素的影响。

这种自由劳动的特点在于艺术家能够自主选择创作的方式、内
容和形式,从而在作品中展现个体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此外,自由劳动也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
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通过自由劳动来表
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的追求。

这种自由劳
动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艺术家通过这些形式来展现个体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劳动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
概念,它体现了艺术家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展现。

通过自由劳动,艺术家能够在作品中展现个体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从而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艺术修养通常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内容,往往与劳动教育相互隔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劳动教育也渐渐意识到艺术修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劳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劳动教育中的艺术修养劳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当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时,他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技术,从而学习到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创造出美的作品。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手工制作,都需要艺术修养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另外,劳动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美学思维和欣赏能力。

艺术与劳动的融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创作过程和意义,从而培养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方法1. 强调实践操作: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需要亲自实践和操作,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感知艺术的魅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手工制作、绘画和雕塑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

2. 提供艺术资源: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艺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艺术工作室,配备各种绘画、雕塑和手工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艺术家或专业人士来进行艺术指导,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培训。

3. 引导审美欣赏:学校可以组织艺术观摩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画廊、美术馆和艺术展览等场所。

通过观摩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且从中获得灵感和创作的动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美术史和艺术欣赏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艺术的多样性。

4. 开展合作创作:艺术创作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协作。

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 劳以育美的观点或案例

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 劳以育美的观点或案例

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的观点或案例劳以树德:教育界很多人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
道德素养。

因为在劳动中,学生需要养成自觉遵守规则、互相合作、诚实
守信等良好品德。

比如在清华附中,学生们必须要参加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植树、捡垃圾等等,这种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公民意识。

劳以增智:南京师范大学一项针对农村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劳动中,
儿童可以获得很多实际的经验和生活技能,并且会在实践中学到很多理论
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村儿童的劳动经验可以加深他
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
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劳以强体:劳动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

在科学健身的框架下,劳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体形和锻炼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从而增强身体素质。

比如,德国体育科学界一直提倡劳动实践,尤其是农业劳动,因为它可以
提供高质量和多样化的锻炼方式。

农业劳动不仅可以增强手臂、脊柱和腿
部的力量,还可以帮助身体产生更多的肌肉和心血管活力,改善呼吸和循
环系统。

劳以育美:教育专家认为,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情感,从而熏陶他们的心灵和塑造他们的个性。

劳动中可以接受自然气息的洗礼,学到自然的审美价值。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植树造林一直被视为
美好的事情,因为它可以净化空气,增加森林覆盖率,美化城市环境。


过植树实践,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意识到
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美好意义。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
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这是班纳龙总理在提出劳动法案时的著名
口号。

它强调了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并强调了要正确认识
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在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达成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与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以智育劳、以劳育智、
以智育美、以美育智”的综合型人才。

实施劳动教育,要从尊重劳动、维
护劳动者权益,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通过劳动调整情绪和抗挫,传
播劳动文明,提升自我素质,实现以劳育智与以智育劳的目标;另一方面,美育是劳动者心灵的完善与和谐,是劳动精神的弘扬与引导,是劳动者非
物质文化的表现与培育,是以美育智与以智育美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
传播美学,而且要传播劳动文化和社会文化。

因此,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劳动教育与
美育的理论研究,在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上达成一致,营造教育衔接的良
好氛围。

关于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浅析

关于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浅析

关于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浅析【摘要】“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命题,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美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产物,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另外,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问题,只有放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正确理解才能解决。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劳动的现实化和结果,同时又是美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劳动创造了美人的本质生活实践自然美异化劳动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能“按照任何一种尺度”进行创造,这即是指人能全面地改造自然,能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不仅按照客观规律改造自然,而且按照主体目的进行改造,这也即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句话表明,美的规律即人的本质规律,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另外,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问题,只有放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正确理解才能解决。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劳动的现实化和结果,同时又是美产生的根源。

一、从社会劳动看美的来源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

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因为它能够使人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身目的。

正是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是人类,自然界也才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

因此,通过能动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使人类的生活对象化,人类就不仅会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还会在现实中能动地复现自己,从而在自己所创造的美和艺术的世界中直观到自身。

马克思指出,美和艺术是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结果。

他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劳动创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决定的。

人是类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决定了人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要“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实现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

劳动美的认识和体会

劳动美的认识和体会

劳动美的认识和体会
劳动美是指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和美学价值。

劳动美不仅体现在劳动者对工作的热爱和专注,还体现在劳动者对于工作中细节的关注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劳动美体现在劳动者对于工作的热爱和专注。

当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投入时,他会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其中,不断追求工作的进步和提高。

这种热爱和专注会激发出劳动者内心的激情,使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出色的能力和创造力。

劳动美体现在劳动者对于工作中细节的关注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劳动者在工作中会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他们会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以及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劳动者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具有美感和价值。

劳动美还体现在劳动者对于工作的创新和创造性。

劳动者在工作中会不断地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他们会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会思考如何创造出更有创意和独特性的产品。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创造,劳动者能够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工作更具有美感和创造性。

总的来说,劳动美是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和美学价值。

劳动者对于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对于工作细节的关注和追求完美的
态度,以及对于工作的创新和创造性,都是劳动美的体现。

劳动美不仅使劳动者的工作更加出色,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美感和价值。

美学原理中自由劳动的理解

美学原理中自由劳动的理解

美学原理中自由劳动的理解自由劳动是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的自由与创造力,以及对审美价值的贡献。

自由劳动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基石,它是一种与外部物质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

首先,自由劳动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造能力,通过自由劳动,个体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

这种创造力和独特性不仅仅反映在美学作品中,也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写作、烹饪、设计,人们可以通过自由劳动将自己的独特才华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作品。

其次,自由劳动强调了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在自由劳动的过程中,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作方式和领域。

这种自由选择不受外部权威和约束,个体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欲望去创造。

无论是选择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还是选择表达特定的主题,自由劳动赋予了个体以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真正实现自我。

此外,自由劳动在美学原理中还强调了对审美价值的贡献。

美是一种主观体验,通过自由劳动产生的美学作品能够与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发思考和感悟。

美学作品具有启发性和激发性,能够让人们对自身生活和周围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由劳动不仅仅是个体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更是为整个社会带来美的魅力和价值,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自由劳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自由劳动的自我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

艺术家需要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充足的时间空间来进行创作,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艺术家可能因为物质压力和生活琐事而无法专注于艺术创作,这也成为了一种制约和限制。

其次,自由劳动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艺术创作需要一种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的认同,才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然而,在某些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对艺术的尊重和理解可能不够,这会给艺术家的自由劳动带来困扰和阻碍。

劳动之美议论文

劳动之美议论文

劳动之美议论文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不仅创造着物质财富,更塑造着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劳动的美学意义,分析劳动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一些能够提升劳动之美的实践经验和策略。

1. 引言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无论是古代农耕社会还是现代工业社会,劳动都贯穿其中。

然而,人们对劳动常常存在误解和偏见,将其仅仅视为一种艰辛和繁重的工作,而忽略了劳动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劳动之美,并呼吁人们重新认识和尊重劳动的价值。

2. 劳动之美的个人层面劳动对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劳动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通过劳动,个人能够展现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劳动是个人实现自我满足的手段。

通过付出劳动,个人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幸福感。

最后,劳动是个人获取经济收入的途径,为个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

3. 劳动之美的社会层面劳动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者通过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各种物质和服务,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财富和资源。

其次,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劳动的进步和创新推动着科技和社会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劳动是社会团结和和谐的基石。

劳动者的合作和协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4. 劳动之美的环境层面劳动对环境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劳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创造出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劳动是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劳动,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进而主动保护和改善环境。

最后,劳动是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通过劳动和技术的结合,可以修复和改善受到破坏的环境,实现生态的平衡和恢复。

5. 提升劳动之美的实践经验和策略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体现劳动之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践经验和策略:•培养劳动敬业精神:鼓励个人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专注,将劳动视为一种追求卓越和创造价值的行为。

劳育美的认识

劳育美的认识

劳育美的认识
劳育美是一种哲学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劳育美强调通过劳动来实现美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它认为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人类对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和展示。

劳育美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劳动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美好。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才能和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作品,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和满足。

劳育美认为,劳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自我实现和追求美的方式。

劳育美的认识也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可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劳育美是一种将劳动与美的追求相结合的哲学观念。

它认为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更是一种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追求美的方式。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创造出美的作品,实现审美的享受和满足。

劳育美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认为劳动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对美的认知——劳动之美_设计美学_[共3页]

社会主义社会对美的认知——劳动之美_设计美学_[共3页]

设计美学22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皿上。

图1-24 青花瓷瓶图1-25 青花瓷盘青花瓷釉质透明光洁,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首,以素雅的美感享受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的装饰艺术异军突起,气势磅礴,笔势飞动,讲求大效果,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用笔纯熟,挥洒自如,转折有度,呈现出一种浑厚而又雅致的素淡之美。

四、社会主义社会对美的认知——劳动之美社会主义社会指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共和国形式,最高权力属于由全体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国家机关领导人由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中国特色,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因此,歌颂劳动的美,展现劳动的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艺术领域最大的特色。

从解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批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展现劳动之美的文艺作品。

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当劳动本身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时候,它往往能够显现出美感。

例如位于辽宁沈阳铁西区的劳动公园(图1-26),无论是名字的由来还是布局、艺术处理都体现出劳动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

沈阳劳动公园由卫工街、勋业三路、肇工街和南十二路围成,以南十二路为底边,整体呈梯形状,因为距离铁西工人聚集的生活区(工人村)较近,成为人们下班休闲娱乐的场所,称为劳动公园。

整个公园占地面积34.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8万。

【精品】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精品】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精品】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的主体活动之一。

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命的目的。

”艺术创作是人类生命的目的之一,在劳动中实现了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首先,劳动是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了文明和社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而艺术创作则是一种高度自我实现的形式,艺术家在劳动中创造出了具有自我特征和独特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虚心探索和直接表达,传递了人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高度的人文价值。

其次,劳动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状态,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体力、心理、智力等各个方面。

而艺术创作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它不仅具有文化和审美意义,而且是人类性格完善、心灵修养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也具有特殊的功能。

艺术创作不仅可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的需求,而且可以促进人的社交、思考和交流。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得到思想和精神上的发展。

同时,艺术作品还可以传递历史和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总之,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类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现代社会,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弘扬人类文明,而且可以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的美学价值
劳动是一种美学价值体现。

在人类社会中,劳动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活动。

通过劳动,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劳动不仅可以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还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劳动中,人们可以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满足感。

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付诸实践,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种创造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够促进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

而劳动的美学价值还可以体现在劳动的形式上。

不同种类的劳动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例如农民的田间劳作、手工艺人的手工制作、建筑工人的建筑工作等等,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美学魅力。

通过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劳动的欣赏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美学价值。

总之,劳动是一种充满美学价值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还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劳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