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说慈禧-第三部分-第十三讲-二次垂帘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慈禧太后的厌食症话说有年冬天,慈禧太后得了厌食症,面对一道道山珍海味,她连筷子也懒得动。
这可急坏了大内总管李莲英,他连夜召集御膳房所有厨师,务必想法把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勾起,如若不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御厨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一边研究菜谱,一边挑灯掌勺,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总算做出了30多道色香味俱全的新菜肴。
但李莲英一一品尝之后,只留下了3道菜。
第一道是御膳房首席大厨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但这百鸟和凤凰并不是平常采用的鹌鹑和乌鸡白风,却足用百里挑一的沙地萝卜精雕而成,入口即化,回味无穷,而且还能消胀气。
第二道是川菜大王刘祥福最新研制的“绝味叫花鸡”。
最后一道是金刀御厨郭金生最拿手的“佛跳墙”,不过精通药理的他悄悄把平时的配方做了些修改,添加了几味消食去胀气的名贵中药。
谁知慈禧太后只瞧了一眼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就让宫女拿开了;又闻了闻刘祥福的“绝味叫花鸡”,皱起眉头说:“辣味这么重,想辣死哀家呀!”李莲英赶紧让人撤下,最后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郭金生做的“佛跳墙”。
没想到慈禧竞拉下脸道:“这哪是菜呀!药味这么浓,哀家不如传太医好了!”吓得李莲英跪在地上连声谢罪:“奴才该死!奴才这就去御膳房让他们赶做几道对老佛爷口味的菜肴……”李莲英火急火燎地赶回御膳房,正准备对厨师们大发淫威时,却见一位年轻厨师手捧一只紫砂锅,迎上来道:“李大总管您来得正好,小的刚把菜做完,还请趁热送与太后老佛爷品尝!”李莲英一看对方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厨子,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道:“快给咱家滚一边去!三大名厨做出的菜肴太后老佛爷也不曾尝上一口,你小子又算哪根葱?”不想这位厨师非但没有滚到一边,反而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道:“大总管,小的敢以脑袋担保,治好太后老佛爷的厌食症,还非靠小的这道菜不可!”在场的御厨们都露出了不屑。
李莲英半信半疑道:“你小子把盖子掀了,咱家倒要瞧瞧,你这砂锅里是什么好东西?”小厨师却急忙摇头,道:“李大总管,这盖子万万掀不得!这要一掀,里面的菜香便跑了,哪还能够勾起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呀!还是请大总管带小的把菜送去,当着太后老佛爷的面掀开盖子吧!”李莲英想了想,道:“好小子,你要真有把握,那就端着你的莱随咱家去见太后老佛爷,她现在正在气头上,如果不吃你的菜,那你的脑袋可要搬家了!”厨师胸脯一挺,道:“小的不怕,小的有把握!”说完手捧紫砂锅,跟着李莲英去见慈禧太后。
百家讲坛之大清秘史:慈禧差点被咸丰赐死?
[键入文字]百家讲坛之大清秘史:慈禧差点被咸丰赐死?据记载,肃顺曾在咸丰面前请“行钓弋故事”,欲将慈禧赐死。
后因咸丰酒后失言,泄露此事,“西后闻之,衔肃刻骨”。
肃顺和慈禧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1861 年的11 月。
慈禧拿下了肃顺等人,成功了辛酉政变,实现了垂帘听政。
但是,肃顺是咸丰皇帝临死前安排的辅政大臣,怎么能让慈禧说拿下就拿下呢?如要了解咸丰朝的满清政局,那就不能无视肃顺这个人。
慈禧如何对付最凶猛的一只“大老虎”年11 月8 日,立冬后第二天。
前一日西北风大作,寒气骤降,尘埃弥漫,落叶纷飞,至后半夜方息,京城内外,顿时一片萧索气象。
一大早,夜色未褪,沿着从宣武门到菜市口的宣外大街上,便已密密麻麻挤满了各色人等,甚至连两旁酒楼茶市里也人头攒动,大伙儿纷纷踩着桌子蹬着椅子,翘首张望。
这一天,国家重要领导人、上一届领导核心委任的顾命大臣肃顺将被绑赴菜市口处决,谁也不想错过这一历史时刻名士李慈铭身染重病,高卧榻上,听闻押解肃顺之囚车过其门前,于是勉强起身出宅观看,只见“肃顺白服,缚甚急,载以无帷小车。
亲属无临送者”。
更有甚者,街道两旁路人莫不“交口称快”,“其怨家皆驾车载酒,弛赴西市观之”。
待到行刑之际,一直默默无语的肃顺突然开口大骂,据说“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
并且他一直不肯跪下,迫于无奈,“出红差”的官吏只得用铁柄猛敲肃之双膝,直至其双胫碎折,方才跪地。
刽子手趁势手起刀落。
处决肃顺,大快朝中群臣之心。
帝师翁心存写道:“所谓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也,可悯可戒。
”其子翁同也认为肃“种种欺罔跋扈状,真堪发指”。
年的初冬,如何揪出了肃顺这只大老虎“鹰派”的发迹史1。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一位女性统治者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掌握最高权力。
以下是一篇关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作文。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慈禧太后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她的垂帘听政,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罕见的权力展示。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
她的垂帘听政始于咸丰帝驾崩后,当时年幼的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作为皇太后,开始参与朝政。
她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权谋和斗争,她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面临了内忧外患。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民变此起彼伏;国外,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不断侵蚀着清朝的国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太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她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的颓势,尽管最终未能改变清朝的命运。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复杂看法。
一方面,她作为女性能够掌握国家大权,显示了女性在政治上的潜力;另一方面,她的统治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被视为女性干政的典型。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她的政治生涯和影响力,至今仍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她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朝晚期政治和社会变迁的窗口。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慈禧太后的生平和她垂帘听政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对她的政治手腕和影响进行了评价。
通过这篇作文,读者可以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慈禧因疯狂而误国
慈禧:因疯狂而误国作者:王鼎杰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13期说晚清史不能不说西太后,而说到西太后,大部分读者的反应自然是祸国殃民,而其祸国殃民的缘由则在于其对外的妥协卖国。
这个观点早已成为近代国史的常识,可是,考诸史实,说西太后祸国殃民确实不假,但其原因却并非对外的妥协式卖国,而是非理性强硬下的激进式误国。
懿贵妃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晚清史上的五场对外战争中,慈禧亲身参与了其中的四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丑八国联军侵华之战。
在这四场战争中,慈禧的立场都是主战派。
只可惜,所有四次主战,或者无可奈何,或者不合时宜,或者纯属不可思议。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之时,虽然西太后还只是懿贵妃,但却因其精明强悍而一度代其得病的丈夫咸丰帝批阅奏章。
当时大清国正陷入一场漫长、血腥的全面内战之中,战场从京师周边到江南财赋之地,再到遥远的西北、西南,全部沦为内战的战场。
在这个情况下,俄美虎视眈眈,英法趁机侵逼,这也可以算得上是内外交困了。
在这内外交困的时节,懿贵妃在代笔批示中“严饬统兵大臣(与敌)决战,近畿州县,整(顿)团(练)阻截,悬赏杀敌,通谕中外。
”“无论军民人等,有能斩黑夷一名者,赏银五十两;斩白夷一名者,赏银百两;获斩头目者,赏银五百两;击毁夷船一艘者,赏银五千两。
”虽然懿贵妃豪情冲天,前线部队打得也极其勇猛,甚至得到英法联军的深刻赞赏,可惜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度的不知己、不知彼的基础上的,战争自然打不赢。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她逐渐学会了用理智去克服情感,所以才长期支持李鸿章等开明派的自强新政。
可是,当对外纠纷在光绪初年再度来临时,她却再次选择了非理性强硬的旧立场。
中法战争故态复萌中法战争的源头在于越南问题。
在历史上,越南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
但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列强开启的现代外交体系扫荡了传统的天朝格局,从而在越南形成了一女两嫁的离奇局面。
一方面,越南仍然和清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
另一方面,它不仅把南部多个省区割给法国做殖民地,而且在1874年3月15日与法方签订的《第二次柴棍(西贡)条约》中,正式声明越南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这就等于宣布了传统关系的不复存在。
百家讲坛:说慈禧-第3部分-第4部分 第16讲 置换军机
《说慈禧》第四部分第十六讲置换军机(1)慈安死后,慈禧听政已无任何障碍,无冕女皇名副其实。
然而,光绪帝却在一天天长大且“学识德业”俱佳。
恋栈权力的慈禧,岂能甘心让皇权回归?!一按照中国古代宫廷的惯例,皇帝十四岁就应该亲裁大政了。
清朝也延续了这一惯例,无论是六岁登基的顺治帝,还是八岁登基的康熙帝,都在十四岁亲掌朝政。
然而,到了同治帝就像清朝本无“母后垂帘”而慈禧仍然能将“垂帘听政”实施下去一样,什么“惯例”、什么“祖制”,慈禧都能找到打破的借口。
同治帝直到十八岁才得以亲政,除了因为同治帝“学识俱劣”和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客观实情之外,慈禧恋栈皇权、不愿撤帘归政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光绪十年(1884),光绪帝十四岁了,无论是按照历史的惯例,还是按照清朝的祖制,光绪帝都应该临朝亲政。
可有慈禧所创造的同治帝十八岁亲政的先例,亲政的问题朝野上下无人敢于提及。
慈禧独揽皇权的欲望早已被大小朝臣洞悉,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无形之中,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十六岁、十八岁甚至二十岁上,因为大家知道,慈禧这位“老佛爷”善于创造历史奇迹。
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十六岁。
如果说同治帝十六岁的时候,由于顽劣、不成器,慈禧可以用皇帝“典学未成”、“读折不成句”为由,推迟归政的时间。
可是,现在十六岁的光绪帝除了口吃这一先天不足以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了当年的同治帝。
光绪帝性情宽厚、沉毅静穆。
在老师翁同龢的指点下,读了清朝开国以来的历史和列祖列宗的圣谕圣训以后,他变得更加懂事,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而增,“自欲振励,勿用人扶”(《翁同龢日记》)为此,他汲汲渴求新知,读书尤为刻苦。
他每天黎明前即进书房读书,一年四季,光绪皇帝御笔每日如一,即使下了书房后,他也是行立站卧皆诵读诗书,连慈禧也不得不承认:“皇上实在好学。
”光绪十二年(1886),光绪帝一病数月,“日服药五剂,尤诵书不止”(《翁同龢日记》),身体刚刚恢复,又进书房学习。
翁同龢每每忆起同治帝典学时期的顽劣与师傅们每每挥泪劝学的情形,他就为光绪帝的好学所感动,他似乎在光绪帝的身上看到了王朝未来的希望,“上(光绪帝)体犹未平,仍日日来书房,勤学如此,非人间所及”(《翁同龢日记》)此时,诸王亲贵、枢机群臣,乃至于慈禧本人都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礼法、祖制,还是光绪帝的“学识德业”,似乎再也没有推迟归政光绪帝的理由了。
隋丽娟慈禧读后感800字范文
隋丽娟慈禧读后感800字范文隋丽娟教授的《百家讲坛——说慈禧》这个节目,已经出了很久了。
本来我早就想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能看成。
这个星期的星期四晚上,倩虹在宿舍里说,她的《近代史纲要》课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写一篇文章,好像题目就是《慈禧——中国历史的罪人》吧,每个人都要写,这件事勾起了我找隋丽娟教授的《百家讲坛——说慈禧》的节目视频出来看的念头。
由于今天时间有限,就只看了前三集,按理来说,我这样的人是没资格来评价慈禧的,因为我了解的太少。
但今天,我看了的这三集却让我颇有些小感触,下午补睡中午觉的时候,脑袋里面仍然在不断的感叹,所以就有了我的这一篇观后感。
希望我明天出门不要被满天飞来的臭鞋子砸死,能够活着回来,继续看,继续写。
首先声明,我仅仅是想以一种比较中立的立场来发表我个人的一个异常浅薄的愚见,我不想反对“慈禧是中国历史的罪人”这个主流的观点。
慈禧这个历史人物,在我心里面一直都是比较负面的形象,因为她害得我们中国丧权辱国,沦为半殖民地,吃了好几场败仗,我们国家的百年国耻就是她害的,她是历史的罪人,应该永远地钉死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我以前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书上是这样写的,别人都是这样说的,我也是这样学的。
现在,我觉得,像这样人云亦云地跟风,简单地脸谱化历史人物,反而是一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更加不负责任的行为!我希望我能用我自己的脑子作出我自己的判断,哪怕得出来的是个完全错误的结论。
那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觉得,我宁愿要一个我独立自主想出来的错误结论,然后被别人批评指正,也不要一切都照搬照抄式地刻进我的脑子里。
前者我可以真正的学到东西,后者我无非是个无脑子的刻录机加复读机罢了。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做到客观公正,我觉得,目前为止,我很难做得到对慈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我无非是一个愚笨而且浅薄的后生,而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里,我首先要向所有研究的前辈们致以最大的敬意。
既然我这是一篇观后感,而且还是一篇不完全的观后感,那我就只能讲我看了的那前三集。
慈禧一句话预言晚清覆亡 竟是被自己败光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一句话预言晚清覆亡竟是被自己败光的?
导语:慈禧是晚清时期的老佛爷,不是皇帝却拥有皇帝的权利,软禁光绪干扰执政最终清朝还是灭亡了,近日有人曝光了慈禧晚年说过的一句话,竟然预示
慈禧是晚清时期的老佛爷,不是皇帝却拥有皇帝的权利,软禁光绪干扰执政最终清朝还是灭亡了,近日有人曝光了慈禧晚年说过的一句话,竟然预示了晚清覆亡秘密,原来是还是因为慈禧自己,下面小编带你看。
在二十世纪初,光绪帝一直被慈禧软禁着,时间长达十几年。
在这期间,光绪皇帝的皇帝头衔形同虚设,连自由都没有,就更不用说做什么大事了,基本所有的大事都是慈禧一人做主的。
可怜的光绪皇帝几次都想寻死,被亲妈逼到这个份上也真是罕见。
再来说说这个时候的慈禧,由于年龄渐长,她的身体早已不如从前。
后来自从生过一场大病之后,就再也没能下得了床。
渐渐地,慈禧的状况越来越糟糕,终日昏迷不省人事。
太医们一看慈禧已经奄奄一息了,赶紧给她老人家开了药,太医们本来是想用这贴药让慈禧的生命再多延续些时间,但给慈禧服下之后并没有什么效果。
看来,生老病死早已注定,况且慈禧在当时也算是高龄了,这种大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循的,慈禧也不例外。
慈禧当然明白这一点,于是,她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让太医不管想什么法子都得让她活下去,而是开始自己的遗嘱。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拥有着朝廷实权的女人的遗嘱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在遗嘱中,慈禧写到:“从今以后,女子不可以参政,这是不符合规矩的,另外,太监的权利也不可过高,这两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民间野史慈禧
中国民间野史慈禧慈禧太后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慈禧的在历史上也是有着非常多的议论,很多历史学家对于慈禧都是褒贬不一。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民间野史慈禧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慈禧野史李莲英扮善财童子或守护神韦驮站其身右,左边则是扮成龙女的宫女。
关于慈禧太后的后宫性生活,稗官野史中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说法,总体来说就是慈禧太后放荡不羁、淫乱后宫,更与商人宣淫生下光绪帝,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慈禧太后的野史:慈禧太后的性秘密。
慈禧太后很早之前就与恭亲王奕相好,在她刚入宫做秀女时便与奕私通,经常趁别人不注意时偷情狂欢,甚至有人怀疑同治皇帝并非咸丰的亲生儿子,而是慈禧与奕的私生子。
慈禧巩固了大权之后,则专心宠爱荣禄,传说荣禄是慈禧的初恋情人,在慈禧年少时曾救她免于被恶少强奸,此后便一直保持暧昧关系,经常私通淫乱。
荣禄也得到慈禧的重用,曾经参与确定载湉(即光绪帝)继承帝位的事情,在戊戌政变中协助慈禧废除戊戌变法,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则跟随慈禧太后逃至西安,成为与慈禧太后形影不离的侍臣。
据说慈禧太后与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也有私染,由于太监没有生理能力,所以慈禧与他们交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与刺激,李莲英在这方面很善于迎合慈禧太后,所以得到她的万千宠爱,虽然这种宠爱带有心理变态的倾向。
清代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曾提到这么一个故事,说在光绪八年的春天,北京琉璃厂有一位姓白的古董商,长得风流倜傥,经李莲英介绍后,被慈禧太后宠幸,召他入宫住了一个多月以后被放出。
不久,慈禧就怀孕了,慈安太后知道后大怒,想以此为由,废掉慈禧太后的皇后名义。
礼部大臣提醒她说这事最好不做,还是明哲保身的好,慈安太后不听,结果当天晚上就猝死了。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慈禧太后很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买,李莲英与金华饭馆的一个姓史的伙计很熟,经常带他到宫中游玩。
有一次两人被慈禧太后撞见了,慈禧不仅没有怪罪李莲英私带外人入宫,反而表现得有些兴奋,因为她发现这位姓史的伙计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于是将他留在宫中昼夜宣淫。
从三次垂帘看慈禧的女性执政心理
个统治者未曾遇到过的。 在近人看来, 慈禧 里越来越认定肃顺 的存在对 自己的生存是 后 ,慈禧是一
留 赞 爱慕虚荣 , 更有甚者, 把清朝的灭亡也归罪于 个 极 大 的威 胁 。咸 丰死 后 , 下 八 大 臣 “ 个 权 欲 强 烈 的 , 御 她 。 响历 史 人物 的 因素是 多方 面的 , 们 襄 ”另 外 给 慈 安 和 同治 分 别 留下 了“ 赏 ” 人 ,是 不 会 甘 但影 我 在 用 一般 执政 者 的 标准 去 衡 量慈 禧 时 , 也应 和 “ 同道 堂 ” 两枚 印 章 , 规定 , 并 凡是 谕 旨 , 起 心 只 做 个 傀 儡
捷, 但何挺颖异常冷静 , 他清楚敌人不久就会 江月 ・ 冈 山 》 首郾 : 井 一 山下 旌 旗 在 望 , 头 上要 打 仗 了 , 山 对今 大 的 敌人 要 切 实地 揍 一
反扑 , 断指 挥 井 冈山 军 民立 即 抓 紧时 间加 鼓 角 相 闻 , 果 敌军 围 困万 千 重 , 自岿 然 不动 。 下 , 我 团党 委 的 同志 可 随军 部 行 动 。讲 克 固工事 , 战事需 要 , 了几 个红 军 战士 早 已森严壁垒 , 根据 指派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 立 即奔 赴前 线 指挥 作 战 , 战斗 中不 幸 身 迅 速赶 到茨 坪把 一门 刚在军 械处 修好 的 迫击 声 隆 , 敌 军 宵遁 。 报道 炮 抬上 了黄 洋界 , 好 了新 的战 斗准备 。 做 伤 。毛 泽东 得 知何 挺 颖 负伤 的消 息后 , 一 此后 , 泽 东 同志 又 在 《 冈 山 的斗 争 》 关 切 , 即指 示 陈 毅 转 告 林 彪 ( 毛 井 当 时任 红 I
看到慈禧首先是女人 , 其次才是一个帝 国的 首之处 , 必须钤盖“ 御赏” , 印 结尾之处 , 必须 的 。 所 以慈 禧
慈禧太后介绍
7
五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作为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重要人物,中国在面临近代化
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 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执政初期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 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 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 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 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 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 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 “同治中兴”
序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高宗李治继位,立武则天为皇后。由于 高宗体弱多病,在朝不能过久处理政事,就在朝堂御座后挂块帘 子,皇后武则天坐在后面,参与高宗与大臣们讨论朝政。高宗死 后,武则天就继续在帘后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 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 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撒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 嗣君年幼。本文主要讲述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 。
1979年版。 章伯锋、荣孟源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俞炳坤等著:《西太后》,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清实录》(光绪朝),中华书局1987年版。 刘体智主编:《异辞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
9
谢谢大家!
10
处大臣全部革职) ,从此49岁的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巅峰阶 段) 51岁 颐和园修成 61岁,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64岁 发动戊戌政变,慈禧第三次垂帘听政 (起伏阶段) 67岁,派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 (下降阶段) 71岁 最终废除科举制度 74岁,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崩。她命立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 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中南海仪鸾殿,年七十四 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关于慈禧的野史
关于慈禧的野史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原名甘露,字慈禧,一字淑静,号穆桂兰,清朝末代皇后,清朝末代宰相李鸿章的妻子,乾隆帝和咸丰帝的母亲。
慈禧出身贵族家庭,其父甘宝宝,母赵氏,是清朝末期著名的大臣家庭。
慈禧十三岁时被选为李鸿章的第三任宠妃,此后,慈禧便步步高升,最终成为清朝末期的皇后。
慈禧在位期间,对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政治上,慈禧推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了清朝的统治,使清朝的统治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慈禧的一生也不乏传奇色彩,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其与李鸿章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与清朝末代皇帝乾隆帝的母子情。
慈禧与李鸿章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清朝最伟大的爱情故事”,而慈禧与乾隆帝的母子情则被誉为“清朝最伟大的母子情”。
百家讲坛:说慈禧-第3部分-第13讲-二次垂帘
《说慈禧》第三部分第十三讲二次垂帘(1)不满二十岁的同治帝,拖着恶疾缠身的病体,早早地撒手人寰。
古人云,“王侯蝼蚁,毕竟成尘”,早死晚死,都是个死。
不过皇帝的生死毕竟与芸芸众生大有区别,区别就在于百姓死了仅仅牵扯到一家人的感情,而在一个民族命运系于一人身上的时代,皇帝死了,那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情!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继承大统啊。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主。
”否则这个专制政权怎么维持得了?然而同治帝虽然后宫美女如云,竟然没给大清皇朝留下半个可供传承皇位的子嗣。
那么这一国脉所系的头等大事究竟应该如何解决?一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酉时(晚6时),同治帝晏驾了。
这一突发事件又让刚刚退居幕后的慈禧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
按照祖训,皇位继承应该采取秘密立储的方式,也就是皇帝在自己的皇子中进行全面考察,最后秘密确定一位皇位继承人,等老皇帝死后,依此颁布新皇帝的名单。
这种方式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而成为定制。
但是秘密立储需要几个前提条件:(1)秘密立储最关键的环节是皇帝一言九鼎,政由己出。
即他有百分之百的权力决定皇位继承人。
这才能够保证他秘密观察,择“贤”而立,避免选非其人,诸子纷争。
如道光帝在秘密立储之前,以他手中所操纵的绝对的全权,对于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儿子进行充分的考察后,按照他自己所确立的标准,最终选定皇四子为皇位继承人,这一过程谁也不得插手。
(2)秘密立储为当朝皇帝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权,但他必须生有多个子嗣。
如康熙帝生育了三十五个皇子,成年的有二十位,然后在符合条件的皇子中进行选拔。
咸丰帝生了两个皇子,二子出生当日而卒,咸丰帝死于热河的时候,只有长子载淳一人可继承皇位,这是天下共知的事实,也就没有了秘密立储的必要。
可在同治朝立储的问题上,秘密立储的方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
同治帝没有高度集中与强化的皇权作为保障。
虽然他在位十三年,可亲政以前皇权一直操纵在母亲慈禧的手里,他只不过是母亲手里的一个提线木偶——政治傀儡罢了。
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秘密慈禧太后是晚清的统治者,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慈禧太后的秘密一直是人们探索的地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希望对你有帮助!慈禧太后的秘密涉及到一个人的秘密那多半是说她私生活方面的,那么慈禧太后的秘密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正史记载中,有关慈禧太后私生活的太少了,但是关于这一方面的野史倒挺多的。
毕竟对于慈禧太后,二十六岁就守寡,三十岁就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一直到死,正史上都只记载了慈禧的政治生活,却独独少了她的感情生活。
一个女子执政,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慈禧太后也被人定义成“祸国殃民、狠毒凶残、顽固保守”的妖后。
但慈禧太后的秘密私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慈禧与恭亲王相好,一开始慈禧还是宫女时就和恭亲王私通、常常偷情,以致于有人怀疑同治皇帝并非是咸丰的亲儿子而是慈禧和恭亲王的私生子。
在慈禧巩固了政权之后,就专门宠爱荣禄,有人说荣禄是慈禧的初恋情人,他们之间常常保持着暧昧关系。
之后更有甚者还说慈禧与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也有私染,虽说太监没有那方面的能力,但慈禧与他们之间的交好都是为了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刺激。
慈禧太后的秘密私生活,其实还有一些,但对于慈禧这样做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她除却太后身份后,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慈禧太后吃人奶追求美丽亘古不变,更何况在后宫这个色衰爱弛的地方。
慈禧太后养生驻颜的方法是吃人奶。
其实在清朝贵族中,吃人奶的现象极为普遍,但慈禧是最出名的。
慈禧太后从26岁进宫开始,到75岁去世,时间近半个世纪,从未断过喝人乳。
慈禧太后起床必做的七件事中其中一件就是喝茶。
慈禧通常喝兑人奶和牛奶的奶茶。
慈禧太后如此喜欢人乳,后宫蔚然成风。
清宫规定,每季选40名奶妈于内廷,称“坐秀奶口”;选80名奶妈于宫中,称“点卯奶口”作为候补。
当“坐秀奶口”发生意外不能提供人乳时,由“点卯奶口”补上。
慈禧太后对乳母的要求也十分严苛。
乳母都是3个月左右刚刚生产过第三胎的少妇,身体健康,年龄控制到15-20岁之间,子女健在。
慈禧功过
A 慈禧功过中华历史上的封建文化就是君权重于社稷(国家)与民众,只要能保住君主的地位,国家怎么割让土地,民众怎么受苦,那都是其次的。
数千年的封建古书反复鼓吹这一思想。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事实上她可算是清朝的功臣,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没有她,清朝早就亡了。
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连书都没有怎么读过的文化层次不高的女人,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
2、两次发动政变。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6、内忧外患。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外有列强步步紧逼。
7、两次平叛成功。
8、两大恶邻。
一是沙皇俄国,二是日本。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
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
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袒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
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汉族官员不得掌握实权。
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讨好沙皇俄国。
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虽胜而实败。
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
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慈禧的一帘传奇概要
慈禧的的三次入棺
第一次入棺:1908年死后第二天慈禧被殓入棺 飞扬跋扈,一改再改陵制,三大殿几乎拆了再建,“超级豪
➢ 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大清正值内忧外 患之际又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 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 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同治时期
➢ 联合咸丰帝弟弟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粉碎了 八大臣的势力。
➢ 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整饬吏治;重用汉 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慈禧幸与不幸
慈禧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 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 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在她十七岁 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 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 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惟一的皇子, 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 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除了这些外在的理容用品,慈禧太后还十分注重饮食调 理、穴位按摩。慈禧也有睡美容觉的习惯。
慈禧性格及爱好
爱好:
性格:
爱服饰 爱饮食 发饰
宽厚与残忍 革新与守旧
爱梳妆打扮
主战与求和
下棋、写字、绘画、玩纸牌
爱看戏
爱吃花、浴花
喜好拍照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沙皇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 幅八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 皇帝。此后,慈禧对照相产生浓厚兴致。
宣统时期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经她命 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无性功能 能力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
慈禧传奇的一生
慈禧传奇的一生慈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三次垂帘听政,操控清末政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作为一个女人,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机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人妻、人母,她权倾一时却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令人扼腕叹息;作为皇太后,她心思缜密、工于心计,在男人的权力世界纵横捭阖,操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晚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局面,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
慈禧经历了怎样不同寻常的一生?她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三千年未见之变局”?通过历史事件,带你走进慈禧的内心世界,探寻历史背后的人生。
1慈禧身世之谜(一)2慈禧身世之谜(二)3慈禧身世之谜(三)4慈禧身世之谜(四)5选秀入宫6荣为贵妃7慈禧生子8嫁给一个平庸的皇帝9携妻带子大逃亡10咸丰之死(上)11咸丰之死(下)12暗争皇权13叔嫂联手(上)14叔嫂联手(下)15实施政变16垂帘听政17整饬吏治(上)18整饬吏治(下)19巧用曾国藩202122初兴洋务(上)23初兴洋务(中)24初兴洋务(下)25慈禧宠监安得海之死26别样舐犊(上)27别样舐犊(下)28归政同治(上)29归政同治(下)30同治帝之死31二次垂帘32君臣母子33慈安之死(上) 34慈安之死(下) 35置换军机(上) 36置换军机(下) 38猬集后党39曲折亲政(上) 40曲折亲政(下) 41光绪大婚42六旬庆典43釜底抽薪44规范变法46母子反目47废帝风波48珍妃之死49光绪之死50慈禧大葬51慈禧宠监李莲英52愚昧荒唐的宣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慈禧》第三部分第十三讲二次垂帘(1)不满二十岁的同治帝,拖着恶疾缠身的病体,早早地撒手人寰。
古人云,“王侯蝼蚁,毕竟成尘”,早死晚死,都是个死。
不过皇帝的生死毕竟与芸芸众生大有区别,区别就在于百姓死了仅仅牵扯到一家人的感情,而在一个民族命运系于一人身上的时代,皇帝死了,那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情!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继承大统啊。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主。
”否则这个专制政权怎么维持得了?然而同治帝虽然后宫美女如云,竟然没给大清皇朝留下半个可供传承皇位的子嗣。
那么这一国脉所系的头等大事究竟应该如何解决?一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酉时(晚6时),同治帝晏驾了。
这一突发事件又让刚刚退居幕后的慈禧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
按照祖训,皇位继承应该采取秘密立储的方式,也就是皇帝在自己的皇子中进行全面考察,最后秘密确定一位皇位继承人,等老皇帝死后,依此颁布新皇帝的名单。
这种方式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而成为定制。
但是秘密立储需要几个前提条件:(1)秘密立储最关键的环节是皇帝一言九鼎,政由己出。
即他有百分之百的权力决定皇位继承人。
这才能够保证他秘密观察,择“贤”而立,避免选非其人,诸子纷争。
如道光帝在秘密立储之前,以他手中所操纵的绝对的全权,对于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儿子进行充分的考察后,按照他自己所确立的标准,最终选定皇四子为皇位继承人,这一过程谁也不得插手。
(2)秘密立储为当朝皇帝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权,但他必须生有多个子嗣。
如康熙帝生育了三十五个皇子,成年的有二十位,然后在符合条件的皇子中进行选拔。
咸丰帝生了两个皇子,二子出生当日而卒,咸丰帝死于热河的时候,只有长子载淳一人可继承皇位,这是天下共知的事实,也就没有了秘密立储的必要。
可在同治朝立储的问题上,秘密立储的方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
同治帝没有高度集中与强化的皇权作为保障。
虽然他在位十三年,可亲政以前皇权一直操纵在母亲慈禧的手里,他只不过是母亲手里的一个提线木偶——政治傀儡罢了。
即使在亲政的一年里,大政方针也依然必须遵循母亲的意志,他不会拥有全权去秘密立储。
最要命的是他没有把一儿半女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失去了秘密立储的基本条件。
所以,秘密立储对于他而言,既没有可能,也没有意义。
秘密立储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这个方法受人推崇、令人瞩目。
可同治帝死后,皇位继承没有了秘密立储作为保障,为慈禧在皇位继承权的重大问题上玩弄权术、上下其手提供了可乘之机。
由于这一偶然的因素,中国的历史再次被纳入慈禧意志的轨道,危险地滑行下去!二养心殿西暖阁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酉时(晚6时),同治帝死于养心殿的东暖阁。
戌正(晚间8时),慈禧便与慈安在养心殿西暖阁紧急召见各亲王、贝勒、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弘德殿行走等二十多人召开紧急御前会议。
毫无疑问,会议的主题就是确定皇帝继承人。
对于刚刚丧子的慈禧而言,主持这样一个会议,心情一定十分复杂。
自然,慈禧中年丧子的那种切肤之痛是难以言表的,从徐珂的《清稗类抄》中可见一斑:“(咸丰帝)即宾天矣。
予见大事已定,心始安。
然彼时虽极悲痛,以为犹有穆宗(同治帝)可倚。
孰意穆宗十九岁,遽又夭折。
自此予之境遇大变,希望皆绝。
”然而,她恰恰又不是一般的母亲,悲痛之余,她首先想到的是最高权力如何传承的问题,此事不决,天下大乱!她所谓的“希望皆绝”,确是当时的实录。
但其中的利害之计与感情纠葛孰重孰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说慈禧》第三部分第十三讲二次垂帘(2)总而言之,此时的慈禧必须收敛痛苦,镇定和果断地确定立嗣大计,其他的一切都不在考虑之列。
有多年垂帘经验的慈禧,总衡内外,操持朝政,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早已锻炼成一个铁石心肠的“铁女人”了!眼下的政治危机与当年丈夫咸丰帝死后苦斗肃顺一党,夺权杀人的场面相比;与垂帘听政、打压奕 、使所有的皇亲国戚俯首贴耳相比;与扫平洪水猛兽般的“长毛”、“捻匪”相比;与和咄咄逼人的“夷人”虚与委蛇、转祸为福相比,废立一个皇帝又何足挂齿!此时此刻,她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她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
既然自己绝了后,那谁当皇帝就更得由我说了算!说不定这倒是个转祸为福的好机会呢。
同治帝无后,自己不是更可以说了算吗!三其实,在同治帝痛苦的弥留之际,宗室亲贵就已经在私下里围绕着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议论纷纷,当时出现了如下几种推测:1 在“溥”字辈中进行挑选清朝的皇统一直是父死子继,可同治帝死后已经无法按此规矩办事了。
那么谁有资格当皇帝呢?按照清朝的惯例和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制度,继承人选应该从比同治帝低一辈的“溥”字辈近支宗室中挑选,算是为同治帝立嗣承祧。
虽然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符合“父死子继”的传统。
可当时“溥”字辈的人只有两人:溥伦和溥侃。
溥伦十七岁,而溥侃只有八个月,他们都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孙子。
八个月的溥侃太小,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而十七岁的溥伦与八个月的溥侃相比,年龄可以,但考虑到血缘,问题又出现了。
溥伦和溥侃的父亲贝勒载治都不是奕纬的亲生儿子,而是由旁支过继而来的养子,从血缘上追究不能算是近支宗室。
因此“溥”字辈能否继立,还有待商榷。
2 选“奕”字辈中的奕 继统据恽宝惠《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记载:同治帝刚刚死去,两宫太后即命内务府大臣荣禄传旨,叫近支王公、御前、军机、内务府大臣,以及弘德殿行走等人入见。
当时首先碰到奕 ,传旨后,奕 说:我要回避,不能上去。
试问他为什么要回避呢?现在我回想起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同治帝病重,由师傅李鸿藻代为批答奏章,君臣每日必见。
有一天,同治帝当面交出朱谕一道,大概说时事艰难,赖国有长君,可传位于朕叔恭亲王,并命到了时候再宣布;一说同治帝并无皇子,在近支内或溥字辈内找一人继任,则奕 的子孙可能性很大,所以他要回避。
这种推测虽然流传甚广,但仔细推敲,无法自圆其说。
首先,奕 与咸丰帝是兄弟,如果奕 出任君位,那么将置咸丰帝与同治帝父子于何地?历史上很少有“叔王”继统的先例,即使有,又将置慈禧太后于何地?其次,虽然奕 一直历练政务,为皇室宗族中最优秀的人物,且拥者如云,然而从同治朝十余年的政争过程来看,奕 的权力多次遭到慈禧与同治帝的摧抑,甚至在同治帝病重的时候,依然受到严词警告:“当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习(指谏阻修圆明园的事情)。
”(《翁同龢日记》)如果说慈禧与同治帝在大政方针上不尽相同,但对于奕 的使用原则上却一脉相承,既利用又压制。
也就是充分利用他治国上的韬略,但在权力上却一定要压制,不能让其羽翼丰满,威胁皇权。
所以,同治帝病重的时候,不太可能有传位给奕 的想法。
另外,由李鸿藻来起草传位奕 的诏书也不近史实。
同治帝生病之初,曾让师傅李鸿藻代为批答奏章。
但同治帝的病情一直不见起色,于是在斥责奕 的当天,同治帝“拟求太后批答奏章,俟百日之喜余即照常好生办事”(《翁同龢日记》)。
自此,李鸿藻已经再无“草诏”的机会,这一让奕 继位的诏书也就无从谈起。
3 从“载”字辈中推举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在与同治帝同辈的近支兄弟中进行推举,也未尝不可。
当时,“载”字辈中已有数人,除奕纬过继之子载治除外,奕 之子载澂、载滢(时刚刚过继给嘉庆帝的孙子奕谟为嗣);醇亲王奕之子载湉(时不足四岁)。
其他皆为远支,血缘较远,不应选择。
《说慈禧》第三部分第十三讲二次垂帘(3)众人的议论和猜测不过是说说而已,最后的裁决还得听慈禧的。
四养心殿西暖阁里的御前会议依然在进行,而各怀心腹事的亲贵权臣们也被迅速召集到养心殿,等待处理同治帝的丧事与迎接新皇帝进宫事宜,他们将期待和狐疑的目光投向西暖阁,那里将决定至高无上权力的归属。
很快,慈禧为天下人解开了这一“悬念”。
慈禧是怎样运筹帷幄,决定新君之位的,正史记载得很少,据亲自参加了西暖阁御前会议的翁同龢在日记中透露的消息,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太后召诸臣入,谕云: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西暖阁会议刚开始,慈禧并未提出立嗣之事,而是先问以后怎么垂帘听政,这是一个大大出乎群臣意料的示意,但立即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先解决立嗣问题。
慈禧反驳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
我二人(慈禧与慈安)同一心,汝等敬听。
”在谜底揭开之前,慈禧先做了一个铺垫,也就是对她即将做出的抉择来一个“合理”的解释。
她的解释是,咸丰帝没有次子可以继立,而在“载”字辈中寻找年长的人继立,缺少早期储君教育,心有不愿,选幼小的人为皇帝,可以进行教育。
于是,她适时地搬出了慈安以压服众人,“我二人同一心”,你们就敬听我们的安排吧。
这时,她才揭开谜底,“则即宣曰:醇亲王奕之子着承继文宗显皇帝(咸丰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这个人就是载湉。
慈禧选中载湉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完全出于她的政治需要。
玩这种政治杂耍的人历史上所在多有,并不新鲜,这么做,无非为了一个“权”字,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说,她的这种选择应该在意料之中,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人们一直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予以谴责,总觉得她的垂帘听政名不正,言不顺;总觉得男人当国比女人当国强得多,这不是,晚清的烂摊子不都是慈禧搅和的吗?换了男人当皇帝也许中国就不会这么倒霉了!对此,我倒有另一种看法。
男人当国还是女人当国,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
问题的关键是你慈禧当国之后打算干什么?是励精图治,革除积弊,放眼世界,重振华夏雄风;还是暗藏一己之私,抱残守缺,蝇营狗苟,醉生梦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如果是前者,这个“帘”“垂”得;这个“政”“听”得!醇亲王奕君不见,在中国历史上,帝位之争曾上演过多少骨肉相残、流血火并的悲剧,引发多少次生灵涂炭的社会动荡。
就清王朝而言,在乾隆帝即位前的几乎每一次皇嗣之争都伴随着一场刀光剑影的争斗。
尤其是康熙末年,皇子争立,各树党羽,雍正帝虽然取得了皇位,但为了统治的稳固,也不得不对诸兄弟及其党羽大开杀戒。
如此的手足相残,势必是亲者痛、仇者快,其结果是内耗了自己的力量。
如何才能避免这不必要的仇杀与对立?没有一个铁腕人物行吗?而慈禧恰恰就是这个铁腕人物。
问题是慈禧“垂帘听政”的目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这就让人扼腕切齿了,因为她的“垂帘听政”将把中国推向更危险的深渊!她所以要“垂帘听政”,无非是要为所欲为,要过舒坦日子,仅此而已。
她要尽一切努力确保新皇帝继任以后她依然可以操纵皇权。
剩下的问题就是选谁当未来的皇帝对自己最有利了。
盘算来,盘算去,觉得如果选择“溥”字辈的人,姑且不虑血缘稍远的问题,仅仅对于慈禧而言就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威胁,那就是一旦“溥”字辈的人继承同治帝的皇位,慈禧将成为太皇太后,而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的就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
嗜权如命的慈禧,怎么可能把权力拱手相让给他人?《说慈禧》第三部分第十三讲二次垂帘(4)如果选择“载”字辈中年龄接近成年的载澂、载滢,那么伴随着他们继承皇位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即可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