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师考试进城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1、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 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贼”字,以示“训诫”。
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构留。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 元钱!”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氛,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
”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吮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 元钱。
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地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
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请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2、请用所学过的相关教学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
有位老师在上生物课“昆虫的趋食性”这一节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项羽必亡。
’他走近仔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
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
项羽无奈拔剑自勿l 了。
”这时同学们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
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
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恐慌。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
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
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
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考试卷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考试卷(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A. 教育现象的心理过程B. 教育方法C. 学校管理D. 学生人际关系2. 以下哪个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A.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在学校中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A. 自我实现的需求B. 归属与爱的需求C. 安全的需求D. 尊重的需求4.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策略不包括以下哪项?A. 复述策略B. 组织策略C. 精细加工策略D. 寻求他人帮助的策略5.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A. 智力水平B. 学习动机C. 学习习惯D. 教师的教学方法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包括以下哪项?A. 知识的传授者B. 学习的引导者C. 课堂的管理者D. 学生的朋友7. 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迁移的种类?A. 正迁移B. 负迁移C. 顺向迁移D. 逆向迁移8. 在教育心理学中,'区域性发展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维果茨基B. 皮亚杰C. 弗洛伊德D. 艾里克森9.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采取哪种策略来帮助学生?A. 鼓励学生放弃B. 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C. 惩罚学生D. 增加作业量10.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A. 家庭环境B. 学校环境C. 个人的生活习惯D. 遗传因素11. 在教育心理学中,'认知失调'是指什么?A.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B. 学生在两种互相矛盾的认知之间感到不适C. 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D. 学生之间的社交冲突12.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哪个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13. '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 维果茨基B. 皮亚杰C. 弗洛伊德D. 斯金纳14. 在教育心理学中,'归因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什么?A. 学生学习的动机来源B. 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C. 学生成绩的好坏D. 学校管理策略15.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认为最低层次的需求是什么?A. 自我实现的需求B. 安全的需求C. 社交的需求D. 生理的需求16. 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惩罚'分别指的是什么?A. 强化是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是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B. 强化是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是增加不良行为的发生C. 强化是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是增加不良行为的发生D. 强化是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是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17. 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学习'是指什么?A. 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B. 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学习知识的过程C. 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原理的过程D.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18.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至少有几种不同的智能?A. 3种B. 7种C. 10种D. 15种19.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A. 通过讲述大量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B. 严格要求学生,使其产生敬畏教师的心理C.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D. 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0. 在教育心理学中,"认知失调"是指什么?A. 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一致B. 学生在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之间感到不适C. 教师对学生期望与现实不符D. 学生对考试结果的焦虑21.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哪个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为特征的?A. 感觉运动期B. 前运算期C. 具体运算期D. 形式运算期22.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由哪三部分组成?A. 本我、自我、超我B. 认知、情感、意志C.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D. 理智、情感、行为23. 下列哪项属于学习动机中的内在动机?A. 获得表扬B. 达到预期目标C. 兴趣爱好D. 避免惩罚24.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习"是由谁提出的?A. 布鲁纳B. 斯金纳C. 加涅D. 皮亚杰2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哪一层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26. 在教育心理学中,"区域性发展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维果茨基B. 皮亚杰C. 弗洛伊德D. 艾里克森27. 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A. 智力水平B. 学习动机C. 家庭背景D. 教师个人喜好28.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正强化来增加学生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A. 惩罚学生错误的行为B. 及时给予学生想要的奖励C. 忽视学生的良好行为D. 增加作业的难度29. 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A. 皮亚杰B. 弗洛伊德C. 斯金纳D. 艾里克森30. 在学习过程中,哪种学习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A. 精细加工策略B. 组织策略C. 计划策略D. 复述策略二、问答题1. 请分析个学生在课堂上不参与讨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资面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需要考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教育心理学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校中经常表现得孤僻而沉默。
与同学相比,他的交往能力较弱,很少主动与同学们交流。
在课堂上,小明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注意到了他的状况,并且对他进行了一次面谈。
【案例分析】针对小明这个案例,我认为他可能存在社交焦虑的问题。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不适应,导致个体在交际中表现得紧张、羞怯,甚至完全回避社交活动。
分析小明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首先,他在与同学交流时表现得孤僻而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他人的评判和批评。
其次,小明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或者害怕被他人嘲笑和排斥。
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和辅导。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主动与小明进行沟通,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与尊重。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小明的自信心,减轻他的社交焦虑。
2.提供情境训练:针对小明害怕交流的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情境训练来帮助他逐渐克服恐惧。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与同学进行合作,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通过反复的练习,小明可以逐渐适应交流的场合,克服社交焦虑。
3.倾听和关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小明更多的倾听和关注。
当小明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坚持表达。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小明有机会充分参与其中,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背景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平时成绩中等,但是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兴趣。
经过与他的父母和老师沟通,发现他的学习动机不足是导致学习不积极的主要原因。
分析:学习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动力和参与程度。
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小明的学习动机不足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1.外部激励不够:小明在学习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外界奖励和认可,导致他没有目标和动力去努力学习。
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给予他的成绩和努力的肯定,以及缺乏一些激励机制,如奖励机制等。
2.目标设置不明确:小明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学习,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认知。
没有明确的目标会导致他对学习的动机不足,并容易迷失在学习中。
3.兴趣缺失: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没有积极主动去投入进去。
可能是因为他所学的知识与他的兴趣爱好不相关,或者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乐趣和回报。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1.提供及时的奖励和认可: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小明的努力和进步以肯定和鼓励。
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比如给他一些小礼物或者名次上的表彰,来增加他的学习动机。
2.帮助他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家长和老师可以与小明一起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他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可以通过与他讨论职业规划或者展示成功的人物案例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与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提供与小明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如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可以给他选择一系列有趣的书籍。
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故事演绎,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4.激发学习兴趣的环境创设:为小明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学习的环境,如与喜欢学习的同伴一起学习,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社群活动等。
同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不同的学科和兴趣爱好,以便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和领域。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一)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一)案例一: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
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
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参考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
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
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
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案例一: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
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
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参考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出现了明显的情绪低落和自卑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绩下降明显。
他的父母感到很担心,决定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
问题分析:从描述来看,小明可能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助感、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等。
这种情绪和行为变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他恢复正常。
干预策略:1.初步评估:心理辅导师应与小明进行初步的面谈,了解他的个人情况、学习状况以及最近的情绪变化,以评估其抑郁症的程度和类型。
2.建立信任关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需要与小明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倾听和理解,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减轻他的焦虑和抑郁感。
3.情绪管理: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他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认知重建:通过认知重建,帮助小明改变消极的观念和想法,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正反馈和引导,帮助他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5.家庭支持:鼓励小明与家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和沟通,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心理辅导的过程,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效果评估: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需要定期评估小明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情况。
通过与他的互动和观察,判断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同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小明的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支持。
结论:通过心理辅导的综合干预,可以帮助抑郁症学生恢复情绪和学习能力。
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开展有效的情绪管理和认知重建,同时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案例二:学习焦虑学生的压力缓解案例背景:小芳是一名高中生,最近在备战高考期间出现了严重的学习焦虑。
她经常感到紧张和压力巨大,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不佳。
小学教育心理案例分析题带目录
小学教育心理案例分析题带目录小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1.一个女教师,在教学估算时的一些片断,2.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3.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4.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5.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6.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7.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8.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9.小容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10.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1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
12.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1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14.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15.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16.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17.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18.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9.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20.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21.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22.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23.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24.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25.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26.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27.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28.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29.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30.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31.儿童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32.中国老师奉行的是学科课程论,学生主要是案例分析:1.1、一个女教师,在教学估算时的一些片断,更多的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在走,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是被动式学习······2、另一个教师在教学包装方法中表现新理念······分析:1、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之案例分析一
教育心理学之案例分析一案例:王同学是某中学初中三年级一班的学生。
“他总是坐立不安,不是东倒西歪,就是惹是生非”,“是典型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老师如是说。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初中会是这个样子,我讨厌上学”,王同学如是说。
小学时,王同学是最为优秀的那一类学生,他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市小学生绘画比赛第一名,全省航模竞赛一等奖,还是《小学生》杂志的特邀记者。
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夸耀他是一个聪明的好苗子。
他的初中生活也是在一片赞美声中开始的。
然而上初一后不久,他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发现王同学没精打采,总是开小差,便问他为什么。
他说:“昨天晚上帮一个朋友做航模,几乎一夜没睡。
”老师很生气:“你现在是读初中不是小学,要想办法考进重点高中,航模顶什么用?”“我只是帮他”。
王同学反驳。
“帮他能保证你上高中?不要以为你现在成绩好就可以骄傲自满!你父母会允许你去做航模吗?”“他们知道的,他们从来不反对。
”“知道,知道你要考重点高中吗知道你违反课堂纪律吗?连这点都不懂,简直没文化?”老师更生气。
“我爸妈都是研究生”,王同学不甘示弱。
“研究生又怎样,有娘养没娘教,回去叫你父母来。
”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王同学被迫去叫了他的母亲。
老师先数落了一番王同学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课的违纪行为及对老师的反抗态度,并要求他的母亲好好管教他。
母亲尽管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诲”,但也同时表现出了不满,“这个孩子生来就好动,从小就迷航模”。
“我是为他的将来好,这种事你们家长不管,我们当老师的也没办法。
”第二天上课前,老师让王同学在全班面前作了检讨。
事后的一次语文课,王同学把一张《初中生报》放在桌子上。
老师走过去,一把夺过报纸,撕得粉碎。
王同学说:“我没有看,只是放在桌子上。
”老师说:“还想狡辩,不想读书就滚回去,省得在这里碍事。
”课堂冲突由此而生。
再后来的语文课,王同学几乎无心听课。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本篇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在教资考试中的应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目标。
2. 案例分析2.1 学生学习焦虑案例分析某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成绩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明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常常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等生理症状。
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2.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玩弄手机等行为。
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注意力理论等心理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有效管理课堂气氛。
2.3 学生情绪管理案例分析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情绪问题,如愤怒、焦虑、自卑等,这些情绪对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商和学习能力。
3. 案例解决方案3.1 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缓解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情感引导、认知适应等措施。
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习焦虑问题。
3.2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设立小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纪律。
3.3 情绪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
同时,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培养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4. 案例实践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教育心理学应用介绍和解决方案分析,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可老师一旦发现,批评会更加严厉,到后来连规规矩矩考高 分的同学也跟着倒霉,因为杨老师怀疑这些高分也是假的。有一 次叫十几个同学到办公室接受“审查”,好几个同学当场跟她发 生了冲突。
同学们和杨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僵,矛盾也越来越深。开始3个 5个,一直发展到这次全班同学一起逃课。
1、从学生逃课事件分析杨老师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2、立足于人本主义学生观和教师观向杨老师提出改进建议。
样例:
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马老师,在课堂上并 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 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 位女孩刚鼓起勇气抬起头,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由于心 理过于紧张,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 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 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 人感到,女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 生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2012年材料分析
某校英语课竟然发生了全班学生一起逃课的事件,经了解 这同任课的杨老师有关。
杨老师30多岁,刚调到这所学校不久。据同学反映,她课 教的不错,就是对学生太厉害,只要回答不上来问题,她就会 大发雷霆,用非常尖刻的语言批评学生。一次说一个英语成绩 比较差的学生:“你这脑子怎么长的,当初你爸妈计划生育怎 么没把你给计划了呢!”同学们上她的课都特紧张,为了避免 挨训,许多人采取只准备要提问的问题、提前借别班试卷、考 试作弊等办法来应付老师。
第三,学习教育机智。马老师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课堂问题情景时, 用温和的、鼓励式的语言化解尴尬,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这要求老师在 课堂上如果遇到问题,要冷静处理,因势利导。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例 28页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1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
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
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
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
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
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
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
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
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
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答:一、原因分析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
第一,了解自己。
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
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
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答案1. 案例背景:在某小学中,有一位学生叫小明,他在学校表现出了一些问题。
小明在课堂上时常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下降。
此外,小明在与同学相处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缺乏自信,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时常被同学孤立和排斥。
教师和家长都对小明的行为感到耽忧,并希翼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问题分析:根据小明的表现和问题描述,我们可以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问题。
首先,小明在课堂上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由于注意力不足问题所致。
其次,他在与同学相处时缺乏自信和交流能力,可能是由于社交焦虑或者自尊心不足所导致。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 解决方法:3.1 注意力训练:针对小明在课堂上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进行注意力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者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通过观察和记忆游戏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段教学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分成小块,每块时间不宜过长,以匡助小明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2 社交技能培养:为了解决小明在与同学相处时缺乏自信和交流能力的问题,可以进行社交技能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同学合作,提高他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小明扮演不同的角色,锻炼他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来增强小明的自信心,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3 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也是解决小明问题的关键。
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解决方案。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家中赋予小明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匡助他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还可以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4. 效果评估:在实施上述解决方法后,需要对小明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案例分析集锦
2.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
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
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
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
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保护他。
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要点: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
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根底上。
?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保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课程案例类试题大全1、[案例]“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孩子说出了原因。
“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老师快乐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
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表达,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
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逐步形成2、[案例]“不是果敢,是残忍。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1.下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应如何加以注意,试举例。
在幼儿园,小班孩子常在午睡后将左脚的鞋穿在右脚上,将右脚的鞋穿在左脚上,即使教师告诉他这只鞋是左脚的,他也会出错。
而大班孩子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这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方位知觉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造成的。
在幼儿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这正是小班幼儿的知觉水平。
5岁使,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开始能正确的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2.如果在幼儿园,一个小孩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自己在一个角落自己玩。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孩子?参考答案:这个现象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孩子可能是由于和某个小朋友闹矛盾,生气了;有的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被老师关注;还有的可能是性格比较孤僻,不爱和小伙伴交往等。
因此老师对待同一种行为表现(孤僻),要分析其真正的原因,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在孩子的个性的整天中,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不具体分析其原因,而采取同样的策略,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
3.“一个孩子问:妈妈,您知道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我告诉你吧,是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儿童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
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
儿童最初用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这时语词只有标志的功能。
(2)动作的概括。
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够进行概括,但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借助于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
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4.下面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宋朝有个“神童”方仲永,幼小聪慧,五岁赋诗,文才过人,深得当时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赞赏。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申请教师资格证时,教育心理学也是必考的一项内容。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师工作中的应用。
案例: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其他科目上表现良好,但是对英语课却不感兴趣。
每次上英语课,他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绩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该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呢?一、了解小明的兴趣与需求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与需求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首先需要教师与小明进行沟通,了解他对英语课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小明对英语的兴趣程度、学习英语的目标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成绩等。
二、激发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对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的积极情感。
例如,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英语活动,增加游戏性和互动性,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夸奖和认可来增加小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他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个性化教学辅导教育心理学强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他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例如,了解小明对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更感兴趣,通过给他提供适合他的学习材料和方法来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引导学习自主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他们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小明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的学习动力。
例如,让小明自主选择一些英语学习的内容或项目,给予他足够的自由度和责任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成就感。
五、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组织小组互动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展示一些英语学习成功的案例,激发小明的学习动力。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一)汇总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一)汇总《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听蚂蚁唱歌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参考答案】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研究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是研究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津津有味地窥察着什么,处于其本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客观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4)
教育心理学案例案例1小华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习不太自觉,也不刻苦,常说“考前三名太累,后三名太丑,就在班上中游,蛮好!“父母用金钱刺激他读书,考100给100元,90给90元,80分以下则要挨打。
请用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分析这一现象。
案例2学生林某,上课经常打瞌睡,但下课时精神十足,喜欢打篮球,作业经常没有完成,极少预习、复习.基础较差,成绩不佳。
案例3学生陈某,学科基础较好,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一落千丈,发展到上课无心听讲,喜欢搞一些滑稽动作或一些好笑的话引发全班同学大笑,破坏课堂纪律。
案例4项某,18岁,男,武汉市某高级职业中学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大约半年前由该校高中部转入中专部,从此他变得更为消沉,对学习毫无兴趣,并表现出很不满意现状的情绪,在班上小打小闹不断,经常被老师批评。
这个学期以来,状况更为不佳,近来,据说项某与班上一女生王某(17岁)恋爱,两人经常晚自习逃课,被学校值班老师记录有6次之多,引起政教处及班主任的注意.另外,据了解,项某自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同住,虽然他们对项某关怀备至,但毕竟年事已高,对项某的管教无法面面俱到分析角度:1 成就动机2 环境转换3 该年龄期的身心特点4 家庭教育5 老师教育管理案例5王某,男,17岁,湖北某重点中学一年级学生。
赶进入高中时,满怀激情,希望三年后考入自己梦想的大学。
几个月后,他发现高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变得伤感、消沉,表现出很不满足自己的现状。
原来,他在初中时是普通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羡慕,老师器重,他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到了重点高中,同学都是佼佼者,他的比较优势就不在了,因此感到很不自在,尤其是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就彻底打破了他入学时的美好幻想,情绪也一落千丈.他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他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上课迟到,有时旷课,最后他要求退学.分析角度:1 环境改变2 归因3 学习动机案例6王某,男,就读于武汉市某中学,初一时学习成绩中等,进入初二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常常在最后几十名徘徊,物理成绩尤其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1、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幼儿园规定,午饭后小朋友都要休息,当小二班的别的小朋友都准备睡觉时,有一位叫亮亮的小朋友怎么也不去睡觉,非要去玩玩具。
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
王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对所有的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睡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
”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3、李晓辉怎么了?
李晓辉不爱研究,他讨厌研究,甚至对研究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
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到:“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
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
然而。
升入次摸底测验。
他只排在第21名。
从此李晓辉便丧失了自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以上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请利用所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
.4、张明是某市一中的学生,他身体健康,可就是有一不好的毛病,总爱与同学动手打架,每次打架过后,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并一再向老师和家长保证要改正这个坏毛病。
老师和家长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可两个学期下来,张明的打架次数虽
然有所减少,可还是时不时地犯打架的毛病。
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为难。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于张明、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加以分析。
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建议。
5、李老师经过一定的研究,认识到教会学生研究的重要性。
于是,他在上课时总是先拿出5分钟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各种研究方法,比如如何划重点、如何加深理解、如何复习和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等。
然而,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研究成绩并没有得到什么显著的变化。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