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1.布雷顿森林体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

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

20 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部分)《蒙巴顿方案》:1948年英国政府针对印度殖民地独立而提出的《印度独立法案》,因当时的印度殖民政府总督蒙巴顿勋爵而得名。

方案规定,允许印度殖民地独立,按照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巴基斯坦和土邦3部分。

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宗教大仇杀和难民潮,也为印、巴之间留下了克什米尔问题。

但最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赢得了独立。

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以美苏为首的两种世界力量(通称东西方)间除采用宣接支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

1946年丘吉尔发表表富尔敦演说和次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

90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

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

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及苏朕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夜宣告结束。

水门事件:美国当代史上的政治丑闻。

在1972年大选中,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一些成员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

在对这一案情的调查中涉及到尼克松本人。

1973年10月议院司法委员会负责搜集、调查尼克松的罪证,准备对他进行弹劾。

1974年7月底,该委员会通过了弹劾尼克松的三项条款。

尼克松为避免因弹劾而彻底身败名裂,于8月8日正式宣布辞职。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

该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

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而西方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

从4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50年代末,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1971年美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

其主要内容为:宣称世界已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对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孤立主义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走向全球扩张的时代。

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3、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世界当代史名解、简答、论述

世界当代史名解、简答、论述

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1 年8 月美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是战后逐步演变形成的,既是法兰西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3、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

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

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

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

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4、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

二战后,英国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

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

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1 年8 月美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7月23日签订,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其宗旨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主要活动是主持减让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多边谈判和协调成员国的贸易争议。

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3.乔治·凯南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遏制政策始创人。

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

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

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

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

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词汇之一。

4.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

在演说中称苏联的扩张已经构成了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东欧已被苏联用“铁幕笼罩起来”。

鼓吹美英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

一、名词解释:1、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计划。

从1948年4月开始实行,到1952年结束,美国共提供了132亿美元的援助。

其要点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并使“自由制度”得以存续;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刻意“淡化”意识形态,把东欧和苏联也包括在受援国之内。

马歇尔计划援助了欧洲的经济,进一步改组了西欧经济结构,使其更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领导;2、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和以他们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由美苏阵营的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立引起;这场冷战持续了40多年,构成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随着冷战的发生与发展,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也得以确立。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4、联合国;是一个由有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943年中苏美英四国共同发表声明,首次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

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基本勾画出联合国的蓝图。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4.《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

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

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

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

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也称奥托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

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

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

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

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殖民制度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新边疆政策:
“新边疆”是美国民主党总统肯尼迪的施政纲领。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落后于西欧日本,黑人贫困和种族歧视问题突出;科技发展速度受到苏联的挑战,美国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这些因素迫使美国采取新的对策。1961年1月,肯尼迪提出名为“新边疆”的社会改革方案。其实质是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美国在全球争霸乃至向宇宙空间扩张鸣锣开道。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如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开发萧条地区,消除种族歧视,发展空间技术等。其以减税为主的赤字政策推动了经济复兴,为以后历届政府所继承。但只取得了为数不多的成就,许多提案被否决。1963年遇刺身亡,改革半途而废,美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矛盾并没有缓和。它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是新政改革的新高峰,也是约翰逊“伟大社会”的前奏。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又叫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尼、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文化合作、人权、民族自决权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同时,会议所体现出来的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战斗的精神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一、名词解释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又称铁幕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经互会为解决苏联与东欧各国合作问题,1949年一月初,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6国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

决定成立经互会,在技术上、原料、粮食等方面展开互助合作,标志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平行市场。

经互会成立初期,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

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

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一、名词解释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

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2、戴维营会谈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于1959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举行的会晤。

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及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没有达成实质性的一致。

戴维营会谈是美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开创了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用首脑会议形式调整彼此关系并操纵国际事件的先例。

3、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由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

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

其实质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

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4、三环外交是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吉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

“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

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

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5、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大学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主观题)复习全资料

大学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主观题)复习全资料

世界现代史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布尔什维克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

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

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

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布尔什维克主义。

2、二月革命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因不堪忍受一战所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

1917年3月8日,首都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其后,彼得格勒爆发全城政治总罢工,前来镇压的士兵也转到工人一边,革命者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其影响迅速扩及全国。

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300余年的统治。

至此,革命结束,由于此次革命爆发于俄历二月,故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即工兵代表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具体表现在第一,工兵代表维埃是在革命起义过程中诞生的,它不仅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而且具有临时工农革命政府的性质,是“工人政府的萌芽”。

在二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天,工兵代表维埃是唯一存在的实际权力机关,完全可以掌握全部国家政权。

但为何没能完全掌握国家政权?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二月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常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列宁被迫侨居瑞士,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二是由于广大工农群众过去长期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从思想觉悟上和组织程度上都还跟不上急剧转变的形势;三由于掌握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坚持资产阶级革命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主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维埃只要在一旁“监督”就可以了,从而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以建立。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

目的是:取得美国在西方世界的最高领导权,以此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最终获取世界霸主地位。

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

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该会议共有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为会议的成功奠定基础。

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等7个方面的决议,称为万隆精神,并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亚非会议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牌。

第三世界此名词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1974年毛泽东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归结为第三世界,认为第三世界是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这个词在学术上主要指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

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莫洛托夫计划是1947年7、8月间苏联与东欧签订的一系列双边经贸协定的总称, 由苏联当时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提出,故名。

其目的是形成苏东之间的经济网路,减少东欧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对抗马歇尔计划。

在此基础上苏联与东欧各国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最终形成了经济领域上的东西方各国的冷战。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复习题汇编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严厉裁决,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

它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4.东京审判:1946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裁决。

这次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但它并没有彻底根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日后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历史埋下祸根。

5.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这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一切领域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它的推行,加剧了美苏间的对抗状态,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名为《和平砥柱》的反共反苏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而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产主义威胁。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协定是战后确定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奶奶7月,来自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两个挂钩”原则,从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10日欧洲共同体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签订的关于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条约,简称《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①经济货币联盟。

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②政治联盟,制定了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

《马约》是欧共体国家实现经济、货币、政治和军事联合的第一次尝试。

是欧共体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产物,被认为是欧共体经济政治联合发展的里程碑。

3.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

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4.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真纳1`(1876~1948),即卡伊德-阿扎姆(是尊称,意为“伟大的领袖”)-穆罕默德- 阿里-真纳,印巴分治前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席,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袖。

巴基斯坦的缔造者,第一任总督(1947~1948)。

鉴于真纳为创立巴基斯坦独立国家所做的不朽贡献,巴基斯坦人民称誉他为“巴基斯坦之父”。

2`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巴基斯坦国家缔造者、政治活动家。

生于卡拉奇古吉拉特人一虔诚的穆斯林富商家庭。

真纳从6岁起,先后在信德伊斯兰学校、孟买伊斯兰协会和卡拉奇教会中学学习。

16岁考入孟买大学。

1892年1月真纳赴英国伦敦学习。

在伦敦进入林肯律师学院攻读法律。

他博览群书,刻苦学习,同时研究英国政治制度。

1896年回国后加入“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孟买高等法院注册任律师,被誉为法律界的泰坦。

他经常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发表演说,投身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1`苏巴斯·钱德拉·鲍斯(1897—1945年),印度政治和社会活动家,原国大党左派、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日本卵翼下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元首和总理。

1938年1月,鲍斯当选为印度国大党主席。

他认为国大党的斗争目标是争取印度完全独立,从英国殖民主义者手中摆脱出来,重建印度。

他还认为,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消灭贫困。

为此,就必须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制度,实现国家工业化。

但如何实现独立呢?这是鲍斯经常思考的问题。

后来,他感到除了要建立一个有铁的纪律的党之外,还必须争取外国的援助和建立一支军队。

鲍斯在争取印度独立的问题上得到日本的支持,于1943年10月,在新加坡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由他担任国家元首、总理、军事部长、外交部长和印度国民军最高指挥官。

实际上,鲍斯这时已成为日本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工具。

2`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

1925年达斯去世后,鲍斯成为公认的孟加拉领袖。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1944年7月,由美国牵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44国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三个文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议》)。

主要内容:(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会员必须协助美国政府维持黄金的官价水平,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2)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货币的含金量或同美元的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变动超过10%,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

体系实质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成为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市场的强有力工具。

水门事件: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

水门位于首都华盛顿,数十年来一直是民主党全国总部所在地。

1972年6月17日深夜,5个蒙面汉闯入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时被捕。

随后展开的调查表明,共和党为破坏选举、赢得总统宝座采取了一系列非法活动,《华盛顿邮报》最先报道民主党设在华盛顿水门饭店的竞选总部遭到窃听的消息,并揭开一个重大竞选阴谋及尼克松总统试图掩盖真相的很多内情。

由于以《华盛顿邮报》为首的媒体不断曝光,加上民众的强烈抗议,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在内的数名政府高级官员被判入狱。

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面临国会弹劾,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

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为维护独立,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的会议,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当代史复习题汇编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严厉裁决,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

它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4.东京审判:1946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裁决。

这次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但它并没有彻底根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日后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历史埋下祸根。

5.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这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一切领域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它的推行,加剧了美苏间的对抗状态,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名为《和平砥柱》的反共反苏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而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产主义威胁。

它是美国统治当局借别人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

7.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

其主要内容为:宣称世界已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对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孤立主义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走向全球扩张的时代。

8.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因该计划由时任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故名。

其目的是用经济手段扶助西欧,使其迅速复兴和稳定,进而拉拢和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也起了促进作用。

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

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规定“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须“采取必要行动,包括使用武力”。

它的成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对苏联及东欧的弧形包围圈,苏联解体后,仍作为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

10.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成立的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

其最初宗旨是:协调各国经济计划;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加强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等。

它对于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其长期局限于成员国内部经贸往来,脱离了世界经济技术的进步。

11.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为对抗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1955年5月,苏联与东欧七国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给予援助。

它的成立,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12.奠边府战役:战后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的著名战役。

二战后,法企图恢复其在印度支那的统治,1946年,向河内发动全面攻击,越南人民抗法战争全面展开。

1954年3月13日,在中国顾问团的帮助下,越人民军发动奠边府战役,歼敌1.6万余人,占领法军司令部,活捉法军司令官。

奠边府大捷,改变了整个印支战争的局势,对正在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产生了积极影响。

13.《旧金山和约》:1951年在美国的操纵下部分国家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

因和约是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统称旧金山和约。

和约剥夺了日本的海外领地,但事实上取消赔偿,还规定盟国可以与日本缔结协定,驻军日本。

该和约违反了《联合国家宣言》等一系列国际协定精神,单独媾和,对后来的亚洲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14.《日美行政协定》:1952年2月,日美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而签订饿行政协定。

其主要内容为:美军可在日本任何地方无限制享有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驻日美军可优先使用电力、通信、铁路、船舶、公共设施;驻日美军、文职人员及其家属在日本享有治外法权;日本政府每年负担驻日美军军费1.55亿美元。

这个协定明确了驻日美军的权利和地位,使得其在日本的权益进一步合法化。

15.《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日美在旧金山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有权在日本及其周围驻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间的行政协定另行规定。

它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

16.莫内计划:1947年以法国经济学家莫内为首的计划总署制定的以复兴法国主要产业为目标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7—1953),简称“莫内计划”。

莫内主张集中有限的资源,恢复基础工业部门,为实现法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它对战后法国经济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

17.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11年,耗资250亿美元,其最光辉的成果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成功载人登陆月球,实现了人类从地球到月球的梦想。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18.忠诚调查令:1947年3月杜鲁门政府颁布的9835号行政命令,即所谓的“忠诚调查令”。

命令对所有的250万机关职员、学校教员和研究人员等进行忠诚检验,凡不忠诚,立即强迫辞职,所有雇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

这种政治审查后来扩大到军队,社会各界及私人企业。

在“忠诚调查”期间,政治恐怖弥漫全国。

19.《1947年劳资关系法》:即《塔夫脱—哈特莱法》,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限制工人运动和工会权利的法案。

其主要内容是: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集体谈判的范围只限于50英里之内,禁止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司法部有权制止罢工,禁止联邦政府工作人员举行罢工等。

它是美国历史上典型的反劳工立法,使得美国劳工长期斗争所取得的成果剥夺殆尽。

20.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国内掀起的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思潮。

1950年2月,参议员麦卡锡指责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揭开麦卡锡主义序幕。

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白色恐怖,甚至将矛头对准艾森豪威尔政府,并将指控范围扩大到美国陆军,终于为当局不容。

1954年12月,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议案,麦卡锡主义衰落。

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许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怀疑,对当时的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21.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巴分治”方案,以时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名字而命名。

其主要内容为:印度按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土邦可自己决定加入其中任一自治领。

分治方案的实行,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同时也引起印巴之间的宗教大仇杀,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更造成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22.《圆桌会议协定》:1949年8月荷兰与印尼签订的关于印尼独立以及荷兰在印尼的权益问题的协定。

其主要内容为:印尼共和国与15个傀儡邦组成印尼联邦共和国,荷兰向该联邦“移交政权”;印尼联邦与荷兰及其属地组成“荷兰—印尼”联盟,承认荷兰女王为“最高元首”;印尼须在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荷兰“持久合作”;承认外国人在印尼一切权益,偿还前政府债务以及荷兰继续占领西伊里安等。

它的签订,结束了荷兰在印尼长达340年的直接统治。

23.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盟同以色列进行的争夺巴勒斯坦地区的战争,又称为巴勒斯坦战争。

战后犹太人掀起复国运动,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得以在巴勒斯坦建国,但遭到阿拉伯人反对,在1948年5月,埃及、约旦、伊拉克等国组成联军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至1949年7月结束。

在美国的支持和协调下,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的领土,使得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

24.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等国与埃及因苏伊士运河问题而进行的战争。

战后英法资本继续控制苏伊士运河,严重损害埃及主权。

1956年,埃及纳赛尔政府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英法对此大为不满,鼓励以色列对埃及作战,10月以军分3路突袭西奈半岛,挑起苏伊士运河战争,在各国压力下,英法被迫停火,埃及收回运河主权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此事件后,英国势力被挤出中东,苏美成为主宰中东的真正力量。

25.猪湾事件:指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后被古巴军民击退的事件。

1961年4月17日,由1400人的美国雇佣军在美海、空军掩护下在古巴中部的吉隆滩(位于猪湾)、长滩等登陆,古巴军民经72小时战斗,全歼被包围在吉隆滩的美国雇佣军,使美国这场间接入侵破产。

26.“柏林墙”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分界线处联合修建围墙的事件。

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须经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人西逃,同时给西方施加压力。

此事件后,美苏又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

27.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的美苏之间的冲突。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查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危机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