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张居正
历史趣谈首辅大臣张居正被抄家原因 只是皇帝想捞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首辅大臣张居正被抄家原因只是皇帝想捞钱
导语: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权力、最具影响的内阁首辅。
他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他是小皇帝不可一日或缺的
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权力、最具影响的内阁首辅。
他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他是小皇帝不可一日或缺的靠山,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而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神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死去不久的张居正下如此毒手呢?历史学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君臣之间十年积怨的总清算。
在封建王朝里,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相依相克的矛盾。
君权过于弱小时,需要强大的相权来支撑;而过于强大的相权,则会矮化皇室,遭到帝王的忌恨。
张居正开始辅佐神宗时,小皇帝年仅十岁,为了稳定政权,神宗母子都对张居正有所倚赖,尊重备至,言听计从。
但是,这位元辅对小皇帝管束过严,干涉过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开始了由亲近、尊重向着畏惧、厌恶的方向转变。
这一点,过于自信的张先生并没有察觉。
张居正以严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小皇帝,每天布置功课,如果小皇帝没有认真背诵或领会,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
有一次,小万历读《论语·乡党》时,把“色勃如也”读成了“色背如也”。
张居正当着众大臣的面,厉声吆喝,吓得小皇帝连忙低头纠正。
平时,如果小皇帝背着张居正做了越制出轨的事,冯保就会吓唬他:“让张先生知道了,看
生活常识分享。
张居正
回味历史
张居正无力化解皇权政治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矛
盾冲突,却又努力地确立“商农并重”的发展 模式,幻想着通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年的改革进程中,最终没有能够为明代乃至 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寻找到合适的社会经 济发展模式,也没有能够在程朱理学之后确立 起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他的改革 便只能以失败告终。
结语
我们绝非对张居正吹毛求疵,事实上在张居正
督促下万历最初的十年,明帝国确实称得上 “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纵然其间出现了一 些影响深远的错误也不是当时的张居正所能预 料的,至于他的贪腐和权谋,在一个专制社会 也委实不该苛求。不过,我们理解张居正不代 表我们认同张居正的贪腐和权谋。至少在500 年后的今天,想来国人们应该是有资格要求 “循吏”们既能干又清廉的,不然这500年真 的就“弹指一挥间”了。
张居正“改革”特点是重整纪律而严格地奉行
节俭。在他策划之下,所有不紧急的支出全部 从缓。预算之紧缩及于各部门,所有账目均严 格地核查。各地方政府必须强迫达成节余,毫 无宽贷。所有官员都要将任内税收数额如预定 的征足,非如此则不能升迁,即已退休的官员 也可能召回追究责任。
整顿吏治:张居正的考成法 经济改革:明朝“一条鞭法” 国库充盈:仓库粮食可支用十年
张居正改革
一连二排六班 蒋幕冰
导语
张居正被称为中国史上六大改革家之一,可只
要梳理下明代历史,我们便会尴尬的发现:张 居正各项主张似乎都是前人曾经说过、做过的。 而他唯一超出前辈的地方,似乎只有他那将大 明朝的官僚机器的运行效率驱赶到最大的严苛 而已。事实上,张居正给我们的惊诧绝不止于 此,他对朱元璋时代的行政效率和“富国强兵” 发自内心的推崇更是令人惊叹。不得不说,这 样一位敬天法祖的“改革”者诞生在明朝衰亡 之际,能救一时已足见他非凡的能力了。
文官掌朝之张居正的失败
文官掌朝之张居正的失败历史对张居正太宠爱,生前权可倾国,死后争议无数。
对于十六世纪后半段的中国来说,张居正的分量举足轻重。
公元1572年,未满十岁的大明神宗皇帝登极,改元万历,是年,张居正联合大太监冯保共同驱逐首辅高拱,自此,张居正升任首辅,并全面主管万历的教育工作。
彼时的张居正内联大太监冯保,外控制内阁,同时得到两宫太监的支持牢牢掌控年幼的万历皇帝。
此后十年,张居正在实质意义上全面把持了大明王朝。
让已经严重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在这是十年出现了回光返照。
张居正的仕途相当的顺利,十二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进士。
自此正式踏入官场,终其一生都在京师为官,可以说,他自入仕起便在权利中心。
青年入仕,壮年入阁,十年宰辅,面对积弱的朝廷,年幼的帝王,浑浑噩噩的满朝文武。
作为从小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当朝首辅,他力挽狂澜的之心很强烈,可以想象,在他当朝的十年,其心中一定有一个“万历盛世”的宏图远景。
张居正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历史来说,争议太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掌权的那十年,大明王朝有了走向盛世的最好契机,然而,张居正一死即被全部清算。
中国也失去了在近代开启之前改变之际国运的最好好机会。
在那十年,张居正权倾天下,整个大明在按照自己的规划的意图在运转。
公元1572年,大明隆庆皇帝驾崩,传位于未满十岁的太子。
是为万历皇帝。
正值壮年的张居正被任命为内阁辅臣,仅次于首辅高拱。
已然位及人臣。
大行皇帝隆庆是个平庸的帝王。
对于国家大事,不仅无能,而且无知。
内阁的权利已经无限膨胀。
已然成为了实际控制国家的权力集团。
一旦出任首辅,其权力之大,非一般人臣所能奢望。
张居正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国家的日益贫弱让他忧心。
而他更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万历登极,新朝开启。
受遗诏辅国的首席辅政大臣高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张居正处处被打压。
他显然不甘心。
而另一个人也不甘心。
那就是大太监冯保。
作为内廷的宦官。
冯保从小受命服侍万历。
是为皇帝的“大伴”。
深得两宫太后和少年皇帝的信任。
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的故事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东坡,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明朝中期的重要人物,曾任内阁首辅、礼部尚书等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张居正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却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勤奋的精神。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学识和才智,被誉为“神童”。
他曾经在苏州的一所私塾学习,师从于当时的著名学者。
在这个私塾里,张居正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培养了他的博学多才。
张居正的才华很快被人们所认可,他被推荐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中第。
此后,他进入了明朝的官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官场中,张居正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工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他先后担任过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等职务,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干。
然而,张居正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担任内阁首辅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挽救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他提出了“节俭治国”的理念,削减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减轻了财政负担。
他还推行了“一条鞭法”,统一了税收制度,提高了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明朝的政治和经济,保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的改革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但却为明朝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贡献,张居正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词和散文为主,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他的诗词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散文则以议论和抒情为主,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
张居正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经世济民为本”,强调政治家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结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高三历史常识:明朝名相张居正简介
高三历史常识:明朝名相张居正简介对于明朝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明朝的每一位皇帝,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皇帝身边的助手。
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明朝名相张居正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明朝名相张居正。
高三历史常识:明朝名相张居正简介张居正是明朝着名的宰相之一。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十年,共享年58岁。
张居正是明朝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辅佐明神宗实行的万历新政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后来,张居正和太监冯保交好,冯保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很他憎恨当时的宰相高拱。
冯保集合了多方力量,将高拱扳倒,促使张居正当了宰相。
张居正得知冯保的势力,便拉拢冯保作为他的盟友,在后来,张居正在实行新政时,冯保也给予了支持。
在明神宗登基后,张居正受李太后的信任帮助明神宗处理国家政事,担任宰相一职。
在位期间,张居正勤勤恳恳,为明神宗处理政事建言献策,深得明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
在当了宰相之后,便迎来了为官生涯的辉煌点,那就是推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看到明朝长期处在积贫积弱的水火之中,便向皇上商议改革一事,并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深得明神宗的认同。
张居正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之后,便开始了对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改革。
张居正在改革期间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导致他积久成疾。
即使在生病期间,张居正依然坚持推行新政的实施。
此时,新政在张居正大力的施行下,已经初见成效了,明朝的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的复苏。
张居正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遭到保守权贵派的阻拦,为了顺利推行新政的稳定实施,张居正不怕艰辛排除万。
旷世宰相张居正
张居正故事
• 张居正少年聪颖,16岁中举,副考官见其卷, 惊呼到:好文章!当评第一!下午,顾磷把 张居正叫到府上,把四品官才能系的犀带解 下给了他,意味深长的说:你是当一品大官 是系玉带的人, 我这条犀带配不上你只能 暂时委屈你了。张居正走后,他对冯御史说: 绝不能让他中举,等他才具老练了,将来发 展更没有限量。他曾今眼见过无数像张居正 这样才华横溢,却因少时得意最终只是一个 以才子自居的平庸官僚,他不会让悲剧重演, 只有历尽磨难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引子
心学嫡传弟子何新隐在京城晃了半 年,当他飘然离京之时曾对人说:天 下之能士皆在京城,能兴我王学者并 非华亭,亡我王学者并非分宜,兴亡 只在江陵。此段话大意为:兴王学者 不是徐阶,亡我王学者 并非严嵩,兴 亡 之所定者是张居正呀!
• 张居正(1525年-
1582年7月9日),字 叔大,号太岳,幼名 张白圭 ,湖北江陵 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 (今湖北荆州)。明 朝中后期政治家、改 革家,万历时期的内 阁首辅,辅佐万历皇 帝朱翊钧开创了“万 历新政”,史称张居 正改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高拱下台后,张居正掌翰林院事。
隆庆时期
•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 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 武英殿大学士,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7] 入阁 以后的张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 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 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内阁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 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 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 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次年,徐阶的老 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 •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 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 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 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八月,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
历史趣谈:弃用清官海瑞的张居正:他为什么不用清流典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弃用清官海瑞的张居正:他为什么不用清流典范导语:张居正,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如果没有当年明月认定王阳明为“明朝一哥”,估计明朝再没有比张居正更适合这个称号张居正,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如果没有当年明月认定王阳明为“明朝一哥”,估计明朝再没有比张居正更适合这个称号的人了。
张居正由寒塘草舍经历近三十年的官场沉浮终于登上首辅的宝座,后人称他为“救时宰相”。
他在主政时期内大刀阔斧,破除一切阻力进行改革:实行“考成法”,去除吏治弊政,使得国家行政机器高速运转起来,提高了行政效率;经济上实施“一条鞭法”,使得大明的国库很快就充盈起来。
在张居正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的治理下,日益萎靡困顿的大明王朝犹如打了一针强心针,立刻精神起来,国家重新焕发出第二春生命,史称“万历新政”。
张居正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青史留名与其用人之道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是成功的用人之道成就了张居正。
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
总结他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循吏,就是用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却少。
关于这一点,在对海瑞和戚继光的运用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关于海瑞,中国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海瑞抬着棺材给嘉靖皇帝上书的事。
在那时,海瑞就已经成了一个清官的形象代言人。
嘉靖皇帝看了海瑞的万言书,非常震怒。
不过他没有处死海瑞,但也不放过他,就把他关在大牢里不闻不问。
嘉靖皇帝死了以后,徐阶把海瑞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生活常识分享。
张居正奋斗的人生
张居正奋斗的人生作者:朱玉萍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2期摘要:张居正自幼勤奋好学,磨练意志;注意积累经验,掌握朝中实权后,推行改革,挽救危机,使明王朝一度中兴,堪称为“救时宰相”。
关键词:好学;奋进;改革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与古代的商鞅、王安石齐名。
他自幼勤奋好学,有理想、有抱负,值得后人敬佩!一、坚持拼搏,最终步入仕途嘉靖四年,张居正出生在湖北荆州江陵的一位秀才家里,乳名“白圭”。
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曾祖父白龟梦,把梦中的白龟当作小曾孙;在古代白龟被看作神灵的化身,甲壳可以用来占卜,从白龟梦的传说中可以反映出张老人对小曾孙寄予很大的希望,期待他长大有出息,学有所成,光耀家族。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很有才子之气,但他时运不济,七次乡试全都落榜,他也把自己未遂的心愿寄托在儿子身上,勉励儿子说:“吾平生志愿未遂,望吾儿树立,用显吾祖。
”[1]小白圭果真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凭借聪颖过人智力,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五岁入学,十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二岁报考秀才,当时的监考官--—知府李士翱对他格外青睐,认为其有栋梁之才,前途不可限量,对其未来的仕途寄以厚望,为了勉励这位少年才俊,特地为其更名“居正”,取“居”官需遵循“正”道之意,并把他推荐给学政田顼,当场面试。
面试之时,张居正挥笔写下《南郡奇童赋》一文,洋洋洒洒,使考官们惊异不已。
十三岁应试时作了《咏竹》诗:“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劲头竿。
”[2]年纪虽小,却自喻为竹,显示出“直上劲头竿”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的年少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也隐隐透出自负和高傲。
二、观察时政,努力积累经验张居正进入翰林院学习期间,恰好是严嵩父子肆意横行最猖獗的时候,徐阶有心除严家父子,但力不从心,只能是“隐忍”。
而张居正是他的学生,更没有话语权,面对内阁中权术斗争,只能以超人的智慧游弋在两个对立的派系之中,不偏不倚,尽所能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这完全体现出他具有不寻常的政治素养。
张居正生平
张居正嘉靖四年(1525)生于湖北江陵,他的祖父张镇是皇室宗亲辽王家的侍卫。
他的父亲张文明,虽颇有文采,却时运不济,七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直到自己的儿子成了翰林,他还是个不第的秀才。
在那样的年代,要想改变家族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入仕。
好在张居正从小就是个神童,13岁考中秀才,16岁中了举人。
就在中举的大喜日子,对他因妒生恨的辽王之子朱宪,以祝贺为名请张镇喝酒,活活将老人灌死。
功名未就,祖父新亡,才子的心高气傲和身份的低贱,给张居正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由此造成的巨大反差和冲击,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居正做官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以优异的成绩中了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送入翰林院。
两年后,他被授以翰林院编修,撰写了《论时政疏》,首次提出****的主张,却石沉大海。
那时的朝廷,皇帝不理朝政,内阁强人迭起,党同伐异,年轻人空有凌云壮志,又能何为?嘉靖三十三年(1554),眼看朝政越来越受到严嵩的败坏,张居正“以病谢归”,选择了适时而退。
此后的3年里,他在家乡博览群书,考察农民的疾苦,也曾低沉、彷徨,也有愤世和经世的困惑,却在休整和反思后,重新燃起了报效朝廷的热情。
回到朝廷的张居正,仍没有得到重用。
当时严嵩的擅权越来越肆无忌惮,徐阶依然默不作声,张居正则一如既往地少言寡语,虚与委蛇,默默地等待时机。
纵观大明王朝的历史,在嘉靖、隆庆年间,内阁大学士们时时处在明争暗斗的状态。
短短几年,徐阶攻倒严嵩,高拱推倒徐阶,李春芳被高拱击败,高拱又被政敌轰跑,取得最后胜利的,却是一向低调的张居正,他靠的正是隐忍和智谋。
为成伟业,攀援后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皇权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源泉。
而改革、变法要取得成功,势必要取得皇权的支持(虽然有时候皇权并不一定掌握在皇帝的手里)。
在某种意义上,变法就是围绕皇权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角逐和权力再分配。
隆庆六年(1572),隆庆皇帝久病而亡,万历皇帝继位,张居正也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变革救国重启丞相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变革救国重启丞相制度
导语: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权倾朝野。
在做内阁首辅10年期间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出名的改革措施当属考成法。
万历初年,登上首辅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权倾朝野。
在做内阁首辅10年期间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出名的改革措施当属考成法。
万历初年,登上首辅之位的张居正正是按照这个路子走。
先抓权,再改革。
他烧的第一把火,对大明,是颠覆性的。
执掌内阁的张居正,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这个举动比他后来的改革更有轰动效应。
甚至是让大明变天之举。
什么举动?
相爷回来了。
也就是说,在大明消失200年之久的丞相又回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得从头说起。
我们知道,丞相制度在中国有着16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的22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建立之初,中国就有丞相了。
秦始皇的法家智囊李斯是中国第一个丞相,而中国最后一个丞相却出现在明朝,他就是朱元璋的刀笔吏胡惟庸。
朱元璋在查办左相胡惟庸、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的同时,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天大事,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这一改不要紧,他的皇权更集中了,中国政治体制却出现了大倒退。
之前中国传统政治虽是君主专制的,但皇权之外,总归有丞相分权。
相权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衡。
诸如唐代,三省分职制。
一个中书省,一个门下省,一个尚书省。
到了明,朱元璋先学的是元朝体制,保留一个中书省,到了胡党案时,全废去,一个省都没了。
明代
生活常识分享。
张居正何以成为“救时宰相”
3. 有张有弛,循序渐进推行新政。对于嘉靖后 期政治败坏的纠正,不是从张居正才开始的。早在嘉 靖、隆庆更替之时,由张居正协助徐阶起草的嘉靖遗 诏,就以嘉靖的口吻对嘉靖痴迷道教的做法做了自我 批评,并提出要为那些因批评玄修而受到惩处的官员 恢复名誉和官职,这就为隆庆皇帝调整政策打开了大 门。徐阶主政,坚持“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 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在内阁推行集体办公,大力 整顿吏治,选拔贤才、裁减冗员。高拱担任首辅,更 是以天下为己任,大刀阔斧调整政策、整治社会积弊。 到了张居正担任首辅,要想“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已根本不可能 ;张居正能做的,只是在继承前人的基 础上使“拨乱反正”更进一步。而张居正也正是这样 做的。他以“考成法”为抓手,“选贤任能”,整顿吏 治,一举改变官员因循守旧、效率低下的顽疾。在此 基础上,他推动清丈土地,重画鱼鳞图册,打击勋爵、
张居正
“救时”宰相,而不是“救世”宰相!
张居正其时:
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16世纪
欧
政治 经济 思想 对外关系 科技 教育
洲
中
国
封建逐步社会解体 荷兰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人文主义
强化专制皇权 维护小农经济 文化专制 宋明理学
开拓海外殖民地
近代科学 哥白尼 综合性大学 培养人才
海禁 羁縻政策
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 八股取士 培养奴才
张居正改革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
《万历首辅张居正》Fra bibliotek 张居正其人•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又 称张江陵, • 出生地点:今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 • 外貌性格:面长眉目清秀,须长至腹,勇敢任 事,自许为豪杰,城府很深,高深莫测 • 求学经历: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时 中进士 • 任职经历:编修官、翰林——吏部尚书、建极 殿大学士——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 极殿大学士 • 主要功绩:改革 • 荣誉称号:救时宰相 • 死后待遇:死后厚葬;死后2年被抄家 ,长子 自杀,家眷饿死,部下撤职;死后第58年崇祯 帝为其平反。
• 官方征收赋税的在册土地: • 明初8.5亿亩 万历年间 5.1亿亩
• 文书传递速度: • 从地方到中央要1个月 • 引用的数据也许已经100年没有修订过 • 蒙古铁骑南下劫掠: • 嘉靖帝在位45年间就被劫掠30多次 •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
张居正其时:
内外交困的明代中晚期
时 人 面 面 观 • • • • • “哑巴”皇帝——隆庆 贪污的严嵩 草包的仇鸾 迂腐的海瑞 手握大权的太监冯保
• 王世贞评论说:“张居正执政时,一道政令发布出去,万 里之外,早晨收到,晚上已经奉行开去,如疾雷迅风,无 所不披靡”。 • 清人魏源说过:“ 张居正等张驰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 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 •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帝国国库里的存粮可以满足九年 的需要,太仓中的存银有 600 万两,太仆寺存银 400 万 两,帝国留都南京的国库里存银 250 万两,全国各省的 省库存银均在 15 万两到 80 万两之间。
明对联张居正
明对联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乳名自圭,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祖籍安徽省凤阳(今定远县)人,出生于湖广荆州府(今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草市街。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被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誉为“宰相之杰”。
自小聪颖过人,5岁开始读书,10岁通晓六经大义,成为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12岁时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嘱咐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其改名为居正。
嘉靖十九年(1540年)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
湖广巡抚顾璘对其十分赏识,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时中进士,授庶吉士,后赐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改革政治的主张。
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世宗和严嵩的重视。
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
休假3年中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
家境本就贫寒,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
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这一切不禁使其侧然心动,责任感让其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仍回翰林院供职。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
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
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掌翰林院事。
此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穆宗。
隆庆元年(1567年)以裕王旧臣的身份,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有哪些名相,就是指有名的宰相或丞相。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十大名相,欢迎阅读!一、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张居正,明朝名相。
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
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
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
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
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时,朝野狼烟四起,一邦小人便开始秋后算帐,张被罢了官位,抄了全家!二、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曾国藩,清代名相,也是个清官。
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
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
立言,他着述、家书、,广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
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
曾国藩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
他成了.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
三、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辽国皇族之后,元代开国大臣、名相。
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双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宠至极。
耶律楚材,上谏针贬时弊,保江山稳定,改革税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统法者收到极盛之效。
四、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寇准,北宋宰相。
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称相。
时值辽兵来攻,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后王钦若陷害寇准,被罢相。
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居正与中人冯保善。
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
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
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
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
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
盗贼为衰止。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
疏上,留中。
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
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
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
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
”帝首肯之,有所蠲贷。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译文: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即有过人的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
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道:“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故事(五)之张居正与高拱的关系
救时宰相张居正(五)——张居正与高拱的关系高拱(1513年—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
开封新郑人。
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
嘉靖二十年进士。
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
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
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
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
01明朝的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内阁一共发生过四次激烈的斗争,分别是:夏言和严嵩的斗争,严嵩和徐阶的斗争,徐阶和高拱的斗争,高拱和张居正的斗争。
前三场斗争的核心都没有张居正,而第四次高拱和张居正的斗争,张居正才正为了斗争的核心。
张居正最终战争了高拱,高拱辞职还乡,张居正成为了万历朝内阁首辅,从此登上了百官之中的最高宝座。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万历年间,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和隆庆朝首辅高拱发生过一次政治上的斗争,最终以张居正胜出,出任内阁首辅,高拱退出政坛,回归乡野。
02高拱和张居正的交情就更让人迷惑了,作为后来隆庆皇帝时期内阁首辅大臣的高拱有着与张居正相似的身世,同为翰林院出身的高拱,做了多年隆庆皇帝(当时还是太子)的老师。
隆庆皇帝在登基之后,高拱作为皇帝的老师的地位迅速让他当上了内阁首辅大臣。
在很多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都认为,极力渲染张居正在获得权利之前和内阁首辅高拱之间的斗争,都表现出两人的明争暗斗,场面可谓是惊险动人,局势可谓是悬念迭起,非常紧张。
那么这样的两个生死对头,怎么会成为朋友呢?历来大家喜欢去渲染高拱和张居正的斗争,我觉得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获得绝对权利之前,必须搬掉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高拱和张居正之间他们的友情,他们的矛盾,他们的斗争,并不像历来很多文艺作品。
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微妙,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死敌,一开始就斗个你死我活。
其实不然,在嘉靖朝时,他们是非常友好的朋友,工作上的好队友,私底下的好伙伴。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简介1、千古帝谜——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秦王嬴政(前259—前210)成为一统天下至高君王。
两千年来,关于秦始皇的功过,也无定论。
他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轩郡县,统一度量衡和钱币,使书同文,车同轨,立法创制,功莫大焉,因此,有人奉他为千古一帝。
他筑长城,修阿房,造陵墓,焚书坑儒,酷罚苛政,奴役臣民,因此,又有人称他为天下第一暴君。
秦始皇,说他生性残忍,心狠手辣,草菅人命,不为过。
可他又纳谏如流,大肚能容。
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2、无赖帝王——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前202年)正式称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
他出身低贱,起于微末,投机造反,青云直上。
在强手如林的乱世洪流中,连年征战,为王关中,楚汉相争,中原逐鹿,压倒群雄,登极称帝,汉承秦制,统一国,软硬兼施,巩固皇权,维持了汉家四百年江山。
3、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五个皇帝,在位54年(前140—前8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
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局面,一改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革鼎新,励精图治,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把西汉王朝推陈出推向极盛时期,开创了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
4、中兴汉室——光武帝刘秀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32年,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三十岁称皇帝。
他在兄长被害君主猜疑的紧急关头,忍辱负重,徐图大业,化险为夷;在兼并群雄的过程中,以智为上,攻战为辅,使天下重归汉室;以柔为道,以文治国,与民休息,善待功臣,中兴汉室,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个帝王。
5.盛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世所公认的古代第一明君,他的文治武功和辉煌业绩,万世景仰。
李世民十八岁随父起兵太原,攻克长安,渐露头角。
公元618年,李渊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李世民得封秦王。
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时机成熟,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夺取皇帝宝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时宰相”张居正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
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
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
”盛赞这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
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
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
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
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
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
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
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
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
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
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
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
”盛赞这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
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
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
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
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
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
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
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
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
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被冤之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主持人:张居正与您所说的另两位改革家特别是同时代的王安石有何异同?刘志琴: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体制内部的革故鼎新。
王、张都使得国库转亏为盈,摆脱财政危机,诸多创制都在后世得到延续和发展。
然而王安石遭受抨击七百年,直到19世纪才得到公允的评价,而张居正身后虽然被诬蔑,家属罹难,而对他的赞誉却不绝于史。
即使在他被诬之际,有的为他立碑称之为“社稷之勋”;有的刊刻遗集,自行出版;有的抚文追思,怆然泪下。
令人玩味的是,为他平反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被他打击、与他结怨的反对派,这还不止是一二个人,而是一批人,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初因为不同政见被张居正杖打致残的都御史邹元标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面对张居正,他竟然怀抱内疚,声称“奚愧矣!”拖着一条拐腿为昭雪张居正奔走呼号。
这不能不使人惊叹!论人品和学问,张居正并不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郁郁而终,反对派犹追打不息,被谤七百年之久。
而张居正被冤的身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哀叹世上已无张居正!是喜耶?悲耶?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张居正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主持人:在改革方略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方面,张居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刘志琴:王安石是一代大儒,他的品行、文采、清廉,冠绝一时,可他是个书生,他一上阵就实施青苗、均徭等新制,进行经济改革,可他没有一个得力的班底,依靠的仍然是腐败的官府,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贪官的上下其手,例如青苗法,本是为减轻农民高利贷的负担,取消私贷,统一由国家发放低息贷款,然而原定的一年二分利,一经转手,成为半年二分利,层层加码,弄得国贷比私贷还凶猛,好心办了坏事,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致使改革困难重重,弄得农民怨声载道。
张居正改革所以能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关键是他周围有一批得心应手的人才,组成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班底。
张居正改革首先出手的是整顿官府,考察名实,淘汰冗官污吏,然后再进行清丈田地,抑制土地兼并,推行一条鞭税法。
人们称誉这是“既不减额,亦不增赋,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
”得到民众的由衷拥护。
十年新政,前五年官僚体制改革,后五年经济改革,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王安石却无此大手笔。
张居正取得这样大的成效,是由于其改革明确提出近民便俗的主旨,以惠商利农的政策,使新政取得预期的成功,这是超群出众的见解,也是他与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结局的思想渊源。
张居正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这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主持人: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战略方针的正确选择,也得益于主持者的为人之道,张居正在这方面有何过人之处?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近年来,有史家认为,万历初年的中国政坛,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三人构成了牢不可破的权力铁三角,这说法有一定道理。
李太后虽然贵为皇母,但出身寒微,懂得民间疾苦,她对儿子管教非常严格。
冯保精通古琴与书法,是太监中难得的儒雅之士。
他是小皇帝的大伴,小皇帝对他非常依赖。
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墨成性,但也能够识大体。
张居正在三人中,是真正的灵魂人物。
推行改革,没有三个人的合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李太后与冯保二人,不可能有什么创见。
相反,他们还各有私欲。
张居正总是能做到既满足他们的私欲,又不至于让其私欲过分膨胀,并以此换来他们对万历新政的支持。
对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讲,既要讲操守、气节,也要讲变通、交易,有时候,要有舍弃操守而进行交易的勇气。
张居正与冯保之间就是这样,冯保有时收受大批贿银而希望张居正给某人升官时,张居正不但没有抵制反而尽量满足。
这一点,日后成了人们攻击张居正的口实。
但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情况下,张居正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重操守而轻事功。
如果操守与事功不产生矛盾,则都能做到慷慨任事。
如要为完成事功而有损于操守,则多半会回避或干脆挂冠而去。
注重操守原也无可厚非,但若每个人都洁身自好而不肯为国家建立事功,则国计民生的大事就无人承担了。
这乃是因为,自古至今的官员队伍中,从来就是善恶忠奸搅和在一起。
恶者为求一己之欲,从来不择手段、不顾道德;若善者一味死守道德底线,则如何与恶者抗争,如何建立事功?儒家将立德放在人生的最高层次,其次是立功、立言。
因此,中国的读书人便以立德为最高追求。
但无庸讳言,报效国家的人首先应当有立功的思想,事实相反,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不肯“与狼共舞”。
张居正一旦登上首辅之位,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
窃认为,万历新政之所以成功,作为改革领导人的素质来说,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当然,“与狼共舞”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曲尽其巧的权宜之计。
作为政治家,张居正奉行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策略,正因如此,万历新政才能够获得成功主持人:任何一场改革,首先必须从人事开始,张居正在用人方面是怎样做的?熊召政:张居正的用人经验,概括起来是八个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作为改革家来说,“与狼共舞”固然痛苦,与清流共事亦觉艰难。
所谓清流,即奉道德为圭臬,宁可事做不成也决不肯损害个人名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