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居正禁讲学_刘岐梅
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20060401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专业:专门史研究方向:思想文化导师:任冠文教授研究生:李芳中文摘要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
少时“颖敏绝伦”,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隆庆元年(1567)穆宗即位,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政事。
神宗即位后,代高拱为首辅,持掌大权达十年之久,为一代“权相”。
张居正执政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死后受人谮毁,削爵夺谥,籍没家产。
长子自缢,次子及居正之弟“俱发戍烟瘴地”,[1]至崇祯时才得以平反。
张居正的祖先在明太祖时期曾经跟随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世隶军籍,是太祖的功臣。
曾祖张诚为人正直厚道、假世济贫、喜结良缘,祖父张镇有着豪爽的气魄,父亲张文明亦性坦率,张居正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以身许国的志向和“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决心,青年时代就十分注重“敦本务实”之学,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穆宗病死,神宗新立,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执政十年,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沉潜刚毅,讲究实效,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扭转了嘉隆以来的积贫积弱的统治局面,为富国强兵与安定民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却一直存在分歧“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赞扬者推崇他为古代政治家中接触的典范,说:“除却伊、周只此人”指责者骂他为心术不正的奸权,同情者则说他为谋社稷祸及自身,而对张居正思想的研究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对其改革及自身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现今又出现了一系列的论著及文章,但是大部分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出现,掺杂了很多人物小说的成分在内,文章也很少对张居正为政思想渊源以及民族政策进行挖掘,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探讨张居正整个为政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民族政策,尤其是他对明太祖立法的推崇,以期能够全面理解张居正的为政思想渊源,正确对待他的功过一生。
王安石《材论》张居正《论时政疏》(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材料一: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
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
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
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
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
人君苟欲之,斯至矣。
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材料二: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
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
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
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
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
②彍(guō):拉满弓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考试范围:历史必修I、II、III、选修四本书;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A、是规范贵族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B、确保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C、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D、巩固了分封制确立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上。
2015年高考浙江卷就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等角度考察宗法制及其影响.预计在2016年高考命题中,仍有可能从宗法制的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与分封制的关系等角度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2、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专权之时。
翻开二十四史,吕氏夺权、慈禧临朝;明代刘瑾专权、清末李莲英弄权等外戚、宦官干政事件屡见不鲜。
很明显这是破坏政治一体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往往规律性的出现在古代政治之中,究其原因,根本在于( )A、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B、外戚和宦官权力欲膨胀C、皇权不断扩大D、皇帝宠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外戚、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无论是吕氏夺权、慈禧临朝,还是明代刘瑾专权、清末李莲英弄权,外戚、宦官干政侵夺的是皇帝的权力,皇帝年幼一般会出现外戚专权,皇帝年长时可能会出现宦官干政,答案为C。
ABD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根本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名师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1)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3)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4)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张居正的教子之道
张居正的教子之道在世人眼中,张居正是一位严厉务实的铁腕宰相;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一位深沉慈祥的父亲。
张居正一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一子早年夭折,六子分别是长子敬修、次子嗣修、三子懋修、四子简修、五子允修、六子静修。
张居正对孩子疼爱有加,六个孩子对父亲也极为孝顺敬重。
张居正重视家庭教育,正如他所说“本之以情,秩之以礼,修之家庭之间,而孝悌之行立矣,独文与哉”。
他认为,教化不仅仅来自学校的书本,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内心塑造和日常言行规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辈对后辈的影响不在于留给他们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以自身人格启发后人,“君子垂世作则,不在族之繁微,而视其德意之凉厚;不在贻之肥瘩,而卜其规模之恢隘。
”作为父亲的张居正,极为推崇西汉名臣万石君的教子风格,即对儿子管教极严。
万石君原名石奋,他教子有方,儿子们个个奋发有为,父子五人都做到年体两千石的大官,汉景帝特赐号“万石君”。
当子孙犯了错,万石君既不动怒,也不怪罪他们,而是自己闭门思过,绝食自责。
在万石君的人生哲学里,儿子如果教育不好就是父亲的过错,当然他要惩罚自己。
儿子们看到父亲绝食受苦,心里万分愧疚,便主动反省自己的过错,然后向父亲谢罪忏悔,万石君这才原谅自己。
为了给子孙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万石君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做官的子孙前来拜见他时,他一定要身着朝服接见,并且从不直呼其名;如果是和成年的子孙同席,无论多么轻松的场合,他都会正襟危坐。
张居正仿效万石君,常常教育子女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贪图荣华富贵、追求金银财物、忙于置办家产,不许他们仗着自己的显赫身份而结交各地官员、作威作福,更不许他们随意收受银两或委托地方官为己谋取私利。
他教育孩子们要和普通百姓一样,遵守政府法令,依法缴纳赋税。
每次散朝回家,他从来不谈公事,有时儿子们谈论国事,指点江山,张居正不但不赞赏,反而勃然大怒,他拿出汉代曹相国怒答其子曹窋的典故来训斥儿子们。
父亲的严格管教,让孩子们敬畏有加。
“毁书院、禁讲学”张居正关闭64家书院
“毁书院、禁讲学”张居正关闭64家书院柏杨曾感叹:当明朝发明了诏狱和廷杖时,英国却早在明朝建立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人权。
张居正也没有逃脱专制的局限,最突出的,是在他的操纵下,万历七年(1579)正月下诏毁掉全国书院约六十四处。
他的理由是反对空谈,并且反对以讲学为名牟利。
张居正的确是一个集中力量干大事、不尚争论、讲究实际的政治家,那些以营利为惟一目的的书院,固然不足挂齿。
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其实,早在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就砍杀教育。
明朝学制,各府、州、县有府学、州学、县学。
明初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宣德年间又有所增加。
张居正下令压缩,规定“大府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名亦不为少。
”在实际执行中,“督学官奉行太过,童生入学,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
”这一劣政,使张居正广受批评。
明朝有办书院的传统,到处开办书院讲学。
最著名的像万历三十二年(1604),罢官回家的顾宪成和他的弟弟顾允成以及高攀龙等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
另外像崇祯六年(1633),张溥、张采等人在苏州成立复社,切磋学问,批评权臣。
各地书院最让当局头疼的是议论朝政。
因此,明代围绕书院问题多次发生激烈斗争。
明代比宋代特别是北宋要专制得多,对书院也多次禁毁。
嘉靖十六年(1537)、十七年(1538)就曾下令毁掉书院。
即以著名的东林书院来看,到熹宗天启五年(1625),东林书院批评权奸的讲学活动引起大太监魏忠贤等人仇视,下诏毁掉天下书院。
魏忠贤还罗织罪名,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的《东林党人榜》,通缉追捕,致使一大批正直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惨遭杀害。
在张居正时代,讲学诸子中最著名的是江西人何心隐 (本名梁汝元)与福建人李贽。
这两位学者都是王阳明学说的传人,先后在湖北孝感和麻城讲学。
他们学问精深,特别是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思想家。
这二位在讲学中讥讽宋明理学,挑战传统社会秩序,评论当朝时事,被保守派视为“非圣无法”的异见分子。
论张居正的三不朽
论张居正的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
在此,我想用这三个标准来评价明朝万历年间几乎取代皇帝执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
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
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这一年,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一年后,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
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三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
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十六岁中举。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
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上《陈六事疏》,声明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
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战事,是为俺答封贡。
神宗万历初年,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关于与冯保合谋逐高拱之事,近代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代为首辅。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大一的时候就把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看完了,然后把丽波教授的《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系列节目完整的看了一遍,让我颇有感受,受益良多。
明朝中叶,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
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从普通家庭起步,没有任何背景,完全依靠过人的聪明智慧,经过不懈努力的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张居正曾说过:“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他自称别无他长,但能耐烦。
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恰恰显示出耐烦是能居正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为耐烦的人,对于一切事务,有布置,有步骤,有效果。
他不会一暴十寒,也不求一劳永逸,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去实干。
主政以来,他热恋政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天放下权利,为的大明朝的江山。
他牺牲朋友,遗弃老师,乃至阿附内监,只要能够维持政权的存在,他都可以去做,唯有维持政权,才有报国的机会。
难道他就不知道世间冷暖,他就不知道脸面吗?然而只要能报效国家一切都在所不惜。
张居正说知我罪我,他看中也是那种精神,不管身前身后之名,要把他的理想要把他的改革事业完成下去,孜孜不倦,无怨无悔。
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是封建时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大概也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改革家了。
一、改革的背景。
嘉靖皇帝的专制和沉溺于修玄,把个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搞得乌烟瘴气,而他的长寿更是让这一切影响深远。
隆庆皇帝在颤颤巍巍中即位,面对嘉靖皇帝留下的烂摊子,慵懒的隆庆皇帝大力支持一批大臣放手干事,尽管这时内忧外患,但毕竟让早已染上沉疴烂疾的大明王朝又显现了痊愈的迹象,然而隆庆皇帝在位只有六年就因为沉溺女色而早日西去,将危机的江山留给了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好在他选了高拱和张居正为顾命大臣,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很快就使得两人分道扬镳了。
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2017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32小题)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里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考点:新航路的开辟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影响极深。
故选B。
2.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这种企业的资金来源与产品主要走向是()A.部分民间,投放市场B.国家投资,调用军队C.政府出资,投放市场D.商人投资,自主经营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试题解析:从材料“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可以看出指的是官督商办企业,资本源于私人投资产品投放市场交换,故选A。
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D.共同支配中国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答案:B试题解析:列强之所以“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主要是想通过利益均沾条款扩大各自的在华权益,B项正确。
4.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
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A.政府建立了民主制度B.《临时约法》初见成效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初现考点:辛亥革命试题解析:从材料“辛亥革命爆发前”可排除ABD项,因为其都是出现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自治公所”反映的是民主实践活动,故选C.5.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党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考点:辛亥革命答案:D试题解析:从材料“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革命之所以会爆发是由于清政府改革失策对其起了加速作用,故选D.6.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大罢工次数示意图。
河南省2012届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文综
河南省2012年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根据我国1953年、1982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年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1~2题。
l.四幅年龄金字塔图按普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碉的是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丁丙乙甲D.丙乙甲丁2.乙图所示A.男性平均寿命高于女性B.O—4岁男女性别比例相等C.老龄化现象比丙图所示时期更严重D.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次大的生育高峰图2是金砖国家(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图,图3是金砖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金砖国家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②、④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和中国B.图中一次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的国家是①②④C.②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熏最大的是煤炭D.④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进口国4.关于②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B.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D.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出口产品所产生的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5是图4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I经Ⅱ演化到III,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完成5-6题.5.图4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a B.b C.c D.d6.图5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又称“定向跑”、“定向越野”等。
19093449_张居正对明神宗的儒学教育与经筵日讲新论
作为明代著名改革家的张居正,其政治实践和成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度重视,研究者众 多,成果丰富。然而,张居正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特别是一位称职的经筵导师,对此,学界的研究并 不充分a。与本文主题关联度比较大的是尹选波的《培养君德,开导圣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 钧的早期教育述论》b一文,本文在史料上多有发掘和补充,在论述上亦多与尹文有所不同。此外, 朱鸿林的《明神宗经筵进讲书考》c和朱子彦的《明万历朝经筵制度述论》d二文与本文也有一定的 关联,但朱鸿林文主要是从神宗所学教材角度探讨,朱子彦文从经筵制度(包括皇太子经筵)角度讨 论,均与本文视角有较大差异。
日三天,便举行经筵活动,相沿不替。而日讲则突出春讲和秋讲的期限,提前举行或延后结束。
一般的“知经筵”多是挂名,而张居正却对经筵和日讲工作认真负责,主持和安排整个经筵日讲
活动,还亲自负责讲读仪式的监督和纠察,他曾对日讲时负责承办讲官酒饭的光禄寺官员的失职行 为,提出纠弹并罚俸一月。c张居正甚至直接承担日讲教学任务。万历元年(1573)三月四日,“上御文 华殿讲读。辅臣张居正进讲《帝鉴图说》汉文帝劳军细柳事”d。十月八日,“上御文华殿讲读。是日辅 臣张居正进讲《帝鉴图》宋仁宗不喜珠饰事”e。张居正对经筵日讲的重视,与他亲历亲为的个人风
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月讲”或“会讲”;所谓日讲,是指除去逢三、六、九(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
经 筵
二十六、二十九)上朝之日外,每日举行的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教学活动。经筵和日讲都举行一定的仪
日
讲
近五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2000 - 2004)
第28卷 第1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28No 112005年02月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Feb .2005收稿日期:20050105作者简介:王玉德(1957-),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献学、文化学研究;黄永昌(1981-),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五年来张居正研究综述(2000-2004)王玉德 黄永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近五年来,出现了“张居正研究热”,有关论著明显增加,主要涉及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的人生悲剧、学术思想及比较研究等。
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张居正;研究综述;近五年来分类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5)01-0020-04 明代中期,专制制度积弊日深,官场争权,官员腐败,国库空虚,于是出现了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在万历初年主持国政,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主要是实行一条鞭法和改革吏治,使明朝出现了中兴局面。
然而,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积弊,不能挽救明朝衰亡。
明季宦官干政,政治黑暗,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张居正的研究明显增加,每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张居正的文章多达几十篇,比以往多出不少,并出版了如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樊树志《晚明史》等重要的著作。
国内外有很多人热心于讨论张居正,研究张居正,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场“张居正研究热”。
“张居正研究热”的出现,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历史研究的大背景紧密相关;其次,与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有关,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尤其是税费改革和反腐倡廉,人们希望通过研究张居正及其改革寻求历史借鉴;第三,与几本重要的与张居正有关的书有关,一本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自20年前出版以来,誉满中外,成为读者最多的历史读物,由此引发人们对晚明社会,对张居正的普遍关注思考),一本是熊召政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此书自2000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以来,风行全国,也引发了一些历史争议)。
开放海禁推行一条鞭法:毁誉参半改革家张居正(3)
开放海禁推行一条鞭法:毁誉参半改革家张居正(3)一代名相毁誉参半张居正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铁血宰相,也有一系列错误与缺陷,他是一个刚愎自用、横行霸道、独断专行的独裁者,一个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奢侈无度的腐败者,一个“满城争诉其罪”的大奸臣与大恶人,万历皇帝在他死后决定对他抄家,受害者大大出了一口恶气。
张居正从荣誉的顶峰跌入人间地狱,是咎由自取,一念之差能给人带来天堂地狱两重天。
张居正被抄家的直接起因是万历皇帝怀疑他受了大量贿赂,比太监冯保多得多。
张居正送给冯保的礼品价值白银百万两,包括: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在抄家时全部查获,万历皇帝怀疑张居正独掌朝政十年,朝中官员多由他一手提拔,受贿之大超过冯保。
张居正确实收了不少同僚与部下的馈赠。
《明史》就记载吏部尚书张四维,给张居正的馈赠终年不断,送了不少金银珠宝。
戚继光、谭纶也向张居正馈赠,戚继光送的是两个波斯少女,请人调教成能说汉语、懂得礼节、驯服识趣的小妾,还向他传授“采阴补阳、益寿延年”秘诀。
谭纶送的是海狗肾,一种春药。
《明史》还记载一位两广总督,很能打仗又很贪黩,他送给张居正许多珍珠,还有金盘二个,盘内植有珊瑚树,高三尺许。
抄张居正之家时,共抄出黄金2400两,白银十万两,金器3710两,金首饰900两,银器5200两,银首饰10000两,并没万历预计的那么多。
张居正被抄家的第二个原因是有人举报,说他羡慕辽王府第华丽雄壮,一心想占为己有,于是就诬蔑辽王谋反,将他废黜,接着将他的府第、坟地连同百万金银全部霸占,再兴建自己的府第。
事实最后证明这一举报属于诬告。
辽王被废是明隆庆二年(1568)的事,当时张居正还是吏部右侍郎,而张居正兴建府第是明万历六年(1582)的事,与辽王被废相距14年。
张居正盛气凌人,容不得不同意见者,其他阁臣如张四维、吕调阳是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他自“夺情视事”后,越发偏激专横,一言不合,责难与处罚就紧紧相随,对大臣动不动就施以廷杖之刑,然后撤职与流放。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学校班级姓名座号材料分析题(共六大题,把答案写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1.材料一宗教告诉人们,当地的道德和法律条规都是神祗授意的,宣称地球上的统治者们都是受神的指派,并受神保护的,出于感激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与祭司分享它的领土和税收。
尽管教会为国家效力,但它声称自己高于所有的国家之上。
这个宏伟的梦想,在民族主义、怀疑主义和脆弱人性的攻击下支离破碎。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人们日益意识到这一点,则进一步损害了对宗教的信仰。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材料二下表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观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2)对比马丁·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
根据材料二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1)必然性:民族国家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文艺复兴的推动和近代科学的发展;天主教内部的腐败、堕落(2)精神: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
【解析】【详解】(1)根据“在民族主义、怀疑主义和脆弱人性的攻击下支离破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的背景入手概括,主要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天主教自身的原因等角度概括。
(2)根据材料“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 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 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精神品质。
2.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201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营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营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
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参考答案:D孟子在宋代被推崇说明孟子的思想与宋明理学之间有契合之处,符合当时人们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这不能揭示出为什么宋以前孟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B选项只围绕着朱熹一个人,而且目的分析也有错误,不是仅仅为了自身修养;C选项错误,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不是孟子被提升地位的原因。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需要认清楚本题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是宋代孟子的地位得到提升,而不是其他时代。
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他的解释都不能够体现出这一内容,必须选择解释这一问题的选项。
2. 民国1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南京国民政府将植树节从清明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改革开放后,共和国也以此日为植树节。
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的是()A.民本主义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参考答案:D略3. 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
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
”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参考答案:B4.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
论张居正毁书院
作者: 任冠文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46-49页
主题词: 张居正;明代书院;《万历野获编》;《明通鉴》;文化教育;《明史》;道学者;湛若水;
经世致用;顾炎武
摘要: 论张居正毁书院任冠文明代张居正的改革,在政治、经济诸方面成绩最为显著,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
但对他所推行的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却涉及较少。
本文仅就张居正禁毁书院的问题提出一点见解,就教于同行。
一、明代书院之兴起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体制,从...。
张居正论时政疏译文
张居正论时政疏译文1.原文论时政疏张居正(明代)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
臣伏睹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
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竞求真人之号,招集方术通逃之人,惑民耳目。
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轹有司,朘刻小民,以纵其欲。
今河南抚臣又见告矣。
不早少创之,使屡得志,臣恐四方守臣无复能行其志.而尾大之势成,臣愚以为非细故也。
所谓宗室骄恣者此也。
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
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
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
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
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臣愚以为诸非贪婪至无行者,尽可随才任使,效一节之用。
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所谓庶官瘝旷者此也。
守令者亲民之吏也,守令之贤否,监司廉之,监司之取舍,铨衡参之,国朝之制,不可谓不周悉矣。
迩来考课不严,名实不核,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簿书期会为急务,承望风旨为精敏,监司以是课其贤否,上之铨衡,铨衡又不深察,惟监司之为据,至或举劾参差,毁誉不定,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
语曰:“何以礼义为?才多而光荣;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以此成风,正直之道塞,势利之俗成,民之利病,俗之污隆,孰有留意于此者乎?所谓吏治因循者此也。
夷狄之患,虽自古有之,然守备素具,外侮不能侵也。
今“虏”骄日久,还来尤甚,或当宣大,或入内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边圉之臣皆务一切,幸而不为大害,则欣然而喜,无复有为万世之利,建难胜之策者。
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戴家学校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戴家学校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的各种近代化方案,有人把其分别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D.真正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考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结合所学可知,“自我疗伤”指的是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开展的洋务运动;“温药治疗”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推行改革的戊戌变法;“猛药重治”指的是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颅洗脑”则是指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并不是进行移风易俗,而是主张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解放;C选项错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D选项错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不是新文化运动。
故正确答案为A 选项。
2. 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权期间采取的一系列革命措施,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圣西门B.伏尔泰C.孟德斯鸠D.洛克参考答案:B3.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这说明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参考答案:B4. 50年代苏联与美国争霸的主要战略目标是( )A.突破雅尔塔体系 B.制约美国在全球的扩张C.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 D.主动出击,在战略上压倒美国参考答案:C略5. 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③尊儒崇经④仿效汉族典章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D6. 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了一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援助科威特 B.执行联合国的维和行动C.与苏联争夺该地区的利益 D.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参考答案:D7.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
张居正的教训
张居正的教训
姜少勇
【期刊名称】《唯实》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 张居正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明史>称他:"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他在担任宰相后,针对当时的军政败坏、财政破产
的局面,大力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整理税赋,锄抑东南豪强.他又推行"一条鞭法",把
税赋、徭役及其他派办合并为一,按卣征银.同时还限制支出,淘汰冗员,减削军饷,从
而稳定了封建统治,改善了国家经济状况,使原本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枯
木逢春,一时呈现出"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的盛世景象.但这位通过不正当的行贿手段骤登高位、功在社稷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难逃因腐败而始、为腐败而终
的宿命.张居正的教训是深刻的,令人深思.
【总页数】1页(P96)
【作者】姜少勇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居正改革,一个神话——为张居正正名
2.张居正与“张居正墓园”
3.顾命政治
视野下张居正的行政轨迹——张居正“人亡政息”新解4.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张居正的经验教训5.有关张居正研究的若干问题——《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一书的序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居正禁讲学刘岐梅[摘要]明代中期,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王阳明等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
但同时,流弊百出,私人讲学发生异变。
针对这种情况,张居正起而矫之,严禁那些违背阳明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以加强思想统一,维系社稷安定,维护公众利益,捍卫改革成果。
从学术立场上说,张居正禁讲学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
[关键词]张居正讲学王学理学实学[中图分类号]B248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4)05-0088-08明代张居正改革,历代史家均给予充分肯定。
其人生前亦享帝师之尊,荣耀至极,但何以/身死未几而辱随之0?许多人认为,张居正禁讲学、毁书院是导致他遭身后之辱的重要原因。
明人沈德符说他:/痛恨讲学,立意翦抑,,遂遍行天下拆毁,,江陵败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为权相大罪之一。
0(沈德符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明代史学家谈迁说:/华亭好道学,书院棋置,,江陵深惩其弊,堤流塞源,亦未为失也。
然必概毁之以为快,适增其口。
0(5国榷6卷七十)然而,时人谢肇却说:/江陵行事虽过操切,然其实有快人意者。
如沙汰生员,废书院,减郡县,去诸冗员是也。
0(见5国榷6卷七十一)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迥异。
直至今天,张居正与明代中期讲学的关系仍然影响着对张居正的评价问题。
一、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与异变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和异变与明代的文教政策及阳明心学的产生与传播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刘岐梅(1974)),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学术史。
济南25010088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明朝建国后,太祖朱元璋坚持文教治国的政策,崇奉程朱理学为官学,强化科举制度,学校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书院式的私人讲学趋于沉寂。
洙泗、尼山书院仅仅成为尊崇儒学的象征而已。
成化以后,理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由于科举考试以朱熹的5四书集注6为标准,士子们为了干禄仕进,埋头于程朱、时文,写空洞的八股文章,弃兵农钱谷于不顾,甚至出现士子登名前列,却/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者0(顾炎武5日知录6卷十六)。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湛若水等一批思想家应时而出,倡导书院讲学。
王阳明在5万松书院记6中批评官学和科举制度说:/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0¹认为应当恢复书院讲学,以弥补其不足。
王阳明讲学于江浙两广间,于是,/东南景附,书院顿盛0(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
湛若水/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
从游者殆遍天下0(5明儒学案6卷三十七,5甘泉学案6)。
正德以降,在王阳明、湛若水两位大师的倡导和参与下,沉寂百年之久的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
陆世仪描述当时讲学的盛况说:/隆万之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
0(陆世仪5桴亭先生文集6卷一,5高顾两公语录大旨6)王阳明对程朱理学大胆怀疑并加以修正,提出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
其实,他的学说在道德教化这一点上并不悖于程朱理学,只是在修养方法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程朱在修养方法上采取的是/格物致知0的方式;王阳明则另辟蹊径,找到了/致良知0的方法。
/致良知0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讲学的主要内容。
他曾标榜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0(5王阳明全集6下册,卷二十六,5续编一6)他认为程朱那种/讲之以口耳0式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讲学。
在他看来,讲学更是一种/讲之以身心0的求道实践,讲学过程本身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所谓/良知0,即/是非之心0、/吾心之本体0、/真诚恻怛0(5王阳明全集6上册,卷二,5传习录6中),说到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封建伦常;/致良知0就是实实落落依着良知去做。
/致0即实践、践履。
又因为心之良知体现在事事物物上,所以应当/随事就事上致其良知0(同上)。
他又说:/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
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0(5王阳明全集6上册,卷三,5传习录6下)所以,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实践日常生活中的诸等凡俗之事的过程。
可见,王阳明是注重经验与实行的,仍恪守着儒家的经世传统。
但是,这种追求内心体验的良知说,却埋伏着异变的危险。
/无善无恶0的四句教法就为这种异变提供了滋生蔓长的土壤。
/四句教法0是王阳明晚年的未定之见,因怕被后人曲解,故未写成定文记载下来。
王阳明说:/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下根人立教。
0(5龙溪王先生全集6卷一,5天泉证道纪6)/四无说0和¹参见5王阳明全集6(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四有说0分别提出了/致良知0的两种方法:一顿悟法,即/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0。
二渐修法,即/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
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0(5王阳明全集6上册,卷三,5传习录6下)。
/四无说0注重直悟本体,否定格物工夫;/四有说0则强调渐修渐悟,反对简易直截。
王阳明认为这两种方法要相资为用,互相调和,不可偏向一边。
他反复对门人钱德洪、王畿强调,向人讲学时,/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0。
王阳明的/四句教法0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钱德洪和王畿在学术理解上的分歧,实现本体与工夫的合一。
然而,事与愿违,这两位高足仍各执一边,且愈走愈远。
这就决定了王学必然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取向:一派谨守师门矩,/无大得亦无大失0;另一派则片面发挥/四无说0的虚无思想,从而流于狂禅。
对王学的分化起决定作用的是王艮、王畿两派,这一点黄宗羲看得非常清楚:/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0(5明儒学案6卷三十二,5泰州学案一6)王畿对王学的传播有不可磨灭之功。
但同时,他偏离了师说,狂舞/四无说0的旗帜,企图融儒、释、道三教于一炉。
正如日本学者岛田虔次所说,王畿/从本来就是禅的阳明学中,除掉了儒教思想的最后一点内容,把它完全变成禅学那样的东西0¹。
这说明,阳明心学发展到此时已明显变异。
本来,王阳明讲学的目的在于规劝人们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以便更好地为封建伦常服务。
但随着王学的异化,王门后学的讲学宗旨已与王阳明大相径庭,甚或完全背离。
/传其说者往往详于讲良知,而于致处则略,坐于虚谈名理界中。
0º这反映了明嘉、万年间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脱离实际的不良风气。
讲学活动的弊端日渐暴露出来,在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王学末流借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投机,影响行政效率,加深统治危机。
嘉、万之时,私人讲学之风在政界颇为流行,居官讲学者甚众。
其中许多人利用政治权势,聚徒讲学,分门立户,结党营私。
如嘉靖末年,徐阶以首揆为主盟,讲学于京师灵济宫,附丽者五千余人。
听讲者大多是新科进士和京师及地方各级官员,想借机讨好徐阶,以谋得高官重禄。
他们还在各地滥建书院,史书记载:/凡抚台莅镇,必立书院,以纠集生徒,冀当路见知。
其后间有他故,驻节其中,于是三吴间,竟呼书院为中丞行台矣。
0(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书院泛滥,甚至成为行政场所,严重干扰了地方行政秩序。
而讲学家们也借此笼络人心,培养亲信,参加内阁纷争,致使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化。
另有一类居官讲学者,虽居其位,但不谋其职,甚至连官位高低、俸禄多少也毫不关心,成了纯粹的讲学先生。
这类人似乎要比那些只求/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0(李贽5焚书6卷二,5又与焦弱侯6)的讲学家清廉高尚,其实不然。
他89 论张居正禁讲学¹º(明)陆树声撰5清暑笔谈6,见丛书集成初编5长水日抄6,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日)岛田虔次著、蒋国保译5朱子学与阳明学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90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只管讲学。
儒家的经世传统被废弃殆尽,培养的都是些腐儒、俗儒。
由此可见,讲学者不仅空谈废业,贻误国事,而且败坏人才,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他们难辞其咎!(二)王学末流借讲学科敛民财,干扰地方财政,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仅建书院一项,就要耗费巨大的开支。
书院建好后,讲学者不仅借讲学之名饮酒游山,而且/沿途供亿,不知其几,,尝见县令有借讲学之名,不却生徒,一县富人倾资而趋之,每节日,筐筐盈路,况令以上者乎。
若巡抚立讲学之名,何啻三千之途?0(方弘静5千一录6卷十五,5客谈三6)书院讲学成了他们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
终日以/圣人0、/君子0相标榜的学者、士大夫竟然如此侈糜,统治阶级的腐朽可见一斑。
(三)王学末流讲学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学风、士风的破坏。
尽管心学力压群芳,一枝独秀,但由于王门后学特别是王畿一派的片面发展,本来活泼泼的良知变得僵死。
致使/俗尚浇漓,士鲜实学0(5张居正集6第二册,卷十八,书牍五,5答文宗谢道长6),/议论蜂兴,实绩罔效0(同上,5与李太仆渐论治体6),学术空疏,毫无生气。
时人张元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王学末流只讲本体不讲工夫,只言悟不言修,只言良知不言致良知的不良学风,认为这是王门中最严重的流弊,不能坐视。
(四)在思想上,王学末流各持异学,分门别户,造成思想混乱局面,严重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王学以其简截明了的特点,极易为人接受。
/人人皆可为圣人0的宣传更是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所以,无论在社会上层还是在民间,都流传极广。
但是/人人心中各有良知0的学说,使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淆乱是非标准,极大地摇撼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虽然从个体来说,心学有利于个性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发展,但王学在后期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所以,有人起而批评之、修正之是势所必然。
二、张居正禁讲学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请敕吏部整顿官学,万历七年(1579年)进一步拟旨,诏毁天下书院。
显然,这两次整顿文教,矛头都直指私人讲学之风。
有人以此指责他/不喜讲学0,实为大诬。
在张居正的书牍、文集中,他曾反复强调/夫学,乃吾人本分内事,不可须臾离者0(5张居正集6第二册,卷二十四,书牍十一,5答宪长周友山讲学6),并自称:/凡今之人,不如正之实好学者矣。
0(同上)他不仅好学,而且曾亲自参与讲学活动,周旋于/同志0间,听其议论。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张居正对讲学的态度何以反差如此之大?张居正与讲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要弄清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张居正禁讲学的原因。
在早年的讲学活动中,张居正敏锐地洞察到王学末流讲学之弊。
他指出:/窥其微处,则皆以聚党贾誉,行径捷举。
所称道德之说,虚而无当,庄子所谓-其嗌言者若哇.,佛氏所谓-虾蟆禅.耳。
而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
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