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齐俗训》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

《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

《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廖军和《淮南子》将老庄的“无为”思想加以发展,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行事。

故,遵循人的天性而进行的教育和教化不是道家所反对的“有为”,而是遵循“道”的一种“无为”,是追求和掌握“道”的一种途径。

因此,《原道训》里说:“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修务训》中说:“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柑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

”。

人性中有仁义的本质,先王进行教化就是遵循人们的爱好来劝善,按照人们的憎恶来禁奸。

所以,《淮南子》对这种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非但不反对,而且是提倡的。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内容散见于各篇,在教育的目的、作用、内容、方法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所阐述。

一、人性论与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它所要回答的是“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

《淮南子》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一方面,《淮南子》继承了道家传统的“真人”观,即靠自身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境界的、人性返璞归真的“真人”。

《俶真训》中认为,“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

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

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显然,《淮南子》所提倡的“圣人之学”和“达人之学”,与做“真人”的目的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淮南子》在教育目的观中很明显地吸纳了儒家的思想,把人分成三种:一种是生来就正直善良,发愤成就仁德,慷慨推行道义,天性令人喜悦,不必等待学习讨教就能合乎道的规范的人,象尧、舜;一种是沉溺酒色荒淫无度,不能用道教诲,不能用德晓喻,严父不能使他正派,贤师不能使他转化的人,象丹朱、商均;而真正需要、也能够教训引导使之晓喻的人,是高尚不及尧、舜,卑下不像商均之人。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淮南子》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汉代刘安所撰。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自然观念和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生态思想出发,探究《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主要集中在自然观念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在《淮南子》中,自然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在《淮南子·原道训》中,“天地万物之生,犹菽粟之长也。

其光曜,犹日月之出也。

”体现了“天地和同”的思想,强调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共生共存的关系。

书中提出了“不求割尽利,但愿相生存”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淮南子·人间训》中,刘安强调了天地之道与人之道的关系,“谓之天則谓之水,天者天也,天之谓也;天有倾之,下天之道有余也。

谓之地则谓之木,地者地也,地之谓也;地有戾之,下地之道有余也。

”这段文字体现出了《淮南子》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处,推崇自然、顺化自然。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代社会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而《淮南子》所强调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淮南子》中提出了“难泽者庄稼于老庄,养之以时则有盈也。

”的观念,强调了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提出了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而《淮南子》中提出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借鉴。

《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也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而《淮南子》中提出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淮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融合了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多种思想流派,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本文将探讨《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强调自然界的无穷变化和无常性。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人类不能与自然界隔绝,而是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只有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共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淮南子》中还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想。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和文明。

《淮南子》强调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淮南子》还对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原则。

最著名的是其强调“循环利用”的观念。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结合而成的,而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这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是一致的。

《淮南子》中还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思想。

它指出,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淮南子》主张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这对于当代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这些方面来看,《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

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我们不妨借鉴《淮南子》的生态思想,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尊重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

《淮南子》还对人类的心灵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一些思考。

它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淮南子·齐俗训》政治思想浅议

《淮南子·齐俗训》政治思想浅议


家。 ⑨
进而讨论一套理想“ 治道” 的思想基础及其具体
构 想 。正 如徐 复观 先生 所 指 出 的 , “ 汉 代 实 际是 继承 了秦 代 法家 的 以刑 法 立 国 ” ⑨, 陈 苏镇 也 通 过史 实 的考察 指 出 , 随着汉景二帝时期 “ 汉法”
价值上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 理应对地方的风俗、 礼法和文化进行尊重和保留。《 齐俗训》 中的政 治 思想反 映 了汉初部 分 学者 对“ 汉 法” 的反 思 , 以及 他们 对 中央 与地 方 关 系之协 调
问题 的思 考。
关 键词 :《 淮 南子》 ; 政 治 思想 ; 礼 乐论
《 淮南子》 系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著 作。《 汉书》 卷 四四《 淮南 衡 山济 北王 传》 载:
加 以探讨 。
作者简介 :王沁凌( 1 9 8 6 一) , 女, 宁夏银 川人 , 兰州大学哲 学社会 学院讲 师, 兰州 , 7 3 0 0 0 0 。
6 4
《 淮南子 ・ 齐俗训》 政治思想浅议
修, 捐弃 五 帝之 恩刑 , 推 蹶 三 王之 法籍 。是 以至


“ 齐俗 ” 的理 论基 础 与实 际 目标
归于《 老子》 对“ 主术” 的探讨。其 中, 《 齐俗训》
从 语 言风 格 和 思 想 归 趣 上 , 都 与《 庄 子 ・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 有 密切 关 系 , 可 以看作 是对 《 齐物 论 》 的延 伸
与发展 , 而《 泛论训》 在某种程度上承接 了《 齐俗
训》 的讨论 , 将 关于 风俗 时 宜 的讨 论 引 入到 政 治 问题 的探 讨 中来 。下 面本 文 将 围绕 这 两 篇 的 内 容, 对“ 齐俗 ” 作 为一 种 政 治 思 想 的 内涵 和 意 义

《淮南子》卷十一 齐俗训全文、注释、鉴赏

《淮南子》卷十一 齐俗训全文、注释、鉴赏

《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全文、注释、鉴赏〔题解〕齐,一也。

四宇之风,世之众理,皆混其俗,令为一道也,故曰“齐俗”。

〔要略〕《齐俗》者,所以一群生之短修,同九夷之风气;通古今之论,贯万物之理,财制礼义之宜①,擘画人事之终始者也②。

〔一〕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③。

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

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

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⑤;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搆而多责⑥。

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宂之兽⑦,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⑧。

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

〔二〕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⑨,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⑩,其于服,一也。

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⑪;今之国都,男女切踦⑫,肩摩于道,其于俗,一也。

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⑬,皆慈其子而严其上。

夫鸟飞成行,兽处成群,有孰教之?故鲁国服儒者之礼,行孔子之术,地削名卑,不能亲近来远。

越王勾践劗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⑭,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⑮,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⑯。

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发,箕倨反言⑰,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

楚庄王裾衣博袍⑱,令行乎天下,遂霸诸侯。

晋文君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⑲,威立于海内。

岂必邹鲁之礼之谓礼乎⑳?是故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进,虽之夷狄徒倮之国㉑,结轨乎远方之外,而无所困矣。

〔三〕礼者,实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

故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而仁发恲以见容㉒。

礼不过实,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也。

夫三年之丧,是强人所不及也,而以伪辅情也;三月之服㉓,是绝哀而迫切之性也。

《淮南子.齐俗训》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齐俗训》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齐俗训》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淮南子·齐俗训》的作者认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是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道德观念的反映,作为君主,不应当也不可能不顾地方、文化的差异强令风俗整齐划一,而是应该对不同的习俗都要给以尊重,不能认为不同的习俗有高低贵贱雅俗优劣之分,更不能搞一家独尊,否则势必会背离自然规律,损害人的天性。

这种见解对于今天的运用政治智慧思考与解决民族宗教、文化冲突等问题,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齐俗;主文化;亚文化在《淮南子》成书的时代,统一的刘氏西汉帝国经过几十年黄老政治的休养生息,逐渐走向巩固与强大,这时的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何治理南越北胡东夷西戎,成为了政治上的重要问题。

所以其书专门有一章《齐俗训》来探讨风俗问题。

“齐俗”的意思就是用“道”的观点平等地看待不同的习俗,承认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

这无疑是封建时代在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中央与地方问题上的重要见解。

在《齐俗训》中作者指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是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道德观念的反映,它们在形式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维系独特的文化形态与生存方式上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

作为君主,不应当也不可能不顾地方、文化的差异强令风俗整齐划一,而是应该对不同的习俗都要给以尊重,不能认为不同的习俗有高低贵贱雅俗优劣之分,更不能搞一家独尊,否则势必会背离自然规律,损害人的天性。

作者主张应该用“道”作为衡量一切习俗的标准,用“道”将不同的习俗统一在一起,即认为一切习俗都是平等的,自然的,合理的,可以共存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得到大治。

在这里,《齐俗训》与《庄子·齐物论》之“齐”无疑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但是与庄子要通过“齐物”来泯灭是非不同,《淮南子》以不齐为齐,承认差别,统而包容之,表达的是对于诸多个体价值的普遍性认同,即承认所有个体都各具独特价值。

《淮南子》论圣人的政治品格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淮南子》论圣人的政治品格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西安 石 油大学 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淮南子》 论 圣 人 的政 治 品格
及 其 对 当代 的 启 示
宋 辉 宋 晓璐 王 林
( 亳州 职业 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部 , 安徽 亳州 2 3 6 8 0 0 )

要 :《 淮 南子》中圣人 的政治品格表现 为: 清净无为 , 顺道 而行 ; 修养心性 , 反 求诸 己; 处静 节俭 , 需求有
以民为本是 长治久安的根 本保证 ; 志向远 大 , 心胸宽 阔是政治 家的基本 素质 。 关键词 :《 淮 南子》;圣人 ;政治品格 ;天道 ;民意
中 图分 类 号 :B 2 2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5 6 4 5 ( 2 0 1 4 ) 0 6— 0 0 6 1— 0 6
文化 。

61 —
西安 石 油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之 所好 而为 之节 文者 。 ” 2 l 1 先 王制 定 的礼 法 , 都 是 根据 人 民的爱好 来节 制表 达爱好 的形 式 。圣人 制定礼 乐而 不受 制 于 礼乐 , 治 国虽 然 有 常 规但 是 以对人 民有 利为 根本 , 政令 教化虽 然有 规范 , 但必 须 以能切 实可行 为 最 好 , 只 要 对人 民有 利 就 不一 定要效 法古 制 , 只 要切 合 实 际 情 况就 不 一 定 要遵
不妄 为 , 不 居功 , 遇事 常思 己过 , 不苛 求人 , 以得 为
在人 , 以失 为 在 己 , 退 而 自责 , 能 够赢 得 众人 的拥 戴 。圣人 行善 唯恐 做不 到 , 防备灾祸 唯恐 避不 开 , 他 不追求 赞誉 , 也 不逃避 非议 , 立身 正 , 行 道直 , 各 种 流言蜚 语 自行止 息 。圣 人 常 常 居 后 而不 争 先 , 不 与人争 名 利 , 所 以名 位不 能动摇 自己的志 向 , 利 益 不能使 他 动 心 。名 利 使得 天 下 人 疯 狂 , 但 不 足

《淮南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年4期第22卷(总第122期)No.4,2020General No.122,Vol.22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淮南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王晓玉,苏国红(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智力支撑。

《淮南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宗,吸纳了先秦汉初百家之长,形成了贯通各科知识的庞大思想体系,尤其是蕴含着丰富内容的教育思想。

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和教育现状,探析《淮南子》中倡导的“因其自然而推之”“行不言之教”“神化为贵,以身体之”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发挥好教师言传身教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助于人文关怀的强化和实践育人的推行。

同时,深入认识《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夯实德育根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淮南子》;教育思想;新时代;学校教育工作[中图分类号]B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20)04-0025-04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学校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随着全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诉求多样化、文化价值多元化及社会复杂化等现实环境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

在这一大环境下,学校尤其是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重地,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责,同时对正确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对于如何做好学校教育工作,学术界主要围绕当今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等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从中国历史经验和先人智慧中挖掘教育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淮南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文化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巅峰之作。

它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农学、道教、儒家等领域,其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生态思想的阐述,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当代价值。

深刻的自然观:《淮南子》以“物本”为基础,强调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源于自然,是天地之间自然生成的。

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

这种自然观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人类活动中,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的思想:《淮南子》强调天地之间自然生成的物质世界的和谐之美,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作者提出“天地不以我为独”,强调个体在面对自然的力量时,要顺从自然规律,保持适应性和平衡。

当代社会中也需要树立生态平衡的意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的多样性:《淮南子》中强调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强调每一种生物的独特性和价值。

认为人类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剥夺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否则会造成生态失调。

当今社会,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和破坏,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多样性保护的观念,推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工作。

生态伦理的关怀:《淮南子》从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中,提出了一套以人的行为准则为核心的生态伦理。

刘安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优势和智慧,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当代社会,面对生态环境的挑战,我们需要树立起生态伦理的意识,遵循道德规范,保护自然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社会生态系统。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思熟虑和行动的指南。

在当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并将其付诸行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贯穿于各篇章中,蕴含着宏大的哲学理念和实践观念,对于今天我们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淮南子》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天地与人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和矛盾,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

这一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尊崇和温和态度,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这一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理论中所主张的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思想基本一致,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与自然相处,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其次,《淮南子》中提出了相对于人类绝对支配自然的“天命自然”的概念。

作者认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把握天时地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发展。

这一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土地观念和农耕文化,也是现今生态环保理念的某种延续。

我们应当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性,认真保护自然环境,把握时机,避免破坏环境,以追求可持续发展。

再次,《淮南子》强调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紧密联系。

在《原道》篇中,“天下之大,万物之备,人为贵,故曰:人之所食者,莫非天地之粟也。

”作者明确指出了人类食物的源头以及其重要性。

同时,作者也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关键作用。

这一思想与现代环保思想和健康理念高度契合,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到生态问题的实际意义和紧迫性。

综合而言,《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回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态、文化和哲学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当今中国生态文明的追求与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在当前的生态环保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好地发扬《淮南子》的精神,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理想。

《淮南子《淮南子齐俗训》》宓子论过译文

《淮南子《淮南子齐俗训》》宓子论过译文

淮南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后世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淮南子齐俗训》是淮南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探讨了齐国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思想性的文化著作。

在淮南子《齐俗训》中,宓子论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宓子在论述“过”字时,以“无恶而有得”为基础,概括出生活中人们应当如何去“过”字。

宓子认为,人们应当在社会生活中尊重礼仪,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出有损社会和个人利益的行为。

宓子还强调了尊重祖先、孝顺父母、敬畏神灵的重要性,这些都是齐国人民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宓子论过的重要内容。

对于淮南子《齐俗训》中宓子论过的翻译,历来都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围绕淮南子《齐俗训》宓子论过的原文进行翻译,并对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解读淮南子《齐俗训》中宓子论过的内涵和意义,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并理解淮南子思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淮南子《齐俗训》宓子论过的原文及翻译淮南子《齐俗训》中宓子论过的原文如下:“子曰:‘夫过者,仁者犹恶也,非仁者犹不恶也。

不恶而有得焉,非仁;恶而得焉,是仁也。

是以君子不由也。

’”对上述原文进行翻译,可以得到以下内容:“宓子曰:‘关于“过”字,有仁德者犹如对恶事一样恶恼,非仁德者却好像对恶事毫无厌恶之心。

毫无厌恶之心却获得了一些好处,这不是仁德的表现;而对恶事感到厌恶却获得了一些好处,才是仁德的表现。

君子不会去做这样的事。

’”二、淮南子《齐俗训》宓子论过翻译的探讨1. 翻译准确性分析根据对淮南子《齐俗训》宓子论过的原文及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的准确性较高。

翻译者在对宓子论过的原文进行翻译时,能够较好地保持原文的逻辑顺序和语法结构,准确地表达了宓子对过的理解和思考。

翻译中对“仁者犹恶也”“非仁者犹不恶也”等内容的表达,能够较好地传达出宓子对过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保持了原文的语义和逻辑连贯,体现了翻译者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淮南子·齐俗训[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杂文]

淮南子·齐俗训[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杂文]

淮南子·齐俗训[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杂文]注释译文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得到这种天性叫做德。

天性丧失以后才崇尚仁,道丧失以后才崇尚义。

所以仁义树立起来也就说明道德蜕化。

礼乐制定施行也就说明纯朴散逸;是非显示反而使百姓迷惑,珠玉尊贵起来致使人们为之互相争夺。

所以说,仁义、礼乐、是非、珠玉这四者的产生,说明世道衰落,是末世所利用的东西。

礼原本是用来区别尊卑、分别贵贱的;义原本是用来协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间关系的。

但今天讲礼节的人,外表恭敬而内心嫉恨;讲义理的人,施舍他人却希望得到回报。

君臣之间互相非难,骨肉之间互相怨恨,这样就失去了原本提倡礼义的目的和意义,反而使人们因结怨而互相责难。

水积聚得深广就会产生能互相吞食的大鱼,土堆积成山则会产生互相伤残的猛兽,礼义的制定和施行则会产生伪善君子。

尘土飞扬、灰尘蒙脸却不想眯眼,过河涉水却不想打湿脚,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远古时代,人们混沌幼稚不知“东南西北”,憨厚质朴无虚伪表情,言词诚实而不夸夸其谈。

他们衣着朴素只求保暖,兵器迟钝无需开口,歌谣直抒欢乐不用婉转修饰,哭泣只为表达悲哀故无需故意放声。

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大家无需用美物来互相赠送以笼络感情,也不想从别人那里得到馈赠。

亲戚间不互相毁谤也不互相赞誉,朋友间不互相怨恨也不互相感恩。

但一到礼义产生,有了货物财产的价值观念后,这欺诈伪善就产生了,诋毁赞誉就纷纷兴起,怨恨感恩就结伴而行了,于是也就有了曾参和孝己的所谓“美德”,也就产生了盗跖、庄?的所谓“邪恶”。

所以是,有了绣龙、垂缨伞盖的大车和结驷连骑的马车,也就有了翻越墙壁、撬门入室、盗墓翻墙的偷窃奸恶行为;有了穿锦绣衣服的人,也就必定有了衣冠破烂不堪的人。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高低互相依存、长短互相形成的启发,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虾蟆变成鹌鹑,水虿变为蜻蜓,这是不同类之间的变化。

也只有圣人知道这之间的变化的启发。

胡人看到粗麻,不知道可用它来织布;越人见到毳毛,不知道可用它来制作毛毡。

《淮南子》精神训主要内容

《淮南子》精神训主要内容

《淮南子》精神训主要内容
1. 《淮南子》精神训里讲了好多关于人性的东西呀,就像我们会开心会难过一样,书里探讨了人的各种性情。

比如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有些人容易沮丧,这和书中说的人的不同反应好像啊!
2. 它还说到了人的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呢,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就好比我们每天需要吃饭来滋养身体,我们的精神也需要滋养呀!比如看一本好书不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嘛!
3. 书中强调了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哎呀,这多重要啊!想想看,我们在慌乱的时候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呀,就像平静的湖面才能清晰地映照出万物一样!
4. 还提到了修德的重要性呀!这就像是盖房子要先打牢地基一样,没有好的品德怎么能行呢!比如那些善良有爱心的人总是让人喜欢,这不就是修德的表现嘛!
5. 《淮南子》精神训对于欲望也有深刻的理解呢,可不是让我们完全没有欲望,但也不能被欲望控制呀!就好像我们喜欢吃好吃的,但也不能毫无节制狂吃呀!
6. 对于养生它也有一套呢,这真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就像我们知道要早睡早起身体好,这也是一种养生呀,和书里讲的是一个道理!
7. 里面还讲了好多好多其他的方面呢,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体会呀!探究起来多有意思啊,就像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宝藏一样令人兴奋呢!
我觉得《淮南子》精神训真的是一本很有智慧的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对我们理解人生和世界有很大的帮助,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去读!。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淮南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其生态思想深受后世影响。

本文将从《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出发,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思想。

生态思想是指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在《淮南子》中,生态思想贯穿始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淮南子》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是汉武帝时期的宫廷学术著作。

全书分为21篇,内容包括自然、天文、地理、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

在自然篇中,《淮南子》详细阐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规律,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类顺应自然规律,融入自然,与其和谐共生。

在生态思想方面,《淮南子》提出了“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重要理念,强调了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淮南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类应当遵循这些规律,而不是随意干涉自然,破坏生态平衡。

《淮南子》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应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类依靠自然界的资源生存,同时也需要保护自然环境,以确保自身的永续生存。

《淮南子》中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地利者生,地害者死”等理念,反映了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淮南子》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淮南子》中的生态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淮南子》中提出的“道法自然”“人法地”等理念,强调了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这对于当前全球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我们需要借鉴《淮南子》中的生态观念,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白话淮南子齐俗训丁

白话淮南子齐俗训丁

白话《淮南子•齐俗训》(丁)以道和德作为事物的规律和秩序,就好比日月行空,广至江南河北而不改变方向,驰骋千里之外而不变更行迹。

而人们所取舍的礼俗,就好像你所居住的住处,从东边看,它在西边,从西边看,它又在东边,是没有固定的方位,就是叫公正的法官——皋陶来裁决,也无法确定其方位。

所以同样的一种取舍,是得到诽谤还是得到赞誉,取决于习俗;而志向德行相同,是穷困潦倒还是腾达显赫,取决于时世。

像汤武那样广积善行,这是人们都能做到的事,但他们碰到像桀纣那样的乱世而得以大显身手,这恰恰是天赐的机遇。

如果只有汤武那种志向,无桀纣那样的乱世,要想成就除暴平天下的事业,也只能是空想。

过去武王手持戈钺,以武力讨伐纣王,并战胜殷朝建立周朝,以后便插着笏板、拿着殳杖上朝视事。

武王病逝后,殷遗民乘机背叛周朝,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登东宫代行天子职权,背靠屏风坐在天子的宝座上接受诸侯的朝拜,流放参与叛乱的蔡叔,诛shā作乱的管叔,降服叛乱的殷民,收拾商纣王的侄子武庚,在明堂祭祀文王,并在七年后归政于成王。

周武王先是用武力而后用文治,不是志向改变了,而是为了顺应时势;周公放逐兄长诛shā兄弟,不是不仁,而是为了拯救危难中的国家。

所以事情合于时世便能成功,行为符合时宜便能树立名声。

过去齐桓公会合诸侯时用的文车,回到国内又用武力巩固政权;晋文公会合诸侯用的兵车,回到国内又用礼义治理国家。

这齐桓公先柔后刚,而晋文公先刚后柔,可他们都能做到号令天下,控制诸侯,这是因为他们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还有,鲁国的隐士颜阖,鲁国君想用他为相,颜阖不愿意,鲁君又赠给他重礼以想使他转意,但颜阖却凿穿房屋的后墙而溜之大吉,并成为天下著名的人物。

鲁君也没有追究他的违逆行为。

假使颜阖碰到商鞅和申不害这样的法家人物,必定会遭到诛灭三族的惩罚,更何况颜阖自身呢!世人都称颂古代的圣贤,并推崇他们的德行,而对同时代也具有的这种圣贤人都不知道爱崇他们,这倒不是现代圣贤比不上古代圣贤,而是他们的才德不合时宜。

《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

《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

《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

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

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

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

故构而多责。

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圭积则生自肉之兽,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

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

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

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

及至礼义之生,货财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

于是乃有曾参、孝己之美,而生盗跖、庄蹻之邪。

故有大路龙旌,羽盖垂緌,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抽箕逾备之奸;有诡文繁绣,弱緆罗纨,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

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

夫虾蟆为鹑,水虿为〈虫{每心}〉莣,皆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

夫胡人见磨,不知其可以为布也;越人见毳,不知其可以为旃也。

故不通于物者,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

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

"太公曰:"鲁从此弱矣。

"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

"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故《易》曰:"履霜,坚冰至。

"圣人之见终始微言。

故糟丘生乎象〈木著〉,炮烙生乎热斗。

子路撜溺而受牛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淮南子》对《庄子》“齐物”观念的阐发——以《齐俗训》为中心

《淮南子》对《庄子》“齐物”观念的阐发——以《齐俗训》为中心

《淮南子》对《庄子》“齐物”观念的阐发——以《齐俗训》为中心“齐物”是庄子的代表性思想观念,并被庄子后学进一步发展。

《庄子》对“齐物”观念的阐发集中在《齐物论》和《秋水》两篇。

笔者曾提出,《齐物论》和《秋水》两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讨了是非之争和万物的差异问题。

《齐物论》中的“齐物”观念包含泯除是非、承认万物平等和打破分界而融通为“一”两个层次。

《秋水》中的“齐物”观念则停留在承认万物的个性和平等这一层次,且不主张泯除是非。

《淮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归为杂家,但《淮南子·要略》中称其撰书宗旨是“纲纪道德,以经纬人事”,高诱在《淮南叙目》中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

可见其思想虽驳杂但以道家为主体;内容虽丰富,但大致集中于“道”。

又有学者进一步主张《淮南子》应属黄老道家:张岱年说“《淮南子》主要是黄老之学,属于道家”;吴光以《淮南子》为集大成的黄老学著作;丁原明认为《淮南子》是“对黄老学的理论总结”;熊铁基认为《淮南子》是“集黄老道家理论大成之著作”。

《淮南子》以道家统摄儒、墨、名、法以及阴阳各家思想,符合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道家”(实为黄老道家)思想特征。

笔者曾总结黄老道家的思想特征为道法结合、主虚静、贵因循及重刑名。

《淮南子》也满足这些特征。

不仅《老子》,《庄子》也是《淮南子》重要的思想渊源。

方勇就认为《淮南子》是汉初黄老学积极吸纳庄子思想的典型例子。

《淮南子》对《庄子》中的文字有征引和解释,对《庄子》的观念、思想有吸收和转化,“齐物”观念亦不例外。

《淮南子》对“齐物”观念的阐发在《齐俗训》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淮南子·要略》讲:“《齐俗》者,所以一群生之短修,同九夷之风气,通古今之论,贯万物之理,财制礼义之宜,擘画人事之始终者也。

淮南子_齐俗训全文

淮南子_齐俗训全文

淮南子•齐俗训(8)全文所谓明,不是说能看清别人,而是说能认识自己。

所谓聪,不是说能听见声音,而是说能倾听自己的心声。

所谓达,不是说能了解别人,而是说能自知之明。

所以说只有自己的身心才是道所依托的寓所,身心修养得通体透明,那么道也就必定能定居下来。

道如能与你身心融合,那么凭着它就能视察清晰,凭着它就能聆听聪灵,凭着它就能言论公正,凭着它就能行动顺畅。

所以圣人处理事物,就如同巧匠砍削木榫,良厨分解牲畜,砍削分解得恰到好处而不损伤刀斧。

但笨拙的工匠则不然,木榫砍削得不是大就是小,大的则壅塞而不入,小的则空落不严实。

正是心神不宁则手势散乱,越折腾越离谱。

圣人处理事物能判剖自如,处置有序;散乱了则有办法使它整合,离开了则有办法使它复归,雕琢过的可以使它返归质朴。

整合而为道德,离散而为仪表。

这样就能转入玄冥之中,散应一切而不留痕迹。

而靠礼义来制约人的行为,又怎么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世界上有很多所谓的明事理者,实际上大多是离开这一道德根本的,说什么礼义足以治天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谈治国方略的。

所谓礼义,实际上是五帝三王制定的法典和习俗,各适合于他们的时代。

这就好比祭祀时用的刍狗和祈雨时用的土龙,开始扎塑它们的时候,用青黄色彩涂上装饰,然后用锦绣包裹和丝帛镶边,再用红色丝线缠扎起来,尸祝穿上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非常庄重地迎送它们。

但等到使用过它们之后,就如同泥土草芥一样被扔掉,还有谁贵重珍惜它们?所以,在舜的时代,有苗不归服,于是舜修治德政,并停止战争讨伐,将盾牌和大斧用于歌舞之中。

在禹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禹命令民众堆聚土壤和积集柴草,选择丘陵高处居住。

武王讨伐纣王时,用车载着去世不久的父亲的灵柩前去讨伐,等消灭纣王后,海内还没安定下来,所以武王为文王守三年孝,以表示发扬文王的美德,这样才有了服三年之丧的做法。

禹时天下洪水成灾,禹忙于修筑陂塘水库,所以只得早上死人晚上即安葬。

这些均是圣人为了顺应时代和客观情况而采取的权宜措施。

《淮南子》“齐俗”之义

《淮南子》“齐俗”之义

《淮南子》“齐俗”之义
罗毓平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1
【摘要】《淮南子》的“齐俗”具有本然之义上的应然之旨。

其本然之义为,“俗”本来是“齐”的,在人性及其道德自觉的状况中齐于“道”;即“齐俗”为“齐的俗”。

其应然之旨是“使俗齐”,即移风易俗,改革不合于人性的陋俗、恶俗,使俗合于人性,这是《齐俗训》立论的真正意图。

《淮南子》“齐俗”思想将《庄子》“齐物”思想的个人精神“逍遥游”之趣向转到了现实关怀方面,使“齐物”思想
服务于现实需要,从而在理想与现实的交融中落实了人性,此乃“齐俗”思想的重大
创建。

【总页数】4页(P6-9)
【作者】罗毓平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4.4
【相关文献】
1.《淮南子· 齐俗训》政治思想浅议
2.“混一”与“齐同”——《淮南子》的“齐民化俗”观
3.睡虎地《语书》与《淮南子·齐俗》篇——围绕着“风俗”的中央集
权和地方分权4.“混一”与“齐同”——《淮南子》的“齐民化俗”观5.《淮南子》对《庄子》"齐物"观念的阐发——以《齐俗训》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先天 因素决 定 ,而是取决于后 天的生长环境与教育 方式 。但特定 的风俗对人 的影响却是 巨大 的,特 定的风俗在个人 的社会化 过程中会 逐 渐 地 内 化 于 生 活 在 其 中 的个 体 的 行 为 与 观 念 之 中 ,甚 至会 改 变 人 的 本性 。 《 淮南子・ 泰族训 》以水 喻风俗 ,认为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 通则 清美” , “ 通则污恶” 。因此君 主应 当着力于教化 民众 , “ 不 决其善
志 ,防其邪 心 ,启其善道 ,塞其奸 路”。 (《 泰族训 》) 《 南子 》 淮 正是 在肯定 风俗 可变 的基础 上 ,指 出了风俗 之于治 国理 民的重要 意 义 ,强调 了君主对于风俗应 当发挥 正确的引导作用 。总体而言 , 《 淮 南子 》主 张的是 :在礼仪习惯方 面 , 主应该存异随俗 ;在 民风民心 君
1 4 8
教 育 科 学
2 宰6锺 科0未主要 思想及其 当代 价值
刘 贯成
( 中共淮 南市委党校 ,安徽淮南 2 2 3 ) 30 8
摘 要 《 淮南子・ 齐俗训 》的作 者认为 ,不 同的时代 、不同的 国家 、不同的地域 、不同 的民族都有各 自的习俗 ,这些 不同的习俗是一定 的物 质基 础、社会 环境 、道 德观念 的反映 ,作为君 主 ,不应 当也不可能 不顾地方 、文化 的差 异强令 风俗整 齐划一 ,而是应该对 不同 的习俗 都要 给 以尊重 ,不 能认为不 同的 习俗 有高低 贵贱雅俗 优劣之分 ,更不能 搞一家独 尊 ,否则 势必会 背离 自然 规律 ,损 害人 的天性 。这种见解 对于 今天 的运用政治智 慧思考与解 决民族宗 教、文化 冲突等问题 ,依 然具 有巨大 的借 鉴作用 。 关键 词 齐俗 ;主文化 ;亚文化
中 圈分 类号 I 文 献标 识码 A 2 文章 编 号 17 —6 1( l) 204 一 1 639 7一2 00 — 18 O o 3
在《 淮南子 》 书的时代 , 成 统一 的刘 氏西汉帝国经过几十年黄老政 治 的休养生 息 ,逐渐走 向巩 固与强 大 ,这时 的国家 幅员辽阔 ,民族众 多 ,如何治理南越北胡东夷西戎 ,成为了政治上的重要 问题 。所以其 书 专门有一章 《 齐俗 训》来探讨风俗问题 。 “ 齐俗”的意思就是用 “ ” 道 的观点平等地看待不 同的习俗 ,承认其各 自 存在的合理性 。这无疑是封 建时代在关于如何正确处理 民族问题 、中央与地方问题上的重要见解。 在 《 齐俗训 》中作者 指出 ,不 同的时代 、不 同的国家、不 同的地 域 、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 ,这些不 同的习俗是一定 的物质基础 、 社会 环境 、道德观念 的反映 ,它们在形式上虽然千差万别 ,但在维系独 特的文化形态 与生存方式上 的作用是 一样 的,都有其 产生和存在 的理 由。作为君主 ,不应 当也不可能不顾地方 、文化的差异强令风俗整齐划 而是应该对不同的习俗都要给以尊重 ,不能认为不 同的习俗有高低 贵贱雅俗优劣之分 ,更不能搞一家独 尊 ,否则势必会背 离 c然规律 , a 损害人 的天性 。作 者主张应该用 “ ”作为衡量一切 习俗的标准 ,用 道 “ ”将不 同的习俗统一在一起 ,即认为一切 习俗都 是平等的 ,自然 道 的 ,合理 的,可以共存 的,只有这 样才能使天下得 到大治。在这里 , 《 齐俗训 》与 《 庄子・ 齐物论 》之 “ 齐”无疑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但是与 庄子要通过 “ 齐物”来泯灭是非不同, 《 淮南子 》以不齐为齐 ,承认差 别 ,统而包容之 ,表达 的是对于诸 多个体价值的普遍性认 同,即承认所 有个体都各具独特价值 。正如黑格尔所说 的那样 , “ 凡是存在的 , 都是 合乎理性 的。”的确,每一个个体相对于它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言,都 是伟大的,无论这个个体是一个民族 、一种文化、一项风俗还是具体到 每个个人 。从 《 齐俗论 》体现出的对存有差异但却有平等价值的个体 的 充分的关注与尊重来 看,它是 《 淮南子 》 光辉的 民本思想 的有机组成部 分。 《 淮南子》所论 的风俗 , 基本上是指起于民间、体现 民心 、发 自民 意 、反映民情 ,而又带有特定的地域、历史及文化色彩 的东西 。 《 淮南 子 》所重视 的是风俗的内在本质而非外在 的形式 ,所强调 的是风俗在维 系社会秩序 中体现的作用和功能而非其具体表现。 《 淮南子 》主张正确 认识风俗 的差异 ,不认 为某一种文化形态下 的风俗比其他类型的风俗具 有更高的价值或权威 , 并且 明确反对以一种风俗压制另外一种风俗。正 如 《 齐俗训 》 所云 : “ 岂必邹鲁之礼之谓礼乎 !”并且 , 孔子之术也 不 能使鲁国强盛 。言下之意,它更不能行之 于全 国。由地理 、文化等方面 的差异所导致的风俗差异 ,并不意味着风俗之优劣高下 或是非对错 ,只 要能各得其宜 ,则风俗之间的不 同不仅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有益于 维持社会的秩序 。作者在书中还例举了另外很多历史事实 , 以说明政 用 治好坏不在礼节服饰等形式上 ,而在治国理念与方略上。 《 齐俗训 》认 为,作为一个统一大国的君 主,必须胸怀宽广 ,尊重四面八方 的奇风异 俗 ,方能怀远安民,使中央政权得 到巩 固。 不过 , 《 淮南子 》并不是让君主放弃对风俗施加适当的影 响和引导 的责任。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过 : “ 易姓 改号 ,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 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 。”可见 ,古人即认识到判断
方面 ,君主应该化邪归正。 《 淮南子 》认 为,当一个社会财用有余 、人民富足时 ,则风俗趋于 美善 ,反之 ,则风俗及 易流于丑恶。 《 淮南子 》还认识到君主之好恶凭 借着权势 的支持 ,可以大大影响到风俗 的形成与变化 ,正所谓 “ 楚王好 细腰 ,宫 中多饿死”。由此可见 ,君 主在承担 “ 移风化俗”之职责时 , 首先要做 的事情是确保人 民生活的衣食无忧以及维护政治的清明有序。 然后君主以本人的身体力行 ,为民表率 ,树立一套符合社会发展水平的 道德标准 。而且 ,作者还认识到 “ 高不可及者 ,不可为人量 ;行不可逮 者, 不可 以为 国俗。” (《 齐俗训》 ) 君主不应 当对一般民众提 出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