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曲靖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羊脂球》《第六病室》等。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我们学过的《唐睢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穿井得一人》都选自《战国策》。
C.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在宋代《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茅盾,原名沈德鸿,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我们学过的《昆明的雨》就是茅盾的作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A:《羊脂球》的作者是莫泊桑,《第六病室》的作者是契诃夫。
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D:《昆明的雨》作者是汪曾祺。
故选C。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草房子》中烤红薯导致火灾,事后桑桑主动承认是他纵火,表现了他的担当。
B.《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梦中杀人等情节刻画岀其奸诈多疑的性格。
C.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逃出桑菲尔德庄园后被圣约翰所救。
D.《老人与海》多次描写鲨鱼的凶猛,衬托了老人坚毅果敢、永不言弃的硬汉形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错误,烤红薯导致火灾,事后杜小康主动承认是他纵火,表现了他的担当。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填空。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
(宋·王安石《元日》)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____________,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们常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自己受环境影响找借口,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________”来反驳。
诗歌要有感情地朗诵。
同样是感叹语气,陆游的“______,______”(《游山西村》)可以读出惊喜之情;杜甫的“_______,________”(《望岳》)可以读出豪壮之情。
根据文言文中“阴”“阳”所指的山水位置可知,与高淳毗邻的“湖阳”应该在古丹阳大泽的______岸。
【答案】(1)春风送暖入屠苏;(2)大漠孤烟直;(3)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4)
出淤泥而不染;(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北
【解析】
【详解】
“孤”“染”“绝”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所以“湖阳”指的是古丹阳大泽的北岸。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月光是条温暖的河
①呆呆的望一棵桃花树,她隔着玻璃对我摇摆。
有月光来过,我感到有些冷,而且夜色越来越薄。
所有的桃花都已经落光了,我把她们葬在了河边。
水总是懂人意的,时不时会去唤醒一些沉睡的事物,比如也需要埋葬的冬天。
你会记得光秃秃的冬天的,向空中伸展的颜色,以及没有装饰的身体,它所接受的洗礼正是岁月的馈赠。
春天来临,我需要忘记梦里的冰凉,我要用今夜的月光画一条河,一条温暖的河。
②我听见月光洒下来的声音了,薄如蝉翼,却色泽鲜艳。
我是一个对声音敏感的人,花开是有声音的,星星眨眼是有声音的,白云飘过是有声音的,温暖的形容词是有声音的。
这些都是可以被月光覆盖的,在我很小心虚构一个村庄的时候,高山阻隔的只是我的童年,而月光穿透山崖,或者绕过了奶奶的梦乡,到达了现在我所站的窗前。
我所听见月光流动的声音,与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河极其相似。
③是的,那条小河是温暖的,父亲背着我淌过,他的体温是永存的。
我曾经和小伙伴们沿着河岸一根一根寻找那些茅草杆,然后折成长短一致的数数工具,这果然比十个手指头好用。
父亲是很生气的,因为我们为追一只善于躲藏的螃蟹,连布鞋都被河水冲走了。
我趴在他坚实的背上,能听见月光劝慰他的声音,比河水的呼吸更加深情。
④我曾经决定离开村庄,离开小河,离开那些夜幕下偷偷歌唱的知了和青蛙。
奶奶蛮横地阻止父亲准允我离开,我多么艰难地与这条小河告别,如同她也要流过千万道河弯,才能看见大海。
奶奶说,女孩子不必过河,一个可以升起炊烟的灶台就足够了。
我的行李只有父亲的眼神,他站在河边挥手,影子映在水中,被流水折断变形,直到月光把我送出山外。
⑤从此,我喜欢如河的月色,也只有在月光下我才能看见父亲挥手的样子。
我时常感到孤单,都市的喧嚣与我的梦境总是格格不入,灯红酒绿远比小河澎湃汹涌。
我的孩子渐渐高过了我,她每次随我回去,也会喜欢那条河,但她说,这条河越来越瘦了,和外公的肩膀一样。
我忍不住,我不想去看他,他经不住河风拂过,他嚼不动一小块刻满城市烙印的奶糖,他的后背在月光里已不能留下影子,像一个薄而透明的昆虫翅膀,随时可能被春风忽略。
⑥月色越发浓烈,在这样浓烈的春夜,我能看见她渗入小巷的图案,还有少女用红唇也盖不过的色彩,透过玻璃泄进来越多,我的思绪越靠近故乡的小河。
此时,多么安静,一只野猫竟然悠闲的踏着月光散步,它围着那棵桃树,像是在思考生命的话题。
去年的冬天,我深夜回家,母亲养了多年的花猫没有出来迎接,它老得已经懒得动了,而出门迎接我的父亲却吓了我一跳。
我突然有些不认识他了,他的脸因为牙齿掉光
而深陷变形,白发稀疏,与多年前在河岸朝我挥手的他判若两人。
我趁月色黯淡,赶紧抹去了眼泪,无论如何,我应该是高兴的。
几年前就说他病危,他咬着牙挺到现在,虽然现在无牙可咬了,但还好,他还活着。
可以活着站在月光下与我对视。
他说话的声音极其微弱,像入睡前火塘里残留的最后一点火星,随时都有可能熄灭,但那点余温还是可以度过冬夜。
⑦一阵风吹散了我窗外的各种影子,但月光还在,她应该还可以照到我家门前的河,照到他靠窗的木床。
他已经入睡,但一定会被咳嗽吵醒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踢开了被子。
如果我在他身边,会立即给他盖好的,这多像多年前他半夜起来看我的一幕。
我突然决定要离开这里,回到月光下的村庄,回到河岸他的身旁,像多年前我离开村庄时一样,我想看见他温暖的眼神和影子。
⑧我立刻听到河水欢腾了。
四月的春光落入村庄的石缝,随处就可长出绿色和希望,一切都在努力复活,包括我那还在用力抗争的父亲。
今夜的月光正好,她唤醒了我,唤醒了我并非虚构的村庄,她可以从城市一直绵延到我儿时的梦乡,可以照见河底,照见父亲淌过时留下的体温,温暖着我回村的路途……1.本文围绕月光这条温暖的河,主要写了那几件事?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今夜的月光,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说话的声音极其微弱,像入睡前火塘里残留的最后一点火星,随时都有可能熄灭,但那点余温还是可以度过冬夜。
4.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生活中,你对父爱有了哪些认识?请简要概括。
【答案】1.父亲背“我”趟过小河时感受到他脊背的温暖;“我”离开小河时父亲不舍的眼神和背影;再回小河时父亲年迈的憔悴与苦痛。
2.文章开头写“我”要用今夜的月光画一条温暖的河,照应文章的题目,同时因出下文对父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结尾写今夜的月光唤醒我成长的点滴、故乡的印迹,概括总结全文内容。
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极其微弱的声音比作火塘里残留的火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憔悴与衰老,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怜之情。
4.情感:(1)对父亲的怀念以及赞美温暖的亲情;(2)对亲切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认识:在父爱里我们长大了,父亲却衰老了;父爱无声无息,却是我们永远的温暖。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月光这条温暖的河”“哪几件事”,进而明确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细读文章,结合文章④~⑧段的内容进行概括。
依次叙写了父亲背“我”趟过小河时感受;“我”离开小河时父亲不舍的眼神和背影;再回小河时父亲年迈的憔悴与苦痛。
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
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伏笔),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解答此题要从开头和结尾的作用,首尾照应三个方面,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开头先用“今夜的月光画一条河,一条温暖的河”,作者沿着这条思乡的河,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对父亲温暖的脊背、不舍的眼神的回忆,结尾段再次点到“今夜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从结构上看,这两个段落形成首尾呼应,照应文章的题目,使文章更加严谨。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语句“他说话的声音极其微弱,像入睡前火塘里残留的最后一点火星,随时都有可能熄灭,但那点余温还是可以度过冬夜”,把“父亲极其微弱的声音”比作“残留的火星”,再结合上文“几年前就说他病危”的情形,这一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憔悴与衰老,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怜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中的“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父爱有了哪些认识”可知,要从两个方面来作答。
文章的情感,要抓住文章中关键句子“那条小河是温暖的,父亲背着我淌过,他的体温是永存的”“我趴在他坚实的背上,能听见月光劝慰他的声音,比河水的呼吸更加深情”“他的脸因为牙齿掉光而深陷变形,白发稀疏,与多年前在河岸朝我挥手的他判若两人”,围绕“思念父亲和怀念家乡”来回答。
(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本题可从“父爱深沉”“父爱暖心”等方面来谈,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5.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②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
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③“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我们这样讲,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④进一步思考,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有些国家在
这方面做得不错。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
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这样一来,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保护,而暂时没啥实际用处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
另外,一些非遗传承人,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活自己,往往会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种保存也是不周全的。
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上,我们可以向一些国家学习。
⑥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选文有删改
1.第⑤段中加点词“它”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1)第②段一第⑤段,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依次写了“传”的基本含义、“传”的实质__、
____________等内容。
联系全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述第③段、第④段两段不能互换的理由。
4.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有问题。
请说说你的观点,并且简述理由。
【答案】1.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或者拿到市场上换钱的非遗(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2.“传”的重要原因“传”的主要问题我们要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3.第③段主要讲了“传”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第④段讲“传”是因为有些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目前无法理解的古人的智慧。
根据第④段首句“进一步思考”(或者末段首句“不仅……而且……”)可见,后者以前者为前提,两者是递进关系。
4.本文题目要求文章既从传统文化的“传”的角度展开,也要从“承”的角度展开,并且要适当关注两者的关系。
本文只讲“传统文化的‘传’”,文题并不准确。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中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
在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
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的中它指的是句前的“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非遗)”或后一句的“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
2.试题分析:(1)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合并叙写同一内容的语段,理清故事情节,采用“对象+内容”的方法来概括。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依次写的内容是:第2段是“传”的基本含义;第3段写“传”的实质;第4段写“传”的重要原因;第5段写“传”存在的问题。
据此可填写作答。
(2)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
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
本文在依次阐述了有关“传”的内容之后,在文章的结尾,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3.试题分析:考查论述层次的严密性。
首先要理解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然后判断作答。
文章第3段主要讲了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传”;第4段重点讲“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再根据第4段首句“进一步思考”可知,两个语段之间是递进关系。
因此说,这两个段落是不能互换的。
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议论文标题有四种类型:(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标题提示论述范围;(3)标题揭示论题;(4)标题表示论述对象。
不论哪一种都多多少少有点明中心论点的作用,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人们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本文的标题“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应该涉及到“传”和“承”两个方面,但是文章只讲了传统文化的“传”,并没有阐述“承”。
所以说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
据此理解作答。
6. (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①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澈的賽事、精彩纷呈的电影、震撼人心的救灾现场……都会令人达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燃”。
②近年来,人们欣赏“燃,点赞”“燃”,甚至让“燃”成为了流行词,不仅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还因为在追求“燃”的过程中,人们会始终保持着一种充满阳光的精气神。
如果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的过程,那么找到自己的“燃”点,点燃内心的火焰,就能让自身的能量充分地释放,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
因此,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燃”点,让人生真正地“燃”起来。
③生活中常见这样一些“燃”不起来的人:他们鼓吹“平淡是福”来掩盖自己的不思选取;他们自诩“无欲无求”来遮掩自己的得过且过;他们宣扬“佛系人生”来淡化自己的意志消沉。
说到底,他们就是缺乏一颗向上的心。
恩格斯说过,“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找到自己的“燃”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才会有“燃”起来的生活。
“燃”点,就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④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即使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
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在飞机驾驶舱的挡风玻璃高空爆裂的危急关头,呆断应对,平安将飞机降落,确保了飞机上旅客的生命安全,完成一次堪称史诗级的备降。
“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
他们郁是平凡的个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热”点,在尽职尽责的同时,也收获了世人的尊敬。
⑤“燃”起来的人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
相反,还可能伴随着痛苦、辛劳和付出。
曾有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
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
“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簪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不懈奋斗的精神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热”点,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热烈地“燃”起来吧!
1.请概括选文①②两段的论证思路。
2.说说选文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请仿造例句形式,分别概括选文④⑤两段的观点。
例:“然”点,是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4.选文⑤段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道理论据,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5.选出下列成语中寓意与⑤段划线句含义相同的一项。
(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志不强者智不达
C.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答案】1.首先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燃”的含义;接着分析人们欣赏“燃”,渴望“燃”,让“燃”成为流行词的原因;然后用比喻阐述了找到自己的“燃”点对实现人自身价值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燃”点,让人生真正地“燃”起来。
2.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
揭露了那些人“燃”不起来的精神实质。
从反面论证了本段的论点:燃点,就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燃”点,是一颗勇于承担的心;“燃”点,是一颗不懈奋斗的心。
4.不合适。
鲁迅先生的话的意思是:只要有一点能力,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与本段的观点:找到自己的燃点,需要不懈的奋斗(燃点,更是一颗不懈奋斗的心)的表述不一致,所以,不能用作本段的道理论据。
5.C
【解析】
【分析】
1.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①②段首先解释“燃”的含义;接着讲道理分析了人们欣赏“燃”,“燃”成为流行词的原因;然后分析“燃”点对实现人自身价值的作用;最后得出了“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燃’点,让人生真正地‘燃’起来。
”这一结论(中心论点)。
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先要找到赏析的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角度来理解。
划线句子连用“他们鼓吹……”“他们自诩……”“他们宣扬……”三个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修辞,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增加语势,从反面论证了本段的论点:燃点,就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3.考查句子仿写和对分论点的概括。
论点要根据文段论述的内容来确定。
仿照:“燃”点,就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句式特点,即(积极向上的心)偏正短语。
④段举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和愚公的例子,证明要扛起自身的责任,有担当,组成偏正短语“勇于承担的心”;⑤段根据“相反,还可能伴随着痛苦、辛劳和付出。
”和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的例子,证明“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
”组成偏正短语“不懈奋斗的心”。
4.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
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的位置确定,要根据论据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此段的分论点是“燃点,更是一颗不懈奋斗的心”,而鲁迅的话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出光和热,照亮自己同时也温暖他人,我们需要支持,我们也支持他人。
明显与分论点不符。
5.A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B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D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C正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尽意思是:全部用出,竭力做到。
与第⑤段划线句子的意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是一致的。
四、文言文阅读
7.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怨言。
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昼则疾耕作于.田间于: _________________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悟: 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1)介词,在(2)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
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