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合集下载

精选-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

精选-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

第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先秦时期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商周时期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开始出现:春秋战国。

原因:铁农具和②牛耕推广,生确立。

土地私有制产力提高,封建③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

基本模式.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二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产品大多精美,成本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目的是提高亩产量,主要表现是: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演进及其互动关系[易错点拨]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度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发展概况()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活动()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商业政策()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的发展。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经济层面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文化层面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原因周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2.宗法制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人民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人民

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分封制 宗恵南j 内外服制度王位世袭学在官府神权思想七" ………约公元前 i 1600年 勺公兀前](命) 2070年(夏门儒道创立“百家争薯/元前770年 ](春秋战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i公元前 221年i个祝鰹再皮疗核主干知识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自诸侯出”取代。

役。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回武装、征派赋(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2.目的[直接:解决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根本: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鉱王权的稳定。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

夏朝取代原始社指国家结构,即西周的“封邦建国”。

指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质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Z 得田而耕,缴稅、服役X/是一种等级制度 士 质男庶民奴隶实 卿大夫(1)完善和巩固分封制,维护国统治望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一。

认祖归宗、孝顺长辈、恪守孝道等思想都与之有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原贝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Array四个观念提示:不一定。

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非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不一定小于嫡长子。

[思维导图]西周统治与三大政治制度的关系分封制珪舞2亦I统治卜理血缘纽带(里)政治表现(表)2八礼乐制度主题 1 凸显贵族政治特色——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尹王宝召(sh&o )公爽(Shi 。

河 ©都城 •同姓的対国。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2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2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①内容a.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②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确立a.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手工业1.经营形态及特点(1)官营手工业①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
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1))依)变据化材:料分一封概的括主西体周是制王度族相和比功于臣以;前天的子变由化诸,侯结之合长所变学为知诸识 侯分之析君这。种变化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一、农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
思考1:什么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阶段的典型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作用?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2、耕作技术
一、农业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垄作法。
思考2:什么是垄作法?相比之前的耕作技术,这种垄作法 有何进步之处?
3、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一、农业
4、经营方式
集体耕作 (商周时期)
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成
B 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
B 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为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

板块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复习

板块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复习

2.(2024·河北邯郸部分示范性高中三模)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
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
屈家岭( )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解析:材料表明屈家岭具有水平较高的烧陶技术,说明出现生产水平较高的
制陶工人,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社会大分工,B项正确。黑陶是龙
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屈家岭文化可能与龙山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排除A项;
仅凭陶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屈家岭已经脱离原始人群范畴,排除D项。
表 经济 模式形成。冶铁技术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现 文化
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
民族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关系 创造了条件
年份 2024年
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24 黑龙江、吉林、辽宁卷·1
湖北卷·1 甘肃卷·1 山东卷·1 湖南卷·1 全国甲卷·24 广东卷·1 重庆卷·1
试题情境 史前遗址中墓葬的不同规模和出土物
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蛋壳陶杯” 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
早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西周时期国人对政治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盟主”的权力 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的规格 关中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墓葬头向的变化
良渚文化等
文化特点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

2.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主要措施 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政治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__郡__县__制__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 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 民众和治安
统一车轨,修___驰__道___、直道 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
【探究】 (1)据史料一,概括秦人统一六国的原因。
[提示] 民风诚朴;招民耕种,发展生产;奉行法家,奖励耕战。
(2)结合史料二,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
[提示] 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 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5.两汉的文化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 史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 学 裁。
《汉书》,东汉___班__固___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文 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_民__歌__修_改__而成的 学 诗称为乐府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1.知识图示——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
2.生活情境——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避讳文化 春节在农历纪年中是一月初一。一月古时又叫“政月”。秦统一六 国以后,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 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思考: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皇位独尊,皇权至上。
9.学术情境——太学清议的启示 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 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为动荡和不安。群聚 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 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 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2课时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2课时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

3.史料三指出了官营手工业者的组成与管理特点, “使雕琢文 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专门 设置官员管理手工业,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采取了工商食官的 政策。 4.史料四主要从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的基本经济模式的形成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
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 事也。 ——《墨子》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 史料三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第 2 课时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关联考纲】 地制度 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3)商业的发展 (4)“重农抑商”
(2)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
刀耕火种 ”到商周时期的“石 (1)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
铁犁牛耕 ”的耕作方式。 器锄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
1.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 经济基础。 (2) 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 “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 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 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 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 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 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 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 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 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 里家庭和睦的观念。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新人教版(2021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新人教版(2021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

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

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

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图示解史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云南玉溪月考)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28次和10次。

据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黍比稷种植的历史更加悠久B.《诗经》是反映农业的书籍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农作物D.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实用性答案 C解析从材料“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可以看出,在商周时期黍和稷都是重要的农作物,故答案为C 项。

材料不能说明A项结论,故排除;《诗经》是文学作品,排除B项;D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

2.(2019·福建三明返校考)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B.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C.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D.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很高,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铁农具,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故A项错误;河北西家庄赵国遗址、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都是战国时期的遗址,无法体现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推广铁农具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3.(2018·甘肃玉门期中)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牛耕技术备受推崇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答案 C解析常以“牛”“耕”作为名、字,说明牛及牛耕技术在当时很重要,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农耕经济是否高度发达,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比较,因此无法得出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D项排除。

4.(2019·北京顺义月考)《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精耕细作提高农作物产量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实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答案 A解析材料“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故D项错误。

5.(2018·河北5月冲刺模拟)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6.(2018·甘肃兰州二模)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以民为本B.以农立国C.封建迷信D.抑制商业答案 B解析材料中指的是农业发展,不是以民为本,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稷的含义以及“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反映的观念是以农立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说明农业发展,未涉及商业,故D项错误。

7.(2018·山西大同期末)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

铜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

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该文物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B.青铜礼器开始刻有铭文C.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D.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对该件文物的描述,可以看出该文物制作工艺精湛,做工复杂、考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官营手工业是手工业最高水平的代表,故A项正确。

B项中“开始”一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没有对不同阶段的手工业进行比较,无法判断战国就是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8.(2019·浙江五校联考)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玉蚕”可知与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关,C项正确。

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商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排除D项。

9.(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成熟答案 C解析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出现铁制的木工器械如锯子、刨子、钻子等。

这些铁制木工器械推动木工技术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与铁制木工器械的发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D三项。

10.(2019·海南儋州一中高三统测)《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 A.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B.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C.说明了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手工业、商业等职业在父子、家族内部传承,所以A项正确。

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手工商业在家族内部传承,并非在家族之间传承,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家庭手工业的地位,D项错误。

11.(2019·山西运城月考)《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答案 B解析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的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B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当时还没有本末之说,故C、D两项错误。

12.(2019·河南滑县联考)战国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

即从此时开始在城(首先是在都城)中建立市场,设官管理,即“置市”;此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以上措施( )A.促进商业资本的迅速积累B.抑制农民弃农经商的行为C.有利于秦国军队实力增长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答案 D解析材料“从此时开始在城(首先是在都城)中建立市场,设官管理”,并且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故D项正确。

抑商政策不可能促进商业资本的迅速积累,故A项错误;材料针对的是商人,不是农民,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13.(2018·江苏淮安模拟)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ɡ,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关系:相互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可知,商周时期商业受到政府的管理,并为王室服务。

从中也可反映出当时政府是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的。

第(2)问,第一小问政策,材料二中管仲认为国富兵强的根本在于农业的发展,而工商业的发展使“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因此主张重农抑商。

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材料二信息逐层分析即可。

第(3)问,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14.(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

《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在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

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

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

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

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

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

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

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于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