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整合(八)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中国现代史1978至今
第三阶段:现代建设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涉及教材】
必修一4③,5③;
必修二3③、4①②③
必修三4③
选修四邓小平
【阶段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基本线索】
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完善、健全。
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取得重大成果。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腾飞,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外交:全方位外交开拓外交新局面。
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4、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等重大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
5、文教、科技:不断创新,呈现全面繁荣局面。
【知识框架】。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2.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经济上:
1.伟大的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思想上:
1.
2.
3.科技、文化和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继续贯彻“双百”方针;“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
阶段特征: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政治上:
民主与法制建设:
重要史实: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政治上:
经济上: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1956-1976)
1、思想:
2.文化:
3.极“左”思潮泛滥。“
4、科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后)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改革开放大大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贸易伙伴。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取得了众多的重要成就,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强大的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尽管中国取得了众多的政治和社会成就,但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中国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间,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政策和计划经济,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但是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
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放缓,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减缓。
改革开放的背景留下了中国一些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包括增长速度不够快、农民收入过低、生产能力不足、工人失业率高等问题。
改革开放的起源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此时,邓小平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
邓小平认为,中国需要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加强和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经济状况和促进发展。
改革开放计划的启动,使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阶段,而且这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推动力改革开放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此次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经济计划、开放经济、鼓励个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
改革开放开始时遇到了许多阻碍,包括刚性的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工人阶级对改革的抵制等。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国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变化包括: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自1979年开始,中国经济以每年平均9.5%的速度快速发展,使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变革1978年12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宣布:“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决不动摇地要坚持下去”。
这一路线指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中实行四项基本原则,并通过特殊政策支持工农业的快速发展。
这也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从那时起,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科技革命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当时的中国对外交流非常有限,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被困在自己的国家里。
但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逐渐开始接纳国外的新技术和新思想。
外国专家在中国国内开设了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同时,中国也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新技术的引进使得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而新思想的出现则在精神上推动了全社会的前进步伐。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重大的改善。
随着农民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他们开始增加自己农村的产出。
1980年代,在农村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以期创造新的供求关系,增加农村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后,通过各种手段,农民的生产活动逐渐多元化。
农民可以种植农作物、畜牧和渔业等,这大大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三、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不再仅仅是行政和商业中心,它还成了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新家园。
在这里,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这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同时,城市中也注重了绿化和环保问题,使得城市成为了生态环境更为优美的地方,捍卫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四、社会建设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开展了各种有助于增进民众福祉的社会建设。
这些改革在人口、医疗保健、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成果。
在人口问题上,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节控人口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在医疗保健领域中,专家制定了有效的医疗保障政策,为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了保障。
同时,在教育方面,中国大量增加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机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提升了全民的文化水平。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许多重大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和国内矛盾而发起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提出了改革内政、强化军队、求和平、对抗外部威胁等目标。
它推动了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洋务运动的启示是,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国内矛盾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我们来看看清末民初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改革,提倡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
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是,在推进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再来看看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后推行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政策的启示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革和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最后,还有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新政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农村地区的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启示是,农村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重大改革的成功,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和管理,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通史整合(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1949~1978年的中国
政治线· 经济线· 文化线
通史整合(七) 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1949~1978 年的中国 [三维坐标定位]
[三条主线定论]
,并逐步建立起一 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 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外 交获得重大突破。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等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利用,造成民Fra bibliotek与法制的践踏。
3.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 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
(3)《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报刊, 发挥了重要功能。
[融会贯通]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 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要矛盾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 经济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 制度 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 建立 营的模式 工业 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 化建 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 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 问题 设 业来保证工业发展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 经济 结构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 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 与体 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制
中国现代史(1978-至今)
中国现代史(1978-至今)中国现代史(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知识联通】点:(概念)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建交公报》、平反冤假错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特色论、初级论、《1982年宪法》、一国两制、南巡讲话、依法治国、基层民主、经济: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文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邓小平理论、科教兴国、863计划、“三个面向”、线:(线索)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行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完善;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方针恢复了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台海关系缓和,实现三通;外交上实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
经济:对内改革:在农村,家庭联承包责任制代替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形成了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文化:恢复高考;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十五大十六大分别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银河系列计算机和神舟5号发射成功面:(阶段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进展;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经济: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文化: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实现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形成;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主要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
【知识检测提升】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5、地位:是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6、台湾统一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同根同源、共同愿望;(2).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3).汪辜会谈、积极推动;(4).和平统一、八项方针
(5).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中央工作会议, 1、背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 停止……,转移……
拨乱反正
2、内容:
组织路线: 形成新的领导集体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3、意义: 伟大的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基本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人民公社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 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内容: ①废除人民公社制; 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安徽、四川试 行——全国推广)。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性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B 作用: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 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届三 中全 会
九二 共识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原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振兴:
(1)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
(2)有利于实现顺利过渡;
(3)有利于祖国的四化建设; (4)尊重历史和现状,体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5)有利于协调发展中英、中葡关系。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8 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 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 90 年 代以前,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销售由国家负责)。 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 场的需求独立组织生产和销售,导致其一时无法适应,感 到“茫然”,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 排除。答案为 D。
3.对外开放 (1)20 世纪 80 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 (2)1990 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 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如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 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 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 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图中文字信息“毛主席”“阶级斗 争”等,可判断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第二小问原因应从“文 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教育措施等方面考虑。第(3)问第一小 问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扩 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等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以结合中 国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形势等史实回答。
3.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原因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 拨乱反正, 教育工作者获得新生。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建立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逐渐形成尊师重教风气。 ④“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⑤“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⑥教育立法的推进。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第8讲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课件
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 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 主。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 不结盟、对外 后期至今 开放
二、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阶段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1955年)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 霸权政策(20世纪50年代 后期起) 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 (20世纪80年代) 新中国外交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 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 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 上,既反苏也反美,“两个拳头打人” 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 正常化 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 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1.(2018· 高考全国卷Ⅲ)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1982 1988 农业 29.28 23.28 工业 74.92 773.52 建筑业 5.38 95.58 交通运输业 9.58 372.55 商、饮、服务业 17.01 623.23 ( )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第8讲 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中 阶段特征 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政治 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 环境 表 现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 经济 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人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1.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一)政治改革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2)为刘少奇平反和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修订宪法规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二十多年努力 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 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完善政治协 商制度(16字)。 (4)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和扩大基层民主。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5、地位:是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6、台湾统一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同根同源、共同愿望;(2).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3).汪辜会谈、积极推动;(4).和平统一、八项方针
(5).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6)、原因: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高 度统一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
(7)、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 企业改革。
2、改革开放: (1)、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 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 外开放。
(2)、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本质的区别: 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需要。
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理论源起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次大会确定了调整、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突破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改变阻碍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渔各业兴旺发达,气象焕然一新。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的确立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上世纪末,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制度的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围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创新举措。
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举措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 大变革。
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制度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得到 改善。
VS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 一步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措施,包括建 立健全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多种形式 的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乡镇企业改革 等。
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宏观 调控体系,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宏 观调控体系的职能和作用,包括实行适度从 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国家计划的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学术 论文、新闻报道等资料,对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深入研究 。
02
当代中国改革的启动与 初步探索(1978-1991 )
改革的启动背景
1 2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
经济的严重困境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加上自然灾害和世界 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3
邓小平的复出与思想转变
1977年,邓小平复出,他开始积极倡导和推动 改革。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迅速在全国推广,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国现代史中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
探索阶段: 1978-1992年, 实施改革开放 政策,逐步建 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加速阶段: 1992-2000年, 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加速 现代化建设进
程
新时代阶段: 2000至今,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 家,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事件和决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 定实行改革开放
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国现代化建设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了跨 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分工合作。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提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和参考,帮助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实事求是:改革开 放过程中始终坚持 从实际出发,制定 符合国情的政策和 措施
渐进式改革:采取 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逐步推进,避免了 剧烈的社会动荡
开放包容:改革开 放过程中始终坚持 开放包容的态度, 吸收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和技术
03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章节副标题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提出和目标
提出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
世界各国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合作和竞争关 系
合作: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各国在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与中 国展开竞争。
互利共赢: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 促进共同发展。
应对挑战: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和平 与发展。
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 善
《改革开放简史》全文内容
《改革开放简史》全文内容《改革开放简史》是一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著作,全文内容非常广泛而丰富。
以下是对该书内容的全面回答,以满足你的要求。
《改革开放简史》一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背景和前言,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前提。
它描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改革开放的动因和重要性。
2. 改革的起步阶段,书中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即从1978年到1984年的时期。
它讲述了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3. 经济改革与开放,该书重点探讨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它详细介绍了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外商投资政策、特殊经济区建设等,以及对外贸易和对外合作的发展。
4. 政治体制改革,书中还涉及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它探讨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包括政府机构改革、法律体系建设、决策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5. 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该书还关注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它描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
6. 改革开放的成果与问题,书中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包括经济发展、减贫成果、科技创新等方面。
同时,它也指出了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简史》全文内容包括了改革开放的背景、起步阶段、经济改革与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成果与问题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影响。
改革开放简史》
改革开放简史》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简史(1978-2021)》旨在全面记录和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尤其是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通过大数据、大事记、重点成果等内容,呈现改革开放政策的深意。
本书分为6个章节,贯穿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全程描写,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的酝酿与高层决策、改革开放在大胆试验中起步、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理论建树、改革开放遭遇严峻考验及应对、南方谈话与改革开放新阶段、跨世纪的战略谋划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观的变革与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开放在战胜困难和风险中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其中,重点讲述了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深化,并以"谱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作为全书末章,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
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改革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基本方法。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
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
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创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权利。
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制度的创造、改革和完善。
制度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方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融会贯通]
3.教育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关联
(1)1949~1956 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性质 的人民教育事业。
(2)1956~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掀起“教育大革 命”,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融会贯通]
1.改革开放后打破“崇拜”的表现
(1)打破“个人崇拜”: 1978 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打破“计划经济崇拜”: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二)经济上——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考题领悟]
1.(2017· 全国卷Ⅰ)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 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 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 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 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3)1966~ 1976 年,“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 命”时期,教育遭受挫折,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确立了 “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全面快速发展。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2.“一国两制”
理论
1984 年“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 大业的指导方针
实践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 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
3.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②过程:1984 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意义: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 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 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 ;实施“211 工程”计划;启动“希望 工程”等。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 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 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 的主要特色。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 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考题领悟]
2. (2017· 日照模拟)从 1949 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 的合法席位到 1971 年的 20 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 到支持但不再提案, 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
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
(3)五个转变:
①“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③学习苏联模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3.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深化认知]
阶段
新中国外交
美苏争霸中,苏 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攻美守(20世纪70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年代) 美苏争霸中,美 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 攻苏守(20世纪80 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 年代) 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两极格局结束,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 美国成为唯一超 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级大国(1991年后)
[命题视野在哪里]
定高考热点,有利于把握高考脉动
(一)政治上——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考题领悟]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1964 年,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 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 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外交环境的变化 B.国内政局的稳定 ( )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 势稳定的基础。
②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 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发展。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通史整合(八)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 年至今的中国
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
[三维坐标定位]
[历史发展怎么样]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三条主线定论]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1955年)
美苏争霸、赫鲁晓 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 夫推行霸权政策(20 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世纪50年代后期起) “两个拳头打人”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1.民主与法制建设
拨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
反正
“依法 治国” 基层民 主选举
历史发展怎么样
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 列民主政治制度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1999 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199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 式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 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思想文化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
历史发展怎么样 主要史实有哪些 命题视野在哪里 随堂强化落实
解析
)
课时达标检测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结 束
[深化认知]
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阶段
新中国外交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 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 援朝,保家卫国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 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 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发展: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地位: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 想写入党章。
3.对外开放
(1)20 世纪 80 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海经济开放区。
(2)1990 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