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合集下载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

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

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标签:汉语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公众语感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

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新。

虽然此书出版已近五年,但仍有进一步推介的必要。

这本著作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感角度对汉语词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

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研究,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言,“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1]。

虽然我们已把“词”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分析单位和基本应用单位,但对词的概念界定始终没有完全明晰起来。

王立先生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公众语感,为汉语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全书共八章。

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汉语词的百年研究历程分为“汉语词观念的萌发——形成——确立——传播——深化”5个时期进行考察。

第二章简要阐述了“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的研究思想是如何获得的,对“语感”“语感测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5次语感测量的实例,着重介绍了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

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展开,是语感测量的整个研究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可谓本书的精华部分。

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的“词”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将带给汉语研究一个怎样的启示。

这部研究汉语词的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是很应该引起注意的,即调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立足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

一、可取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定量研究对于语言本体研究来讲,不同的方法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

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赵蓉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社会语言学从诞生至今已近四十年,社会历史的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促使它产生的三个重要原因。

目前,社会语言学研究正在全面展开,其内部可以区分出五个主要的分支:社会方言学、语言社会学、交际民族志学、语言社会心理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

这些方向各有其侧重,最终合成为当今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历史发展;分支学科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3)01-0013-07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1988:336)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广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确立至今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但却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极强的发展能力而备受关注。

目前,社会语言学已经和句法学、音系学、语义学等一起,成为许多大学语言学系的核心课程。

此外,它也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11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确立以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为标志。

但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它的出现也是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历史发展的结果。

考察语言问题需结合社会因素的思想在中西学术史中早已有之,但直到18、19世纪,语言的社会性质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语言和社会关系的论述开始出现在一些著名学者的文章、著作中。

德国学者洪堡特(Humboldt)关于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述对社会语言学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他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指出:“实际上,语言总是只在社会中发展。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2002年1期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潘海华梁昊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杉村博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屈哨兵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宗守云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吴福祥“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杨永龙“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张云秋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裘锡圭“一头拾来”的“拾”本字为“射”考史秀菊秦汉简帛补释陈伟武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沙加尔徐世璇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乔全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曹先擢·简讯·中国语言学会在扬州举行第十一届年会第二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南省语言学会召开第八届年会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纪念专刊征稿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将于2002年10月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评奖委员会2002年度评奖工作即将开始《蒋礼鸿集》出版座谈会在杭州举行胡裕树教授逝世王辅世教授逝世中国语文2001年(总第280-285期)篇目索引2002年2期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袁毓林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孔令达王祥荣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徐连祥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赵长才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梁冬青汉语牵涉介词试论钟兆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钱曾怡蔡凤书汉语方言特殊语法现象小札赵日新/梁金荣/孟庆泰关于“蝴蝶”的讨论沈怀兴/严修鸿“窈窕”考刘毓庆也说“贰”字华珍汉语同义语素编码的参数和规则王东海汉语拼音运动的回顾兼及通用拼音问题王理嘉语文规范文献的自身规范魏钢强《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2002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侧记寸木·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王云路方一新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在徐州举行第七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在厦门举行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发布会暨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九届评奖工作圆满结束语序类型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四川大学召开简讯四则投稿重要提示2002年3期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曹剑芬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罗仁地潘露莉论“反复”李宇明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邓思颖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刘晓南北京话庄组字分化现象试析高晓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儿化现象李焱说“韵”和“韵部”杨亦鸣王为民《汉语大词典》一些条目释义续商王锳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郑贤章《汉语大字典》引自《释名》的例证李茂康《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形多字词目分析王楠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周国光从词头“不、布”谈起——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比较札记张双庆张惠英“们”的定指意义童盛强黄冈方言的后加成分“和你”刘晓然“赔”字究竟始用于何时?谭耀炬《训世评话》中的授与动词“给”张美兰“夷陵”与“彝陵”郑铁生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王均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九届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03年6月在北京举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高级研修班即将举办讣告二则2002年4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江蓝生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潘悟云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陆俭明数目短语李艳惠陆丙甫“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邢福义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方梅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蔡维天优选论和天津话的连读变调及轻声王嘉龄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戴庆厦傅爱兰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举行第十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第一届韩国中语中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延世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2002年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即将举行《南开语言学刊》即将创刊2002年5期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沈家煊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徐烈炯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刘丹青《苏州同音常用字彙》之文白异读丁邦新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陈泽平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曹志耘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秋谷裕幸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赵金铭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祖生利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中国语文》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暨首届赣方言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立项课题简讯三则2002年6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张伯江“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董秀芳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周清海韵律构词与韵律句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冯胜利普通话对话中韵律特征的声学表现李爱军“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鲁国尧北京音系里文白异读的新旧层次陈重瑜“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董琨先秦指称理论研究周建设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二届优秀期刊奖揭晓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上海召开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晋语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市举行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IACL-12)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JSCL-2)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提要丁邦新、郑锦全教授应邀为山西大学作学术讲演林杏光教授逝世2003年1期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袁毓林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史金生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傅爱平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吴福祥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马贝加《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姚振武也谈《儒林外史》语言中的“异质”遇笑容据出土文献评论两部辞书释义得失三则唐钰明“刀头梦”≠“三刀梦”白维国袁津琥对《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的意见苏培成词语杂谈四则唐发铙·简讯·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研讨会在泉州市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在开封召开第35届汉藏语暨语言学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纪念赵元任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江苏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常州举行第四届吴玉章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组评选结束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广州话正音字典》出版座谈会在穗举行第二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著名语言学家刘坚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2年(总第286-291期)篇目索引2003年2期唐宋“煞”字考袁宾见母的上古音值曾晓渝论“做”字的音李蓝《圆音正考》与《音韵逢源》所记尖团音分合之比较研究杨亦鸣王为民“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下)鲁国尧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周荐论格式义对“V双+N双”定中结构的制约李晋霞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王晓梅神木山曲儿、酒曲儿的押韵邢向东常用词“隅”“角”历时更替考牛太清“啄雌鸽杀”的“杀”是表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吗?梁银峰《洛阳伽蓝记》札记三则化振红·书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读后詹人凤·悼念李荣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逝世李荣先生追思会纪要·简讯·中国社会科学院句法语义学科工作研讨会纪要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第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在台北举行第三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格罗斯教授追思会在巴黎举行王力语言学奖金第十届评奖工作即将开始2003年全国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将在复旦大学举办简讯一则2003年3期复句三域“行、知、言”沈家煊说“生、死”与“前”的组合邢福义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储泽祥谢晓明“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王灿龙普通话“V完”式初探关玲合音式疑问代词“咋”与“啥”的一些问题冯春田古汉语句法变换研究中的语义问题袁本良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杨逢彬名量词“人”示例范崇高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邓晓华王士元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张树铮广州话“听日”的语源甘于恩湖北浠水方言中的叠合式正反问郭攀山东郓城方言的一种方位词重叠吴永焕《五十二病方》词语拾零孟蓬生说《贞观政要》中的“物”魏达纯“银行”探源何帆《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李子君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二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简介简讯二则会议消息四则来函照登2003年4期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陶红印“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木村英树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王冬梅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时兵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的“了”字康振栋韩、日汉字探源二题张涌泉福州话“毒”的本字冯爱珍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徐蓉陕北绥德话“的”的一种用法黑维强中华书局《世说新语译注》读后蒋宗许《连词“则”的起源和发展》商榷金国泰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刘子瑜释“少列”赵望秦“疆场”一词首见于辽代彭玉兰·简讯·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韵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延期消息四则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征集图片、文稿资料第四届研究生语言学学术会议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91—1995)出版李格非教授逝世2003年5期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陆俭明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张谊生影响予夺不明双宾句语义理解的因素卢建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王森王毅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蒋平能进入“被/把”字句的光杆动词刘承峰《董西厢》清入作上、次入作去证黎新第从方言比较再探粤语浊上字演化的模式刘镇发从非音节性词尾看入声韵尾[?]的脱落周磊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赵日新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贾齐华量词义语义源流三则董为光量词加词尾不晚于唐代王启涛《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词语训释吉仕梅《成语源流大辞典》序季羡林“小姐”考刘毓庆说“讀賣”及其他吴悦文字假借不是词义引申王世华·简讯·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4年6月在北京举行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贵阳市举行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年卷)编辑工作启动关于提倡“基础华文”的建议会议消息三则书讯一则2003年6期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石定栩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陈敏燕孙宜志陈昌仪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汪国胜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薛宏武“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年代及成因方一新“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年代考证补陈秀兰明代歌曲释词三例曾昭聪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迟乃鹏王梵志诗“脆风坏”讨论二则曾良叶爱国《马氏文通》的一处标点错误邵霭吉客家方言“鱼虞”之别和“支”与“脂之”之别谢留文“吐蕃”音辨谢仁友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苏新春原形借词——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新发展俞品祝吉芳“SARS”与“非典”——关于术语定名问题的探讨柯平吴志杰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些意见顾金元也谈竖钩的笔形归类魏钢强·简讯·欧洲汉语语言学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比利时根特市举行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语文2003年(总第292-297期)篇目索引2004年1期2004年2期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蔡维天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储泽祥“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李晋霞刘云语义感与语法感的关系王培光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王福堂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徐朝东说“否”周生亚“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徐时仪关于《训世评话》的授予动词“给”兼及版本问题陈莉《红楼梦》中的“动+将+补”结构张燕来副词“白”的始见书证邱冰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周掌胜《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补牛太清词语考释五篇范崇峰郭芹纳魏耕原魏景波杨会永刘瑞明竖钩归折的主要理由苏培成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届评奖揭晓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简讯二则2004年3期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袁毓林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詹卫东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吴福祥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钱乃荣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冯春田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荣晶丁崇明“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洪波董正存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乔全生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王军虎《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李无未“语言文字规范与辞书编纂”学术座谈会简记石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魏励语言声调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简讯4则2004年4期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邓思颖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兼复刘乃仲先生徐杰比喻相异点的句法实现——谈“大”、“小”修饰名词性喻体的一种功能陈青松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梅祖麟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梁银峰论汉语史上的“副词并用”杨荣祥也谈“已经”的初见时代张艳中古译经处置式补例朱冠明“走作”补义卢烈红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王洪君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符其武李如龙江西安福话指人量词“只”的特殊用法邹韶华“歙”字音读考陈广忠古文字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桂光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苏培成中宣部召开“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座谈会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法语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大型纪念画册《吕叔湘》即将出版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杭州举行2004年5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江蓝生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陆俭明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邢福义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王灿龙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朱晓农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陈泽平吕叔湘先生与中国的语言规划陈章太吕叔湘先生语言学小品文赏读——附《烧麦》小文纪念先生百年诞辰游顺钊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吕叔湘先生100周年诞辰暨《现代汉语词典》发行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启功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新著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国“国际音标增补符号”提案在ISO获通过汉字书写系统改进国际研讨会在南昌举行邢公畹教授逝世2004年6期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沈家煊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陈平黏合式名词短语结构关系的考察和分析傅爱平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施春宏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钱曾怡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张光宇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晁继周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杨润陆深切感念吕叔湘先生郑张尚芳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2004年)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法律与语言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语言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俄罗斯第十二届中国语言学国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女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陈建民教授逝世方经民教授逝世2005年1期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刘丹青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张国宪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高增霞试论“人”的量词属性王绍新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俞理明论“A里AB”重叠形式的历史来源石锓关于“X得很”中“很”的性质聂志平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孙宜志徽语中的长元音赵日新关于汉语成语释义和引证的规范问题——读《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茂华孙良明全国语言学暑期讲习班协调小组定出长期发展计划2005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开始招生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福州举行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修辞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渤海大学召开“桂北平话及周边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首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大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泰安召开第五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日本中国语学会第五十四届全国大会在京都大学举行著名出版家陈原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4年(总第298—303期)篇目索引2005年2期“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袁毓林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陈立民句类与词语同现关系刍议陈一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刘永耕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李宗江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刘利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罗自群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甘于恩吴芳“动宾短语+开/起”西北方言补例莫超史部新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鲁国尧《韵会》赀字母韵考论刘晓南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丁治民《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邵文利杜丽荣智公、忍公和等韵门法的创立聂鸿音《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王彦坤“麋鹿为菹”的“菹”不是肉酱金元中也说《儒林外史》中的“俺”张能甫商务印书馆200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商务印书馆设立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奖学金庆贺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在桂林举行首届中国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二届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称赞语跨文化研究综述

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称赞语跨文化研究综述

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称赞语跨文化研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语言如何受到社会因素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交流的增加,语言跨文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称赞语跨文化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称赞语跨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对于称赞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第二篇示例: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使用和影响的学科,涉及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称誉语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不同文化下的称誉语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在这篇综述中,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称誉语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发现。

称誉语是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常用的一种语言形式,用于表达对他人的赞美、肯定和尊重。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使用的称誉语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价值观和礼仪的不同认知。

通过对不同文化下的称誉语进行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中对于美德、品德和优秀表现的评价标准,从而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跨文化研究是称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下的称誉语使用方式、表达形式和语境,揭示了不同文化对于赞美和尊重的表达方式和强调点。

一些研究发现,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含蓄和间接的方式表达称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直接和开放地表达自己的赞美。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的态度和传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研究在称誉语领域中的意义日益凸显。

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应用语言学概论习题答案

应用语言学概论习题答案

《应用语言学概论》教案(一)应用语言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一、应用语言学诞生福建有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世界即语言,语言即世界。

”“社会生活“把一切化在语言之中,把语言化在一切之中。

”应用语言学存在的事实,几乎与语言的诞生同时,就有了语言的应用。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则历史很短。

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 库尔德内首先提出“应用语言学”术语。

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积累,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特别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种语言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纷纷推行新的语言战略,促使多学科结合的应用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二、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1、应用语言学国际发展状况、标志: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南锡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

1970年出会刊。

欧美一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在语言学和计算机紧密结合的过程中,迅速发展了语言信息处理、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和语言教学理论,产生了众多颇有建树的应用语言学家。

而且各有发展特点。

一般说来,社会语言学率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

语言规划方面,美国、法国、俄罗斯比较领先。

在欧洲,语言学摆脱“哲学的婢女”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9 19 世纪。

几乎整个19世纪,为寻找印欧语的共同来源,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世谓一展辉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结构主义语言学兴盛并取而代之。

总体上,国外应用语言学发展较快,理论逊于实践。

1946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开设应用语言学课程;194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创办世界第一个应用语言学刊物;1969.9在伦敦召开第二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

2、中国应用语言学基本态势、从时间上看,比世界整整晚了20年。

这和语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始成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这是我国应用语言学形成的标志。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转载之五)(2007-06-28 12:25:54)(2010-9-5 转录自“君子小人”新浪博客)公元1986年:《语文建设》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1957)、《拼音》(1956)。

王力在北京逝世。

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乔姆斯基发表《语障》,提出“语障”理论。

中国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罗宾斯著、李振麟等译《普通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著、索振羽等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等书出版。

公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在香港出版。

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出版。

中国音韵学会与江西省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学术讨论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在柏林举行。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创刊。

高本汉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学纲要》、张琨著、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等书出版。

李方桂在美国逝世。

公元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召开,邵荣芬为会长。

《古汉语研究》创刊。

汉语语音合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

北京图书馆编著的《汉字属性字典》出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出版。

傅懋勣逝世。

公元1989年: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在赫尔辛基举行。

朱德熙著《语法丛稿》,张斌、胡裕树著《汉语语法研究》,吴宗济、林茂灿主编《实验语音学纲要》等书出版。

丁声树、岑麒祥逝世。

公元1990年:孙竹主编《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宣德五、赵习、金淳培《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严学宭《广韵导读》、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出版。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四 在语言学中的 地位
理论意义
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
1
拓宽了语言的研究领 域,对语言提出了一 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 更为有用的概念。 更为有用的概念。 传统语言学研究语言 的内部关系, 的内部关系,社会语 言学的研究从语言的 外部关系着眼, 外部关系着眼,开拓 了新的领域。 了新的领域。
2
提出了语言研究数量 化的概念。 化的概念。 对一定语言现象的调 查数据, 查数据,对正在演进 中的语言变化作出数 量化的概括。 量化的概括。
语言的性别变异是指男 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 时表现出来的差别。 时表现出来的差别。 一般体现在语言结构、 一般体现在语言结构、 言语表达风格的变异等方面。 言语表达风格的变异等方面。
一.语言与性别、年龄变异(续) 语言与性别、年龄变异( 1、语言结构的差异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语言结构的差异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第一部分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
什 么 是 社 会 语 言 学?
什 么 是 社 会 语 言 学 ?
二. 研究对象 1 2 3 4 5 6 7
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如行业、阶层、 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如行业、阶层、环境 社会因素对语言功能、 社会因素对语言功能、语言地位的制约作用 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政策、语言规划、 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双语现象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影响、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融合 个人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如年龄、性别、 个人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性格 从语言变异看社会变异 语言因素对社会因素的影响
什 么 是 社 会 语 言 学 ?
六. 主要研究成果

曹顺庆:再说“失语症”

曹顺庆:再说“失语症”

曹顺庆:再说“失语症”[作者:河大文学院点击数:903 更新:2009-10-1 ]自我于1995年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话题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学者指出:“三年前,曹顺庆先生提出文学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是‘失语症’。

同一时期,他又提出医治此种‘失语症’的办法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于古文论的‘话语转换’。

对文学理论界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反映了面对现状寻求出路的一个很好的愿望。

因它接触到当前文学理论界的要害,因此引起了热烈的响应,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

学者们纷纷提出利用古文论以建立我国当代文论话语的各种可能性。

”(见《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一文)还有人甚至说:“斯论一出,顿时激起轩然大波,学者们或支持或反对,或深入追思,或另辟思想阵地,成为世纪来文坛最抢眼的一道景观。

”(见《江淮论坛》2001年3期程勇《对九十年代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的检视》)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一话题不仅反响强烈,而且经久不息,历时竟达十年之久,至今仍论战不休。

最近,又有两篇直接针对我所提出的“失语症”而商榷的重要论文。

一篇是《文学评论》2005年第二期蒋寅教授的论文《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另一篇是《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陶东风教授的论文《关于中国文化“失语”与“重建”问题的再思考》。

蒋寅与陶东风都是学界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对“失语症”的“反思”与“再思考”是颇有代表性的。

既然学界对“失语症”话题仍然兴趣不减,而张节末兄又建议我在这组论文中写“失语症”问题。

我只好打破我对此问题基本不回应的习惯,将十年前的旧话重提,再说失语症。

十年来,关于“失语症”问题的讨论的文章颇多,但有不少人对我所说的“失语症”多有误解和不得要领之处,所以讨论与商榷时难免指东打西,方枘圆凿,甚至南辕北辙,愈鹜愈远。

因此,我在这里着重解释一些误解和不得要领之处,由于篇幅限制,只能点到为止,无法一一展开,不尽之意,尚待来日。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语言学的重要性 (3)1.2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二、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 (5)2.1 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 (6)2.1.1 音韵学 (7)2.1.2 句法学 (8)2.1.3 语义学 (10)2.1.4 语用学 (11)2.1.5 社会语言学 (12)2.1.6 心理语言学 (13)2.1.7 计算语言学 (15)2.2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与贡献 (15)2.2.1 重大科研项目与成果 (17)2.2.2 学术论文与专著 (18)2.2.3 国际合作与交流 (19)三、我国语言学研究趋势 (21)3.1 科技创新与语言学研究融合 (22)3.2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23)3.3 语言资源保护与利用 (24)3.4 语言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 (25)3.5 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研究 (26)四、我国语言学研究展望 (27)4.1 未来语言学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29)4.2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前景 (30)4.3 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应用 (32)五、结论 (33)5.1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总结 (34)5.2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36)一、内容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语言学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化探讨。

应用研究方面,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跨学科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

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语言学界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汉语方言位移类处置式中的V_(1)V_(2)——兼论复音处置介词的来源

汉语方言位移类处置式中的V_(1)V_(2)——兼论复音处置介词的来源

语言科学 犐犛犛犖1671-9484 犆犖32-1687/犌 2021年5月第20卷第3期(总第112期)287-300[收稿日期]2019年10月20日 [定稿日期]2020年12月3日doi:10.7509/j.linsci.202012.033659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号:16YJA740010)的资助,谨致谢忱!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王葆华教授和储泰松教授的帮助,《语言科学》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文中错谬之处,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汉语方言位移类处置式中的V1V2———兼论复音处置介词的来源孙宜春 邵 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10提要通过对“V给”的历时发展的梳理,可以解释汉语方言处置句中出现的给予义V1V2的性质,并证实方言中复音处置介词的来源。

文章认为V1V2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两条不同的线索:其一,V2语法化为介词,和V1分离,和后面的与事宾语结合构成介宾补语。

这是主流演变,主要以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为代表;其二,V1V2词汇化为复音动词,有的进一步转类为复音介词或连词,主要出现在南方方言中。

关键词处置式 词汇化 语法化 复音词中图分类号 H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21)03-0287-141引言我们在考察汉语方言中的处置式时发现,在位移类处置式的谓语位置上除了常见的单音节给予义动词之外,还常常出现双音节形式表示给予义,我们记作V1V2(因为两个音节都可以作动词单独使用,因此暂用V1V2表示,但这并不代表认定该结构是由两个动词构成的短语),例如:(1)姆妈拿倒滴钱还赐他哩。

(妈妈把这些钱还给他了。

)(湖南娄底,卢小群2007)(2)渠拿书借给了别人用。

(他把书借给了别人用。

)(江西南昌,张燕娣2007)(3)王师傅没把两个徒弟把乞我。

(王师傅没给我两个徒弟。

)(湖南洞口,胡云晚2010)在这个位置上出现的V1V2句法分析上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把V1V2看作是一个复音动词;一种是把V1V2分析为“动词+与事介词”。

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

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
多视角关注语言教育 1.
本届研讨会围绕语言教育 , 从双语 社 会 、 语 言 能 力、 语 言 文 字 舆 情、 语 文 教 材、 语言教育规 划与语言政策等多学科 、 多视角深入研讨语言教育的现状 、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香港城市大学邹嘉彦教授以 “ 双 语 社 会 与 双 语 教 学 面 面 观” 为 题 作 了 大 会 主 旨 报 告, 他以 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为例研究多种双语 ( 多语 ) 模式的应用成效与理论依据 。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 用研究所魏晖研究员以 “ 舆情视 角 下 的 语 言 教 育 问 题 分 析 及 思 考 ” 为题作 了 主 旨 发 言, 他从语 言舆情视角 , 对2 民国语文教材的用 0 1 3 年语言教育事 件 进 行 梳 理 。 厦 门 大 学 苏 新 春 教 授 以 “ 字用词特点 ” 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 他选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 《 开明国语课本 》 和《 国语读本 》 为 研究实例 , 对比民国与当代语文教材 、 研究民国语文教材的用字用词特点 。 同样是教育教材语 言研究 , 来自日本大分大学的包联群老师以满语为个案 , 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 ( 书面语 ) 教 材与口语教材的研发 。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详细界定了语言能力与语言 教育两个概念 ,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 并对语言教育创新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 天津外国语 大学田海龙教授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 《 中 国 新 闻 周 刊 网》 刊发的“ 新中国语文6 4 年咏叹调 ” 一文进行话语分析 。 广 州 大 学 汪 磊 教 授 针 对 网 络 语 言 对 于 语 文 教 育 的 影 响 进 行 了 深入的分析 , 建议在学生群体中进 行 分 区 域 、 分层次的网络语言 使 用 状 况 调 查, 以回应社会各 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 香港城市大学 谢 福 与 王 培 光 教 授 运 用 社 会 语 言 学 调 查 方 法 , 对重动句“ S 的用法进行 实 证 研 究 。 教 育 部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研 究 所 张 挺 副 研 究 员 通 过 分 析 +V+O+V+T” 统计热点事件的信息量 、 不同时间点的信 一些典型的与语言教育相关的舆情事件及社会反响 , 息变化情况 , 系统梳理了相关的舆论观点 , 探讨了语言管理部门在网络时代的语言教育政策推 广对策和舆论应对策略 。 中国人民大学马继红副教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化学学说及观 点, 系统地论述了语言文化单位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及 外 语 教 学 中 的 意 义 。 广 州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副 教 授徐朝晖以在广州的外籍商务人士为调查对象 , 以外商居住地为主要调查点 , 了解他们学习汉 语的方式 、 频率 、 难点和使用汉语的场合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

22117333

22117333

击阅读任何一个 电脑终端提供的文本和音像材料 。语言规范 化资格审查的实际作用会被降低到最低限度。话语特权将被 中国传媒大学 ,于根元、尚春光:2 世纪9 年代初新词 颠覆,编辑权将被消解,语言规范化凭借 的这些主要机制将 0 0 新语 的整理和研 究,有的学者提 出语言规范是 为了交际得 不复存在。语言作品的生产将成 为一种平 民的群众运动,规 好,许多学者进一步认 为1 5 年 《 91 人民日报》社论里纯洁语 范者在这虚拟 的网络世界里面,无法运动群众。新浪博客在 言的说法是不对的 。2 0 年开始有 网络语言 、字母词和外文 1 2 00 1天的时间里 ,徐静蕾的个人博客点击率竟突破 10万 ,也 00 使用等的交叉讨论。20 年5 5 0 4 月2 日中宣部新闻局和教育部语 就是说在不N4 个月的时间里 ,徐静蕾的文章得到了10 万以 00 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联合 召开 “ 规范外文使用 ,维护祖 国语言 上 的读者 对语 言,多…些研究,少一些规定 ,因势利导, 健康发展 ”宣传座谈会。 《 中国教育报》2 日报道说 “ 自 可能是最适宜的措施 。只要抓好电脑字库的规范,文字字形 6 要 觉抵制霸权和优势语言的侵犯 ”。 的规范就迎刃而解 了,拼音输入法的广泛应用 ,对汉字读音 厦门大学 ,李如龙:有声媒体应该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 的规范会有很大 的促进作用 。数字化汉字处理带来的问题是
程,成绩是很大的,也存在某些不足和问 。1 7 年公布 的 性 ”和某些后进地区 的 “ 97 方言保守性 ”。 不成熟的 《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 草案)》造成一些混乱, 上海师范大学,陶本一;方言是_ r单独 的学科,尽可 _r j
损害了语言规划的声望 今后要注意: ( )客观全面评价汉 以让少数学者来研究,不必来推广方言。要注意一种现象 , I 字,巩固简化字成果 ,保持相对稳定; ( )加强汉语拼音 的 搞分裂 的人往往是从语言上做文章的。维护语言秩序是政府 2 应用; ( )认真执行 国家的语言政策 、法律、规范,力争 的职责 ,广播电视媒体要坚 守语言秩序 的阵地 。 3 25 年前普及普通话 ; ( )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 00 4 清华大学 , 赵丽 明:我们的态度和 目的是:科学整理规 ( )加强语言规范化和标准化 。 5 范化,宽容理解 多样化,使我们 的语言更加适应发展的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宏开:15 年1月6qN1 l 9 5 2 l. 5q,由中 生活,适应 l益增长 的人们 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 q 国科 学院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 同在北京召开了民族语文 清华大学,黄国营:随着数字化迅猛的步伐,一个全民 科学讨论会,吴玉章、胡乔木等 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并提 取得传播话语权 ,一个没有编辑、没有审稿程序 的局面就会 出了一个少数 民族 语文工作的初步规划 。两年内,普遍调查 出现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办一份报纸,一份杂志,出 少数 民族语言:两三年 内,完成那些需要创立、改进或者改 版发行一本图书,摄制和播放影视节 目。这不是在讲虚幻故 革文字的 民族的确定文字方案的工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唐发铙:语言在外国的推广并非被动 的 ,是本 国国力 上升的副产 品,其 实也是本 国的政府、团 体、军队乃至民众刻意推波助澜的成果。 事 ,也不是某种预言。 目前的技术条件 已经完全 可以实现 。 不要几年 ,人们就可能坐在沙发上从平板 电视的大屏幕上点

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及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及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及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李展;李道胜
【期刊名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16)004
【摘要】影响语言的社会因素包括地域、方言、人的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种
族以及语域等.本文通过对比<英国每日电讯>和<镜报>的两则新闻报道,对社会语
言学的应用予以探讨.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李展;李道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新接点——《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体、文化模式、社会制度》评介 [J], 朱海燕;刘懿娴
2.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实问题个案分析——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与真田信治《社会语言学概论》比较 [J], 汪磊
3.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语言交际——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 [J], 方建军
4.关于蒙古语使用情况的一次抽样调查——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出发,涉及
到语言影响、双语现象等问题 [J], 郝苏民;那德木德
5.从语言演变的角度分析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评《当代社会语言学》[J], 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作者: 刘宏宇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语言文字应用
页码: 11-1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教材语言 教育教材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语言学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际文化交流
摘要: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于2014年7月20日~23日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新疆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语言中心联合主办,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联合承办。

会议的主题为“语言教育的多学科研究”。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20余篇,来自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谈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谈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谈陈原《社会语言学》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语言学专著。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历史转折的作用。

很多文章从宏观角度评述过这本书,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以称谓研究为标本,从微观角度深入评价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标签: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称谓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确立至今只有四十几年的历史,而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立历史更为推迟,作为学科建立标志的就是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

陈原《社会语言学》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语言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功不可没,起着承前启后、历史转折的作用,有很多文章从宏观角度评述过这本书。

本文选取称谓研究为标本,试图从小的侧面,立足于微观角度,细致地展开讨论,深入地评价陈原的《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价值。

称谓是反映社会的敏感区域,通过称谓变迁来研究社会因素的影响再合适不过。

因此称谓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热点话题。

从这个角度切入,能以小见大,体现《社会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陈原《社会语言学》出版之前的社会语言研究现状“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角度去考察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336),社会语言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

20世纪40年代,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把语言研究与文化学结合起来。

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草创阶段,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铺好了路基。

罗常培在这本书中专门辟出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黑夷的亲属称谓,发现那里初民社会的交错从表婚制及分布区域。

分析了澳洲、非洲某些民族亲属关系所反映的婚姻制度,并引介了莫尔根和库诺的亲属称谓窥见婚姻制度互相驳议的观点,来说明从亲属称谓推断婚姻制度应有谨慎态度。

看得出来,这一时期的社会语言学著作还主要是引介国外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理论,并作了探索。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语言科学》
【年(卷),期】2004(003)004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联合主办,江汉大学
承办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2004年4月24-25日在湖
北武汉江汉大学成功召开。

开幕式上,胡明扬教授到会致辞,邢福义教授做了学术演讲。

【总页数】1页(P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7
【相关文献】
1.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J],
2.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J],
3.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J],
4.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召开[J], 王英杰;于琴
5.“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J], 心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动社会语言学甘柏兹收集语料

互动社会语言学甘柏兹收集语料

互动社会语言学甘柏兹收集语料互动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行为和交互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甘波兹是著名的互动社会语言学家,他通过收集语料来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变化。

互动社会语言学通过观察和分析真实的语言交互过程,揭示了语言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人们相互交流、理解和构建关系的方式。

甘波兹的语料收集方法非常系统和科学,他通过采访、录音、观察等方式收集大量的语言数据,从而能够对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语料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甘波兹收集的语料包括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交互场景,如日常对话、电话交流、职场沟通等。

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他能够发现语言使用的模式和规律,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语言的使用是情境依赖的,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风格。

此外,语言的使用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地域、社会地位、性别等。

甘波兹的语料收集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变化。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语言交互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此外,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还对教育、翻译、社会工作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甘波兹的语料收集工作为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效果。

互动社会语言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收集语料来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变化。

甘波兹的语料收集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深入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变化对我们提高交际能力和沟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木三复合音和“无序原则Complex Sound and the No Contour Principle
Duanmu San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48109
Abstract Feature theory studie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ding system of human language. Most conso­nants and vowels obey the No Contour Principle (Duanmu 1994) , according to which, within a sound segment, no articulator can perform two or more sequential gestures ( such as [ -round, +round ] or [ -b ack, +back ]). Apparent exceptions are loosely referred to as “complex sounds冶,such as affricates, diphthongs, pre-nasalized stops, clicks, implosives, and ejectives, which seem to require two or more sequential gestures. This paper of­fer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various complex sounds. It shows that some of the complex sounds are not single sounds but clusters of two sounds, whereas other complex sounds can be represented as single sounds, all of which observe the No Contour Principle. The study offers answers to the analysis of some problematic complex sounds and yields a simpler version of feature theory.
Keywords No Contour Principle; complex sounds; articulators; articulatory gestures; sequential gestures
第九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2017年11月12日至13日,第九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育 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魏晖、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涂险峰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由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主持。

本届研讨会主题为智能化时代的语言文化研究。

来自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香港 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与会,围绕网络语言文化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研究、领域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语言资源与语言服 务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社会语言学其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等展开深人研讨。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原副所长黄行研究员,浙江科技学院原党委书记、浙江 省政务新媒体研究院院长王建华教授等十位专家作大会主旨发言。

在分组报告会中,三个小组共有47位专家学者发言,内容涵盖语言生活、语言服务、语言教育、语言规划等多个社会语言学分支领域。

为了扶持学术新秀,会议还专门设立了 “研究生论坛”,共有19位研究生提交论文并发言。

最后,闭幕式由语情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张延成教授主持,教 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主任郭龙生研究员致闭幕辞。

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是我国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高层次会议。

本次会议论文将于2018年结集 出版。

(本刊记者)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