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 第八章教学基本原理PPT课件
13.11.2020
11
(五)教学是一种限制性的 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1.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 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 • 上课是一种异陈异现的艺术表现活动 • 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
2.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 造活动
13.11.2020
12
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13.11.2020
9
(二)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三)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教学内容本身及其设计有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生理活动有规律 学习本身有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13.11.2020
10
(四)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 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
由于实践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的, 作为实践活动的教学便成为人的一种 生活,一种存在方式,成为人的生命 成长过程本身和整个生命发展过程的 重要阶段。
•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
一步解决。
•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 • •
13.11.2020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 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 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 问题。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在一定 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受一定的哲学观和 一定的阶级立场、及其价值观的支配。
• 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 的价值。
•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从知识中受到教育, 而且还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思想感情中 获得教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3.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1)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育 教学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 的一种基本途径
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转的过程,它是由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要 素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只有用系统的观点才能完整地、准确地表述教学过程 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的关系中。
教学的辩证统一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
教学规律
一、教学理论
2、现代教学的三大流派
➢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
2.高速度教学
3.理论知识起 指导作用
4.使学生理解学 习过程
5.使所有学生包 括差生都得到发
展
注 重:
观察力
操作力
思维力
一、教学理论
2、现代教学的三大流派
➢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被称为“有史以来教育方法最重要而 且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他的主要观点是:
第八章 教学
目录
一 二 三 四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 涵
教学的主要作 用
教学的基本任 务
Basic connotation
Main role
Basic task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八章)
五、层次原则
(一)含义
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 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
(二)意义
坚持层次原则,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 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走一条“合格加特 色”的道路。它和许多其他事物一样,是多样化的统一。进行如此伟大的事业,需 要大量各种类型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也应是“合格加特色”、有着 鲜明个性特色的人才。只有区分层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才施教,使受教育者在 达到基本目标的同时,个性、兴趣、爱好、才能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使各 种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求实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意义 坚持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基本要求,求实原则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切实贯彻求实原则,就能 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进人们的思想实际,落到实处,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 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空对空”,不能取得实效。 (三)要求 坚持求实原则,首先要有强烈的求实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努力做到不 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在任何情况下都勇于坚持实事求是,不停留于本本和条条,按思想政治教育 的规律办事。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
原则是指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思想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 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在教学这个重要的教育领域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目标、方法以及评估。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观为对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个性、提升素养的过程。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通常会依据课程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教学评估的依据。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熏陶。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教学评估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学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教学评估的方法包括观察、测试、作品评价、问卷调查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引导者,他的教学方法和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会影响到教学成效。
总结一下,教学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教学评估来了解教学成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互动和协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古罗马时代文化课程中的三艺是指A.语文、数学、外语B.文法、修辞、辩证法C.几何、数学、天文D.文法、数学、辩证法【解析】B2.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是A.“五经”、“四书”B.语文、数学、外语C.礼、乐、射、御、书、数D.七艺【解析】C 学科课程历史悠久,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可以看做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
3.近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A.孔子B.夸美纽斯C.布鲁纳D.瓦﹒根舍因【解析】D 近代学科课程的基础是夸美纽斯奠定的,他提出的课程试图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所以又称“百科全书式课程”。
4.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是哪种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A.结构主义课程论B.实用主义课程论C.学科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解析】B5.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十分重视A.儿童的社会活动B.学科的基本结构C.学生的知识结构D.知识的逻辑体系【解析】B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
布鲁纳说:“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6.德国的瓦﹒根舍因1951年提出了A.学科结构B.教学与发展C.范例教学D.综合学习【解析】C 德国的瓦﹒根舍因1951年提出了“范例教学”主张,要求用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武装学生。
7.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B.学科设置C.学科顺序D.课时分配【解析】B 学科设置,即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确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8.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A.练习册B.教学指导书C.教科书D.课外读物【解析】C9.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解析】A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024年《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一、引言《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课件将系统地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方法等方面,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内涵,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和影响,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个性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等方面。
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四、教育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全人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个性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等方面。
3.教育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4.教育的实践性: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实践的锻炼。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五、教育的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探究法:探究法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8章 课程
师上课固定教室,学生上课找教室。在美国校园里,经
常看到学生拖着大大箱子一路小跑去上课。应该说,美
国学生上学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也是非常辛苦的,
但是,他们的辛苦和我们的辛苦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主
动的、自主的、有选择的,而我们则是被动的、无奈的、 没有选择余地的。美国学生累是“累并快乐者”,而我们 则是“累并痛苦者”。我们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想,“减负”不是目的,有兴趣的 “负担”不是负担,我们的目的是减轻没有兴趣的负担。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体育 音乐
课改前课程 八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体育 音乐
九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物理 化学 体育 音乐
七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与
社会
历史 地理
生物
科学
体育与健康 音乐
新课程
八
思想品德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有效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二)有效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三)有效教学应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四)有效教学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二)构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模
式 (三)形成教、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 (四)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 (五)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
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是中小学教学方法中
运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划分标准,练习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 照形式划分,练习可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动作 技能练习三种。按照性质划分,练习可以分为训练性 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目的,建立常规。
(2)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把握练习的“度”和 “量”。
3.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 经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答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有较强的驾御教材和应变的能力; (2)提出的问题明确,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 (3)要面向全班学生,提问对象要普遍; (4)提问后要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实物、模型、图 片等,进行示范性试验,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 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3教育综合-教育原理(第八章)
8/13/2013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三、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8/13/2013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 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 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殖目标的过程。其中,引导学 生通过掌握知识、进行认识及交往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与基础的活动; 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价值目标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活动 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系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2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8/13/2013
8/13/2013
三、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以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 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 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8/13/2013
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 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 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②高速度进行教学
“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的 以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 识创造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开展的体系中。”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 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这种因果联系 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①高难度进行教学。加大教材难度,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近代科学技术的进 步,以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认识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的智力也 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 即是说,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
多,但是不能给予学生的
很大影响。
一切”。——凯洛夫
智育即教养。——凯洛夫
凯洛夫教育思想(《教育学》,1939) ◎共产主义教学目的论:学校应该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的特殊认 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强调双基和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
1、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追求 、 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 、 现代化 3、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
三、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模式
1.“以点带面,分层推进”模式 . 以点带面,分层推进” 2.“同步启动,分步到位”模式 . 同步启动,分步到位” 3.“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模式 . 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4.“统筹规划,分兵作战”模式 . 统筹规划,分兵作战” 5、“分解内容,目标联动”模式 、 分解内容,目标联动”
教育优先发展的三种模式: 教育优先发展的三种模式: 1、后行模式 、 2、并行模式 、 3、先行模式 、 我国选择“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我国选择“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教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 、 强大推动力 2、教育优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 、 文明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3、教育培养周期长决定教育必须 、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4、教育是摆脱人口重负、发挥人 、教育是摆脱人口重负、 口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制定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相关政策措施。 相关政策措施。 2、有计划地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有计划地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 的整合。 的整合。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4、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 、 资队伍的建设。 资队伍的建设。 5、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开 、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展网络教育。 展网络教育。
第一节 在先行与后行之间
一、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三、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又称教育先行或 教育超前发展,内涵有二:一是教 教育超前发展,内涵有二: 育投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的 速度; 速度;二是教育应先于或优于社会 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优先发展。 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优先发展。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教学
认知教学理论
• 认知心理学: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 思潮,它研究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主要 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 维和语言等。
• 认为行为主义是“空洞的有机体”
3• 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 教学过程要遵循动机-结构-序列-强化的教 学原则 • 主张结构化课程 • 倡导发现教学法
•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 又称知情统一教学观 –强调“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
5
• 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学习
– 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 – 非指导性学习
•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教师应发挥作为“促进者”的作用
5
休
息
一 会
儿
吧
看一段 视频 吧!
4
情感教学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 –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 展,并非研究人的问题行为。
• 罗杰斯:
– 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 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
• “完人”目标
– “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 的人,即 whole person。
•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 斯金纳认为,所谓教育,就是要“塑造” 在不久的将来对个人自己和他人有利的行 为。消除将来对自己和他人不利的行为。
4
程序教学法
•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 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程序教学是一种 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
– 积极反应原则 – 小步子原则 – 及时强化原则 – 自定步调原则 – 低错误率原则
4
教育理论流派
• • • •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认知教学理论 情感教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追求 、 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 、 现代化 3、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
三、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模式
1.“以点带面,分层推进”模式 . 以点带面,分层推进” 2.“同步启动,分步到位”模式 . 同步启动,分步到位” 3.“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模式 . 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4.“统筹规划,分兵作战”模式 . 统筹规划,分兵作战” 5、“分解内容,目标联动”模式 、 分解内容,目标联动”
三、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 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落实优先 发展的启动点 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 、投入优厚,预算优先 落实优先 发展的物质保证 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 、实现“两基” 保证“两全” 落 实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 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 、依法治教,依法施教 落实优先 发展的制约机制
教育优先发展的三种模式: 教育优先发展的三种模式: 1、后行模式 、 2、并行模式 、 3、先行模式 、 我国选择“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我国选择“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教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 、 强大推动力 2、教育优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 、 文明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3、教育培养周期长决定教育必须 、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4、教育是摆脱人口重负、发挥人 、教育是摆脱人口重负、 口优势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信息化的路向
一、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二、世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 育概况 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 2、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
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信息 技术教育概况 (一)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二)日本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三)德国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1、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 2、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 3、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 4、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策略
1、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策略 、 2、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实践策略 、
(1)调整区域内学校布局,实施区域内 )调整区域内学校布局, 的教育资源共享。 的教育资源共享。 (2)在人力资源上也要实现合理配置。 )在人力资源上也要实现合理配置。 (3)规范办学体制改革,严禁优质教育 )规范办学体制改革, 资源流失。 资源流失。
第一节 在先行与后行之间
一、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三、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又称教育先行或 教育超前发展,内涵有二:一是教 教育超前发展,内涵有二: 育投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的 速度; 速度;二是教育应先于或优于社会 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优先发展。 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优先发展。
2、均衡发展观 、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地区与地区之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地区与地区之 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逐步缩小办学条 学校与学校之间, 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 办学水平、 方面的差距, 方面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 教育的平衡发展, 教育的平衡发展,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 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制定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相关政策措施。 相关政策措施。 2、有计划地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有计划地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 的整合。 的整合。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4、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 、 资队伍的建设。 资队伍的建设。 5、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开 、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展网络教育。 展网络教育。
第八章 教育的发展:先行的路向 教育的发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探讨教育发展的策略方 教育适度优先发展; 向—教育适度优先发展;同时要照顾到 教育适度优先发展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使教育的公平、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使教育的公平、 公正得以实现,关注弱势群体, 公正得以实现,关注弱势群体,努力做 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借助信 息技术的力量, 息技术的力量,使我国的教育在信息社 会里走在世界的前列。 会里走在世界的前列。
[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优先发展理论,理解我国 、掌握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原因。 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原因。 2、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内容。 、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内容。 3、能够辨析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 、能够辨析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 4、掌握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区域模式。 、掌握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区域模式。 5、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现代化的路径
一、社会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模式
一、社会现代化Biblioteka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概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概 念,指社会的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 术,全面改变自己的生存的物质条件和 精神条件的社会变革过程。 精神条件的社会变革过程。 1、世界社会现代化进程 、 2、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
二、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 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 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 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 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 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 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 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教育现代 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 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
第二节
在非均衡与均衡之间
一、非均衡发展观与均衡发展观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非均衡发展观与均衡发展观 非均衡发展观与均衡发展观
1、非均衡发展观 、 教育非均衡发展是教育着眼于局部利益 教育非均衡发展是教育着眼于局部利益 的重点发展策略。在我国教育资源非常缺乏 的重点发展策略。 的情况下 ,重点扶持一批学校来作为其他 学校发展的榜样, 学校发展的榜样,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培养社 会建设急需的人才, 会建设急需的人才,对于缩短我国社会建设 的人才培养周期, 的人才培养周期,在短时间内培养优秀人才 起到了巨大贡献。 起到了巨大贡献。
3、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要求各级 、 教育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教育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主要是 放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 阶段。 阶段。
4、教育均衡发展要杜绝“等 、教育均衡发展要杜绝“ 靠要”思想, 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市场经 济的调控优势,积极投入“市 济的调控优势,积极投入“ 场参与” 场参与”,向市场要自己发展 的道路。 的道路。
四、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分析
1、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只求平均 、 发展,而不注重优势发挥, 发展,而不注重优势发挥,要确立 教育机会公平和质量公平齐头并进 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2、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要标准化 、 僵化发展, 僵化发展,使所有的学校都按一 个模子去发展,而是要在保证优 个模子去发展, 质教育的前提下, 质教育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校 办出特色。 办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