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说课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效果与反思
我在本课的讲授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在 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做铺垫,讲解适可而 止。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讲尽讲透,就打消了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懒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要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 明白事理,掌握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就需要从 教师的讲授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时间和实践。
同学们看课本84-85页,
思考: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和影响。
【设计意图】 教师设置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带 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参与课堂。初步培养学生 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读图说史
政治腐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看图说史的能力,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研读史料
满清军队进入山海关内、攻占北京这,一开环节始的统设治置中可国以充。分贯彻落实新
课改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
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意图: 设置思维导图进行小结,使学生对 本课知识有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对 课堂中学生想法与表现加以肯定和 表扬,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社会动荡不安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
课堂练习
题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
难点,通过当堂练习,不仅
固了所学基础知识,而且使
1、下A.列重有文关轻明武朝,灭军亡事原弱因的叙述B不.正大确臣的、是宦(官结A)党生 为 提的 教 供营学 师 依私习 制 据效 定 。果 下得 节课以的及教时学反计馈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各位恭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灭绝》。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办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头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明朝的灭绝》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班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明朝灭绝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本课对于同学学习清朝的建立和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化分析、讨论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化的把握。
初一班级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布满了强烈的奇怪心,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控制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学问,但是深化、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情,注重因材施教,实行多种方式加强对同学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动身点和依据,按照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缘由,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知道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办法】通过小组研究,分析明朝灭绝的缘由,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探索的能力;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提高识图认图能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
明了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推进了历史的前进。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缘由。
五、说教学办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胜利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失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失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并思考历史教训。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明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1.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就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并进行汇报。
2.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训。
3. 启发式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进行启发式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的失落。
四、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知识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3. 启发式讨论:通过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的总结汇报和展示。
2. 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3. 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参与程度。
六、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拓宽对明朝失落的了解。
2. 组织参观相关历史景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
3. 进一步展开讨论,比较明朝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
以上是《明朝的失落》教案的基本框架和教学要点,具体细节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公开课说课稿】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明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并能够分析确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腐败、外部侵袭以及战争和动乱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荣光和辉煌时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述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明朝晚期的内外问题、农民起义和战乱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4.展示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原因,并共同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总结文章,并附上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
五、说板书设计黑板上记录以下内容: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六、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我对本课内容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突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途径的可能选择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将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先说说我上课的成功之处吧。
在导入这一环节时,我选择了用视频来导入新课。
视频用的是《孝庄秘史》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曲片段。
在看视频之前,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看在这个视频中出现了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
然后看完这个小片段之后,让同学们来回答,同学们答出来后,再问同学们这些人物都是哪个朝代的,来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即清朝。
接着在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还通过多媒体的一些方式,向他们演示了李自成灭亡明朝,以及后面的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让他们更加清晰的去理解明末到清初这一段时间的政权交替。
在上课的时候还用带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想象自己是一位生活在清初的君主,然后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掣肘,让他们想象那种明明自己是皇帝,但是有些事情却无法做主的无奈,引出军机处的设立。
在上课时,我还补充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来引发学生们的兴趣。
比如说,讲到后金建立时,给他们补充了八旗制度;讲到清军入关时,给他们补充了睿亲王多尔衮和孝庄文太后;还有讲到文字狱时,补充了查嗣庭案等等。
在课后,还补充了课堂练习,以及和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的对比。
还有老师给我的评价中有说道,声音的大小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
整节课下来,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非常的自然,非常有条理性。
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优点之外,整节课下来缺点也不少。
比如,用多媒体上课,我的经验不足,没有把黑板利用起来,整节课下来,黑板上一片光洁。
而且,上课的时候,下讲台去和学生的接触也非常的少,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自己在台上讲,只是做好了教这一环节,教学还得要有学,而且是以学为主,我应当在课上多去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掌握情况,这是这节课的最大的不足。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这段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但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事件和原因还不够了解,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对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和衰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灭亡原因。
2.讲解: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
3.分析: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李自成起义2.明朝内部的腐败3.李自成攻占北京4.明朝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明朝的灭亡》,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是如何灭亡的,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三、清军入关: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明朝的灭亡》一课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明朝的衰亡,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的衰亡,并理解其中的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明朝的衰亡过程和背景介绍。
2.录音或视频素材:与明朝的衰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带有明朝背景音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明朝的兴衰起伏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探究(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明朝的兴衰原因,并列举出他们能够想到的各方面因素。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教师引导整理和分类,将原因主要归纳为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等。
3.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明朝衰亡的复杂性。
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亡的历史意义,分析衰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对比明朝和其他王朝的兴衰历程,探讨不同因素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维梳理,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衰亡的短论文,包括原因、影响和个人观点。
五、板书设计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王朝的兴衰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部分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个人观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明朝的灭亡和南明抗清斗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农民起义的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掌握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等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是一节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资料和生动的插图,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结果。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和思考,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的提问和思考,小组的讨论和合作,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明朝灭亡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明朝知识,激发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3.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推翻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同类知识的比较能力)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领导者、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
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
教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2、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表结果。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概况。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是谁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他提出了什么口号?他于何时建立了什么政权?明朝灭亡后,清军为什么能入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推翻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四、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五、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领导者、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
教学反思: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整节课下来,有优点也有缺点,该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学生学习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氛围还可以。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本课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故事背景了解不够,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完以后,我没有很好的给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总结或延伸该知识点。
因为教师精湛的分析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该知识点。
针对这个缺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