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又称PPD试验,是指通过对人接种旧结核菌素或接种纯结核杆菌蛋白衍生物来测定其对结核菌素有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主要有皮肤接种法和皮内注射法,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1.阴性(﹣):局部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5mm。
2.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5~9mm。
3.中度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10~19mm。
4.强阳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为≧20mm,或硬结平均直径<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破溃及淋巴管炎。
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PPD试验,是用来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检查项目之一。
结核菌素试验是需要先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然后在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硬结以及出现的硬结大小,来协助判断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检验方法。
通过测量皮试处皮肤硬结直径大小、观察周围皮肤红晕等情况来进行结果判读,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阴性(-):硬结直径<5mm。
阳性(+):硬结直径为5~9 mm。
中度阳性(++):硬结直径为10~19mm。
强阳性(+++):硬结直径≥20mm或虽不足20mm但局部皮肤出现双圈、水疱、坏死及淋巴管炎。
异常情况指标阳性提示机体可能既往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目前存在活动性结核病。
指标阴性多提示机体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但对于处于结核感染早期的患者,PPD试验也表现为阴性,有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注意事项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患者病情、精神状态、检查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检查前注意保持前臂内侧皮肤的清洁,不要涂抹化妆品。
检查前不需要空腹。
如有任何已知的过敏症状(尤其对蛋白质),受过结核疫苗接种,或者曾经被诊断为结核病,都应该及时告诉医生。
检查中医生会在前臂内侧皮肤进行注射,注射时会有轻微的痛感,通常可以忍受。
晕针患者需要有家属陪同,并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后保持注射部位皮肤干燥,切勿挤压或刮擦试验部位。
纯蛋白衍生物结核菌素试验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纯蛋白衍生物结核菌素试验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试验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检查试验盒及试剂是否完好,检查结核菌素溶液是否过期。
-检查操作过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是否准备充分。
2.术前准备:-向病人解释试验目的和过程,并告知可能的副作用或不适。
-为病人准备一根干净的针头。
3.执行试验:-在前臂内侧皮肤上进行消毒,然后轻轻按压皮肤以确认无明显的感觉。
- 用注射器将约0.1ml的结核菌素溶液注射到皮肤表面的真皮层中,形成一个直径为6-10mm的小结。
-注意避免结核菌素直接进入血管,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标记注射部位,记录注射时间。
4.结果观察:-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变化,包括红肿、硬结等。
-观察注射部位的直径,测量红肿直径。
5.结果判断:-结果判定根据结核菌素试验的正常范围进行,一般在48-72小时内进行读取。
-结果阳性表示病人对结核菌素有过敏反应,表明可能存在结核感染。
-结果阴性表示病人对结核菌素没有过敏反应,一般认为结核感染的可能性较低。
要点说明:1.结核菌素溶液的选择:-结核菌素溶液应是纯蛋白衍生物,最常用的是PPD(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衍生物)。
-结核菌素溶液应质量稳定,无污染。
2.注射部位的选择与准备:-注射部位应为前臂内侧皮肤,因为该区域较少有瘢痕形成,易于观察结果。
-注射部位应先进行充分消毒,确保无细菌污染。
3.结构菌素注射的技术要点:-结构菌素应注射到皮肤的真皮层中,而不是肌肉或脂肪层中。
-注射不宜过深,避免结构菌素直接进入血管。
4.结果观察与判断:-观察结核菌素注射部位的变化,红肿反应较小的病人可能需要显微镜观察。
- 正常情况下,注射部位应有轻微的红肿,直径不超过10mm。
-观察皮肤变化时,应排除其他类型的刺激反应,如异物反应或其他皮肤感染。
5.结果的解读与报告:-结果解读需要依据正常参考范围,并结合病人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判定。
-结果阳性并不一定表示结核感染,可能与疫苗接种史、结核感染史等相关。
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是
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是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结核病诊断方法,也叫做PPD试验或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其具体方法如下:
1. 选取适当部位的皮肤,通常在前臂内侧。
2. 清洗皮肤并消毒,保持局部清洁。
3. 使用注射器将结核菌素皮内注射到皮肤的表层。
结核菌素通常使用Tuberculin PPD。
4. 在注射点的皮肤上标记,并等待48-72小时。
5. 患者应避免摩擦、擦洗注射点,以免影响结果。
6. 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点附近是否有红斑、硬结、水肿等反应。
7. 使用标尺或刻度测量红斑的直径。
一般认为红斑直径大于10mm为阳性反应。
8. 根据红斑直径和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检等综合判断是否结核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皮肤过敏反应,如果患者曾经接触过结核杆
菌或注射过卡介苗,可能会发生阳性反应。
因此,在解读结果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结核菌素试验不能用来区分结核病活动性和潜伏感染,只能显示机体对结核菌素的免疫反应。
最终的结核病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以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核菌素试验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结核菌感染的常规方法,也被称为结核菌素皮内试验或结核菌素皮试。
它是通过在皮下注射结核菌素溶液,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个体是否感染结核菌的一种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方法的正确实施对于准确判断结核病的感染情况至关重要。
首先,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结核菌素溶液、注射器、酒精棉球等。
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并且设备的消毒工作做好,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接着,选择注射部位。
通常结核菌素试验注射部位选在前臂内侧,这个部位较为敏感,便于观察注射后的反应情况。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要避免注射在有破损、发炎或其他皮肤病变的部位。
然后,进行注射。
在进行注射前,需要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然后将结核菌素溶液注射到皮下。
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硬结等反应。
通常情况下,注射后的48-72小时内会出现明显的皮肤反应,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反应情况。
最后,根据注射部位的反应情况来判断结核菌感染的情况。
根据国际上的标准,结核菌素试验的判断标准是根据注射部位出现的硬结直径来确定。
硬结直径在5mm以上的被认为是阳性反应,而在10mm以上的则被认为是强阳性反应。
根据这些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菌。
总的来说,结核菌素试验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结核菌感染检测方法。
正确的实施结核菌素试验对于准确判断结核病的感染情况至关重要。
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结核菌素试验时也需要配合医务人员的观察和记录工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结核菌素试验操作
结核菌素试验操作一、试验前准备:1.确定被试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
2.了解被试者是否存在对结核菌素过敏的反应,如有过敏史应避免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3.确定被试者是否接受过结核疫苗的接种,以及接种时间。
4.检查被试者的皮肤情况,如有炎症、湿疹等应暂缓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5.携带结核菌素试验所需的工具和药品,如结核菌素液、注射器、酒精棉球等。
二、试验操作:1.清洁被试者的前臂,用酒精棉球擦拭前臂皮肤,使其干净卫生。
2.取出注射器,准备注射结核菌素液。
根据被试者的年龄和历史接种情况来确定注射剂量,一般成人用5TU结核菌素。
3.在前臂内侧的皮肤上,用注射器将结核菌素液注射成一个小丘状,注射的角度为45度。
4.注射完后,用酒精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避免结核菌素液外溢。
5.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是否有创伤或出血,如有需要处理。
三、结果判断:1.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通常在48-72小时后进行判断。
需要被试者在这段时间内避免水洗、彩绘等会干扰结果判断的活动。
2. 在判断结果时,要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根据红肿的直径来判断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
一般来说,阳性反应是指注射部位出现直径≥5mm的红肿。
3.阳性结果可能表示被试者曾经感染过结核菌,或正在患有活动性结核病。
这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核病的相关检查,如胸部X光片、痰液检查等。
4.阴性结果可能表示被试者没有感染结核菌,但也有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状态较差或感染疾病导致免疫反应不佳。
需要综合其他临床表现来判断。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结核病筛查方法,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结果不能单独用于诊断结核病,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此外,结核菌素液注射后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不适感,但一般来说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总之,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结核病筛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感染结核菌的人群,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和病史资料进行综合评估。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核菌素试验是检测人体是否感染结核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通过注射结核菌素素-保加利亚菌素(又称PPD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反应来判断个体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下面将介绍结核菌素试验的详细步骤和操作要点。
1.准备工作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前,要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准备PPD结核菌素溶液、必要的注射器材、清洁消毒物品等。
2.选择注射部位结核菌素试验通常在前臂或锁骨下的皮肤上进行,这些部位有利于观察注射后的反应情况。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要确保皮肤完整无损,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清洁和消毒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前,要先清洁和消毒注射部位,以减少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影响。
可以使用无菌盐水或酒精进行清洁,同时使用无菌棉球进行擦拭。
4.注射结核菌素将准备好的PPD结核菌素溶液注入注射器,并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
将结核菌素溶液注射到选择的部位的浅表皮下,注意不要将溶液注入肌肉组织中。
注射时要注意注射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5.观察和测量注射结核菌素后,需要观察注射部位的变化。
通常在注射后48-72小时内,如果个体没有感染结核杆菌,注射部位仅会出现轻微红肿或硬结,并伴有轻微的痒感。
如果注射部位出现一定程度的红肿、硬结和痛感,则说明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可能存在结核感染。
6.结果判断根据注射部位的反应程度,可以判断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
通常按照直径进行测量,大于5毫米的直径被认为是阳性反应,少于5毫米的直径则为阴性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结果的判断还要综合临床症状、结核病史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
总结: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简单、低成本且广泛应用的结核感染筛查工具。
通过注射结核菌素后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可以判断个体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然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仅作为初步筛查工具,不能完全确定结核感染的存在与否。
因此,在结果判断时,需要综合其他临床检查和检测结果,如胸部X光、痰液培养等,以获取准确的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是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是结核菌素试验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结核病的常规方法,也被称为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它的原理是利用结核菌素(俗称PPD素)注射到皮下后,观察患者在注射后48-72小时内的皮肤反应情况,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菌。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的核心在于免疫反应。
结核菌素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液提取的复合物,其中包含了多种结核菌的抗原成分。
当结核菌素注射到皮下后,如果患者曾经感染过结核菌,他的免疫系统中就会存在结核菌素的特异性记忆T淋巴细胞。
这些T淋巴细胞在再次接触到结核菌素后,会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局部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形成皮肤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结核菌素试验并不是直接检测结核菌本身,而是检测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
因此,结核菌素试验并不能区分活动性结核病和结核菌感染之间的差异,也不能判断结核病的病程和预后。
它只是一种初筛方法,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时,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注射结核菌素后,需要严格控制观察时间,通常在注射后48-72小时内进行皮肤反应的观察和测量。
其次,需要注意对结核菌素试验的禁忌症,如对结核菌素过敏、曾经接种过卡介苗等情况。
最后,由于结核菌素试验可能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总的来说,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是基于免疫反应的,通过观察患者注射结核菌素后的皮肤反应来判断其是否感染了结核菌。
然而,结核菌素试验并不是万能的,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来进行综合判断,以确诊结核病或排除结核病的可能性。
结核菌素的试验方法
结核菌素的试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结核病感染或曾经接触过结核病菌的试验方法。
这种试验通过注射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到皮下,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个体对结核菌的敏感性。
以下是结核菌素试验的详细步骤:1. 选取适当的结核菌素:结核菌素通常采用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物中提取出的纯蛋白制成。
目前最为常用的结核菌素是PPD,其规格为5单位或2单位。
2. 患者准备: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对患者进行胸部X光检查,以排除结核病活动感染。
其次,询问患者有关过去是否曾经接触过结核病患者或是否曾经患有结核病。
如果患者符合接触或感染的条件,则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3. 结核菌素注射:将选取好的结核菌素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到皮下,通常注射部位为前臂内侧的前段三角区。
注射后,应该在注射部位形成一个直径为5-10毫米的隆起。
4. 观察和测量反应:结核菌素注射后,需要在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
通常,阳性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发生红斑和硬结,并伴有轻度疼痛。
必要时,可以使用皮尺量测红斑的横径和竖径,然后计算面积。
5. 结果判读:根据红斑的大小和硬结的程度来判断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
一般来说,红斑直径大于10毫米的为阳性反应,这种情况通常表示有结核病感染或结核病活动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红斑直径小于5毫米的为阴性反应,一般表示没有结核病感染。
红斑直径在5-10毫米之间的为可疑反应,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结核菌素试验并不能区分结核病感染的活动程度或者结核病菌是否对结核菌素产生耐药性。
因此,结核菌素试验一般需要与其他检测方法(如胸部X光、结核病菌培养等)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结核菌素试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因素,如感染时间、免疫状况、年龄和其他疾病等,都可能影响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结果解读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具体情况,以减少误诊的发生。
结核菌素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
3. 学会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判断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菌。
二、实验原理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根据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来判断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菌的皮内试验。
结核菌素是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包括纯蛋白衍生物(PPD)和旧结核菌素(OT)。
当受试者感染过结核菌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结核菌素结合,引起局部皮肤的超敏反应,表现为红肿、硬结等症状。
三、实验材料1. 结核菌素试剂:PPD或OT。
2. 注射器及针头。
3. 消毒酒精。
4. 棉签。
5. 计时器。
6. 记录纸及笔。
四、实验步骤1. 受试者取坐位,解开袖口,暴露左前臂屈侧。
2. 用酒精棉签消毒注射部位。
3. 将结核菌素0.1ml(5IU)注射于受试者左前臂屈侧皮内。
4. 注射后72小时观察局部反应,测量硬结直径。
5. 记录硬结直径,判断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1. 受试者1:硬结直径5mm,判断为阳性反应。
2. 受试者2:硬结直径10mm,判断为中度阳性反应。
3. 受试者3:硬结直径20mm,局部有水泡,判断为强阳性反应。
六、结果分析1. 受试者1的硬结直径5mm,属于一般阳性反应,可能曾经感染过结核菌或接种过卡介苗。
2. 受试者2的硬结直径10mm,属于中度阳性反应,提示受试者可能感染过结核菌,但可能性较小。
3. 受试者3的硬结直径20mm,局部有水泡,属于强阳性反应,提示受试者体内可能存在活动性结核病。
七、实验讨论1.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结核病辅助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判断明确等优点。
2. 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1、2、3均对结核菌素产生阳性反应,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a. 受试者曾经感染过结核菌;b. 受试者接种过卡介苗;c. 受试者体内存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 在实际应用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方法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常用于诊断结核病的检测方法。
下面将介绍关于结核菌素试验方法的10条基本知识,并对每一条进行详细描述。
1.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通过注射结核菌素(PPD)溶液来检测人体对结核病的免疫反应的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属于过敏原类型的试验,通过注射结核菌素溶液到皮肤表面,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是否发生红肿和硬结等反应,从而判断个体对结核病的感染情况。
2. 结核菌素试验可以用于诊断结核病和判断结核病的疗效。
结核菌素试验的主要应用是诊断结核病和判断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可以判断个体是否感染了结核菌,并且可以评估结核病的活动程度和治疗效果。
3.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是基于细胞免疫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是基于细胞免疫反应的原理进行的。
结核菌素溶液中含有结核菌抗原,注射到皮肤后,抗原与体内敏感细胞相互作用,引发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皮肤反应,用以判断是否感染了结核菌。
4. 结核菌素试验的常用浓度为5单位/0.1毫升。
结核菌素试验中常用的结核菌素溶液浓度为5单位/0.1毫升。
这个浓度是根据大量实验和经验确定的最佳浓度,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5. 结核菌素试验的操作方法简单,需要经过皮肤注射和观察皮肤反应两个步骤。
结核菌素试验的操作方法相对简单,需要经过皮肤注射和观察皮肤反应两个步骤。
在皮肤注射时,需要将结核菌素溶液注射到前臂皮肤的表浅层,然后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
6. 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评价是根据红肿和硬结程度来判断的。
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评价主要是根据注射部位的红肿和硬结程度来判断的。
一般情况下,红肿直径大于等于10毫米,或者红肿直径小于10毫米但硬结状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判断为阳性反应,表示个体对结核菌感染。
7.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染程度、感染时间和个体免疫状态等。
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感染程度越重,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率越高;感染时间越短,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率越低;个体免疫状态较弱,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率也较低。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PPD试验,是用来检测结核病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注射结核菌素(即PPD液)到皮下,观察
和测量注射部位的皮肤变化,并根据变化的程度判断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结核菌素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的蛋白质制成的提取物。
在注射后,结核菌素会进入机体并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如果个体已感染结核杆菌,免疫系统中的特定淋巴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引起注射部位的局部炎症反应。
正常情况下,未感染结核杆菌的人对结核菌素的反应很小。
而感染结核杆菌的人则会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和硬结。
通常在
48-72小时后测量注射部位的直径,根据不同的直径判断是否
感染:
- 直径小于5毫米通常表示阴性,即没有感染结核杆菌;
- 直径等于或大于5毫米但小于10毫米可能表示轻微的结核感染或B型肺炎;
- 直径等于或大于10毫米通常表示阳性,即可能感染结核杆菌。
需要注意的是,结核菌素试验只能检测结核感染的可能性,无法判断是否患有活动的结核病。
因此,如果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呈阳性,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检查或药物治疗确认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记录报告
结核菌素试验记录报告
背景介绍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用于确定个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的常用
方法。
该试验通过注射结核菌素后观察皮肤的反应来判断个体是否
感染结核菌。
实验设计
- 受试者:选择了50名健康人作为试验受试者。
- 方法:将结核菌素注射到受试者的皮肤内,之后观察注射部
位的皮肤反应。
- 观察时间:观察时间为48小时。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将受试者的反应分为三个等级:正常反应、边缘反应和阳性反应。
其中,正常反应表示注射部位无明显变化,
边缘反应表示注射部位出现红色边缘或轻微水肿,阳性反应表示注
射部位有明显红肿。
根据观察,共有30名受试者出现了阳性反应,占总受试者数的60%;15名受试者出现了边缘反应,占总受试者数的30%;其余5名受试者出现了正常反应,占总受试者数的10%。
结论
此次试验结果显示,50名受试者中有60%的人对结核菌素具有阳性反应,说明这些人可能已经感染了结核菌,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测和治疗。
接下来的工作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这60%的受试者是否确实感染了结核菌,以及他们的相关病史和症状,以便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___: Training Module, 2017.
[2] ___, 2020.。
结核菌素试验名词解释
结核菌素试验名词解释
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无细胞联合结核菌素(AFB)试验,是用来检测结核病是否曾接触过结核菌的重要医疗检测手段。
它是一种有效的、高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确定结核病的准确类型,以便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结核菌素试验由许多步骤组成,包括分离培养、染色和检测结核菌素的水平。
首先,样本(例如乳腺组织或痰液)被放入培养基,然后在低氧条件下孵化。
在第二阶段,细菌将被染成彩色,以帮助医护人员确定结核菌的存在。
最后,检测结核菌素的程序被运用到样本中,用来检测结核菌素的程度。
如果结果为阳性,说明患者已经接触过结核菌,而如果结果为阴性,则说明患者从未接触过结核菌。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定量结核菌素试验的技术,可以测量被检测者体内的结核菌素的具体数量。
这种试验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可以检测结核病是否曾接触过结核菌的重要医疗检测手段。
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确定病情,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该诊断方法简单,准确性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定位病原体,给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 1 -。
结核菌素实验
结核菌素试验
一,皮试溶液的配制
取每Iml含501U卡介菌蛋白衍化物(BCG-PPD)的稀释制剂一支。
二,试验方法
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射每Iml含50IU卡介菌蛋白衍化物(BCG-PPD)的稀释制剂0.1ml
(5IU),48-72小时观看结果。
三,结果观看
48-72小时,以局部浸润纵横直径大小计算反映强度:
1.不发红且硬结直径不超过0.5Cm者,或仅发红而无硬结者为阴性(一)
2.发红且硬结直径为0.5Cm以下者为可疑阳性(+-)
3.发红且硬结直径在0.5-0.9cm者为弱阳性(+)
4.红肿且硬结直径在1-1.9cm者为阳性(++)
5.红肿且硬结直径在2cm以上者为强阳性(+++)
6.除红肿及硬结外,有水疱或坏死,或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为超强阳性(++++)
四,留意事项
1.阳性反应临床意义:消失于3岁以下且未曾接种过卡介苗的婴幼儿时,多表示近期有结核感
染,儿童呈阳性时,表示卡介苗接种后发生免疫反应,否则为受过自然感染,但不肯定有活动病灶,强阳性反应时都表示有潜在的活动病灶。
2.阴性反应临床意义,多表示未感染过结核病,或表示接种卡介苗后免疫力已消逝。
3.凡有活动性结核病灶者,宜从低浓度做起或不做,以免引起严峻的过敏反应。
4.正在发热或患其他疾病者,不宜做该试验。
5.已稀释的溶液可在冰箱内保存6周,如发生沉淀或变黄时则不能用。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标准化操作流程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标准化操作流程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是一种常用的诊断结核病的方法,通过注射结核菌素到皮下,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个体对结核菌的感染情况。
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进行TST时需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下面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1. 患者准备,在进行TST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解释测试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反应,获取患者的同意,并了解患者的过往病史,特别是是否曾经接触过结核病患者或者是否有结核病症状。
2. 结核菌素制备,医务人员需要准备好标准浓度的结核菌素溶液,通常是5单位/0.1毫升的浓度。
确保结核菌素的储存和使用符合规定,避免结核菌素的变质和污染。
3. 皮肤注射,在患者的前臂内侧皮肤上清洁并消毒注射部位,然后用注射器将0.1毫升的结核菌素溶液注射到皮下层。
注射后轻轻按压注射部位,确保结核菌素溶液均匀分布。
4. 测试结果记录,在注射结核菌素后,需要记录注射的日期、
时间和注射部位的直径。
通常在注射后48-72小时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测量皮肤硬结的直径。
5. 结果解读,根据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直径,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可以判断患者的结核病感染状态,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就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遵循这一流程可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初中1年级结素实验方法
初中1年级结素实验方法
初中一年级结素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确保实验环境干净、整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如结核菌素、注射器、消毒棉签等。
2. 受试者准备:受试者需要保持平静,避免紧张和疲劳。
同时,受试者应避免在实验前使用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或食物。
3. 注射:在受试者左前臂掌侧中段进行皮内注射,标准剂量是5结核菌素单位(毫升)。
注射后,局部皮肤会出现一个小凸起,这是正常的反应。
4. 观察:注射后,受试者需要在观察室观察约30分钟,以确保没有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
5. 结果测量:在48-72小时内,通过测量硬结的平均直径来反映结果。
硬
结的平均直径是通过测量硬结的纵横直径再除以2得到的。
6. 结果判定:根据硬结的平均直径,可以判定结素试验的结果。
阴性结果是指硬结平均直径小于5mm;阳性结果是指硬结平均直径在5~19mm之间;强阳性结果是指硬结平均直径大于或等于20mm或有水泡、坏死、淋巴管
炎等强烈反应。
7. 异常反应处理:如果受试者出现局部或全身的异常反应,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局部反应如水泡、溃疡等,应保持清洁并涂抹药物;全身反应如发热、厥与休克等,应嘱咐受试者平卧、保温,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结素实验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准确性。
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执业护士考试基础护理: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是利⽤结核菌体蛋⽩来测定机体有⽆过敏反应,以确定是否受过结核菌感染,对诊断结核感染具有特异性,判断是否需要接种卡介苗或接种卡介苗是否成功。
受过结核菌感染者,此试验呈阳性反应,但不表明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未受感染或曾受感染但时间已久,反应消失者,试验呈阴性反应。
⼀般婴幼⼉⼤都未受过结核菌感染,多呈阴性反应。
若呈阳性反应,则表⽰有活动性结核灶,应做进⼀步检查。
在卡介苗预防接种前,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以确定接种对象。
只有未感染过结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可接种卡介苗。
凡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表⽰已受过结核菌素感染,对结核菌具有免疫⼒,故不必再接种卡介苗。
⼀、试验液的配制 ⽤旧结核菌素原液(每ml原液含10万结核菌素单位),以⽣理盐⽔稀释成1:100、1:1000、1:10000三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装于密封消毒瓶内保存在冰箱中备⽤。
在冰箱内放置6-8周仍有效。
但在常温下保存不超过⼀周。
试验液浓度由医⽣根据病情、年龄决定。
稀释⽅法。
1.取旧结核菌素0.1ml加⽣理盐⽔⾄10ml,为1:100稀释液。
2.取1:100稀释液0.1ml加⽣理盐⽔⾄1ml,为1:1000稀释液。
3.取1:1000稀释液0.1ml加⽣理盐⽔⾄1ml,为1:10000稀释液。
4.眼科应⽤时,可按上法继续稀释⾄所需浓度。
⼆、试验⽅法 (⼀)原则先从低浓度⽪试液开始,若第⼀次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可提⾼浓度再做第⼆次或第三次试验。
(⼆)⽅法⽪内注射0.1ml试验液。
开始宜⽤1:10000或1:2000溶液(可疑结核者⽤1:10000溶液,以免反应过强),注射后分别于24、48、72⼩时观察反应⼀次(以72⼩时的结果为准)。
如为阴性,则⽤⾼⼀级浓度再做试验,⾄1:100溶液为⽌。
如均为阴性,⽅能确定为阴性。
三、试验结果判断 (⼀)阴性反应局部⽆反应,或只红⽽⽆硬结。
(⼆)阳性反应 1.局部稍红肿,硬结直径⼩于0.5cm者,为可疑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注射结核菌素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结核菌素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分泌的蛋白质,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
结核菌素试验通常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将结核菌素注射到患者的前臂皮肤下,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
正常情况下,注射结核菌素后,皮肤会出现轻微的红肿和硬结,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结核菌素的反应。
如果患者感染了结核杆菌,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更强烈的反应,导致注射部位的皮肤出现更明显的红肿和硬结。
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通常根据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大小来判断。
一般来说,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直径大于5毫米,就可以判断为阳性反应,表示患者可能感染了结核杆菌。
如果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直径小于5毫米,则可以判断为阴性反应,表示患者未感染结核杆菌。
需要注意的是,结核菌素试验并不能直接诊断结核病,只能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杆菌。
如果患者注射结核菌素后出现阳性反应,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胸部X光检查、痰液检查等,才能最终确定是否患有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结核病诊断方法,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高危人群,如结核病患者的亲属、医务人员等,建议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及时发现感染情况,以便早期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
本试验是用结核菌素进行的皮肤IV型过敏变态反应试验,用以判断机体是否受到结核菌感染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人,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选择卡介苗(BCG)接种对象并考核其接种效果,借以判断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一种常用试验。
「抗原」有两种即旧结核菌素简称旧结素(old tuberculin,OT)和结核菌纯蛋白洐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
OT为人型结核杆菌培养二个月后,加热杀死结核菌,将滤去死菌后含菌体自溶及培养基成分的剩余部分浓缩至原量1/10的棕色透明液体,1952年WHO将其标准化,每ml含1000mg相当10万TU(结素单位)。
PPD是用化学方法从结核菌培养液中提取的结核菌蛋白,较OT更精纯,用后不产生非特异性反应(表7-2)。
「方法」有皮上、皮肤划痕或点刺与皮内注射法,以后者应用最为广泛,效果准确。
1、部位,选左臂屈侧中部皮肤无瘢痕部位,如近期(2周内)已作过试验,则第2次皮试应选在第一次注射部位斜上方3~4cm处,或取右前臂。
2、局部75%酒精消毒,用1.0ml注射器、4.5号针头(针头斜面不宜太长),吸取稀释液0.1ml (5TU)皮内注射,使成6~8mm大小圆形皮丘。
3、注后48小时观察一次,72小时判读结果,测量注射局部红肿处的硬结横与纵径,取其均值为硬结直径。
<5mm为阳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 +),≥20mm或局部出现水泡、坏死或有淋巴炎,均为强阳性(+ + +)。
「意义」
阳性:①示机体受到结核杆菌感染,且已产生变态反应;②城市居民,成人绝大多数为阳性,一般意义不大;如用高倍稀释液(1/10000)1TU皮试呈强阳性,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③3岁以下儿童,呈阳性反应(+ +),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均现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应予治疗。
阳性:提示①机体未受到结核菌感染,或虽已感染但机体变态反应尚未建立(4~8周内);如一周后,再用5TU重新皮试,利用结素的复强作用,若仍为阳性,则可除外结核菌感染。
此外见于:②高龄,一般60岁以上20%、70岁以上30%、80岁以上50%为阴性;③儿童患麻疹、百日咳后,变态反应被抑制,大约3周后可渐恢复;④重症结核病,当经过治疗随病情好转,结素反应可复阳;⑤结节病(阳性率仅10%,且多为弱阳性)、淋巴瘤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⑥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⑦营养不良和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患者。
「注意事项」
1、已配制稀释液置有色瓶内。
避免日光直射、4℃可保存2周。
2、玻璃及塑料对结素有明显吸附作用,抽取后务于1小时内用完,否则效价降低影响效果。
3、结素试验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应予妥善处理。
局部:出现水泡、溃疡,应保持清洁,涂2%甲紫,必要时可用注射器将水泡液抽除。
全身:①发热,多属热原反应与器具消毒不严有关,一般于数小时内可恢复;②晕厥与休克,多与精神紧张、恐惧有关,可嘱其平卧、保温,必要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0.5~1.0ml;③病灶反应,注后数小时肺部病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侵润渗出,形成变态反应性病灶周围炎,一般不必特殊处理,2~5天可自行消退。
4、有下列情况暂不宜作结素试验发热,体温37.5℃以上;传染病恢复期,器质性心脏病、肝肾血管疾病、精神病、癫痫、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丙种球蛋白缺乏和月经期。
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白破,流感,肺炎等)急性眼结合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皮肤病者及过敏性体质者暂不宜使用。
[不良反应]
一般无不良反应,曾患过重结核病者可过敏性体质者,局部可出现水泡,浸润或溃疡,有的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能自行消退或自愈。
偶有严重者可作局部消炎或退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