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2、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说明实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改变自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认识观念无法改变自身,因此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属人性、能动性、社会性、革命性、批判性6、生产活动更体现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
7、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历史唯心主义:环境决定人—制度决定人—意见支配一切—英雄史观8、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又指出其局限性:历史功绩: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局限性:陷入宗教唯心主义(上帝现实化、人化)9、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错误: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不能认识宗教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10、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的本质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犯了出发点错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犯了方法论错误。
1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阶级性。
“市民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指共产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人类互归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课程背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和实践哪些基本理论?课程大纲:课程导入:名词解释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三、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发展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三、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一、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第三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二、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三、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第四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三、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第五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二、社会发展规律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六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一、商品经济的矛盾二、剩余价值的生产三、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七部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八部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九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一、礼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礼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十部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一、礼会主义发展的特性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十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一、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二、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第十二部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
谢晓玲20072201348 数学与应用数学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大学生生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之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是精心选摘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的精髓部分,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册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更加深入地说明及探讨,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很好的课外辅助读物。
以前,只知道马克思主义只是关于谈绕社会体制的问题,而社会体制问题是一个比较泛的问题,总觉离我们生活一点也不贴近.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和阅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这本数之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的博大精深.它所描述的哲学原理对于我们看待问题,揭示我们生活一些规律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在论述唯物辩证法这一模块上做了比较系统地归纳。
它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
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着的两个对立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采取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的路线。
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通过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帮助我们正确的树立人生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唯物辩证理论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事务都不是独立开来的,它与其他事务都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地联系。
比如人,我们的存在就与周遭地环境密切相连,我们依赖空气、水、食物等物质条件,需要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
所以看待事务,要多考虑与它联系的因素。
比如,我们的学科学习。
不同的学科之间都存在联系,抓住这样地联系,有时候我们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8.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 观(《资本论》及其手稿)
从1843年起,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 1857年到1858 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大纲》。经过二十五年的辛勤劳动,读了一千 五百多本书,做了难以数计的摘录笔记,马克思终于在 1867年3月底写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并于同年9月14日发 表。第二、第三卷是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 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 学中的一次革命。
综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 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 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 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因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全过 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毕 生的追求。 唯物史观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 志。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整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过程中都具有决 定意义。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 创立过程中的作用——新世界观的开始。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 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 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 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 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它是历史之谜 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2的的黑栺尔法哲学批判黑栺尔法哲学批判和和德法年鉴德法年鉴只只出了一出了一事期合刊事期合刊旪期在德法年鉴德法年鉴上収表的上収表的论犹太人论犹太人问题问题和和黑栺尔法哲学批判黑栺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言在此马克思阐述了市民在此马克思阐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兰系社会和国家的兰系这两篇文章迚一步収展了这两篇文章迚一步収展了黑栺尔法哲学黑栺尔法哲学批判批判中的思想中的思想特别地提出了特别地提出了人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阅读篇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选读篇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1卷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阅读篇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选读篇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1卷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第一章:《共产党宣言》概览1.1 教学目标1.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资本论》第一卷——剩余价值理论2.1 教学目标1. 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2. 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剩余价值的概念、源泉及规律;2. 案例分析: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1 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2 教学内容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案例分析: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马原经典原著选读
马原经典原著选读引言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的简称,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原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了马原中的几个经典原著,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马原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马原必读的经典原著之一。
该书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通过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规律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是马原的核心教材,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杨奎松。
该书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实践论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全面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讲义》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编写的马原教材。
该书内容简洁明了,适合初学者阅读。
该书精选了马原中的核心知识点,通过问题和解答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然后详细阐述了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最后对实践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等内容进行了解析。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是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罗新编著的一本专著。
该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书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第三部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1、《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内容阐释:《提纲》阐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类的自然属性。
从这种抽象的“类本质”出发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这样的人本质并不能真正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不能科学地解释宗教感情。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活力的。
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并进而揭示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解析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性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人作为群类,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属性。
人作为个体,他与其他人就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生产关系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他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也从各个不同侧面规定着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精辟概括和深刻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推荐参考书目一、基本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 《列宁选集》(1-4卷)(同上)3. 《毛泽东文集》(1-5卷)4. 《邓小平文选》(1-3卷)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6. 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报告和讲话、十七大以来的中央文件等二、传记类:7. (德)梅林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 (法)科尔纽著:《马克思恩格斯传》(1-3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10. (英)伊赛.伯林著:《马克思传》(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11.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2. 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3. 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年版三、研究性论著类:(一)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有关经典文献和著述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第一版,下同)。
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6.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另见《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新译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6页。
18.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
20. 列宁:《哲学笔记》(1914-1916年),《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
21. 张奎良主编:《跨世纪的回响——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选读
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臵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40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恶的起源,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编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九三七年七月)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周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
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为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绐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予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不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教案
马克思:《论犹太人的问题》
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文)
马克思:《神圣家族》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全文)
马克思:《资本论》(1、3卷)及其三大手稿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反杜林论》
马克思: 《〈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列
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Hale Waihona Puke 拓展阅读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集权问题》 马克思:《〈科隆日报〉179号社论》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费尔 巴哈章》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节选《资产者 与无产者》) 马克思: 《纽约每日论坛报》(节选《不列颠在印 度的统治》与《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部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任课教师:赵华飞
为何要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
我们已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相关课程,为什么我们 还要继续接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作家们所生活的时代 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在某些方面已经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何我们还要学习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原著,它为我们理解今天的社会 现实提供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三、关于马克思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论著
1、(英)戴维· 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 思》,李兴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年版; 2、(法)路易·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 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魏小萍:《追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张一兵:《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版; 5、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年版; 6、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编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①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已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面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①马克思1845年的稿本。
——编者注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写于1845年春原文是德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8贾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①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②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③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
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追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①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编者注②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
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
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公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起源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村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
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
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
关于这个解体过程,我曾经试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6年斯图加特第2版)中加以探讨”。
——编者注③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行会师傅就是在行会中享有全权的会员,是行会内部的师傅,而不是行会的首领”。
——编者注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
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
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①。
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②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③,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④;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⑤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
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亲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①“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这个阶级的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
——编者注②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法国的新兴城市,甚至在它们从封建主手里争得地方自治和‘第三等级’的政治权利以前,就已经称为“公社”了。
一般说来,这里是把英国当作资产阶级经跻发展的典型国家,而把法国当作资产阶级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
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上加了一个注:“意大利和法国的市民,从他们的封建主手中买得或争得最初的自治权以后,就把自己的城市共同体称为‘公社’”。
——编者注③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例如在意大利和德国)”。
一编者注④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例如在法国)”。
—一编者注⑤“等级君主国”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半封建君主国”。
——编者注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
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
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144和十字军征讨145的远征。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教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