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教案专题
明代文学教案专题第一篇:明代文学教案专题一、社会概况1、政治概况明代文学教案第一章:概说中央集权,八股取士,特务政治,宦官干政,权臣执柄,党派之争。
2、经济概况工商业发展,市民壮大,新的读者群,文学的商业化,市民趣味。
3、文化概况王学左派的兴起,禅宗思想的渗透,张扬个性的思潮,对人欲的肯定。
二、文学概况1、小说从讲史话本演变成长篇通俗小说,章回小说的形成,小说话本的整理,拟话本的出现,明初、明中叶、明末三次创作高潮的兴起。
2、戏剧从南戏到传奇戏,明杂剧对元杂剧的改造,传奇戏创作的高潮,戏曲流派的产生,戏曲作品的整理,地方戏的流行。
3、诗文流派纷呈,复古与创新,晚明小品,散曲与民歌。
第二章:《三国演义》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版本一、成书过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类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杰作。
其成书经历了一个群体创作的漫长过程,除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文之外,还有民间流传,诗文吟咏,野史杂史,笔记杂录,说话艺人讲唱,戏曲舞台搬演,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国故事素材。
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列书志》),经过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创作成《三国演义,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二、作者简介1 罗贯中的生平,目前所知甚少。
明人贾仲名《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大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1364)复会,竟不知所终。
”其籍贯除山西太原说外,尚有东原(山东东平)、钱塘(浙江杭州)、庐陵(江西吉安)诸说。
明王圻《稗文汇编》称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
大约生活于元末明初,相传曾投身于反元斗争,为张士诚幕僚,后来则致力于小说戏曲创作,现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据说还是《水浒传》的撰写者之一。
明代文学精讲教案
明代文学教案章节名称:明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明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整体状况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元、明、清三个朝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文学艺术成就颇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针对这个时期文学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创作风格。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包括代表作家、作品类型、文学风格等。
2.理解并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3.通过比较和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经验。
二、教学内容1.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成就2.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3.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手法4.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5.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和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为例,介绍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知识讲解讲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成就,包括代表作家、作品类型、文学风格等。
结合具体的作品例子,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
3.作品分析让学生阅读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一篇文学作品,要求从审美价值、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和手法、文学批评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4.作品比较让学生比较阅读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两篇文学作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和总结,以加深对这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讲解的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储备。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形成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明代文学精讲教案
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时期,出现了《水浒传》、《西游 记》等经典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戏曲艺术的成熟
明代戏曲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汤显祖等著名戏曲家,创 作了《牡丹亭》等经典剧目,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清代文学的影响
明代文学为清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文学在继承明代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有所 创新和发展。
04
明代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明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明代文人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文学作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明代文学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文人们追求自由、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塑造了许多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形象。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明代文学的重要作家
施耐庵与罗贯中
施耐庵
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水浒传》,该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 写了宋朝时期108位好汉起义反抗腐败统治的故事。
罗贯中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品《三国演义》,该书也是中国四大名 著之一,以三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禅意境界
02
佛教禅宗思想对明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作品中多体现禅意境
界和禅宗修行体悟。
世俗化倾向
03
明代佛教逐渐世俗化,文学作品中出现对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描
绘和探讨,反映佛教与世俗社会的互动关系。
06
明代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唐宋文学传统
明代文学在诗歌、散文等方面继承了唐宋文学的传统,同时也有所 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明代文学教案
对百姓“以人为本”; 对人才赤诚相待;
市俗化的江湖义气。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 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 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 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尚‚智勇‛
(二)“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 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 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 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 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李贽:
对儒家传统思想和伦理纲常进行猛烈抨击,肯定 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追求。 A、反权威、反偶像,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的权 利。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 而后足也” B、对物质、人欲的要求充分肯定。 C、文学要求“童心”,表现真情。 D、对女性关注,较平等。
第二节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大学古代文学明代文学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2. 掌握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培养学生对明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明代文学分期和特点;2. 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3. 代表作家和作品分析。
教学难点:1. 明代文学分期和特点的理解;2. 明代小说、戏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明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地位;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二、明代文学分期和特点1. 明代文学分为前后两期,以嘉靖时期为界;2. 明前期:戏曲、小说成就较高,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3.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如《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4. 明代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三、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1.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小说为代表,如《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2. 明代戏曲: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代表,如《牡丹亭》、《紫钗记》等。
四、代表作家和作品分析1. 《西游记》:吴承恩所著,以唐僧师徒取经为线索,描绘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2.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所著,以西门庆的家庭生活为背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3. 《牡丹亭》:汤显祖所著,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人生百态。
五、课堂讨论1. 分析明代小说、戏曲的艺术特色;2. 比较明代小说、戏曲与唐宋时期的文学差异。
六、总结1. 总结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2. 强调明代文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明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分期、特点以及代表作家和作品,使学生了解明代文学的基本面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明代文学教案
《长生殿》
洪昇的代表作,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 主线,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桃花扇》
孔尚任的代表作,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为背景,揭示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因。
PART 06
明代文学影响与传承
REPORTING
。
后七子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 表,继续推崇复古主义 ,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
价值。
PART 02
明代诗歌
REPORTING
明代诗歌概述
明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的地位
从明初的台阁体到明中期的复古派, 再到晚明的性灵派,明代诗歌经历了 多个发展阶段。
明代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 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诗风。
明代诗歌代表作品
1 2 3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此诗气势磅礴,描绘了金陵雨花台的壮丽景色和 长江的浩渺水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
李梦阳《秋望》
此诗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 人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同情和 关怀。
袁宏道《游天目山记》
此诗以游记的形式,描绘了天目山的自然风光和 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 的思考。
以神仙鬼怪为题材,表现奇幻的世界和超 越现实的力量。代表作品《西游记》。
世情小说
公案小说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 人性的复杂。代表作品《金瓶梅》。
以断案、破案为题材,展现正义与邪恶的 斗争和智慧的较量。代表作品《包公案》 。
明代小说代表作品
《三国演义》
《明代文学》教案2x
03 明代散文名篇欣 赏
明代散文发展概述
明代散文的兴起背景
随着明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文学艺 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散文作为一种 重要的文学形式,在明代取得了显著 的成就。
明代散文的发展阶段
明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明代散文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 性,强调真情实感和自然流畅。同时 ,明代散文还具有题材广泛、形式多 样、语言生动等特点。
重要小说家及其作品分析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是中 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 军事和人物故事。
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是另一位明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水浒传》 描写了北宋时期一群英雄好汉起义反抗腐败统治的故事。
吴承恩与《西游记》
戏曲艺术特色与表演技巧
明代戏曲的艺术特色
总结明代戏曲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之处,如情节紧凑、人物形象 鲜明、语言生动等。
明代戏曲的表演技巧
介绍明代戏曲在表演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如唱念做打、身段动作 、面部表情等。
明代戏曲的舞美设计
阐述明代戏曲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的特点和成就,如布景、道具 、服装等。
05 明代小说创作与 流传
称。其代表作品《满井游记》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见解展示了自
然之美和人生之趣。
03
张岱及其作品
张岱是明末著名的散文家,其代表作品《陶庵梦忆》等,以文笔优美、
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
考来表达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散文欣赏方法与技巧
把握主题思想
在欣赏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核 心观点和情感。
教学要求
明代文学教案[1]
06
明代文学影响与评价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继承与创新
明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文学繁荣
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 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 等多种文学体裁。
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流派众多,如公安派、竟 陵派、唐宋派等,这些流派在文学 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明代文学教案
目录
• 明代文学概述 • 明代诗歌教学 • 明代散文教学 • 明代小说教学 • 明代戏曲教学 • 明代文学影响与评价
01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文学背景与特点
背景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 响。
特点
明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文 学现象和流派,如小说、戏曲的繁荣,诗文流派的多样 化等。同时,明代文学也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 个人情感。
明代小说鉴赏方法
鉴赏明代小说的基本原则
介绍鉴赏明代小说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等。
鉴赏明代小说的具体方法
介绍几种具体的鉴赏方法,如文本细读、比较分析、文化阐释等, 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鉴赏。
鉴赏明代小说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避免主观臆断、注重客观 分析等。
明代文学发展历程
初期
中期
明代初期文学以恢复汉唐传统为主, 出现了“台阁体”等诗文流派,同时 戏曲、小说也开始崭露头角。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 和思想的解放,文学开始走向多元化 。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 “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 表的“后七子”等诗文流派,他们强 调文学复古,反对宋明理学对文学的 束缚。同时,戏曲、小说也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
第七编明代文学教案
明代诗词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诗人们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使诗词作品更 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他们还注重音韵和格律的运用,使作品更具音乐美和节 奏感。
9
明代诗词代表作品
2024/1/28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这首诗以豪放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金陵雨花台的壮丽景色和长江的奔腾之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
包括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继续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但更加注重 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阐发。
2024/1/28
台阁体 茶陵派 前七子 后七子
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追求典雅工丽的文风,内容多为 粉饰太平和颂扬圣德。
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倡导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 复古和模拟。
6
02
明代诗词
小说繁荣
明代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 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等作品成为中国古典
小说的代表作。
戏曲发展
明代戏曲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 和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
等。
2024/1/28
5
明代文学流派
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宗法唐诗 ,强调诗歌的音调、格律和辞藻 。
《长生殿》
洪昇的代表作,以唐明皇和杨贵妃 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唐朝由 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桃花扇》
孔尚任的代表作,以南明王朝为背 景,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 事,揭示了南明灭亡的历史原因。
18
05
明代散文
Chapter
2024/1/28
19
明代散文概述
1 2
明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明代文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掌握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3.掌握明代文学的重要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明代文学特点的把握;
2.明代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掌握;
3.明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明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引起学生对明代文学的兴趣,并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知识讲解(20分钟)
a.明代文学的特点:明代文学以诗杂文为主,兼有小说,戏曲等其他
文学体裁;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深入发展;文学思想自由,敢于批判现实;开启了明清文学的繁荣时期等;
b.明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文学作品中或以咏史抒怀为主题,或以笔记杂谈形式呈现,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有:“文选”霍玉
《四六文选》、汤显祖《西山居》等。
3.案例分析(20分钟)
选择明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作品,例如《四六文选》和《西山居》进行案例分析,从主题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
4.练习与展示(15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短文,介绍明代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等,并进行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5.总结(5分钟)
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明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增加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在案例分析和练习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明代
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明代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明代 1导言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为我国上古至“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二、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熟悉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将来胜任中学语文古诗文部分的教学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评论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初步的科研能力。
4.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段。
三、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四、学时本课程在大学第三—六学期开设,分为九编。
共284课时,16学分。
各学期和各编得分现为:第三学期第一编先秦文学 38课时第二编秦汉文学 30课时第四学期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32课时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40课时第五学期第五编宋辽金文学 44课时第六编元代文学 28课时第六学期第七编明代文学 32课时第八编清代文学 32课时第九编近代文学 8课时五、讲授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38课时)概说(2课时)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概况。
先秦时期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上古文学(2课时)第一节原始歌谣文学艺术的起源;原始歌谣的产生过程;原始歌谣的特点。
第二节上古神话神话的概念;神话的起源和社会基础;神话的特点;神话的流传和保存;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讲授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阅读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斩首、共工触山第二章诗经(8课时)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品分类;产生年代、地域;采集、编集和流传;注本。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宗庙祭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宴飨祝福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恋情诗。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真实地反映现实,真率地抒发情感;赋、比、兴手法;章法、句式、韵律;语言。
第四编第一分编 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
明代文学教案(32 课时)
教学目的 :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明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并对此时期的小说、 戏剧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 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 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 本编重点为“四大奇书”及汤显祖的戏剧。另外,明后期王学左派对文学的 影响及在有限的课时中讲清楚明代诗文的重多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特点,是明代文学 之难点。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绪论·明代文学概述 第二讲: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三讲: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 第四讲:明前期诗文 第五讲: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六讲: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七讲: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八讲:汤显祖 第九讲:《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十讲:《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兴起 第十一讲 “三言”“二拍”和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十二讲 晚明诗文 第十三讲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2 课时 3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3 课时 3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4
鲜明地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 人物,李贽的学说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首先是比前人更为彻底的反权威精神。他说 :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于孔子而后足也。”(《焚书·答耿中丞》)表现出反对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 利的态度。他还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语》 、《孟子》 ,说这些书要么是史官、臣子的过分 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的弟子的胡乱记录。这种空前大胆的言论,不仅具有打破奴化教育和 思想禁锢的意义,而且提出了从根本上摆脱对历史“元典”的依赖而重新建设社会思想文化 的要求。 其次,李贽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 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与此相联系,李贽对人欲表示充分的肯定,反复论 说追求物质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在他看来,一切脱 离个人物质追求的高深道理, 全是虚伪的空谈。 这实际上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中最根本的事实, 也提出了在这种社会中建立合理可行的道德的基础。而对于禁欲主义,对于假道学,李贽的 抨击不遗余力,其言辞之犀利,是历来所罕见的。 另外,他对妇女,也有比较平等的态度。譬如他指出:妇女的所谓“短见”,是因为她 们的生活受到限制的结果。 李贽的思想及其表述方式,有着中国文人向来所缺乏的深刻、尖锐、透彻、大胆。在他 多年辗转各地讲学的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具有新异的思想倾向的士人。但即使这些人,在敬 佩李贽的同时,也难免感到震惊,不敢完全赞同(如陶望龄、袁中郎、袁小修等都有这种表 示)。而那些守旧官僚,对于他更是充满仇视,不断加以迫害。万历三十年(1602) ,李贽 终于被逮下狱,不久自杀于狱中。这表明了正统势力的强大。还有一位与李贽并称“二大教 主”的达观禅师,因为设法要求朝廷停止矿税,也于李贽自杀的次年被迫害致死。这对晚明 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是沉重的打击。很多曾追随他们的士人,渐渐由兴奋转为痛苦, 由痛苦转为消沉。 自万历到明末(1573—1644)可划为明代文学的后期。 在这一时期中,明代文学进入高潮,随后又遭到严重的挫折。 明代后期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理论上的自觉性。和元代相比,可以发现 : 元代文人 通常对理论问题没有很高的热情, 这是因为社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比较松懈, 所以较少发生 思想论争。 明代的情况与之相反, 官方统治思想与反传统思想的斗争随着社会本身的演变日 趋激烈,因而理论的表述愈来愈显得重要。 在晚明的文学理论中,李贽的“童心说”也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所谓“童心” ,李贽 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也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 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他提出 :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 心者也。”(《童心说》)在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袁宏道又倡为“性灵说”。他提出
03明代文学教案(2024)
意境深远悠长
明代散文家善于通过描 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 感受来营造深远悠长的 意境。
2024/1/29
15
04
明代小说
2024/1/29
16
明代小说概述
明代小说的发展背景
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 大、印刷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明代小说的主要类型
包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等。
2024/1/29
唐宋派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为 代表,主张唐宋文风,强调文 章要直写胸臆,具有真情实感 。
公安派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 兄弟为代表,追求清新洒脱、 轻俊飘逸的文风,反对复古模 拟。
竟陵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注重 表现内心幽深孤峭的情感世界 ,追求幽深奇僻的艺术风格。
7
02
03明代文学教案
2024/1/29
1
目录
2024/1/29
• 明代文学概述 • 明代诗歌 • 明代散文 • 明代小说 • 明代戏曲 • 明代文学影响与传承
2
明代文学概述
01
2024/1/29
3
明代文学背景
2024/1/29
01
政治背景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为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明代小说的文学地位
明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1/29
17
明代小说代表作品
《三国演义》
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 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
明代文学 教案
明代文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明代文学之《红楼梦》教学目标:1. 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背景;2. 熟悉《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4. 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教学准备:1. 《红楼梦》的文本材料;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阅读材料和练习题;4. 教学笔记和教学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明代文学有了解吗?你们最喜欢的明代文学作品是什么?二、学习《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10分钟)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直观的了解。
三、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情节(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或情节,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进行展示;2. 教师点评和引导: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意义和作用。
四、探讨《红楼梦》的主题和文学价值(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楼梦》所揭示的主题,如家族衰落、人生无常等;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并列举相关的片段和对话进行支持;3.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主题的展示和讨论。
五、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10分钟)1. 教师讲解《红楼梦》中的一些文学手法和技巧,如意象、比喻等;2. 学生欣赏:选择一段精彩的描写或对话,请学生仔细品味,并写下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2. 提问:你们对《红楼梦》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拓展活动: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相关章节,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2. 小组讨论: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和情节,并进行展示。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情况;2. 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读后感;3. 学生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的口头回答。
明代文学教案
明代文学教案教案标题:明代文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背景;2. 分析明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内容;3. 培养学生对明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批评眼光;4.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明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明代文学的兴趣,如:“你知道明代文学有哪些代表作品吗?你觉得明代文学和其他时期的文学有什么不同之处?”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如杨慎、杨慎、冯梦龙等;2. 分析明代文学的主题内容,如社会风貌、人物形象、家风家训等;3. 解读明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辞章妙语、修辞手法、意境描绘等。
三、文学作品欣赏(20分钟)1. 选择一篇明代文学作品,如《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进行朗读或播放音频录音;2. 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3.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批评。
四、创作实践(15分钟)1. 提供明代文学的创作素材,如明代社会风貌、历史事件等;2. 分组或个人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小故事或写一首诗词;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明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2. 提出拓展性问题,如:“你觉得明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有什么影响?你喜欢明代文学吗?为什么?”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明代文学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评价。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观点等;2. 作品创作: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并评估其对明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明代文学作品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安排学生阅读更多明代文学作品,进行文学评论和研究;3. 组织学生进行明代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
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
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
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
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
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
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
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
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
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
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
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
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
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
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
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
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
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
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疑。
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第三章《水浒传》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
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
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
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
《水浒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
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
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外臣序本。
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
明末金圣叹又将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
这些人走上反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
其次,梁山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
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合法性。
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典范。
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第四章《西游记》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
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
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
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
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
《西游记》的版本流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遂成定本。
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归属竟成悬案。
(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富性。
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
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
”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林庚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
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
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
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
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
其次,唐代小说中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
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五章《金瓶梅》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
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定的。
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象(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
其次,象《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
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
明人笔记中首先提出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能趋于一致。
《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
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
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一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
此外,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