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小桥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小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学试
卷(5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由“碳素燃料文明时代”过渡至“太阳能文明时代”(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等太阳能的转换形态),届时人们将适应“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碳素燃料
B.发展太阳能经济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C.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目前研究菠菜蛋白质“发电”不属于“太阳能文明”
2.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都是粒子间的作用力,含有以上两种作用力的晶体是( )
A.SiO2B.CO2C.NaCl D.Ar
3.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于1月1日起施行,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大力建设火力发电站,充分利用我国煤资源丰富的国情特点
B.发展水电,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C.推广煤的干馏、气化、液化技术,提供清洁、高效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
D.推广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植物桔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以替代液化石油气
4.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铜片表面有气泡生成
B.装置中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的转换
C.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变
D.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导线中不会有电子流动
5.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酸性:H3PO4>H2SO4>HClO4
③金属性:Na>Mg>Al
④晶体的熔点:SiO2>NaCl>CCl4>SO2.
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③④
6.已知可逆反应:N2(g)+3H2(g)⇌2NH3(g)△H=﹣92kJ•mol﹣1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压缩反应容器使气体体积减小,可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大
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 N2,同时消耗3mol H2,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将1mol N2和3mol H2混合进行反应,反应完成时放出的热量为92kJ
7.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和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其产生氢气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A.B.
C.D.
二、填空题
8.(16分)选择序号填空:
(1)下列几组物质或粒子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属于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__________.
①14N和14C
②16O和18O
③1H2和2H2
④足球烯(C60)和金刚石
⑤CH3CH2CH2CH3和CH(CH3)3
⑥CH3CH2CH3和CH3(CH2)2CH3
⑦和
⑧和
⑨和
(2)下列物质中,只由离子键构成的是__________,由离子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是
__________,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是__________.
①Cl2②Na2O2③NaOH ④HCl ⑤C2H6⑥MgF2.
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图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形管活塞,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关闭T形管活塞;
③在盛有1.0g氧化钙的小试管里滴入2mL左右的蒸馏水,观察现象.试回答:
(1)实验前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3)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4)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的能量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
(5)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__________.(填“能”或“否”)
三、实验题
10.为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I.取5mL 0.1mol/L的KI溶液,滴加几滴FeCl3稀溶液(已知:2Fe3++2I﹣═I2+2Fe2+)Ⅱ.继续加入2mL CCl4振荡.Ⅲ.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1)探究活动I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探究活动Ⅱ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
(2)探究活动Ⅲ的意图是通过生成血红色的Fe(SCN)3溶液,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实验中却未见溶液呈血红色.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
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
为了验证猜想,查阅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微溶于水,Fe(SCN
)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Fe(SCN)3在乙醚中与在水中呈现的颜色相同;
信息二: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4[Fe(CN)6](黄色)溶液检验Fe3+的灵敏度比用KSCN更高.结合新信息,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ⅰ.请完成下表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实验操作
现象和结论
步骤一: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滴K4[Fe(CN)
6]
若产生①__________,
则②__________不成立;
步骤二:往探究Ⅲ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若③__________,
则④__________成立;
ⅱ.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一”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1.(1)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3)不同时间测得以下反应速率:
①v(X)=0.075mol•L﹣1•min﹣1
②v(Y)=0.001mol•L﹣1•s﹣1
③v(Z)=0.06mol•L﹣1•min﹣1
速率由大到小关系正确为__________
A.①>③>②B.③>①>②C.②>③>①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小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化学试卷(5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由“碳素燃料文明时代”过渡至“太阳能文明时代”(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等太阳能的转换形态),届时人们将适应“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碳素燃料
B.发展太阳能经济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C.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目前研究菠菜蛋白质“发电”不属于“太阳能文明”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分析:A.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B.化石燃料的使用是二氧化碳的最大来源,少使用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硅属于半导体材料,它能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菠菜中的蛋白质是间接利用太阳能合成的,研究菠菜蛋白质“发电”属于太阳能文明.解答:解:A.碳素燃料是指含碳的燃料,所以碳素燃料就是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开发太阳能新能源,可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太阳能是清洁可循环利用的能源,没有二氧化碳排放,故B正确;
C.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板是由非晶态硅制成的,它能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C正确;D.菠菜蛋白质中的生物质能本质上来源于太阳能,应属于“太阳能文明”,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知识,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2.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都是粒子间的作用力,含有以上两种作用力的晶体是( )
A.SiO2B.CO2C.NaCl D.Ar
考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析:(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强的相互作用;
(2)离子键是通过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3)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化学键,作用力弱;
据此分析.
解答:解:A.SiO2为原子晶体,只含有共价键,故A错误;
B.CO2属于分子晶体,C与氧间形成共价键,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所以含有两种作用力,故B正确;
C.NaCl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只存在离子键,故C错误;
D.Ar是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単原子分子,分子中无化学键,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等几种典型物质的结构,重点考查构成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题目难度不大.
3.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于1月1日起施行,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大力建设火力发电站,充分利用我国煤资源丰富的国情特点
B.发展水电,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C.推广煤的干馏、气化、液化技术,提供清洁、高效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
D.推广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植物桔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以替代液化石油气
考点: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分析:A、火力发电的污染较重;
B、新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较化石能源轻;
C、煤在固态时燃烧容易不充分,产生烟尘较多;
D、沼气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解答:解:A、火力发电的污染较重,应逐步减少火力发电在能源中的比例,故A错误;
B、新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较化石能源轻,故应开发新能源来逐步代替化石燃料,故B正确;
C、煤在固态时燃烧容易不充分,产生烟尘较多,将煤干馏、气化或液化后,能获得更有价值的化工原料或提高燃烧效率,故C正确;
D、沼气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故将植物桔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以替代液化石油气能减少污染和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难度不大,掌握基础是关键.
4.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铜片表面有气泡生成
B.装置中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的转换
C.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变
D.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导线中不会有电子流动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A.铜锌原电池中,Cu作正极;
B.根据图中能量转化分析;
C.金属性Cu比Zn、Fe弱,Cu作正极;
D.柠檬汁显酸性也能作电解质溶液.
解答:解:A.铜锌原电池中,Cu作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Cu上有气泡生成,故A正确;
B.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LED灯发光时,电能转化为光能,故B正确;
C.金属性Cu比Zn、Fe弱,Cu作正极,所以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变,仍然由Cu流向负极,故C正确;
D.柠檬汁显酸性也能作电解质溶液,所以将硫酸换成柠檬汁,仍然构成原电池,所以导线中有电子流到,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明确正负极的判断方法以及能量的转化即可解答,可以从电子流向、电极上得失电子、电极上发生反应类型来判断正负极,难度不大.
5.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酸性:H3PO4>H2SO4>HClO4
③金属性:Na>Mg>Al
④晶体的熔点:SiO2>NaCl>CCl4>SO2.
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③④
考点: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析: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③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
④一般来说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点越高.
解答:解:①非金属性F>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所以稳定性:HF>H2O>H2S,故①错误;
②非金属性Cl>S>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酸性:H3PO4<H2SO4<HClO4故②错误;
③Na、Mg、Al属于同周期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所以金属性:Na>Mg>Al,故③正确;
④SiO2、NaCl、CCl4、SO2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子晶体,一般来说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点越高,则晶体的熔点SiO2>NaCl>CCl4>SO2,故④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元素的性质与对应单质、化合物的关系,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是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不大.
6.已知可逆反应:N2(g)+3H2(g)⇌2NH3(g)△H=﹣92kJ•mol﹣1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压缩反应容器使气体体积减小,可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大
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 N2,同时消耗3mol H2,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将1mol N2和3mol H2混合进行反应,反应完成时放出的热量为92kJ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A、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N2,等效于生成3molH2;
D、1molN2和3molH2混合进行反应,两者不可能完全转化.
解答:解:A、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A正确;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正确;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N2,等效于单位时间内生成3molH2,同时消耗3molH2,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1molN2和3molH2混合进行反应,两者不可能完全转化,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92kJ,故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等,难度中等,注意基础知识理解掌握.
7.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和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其产生氢气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A.B.
C.D.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锌和硫酸反应,加入硫酸铜,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锌和硫酸反应的速率,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金属锌的质量.
解答:解:锌和硫酸反应,加入硫酸铜,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锌和硫酸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速率是:a>b,
速率越大,锌完全反应时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a所用的时间小于b的时间;
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金属锌的质量,而a中,金属锌一部分用于置换金属铜,导致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的体积是:a<b.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图象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难度不大,分析图象时注意图象的拐点及走向和变化趋势.
二、填空题
8.(16分)选择序号填空:
(1)下列几组物质或粒子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④,互为同位素的是②,属于同系物的是⑥,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⑤⑨,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⑦⑧.
①14N和14C
②16O和18O
③1H2和2H2
④足球烯(C60)和金刚石
⑤CH3CH2CH2CH3和CH(CH3)3
⑥CH3CH2CH3和CH3(CH2)2CH3
⑦和
⑧和
⑨和
(2)下列物质中,只由离子键构成的是⑥,由离子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是②,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是⑤.
①Cl2②Na2O2③NaOH ④HCl ⑤C2H6⑥MgF2.
考点:核素;同位素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芳香烃、烃基和同系物.
专题:物质的分类专题.
分析:(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系物指结构相似、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1个或者若干个CH2原子团,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
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组成和结构都相同的物质为同一物质,同一物质组成、结构、性质都相同,结构式的形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可能不同;
(2)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形成共价键,同种非金属之间形成非极性键,不同非金属形成极性键.
解答:解:(1)④足球烯(C60)和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②16O和18O 质子数都为8,中子数不同,是氧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
⑥CH3CH2CH3和CH3(CH2)2CH3的结构相似、通式相同,相差1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
⑤CH3CH2CH2CH3和CH(CH3)3⑨和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⑦和的分子式相同,结构相同;甲烷是四面体结构,
⑧和的分子式相同,结构相同,是同一种化合物;
故答案为:④;②;⑥;⑤⑨;⑦⑧;
(2)①Cl2中只含Cl﹣Cl非极性键;
②Na2O2中含离子键和O﹣O非极性键;
③NaOH中含离子键和O﹣H极性键;
④HCl中只含H﹣Cl极性键;
⑤C2H6中既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⑥MgF2只存在着离子键,
故答案为:⑥;②;⑤.
点评:本题考查“五同”比较和化学键,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键的形成及判断的一般规律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常见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图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形管活塞,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关闭T形管活塞;
③在盛有1.0g氧化钙的小试管里滴入2mL左右的蒸馏水,观察现象.试回答:
(1)实验前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U型管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
(3)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aO+H2O═Ca(OH)2.
(4)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的能量之间的关系:CaO和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Ca(OH)2总能量.
(5)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否.(填“能”或“否”)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1)由于气压原因导致的实验一定要保证装置不漏气;
(2)氧化钙和水之间的反应是放热的,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CaO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生成Ca(OH)2;
(4)根据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反应的吸放热情况;
(5)氯化钠和水混合后,能量的变化很不明显.
解答:解:(1)该实验是由于气压原因导致的实验现象出现,所以实验之前一定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2)氧化钙和水之间的反应是放热的,所以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导致内部压强增大,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
故答案为:U型管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
(3)CaO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答案为:CaO+H2O═Ca(OH)2;
(4)CaO+H2O═Ca(OH)2,根据实验现象知道:氧化钙和水之间的反应是放热的,CaO和H2O 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
故答案为:CaO和H2O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
(5)氯化钠和水混合后,几能量的变化很不明显,试管内气体压强几乎不变,不会出现任何现象,
故答案为:否.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形式来探究放热反应,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关键,难度不大.
三、实验题
10.为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I.取5mL 0.1mol/L的KI溶液,滴加几滴FeCl3稀溶液(已知:2Fe3++2I﹣═I2+2Fe2+)Ⅱ.继续加入2mL CCl4振荡.Ⅲ.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1)探究活动I的实验现象为溶液呈棕黄色;探究活动Ⅱ的实验现象为溶液分层,下层CCl4层呈紫红色.
(2)探究活动Ⅲ的意图是通过生成血红色的Fe(SCN)3溶液,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实验中却未见溶液呈血红色.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
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
为了验证猜想,查阅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微溶于水,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Fe(SCN)3在乙醚中与在水中呈现的颜色相同;
信息二: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4[Fe(CN)6](黄色)溶液检验Fe3+的灵敏度比用KSCN更高.结合新信息,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ⅰ.请完成下表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ⅱ.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一”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3++3[Fe(CN)6]4﹣═Fe4[Fe(CN)6]3↓.
考点: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1)根据KI和FeCl3和发生反应:2KI+FeCl3=I2+2KCl+FeCl2,液体呈棕黄色;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混合液分层,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
(2)①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一和信息二进行解答反应的现象和结论;
②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答:解:(1)活动(Ⅰ)中发生反应:2KI+FeCl3=I2+2KCl+FeCl2,碘溶于水呈棕黄色;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所以CCl4能萃取水中的碘,溶液呈紫红色,由于CCl4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在混合液的下层,
故答案为:溶液呈棕黄色;溶液分层,下层CCl4层呈紫红色;
(2)ⅰ.由信息信息一可得: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3滴K4[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由信息二可得:往探究活动III溶液中加入乙醚,充分振荡,乙醚层呈血红色,
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步骤一: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滴K4[Fe(CN)6] 若产生蓝色沉淀,则猜想一不成立步骤二:往探究Ⅲ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若乙醚层呈血红色,则猜想二成立
故答案为:①蓝色沉淀;②猜想一;③乙醚层呈血红色;④猜想二;
ⅱ.因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3++3[Fe(CN)
6]4﹣=Fe
4[Fe(CN)6]3↓,
故答案为:4Fe3++3[Fe(CN)6]4﹣═Fe4[Fe(CN)6]3↓.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检验、化学反应的限度等,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检验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方法.
四、计算题
11.(1)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2)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3)不同时间测得以下反应速率:
①v(X)=0.075mol•L﹣1•min﹣1
②v(Y)=0.001mol•L﹣1•s﹣1
③v(Z)=0.06mol•L﹣1•min﹣1
速率由大到小关系正确为C
A.①>③>②B.③>①>②C.②>③>①
考点: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1)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2)根据c=计算反应速率;
(3)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反应计量数之比,将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种物质,再进行比较.
解答: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n(X):△n(Y):△n(Z)=0.3mol:0.1mol:0.2mol=3: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故答案为:3X+Y2Z;
(2)反应开始至2min时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c(Z)==0.05mol/(L•min),故答
案为:0.05;
(3)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反应计量数之比可知,①v(X)=0.075mol•L﹣1•min﹣1,则v(Z)
=×0.075mol•L﹣1•min﹣1=0.050mol•L﹣1•min﹣1,②v(Y)=0.001mol•L﹣1•s﹣1则v(Z)
=2×0.001mol•L﹣1•s﹣1=0.002mol•L﹣1•s﹣1=0.12mol•L﹣1•min﹣1,③v(Z)=0.06mol•L﹣1•min﹣1,所以反应速率②>③>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判断以及反应速率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图象题目中曲线的变化特点以及反应速率中的单位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