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发展历程2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d227c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d.png)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指起源于徽州(今安徽省徽州区)地区的商人,以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外贸易中的活跃和卓越表现而闻名于世。
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徽州作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开始形成,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以纺织业为主,经营丝织品、绸缎等商品,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徽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的兴盛得益于徽州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徽商开始经营茶叶、盐业、铜器、瓷器等商品,并且由于在宋金两朝之间进行的频繁贸易,徽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商业网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徽商的贸易活动涉及到了盐、茶、纺织品、银杂、蜡烛、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在多个城市设立会馆、商号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4.近代时期(1840年-1912年):由于清朝的内外部问题,徽商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这一时期,徽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参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并逐渐转型进入现代企业经营领域。
徽商在近代银行业、保险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他们以勤劳、敬业和诚信的商业精神为基础,通过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贸易的活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商发展史详解
![徽商发展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1766acb1711cc7930b71617.png)
徽商发展史详解徽商的形成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提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41b21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5.png)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徽商茶业是中国茶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盛产大量优质茶叶,逐渐形成了以黄山、六安、祁门、贵池等地为中心的徽州茶区。
当时,徽商是中国最早进入茶叶贸易的商人之一。
他们通过自建商会、组织合作等方式,使茶叶贸易成为徽州地区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徽商通过与江南商人的合作,将徽州茶叶运往江南地区,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茶叶的出口增加,徽州茶区的茶叶贸易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徽商开始转变经营模式,大量投资于茶叶加工工业,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
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新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茶叶的质量,使徽州茶的声誉越来越高。
徽商还在徽州茶区建立了茶叶质量检验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茶叶规范,推动了徽州茶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徽州茶业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战乱和社会动荡导致生产和销售受到限制,很多茶叶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然而,徽州茶业逐渐恢复并繁荣起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茶叶市场的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徽商茶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企业开始引进国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徽州茶的销售市场也扩大到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徽商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同时,徽商还积极参与茶叶贸易和茶叶文化的推广活动,为提升徽州茶的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徽商茶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推动茶叶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茶叶的销售渠道。
同时,徽商还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徽州茶文化,组织举办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消费者对徽州茶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徽商茶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徽州茶区商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智慧。
同时,徽商茶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茶农的辛勤耕作。
徽商茶业不仅为中国茶叶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徽州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bff45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d.png)
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徽商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安徽省的商贾因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而发展迅速。
他们以丝绸、茶叶和盐为主要贸易产品,经营范围从地方到全国范围。
清朝时期,徽商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帝国得以形成。
他们利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商业网络。
徽商倾向于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经营,通过家族联合体来共同经营大规模商业活动。
这种经营模式使得徽商家族能够保持稳定的财富和商业影响力。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徽商产业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他们开始向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出口商品,同时引进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时期的徽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徽商在20世纪初面临了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中国的政治动荡和战争,这导致了许多徽商丧失了财产。
另一个挑战是新兴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这些企业享有政府的支持并具有更强大的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徽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徽商们开始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涉足各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金融、制造业和物流等。
他们通过采取合资、合作和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徽商产业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通过创新和多元化经营,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
徽商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也表现出色,成为了社会贡献的引领者。
总而言之,徽商产业经历了历史的起伏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个地域商业特色的崛起和演变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165f44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0.png)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https://img.taocdn.com/s3/m/da07f6767f1922791688e8c9.png)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省市、绩溪县及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围遍及城乡,东抵,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的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b0e7d57804d2b160b4ec02a.png)
浅谈徽商的发展历程(作业2)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绩溪牛”、“一代儒商”等美称,“无徽不成镇”这一说法曾流传于大江南北,可见徽商影响之大。
本文将对徽商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进行简单阐述。
一、萌芽:东晋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
经商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纵观历史,中国所有商帮的形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正如其民谚所言“七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来”, 徽州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且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而人口增长却尤为迅速,粮食未能自给自足,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商的繁荣还得益于徽州自身便捷的水利交通和丰富的物产。
徽州山区交通不便, 但其境内有新安江, 其支流可与徽州六邑相连通,沿江东下可达杭州,水上运输却十分便捷。
而且虽然徽州虽然“人稠缺粮”,但是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却异常丰富,这些特产在国内有着广阔市场,徽人将这些物产输送出去,便可换回徽民们的粮油盐等生活资料。
这就内在刺激着徽商的萌芽。
二、初步形成:晚唐五代晚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规模南迁,不仅使江南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徽州地处江南,相隔不远的建业(今南京), 是东晋、齐、梁、陈的建都之地, 大批北方来客寄寓建业,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富饶的地方,对于徽州特产,如木材、茶叶的市场需求量极大,这些都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热情,徽商初步形成。
三、形成时期:南宋南宋王朝曾把“杭州作汴州”,明朝把南京作为都城,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徽州地处江南,紧靠杭州、南京,承受着时代大潮的冲击。
徽州人还抓住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和徽州与经济发达地区毗邻苏杭、南京等这一机遇,发展商业经济。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2ef9ed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9.png)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古代徽州地处浙,赣,皖三省的交界,这里山岳连绵,重谷崎岖,可耕作的田地很少,徽州人为了谋生,不得不“以贾代耕”,外出寻找生计。
明中期以前,徽州人就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但“徽商”二字真正为世人所熟知还是在明中期以后。
因为在此之后,徽州商人逐步形成了“商帮”,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
自明中期至清道光时期,徽商群体称雄于国内商界达300余年,他们足遍天下,富甲一方。
但到了清末时期,由于政策的变化和战争外资等因素影响,曾经盛极一时的徽商逐渐走向了没落。
一、徽商兴起的条件有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人并不是是天生喜爱经商,而是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莫大关系。
徽州又叫新安,其下辖有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和婺源六县。
这里山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另谋出路。
徽州景色图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极其富有经济价值,特别是婺源所产的杉木,其质量奇佳,是建造房屋,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早在南宋时期,就曾有大批徽州人以种植杉木为生。
徽州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这里海拔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茶产茶。
早在唐代,歙县就以产茶闻名于世,陆羽曾在其《茶经》中记载“歙州产茶,且素质好”。
如今的江西景德镇是天下闻名的瓷器之都,但其烧瓷制瓷所用的土料却全依赖于婺源和祁门两地的供给,明清时期就有不少两县之地的百姓开设“碓厂”,专门制作瓷土为生。
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是古代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具,在其生产上各地皆有专精,然徽州所产的文房四宝却是样样皆精。
早在唐代,徽州所产的纸墨砚就以闻名天下,《新安志》中曾记载:“李后主留意翰墨,有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旧坑石之砚”。
宋代时期,徽州还出现了几位制笔大家,他们的作品也是名动一时。
除了自然条件外,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给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虽处群山之中,但其与经济发达的江浙距离很近。
古时徽州人东去苏杭,西出饶州,或北上芜湖,不过三五日路程,且大部路线都可依靠水路以舟代步,一旦徽州人走出群山,便可利用便捷的水运交通往来经商,聚敛财富。
天下徽商解说词
![天下徽商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207b8a7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3.png)
天下徽商解说词【原创版】目录1.徽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徽商的特点和商业理念3.徽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4.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5.徽商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义正文徽商,又称安徽商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群体之一。
他们起源于明朝初期,发展于明清两代,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
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策略,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徽商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早期的徽商主要经营茶叶、盐、典当等业务,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大,徽商开始涉足更多的领域,如绸缎、陶瓷、木材等。
到了清朝,徽商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
徽商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策略密不可分。
徽商讲究诚信为本,以义制利,这种以道德为准则的商业理念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另外,徽商注重合作,强调抱团取暖,他们通过建立会馆、商会等组织,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商业风险。
徽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不容忽视。
他们不仅推动了商品的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投资兴办学校、修桥铺路等。
同时,徽商的经营活动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徽州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徽商逐渐衰落。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商业活动的停滞;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徽商的经营策略逐渐失去了优势;三是封建制度的衰落,使得徽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尽管如此,徽商的精神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
他们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抱团取暖的合作精神,以及对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都值得现代企业家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业群体,其发展历程、商业理念、影响和贡献以及精神内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徽商研究2
![徽商研究2](https://img.taocdn.com/s3/m/802f956ea45177232f60a209.png)
第一节 徽商的发展
• 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 • 徽州本地→徽州附近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珠江流域→中原→东南 • 东北→西北→西南→东南亚→世界各地 • • 徽商的足迹遍及城乡,东抵淮海,西达滇、黔、 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越,尤其在 长江流域,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三、资产积累的不断增多
• 五、社会影响的不断增大源自• 徽州“四元宝”。歙县在扬州经商的一家 四兄弟: • 黄晟(家有易园)、黄履进(四桥烟雨、 水云胜概两胜地)、黄履灵(北京歙县会 馆是他所捐)、黄履昂(别园)。
三、资产积累的不断增多
• 五、社会影响的不断增大
• 徽州朝奉: • 二人上下说诗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 十日来相会,三人骑牛一路行。
三、资产积累的不断增多
• • • • • • 四、经营方式的不断丰富 货真价实; 薄利多销; 销售环境; 市场信息;“视时丰歉以记屈伸。” 宣传推销
三、资产积累的不断增多
• • • • • • • 五、社会影响的不断增大 一些说法: 无徽不成镇。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扬州是徽商的殖民地。 以布衣上交天子。 红顶商人。
第二节 徽商的衰落
• • 一、衰落的原因: • 1.清道光后,清政府的日趋没落。 • 2.对商人课税、捐输的日益加重,使盐商这个徽商主干出 境日益困顿,不断失去盐业垄断经营权。 • 3.典当业因外国洋行的侵入而中落。 • 4.茶商、木商因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的影响,商路阻 断,亏耗严重。 • 5.外来资本的入侵。 • 6.浙江财阀的兴起。 • 7.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商业经营方式渐异。
第二节 徽商的衰落
徽商发展历程2
![徽商发展历程2](https://img.taocdn.com/s3/m/0a6c52a9dd3383c4bb4cd213.png)
徽商发展历程的研究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其亦儒亦商,辛勤力耕,享有“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居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首,徽商的活动范围更是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商悠久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下面我们来窥探一二。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衰亡于清末民国初,其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极好的经济效益观念、恰当的经营策略,使得“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是其辉煌前的翘板。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一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2)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他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阶段四,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徽商的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清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澎,革除淮盐积弊,实行票法。
6年之间,不仅使过去商人亏欠的数千万两盐课得以销除,反增加收入以千万计,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击。
二、清咸丰三年,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的王茂荫,认为要想钞法行得通,办得好,必须依靠商人,要给商人以运转的方便,也要给商人以优惠的利益.然而这个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用,还受到严加斥责。
误以为其受到商人指使,这徉对经营钱业的徽商打击也很大。
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徽商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4541bc7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6.png)
明朝徽商的兴衰徽商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域性商帮,起于东晋、发展于两宋、兴于明末清初、衰于清中、亡于清末,其在兴衰过程中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专指古代徽商,是古徽州一带商人的总称。
徽州在古代(明清以前)又有“新安郡”的别称,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隋唐时期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直到宋代才形成一定规模,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缔结形成了一个商业“帮派”,被世人称为“徽州商帮”,简称徽商。
古徽州大致位于今天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歙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祁门县和绩溪县合围区域。
在地理位置上,古徽州地区以丘陵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人被迫外出经商”之说,明末“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足迹遍布全国,与潮商、晋商被合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粮食、绸布、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品之外,还包括“文房四宝”、典当、茶叶、食盐等,其中盐、茶、木、典被称为徽商经营的“四大宗”。
下面就来具体聊聊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兴起明朝建立以后,徽州商帮的势力日渐增大,至明陈化到万历(1573-1620 年)的一百多年里,徽商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黄金时期”。
当时徽商的发展形势,万历年间的《歙志·传》这样记载的:“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一)木商的崛起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古以来树木就特别繁多,而且树木的品种也多,因而木材资源十分丰富。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徽州的木材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内产外销”模式而转向了“外购代销”模式。
随着自然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徽商不断向国内木材大市场进军,逐渐占领了我国东南和西南重要的木材产区,并通过“贱买贵卖”赚取大量财富。
天下徽商解说词
![天下徽商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64bcab3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0.png)
天下徽商解说词摘要:一、引言1.介绍天下徽商的背景2.阐述徽商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徽商的起源与发展1.徽商的起源2.徽商的发展历程3.徽商的代表人物和事迹三、徽商的经济贡献1.徽商在商业贸易中的作用2.徽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3.徽商的创新精神和商业理念四、徽商的文化影响1.徽商与徽派文化2.徽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3.徽商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播五、徽商的衰落与启示1.徽商衰落的原因2.徽商衰落带来的启示3.徽商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六、结语1.总结徽商的历史地位和贡献2.强调徽商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正文:一、引言天下徽商,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群体。
他们曾经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徽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又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徽商的神秘面纱,探寻这个商业王国的兴衰历程。
二、徽商的起源与发展1.徽商的起源徽商起源于明朝,兴起于安徽省。
起初,徽州地区的居民为了生计,纷纷外出经商。
他们凭借着勤劳、诚信、创新的品质,逐渐在各地建立起了商业网络,形成了徽商这个独特的商业群体。
2.徽商的发展历程徽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主要在明朝;第二阶段是发展壮大时期,主要在清朝;第三阶段是转型时期,主要在民国时期。
在这三个阶段中,徽商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徽商的代表人物和事迹徽商的代表人物有胡雪岩、鲍志道等。
其中,胡雪岩被誉为“红顶商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以诚信为本,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徽商的经济贡献1.徽商在商业贸易中的作用徽商是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重要推动者。
他们以勤劳、诚信、创新的精神,推动了我国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徽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徽商在明朝、清朝时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8d3e6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e.png)
徽商的发展历程徽商是指具有徽商背景和代表性的商帮集团。
徽商起源于中国安徽地区,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民国。
在中国商业史上,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对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州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商人们在经济交流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商队,以徽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进行商品贸易。
徽商通过与南京和杭州等商业中心地区的贸易往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商业经验和财富。
明代中后期,他们开始涉足茶叶贸易,在贸易过程中,徽商学习到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储运等技术,成功打造了以“徽茶”为代表的品牌,迅速崛起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清朝时期,南京成为当时全国首府,商业和文化的核心,徽商也随之迁徒至此,与南京的商人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徽商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布匹、药材、染料、茶叶等商品的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徽商将商业堆头和良好信誉作为发展的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商业制度和互助组织,形成了以“合伙商行”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同时注重家族文化和责任感,力求传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徽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版图,延伸到全国各地。
徽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徽商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与互动,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其次,徽商注重资源整合,通过与其他商业势力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实力。
同时,徽商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茶叶、棉纺、造纸等行业,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界的佼佼者。
然而,徽商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徽商逐渐步入衰落的轨道。
此外,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使徽商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到20世纪50年代,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辉煌和成功,也有困境和挑战。
他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传奇。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9705e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8.png)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尤其是明代末期的明崇祯年间。
当时,安徽地区的商业发达程度较高,徽商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清朝的建立,徽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范围内商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在清朝时期,徽商不仅在安徽地区发展迅速,还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
徽商以其较高的商业智慧和灵活的经营手段而著称,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之一。
他们在国内外贸易、金融、地产等领域拥有广泛的经营网络,积极参与国内外商业交流与合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徽商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争夺中遇到了
一些挑战。
中国大陆地区的政治动荡和经济落后使得徽商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
然而,徽商在这个时期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中。
例如,在辛亥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徽商积极参与捐款捐物,为国家的独立和抗击外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徽商再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它们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中。
特别是在安徽的经济发展中,徽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在房地产、制造业、金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投资和参与。
如今,徽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全球各地的商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同时,
他们也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探索出了更多的发展路径。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兴盛与衰落,但他们一直以来都展现出了较高的商业智慧和创新精神。
作为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https://img.taocdn.com/s3/m/1b73fcee524de518964b7db3.png)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所属(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组成商人集团的总称。
据史料记载:徽商起源于东晋,脱颖于唐宋,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代前期和中期,衰败于清代晚期,前后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
徽州人为什么外出经商成风,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条:一是徽州山多田少,人口众多,外出经商是生活所迫。
二是作为山区,徽州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竹、木、茶叶等,文房四宝闻名天下,经商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源。
三是水路发达,新安江各支流上达徽州各地,下通杭州,水路交通方便,在古代,水系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徽州人正是利用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踏上了经商之路。
四是徽州人聪明至极,善于大胆利用朝廷的“开中制”“折色开中”等政策,可以说对朝廷政策的把握,也伴随着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从经营的心里角度探寻徽商兴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逆境中的积极心态。
尊儒重仕,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色国策。
在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影响下,商业被认为是市井小人之事,为人所不削。
因此,这种商贱、商轻的传统价值观念,给徽州商人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在创业之初产生了一种从商的自卑心理。
经商是徽州人因为客观环境而作出的生存选择,在封建社会只有公民利禄才是正途思想的影响下,徽州商人是想去极力改变这种心理上的不平等的。
于是,自卑和满腔报复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入仕成为了他们最高的价值取向。
为徽商的生存与发展,开拓出一片较为宽松的心理空间,使得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贾儒结合,儒政相同,以宗亲为纽带,以勤奋敬业精神闯荡市场的徽商特点。
这种在他们经营过程中否认仕贵商贱,批判农本商末,又极力与儒结合的经营心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减轻了徽州商人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他们有了一种改变命运和歧视的积极心态。
第二,渴望尊重与贾仕结合。
当徽商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而不能获得与其财力相适应得社会尊重合与其财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再一次失去了平衡。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a713e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8.png)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
徽商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中期,安徽地区商业发展兴盛,徽商便是当时的商业精英。
徽商以安徽地区为基地,通过经营跨境贸易、钱庄、船业等手段积攒财富,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商家。
清代是徽商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徽商开始涉足更多领域,如纺织、银号、茶叶等,与其他商业集团形成了对比,展现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徽商通过发展豪商家族和宗族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商业规模和影响力。
徽商家族以重商主义的思想为指导,重视商誉和信誉,注重商业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为徽商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徽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逐渐步入现代化经营轨道,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
徽商在银行、企业等领域投资经营,成为政商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同时,徽商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为安徽地区创造了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
建国后,徽商产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徽商的经营方式受到限制,许多徽商转型或倒闭。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徽商产业逐渐走上复兴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徽商开始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拓展了市场空间。
徽商家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崭露头角,成为安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今,徽商产业正持续创新,积极拓展新兴领域,努力实现更
高质量的发展。
徽商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底蕴,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家推动的“互联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等战略。
徽商产业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徽商产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浅谈徽商发展计划古今
![浅谈徽商发展计划古今](https://img.taocdn.com/s3/m/a3da2d4176c66137ee061972.png)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景德镇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发展历程的研究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其亦儒亦商,辛勤力耕,享有“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居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首,徽商的活动范围更是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商悠久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下面我们来窥探一二。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衰亡于清末民国初,其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极好的经济效益观念、恰当的经营策略,使得“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是其辉煌前的翘板。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一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2)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他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
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阶段四,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徽商的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清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澎,革除淮盐积弊,实行票法。
6年之间,不仅使过去商人亏欠的数千万两盐课得以销除,反增加收入以千万计,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击。
二、清咸丰三年,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的王茂荫,认为要想钞法行得通,办得好,必须依靠商人,要给商人以运转的方便,也要给商人以优惠的利益.然而这个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用,还受到严加斥责。
误以为其受到商人指使,这徉对经营钱业的徽商打击也很大。
三、清康乾时,对典商查禁重利,后又加增典税,咸丰四年起实行“厘金”,税卡林立,这样以长途贩运为能的徽商,赚钱也就不象过去那样容易了。
四、鸦片战争以后。
资本主义国家的舶来品,倾销于我国各地,徽商经营的手工业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损失惨重。
五、泥古于封建生产经营方式的徽商,在与新兴的闽、粤、浙商帮的竞争中,逐渐为其压倒。
六、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咸丰同治年间、徽州
战乱延绵10年之久,开始是团练的输捐搜刮,后是曾国藩督师祁泊又纵兵大掠,使全郡窖藏一空。
绵延400余年的徽商在悠长的发展历程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精神财富,比如其“骆驼精神”、“贾而好儒”、重
视智力投资等等,也许从下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感受徽商的精神与智慧。
1徽商讲究商德
徽商经商并不是唯利是图,恰恰相反,他是一支贾濡结合型的商帮,“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更讲究商德修养。
徽商讲究商德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曰“货真”。
做买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这是对消费者极不负贵的奸商行为徽商坚决反对;
二曰“价实”。
历代都把“口不二价”视为经商者之美德,《新安款北许氏东支世谱》记载说:掀商许文才“贸迁货居,市不二价”;
三曰“量足”。
市场计量,缺尺少寸,克扣斤两,是要受到广大消费者谧责的.徽商深知这一点,自觉地以量足为美德.;
四曰“守信”。
讲究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以取得顾客的信任。
徽商就是这样做的.款商吴南坡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这十二个字来概括徽商的商德是很贴切的,这种商业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仍然有借鉴意义。
2太平天国年代的徽商踪迹
众所周知,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客观上对徽商是一场惨重的打击和灾难,然而对于闻名于世,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斗志的徽州商人,是否因此而隐匿消沉了呢?
在战争中大批商人大贾弃业而逃奔四处.,而其中为数不少的一批人由于谋求生计,仍不得不逐步在家乡尝试旧业,大多从事商贩活动,并且得到当时入徽太平军的许可和支持。
这些勤谨、干练的商人,主要活动于太平军所管辖的地盘内。
他们老于人情世故,具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周旋于太平军与清军之间,应酬各色人物和复杂的局面,基本上能正常地进行贸易活动,但也免不了遭受许多艰难曲折,或面临着各方面突如其来的敲诈、威胁以及种种不测。
从商也是一种职业,而且在战争的年代徽商仍然一守如故,敬业勤业、开拓无畏精神彰显无遗。
他们不仅仅是在为生活而奔波,更为了辛酸苦难的商旅生涯中尚有那一丝甜蜜和刺激。
3徽商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而渗透于商业中的财雄势大的徽商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萌发是有促进作用的。
一是徽商投资的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自给性农业开始演变为商品性的农业。
如康熙《徽州府志》引赵吉士语吾闻之先大父曰:“嘉隆之年,人有终其身未入城郭者。
·~一有少与外事者,父兄羞之,乡党不齿焉。
今(明末)则武断者比比矣。
而闭户不出者,即群而笑之,以为其能撇若此也”。
这说明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了,已使传统的生活习惯受到冲击。
二是徽商插手手工业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一些徽商为了收购手工业原料,甚至深入穷乡僻壤。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凤宁徽》节中言徽州炼铁工场中有愉者、看者、上矿者、取矿砂
者、炼生者等,“各有其任,昼夜轮番”,此外还有“取矿之夫”、‘.造炭之夫”等,可见其内部分工之细,已显具工场手工业特点。
据此可见,徽商也曾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推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过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徽商因其历史局限性终究衰亡,但徽商精神仍然对我们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
振兴徽商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新一代徽商正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