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复习框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一、引言高中历史课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科技、战争、贸易等。

构建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提高历史素养。

二、知识体系框架图1、古代史1)古代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

2)古代西方文明: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等文明。

3)古代中国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2、中世纪史1)中世纪欧洲:包括封建制度、教会、城堡等。

2)中世纪亚洲:包括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3)中世纪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土著文明等。

3、现代史1)早期现代欧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早期现代亚洲:包括明清时期的中国、日本等。

3)早期现代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独立运动等。

4)世界大战:包括一战、二战等。

4、当代史1)冷战时期:包括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全球化时期: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

3)当代亚洲:包括中国改革开放、日本泡沫经济等。

4)当代非洲和美洲:包括非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政治改革等。

三、结语以上是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

通过这个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因此,学习历史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高中历史框架图一、古代史部分1、古代中华文明(1)早期中华文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2)秦汉文明:秦朝统一、汉朝独尊儒术、大汉盛世(3)繁荣的唐宋文明:唐朝开元盛世、宋朝经济文化高峰(4)明清文明:明朝政治经济高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古代西方文明(1)古希腊罗马文明:民主政治、罗马法、文化成就(2)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教会统治、城市兴起(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改革运动、科技发展(4)近代西方文明: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政治制度变革二、近代史部分1、近代中国:清朝衰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民族解放运动三、现代史部分1、现代中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新兴国家崛起、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四、世界史部分1、古代世界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2、中世纪世界: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文明高峰、东亚儒释道文化圈形成3、近代世界:欧洲崛起与殖民扩张、启蒙运动与科技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4、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演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其核心思想,提倡人类文化、艺术和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1、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发展-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影响2.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文明 -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特征3. 古代中国-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融合- 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思想- 汉朝的兴衰与儒家思想的确立4. 古代希腊与罗马-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与法律-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基督教的兴起5. 其他古代文明- 古代非洲文明(如努比亚、阿克苏姆)- 古代美洲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的中世纪-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会影响下的中世纪欧洲社会- 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兴起与人文主义2. 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教的诞生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 伊斯兰文化对后世的影响3. 亚洲的中世纪- 中国的唐、宋、元三代- 日本平安时代与武士阶级的兴起 - 蒙古帝国的建立与影响4. 其他地区的中世纪历史-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印度的古代帝国与宗教发展- 非洲与美洲的中世纪文明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艺术与思想 -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 启蒙运动的起源与影响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劳工运动3. 现代国家与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19世纪的民族统一运动(如意大利、德国) -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过程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5. 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民权运动与性别平等的进步-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四、当代历史1. 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技术的革新与互联网的普及-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2. 政治格局的变迁-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亚洲的崛起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挑战与国际反恐合作3. 当代社会的多元化-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交流- 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的兴起-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与伦理问题结语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通过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框架总结,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过去,更能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要紧说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时期:夏商周阶段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明白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阶段) (1)分封制③要紧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妨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妨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进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医生;地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医生;地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进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结构清单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结构清单
国民党叛
变革命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
会主义
《共产党
宣言》
巴黎
公社
十月
革命
抨击资本主义弊端;提出一些美妙设想
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
1871年3月28日建立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政权等措施
第十一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三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两极格局形成的
主要原因。②世
界多极化趋势的
根源在于世界经
济力量结构的多
极化发展趋势。
③新的国际格局
的形成需要一个
长期复杂的过
程,但多极化不
可逆转。④多极
化既带来了机
遇,也带来了挑
战。
50年代
后期至
80年代
末90年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完整)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完整)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一)早期人类1、谁是原始社会的先民?2、原始社会有何特征?3、什么样的劳动首先得到了重视?(二)古代中国1、什么时候起源于中国文明?2、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3、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变革?(三)古代世界1、什么是古代世界中最重要的文明?2、哪些文明最早发展出贸易链和金融体系?3、什么历史事件是古代世界文明极大的灾难?二、中世纪史(一)西方中世纪1、什么时候西欧文化的重要发展开始?2、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出现了中世纪的西欧?3、哪些政治思想与文化信仰出现了中世纪的西欧?(二)东方中世纪1、什么历史事件或形势标志着中世纪的发展?2、东方中世纪有哪些著名的文化?3、哪些文明出现了中世纪的东欧?三、近代史(一)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1、什么时候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开始?2、什么历史事件或形势标志着近代的发展?3、哪些重要的国家开始在近代开始形成?(二)科学技术与思想革命1、什么发明在近代带来了最大的改变?2、哪些重要的科技思想出现在近代?3、什么思想极大的改变了近代的社会现状?四、现代史(一)世界经济革命1、什么时候世界经济革命发生?2、如何描述近百年来全球范围内工业发展历程?3、哪些重要事件和变革改变了现代的社会经济现实?(二)世界政治形势变迁1、什么政治兴起改变了现代的政治地理格局?2、哪些国家的兴起最大的变革现代的政治状况?3、什么历史事件决定了现代的国际关系形势?(三)世界文化交流1、什么是现代的思想文化的重要发展?2、哪些新兴文化最大的影响了现代的文化状况?3、现代文化交流中有哪些著名的文化事件?。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

5、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措施的异同。

阿里改革和洋务运动的成效有何差异?其原因何在?6、19世纪中期的世界艺术几乎是浪漫主义的一统天下,请以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说明。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试结合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加以说明。

时间、分期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1861-1894)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的高潮(1895-191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中国历史经济1、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入内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70年代在外资、洋务企业刺激、诱导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产生。

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

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①原因:辛亥革命扫除部分障碍;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竞相投资机器工业;群众性反帝斗争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客观有利条件。

②表现:纺织、面粉发展较快,涌现张謇等著名实业家。

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政治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太平天国失败,清政府开始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为挽救内忧外患的危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军和举办新式教育、留学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框架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特点与影响2. 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制度-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古代中国: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的确立- 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希腊神话 - 古罗马文明: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罗马法3. 宗教与哲学的兴起-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伊斯兰教的诞生- 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国哲学思想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教会影响:教皇与皇权、十字军东征-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艺术与科学的复兴2. 伊斯兰世界-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与衰落3. 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五代- 日本的平安时代、幕府统治-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4. 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 欧洲探险家的航海发现- 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活动- 殖民地的影响与后果三、近现代史1. 欧洲近代化- 文艺复兴后期的科学革命- 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等-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 工业革命: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2. 亚洲的近代变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日本的明治维新-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与国际政治格局4. 殖民地解放与民族国家建立- 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殖民体系的解体- 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四、当代史1.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银行、WTO等-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信息时代与科技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与影响- 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科技的进步- 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当代国际冲突与和平- 冷战后的新国际关系格局- 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问题- 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4. 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运动:民权、女权、环保等- 文化多元化与交流- 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结语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清单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清单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清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一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三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
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
的发展。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框架导言高中历史是中国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个高中历史的全部知识框架,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a. 夏朝的建立和尧舜禅让b. 商朝的兴盛和商周交替c. 周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确立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时代的分封制度b. 诸子百家的兴起和思想纷争c. 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3. 秦汉时期a. 秦朝的统一和中国第一个帝国的建立b. 汉朝的兴起和科举制度的实施c.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文化变迁二、现代史1. 隋唐宋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科举制度的推行b. 唐朝的开放和文化繁荣c.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成就2. 元明清时期a. 元朝的统治和蒙古文化对中国的影响b. 明朝的明亡和鸦片战争的发生c. 清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的爆发3. 近现代史a. 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实施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a. 埃及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发展b. 希腊罗马文明和民主制度的起源c. 印度古代文明和佛教的传播2. 中世纪文明a. 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天主教的影响b.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化的兴起c. 蒙古帝国和丝绸之路的繁荣3. 现代文明a.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b.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的爆发与结束c. 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变化结语高中历史的全部知识框架主要包括古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框架,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了解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差异以及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同时,还可以培养你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为你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视野和知识储备。

希望这个知识框架对你的历史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框架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历史概述1.古代历史2.近现代历史三、世界历史概述1.古代文明2.近现代史实四、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及学习方法1.课程设置2.学习方法五、结论正文:【引言】历史是人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高中历史课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历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知识框架进行概述。

【中国历史概述】1.古代历史我国古代历史漫长,包括了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诸多朝代。

这些朝代更迭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唐朝盛世、宋朝科技繁荣等。

2.近现代历史近现代历史包括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概述】1.古代文明世界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2.近现代史实近现代史实包括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期、一战、二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及学习方法】1.课程设置高中历史课程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涵盖了上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知识点。

2.学习方法学习历史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抓住时间线索、对比分析、理解历史背景等。

此外,还需关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结论】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时间跨度长,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高三历史知识点大纲

高三历史知识点大纲

高三历史知识点大纲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时期2. 夏、商、西周时期3. 东周时期4. 春秋战国时期5. 秦朝统一中国6. 西汉、东汉时期7. 三国时期8. 隋朝、唐朝时期9. 五代十国时期10. 北宋、南宋时期11. 辽、金、元时期12. 明朝时期13. 清朝时期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2. 波斯帝国3. 希腊城邦时期4. 古罗马帝国5. 犹太人的历史6. 印度古代历史7. 帝国时代(阿肯色、犹太、阿拉伯)8. 古埃及文明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沿革和组织结构3.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四、世界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2. 第二次世界大战3.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战争4.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5. 世界主要国家的现代历史五、中国近现代文化知识点1.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2. 中国近代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 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六、世界近现代文化知识点1. 西方近现代文化的特点2. 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 西方现代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七、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点1. 世界的地理特点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八、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1. 历史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 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以上是高三历史知识点大纲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学习历史的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各版块知识框架+时间轴汇总,附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各版块知识框架+时间轴汇总,附答题技巧

知识框架图+时间轴古代政治制度近代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冷战、世界格局多极化、苏联的兴衰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全球化趋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预售【文科】天星教育2018高考临考预测押题密卷文科¥258购买历史答题技巧一、答题模式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二、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高中历史框架

高中历史框架

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商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文字:甲骨文→金文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春秋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战国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汉朝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汉赋魏晋南北“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朝隋朝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唐朝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唐诗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瓷器:景德镇两宋“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宋词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元朝元曲:关汉卿《窦娥冤》明朝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清朝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三框架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三框架总结
6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表2中国人民各阶层探索救国强国道路时间来自领导阶级革命内容
主要的 领导者
结果
意义
1851 -
1864
农民阶级
领导太平 天国运动
洪秀全 等
失败
反侵略反封建,已承担争 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
任务
1894 -
1912
资产阶级
领导辛亥 革命
孙中山 等
建立中华民 国,胜利果 实被窃取

美国成为唯一的体超级大国。
表 现
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成为一个政治 和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欧盟内部合
作进一步加强。
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积极谋求政 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军事力量强大。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 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增强。
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影 响
有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 的程度加深

中国社会半 殖民地化的 程度大大加
深了
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完 全形成了。

一百多年来 第一次取得 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完 全胜利。
中国 林则徐等; 人民 三元里人民 抗争 抗英等
太平天国运 动
左宝贵;邓 世昌;台湾 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及 清军
国共两党合 作共同抗日
结束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 现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
巨变
1919
激进的民 主主义者
五四运动
李大钊 陈独秀

取得初步胜 标志着新民民主义革命的

开始
7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表2中国人民各阶层探索救国强国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很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学习必修一的历史,首先我们就要明确要学的知识内容有哪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时期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二、战国时期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3、郡县制(地方)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归纳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二、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②内容:土地和人民;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特点:①主要分封给同姓子弟②层层封授,等级森严作用:①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制度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远近尊卑③父系血缘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稳定;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适用于四川等使用人民版教材的省份)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框架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即通俗上说的先秦时期)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时才实现集中)。

1、夏代:禹死后,其子启继承其位,“家天下”制度开始。

2、商代的政治特点:1)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社会面貌及政治经济制度 2)把奴隶作为祭祀的“人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宗法制始于商代,在周达到顶峰) 4)神权与王权结合密切结合 5)以占卜主宰国政3、周代:周初三大制度: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义务: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权利: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分封体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作用:①稳定政局,镇抚各族,巩固统治,拓展疆域,使西周强盛。

②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势力的增强,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致使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根源:生产力发展)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目的: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分大、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宗法制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①灭六国。

前221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②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北方修直道;筑长城。

③征南越: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臵桂林郡等,统一岭南地区。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④入西南:修“五尺道”,任命官吏。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实现了统一,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秦朝的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的创立、“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法令出一”;地方行政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皇帝制度: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不得世袭,均由皇帝任免调动。

“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但决策权在皇帝手里。

作用: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由皇帝一个人决定。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属中央,郡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监御史(掌监察)。

县(少数民族同级行政机构叫道)隶属于郡。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最大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正确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相对于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言。

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延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

3.“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汉代的制度:汉武帝时设臵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巩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中朝,察举制。

(三)汉以后历代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御史台、科举制。

3.宋代的制度: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提点刑狱司。

4.元朝的制度:大都沿用宋制、御史台、行省制度、土司制度、宣政院。

宣政院:元代管理佛教和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

宣政院辖地:西藏、四川西部、青海西部。

5.明朝的制度:八股取士、废丞相、内阁制度、改土归流。

6.清朝的制度:八股取士、军机处、改土归流、理藩院。

军机处设立的直接目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运转过程:军机大臣跪奏笔录,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下达各部及地方执行,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评价:利: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弊:①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②经济上: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理藩院:清设立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西藏(起初只管蒙古事务)。

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乾隆时完成。

这样的体制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等;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相”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吏,是皇帝的政治助手,位高权重,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秦代:设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宰相的军权和监察权。

汉代:汉武帝频繁换相;形成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与由丞相御史大夫构成的“外朝”相对应。

中朝在宫廷对重要政事先作出决策。

中朝人选地位低便于控制。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

三省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唐代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宰相财政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行宰相职权。

“二院”: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明朝(1368-1662):明前期有丞相,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废丞相,权分六部。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司礼监太监在权重时也仅仅是控制内阁,并没有取代内阁。

司礼监与内阁互相制衡。

清朝(无丞相):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在雍正时达到顶峰;相权由强到弱,主要通过增加相的数量来达到消弱相权。

(五)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产生的原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感受专治的诸多弊端: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汉武帝接受并实施了由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③西汉巩固④隋唐完善⑤北宋加强⑥元朝新发展⑦明清达到顶峰。

(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以及行省制的实行:秦朝:郡、县两级。

汉代: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末州、郡、县三级。

唐代:道、州、县三级。

宋代:路、州、县三级。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无权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有重大民政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上报枢密院,中央监察机构监督和省官互迁的方式予以控制。

元代两个单列行政区:“腹里”(元大都周围的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南部、河南北部),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西部、青海西部地区)。

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开创)。

行省制意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府、县三级。

清代:省、道、府、县四级。

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七)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袭制(盛行于夏商周)、军功爵禄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察举制(主要是举孝廉,盛行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隋代创立,以后历代沿用)。

世官制:特点: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察举制:内容: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察举制的缺点: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的特征:权柄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魏晋察举制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由大小中正官对士人德才作出品状,分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主要还是看门第出身,发展到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