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差异与融合
文学流派研究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照比较
![文学流派研究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照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ed67e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5.png)
文学流派研究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照比较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创作思潮、艺术风格、美学观念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文学作品集合体。
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二者在表达方式、主题倾向以及艺术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对二者进行对照比较。
一、现代主义的特点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创作中强调个体意识的表达、民族和地区特性的强调,突破传统概念和形式,探索意识流、内心独白、非线性叙事等新的创作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冷嘲热讽,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二、现实主义的特点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关注社会现实,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事,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关注。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真实、客观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一方面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也批判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三、对照比较1. 主题现代主义作品注重内心世界与个人意识的深入探索,关注人的心理、情感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内在主题;而现实主义作品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中的阶级矛盾、社会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表达方式现代主义作品采用了多种新的表达方式,如意识流、内心独白、碎片化叙事等,以此突破传统叙事和结构形式的束缚,追求艺术上的多元和超越;而现实主义作品则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的描写,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展示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
3. 艺术观念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崇尚艺术的自由性和创新性,强调个体创作者的独立性和自我表达的真实性,对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持批判态度;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则更加注重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对社会现实持有积极的改良态度。
4. 符号与象征现代主义作品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达抽象概念和复杂意义,通过多义性和模糊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而现实主义作品则更加注重事物的具象性和符号的直观性,以真实的细节和情节展示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含义。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81bd2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d.png)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在东亚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文学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进行浅析。
就文学题材而言,中日两国的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中国,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学思潮的变革,现代文学的题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题材包括但不限于革命、历史、社会现实、人性、异化等。
而在日本,新的文学题材也不断涌现,包括战争、政治、社会变革、爱情、性别、亲子关系等。
虽然两国文学的题材有些相似,但在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现代中日文学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的文风更加朴素自然,强调表达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突出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
日本文学则更倾向于描绘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追求文学的抒情和意境,体现了浓厚的东方审美情感。
两国文学在风格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法上,更有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差异。
现代中日文学在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之间寻求平衡,既吸收传统文学的养分,又传达现代社会的理念和思想。
而在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在探讨传统价值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和交融,表现出思想的重构和文化的更新。
两国文学对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矛盾与融合,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
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
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日两国的文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丰富东亚地区的文学成果,也为世界文学的多元化贡献了新的力量。
通过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学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内涵,促进东亚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浪漫主 义现实主 义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浪漫主 义现实主 义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8baba2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b.png)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文学,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丰富多彩的篇章。
其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作为三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交织和区别之处。
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兴起于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它犹如一场激情四溢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文学领域。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追求自由、想象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自然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成为了灵魂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
诗人和作家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天地之间。
例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水仙》,他用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湖边水仙花的美丽景色,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喜悦。
浪漫主义者们相信,自然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让人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
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些特立独行、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人物。
他们不被世俗的规范和束缚所限制,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爱情。
比如,在拜伦的《唐璜》中,唐璜就是一个敢于挑战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的人物,他的冒险经历和爱情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与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现实主义作家们以冷静、客观的眼光观察社会,试图揭示社会的本质和问题。
他们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具有典型性的,他们代表了社会中某个阶层或群体的特点和命运。
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众多人物的故事展现了 19 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包括贵族、资产阶级、平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斗争。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作家们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细致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质感。
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精心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体系的建构与研究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体系的建构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fbd5dfc1c708a1284a44a0.png)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体系的建构与研究——评黎跃进的《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关注,黎跃进先生的新著《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以下简称黎著)则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鉴于以往有关“民族主义”研究的不足,尚未在“文学思潮”范畴内作出全面、系统的研究,例如引入“政治文化”的概念,而非文学范畴内的意义、“国内东方文学学界只有在个别作家及其创作的研究中涉及到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思想”、只涉足某一区域(如非洲)。
黎先生是在理解、消化、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打破狭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尽可能地解释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外,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比较完整、系统的探讨19世纪中叶以来和整个20世纪150余年间的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黎著主要是以“民族主义”为线索贯穿全书的思路,以核心概念“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而展开论述的,介绍了三个阶段东方各个国家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纵向发展。
黎著重视从文学思潮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社会文化动因方面分析各种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视对文学思潮进行历史考察,寻求其内在的发展线索,即“民族主义”;重视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色,在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每个阶段,又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节论述,以显示各个时期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所具有的特色。
总之,黎著在论述中既有宏观的掌控,又不乏微观的阐发,可谓“体大思精”。
一、以“民族主义”为线,按时序分阶段梳写东方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史从全书构思来看,其按时序分阶段的思路,延续了众多东方文学史书籍的书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每个阶段文学发展的概况以及文学成就。
但是黎著与其他教材以及专著不同的是,它形成了自己比较严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那就是以“民族主义”为线,按时序分阶段梳写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史,思路清晰。
首先,何为“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关于这一问题,黎跃进先生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第一,“民族”与“民族主义”。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c3a82a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f.png)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
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深入理解两种文学传统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对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的详细阐述:
历史和背景差异: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存在差异。
东方文学常常受到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在的思想和感情表达,而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人性和现实主义描写。
文学风格和结构:东西方文学在风格和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方文学常常采用象征主义、意境和抒情的手法,注重情绪的表达和意蕴的深远,而西方文学较为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倾向于通过冲突、对话和对人性的探索来推动故事。
人物形象和价值观:东西方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所传达的价值观也有区别。
东方文学中的人物往往被赋予神秘、超凡或象征性的特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西方文学中的人物更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矛盾,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冲突。
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东西方文学在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上有所不同。
东方文学常常运用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意象,借助对自然、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来传达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而西方文学则更倾向于运用具体的历史、宗教或社会事件来体现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传统的美学观点、思想观念和创作方式。
这种对比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学视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东西方文学对比鉴赏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增进人类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a392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3.png)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前言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旨在探讨民族与现代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及其相关内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源于20世纪初期,主要反应了当时民族主义和现代性思潮的相互交织。
它把文学创作视为民族和现代性两种因素的交织体,强调了作家在创作中必须关注和回应社会和历史的现实问题。
在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全球化等理论的兴起,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也发生了变化。
它开始关注多元文化和跨国文化的互动,重视文学跨越文化界限的创造力和反思力,充分反映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多元和开放。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民族和现代性的相互拓展。
当代作家既生活在民族文化传统中,又面临着现代性的挑战和压力,为了创造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他们需要在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性文明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
正是在这种平衡点上,文学作品才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学创作是一种关注现实与历史的活动,文学创作者需要借助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思想资源,不断探索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互动关系,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价值。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反对脱离现实,极力强调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要求文学创作者关注社会和历史现实,关注人类命运和幸福。
同时,它也强调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和现代性,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合理融合,推崇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作家通过反思历史、揭示现实、探索人性等多种手法,把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性思潮融为一炉,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为当代文学增添了光彩和活力。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533d0a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d.png)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文学,作为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出了众多流派。
其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具有深远影响和鲜明特色的三个重要流派。
浪漫主义文学通常充满了激情与想象,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它常常将大自然描绘得神秘而美妙,赋予其象征意义,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情感。
比如,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景色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触发点。
浪漫主义作家倾向于塑造超越平凡的英雄形象,他们勇敢、坚定,追求着崇高的目标。
这些英雄往往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能够战胜种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冒险和传奇色彩,激励着读者追求自由和梦想。
现实主义文学则侧重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社会问题。
它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的阶级矛盾等。
现实主义作家深入到社会的底层,观察和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希望。
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像是一幅法国社会的全景图,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
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典型性,他们是社会中某一群体的代表,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反映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问题。
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形式和主题上与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它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规范,采用创新的手法来表达现代人的困惑、迷茫和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感到孤独、异化,与社会和他人难以沟通和融合。
比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变成了一只甲虫,这种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扭曲。
现代主义文学在语言上也常常追求创新,运用意识流、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从创作背景来看,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当时正值欧洲社会的变革时期,人们对封建制度和旧秩序感到不满,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东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
![东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46bc90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a.png)
东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浪潮,东方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东方主义是一种将东方文化视为特殊和神秘的观念,它源于西方对东方的好奇和向往。
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东方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思想倾向,它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东方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东方主义将中国文化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这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作家可以通过描绘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古老的哲学思想,将东方的神秘感和独特性展现给读者。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描写中国农村的传统生活和宗族文化,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这种东方主义的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吸引了国际读者的关注。
其次,东方主义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东方主义往往将东方文化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这种观念可能导致对于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和误解。
作家在创作中需要注意避免陷入东方主义的陷阱,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描绘中国文化的神秘性,而是要通过真实的刻画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作家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创作定位,不能只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和口味,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
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东方主义不仅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的创作上,也体现在对东方其他国家文化的创作上。
中国作家通过对其他东方国家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借鉴,将东方的文化元素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种东方主义的创作方式不仅为作家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也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然而,东方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东方主义可能导致对中国文化的浪漫化和神秘化,忽视了中国现实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作家在创作中需要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展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东西方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
![东西方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e09e3a0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b.png)
东西方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经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和西方文学中,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个常见的文学流派。
这两种文学流派不仅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而且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不同特点和运用方法。
一、写实主义写实主义是在文学创作中强调对现实世界客观事实的描写和展示。
写实主义反对虚构和夸张,强调“事实胜于雄辩”,写作要真实,写作要有准确和充分的细节与描写。
写实主义认为文学是一个镜子,能够反映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真实状态,从而揭示其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中国的写实主义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主要是反对古典文学的虚构和浪漫主义,追求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反映。
西方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则始于19世纪,主要代表作为法国的小说《红与黑》、俄国的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的小说《呼啸山庄》等。
这些小说通常以现实世界为背景,人物和事件的描写都力求真实。
比如《红与黑》描写了一个年轻人为了向上爬而不择手段,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贵族和草根之间的阶级矛盾。
《战争与和平》描述了拿破仑时代的俄罗斯社会,从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时代变革和人类命运的体现。
《呼啸山庄》是一部描写英国封建领主家族间的仇恨、阴暗和迷茫的小说。
这些小说所强调的现实主义描写和真实性,为19世纪的小说注入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批判力量。
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视作品艺术价值的根本标准的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认为文学必须正视现实,不能夸大和骗取读者对于现实的幻想和期待。
同时,现实主义也强调作家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以达到直观真实和深刻的文学表达。
现实主义反映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对读者的诚实和尊重,这也是现实主义在20世纪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现实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到1949年前形成的。
一些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陈独秀的《革命的时代》、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士兵神话》等。
浪漫主 义现实主 义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浪漫主 义现实主 义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99c882b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8.png)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文学的世界犹如一片广袤的森林,其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如同三棵参天大树,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又在某些方面相互交织。
要深入理解这三个文学流派,就需要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一番探究。
浪漫主义文学流派通常强调情感、想象和个人主观体验。
它犹如一团炽热的火焰,燃烧着激情与梦想。
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奔放而不受拘束的。
作家们常常借助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奇幻、神秘的世界。
他们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灵魂的栖息地,是能够激发灵感和情感的源泉。
比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其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充满了深情与赞美,将自然视为心灵的寄托。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们可能是英勇无畏的英雄,也可能是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叛逆者。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常常超越了现实的束缚,展现出人类内心深处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
像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但其内心的善良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他成为了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则像一面镜子,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它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们通常以冷静、理性的笔触,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他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挣扎。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通过众多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全貌。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平凡而真实的,他们具有复杂的性格和多面的人性。
作家们不会刻意美化或丑化人物,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呈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例如,在狄更斯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善良的孤儿到贪婪的商人,每个人物都仿佛是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的。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则像是一场颠覆传统的实验,充满了创新和挑战。
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常常运用意识流、象征、荒诞等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认知。
关于东西方文学的研究报告
![关于东西方文学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bed5c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d.png)
关于东西方文学的研究报告东西方文学是指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两者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国家的文学传统和风格。
虽然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研究报告将探讨东西方文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
一. 起源和发展东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
其中,中国文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文学作品出现在古代的诗经和书籍,如《论语》和《道德经》等。
印度文学则以梵文为基础,包括古代的吠陀经和摩诃婆罗多等。
日本文学则独立于中国文学,以古代的万叶集和源氏物语等作为代表。
西方文学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其中希腊文学以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为代表,而罗马文学以维吉尔的诗作《埃涅阿斯纪》和奥维德的《变形记》等为代表。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经文和圣徒传记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特点和风格东方文学注重意境和哲理,在表达方面强调间接和象征性的手法。
同时,东方文学也有着丰富的修辞技巧,如夸张、对仗和比喻等。
东方文学作品通常涉及情感、自然和人情世故等主题,如中国古代的辞章和日本古代的歌谣。
西方文学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节的发展。
西方文学作品通常是线性的叙事结构,强调冲突和逻辑的连贯性。
此外,西方文学的角色刻画和对话也很重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狄更斯的小说等。
西方文学还较为注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风格。
三. 影响东西方文学在各自的地域内都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方文学对诗歌和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诗歌对日本古代的歌谣影响很大,而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在印度的佛教中得到了传承。
西方文学则对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文学有着广泛的影响,如俄国的托尔斯泰和法国的福楼拜等。
此外,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对诗歌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德国的歌德和英国的拜伦等。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对比研究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ab161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b.png)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对比研究在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
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取向。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深入揭示社会问题。
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具体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描写来呈现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刻画,力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关注于个体内心的体验和意识流的呈现。
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在欧洲兴起,并逐渐传播到全球。
与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社会现实不同,现代主义文学追求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思维方式。
它以细腻的心理描写、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一些符号象征手法为特色,通过引发读者的感性共鸣,传达作家的思考和创作观念。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现实主义文学通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展开,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常常采用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穿插在一起,以此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叙事效果。
此外,两种文学流派的语言风格也截然不同。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是简洁明了的语言,以直接的方式传递思想和情感。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敏感性,经常采用象征、抒情和意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诗意和审美价值。
尽管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存在这些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对当代文学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使得文学走入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塑造出许多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是文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提倡了创新和多样性,为后来的文学实验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61f1cf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3.png)
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摘要:一个民族是有着鲜明的特征的。
既然每个民族都有“只属于他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点、特殊性”,那么,作为一个民族观念形态的文学,也就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民族的烙印,即民族特点。
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学有其独特的色彩,才使一个民族的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
本文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学;民族传统文学;融合;发展文学的民族特点是构成民族文学的基本因素,离开了文学的民族特点,也就没有民族文学可言了。
与民族构成的内涵相一致,民族特点也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
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使之实现现代化,这与处在变革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施加限制,把这种影响纳入到积极地重建民族新文化的轨道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
前者作为浪漫主义者的自觉追求,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后者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是浪漫主义者基于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自然地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思维方式来接受西方文学的观念、准则,或对此加以无意识地误读的结果。
一、民族传统文学的特点就其内容而言,包括民族题材、民族性格、民族习俗、民族宗教信仰等;就其形式而言,包括民族语言、民族体裁和民族表现手法等。
而其中,民族题材、民族性格和民族语言对于构成民族特点的作用尤其重要。
先看民族题材。
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看,文学和生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各民族特殊的历史和生活,是文学民族特点赖以形成的源泉。
没有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就产生不了民族文学。
反之,不能真实地揭示民族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文学。
再说民族性格。
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典型反映生活。
同样,作品的民族特点,主要是通过具有独特性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这是因为,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过程中,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动地表现出民族的心理素质。
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367cf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a.png)
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于民族自豪感的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罕见的传承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和表达。
作家们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融入其中,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是对社会现实及时的反映。
中国作家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反思。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社会阶级、道德观念、城乡差距等,作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评是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表达,作家们通过文学的力量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也是对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其他国家有着日益密切的交往。
中国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让中国人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社会。
通过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形象大使的角色,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家在表达民族主义时可能过于狭隘,强调了对外界文化的排斥和自我封闭。
这种倾向可能会阻碍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限制了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在表达民族自豪感时,可能忽略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简化了中国的民族认同。
这种过度强调同一性的倾向会削弱中国社会的文化多样性、民族和谐与共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现代文学需要继续创新与开放。
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与传承
![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1e6157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b.png)
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与传承近代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主义的浪潮中,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主义相结合并进行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与传承,并探讨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独特性。
而民族文化则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需要作家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作品。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可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机遇。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对传统形式的颠覆和突破。
通过将民族文化与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们可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同样,拉美文学家马尔克斯通过将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了拉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和形式常常较为复杂和晦涩,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民族文化通常以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结合两者时,作家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持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性,又能够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作品。
另外,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因此在结合时需要尊重和体现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这就需要作家们具有广泛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以避免简单地将现代主义的形式和语言强加于其他文化。
在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与传承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东方近现代文学概述
![东方近现代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507d96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2.png)
东方近现代文学概述第三章近现代文学第一节概述东方近代文学是指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文学,即亚非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文学。
这个时期,西方各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古老国家的大门,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扩大。
东方近代文学是过渡时期的文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不够成熟。
它虽然不像欧洲近代文学那样成就卓著,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和印度这两个受西方影响较早的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后分节介绍)。
总起来分析,东方近代文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大多数进步作品的中心内容广泛反映了东方各国人民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
其次,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很大,一些国家文学社团林立、流派众多,变幻不定。
这种现象在日本尤为突出,最有代表性。
一些带有东方特色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文艺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短促的时间内迅速流行又很快消失。
文学创作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
再次,作家数量剧增,作品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成果显著。
这些变化在日本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职业作家开始出现,并表现出十分特殊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作家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家已具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独立的人格及精神世界,成为主动传递时代精神的先驱,对东方各民族的思想启蒙及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第四,东方近代文学在亚洲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东方近代文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它打破了中古文学的某些陈规和传统的束缚,创造了一些新的文学样式。
如日本的政治小说、私小说,朝鲜的新小说,印度的政治抒情诗等,内容上也开始从脱离实际的古老而陈旧的题材转向描写平民的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的斗争,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文学中的差异主义与主题创新
![现代文学中的差异主义与主题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649b1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f.png)
现代文学中的差异主义与主题创新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的媒介,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差异主义和主题创新成为了现代文学的两个重要特征。
差异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主题创新则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关注当下社会的问题和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差异主义与主题创新。
一、差异主义的表达与追求差异主义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观点,这种差异性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在现代文学中,差异主义的表达和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差异主义在文学形式上的表达。
现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
这些不同的文学形式给作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空间,使得每个作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思想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其次,差异主义在主题选择上的追求。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多种多样,涉及社会、人性、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不同的作家选择不同的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最后,差异主义在人物塑造上的追求。
现代文学作家注重对人物的刻画,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来展现人物的独特性。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差异性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主题创新的突破与关注主题创新是现代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关注当下社会的问题和现象。
主题创新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主题创新在社会问题上的关注。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来关注和探讨这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权等等。
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切,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主题创新在人性问题上的关注。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性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冲击。
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索,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探讨人性的善恶、矛盾和追求,引发读者对自身内心的思考和反思。
民族传统文学中西文学对比发展【论文】
![民族传统文学中西文学对比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83f2c8a76e58fafbb00354.png)
民族传统文学中西文学对比发展摘要: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实证的传播与接受史的研究,起源于中印文学研究领域,相对而言,中外文学之间的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则起源并展开于中西(中国与欧美各国)文学比较研究领域。
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生事实联系的历史较为晚些,实证研究的资源远不如东方各国文学关系史那样丰富,而且西方文化与东方及中国文化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体系,也适合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的平行研究。
本文将主要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学;民族传统文学;内涵;融合;发展就民族性说,中国人偏重实际而不务玄想,伦理信条最发达,而有系统的玄学则寂然无闻;表现在文学上,关于人事及社会问题的作品最发达,而凭虚结构的作品则寥若晨星。
中国民族性是最“实用的”,最“人道的”。
它的长处在此,它的短处也在此。
长处就是重视人际关系,使涣散的社会居然能享到二干余年的稳定,短处在它过重人本主义和现世主义,不能向较高远的地方发空想,所以不能向高远处有所企求。
社会既稳定之后,始则不能前进,继则因其不能前进而失其固有的稳定。
朱光潜认为,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有三种[1]。
第一种,也是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欣合,第三种是泛神主义,即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感受到其神秘超人的力量,自然的崇拜于是成为一种宗教。
这是多数西方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中国诗人很少有达到这种境界的。
在哲学与宗教方面,朱光潜认为,“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
一、民族传统文学的内涵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土壤与文化积淀之上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吸收、融汇域外其他民族文学的活性养料与有益范式,但这并不能完全更换其牢固的生命根须。
越是有生存活力的文学,越不会消褪其民族生活与民族精神的纹章徽记,不会割断其与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天然联系。
无论中国文学还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历史,均提供了此种昭示。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597a9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2.png)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桥梁。
中西文学代表着东西方两大文化传统,其本土特色体现在很多方面。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
中文文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中文文学作品中常以诗词歌赋形式呈现,营造出优雅、典雅的意境。
而西方文学则以希腊罗马神话、圣经等为背景,独特地塑造出了神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西方文学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以及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体现在创作思想上。
中文文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道德伦理的塑造和思想的深度。
从古人文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人生、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西方文学中诸如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思潮的影响,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思想来源。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还展现在创作技巧上。
中文文学中常见的象征和意境描写手法,使作品更具诗意和美感。
以古代的诗词为例,常采用比喻、典故、寓意等手法,使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可以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而西方文学则常使用详实的描写和对话,通过对人物的真实心理和人类社会的揭示,展现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场景。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还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
中文文学注重文化的审美,对作品的批评往往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相联系,更加注重文学表现形式的技巧和审美效果。
而西方文学的批评则更注重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作者意图的分析,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的关系。
中西文学作为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代表,各有其本土特色。
中文文学注重道德伦理的文化传承、诗意的表达手法和审美效果的追求;西方文学则更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个人主义的表达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些不同点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为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想 留下几 部 第 一流 的 作 品 , 是 其 目的 还 是 为 了独 但
遍 出现启蒙运动 和启蒙文学 , 东方启蒙运 动源于寻求国家富 强 的民族主义 目标 , 因而启蒙始终与 民族 主义相生相伴 。在 文学领 域 , 方 的启 蒙 文 学 成 为 民族 主义 文 学 的 早 期 形 东
德、 善良的面纱 , 现 非洲人 民 的苦难 与 民族 意识 的觉 醒 。 表
印尼作 家 马尔 戈 的 《 牛 娃 》 放 以象 征 手 法 , 放 牛娃 的视 角 表 从 达 反 抗荷 兰殖 民统 治 的 决 心 。 其 次 是 追 求 审 美 的 功 利 性 和
民族颂 诗和史传文学 中, 故土 和王 朝政 权的认同也是 民族 对 意识的表现。而西 亚地 区特 定的 历史文化 使其成 为东方文
关键 词 : 东方民族主义文学; 东方现代主义文学; 差异; 融合
中 图分类 号 : 0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 1 5 8 (0 0 0 0 0 0 1 0— 3 A 10 — 9 1 2 1 )5— 13— 4
当我 们 对 2 0世 纪 东 方 文 学 进 行 回顾 和 展 望 时 , 族 主 民 义 文 学 和 现 代 主义 文 学 都 是 不 可 回避 的 、 有 理 论 和实 践 意 具 义 的 重 要课 题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方 民族 主 义 文 学 与 东 方 现 东 代 主 义 文学 是东 方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相 反 相 成 、 动 并 进 的 两 股 互 文 学 思 潮 , 研 究 两 者 的 关 系 , 先 必 须 梳 理 两 者 的 发 展 脉 要 首 络 , 讨 两 者 相 同 和 不 同 的特 质 。 探
不追 求 名 誉 , 吃 的 就 行 , 不 渴 望小 轿 车 和 别 墅 。 无 疑 , 有 我 我
一
方社会特点 的现 代 民族 主义文学 思潮。“ 10余年 里, 在 5 东 方现代 民族 主义文学思潮的纵向发展经历 了三个 阶段 : 第一
阶段 ,9世 纪后 半 期 至 2 l O世 纪 初 期 。 这 一 阶 段 东 方 各 国 普
对英国殖民印度 民众 的愤 懑 ; 喀麦 隆 的费 丁南 ・ 约诺 的 奥
东 方文 学 作 品 中蕴 含 的 民族 意 识 源 远 流 长 , 源 头 可 以 其 追 溯 到 东 方 古代 原 初 性 民族 神 话 中的 “ 族 意 识 ” 辨 。其 后 的 《 仆 的 一 生 》 一 个 黑 人 奴 仆 的视 角 , 开 殖 民者 文 明 、 童 从 撩 道
态 。 … 这 时期 , 蒙 文 学 作 家 很 多 具 有 民 族 运 动 领 袖 ‘ 要 与 周 围 世 界 隔 绝 ’ 乌 尔 ]2 不 。
都语作家伊克 巴尔认为 ‘ 文学 的意义和 价值 , 就在 于必须反
映生 活 ’ 号 召 作 家 “ 悉 民族 的 脉 搏 ’ , 熟 。孟 加 拉 语 作 家 伊 斯
民族 运 动 。他 们 的作 品 记 录 着 东 方 民族 寻 求 民族 解 放 道 路 的 困惑 和 思 索 。
文 学思潮和流派 , 两者在发展脉络 、 创作主题 、 审美标准、 创作 成果等方 面存在一些特质上 的差 异, 由于东方社会 但 的特殊现实和文化 , 两者在民族精神 的表现 、 群体意识的加强、 内向和外向的转 变等方面 又有一 些交融。将 两者进 行对比研 究 , 能更好 地 了解东方文学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
第3 4卷 第 5期
21 0 0年 9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i  ̄a n esy P i sp yadSca Si cs ora o Xa nU i rt( hl oh n oi c ne ) n v i o l e
Vo. 4 No 5 13 .
学 中 最早 产生 民 族 主 义 文 学 的 区 域 。到 了 1 9世 纪 中期 , 由 于 西方 经 济 文化 的 入 侵 , 方 社 会 作 为 回 应 , 成 了具 有 东 东 形
现实性 , 主张文学 具有 明确 的 目的意识 , 反对 “ 为艺术 而 艺 术” 。印度现代文坛 巨擘普列姆 昌德曾声 明“ 现在 我最大 的 愿望就是我们在独立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不追求金 钱 , 因为
各民族在 完成传统文学 向新文学转型的过程 中 , 民族 主义文
学 思 潮 达 到 了 自觉 性 、 普遍 性 、 践 性 和 统 一性 的 程 度 , 国 实 各
都产生了一批在文学 史上 占据显著 地位 的民族 主义作 家和
理论家。 _ ”l 他们 的创 作 和 理 论 活 动 , 分 展 现 了 东 方 现 代 充 民族 主 义 文学 思 潮 的原 则 和 特 征 。 首 先 是 反 对 殖 民 统 治 , 要 求 民族独 立 。如 印 度 英 语 作 家 安 纳 德 的 《 叶 一 芽 》 达 了 两 表
拉姆认为 , 文学应为祖 国独立事业服务 , 出‘ 上受压迫灵 发 世 魂的痛苦呐喊 ’ 。在文学是工具 、 是呐喊 、 是号 角的艺术主张
之 下 , 多文 学 家 自觉 地 以 文 学 服 务 于 当 时 的 民 族 解 放 斗 许
份, 如菲律宾 的黎萨尔 , 埃及 的巴鲁迪 , 印度 的狄 洛吉奥 、 般 吉姆等 , 他们既是启蒙 主义 作家 , 同时 也积极参 与了各 国的
S p .,01 et 2 0
东 方 现代 民族 主 义 文 学与 现 代主 义文 学 的 差异 与 融 合
刘 舸
( 南大学 湖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08 ) 10 2
摘 要 : 作为研究对象, 东方民族主义文学与东:J代主义文学是 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相反相成、 hL - 互动并进的两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