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重要流派和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法国,萨特《禁闭》,加缪《局外人》《鼠疫》,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萨特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哲学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三幕悲剧《苍蝇》,代表作独幕悲剧《禁闭》,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独幕剧《恭顺的妓女》,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幕哲理论证剧《魔鬼与上帝》,最具争议的7幕悲剧《脏手》,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

思想倾向: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文学介入论”1.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萨特的艺术风格:1.极限境遇2.自由选择的人物《禁闭》最初取名《他人》全剧只有四个人物,一个是不参与剧情的侍者。

报社男编辑加儿散生、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同性恋)、贵妇艾丝黛尔(色情狂)。

名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含义: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他他人对你的理解,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禁闭》艺术特征:1.题材的荒诞性2.境遇的极限性3.哲理的深刻性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后现代主义大师

后现代主义大师

他的代表作之一
---美国波特兰市的市政厅大楼

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 些怪,一种未曾见过的 形象,既不像充斥世界 的冷冰冰的火柴盒式现 代建筑,也不同于法国 凡尔赛宫那样繁琐的古 典主义建筑。它平面方 形,是个粗粗的方方筒 子,如果不是进行了多 种的立面划分,并加上 色彩和装饰,它简直像 一个巨大而沉重的下蹲 的实体,一个傻头傻脑 的家伙。



现代派建筑所关心的主要是局限在初始 含意的区域内,即功能的区域。 功能主义者关心的重点是在这个区域中, 用一套法则替换另一套法则——例如, 用取决于房屋用途的非对称构图替换。 古典的建筑构成法的对称构图,就象 勒·柯布西埃的巴黎瑞士学生宿舍一样。 格雷夫斯主要关注的是二次含意的区域: 他感兴趣的不是规律间的替换,而是要 展示这些规律,那就是展示常用惯例及 常规禁例,他借助对现代派建筑词汇的 释义或引用来达到上 述的目的。
格雷夫斯的水壶

这把水壶具有一个最突 出的特征--在壶嘴处有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鸟形 象,当壶里的水烧开时, 小鸟会发出口哨声,非 常形象。会吹口哨的水 壶最先是在1922年芝 加哥家用产品交易会上 展出的,是一位退休的 纽约厨具销售商约瑟 夫·布洛克,在参观一 家德国茶壶工厂时得到 灵感设计的。格雷夫斯 设计的水壶上,有一条 蓝色的拱形垫料,能够 保护手不被金属把的热 量烫伤;它的底部很宽, 这样能够使水迅速烧开, 上面的壶口也很宽,便 于清洗。
后现代主义大师 ----迈克尔。格雷夫斯
什么是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 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 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 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 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 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 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文学解码:博尔赫斯、品钦等作家

后现代文学解码:博尔赫斯、品钦等作家

• 哲学思潮的影响:存在主义、结
芽期
说等多种流派
构主义等
•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文学的繁
• 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博尔赫斯、
• 社会文化的变革:消费主义、媒
荣期
品钦、约翰·福尔斯等
体普及等
•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现代
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后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与表现手法
01
批评
• 缺乏深度与内涵,过于追求形式与技巧
• 过于讽刺与荒诞,缺乏真实感与人文关
怀
• 过于强调个体主义,忽视社会整体与历
史背景
02
挑战
• 如何在保持个性与特色的同时,兼顾文
学的传统与价值
• 如何在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中,找到自己
的定位与方向
• 如何在消费主义与媒体普及的背景下,
保持文学的精神与品质
后现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 精致的叙事技巧:非线性叙事、

时空穿插等
• 寓意丰富、内涵深刻的语言表达
博尔赫斯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 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与理论
• 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
• 创作了大量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
深远影响
《阿莱夫》、《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


价值
意义
• 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手法与形式
• 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启示
• 拓展了文学表现的主题与视野
• 对理解当代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后现代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
传承
演变
• 后现代文学的精神与理念在当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海勒

后现代主义文学海勒

“黑色幽默”一词译自法语,是法国超现 实主义者(布勒东和艾吕雅1937论著 《黑色幽默》)最早使用了这个术语。
1965年,[美]弗里德曼编辑一个选本《黑色 幽默》 ,收集了海勒、品钦等11个美国 作家和一个法国作家的作品片断。 1965年,另一个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论文 《致命一蛰的幽默》中,也把这一类型的 作品叫“黑色幽默”。
“这条军规规定,面临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 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乃是头脑理性活动的 结果。奥尔疯了,可以允许他停止飞行,只要他提 出请求就行,可是他一提出请求,他就不再是个疯 子,就得再去执行飞行任务。倘若奥尔再去执行飞 行任务,那他准是疯了;如果他不肯再去,那他就 没有疯;可是既然他没有疯,他就得去执行飞行任 务。倘若他去执行飞行任务,他准是疯了,不必再 去飞行;可是他如果不想再去,那么他就没有疯, 他就非去不可……”
2、主题思想
小说以二战间驻扎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基地 上的一支美军航空中队活动为题材,围绕飞行员 尤索林要求停止架机飞行和复员回国的事件,以 嘲笑戏谑的风格(“黑色幽默”),暴露了美军 内部的腐败黑暗,更揭露了正直的人无法在黑暗 环境中取胜甚至生存,以此喻示美国社会及人类 处境的荒谬性。
3、“反英雄”尤索林
象征意义
第22条军规代表了一种捉弄人的乖戾的社会力 量,是灭绝人性的官僚机构的象征。它无处不 在,成为弱小人物的命运之网;它具有支配一 切的神奇力量,人无法逃避它,只能消极地受 其捉弄。“第22条军规” 成为美国社会“有组 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的绝妙概括。
链接: 人生和世界充满悖论
强盗的难题
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普通 军人的代表。他是荒诞社会中的清醒 者,他看穿了隐藏在“第二十二条军 规”背后各种阴谋,在他的身上没有 传统英雄那种崇高壮烈的英雄行为和 高尚品格,他是20世纪世界文学画廊 中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 形象。

外国文学史12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12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路上》 。
凯鲁亚克
尤内斯库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60年代在法 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西方戏剧舞台 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
法国的欧仁·尤内斯库(1912─ )是 荒诞派戏剧的开创者与主将。代表作《秃 头歌女》 是典型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 代主义文学(1950)。
塞缪尔·贝克特(1906─ )代表作 《等待戈多》(1952)
稀奇古怪的意象牵扯在一 起,从而在语言的层面创造怪异而 迷幻的感觉。 5. 3. 小说规模恢宏、体例庞杂,具有片断化、散文化的文体以 及隐喻性特征
海勒
约瑟夫·海勒(1923一2019 ),美国当代著名 作家。他既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 又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始作俑者,对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主要作品
《出了毛病》 《像高尔德一样好》 《第二十二条军规》
《出了毛病》
《出了毛病》中主人是一家大公司的职 员,他总感到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害怕他人,同时也 觉得别人害怕他。
《出了毛病》书影
《像高尔德一样好》
1979年,海勒写出了一部描写美国官方内 幕的政治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这是 继《第二十二条军规》后又一部有重要价 值的杰作。小说以犹裔教授高尔德为主人 公,他嘴上谈什么“原则、事业、方式、 理想”,心里的却是“商品、金钱与名 誉”。他曾打算抛弃妻子和孩子,曾与外 交官的独生女私通,曾同时和两个女人胡 搞,过着荒唐的生活。在受尽奚落和侮辱 后,决心脱离白宫官场生活。小说中出现 过艾森豪威尔、约翰逊等政要的名字,但 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小说通过高尔德的 社交、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描写,涉及到 主人公以及周围人堕落的私生活和空虚的 精神世界,是上层社会的绝妙写照。

后现代主义作家

后现代主义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小说家,以想象诡谲,风格多变,擅长杂糅实际和幻想以及抽象的哲学和科学观念,并诉诸具体生动的叙事方式呈现,而闻名国际文坛。

著名的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夸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在古代经典作家方面,论者常拿他比拟薄伽丘、但丁、伏尔泰、斯威夫特等人。

意大利当代著名学者兼小说家艾柯说:“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想象宇宙以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在现代和后现代作家方面,他常与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相提并论。

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其惊人的创作才能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和《看不见的城市》三部小说。

这三部小说叙事风格独到,都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卡尔维诺竭力打破循规蹈矩、相沿成习的小说叙事,大胆运用立体魔方叙事、塔罗牌叙事、连环套叙事和时间零叙事等结构模式,向我们展示了小说发展的无限可能。

批评家迈克尔·伍尔在谈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时,推崇他是“构思缜密,幻想神奇,用字精准而可信的建筑师”。

卡尔维诺十分注意让阅读他小说的读者能够进入角色,与小说中的人物,与小说的作者,一起去认识艰难、迷乱的现实生活,去突破一座座“迷宫”(这是卡尔维诺对错综复杂、不可捉摸的外在世界的比喻)。

读者通过阅读,通过思考,去体验一次现代人的生活境遇的精神旅程。

这正应了卡尔维诺的一句名言:阅读就像在丛林中前进。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相对性。

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然的,每一部著作都仅仅是一个文本,作者的主体性地位消失,没有中心思想,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而作品谈不上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

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便是以巧妙奇特的行文方式,破碎凌乱的结构布局,屹立于众多文学作品中,打破了文本的整体性,重塑了一种新型的文本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

(外国文学)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3、情节内同具有荒诞性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

技巧的创新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主要流派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时间、地点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星雨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50年代形成于法国,60年代是创作高潮,70年代进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其,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出现了一波创作热兴起于50年代初,衰落于60年代,成员大多是不满现实、愤世嫉俗的大学生,他们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反传统的文学创作来反叛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最重要得文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于30~40年代,盛行于50~70年代,至今仍富于生命力特征1、以表现人声的荒诞为基本主题2、以表现形式的荒诞为基本艺术特色1、注重写“物”2、人“下意识”的主观世界的“真实”3、注重艺术贪多、创新(视觉派、心理时空网络、时空迷宫、迷宫体结构、立体对称结构、绘画法结构、文字变化、文字离线)4、读者的参与、探索作用1、追求“自发表现”2、题材内容上不受任何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热衷于表现色情、暴力、堕落、吸毒、犯罪等3、艺术上追求突破传统文学的规范,突破题材限制,用标新立异的技法和布景加工的底层人的粗鄙口语表现人的余年,感官印象等1、喜用题材:科技、有概括性、启发性2、主题:表述世界荒诞3、幽默艺术:寓悲于喜的4、人物形象:反英雄式的5、叙事结构:反小说1、利用幻想的现实(神话、民间传说、拉美传统文化观念等)表现真实的现实,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2、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象征、荒诞、意识流)代表作家及作品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娜塔莉·萨洛特《怀疑的时代》《无名氏肖像》《行星仪》小说、诗歌:凯鲁亚克《在路上》金斯堡《嚎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此流派诞生的标志)《玉米人》1贝克特《等待戈多》《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阿达莫夫《弹子球机器》《大小手术》热内《女仆》《阳台》品特《生日晚会》(恐吓的喜剧著称)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阿兰·罗伯·格里耶《橡皮》《窥视者》米歇尔·布托尔《变》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羊童贾尔斯》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卡彭铁尔《这个世界的王国》路而附《佩德罗·帕拉莫》(标志此流派成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枯枝败叶》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的潮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对传统观念和现实世界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反思。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给予作家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讨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红高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为线索,通过多重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他们的命运被历史和现实所束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莫言通过对语言的创新和对叙事方式的颠覆,使得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是余华。

他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对生死、痛苦和希望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通过碎片化的叙述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无常。

余华的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除了莫言和余华,中国现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女性主义和现代性的思考,以及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创新,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

另外,杨绛的《洗澡》通过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反思,以及对时间和记忆的探索,呈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现代人生活的图景。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冲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呈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实。

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创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试图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然而,后现代主义作品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得作品显得空洞和无聊。

另外,由于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惑和迷茫。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萨特的《恶心》和加缪 的《局外人》(1942年) 是存在主义最经典的两 部小说,它们描绘了一 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 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 些忧虑的、彷徨无主的 “多余人物”。
萨特
1964年作品《苍蝇》 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因为他 那思想丰富、充满自 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 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 发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放弃了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 不愿再承担政治家、哲学家的重任。西方 社会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则,价值的变异, 自由的变态,各种解放运动的风行,全球 范围的分裂和派系倾轧,恐怖主义肆意嚣 张,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构成了 一幅没有权威,丧失中心,处于分解状态 的世界图景。社会心理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他人就是地狱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 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
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 来使自己得到解脱。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 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 放。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 己是否真的还存在。”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 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 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如 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 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她一方面把艾丝 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 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 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 称。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 发展,同时又悖离和超越的文学现象。 它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 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 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 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特点,主要流派组成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特点,主要流派组成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特点,主要流派组成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变密切相关。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西方社会迅速进入信息时代,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和数码复制技术使信息迅速膨胀。

一方面,图像和影视文化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网络等电子媒介方便地扩散,网络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廉价迅捷的作品发表途径,五花八门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超文本小说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

这些新因素不断挤压着现代主义精英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把文学推向大众化、平民化和娱乐化。

文学艺术日渐失去昔日的光环,作家们也不再板着面孔对待读者和文学本身,而是更多地采取一种戏谑、调侃的态度。

不仅调侃读者,也调侃文学和文学传统本身。

另外,20世纪后半叶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理论家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对差异和不稳定性的推崇,对本质中心等深度模式的解构和对意识形态的不信任引发了作家们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极端者甚至发展为一种无所谓的虚无主义态度。

追求建设性的目标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尽其所能打破传统才是唯一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各具特色,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

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主题、形象、情节和语言都呈现出不确定性)、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从20世纪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背离和超越。

它们继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将其推向极端。

从艺术形式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探索还停留在打破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手法并力图有所创新的阶段,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倾向于放弃艺术形式,甚至从根本上反对艺术形式本身。

从思想倾向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文化还抱有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对人生的无意义和世界的荒谬性还表现出痛苦和焦虑,,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家则换了一幅嘲讽和调侃的面孔,他们相信,与其毫无结果地思考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如对它们投以轻蔑的一笑。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对艺术、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思潮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并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他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鲍德里亚的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中符号和象征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物品不再仅仅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而更多地成为了象征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的符号。

他的著作《消费社会》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指出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所代表的意义和形象。

这种对消费文化的深刻洞察,使得他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人物。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是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解构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如主体与客体、真理与谬误等。

他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其中隐藏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德里达的思想挑战了传统哲学的基础,对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著作《论文字学》等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对“后现代”进行了定义和阐述。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的怀疑和否定。

现代主义往往依赖于一些普遍的、统一的理念和价值观,而后现代则强调多样性、异质性和局部的叙事。

他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知识、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新思考。

福柯(Michel Foucault)同样是后现代主义领域的重要思想家。

他的研究涵盖了权力、知识和性等诸多领域。

福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了权力是如何在社会中运作和渗透的。

他的著作如《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等,展示了权力对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作用,打破了人们对权力的传统理解。

▎艺术已经死亡

▎艺术已经死亡

▎艺术已经死亡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起源发展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

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

”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

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

西方艺术史: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杜尚【147】

西方艺术史: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杜尚【147】

西方艺术史: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杜尚【147】后现代主义的艺术17世纪中叶,普桑(Poussin)认为古典绘画只不过是"关于非肉身事物的观念"。

这一论断已经显露出艺术品与观念艺术家之间的联系。

然而,直到20世纪初,艺术家们才真正开始质疑传统艺术中对于质感和完美的强调和追求。

达达主义者们以文字游戏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和艺术理念,实则已开"观念"之先河。

而杜尚(Marcel Duchamp)的出现及其作品,则对观念艺术后来的蓬勃发展影响深远。

杜尚即使不能被称作观念艺术的鼻祖,至少也是观念艺术的重要思想源泉。

约瑟夫·孔苏斯(JosephKosuth)曾说过:自杜尚以后,艺术就在观念的层次上存在着。

杜尚是20世纪艺术史上最"出名"的艺术家,他极端引人注目,同时又"臭名昭著"。

杜尚之后的许多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乃至艺术界发生的方向性的变化,都同他有关。

有人骂他,说他动摇了艺术殿堂的"神圣"根基;也有人赞他,称他为真正领会并表现"艺术"真谛之第一人。

不论人们褒贬如何,历史评价怎样,讨论观念艺术,杜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源头。

他在晚年的访谈录中说道,这些现成品的选择从来就不是依据什么审美原则,有时候甚至是故意去违背现存审美原则和标准。

它们是以视觉的"无所反应"为基础的,不讲任何高雅或者粗俗的审美情趣。

偶尔写在现成品上的短句,也不是作品的标题,而是"把观者的思想带到另外一种主要是受字眼支配的领域中去"的媒介。

他说,现成品可以是艺术品,相反,艺术品也可以成为日常用品,可以把伦勃朗(Rembrandt)的画拿来当烫衣板。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独创性",是一种特别的、唯一的东西,但是杜尚说:"在传统意义上讲,现今存在的几乎每一件现成物体都不是原物。

后现代主义艺术介绍

后现代主义艺术介绍

A.高技术风格(High-Tech)
a.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法国巴黎 1976年(The Cutural Center of Georges Pompidou,Piano and Rogers, Paris)内部
A.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High高技术风格 Tech)
b. 伦敦洛依德保险公司大厦 1986年落成的伦敦洛依德保 险公司大厦 (The Lioyds Insurance)也是由罗杰斯设 计的,其风格与蓬皮杜如出 一辙。
贝尔归纳的社会变革
从设计领域中观念变革角度归纳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
1.由于科技进步,技术已经不构成设计中的难题,工业品被消费者要求具有文化品 格,并且在人为环境中产生审美的感情效应。 2.第三产业的发展,使设计师不仅要求对实体的物进行合理的设计,更要注重全社 会的组织,秩序,文化活动的设计。 3.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群体促使设计风格演变趋向时尚追求和形式化倾向。 4.宇宙空间的开发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使技术的表现独立成为设计表现的主题。 5.化学工业的发展为设计领域提供了广泛采用的普及型材料。 6.智能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多样化,个性化,非标准化设计需求提供了有效的 工具和手段。 7.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公众参与形式的出现。
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The Cutural Center of Georges Pompidou,Piano and Rogers, Paris) 由英国建筑家皮埃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设计。 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 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 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 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 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查尔斯· 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 良的意大利广场(Piazzad ' Italia , New Orleans , Louisiana , 1977-1978 ) ,大量 采用古典拱门作为广场装饰,完全 没有把拱门作为功能结构,而仅仅 是装饰而已,而重复、交叉的拱门 ,风格冲突、形式交迭,充满了玩 世不恭的调侃、冷嘲热讽的色彩, 是这种风格设计的最典型代表之一 。

20C后现代主义概述

20C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文学现象。

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它的正式出现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

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影响外,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罗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另外,诸如现象学、阐释学、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不同程度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其主要影响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05─1980)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三大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自由选择”。

德里达(1931-)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

其主要理论主张:解构中心、解构结构、解构文本、.解构阅读。

表现出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例。

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诸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等。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波普尔:科学伪证主义第一位泼洒后现代反权威主义、反教条主义理论图景的大师:卡尔·莱曼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猜测和反驳》(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s)《客观知识:进化论观点》(objective knowledge-on evolutionary approach)《自我及其大脑:相互作用的论证》(self and its brain-an argument for interactionismj)库恩:科学历史主义托马斯·萨缪尔·库恩(Thomas Samual Kuhn)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美国科学院士、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

代表作:《哥白尼学说的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科学革命的结构》《量子物理学史资料:目录和报告》《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非连续性》《什么是科学革命》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先后在英国大学、加州柏克利大学、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哲学教授。

代表作:《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理论的刚要》《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经验主义问题》夏皮尔:反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杜德理·夏皮尔(Dudley Shapere):当代国际学术界颇具广泛影响的美国哲学家。

代表作:《科学理论的结构》《理性与知识的探索》弗洛姆:后现代生存主义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美国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

代表作:《逃避自由》《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超越幻觉的链条》《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人之心——其为善为恶之天赋》《你像神一样存在:一种旧的及其传统的基本的解释》《希望之革命:趋向一种人性化的技术》《人的毁灭性分析》《占有还是生存》《论不顺从及其他论文》莱恩:后现代理解主义莱恩代表作:《分裂的自我》《自我与他人》《健全、疯狂与家庭》《理性与暴力》霍兰德:后现代主客融合主义诺曼·N·霍兰德(Norman N. Holland):代表作:《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德里达:解构主义德里达代表作:《人的终结》《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播撒》《文字语言学》《书写与差异》《解构与批评》《继续生存》福柯:反人本主义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代表作:《精神病与心理学》《疯狂与文明》《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的考古学》《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知识考古学》《什么是作者》《话语的秩序》《权利知识》《戒律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作为自由的实践的自我关照的伦理学》《性史》利奥塔:反总体同一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代表作:《力比多经济学》《话语、图像》《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罗蒂:后现代文化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哈贝马斯与利奥塔论后现代性》《偶然性、反讽和协同性》《客观性、相对主义好真理》《真理与进步》哈桑:后现代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代表作:《超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推测》《正义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想象、科学和文化变迁》《奥尔甫斯的解体:走向后现代文学》《创新/革故: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潮》《后现代转折: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杰姆逊:后文化心理逻辑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wson)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牢》《侵略性的预言》《大众文化中的物化与乌托邦》《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在金融海啸中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在金融海啸中的思考

输家仞 , 也主张期 待“ 朝向沉默的逼勤”伊哈布 ・ ( 哈 桑 )遣大概 有些悟 道的成 分 。 。 茬子 中有老 盘吉者 , 星
徼悟大道之真 人也 , 却悟而 不言 , 不言而死 。 可是那
蜂蝶 随潮的 後现代 的勇士们 大概是 永逮逵 不到遣
穗境 界的 。 反是我 们看 出他佣的烦 恼障 , 常使他们 沉 入深 不 兄底 的心 霆 的苦痛 渊薮 而不 能 自拔 。 遣
浪排 空的 睛代 。 在篓 肃界二 十世 纪有 一倜 幽囊 在
Ara g me t i h me n d n 蒋 引 自 r n e n t T a sa dHu o ; w h
岛子 《 现 代錾 衍 系 》 第48 ) 後 , 页
汤 因 比的 理输 被 视 蓐现 代 主羲 自毅 输 的滥
欧洲游 荡—— 後现代 主羲的幽重 , 它蛰伏 着、 潜行 着, 最後 成了排 山倒海 之势 , 致使 古希聪 到屣属
觞。 舆他差不多同睛 , 德圆屉史哲翠家斯富格勒 西
方的没落 一害 , 站在民族主羲 的立埸 , 有封 资本主
3 3
( 圆文 化 》 二 十 九 期 《 中 第
羲“ 怒其 不 争 ” 惋惜 , 的 悲觐 主 羲 , 的 他 有一 句 不
羲所 由麈生的背景 。 西方 资本 主羲前景黯淡 , 危横
四伏 , 方现代 文明 , 封西 他所骚现的病矗 , 比凿晴任
何一 倜早 者都 敏锐 。 以属西方 文 明的 自毅遇 程 他 正加速度前造 , 有十徊方面沉疴 已久 , 不能 自拔 : 、 l 原子戟争 。 、 2 技街 ( 如鼋膦技 衍的 曰新 月巽—— 范
寅。
“ 後现 代给善 ” 以别於後期 印象派 , , 富睛的篓衍家

文学流派知识:探索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后继者

文学流派知识:探索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后继者

文学流派知识:探索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后继者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对现代理性主义思想的批判和对多元文化、语言和敘事方式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承续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和艺术表现手法,但又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学,反映出人类在语言、身份、历史和文化等方面都面临了复杂而有待解答的问题。

如今我们谈论后现代主义文学时,已经不能再简单地以种族、性别、语言、民族的问题来说明这一流派,因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探讨的问题已经多元化、多样化,包括环境、权力、身份、历史、全球化等方面,同时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流派的转变和破裂、新敘事方法、前卫艺术等。

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依然在。

在此基础上,新兴文学流派在思想和形式上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洗礼”,不断推动着后现代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变。

其中,一些继承和发展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文学流派,已经逐渐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首先,以“亚洲灰色地带”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它们的创作在思想和内容上引领了“全球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

这些作品试图展现亚洲国家经历过的历史、人民和文化的复杂性,并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这些作品正面刻画了世界上日益重要的新型民族身份,充满躁动不安和不安全感的现实。

在风格上,这些文学作品通常应用了一种”灰色“情调,既不愿沉浸与任何一种国家或地域的主流文化,也不与局促的个人身份和自我认同感联系起来。

它们的敘事往往以陌生和隐晦为基调,不可预测的敘事技巧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使得这些作品显得异常复杂和难以理解,甚至让人感到后现代主义的精神下的人性深处处充满了不安和疑惑。

再者,还有一些文学流派通过在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主义的传统,例如“轮廓派”及其相关的流派。

“轮廓派”除了与前面所提到的“亚洲灰色地带”等流派同处于“全球性后现代主义”这一范畴外,它还通过对文字、形式和敘事手法的新探索来推进后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的艺术界有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它蛰伏着、潜行着,最后成了排山倒海之势,致使从古希腊到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主义艺术荡然无存,而从事古典艺术的人们步履艰辛,飘泊栖迟。

英国画家查普曼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后现代绘画”,以别于后期印象派,当时的艺术家不会太离谱。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于1961年出版,他提出的后现代,和今天的后现代艺术家大体无关。

他关注的是多元世界文化的地球村,而他的警世危言则开列得清清楚楚,他不仅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教主,实际上他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所由产生的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前景黯淡,危机四伏,对西方现代文明,他所发现的病灶,比当时任何一个学者都敏锐。

他以为西方文明的自杀过程正加速度前进,有十个方面沉疴已久,不能自拔1、原子战争。

2、技术(如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范注)。

3、空间开发。

4、极端的消费主义(如目前的次贷危机――范注)。

5、贪婪。

6、人口过剩。

7、污染。

8、混乱,已超过人类所能承受。

9、道德的裂隙技术权利与人类伦理准则的鸿沟(如今天世界不止一两处的克隆人的探究――范注)。

1 O、自我中心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权利意志――范注)。

汤因比的理论被视为现代主义自杀论的滥觞。

与他差不多同时,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对资本主义“怒其不争”的惋惜;而汤因比敲响的却是西方文明的丧钟,则有对资本主义“恨其不死”的愤怒。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渊博和智慧,他们的代表人物确是小有智慧、大有狡狯的折腾者。

杜桑在20世纪20年代的登场,成为
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也许他有些爱恶作剧,也许他不乏使用嘲弄手法的本领,于是在1 9 1 7年杜桑自一个商场购得的尿器,堂而皇之地引入美术馆,名之日“喷泉”,杜桑从而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当然在我们看来的不雅之举,西方评论家却煞有介事起来――现成物策略,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利器。

评论家首先不是有要求于艺术家,而是要求观众,“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和诗”(路易斯?辛普森语)。

这真有市井泼皮牛二横不讲理的意味。

或者提升一些讲是以形象的专政,深入心灵的专政。

杜桑的“喷泉”一词,意含猥亵,不用详批。

而他这一“艺术创作”竟能成为一个艺术时代的象征,我们就不能不思考其缘由。

西方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等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思想硕果,在杜桑之流看来,都是人类思维的赘疣,必除之而后快,人类所需只是随心所欲。

杜桑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启蒙者,他告别了传统艺术所必须的视觉上的、心理上的、技巧上的严格要求,而且“喷泉”一作,与便溺有关,他竟然想起了庄子。

因为庄子确曾有过“道”在瓦砾在便溺之说。

杜桑当然不会理解庄子天地万物为齐一的高论,也不理解庄子“本道根真”的追逐,更不知道庄子对“操之则栗,舍之则悲”的鄙弃。

以杜桑为代表的后现代派诸君距庄子的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的境界相距太远,或背道而驰。

后现代艺术对古典主义的颠覆,实则是一种语言霸权的实现,而古典主义原来的地位,则本源于自身的美质,不是一种极端的排它性的霸权主义。

有意思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似乎对佛家的禅宗、老庄的言说情有独钟,以为与东方之智慧不谋而合,其实在误解基础上,他们的艺术实现,与佛、
道取舍异殊。

那佛家的悟道沉痛、广大慈悲,来源于他们证得四大皆空后的彻悟,禅的静思是远离“我执”与“法执”的大自在。

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理论家们,也主张期待“朝向沉默的运动”(伊哈布?哈桑语),这大概也有些悟道的成分。

庄子中有老龙吉者,彻悟大道之真人也,却悟而不言,不言而死。

可是那蜂蝶随潮的后现代们却是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反是处处让我们看出他们的烦恼障,常使他们沉入深不见底的心灵的苦痛渊薮而不能自拔。

这就与佛家的清净世界、“能除一切苦”南辕北辙了。

道家要证得“无”,要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与后现代的喧嚣、恣妄和无所不破坏、无所不解构,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佛家的无上偈是“放下”二字,而后现代的艺术家们所谓的洒脱、无羁正是不能做到“放下”二字。

后工业时代带给人类的不再是田园牧歌,而是层出不穷的灾难和破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与日俱增,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植被的荒凉、沙漠的施暴、物类的食物链破坏、地球气温的上升等等,更有甚者,在资本契约社会的表面的公正和严密后面,却是消费社会使公众的欲望等比级数地膨胀,次贷危机迟早有一天会如多米诺骨牌之坍塌,使《列子》书中杞人所忧之天倾覆而下,窒息整个貌似辉煌的资本主义。

太多的问题使人类不安、忧虑和焦躁。

然而庞大无比的社会列车已然开动,车上的乘客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而心灵敏感的艺术家则表现纷陈,非止一端愤世嫉俗的、享乐主义的、下流无耻的(“性,那就是人生”――杜桑作如是说)、荒诞无稽的、浅陋浮泛的、故作深沉的,都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宣言和艺术手法中。

头脑比较复杂的理论家如哈佛大学教授奥尔森认为,西方文化的认识论
传统“最后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理性思想的果实是民族主义和工业主义,两者都在战争和劫掠中露出了本性”。

我们所不能轻同的是,他的因果论中排除了最重要的原因――资本主义的体制,而将原因转嫁到无辜的理性主义――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

认识论的创说者没有罪过,使用认识论而为非作歹的历史玩火者,才是战争和掠夺的根源,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都与资本主义体制有关,而与逻辑、演绎的思维方法无关。

为杜桑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以尿器为雕刻的恶作剧,竟然将他推向解构和反艺术之父的至尊之位。

人们以为他提倡的是“无中心”,其实他已然成为了反旧有形式和审美法规的“中心”。

这种无法规和中国山水画史中石涛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是为至法”大相径庭。

石涛的“无法”乃是对传统技法的推进,所以称为“至人”的“至法”,而杜桑则全然是轰动效应下产生的艺术怪胎。

达?芬奇做梦也想不到500年后杜桑专找他开玩笑。

蒙娜丽莎,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那文静而恬淡、高雅而质朴的古典美人,在杜桑的笔下长出翘起的胡须,成了神经质的达利,抽着卷烟,吸着饮料,或者干脆变为一只恶猫,一个妖妇,一个赤身裸体怀着身孕的庸妇。

杜桑在画下有说明文字
达?芬奇都是杜桑的祸。

蒙娜丽莎UN不!那是后工业后娘养的。

笔头上在亵渎先贤,口头上却标榜着反时代的庄严目标。

试问丑化了的历史
名作和后工业时代有什么关系?解构的结果表明杜桑对艺术的仇视。

庄子当年反艺术,反的是那种违拗自然本真之性的伪艺术,而对真正与天地精神往还的韶乐、商颂,则寄予了崇高的敬仰。

任何一种对艺术的态度,不是由于冠以了什么“意义”,便可以荒唐为玄奥,借指桑以骂槐,恶作剧不会成为真正的经典喜剧和悲剧。

杜桑的罪过不止于此,前文所提及之“性,那就是人生”,其实是一张杜桑化妆为一风尘女子的自拍相片而以法语谐音起的名字“罗斯?赛拉薇”。

用心污秽色情,足见杜桑品斯下矣。

然后果之不堪设想,乃有过于其“雕刻”喷泉。

我们当然不能让杜桑191 7年的《喷泉》担荷人类的所有乖张、荒诞的行径;然而打开那带给人类无休无止的疯狂、罪恶、嫉妒和疾病的潘多拉魔盒的,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应归咎于杜桑,使他在九泉之下也永不得安宁――躁动,这正是杜桑所希望的也未可知。

1970年代之后,西方盛极一时的“坏女孩”、“垃圾女孩”、“愤怒的年轻女性”,“‘剥开’,阻挡主题的视觉形象结果”,说明白一点就是暴露狂,据说为的是使社会理解妇女之境遇,实质上正中社会上登徒子们的视觉快感。

初为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却恰恰适应和助长了男性中心主义,这种二律背反,在后现代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这难道和当初杜桑的名言“性即人生”毫不相干吗?
后现代主义者的艺术在实施过程中的二律背反,不只是普遍现象,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起先的口号大体包含着愤世嫉俗,鞭笞社会弊病,痛恨既有的制度、规则,对传统经典主义的釜底抽薪式的否定、对社会边缘族群(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