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重要流派和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法国,萨特《禁闭》,加缪《局外人》《鼠疫》,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萨特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哲学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三幕悲剧《苍蝇》,代表作独幕悲剧《禁闭》,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独幕剧《恭顺的妓女》,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幕哲理论证剧《魔鬼与上帝》,最具争议的7幕悲剧《脏手》,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

思想倾向: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文学介入论”1.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萨特的艺术风格:1.极限境遇2.自由选择的人物《禁闭》最初取名《他人》全剧只有四个人物,一个是不参与剧情的侍者。

报社男编辑加儿散生、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同性恋)、贵妇艾丝黛尔(色情狂)。

名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含义: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他他人对你的理解,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禁闭》艺术特征:1.题材的荒诞性2.境遇的极限性3.哲理的深刻性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后现代主义大师

后现代主义大师

他的代表作之一
---美国波特兰市的市政厅大楼

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 些怪,一种未曾见过的 形象,既不像充斥世界 的冷冰冰的火柴盒式现 代建筑,也不同于法国 凡尔赛宫那样繁琐的古 典主义建筑。它平面方 形,是个粗粗的方方筒 子,如果不是进行了多 种的立面划分,并加上 色彩和装饰,它简直像 一个巨大而沉重的下蹲 的实体,一个傻头傻脑 的家伙。



现代派建筑所关心的主要是局限在初始 含意的区域内,即功能的区域。 功能主义者关心的重点是在这个区域中, 用一套法则替换另一套法则——例如, 用取决于房屋用途的非对称构图替换。 古典的建筑构成法的对称构图,就象 勒·柯布西埃的巴黎瑞士学生宿舍一样。 格雷夫斯主要关注的是二次含意的区域: 他感兴趣的不是规律间的替换,而是要 展示这些规律,那就是展示常用惯例及 常规禁例,他借助对现代派建筑词汇的 释义或引用来达到上 述的目的。
格雷夫斯的水壶

这把水壶具有一个最突 出的特征--在壶嘴处有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鸟形 象,当壶里的水烧开时, 小鸟会发出口哨声,非 常形象。会吹口哨的水 壶最先是在1922年芝 加哥家用产品交易会上 展出的,是一位退休的 纽约厨具销售商约瑟 夫·布洛克,在参观一 家德国茶壶工厂时得到 灵感设计的。格雷夫斯 设计的水壶上,有一条 蓝色的拱形垫料,能够 保护手不被金属把的热 量烫伤;它的底部很宽, 这样能够使水迅速烧开, 上面的壶口也很宽,便 于清洗。
后现代主义大师 ----迈克尔。格雷夫斯
什么是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 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 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 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 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 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 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文学解码:博尔赫斯、品钦等作家

后现代文学解码:博尔赫斯、品钦等作家

• 哲学思潮的影响:存在主义、结
芽期
说等多种流派
构主义等
•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文学的繁
• 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博尔赫斯、
• 社会文化的变革:消费主义、媒
荣期
品钦、约翰·福尔斯等
体普及等
•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现代
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后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与表现手法
01
批评
• 缺乏深度与内涵,过于追求形式与技巧
• 过于讽刺与荒诞,缺乏真实感与人文关
怀
• 过于强调个体主义,忽视社会整体与历
史背景
02
挑战
• 如何在保持个性与特色的同时,兼顾文
学的传统与价值
• 如何在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中,找到自己
的定位与方向
• 如何在消费主义与媒体普及的背景下,
保持文学的精神与品质
后现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 精致的叙事技巧:非线性叙事、

时空穿插等
• 寓意丰富、内涵深刻的语言表达
博尔赫斯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 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与理论
• 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
• 创作了大量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
深远影响
《阿莱夫》、《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


价值
意义
• 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手法与形式
• 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启示
• 拓展了文学表现的主题与视野
• 对理解当代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后现代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
传承
演变
• 后现代文学的精神与理念在当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海勒

后现代主义文学海勒

“黑色幽默”一词译自法语,是法国超现 实主义者(布勒东和艾吕雅1937论著 《黑色幽默》)最早使用了这个术语。
1965年,[美]弗里德曼编辑一个选本《黑色 幽默》 ,收集了海勒、品钦等11个美国 作家和一个法国作家的作品片断。 1965年,另一个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论文 《致命一蛰的幽默》中,也把这一类型的 作品叫“黑色幽默”。
“这条军规规定,面临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 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乃是头脑理性活动的 结果。奥尔疯了,可以允许他停止飞行,只要他提 出请求就行,可是他一提出请求,他就不再是个疯 子,就得再去执行飞行任务。倘若奥尔再去执行飞 行任务,那他准是疯了;如果他不肯再去,那他就 没有疯;可是既然他没有疯,他就得去执行飞行任 务。倘若他去执行飞行任务,他准是疯了,不必再 去飞行;可是他如果不想再去,那么他就没有疯, 他就非去不可……”
2、主题思想
小说以二战间驻扎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基地 上的一支美军航空中队活动为题材,围绕飞行员 尤索林要求停止架机飞行和复员回国的事件,以 嘲笑戏谑的风格(“黑色幽默”),暴露了美军 内部的腐败黑暗,更揭露了正直的人无法在黑暗 环境中取胜甚至生存,以此喻示美国社会及人类 处境的荒谬性。
3、“反英雄”尤索林
象征意义
第22条军规代表了一种捉弄人的乖戾的社会力 量,是灭绝人性的官僚机构的象征。它无处不 在,成为弱小人物的命运之网;它具有支配一 切的神奇力量,人无法逃避它,只能消极地受 其捉弄。“第22条军规” 成为美国社会“有组 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的绝妙概括。
链接: 人生和世界充满悖论
强盗的难题
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普通 军人的代表。他是荒诞社会中的清醒 者,他看穿了隐藏在“第二十二条军 规”背后各种阴谋,在他的身上没有 传统英雄那种崇高壮烈的英雄行为和 高尚品格,他是20世纪世界文学画廊 中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 形象。

外国文学史12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12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路上》 。
凯鲁亚克
尤内斯库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60年代在法 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西方戏剧舞台 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
法国的欧仁·尤内斯库(1912─ )是 荒诞派戏剧的开创者与主将。代表作《秃 头歌女》 是典型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 代主义文学(1950)。
塞缪尔·贝克特(1906─ )代表作 《等待戈多》(1952)
稀奇古怪的意象牵扯在一 起,从而在语言的层面创造怪异而 迷幻的感觉。 5. 3. 小说规模恢宏、体例庞杂,具有片断化、散文化的文体以 及隐喻性特征
海勒
约瑟夫·海勒(1923一2019 ),美国当代著名 作家。他既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 又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始作俑者,对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主要作品
《出了毛病》 《像高尔德一样好》 《第二十二条军规》
《出了毛病》
《出了毛病》中主人是一家大公司的职 员,他总感到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害怕他人,同时也 觉得别人害怕他。
《出了毛病》书影
《像高尔德一样好》
1979年,海勒写出了一部描写美国官方内 幕的政治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这是 继《第二十二条军规》后又一部有重要价 值的杰作。小说以犹裔教授高尔德为主人 公,他嘴上谈什么“原则、事业、方式、 理想”,心里的却是“商品、金钱与名 誉”。他曾打算抛弃妻子和孩子,曾与外 交官的独生女私通,曾同时和两个女人胡 搞,过着荒唐的生活。在受尽奚落和侮辱 后,决心脱离白宫官场生活。小说中出现 过艾森豪威尔、约翰逊等政要的名字,但 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小说通过高尔德的 社交、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描写,涉及到 主人公以及周围人堕落的私生活和空虚的 精神世界,是上层社会的绝妙写照。

后现代主义作家

后现代主义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小说家,以想象诡谲,风格多变,擅长杂糅实际和幻想以及抽象的哲学和科学观念,并诉诸具体生动的叙事方式呈现,而闻名国际文坛。

著名的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夸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在古代经典作家方面,论者常拿他比拟薄伽丘、但丁、伏尔泰、斯威夫特等人。

意大利当代著名学者兼小说家艾柯说:“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想象宇宙以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在现代和后现代作家方面,他常与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相提并论。

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其惊人的创作才能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和《看不见的城市》三部小说。

这三部小说叙事风格独到,都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卡尔维诺竭力打破循规蹈矩、相沿成习的小说叙事,大胆运用立体魔方叙事、塔罗牌叙事、连环套叙事和时间零叙事等结构模式,向我们展示了小说发展的无限可能。

批评家迈克尔·伍尔在谈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时,推崇他是“构思缜密,幻想神奇,用字精准而可信的建筑师”。

卡尔维诺十分注意让阅读他小说的读者能够进入角色,与小说中的人物,与小说的作者,一起去认识艰难、迷乱的现实生活,去突破一座座“迷宫”(这是卡尔维诺对错综复杂、不可捉摸的外在世界的比喻)。

读者通过阅读,通过思考,去体验一次现代人的生活境遇的精神旅程。

这正应了卡尔维诺的一句名言:阅读就像在丛林中前进。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相对性。

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然的,每一部著作都仅仅是一个文本,作者的主体性地位消失,没有中心思想,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而作品谈不上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

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便是以巧妙奇特的行文方式,破碎凌乱的结构布局,屹立于众多文学作品中,打破了文本的整体性,重塑了一种新型的文本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

(外国文学)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1、不再追求文学帮助人认识、改造世界的终极价值2、不再认同人的主体性3、情节内同具有荒诞性4、追求没有规范、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

技巧的创新5、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明显的亚文学倾向主要流派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时间、地点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星雨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50年代形成于法国,60年代是创作高潮,70年代进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其,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出现了一波创作热兴起于50年代初,衰落于60年代,成员大多是不满现实、愤世嫉俗的大学生,他们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反传统的文学创作来反叛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最重要得文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于30~40年代,盛行于50~70年代,至今仍富于生命力特征1、以表现人声的荒诞为基本主题2、以表现形式的荒诞为基本艺术特色1、注重写“物”2、人“下意识”的主观世界的“真实”3、注重艺术贪多、创新(视觉派、心理时空网络、时空迷宫、迷宫体结构、立体对称结构、绘画法结构、文字变化、文字离线)4、读者的参与、探索作用1、追求“自发表现”2、题材内容上不受任何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热衷于表现色情、暴力、堕落、吸毒、犯罪等3、艺术上追求突破传统文学的规范,突破题材限制,用标新立异的技法和布景加工的底层人的粗鄙口语表现人的余年,感官印象等1、喜用题材:科技、有概括性、启发性2、主题:表述世界荒诞3、幽默艺术:寓悲于喜的4、人物形象:反英雄式的5、叙事结构:反小说1、利用幻想的现实(神话、民间传说、拉美传统文化观念等)表现真实的现实,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2、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象征、荒诞、意识流)代表作家及作品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娜塔莉·萨洛特《怀疑的时代》《无名氏肖像》《行星仪》小说、诗歌:凯鲁亚克《在路上》金斯堡《嚎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此流派诞生的标志)《玉米人》1贝克特《等待戈多》《最后一盘磁带》《啊,美好的日子》阿达莫夫《弹子球机器》《大小手术》热内《女仆》《阳台》品特《生日晚会》(恐吓的喜剧著称)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阿兰·罗伯·格里耶《橡皮》《窥视者》米歇尔·布托尔《变》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羊童贾尔斯》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卡彭铁尔《这个世界的王国》路而附《佩德罗·帕拉莫》(标志此流派成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枯枝败叶》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的潮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对传统观念和现实世界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反思。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给予作家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讨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红高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为线索,通过多重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他们的命运被历史和现实所束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莫言通过对语言的创新和对叙事方式的颠覆,使得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是余华。

他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对生死、痛苦和希望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通过碎片化的叙述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无常。

余华的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除了莫言和余华,中国现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女性主义和现代性的思考,以及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创新,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

另外,杨绛的《洗澡》通过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反思,以及对时间和记忆的探索,呈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现代人生活的图景。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冲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呈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实。

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创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试图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然而,后现代主义作品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得作品显得空洞和无聊。

另外,由于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惑和迷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的艺术界有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它蛰伏着、潜行着,最后成了排山倒海之势,致使从古希腊到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主义艺术荡然无存,而从事古典艺术的人们步履艰辛,飘泊栖迟。

英国画家查普曼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后现代绘画”,以别于后期印象派,当时的艺术家不会太离谱。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于1961年出版,他提出的后现代,和今天的后现代艺术家大体无关。

他关注的是多元世界文化的地球村,而他的警世危言则开列得清清楚楚,他不仅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教主,实际上他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所由产生的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前景黯淡,危机四伏,对西方现代文明,他所发现的病灶,比当时任何一个学者都敏锐。

他以为西方文明的自杀过程正加速度前进,有十个方面沉疴已久,不能自拔1、原子战争。

2、技术(如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范注)。

3、空间开发。

4、极端的消费主义(如目前的次贷危机――范注)。

5、贪婪。

6、人口过剩。

7、污染。

8、混乱,已超过人类所能承受。

9、道德的裂隙技术权利与人类伦理准则的鸿沟(如今天世界不止一两处的克隆人的探究――范注)。

1 O、自我中心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权利意志――范注)。

汤因比的理论被视为现代主义自杀论的滥觞。

与他差不多同时,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对资本主义“怒其不争”的惋惜;而汤因比敲响的却是西方文明的丧钟,则有对资本主义“恨其不死”的愤怒。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渊博和智慧,他们的代表人物确是小有智慧、大有狡狯的折腾者。

杜桑在20世纪20年代的登场,成为
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也许他有些爱恶作剧,也许他不乏使用嘲弄手法的本领,于是在1 9 1 7年杜桑自一个商场购得的尿器,堂而皇之地引入美术馆,名之日“喷泉”,杜桑从而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当然在我们看来的不雅之举,西方评论家却煞有介事起来――现成物策略,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利器。

评论家首先不是有要求于艺术家,而是要求观众,“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和诗”(路易斯?辛普森语)。

这真有市井泼皮牛二横不讲理的意味。

或者提升一些讲是以形象的专政,深入心灵的专政。

杜桑的“喷泉”一词,意含猥亵,不用详批。

而他这一“艺术创作”竟能成为一个艺术时代的象征,我们就不能不思考其缘由。

西方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等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思想硕果,在杜桑之流看来,都是人类思维的赘疣,必除之而后快,人类所需只是随心所欲。

杜桑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启蒙者,他告别了传统艺术所必须的视觉上的、心理上的、技巧上的严格要求,而且“喷泉”一作,与便溺有关,他竟然想起了庄子。

因为庄子确曾有过“道”在瓦砾在便溺之说。

杜桑当然不会理解庄子天地万物为齐一的高论,也不理解庄子“本道根真”的追逐,更不知道庄子对“操之则栗,舍之则悲”的鄙弃。

以杜桑为代表的后现代派诸君距庄子的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的境界相距太远,或背道而驰。

后现代艺术对古典主义的颠覆,实则是一种语言霸权的实现,而古典主义原来的地位,则本源于自身的美质,不是一种极端的排它性的霸权主义。

有意思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似乎对佛家的禅宗、老庄的言说情有独钟,以为与东方之智慧不谋而合,其实在误解基础上,他们的艺术实现,与佛、
道取舍异殊。

那佛家的悟道沉痛、广大慈悲,来源于他们证得四大皆空后的彻悟,禅的静思是远离“我执”与“法执”的大自在。

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理论家们,也主张期待“朝向沉默的运动”(伊哈布?哈桑语),这大概也有些悟道的成分。

庄子中有老龙吉者,彻悟大道之真人也,却悟而不言,不言而死。

可是那蜂蝶随潮的后现代们却是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反是处处让我们看出他们的烦恼障,常使他们沉入深不见底的心灵的苦痛渊薮而不能自拔。

这就与佛家的清净世界、“能除一切苦”南辕北辙了。

道家要证得“无”,要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与后现代的喧嚣、恣妄和无所不破坏、无所不解构,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佛家的无上偈是“放下”二字,而后现代的艺术家们所谓的洒脱、无羁正是不能做到“放下”二字。

后工业时代带给人类的不再是田园牧歌,而是层出不穷的灾难和破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与日俱增,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植被的荒凉、沙漠的施暴、物类的食物链破坏、地球气温的上升等等,更有甚者,在资本契约社会的表面的公正和严密后面,却是消费社会使公众的欲望等比级数地膨胀,次贷危机迟早有一天会如多米诺骨牌之坍塌,使《列子》书中杞人所忧之天倾覆而下,窒息整个貌似辉煌的资本主义。

太多的问题使人类不安、忧虑和焦躁。

然而庞大无比的社会列车已然开动,车上的乘客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而心灵敏感的艺术家则表现纷陈,非止一端愤世嫉俗的、享乐主义的、下流无耻的(“性,那就是人生”――杜桑作如是说)、荒诞无稽的、浅陋浮泛的、故作深沉的,都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宣言和艺术手法中。

头脑比较复杂的理论家如哈佛大学教授奥尔森认为,西方文化的认识论
传统“最后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理性思想的果实是民族主义和工业主义,两者都在战争和劫掠中露出了本性”。

我们所不能轻同的是,他的因果论中排除了最重要的原因――资本主义的体制,而将原因转嫁到无辜的理性主义――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

认识论的创说者没有罪过,使用认识论而为非作歹的历史玩火者,才是战争和掠夺的根源,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都与资本主义体制有关,而与逻辑、演绎的思维方法无关。

为杜桑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以尿器为雕刻的恶作剧,竟然将他推向解构和反艺术之父的至尊之位。

人们以为他提倡的是“无中心”,其实他已然成为了反旧有形式和审美法规的“中心”。

这种无法规和中国山水画史中石涛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是为至法”大相径庭。

石涛的“无法”乃是对传统技法的推进,所以称为“至人”的“至法”,而杜桑则全然是轰动效应下产生的艺术怪胎。

达?芬奇做梦也想不到500年后杜桑专找他开玩笑。

蒙娜丽莎,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那文静而恬淡、高雅而质朴的古典美人,在杜桑的笔下长出翘起的胡须,成了神经质的达利,抽着卷烟,吸着饮料,或者干脆变为一只恶猫,一个妖妇,一个赤身裸体怀着身孕的庸妇。

杜桑在画下有说明文字
达?芬奇都是杜桑的祸。

蒙娜丽莎UN不!那是后工业后娘养的。

笔头上在亵渎先贤,口头上却标榜着反时代的庄严目标。

试问丑化了的历史
名作和后工业时代有什么关系?解构的结果表明杜桑对艺术的仇视。

庄子当年反艺术,反的是那种违拗自然本真之性的伪艺术,而对真正与天地精神往还的韶乐、商颂,则寄予了崇高的敬仰。

任何一种对艺术的态度,不是由于冠以了什么“意义”,便可以荒唐为玄奥,借指桑以骂槐,恶作剧不会成为真正的经典喜剧和悲剧。

杜桑的罪过不止于此,前文所提及之“性,那就是人生”,其实是一张杜桑化妆为一风尘女子的自拍相片而以法语谐音起的名字“罗斯?赛拉薇”。

用心污秽色情,足见杜桑品斯下矣。

然后果之不堪设想,乃有过于其“雕刻”喷泉。

我们当然不能让杜桑191 7年的《喷泉》担荷人类的所有乖张、荒诞的行径;然而打开那带给人类无休无止的疯狂、罪恶、嫉妒和疾病的潘多拉魔盒的,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应归咎于杜桑,使他在九泉之下也永不得安宁――躁动,这正是杜桑所希望的也未可知。

1970年代之后,西方盛极一时的“坏女孩”、“垃圾女孩”、“愤怒的年轻女性”,“‘剥开’,阻挡主题的视觉形象结果”,说明白一点就是暴露狂,据说为的是使社会理解妇女之境遇,实质上正中社会上登徒子们的视觉快感。

初为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却恰恰适应和助长了男性中心主义,这种二律背反,在后现代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这难道和当初杜桑的名言“性即人生”毫不相干吗?
后现代主义者的艺术在实施过程中的二律背反,不只是普遍现象,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起先的口号大体包含着愤世嫉俗,鞭笞社会弊病,痛恨既有的制度、规则,对传统经典主义的釜底抽薪式的否定、对社会边缘族群(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