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花都新华金华中学初一7班周洁彤(王晓君)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花都区新华镇金华初级中学学生:周洁彤指导老师:王晓君一、实验设想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但淀粉本身没有甜味,只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的淀粉才会转变成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二、实验原理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没有甜味,在分解后的麦芽糖才有甜味。
2、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3、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0C。
三、实验用具、用品·实验仪器:试管3支、500ml烧杯2个、玻璃棒1支、温度计·实验材料:清水、370C温水、馒头、唾液稀释液·试剂:碘液四、实验步骤与现象1、取出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力细细地切碎、拌均(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后,含一口凉开水在口中,约1分钟后吐出,放到小烧杯中,备用。
五、分析实验现象如预测结果一样,①号试管不变蓝,②号试管变蓝,③号试管部分变蓝。
牙齿起了咀嚼的作用,舌起了搅拌的作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起了把淀粉部分分解成麦芽糖的作用。
试管1:把馒头切碎并拌匀,目的是为了模拟的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这样也使唾液稀释液充分与淀粉混合,进而使唾液淀粉酶充分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滴加碘液后,该试管不变蓝。
试管2: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但没有加入了唾液稀释液,①②③即试管内没有唾液淀粉酶,馒头的淀粉没能被分解,所以滴加碘液后,该试管内的液体变蓝。
试管3: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但加入了唾液稀释液,这样使唾液稀释液没有充分地与馒头混合,唾液淀粉酶没有充分地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只是把馒头表面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所以滴加碘液后,试管内的液体部分变蓝。
六、讨论1.试管2中的清水可否用茶,可乐、橙汁来代替?①试管2中用清水主要是与试管1做对照实验,因为试管1中的唾液稀释液中有唾液淀粉酶,而试管2中的清水中没有唾液淀粉酶。
参考答案:实验报告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0____级____年级____班____组 之阳早格格创做 真验组少:_________ 真验合做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验称呼:馒头正在心腔中的变更真验手段:1、使用真验法商量馒头正在心腔中的变更.2、不妨根据真验局里证明爆收正在心腔内的消化效率.资料东西:新陈馒头、刀片、凉启火、消毒棉、滴管、试管、碘液、恒温箱.真验本理:淀粉逢碘变蓝色、麦芽糖逢碘没有变蓝色.真验准则:对于照准则、简单变量准则.真验步调:1、查看资料东西是可完佳、齐齐.2、历程与要领:(1)提出问题:馒头变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闭系么?(2)干出假设:馒头变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闭系.(3)安排真验:(4)按真验安排举止真验.3、真验局里与真验论断:试管 真验资料唾液 浑火 处理要领 真验局里 ①馒头碎屑 2毫降 0毫降 充分搅拌后搁进37℃温火中没有变蓝色 以及唾. ②馒头碎屑 0毫降 2毫降 充分搅拌后搁进37℃温火中 变蓝色 ③ 馒头块 2毫降 0毫降 没有搅拌,曲交搁进37℃温火中 部分变蓝4、整治还本:真验完成,浑净桌里,浑面真验资料并晃搁整齐.计划:1、真验中您树立了几组对于照考查?变量分别是什么?真验树立的手段是什么?问:对于照考查变量树立手段①②唾液考证唾液对于淀粉是可有消化效率.①③是可搅拌考证牙齿的咀嚼战舌的搅拌是可有帮于淀粉的消化.2、唾液中对于淀粉有消化效率的物量是唾液淀粉酶;请您减少一组真验,去商量温度对于该物量的效率.问:与一只净净的试管,编为④号,搁进等量馒头碎屑战2毫降唾液,充分搅拌后搁进0℃的火中.西席评介真验历程劣□良□中□好□真验截止劣□良□中□好□真验日期:20____年____月____日。
生物创新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创新实验目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内容如上图。
从教材的设计来看,此实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实验操作步骤比较繁杂,我班有大约20名同学听不懂老师的讲解;二是实验所需时间也较长,我们的老师用了大约30分钟,可能会出现图省事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
从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认知过程中缺乏很直观的变化演示,不能很真切地领会这一转化过程,使同学们在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中形成了一个不易跨越的障碍。
为克服以上实验的不足,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参考了其他老师的优秀设计,请教了生物老师,认真改进实验,充分利用现成的实验材料用具,使同学们在明确实验目标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迅速验证结果,提高了学习和实验的兴趣;明确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也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仪器及用品:材料用具:保鲜膜、淀粉纸(自制)、馒头块、碘液;镊子(消过毒)、小刀生物创新实验/金点子演讲实验装置图及说明:↓改为↓改为↓改为将(1)号淀粉纸含在用将(2)号淀粉纸用凉开水将(3)号馒头块含在用凉开水漱净的口腔中浸浸透凉开水漱净的口腔中浸入透唾液唾液实验操作:(l)课前制作干淀粉纸。
将滤纸剪成长条形,浸泡于煮熟的淀粉糊中,待充分挂浆后取出,晾干,备用。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
(3)取编好号码的(1)、(2)号长条淀粉纸和(3)号馒头块,做以下处理:将(1)号淀粉纸含在用将(2)号淀粉纸用凉开水将(3)号馒头块含在用凉开水漱净的口腔中浸浸透凉开水漱净的口腔中浸入透唾液唾液(4)将浸透唾液的(1)号长条淀粉纸、浸透凉开水的(2)号长条淀粉纸和浸入唾液的(3)号馒头块分别用小块保鲜膜分层包好,捂于手掌心或颈上10min左右(有条件的可用恒温箱,将两类淀粉纸置于培养皿中放于37℃恒温箱内10min即可)。
(5)5—10分钟后,取出淀粉纸和馒头块,向(1)、(2)号淀粉纸上各滴加2滴碘液,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将(3)号馒头块用小刀从中间剖开,分别向表面和剖面滴加2滴碘液,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
实验材料:
1. 新鲜馒头切成小块。
2. 一杯温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块馒头放入口腔。
2. 用舌头和牙齿咀嚼馒头,模拟咀嚼食物的过程。
3.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形状和质地的改变。
4. 继续咀嚼馒头,直到变为较为湿润的糊状物。
5. 吞咽馒头糊状物,并饮用一杯温水。
实验结果:
1. 在咀嚼过程中,馒头的颜色开始变得苍白,形状逐渐变小。
2. 过程中馒头逐渐变软,质地也开始改变,由硬而变为柔软。
3. 继续咀嚼,馒头完全被咀嚼成了糊状物。
4. 温水的加入使馒头糊状物更容易咽下。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口腔中咀嚼馒头的过程中,馒头经过咀嚼、混合、润
湿等步骤,逐渐变软、颜色变浅,并最终形成糊状物。
这些变化与口腔中的酵素作用有关,酵素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淀粉等成分,使之变为较易消化的状态。
在馒头糊状物咽下时,温水的加入有助于使其更容易通过食道进入胃部进行进一步消化。
实验结果说明,食物经过口腔中的咀嚼和酵素作用,开始在口腔中被消化,为后续消化过程做好了准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实验报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______组实验报告
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A局部:
一、提出问题
馒头为什么变甜?是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有关吗?
二、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三、制订方案:
1.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1〕你们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是___号试管2〕请根据你们探究的变量填写在表格中。
B局部:
实验步骤:
1、将实验材料:________处理成____和____
2、按照实验方案,分别在3支试管中参加__ml_____和_____
3、准备___℃水浴〔水浴:将试管放在水中,保持固定温度〕
4、将处理好的馒头分别放入____中
5、搅拌____min分钟
6、滴加______,观察现象
C局部:实验方案:
对照组:方案一:____号试管;方案二:____号试管
D 局部:五、得出结论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什么物质使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变甜是否与 牙齿咀嚼和舌的 搅拌有关?
唾 液 1号 37℃ 碘液
唾 液 3号 5-10分钟
观察
现象: 1试管:不变蓝 原因: 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 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2试管: 变蓝 原因: 不含淀粉酶,不 能消化淀粉。 3试管: 部分变蓝 原因:未被消化的淀 粉变蓝。结论:ຫໍສະໝຸດ 馒头变甜与唾 液的分泌有关。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淀粉 牙齿:咀嚼 舌:搅拌 唾液:唾液腺分泌
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牙齿咀嚼、 舌搅拌 唾液的 分泌
• 馒头(淀粉)
不甜
馒头(麦芽糖) 变甜
提出疑问: 馒头变甜和牙齿咀嚼、舌搅拌及唾液的分 泌都有关系吗?若有关系,分别起什么作 用呢?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 馒头变甜是否 问题: 与唾液的分泌 有关? 做出 假设: 制订并实 施计划: 清 水 2号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和 舌的搅拌都有关。
想一想: 1、37℃温水的原因:
37 ℃时酶的活性最强。
2、5-10分钟的原因: 消化需要一定时间。
3、发高烧为何食欲不振:
高于37 ℃酶的活性降低。 4、为何用等大的馒头: 控制变量唯一。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实验报告(学生)探究报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实验报告(学生)探究报告(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姓名: 班级:一、实验目的:1.认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会用科学探究法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学会提出问题并作出相应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具备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新鲜慢头块、唾液、试管、碘液、烧杯、量筒、培养皿、试管夹、试管刷、热水、温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一)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实施计划1.取新鲜慢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B块分别用手细细弄碎(模拟牙齿咀嚼);C块不动2.取唾液(漱口后在舌下放一小块脱脂棉,几分钟后取出,挤到小烧杯中备用)3.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做如下处理)将A慢头屑放入试管1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将B慢头屑放入试管2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试管3中,并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4.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中,5~1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四、实验记录:五、分析结果:1.试管 1:淀粉被唾液中的__________消化成了__________ ,所以遇碘__________。
2.试管 2:和试管1构成一组_________实验。
3.试管3:因为没有模拟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以只有部分_______被唾液消化了。
六、实验结论:本次探究实验表明,馒头变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都有关系。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试管2:将B馒头碎屑放入,并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
5试管3:将C馒头整块放入,并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
6水浴(37度)约5分钟后,滴加碘液,观察试管中着颜色变化与区别。
实验效果
改进意见
1.优级。
2.大馒头应该去皮,用馒头芯.。
实验名称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七年级
二人小组,每班分30组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仪器材料
3支中试管,玻璃棒,消毒棉花,稀碘液,滴管,大烧杯,温度计,温水,小馒头3个,小刀。
实验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操作步骤1取唾液:将消毒棉花适量放入口中,想象在吃酸杨梅。稍后取出榨取唾液。
2分别在3支中试管中放入2ml约37度温水。
仪器损坏
处理情况
无
教学反思
不同人的唾液,消化酶的含量会否带来误差呢?可以提议学生用对照实验来进行证明。
备注
无
教师签名
谢永红
科代表签名
大沥中学生物分组实验记录表
二〇〇年月日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通过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软:通过咀嚼过程中的机械力作用和唾液的分泌,馒头中的淀粉开始消化,而淀粉的消化会使得馒头变得更加软口,易于咀嚼和吞咽。
2.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湿:馒头在口腔中与唾液接触后,唾液的润湿作用使得馒头逐渐变湿。
此外,唾液中的酶类也会开始分解馒头中的淀粉,进一步增加了馒头的湿润程度。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味道会释放出来:馒头中的食材经过咀嚼和唾液的混合作用,其中的风味成分开始逐渐释放出来,使得馒头的味道能够被人感知到。
4. 馒头在口腔中的形状会改变:通过咀嚼的力量作用,馒头在口腔中会被咬碎成较小的颗粒状,形状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包括变软、变湿、味道释放和形状改变。
这些变化与咀嚼力量、唾液的化学作用以及食材中的成分有关。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第一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 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实验分析六、结论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混合液体,形成软团状物质,称为食团。
食团经过舌头和口腔壁的摩擦作用,使得其中的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质,并逐渐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将其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
三、实验步骤1.准备两块馒头。
2.先将一块馒头直接吞下去。
3.然后将另一块馒头放入口腔中,在口腔中反复咀嚼。
4.观察两块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在口腔中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因此其表面干燥,呈现出原始的形状和颜色。
2.经过充分咀嚼的馒头在口腔中被混合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五、实验分析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2.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的馒头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这是因为其中的淀粉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能够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降低了胃部消化的负担。
六、结论经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馒头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2.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3.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对于整个消化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
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2016 年月日第节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块
2ml唾液2ml清水2ml唾液
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
37℃37℃37℃
预测实验现象/ 结果
10min后滴碘液观察
5.得出结论
①上图中有组对照实验。
号试管和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可得出实验结论。
其中对照组为号试管,实验组为号试管。
号试管和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可得出实验结论。
其中对照组为号试管,实验组为号试管。
2号试管和3号试管(能、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一、引言在人类饮食文化中,馒头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馒头在咀嚼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结论。
本文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并深入了解这一过程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二、馒头的口腔变化过程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明显受到了唾液的影响。
当我们品尝馒头时,口腔中的唾液开始分泌,使馒头逐渐软化。
经过咀嚼,馒头在口腔中慢慢变得更加细腻,直至成为能够被吞咽的状态。
这个变化过程不仅与唾液的分泌有关,同时也与口腔中的酶的作用息息相关。
三、实验结论对健康的影响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个过程能够促进消化,使得馒头中的养分更容易被身体吸收。
细腻的馒头能够减轻对胃肠道的负担,对于消化系统的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享用食物,保障健康。
四、总结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是一个关于食物消化和健康的重要议题。
通过深入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唾液和酶的作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保障健康。
在饮食中,我们应该留意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注重细嚼慢咽,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效果。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正如这篇文章所探讨的,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对于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写手,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食物的细致享用,从而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健康。
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也能够增加我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进食体验。
六、结语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深入了解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并对其对健康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食物在口腔中的细微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健康。
希望读者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重视食物的口腔变化,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效果。
毫无疑问,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除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其他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过程对健康的影响。
参考答案:实验报告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0____级____年级____班____组
实验组长:_________ 实验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作用。
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刀片、凉开水、消毒棉、滴管、试管、碘液、恒温箱。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步骤:
1、检查材料用具是否完好、齐全。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么?
(2)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
(3)设计实验:
(4)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试管 实验材料 唾液 清水 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 ① 馒头碎屑 2毫升 0毫升 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
不变蓝色以及
② 馒头碎屑 0毫升 2毫升 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
变蓝色 ③ 馒头块 2毫升 0毫升 不搅拌,直接放入37℃温水中 部分变蓝4、整理还原:讨论:
1、实验中你设置了几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什么?实验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唾液中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物质是唾液淀粉酶;请你增加一组实验,
该物质的影响。
答:取一只洁净的试管,编为④号,放入等量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后放实验日期:20____年____月____日。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单-何武
“探究”实验报告单名称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年级七下学科生物学编号05 类型探究编写何武提交时间实验内容材料用具试管3个、试管架一个、滴管2个、玻璃棒1个、清水三种(100℃开水、37℃温水、冰水)、唾液、三块馒头块(等重)、碘液、温度计、保温烧杯一个、量筒一个。
方法步骤提出问题馒头的在口腔里通过咀嚼为什么会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馒头变甜是因为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其与唾液混合,并被唾液中得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制定计划将学生分为4个研究大组,组内又分4个研究小组,每组4人,选出组长;在课前准备十几支试管及消毒棉絮,准备好新鲜的馒头待用;课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合作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报告,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实施计划观看下面的图片,完成本次的实验主要方法和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A、B、C三小块。
将A块与B块分别用刀细细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4.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度左右的温水中。
5.将三支试管放置5——10分钟后取出,然后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6.观察三支试管的变化,并记录各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分析结果分析结果: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发现1号试管内不变蓝,2、3号试管内有蓝色出现,说明1号试管内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表达和交流学生在交流各自的结果时,提出了完善方案时,要进一步考虑一下问题:多大的馒头快做实验合适?怎样才能既方便有快速地获得大量的唾液?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多长时间后再滴加碘液合适?等等。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生物实验报告单
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B块分别用手细细弄碎(模拟牙齿咀嚼);C块不动。
2)取唾液。
3)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屑放入试管(1)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B馒头屑放入试管(2)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生物实验报告单【1】
班级姓名时间
一、实验目的:
1、认识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会用科学探究法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学会提出问题并作出相应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具备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
新鲜馒头块、唾液、试管、碘液、烧杯、量筒、培养皿、试管夹、试管刷、热水、温度计等。
将C馒头块放入试管(3)中,并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4)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中,5~1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入2嘀碘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四、实化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试管(1):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消化成了麦芽糖,所以遇碘变蓝。
试管(2):是试管(1)的对照实验。
试管(3):因为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我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六、表达交流、互相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____级____年级____班____组
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作用。
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刀片、凉开水、消毒棉、滴管、试管、碘液、恒温箱。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步骤:
1、检查材料用具是否完好、齐全。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吗?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试管实验材料唾液清水处理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
②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
③馒头块不搅拌,直接放入37℃温水中
4、整理还原:实验完毕,清洁桌面,清点实验材料并摆放整齐。
讨论:1、实验中你设置了几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什么?实验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对照试验变量设置目的
①②
①③
答:”
拓展题:唾液中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物质是;请你增加一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该物质的影响。
教师评价实验过程优□良□中□差□实验结果优□良□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