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
实验材料:
1. 新鲜馒头切成小块。
2. 一杯温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块馒头放入口腔。
2. 用舌头和牙齿咀嚼馒头,模拟咀嚼食物的过程。
3.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形状和质地的改变。
4. 继续咀嚼馒头,直到变为较为湿润的糊状物。
5. 吞咽馒头糊状物,并饮用一杯温水。
实验结果:
1. 在咀嚼过程中,馒头的颜色开始变得苍白,形状逐渐变小。
2. 过程中馒头逐渐变软,质地也开始改变,由硬而变为柔软。
3. 继续咀嚼,馒头完全被咀嚼成了糊状物。
4. 温水的加入使馒头糊状物更容易咽下。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口腔中咀嚼馒头的过程中,馒头经过咀嚼、混合、润
湿等步骤,逐渐变软、颜色变浅,并最终形成糊状物。
这些变化与口腔中的酵素作用有关,酵素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淀粉等成分,使之变为较易消化的状态。
在馒头糊状物咽下时,温水的加入有助于使其更容易通过食道进入胃部进行进一步消化。
实验结果说明,食物经过口腔中的咀嚼和酵素作用,开始在口腔中被消化,为后续消化过程做好了准备。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班级:实验小组:组长:组员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所需材料、用具:
1、
2、
3、
四、实施计划:参考制定计划,完成探究,填写下表
思考:有组对照试验。
和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实验组是变量是
和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实验组是变量是
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用什么区别和联系?
细嚼慢咽和狼吞虎咽那种进食方式好为什么?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对照1与2,可以说明淀粉的消化与有关。
对照与,可以说明淀粉的消化与有关。
结论:。
六、表达与交流::。
参考答案:实验报告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0____级____年级____班____组实验组长:_________ 实验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作用。
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刀片、凉开水、消毒棉、滴管、试管、碘液、恒温箱。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步骤:
1、检查材料用具是否完好、齐全。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么?
(2)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
(3)设计实验:
(4)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试管实验材料唾液清水处理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馒头碎屑2毫升0毫升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不变蓝色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
__舌的搅拌__以及
②馒头碎屑0毫升2毫升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变蓝色
③馒头块2毫升0毫升不搅拌,直接放入37℃温水中部分变蓝
4、整理还原:实验完毕,清洁桌面,清点实验材料并摆放整齐。
讨论:1、实验中你设置了几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什么?实验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答:
2、唾液中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物质是唾液淀粉酶;请你增加一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该物质的影响。
答:取一只洁净的试管,编为④号,放入等量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后放
实验日期:20____年____月____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20年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作者:败转头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时间:2020.12.1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馒头在口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了解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对馒头成分的影响,特别是淀粉的消化过程。
二、实验原理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中通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被分解成麦芽糖,从而使馒头具有甜味。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合,加速淀粉的消化。
三、实验材料1. 新鲜馒头一块2. 唾液3. 试管3支4. 碘液5. 清水6. 温度计7. 烧杯8. 量筒9. 试管夹10. 试管刷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2. 将A块馒头用手细细弄碎,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
3. 将B块馒头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将C块馒头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唾液,模拟口腔中唾液的作用。
5. 将A块、B块和C块馒头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编号为(1)、(2)、(3)。
6. 在试管(1)中加入2毫升唾液,模拟口腔中唾液的作用;在试管(2)中加入2毫升清水,作为对照组;在试管(3)中加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模拟口腔中唾液的作用但不充分混合。
7. 将三个试管放入37℃的水浴中,保持恒温5-10分钟。
8. 取出三个试管,向每个试管中加入2滴碘液。
9. 观察并记录三个试管中馒头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试管(1)中的馒头没有变蓝,说明淀粉已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与碘液反应后不呈现蓝色。
2. 试管(2)中的馒头变蓝,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与碘液反应后呈现蓝色。
3. 试管(3)中的馒头部分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有限,未完全分解淀粉。
六、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密切相关。
2.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合,加速淀粉的消化。
3. 唾液淀粉酶是淀粉消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使馒头具有甜味。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模拟口腔中的条件,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单-何武
“探究”实验报告单名称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年级七下学科生物学编号05 类型探究编写何武提交时间实验内容材料用具试管3个、试管架一个、滴管2个、玻璃棒1个、清水三种(100℃开水、37℃温水、冰水)、唾液、三块馒头块(等重)、碘液、温度计、保温烧杯一个、量筒一个。
方法步骤提出问题馒头的在口腔里通过咀嚼为什么会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馒头变甜是因为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其与唾液混合,并被唾液中得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制定计划将学生分为4个研究大组,组内又分4个研究小组,每组4人,选出组长;在课前准备十几支试管及消毒棉絮,准备好新鲜的馒头待用;课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合作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报告,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实施计划观看下面的图片,完成本次的实验主要方法和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A、B、C三小块。
将A块与B块分别用刀细细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4.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度左右的温水中。
5.将三支试管放置5——10分钟后取出,然后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6.观察三支试管的变化,并记录各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分析结果分析结果: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发现1号试管内不变蓝,2、3号试管内有蓝色出现,说明1号试管内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表达和交流学生在交流各自的结果时,提出了完善方案时,要进一步考虑一下问题:多大的馒头快做实验合适?怎样才能既方便有快速地获得大量的唾液?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多长时间后再滴加碘液合适?等等。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通过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软:通过咀嚼过程中的机械力作用和唾液的分泌,馒头中的淀粉开始消化,而淀粉的消化会使得馒头变得更加软口,易于咀嚼和吞咽。
2.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湿:馒头在口腔中与唾液接触后,唾液的润湿作用使得馒头逐渐变湿。
此外,唾液中的酶类也会开始分解馒头中的淀粉,进一步增加了馒头的湿润程度。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味道会释放出来:馒头中的食材经过咀嚼和唾液的混合作用,其中的风味成分开始逐渐释放出来,使得馒头的味道能够被人感知到。
4. 馒头在口腔中的形状会改变:通过咀嚼的力量作用,馒头在口腔中会被咬碎成较小的颗粒状,形状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包括变软、变湿、味道释放和形状改变。
这些变化与咀嚼力量、唾液的化学作用以及食材中的成分有关。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实验分析六、结论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混合液体,形成软团状物质,称为食团。
食团经过舌头和口腔壁的摩擦作用,使得其中的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质,并逐渐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将其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
三、实验步骤1.准备两块馒头。
2.先将一块馒头直接吞下去。
3.然后将另一块馒头放入口腔中,在口腔中反复咀嚼。
4.观察两块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在口腔中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因此其表面干燥,呈现出原始的形状和颜色。
2.经过充分咀嚼的馒头在口腔中被混合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五、实验分析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2.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的馒头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这是因为其中的淀粉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能够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降低了胃部消化的负担。
六、结论经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馒头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2.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3.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对于整个消化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 1 与 2 进行对照实验是为探究
唾液 的作用。
(3)、在设计方案时,有的同学建议:“除 了以上这四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五种处理, 即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 没有必要 为第五重处理有必要吗? 。 (4)、1 处理一段时间后,
向试管 中滴加碘液, 试管内液体是否会变蓝色?
不会变蓝色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准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 化。 2、说明在口腔内发生的消化作用。 【材料准备】 试管、温度计、棉絮、馒头、碘液、清 水、37摄氏度水温。
【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变甜?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1、处理馒头: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 将A、B处理成馒头碎屑,C不作处理 2、取唾液 3、设置对照:3支试管 (1)唾液+馒头碎屑+搅拌 (2)清水+馒搅拌 4、恒温水浴:在37摄氏度水中水浴5---10分钟。 5、碘液验证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1、根据设计好的探究方案,小组内讨论、 修改、完善并实施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发现 (1)号试管内不变蓝色,(2)(3)号试 管内有蓝色出现。
得出结论
馒头变甜与牙 齿的咀嚼、舌 的搅拌和唾液 的分泌有关
表达交流
实验演练
1、某学生再鉴定食物的营养成分时,向馒头屑上 滴加碘液,馒头屑变蓝色。该实验说明馒头中含 有( A ) A.淀粉 B.水 C.无机盐 D.蛋白质
。
同学们再见!
试管编 号 1 2 3 4
加入物质 馒头碎屑+唾液 馒头碎屑+清水
处理情况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
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2016 年月日第节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块
2ml唾液2ml清水2ml唾液
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
37℃37℃37℃
预测实验现象/ 结果
10min后滴碘液观察
5.得出结论
①上图中有组对照实验。
号试管和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可得出实验结论。
其中对照组为号试管,实验组为号试管。
号试管和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可得出实验结论。
其中对照组为号试管,实验组为号试管。
2号试管和3号试管(能、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馒头作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面食,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也成为了快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馒头的口感也叝有很多不同,甚至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
本文主要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实验材料:
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有:热水、面粉、白糖、食用油、食盐。
实验方法:
1、首先,将热水倒入一个大容器里,将面粉、白糖、食用油、食盐依次加入到容器里搅拌均匀;
2、然后,将搅拌好的面团放在桌面上,用手揉搓至光滑;
3、接着,将揉搓好的面团放入压馒机内,按照一定压力压制成馒头;
4、最后,将压制好的馒头取出,放入微波炉,以一定时间加热,加热完毕即可食用。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中,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口中,馒头的口感会发生变化,由硬变软,由外壳硬变柔软,质地变得更加细腻柔嫩,入口后就会融化;
2、在口中,馒头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原本的甜味会浓郁起来,更加醇厚;
3、在口中,馒头的口感会发生变化,原本的柔软口感会更加细腻,口感更加欢畅。
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三个方面:口感发生变化、口味发生变化、口感发生变化。
虽然馒头口感的变化受到口腔温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变化也会影响人的饮食习惯。
因此,配制馒头时,除了要注意制作工艺外,还要注意把握口腔温度。
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口腔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在口腔内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混合,开始消化过程。
为了探究口腔中这些生理过程对食物的影响,本实验以馒头为主要材料,观察口腔变化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2. 掌握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 研究口腔变化对食物口感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馒头(2块,大小相同)2. 碘液3. 温度计4. 37℃温水5. 烧杯6. 试管7. 搅拌棒8. 唾液(采集自实验者)四、实验方法1. 将两块馒头分别标记为A和B。
2. 将A馒头切成小块,模拟牙齿咀嚼过程。
3. 将B馒头不进行切割,作为对照组。
4. 将A和B馒头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加入37℃温水,保持水温恒定。
5. 在A烧杯中加入唾液,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清水。
6. 将两个烧杯放入37℃温水中,保温30分钟。
7. 取出烧杯,分别向A和B馒头中加入碘液。
8. 观察馒头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1. A馒头在加入唾液后,颜色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 B馒头在加入碘液后,颜色变蓝。
3. A馒头在保温过程中,口感变得软糯。
4. B馒头在保温过程中,口感没有明显变化。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有显著作用。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糖类,使馒头口感变软糯。
2.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提高淀粉的消化效率。
3. 在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受到温度、唾液成分、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等因素的影响。
七、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对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受到唾液淀粉酶、温度、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等因素的影响。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水温恒定,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馒头颜色变化,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馒头唾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唾液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
2.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馒头主要由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组成。
淀粉是一种多糖,人体在消化过程中需要将其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三、实验材料1. 新鲜馒头2. 唾液3. 试管4. 碘液5. 烧杯6. 量筒7. 培养皿8. 试管夹9. 试管刷10. 热水11. 温度计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2. 取一支试管,编号为1,将A馒头屑放入试管中。
3. 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将B馒头屑放入试管中。
4. 取一支试管,编号为3,将C馒头屑放入试管中。
5. 取唾液,分别加入试管1、2、3中,使馒头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6. 将三支试管放入烧杯中,加入热水,使水温保持在37℃左右。
7. 将试管放入温水中,保持5-10分钟。
8. 将三支试管取出,分别加入2滴碘液。
9. 观察并记录三支试管中馒头屑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试管1:馒头屑未变蓝,说明淀粉已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
2. 试管2:馒头屑变蓝,说明淀粉未完全分解,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不显著。
3. 试管3:馒头屑部分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对馒头屑的消化作用有限。
六、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唾液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明显。
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使馒头在口腔中变甜。
2. 试管2中馒头屑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不显著,可能与唾液量不足或馒头屑与唾液混合不充分有关。
3. 试管3中馒头屑部分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对馒头屑的消化作用有限,可能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或实验条件有关。
七、实验结论1. 唾液对馒头中淀粉具有消化作用,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
3. 实验过程中,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唾液量、馒头屑与唾液的混合程度等因素会影响淀粉的消化效果。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班级:第()小组姓名:
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一、提出问题:
(提示:可以只就一个变量来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
提示: 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麦芽糖有甜味。
2、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3、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
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块、唾液、试管、碘液、烧杯、量筒、培养皿、试管夹、试管刷、热水、温度计等。
方法步骤:(可参考教材P30-31页的制定计划步骤)可以用简单的表格或图的形式呈现。
四、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六、表达与交流(你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你还想探究什么?)
源-于-网-络-收-集。
生物实验报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2022年月日第节
实验名称: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块、唾液、试管、碘液、烧杯、量筒、培养皿、试管夹、试管刷、热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块不动。
2、取唾液。
3、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屑放入试管1中,注入____________并进行_________;
将B馒头屑放入试管2中,注入____________并进行__________;
将C馒头块放入试管3中,注入__________,不进行___________。
试管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4、将三支试管放入_______中,5~1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入2滴__________、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结果
编号
颜色变化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试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
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
(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
(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
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