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

合集下载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情况。

实验材料:
1. 新鲜馒头切成小块。

2. 一杯温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块馒头放入口腔。

2. 用舌头和牙齿咀嚼馒头,模拟咀嚼食物的过程。

3.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形状和质地的改变。

4. 继续咀嚼馒头,直到变为较为湿润的糊状物。

5. 吞咽馒头糊状物,并饮用一杯温水。

实验结果:
1. 在咀嚼过程中,馒头的颜色开始变得苍白,形状逐渐变小。

2. 过程中馒头逐渐变软,质地也开始改变,由硬而变为柔软。

3. 继续咀嚼,馒头完全被咀嚼成了糊状物。

4. 温水的加入使馒头糊状物更容易咽下。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口腔中咀嚼馒头的过程中,馒头经过咀嚼、混合、润
湿等步骤,逐渐变软、颜色变浅,并最终形成糊状物。

这些变化与口腔中的酵素作用有关,酵素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淀粉等成分,使之变为较易消化的状态。

在馒头糊状物咽下时,温水的加入有助于使其更容易通过食道进入胃部进行进一步消化。

实验结果说明,食物经过口腔中的咀嚼和酵素作用,开始在口腔中被消化,为后续消化过程做好了准备。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口腔模型显微镜实验记录表格2. 实验工具:刀具培养皿滴管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引入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和工具。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结果分析: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学生实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消化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结果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实验原理:1.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馒头进入口腔后,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口腔内的唾液混合。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

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

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1. 引言馒头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它的制作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化学、物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口腔中对馒头的变化过程,并进一步讨论这些变化现象的原因和结论。

2. 口腔中馒头的变化现象实验中,我们将在嘴中放入一块馒头,观察和记录其变化现象。

以下是我们观察到的几个主要现象:2.1 漂白现象嘴中的唾液和馒头表面的淀粉发生反应,导致馒头表面逐渐变白。

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对馒头中的淀粉分子进行降解,使馒头的表面颜色变浅。

2.2 咀嚼现象当我们咀嚼馒头时,馒头逐渐变得越来越软,形状也发生变化。

这是由于嘴中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它们对馒头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进行降解,导致馒头变得易于咀嚼和消化。

2.3 味觉现象当我们品尝馒头时,嘴中的味蕾对馒头中的味道做出反应。

这是由于馒头中含有一些有味道的物质,例如蛋白质和油脂,在嘴中接触到味蕾时,会引起味觉反应。

3. 口腔中馒头变化现象的原因口腔中馒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嘴中的唾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它们对馒头中的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等成分进行降解和转化。

3.1 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中的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子分解成糖分子。

当我们咀嚼馒头时,唾液中的淀粉酶与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作用,导致馒头变得软化和易于消化。

3.2 唾液中的蛋白酶唾液中的蛋白酶可以将馒头中的蛋白质分子分解为较小的肽链和氨基酸。

当我们咀嚼馒头时,唾液中的蛋白酶与馒头中的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馒头的口感变得更加细腻。

3.3 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除了消化酶的作用外,口腔中的各种物质还会与馒头中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唾液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与馒头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产生味觉上的变化。

4. 结论再探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口腔中馒头的变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发现,嘴中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些酶起着关键的作用,将馒头中的淀粉、蛋白质和油脂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使得馒头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提出结论;(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表达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实验方法的运用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显微镜、实验盘、解剖针、放大镜等;2. 实验试剂:碘液、盐酸等;3. 教学课件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内容。

2.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2. 查阅资料,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其他变化;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对饮食健康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2. 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结果的理解程度;3. 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分析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参考答案:实验报告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参考答案:实验报告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0____级____年级____班____组实验组长:_________ 实验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作用。

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刀片、凉开水、消毒棉、滴管、试管、碘液、恒温箱。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步骤:
1、检查材料用具是否完好、齐全。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么?
(2)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

(3)设计实验:
(4)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试管实验材料唾液清水处理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馒头碎屑2毫升0毫升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不变蓝色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
__舌的搅拌__以及
②馒头碎屑0毫升2毫升充分搅拌后放入37℃温水中变蓝色
③馒头块2毫升0毫升不搅拌,直接放入37℃温水中部分变蓝
4、整理还原:实验完毕,清洁桌面,清点实验材料并摆放整齐。

讨论:1、实验中你设置了几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什么?实验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答:
2、唾液中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物质是唾液淀粉酶;请你增加一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该物质的影响。

答:取一只洁净的试管,编为④号,放入等量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后放
实验日期:20____年____月____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馒头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极为常见的食品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馒头一直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人们吃馒头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品了。

然而,人们对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却很少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去探究食品在口腔中的变化。

本文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研究方法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实验进行研究。

简单来说,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借助舌头的触觉探究馒头的水分含量变化。

2. 利用口腔中的化学试剂探究馒头中的淀粉质。

3. 通过味觉实验探究馒头的味道变化。

4. 利用电子显微镜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细节变化。

二、馒头的变化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如果按照一般的步骤来说,它会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馒头被咀嚼后,发生了物理方式上的断裂,馒头内部产生了许多的细小裂纹。

2. 咀嚼力将细小的馒头小块咬碎,馒头中的淀粉质逐渐开始分解产生出一种甜味。

3. 口腔中的唾液开始帮助消化馒头,将馒头中的淀粉质进一步分解,形成了馒头中的糖类。

4. 原料中所含的蛋白质开始分解,生成达尔吞、酪蛋白和胶质等物质。

5. 在口腔中,馒头逐渐变得软糯,以便于我们吞咽。

三、科学原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完成。

这其中涉及到了机械、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

具体如下:1. 机械因素嚼动作和舌头的运动是馒头在口腔中起到物理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咀嚼,馒头在口中被压碎了,因此使得口感变得更好。

馒头在口中被压碎的同时,口感变得轻柔,随着馒头颗粒小型化,馒头的水分含量也发生了变化。

2. 物理因素馒头在口中经过了压碎和拉伸等过程,因此,在-括节发生了再分布。

分布的格局影响了口感的感觉,如馒头产生了细嫩的口感,这细嫩的口感让我们更加舒适。

3. 化学因素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唾液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使其分解为单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是以一个生活常见现象——“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引入,虽然这个现象同学们都知道,但是用实验的方式来印证,学生们还是很兴奋,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两个小组来完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个小组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准备馒头,另外两个学生各取唾液2ml,这个过程比较难操作,主要是学生们觉得让唾液从嘴中流出来脏,我让学生将舌头尖顶在下牙内,低头,唾液自然从舌头的两边顺流下来,用小烧杯接住,同时脑中想象自己很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这样可以加速唾液的分泌。

取好后各组合作进行,将探究完成,其他同学对照课本和同步学习,仔细观察这两组同学的动作,如果不对,就记下来,因为这个探究完成后,还有一个交流时间。

这节课进行得很热闹,但问题也很多,首先取唾液男生还可以,但有两个班女生就是不好意思,结果半节课唾液都没有准备好,中间再找别人取,还有学生在自己用量筒的.时候,这个2ml也把握不好,馒头也切得不够碎,分得也不是很无均匀,在搅拌的时候,学生也没做好,有时把不用搅拌的搅拌了,因为学生在做的时候很兴奋,但没有对这个探究理解,虽然操作之前让他们看书了,我在旁边指导着,一节课的实验总算是完成了,结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有很多方面。

最后先让操作的几个学生谈谈操作感想,其他同学再一起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及想法。

这节课不算成功,但学生体验了。

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更有经验,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

哪些地方放手。

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昨天,我在四(5)班上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是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活动:1、观察口腔结构。

2、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通过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软:通过咀嚼过程中的机械力作用和唾液的分泌,馒头中的淀粉开始消化,而淀粉的消化会使得馒头变得更加软口,易于咀嚼和吞咽。

2.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湿:馒头在口腔中与唾液接触后,唾液的润湿作用使得馒头逐渐变湿。

此外,唾液中的酶类也会开始分解馒头中的淀粉,进一步增加了馒头的湿润程度。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味道会释放出来:馒头中的食材经过咀嚼和唾液的混合作用,其中的风味成分开始逐渐释放出来,使得馒头的味道能够被人感知到。

4. 馒头在口腔中的形状会改变:通过咀嚼的力量作用,馒头在口腔中会被咬碎成较小的颗粒状,形状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包括变软、变湿、味道释放和形状改变。

这些变化与咀嚼力量、唾液的化学作用以及食材中的成分有关。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马号中学杨昌杰教材地位及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改进之处: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条件 37℃水浴 37℃水浴 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

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

33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质进行了消化?生:淀粉。

二、实验活动:(学生品尝馒头)师:你们品尝到了什么味道?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2.2.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评价标准

2.2.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评价标准

1Hale Waihona Puke 4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内,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2
5
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恒温5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2
6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1
7
将污物倒进污物桶,桌面整理干净。
1
总分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序号
实验步骤
分值
得分
1
根据实验要求检查材料用具是否完好、齐全。
1
2
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
3
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一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实验分析六、结论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混合液体,形成软团状物质,称为食团。

食团经过舌头和口腔壁的摩擦作用,使得其中的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质,并逐渐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将其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

三、实验步骤1.准备两块馒头。

2.先将一块馒头直接吞下去。

3.然后将另一块馒头放入口腔中,在口腔中反复咀嚼。

4.观察两块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在口腔中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因此其表面干燥,呈现出原始的形状和颜色。

2.经过充分咀嚼的馒头在口腔中被混合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五、实验分析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2.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的馒头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这是因为其中的淀粉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能够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降低了胃部消化的负担。

六、结论经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馒头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2.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3.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对于整个消化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改进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改进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改进南阳市二十二中白霞《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进一步了解。

但是这个实验操作复杂,时间又紧迫,七年级的学生实验技能还比较低,很多学生忙碌了一节课最终实验失败,往往感到非常失望。

为了提高成功率,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我在组织实施这个实验时,对一些环节做了改进和强调:1.实验材料的改进教材上说“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3小块。

将A块和B 块细细地切碎、拌匀,C 块不做任何处理”。

经实践发现,市场上卖的新鲜馒头过于松软,水分多,粘性大,切成的“碎屑”颗粒还是比较“大”,馒头块也不易成形。

用新鲜馒头切的碎屑,37℃水中保持10分钟后,加碘液后观察到的是变蓝的现象,不能达到实验的预期。

即便用相对较少的新鲜馒头碎屑加相对较多的唾液做实验,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滴碘液后观察到馒头碎屑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蓝色颗粒”。

实验效果不理想。

我在实验中改用干馒头,因为放干了的馒头变脆,可以轻易在研钵中研成“粉末状馒头碎屑”。

而且,做这个实验时,大约4月份左右,气温已升高,在室外短时间即可放干,也不会发霉。

①馒头碎屑的制取的改进。

把新鲜的馒头的皮去掉,切成较小的馒头块后放干。

再在研钵中把放干变脆的馒头块研成粉末状馒头碎屑。

注意千万要揭去馒头皮。

因为馒头皮致密性较强,放干变硬后不易切,而且硬硬的,也不易研成粉末状碎屑。

②馒头块的制备的改进。

实验前,将新鲜的馒头切成较细的馒头条,放干。

实验前将馒头条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再切成需要的馒头块。

2.实验材料的量馒头碎屑,每次只取绿豆粒大足矣。

实验前,每组研钵里只发一药匙粉末状馒头碎屑即可。

初中的学生实验热情高过理智,你发给他多少,他就能用多少,限量使用可以使他们爱惜实验材料,专注于实验本身。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并在小组之间交流与讨论与总结,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得以提升!二、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消化酶的活性最强的温度是37℃;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生了解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

课前准备:教师:馒头、小刀、研钵、小烧杯、滴管、棉絮、保温桶、试管及试管架、稀碘液、喷壶、纸槽、纸杯、镊子等。

学生:取唾液。

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生物,乃至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实验,而且实验难度很大,学生的实验效果往往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唾液的量不够。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们条件所限,学生做的实验相对很少,在实验操作和实验计划的制定相对欠缺,只是初步掌握了探究活动的部分理论知识,实践较少。

所以本课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3.实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本节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但现代中学生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实践能力都较差,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合作能力有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

三、说教法探究实验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所以本节课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引导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馒头作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面食,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也成为了快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馒头的口感也叝有很多不同,甚至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

本文主要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实验材料:
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有:热水、面粉、白糖、食用油、食盐。

实验方法:
1、首先,将热水倒入一个大容器里,将面粉、白糖、食用油、食盐依次加入到容器里搅拌均匀;
2、然后,将搅拌好的面团放在桌面上,用手揉搓至光滑;
3、接着,将揉搓好的面团放入压馒机内,按照一定压力压制成馒头;
4、最后,将压制好的馒头取出,放入微波炉,以一定时间加热,加热完毕即可食用。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中,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口中,馒头的口感会发生变化,由硬变软,由外壳硬变柔软,质地变得更加细腻柔嫩,入口后就会融化;
2、在口中,馒头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原本的甜味会浓郁起来,更加醇厚;
3、在口中,馒头的口感会发生变化,原本的柔软口感会更加细腻,口感更加欢畅。

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三个方面:口感发生变化、口味发生变化、口感发生变化。

虽然馒头口感的变化受到口腔温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变化也会影响人的饮食习惯。

因此,配制馒头时,除了要注意制作工艺外,还要注意把握口腔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口腔中的什么结构使馒头发生了这么多变化?
答: 牙齿、舌 、唾液腺
3.馒头变甜,这种甜的物质是什么?
答:麦芽糖
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淀粉
5.馒头变甜说明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淀粉变成麦芽糖
有关资料
1、淀粉(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 的作用下能够转化为麦芽糖(有甜 味)。 2、淀粉遇碘液能够变蓝色,麦芽糖 遇碘液不变色。 3、设计一组对照实验来探究。其中, 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 用,有的只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有 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和唾 液共同作用。
大家一起来讨论!
1、你将怎样设计验证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 泌有关? 2、馒头变甜为什么还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 搅拌有关,从你的预想计划哪儿可以看得出 来?
1、你打算怎样模拟牙齿和舌的作用?
2、馒头块多大为最好?
3、怎样才能尽快获得较多唾液? 4、试管做好后放置在什么环境中?多长时间最适宜?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实验
(如果有需要,其它实验仪器和药品还可提供)
实验器材: 试管架、生物解剖器、小烧杯、 玻璃棒、试管、研钵、大烧杯、温度计 实验药品: 碘液、37摄氏度的水浴、 清 水、唾液(大家收集)
思维和创 造能力
发挥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注 意 事 项
1、使用胶头滴管、刻度吸管时,要做到悬空垂直。
2、加入的馒头颗粒等大,唾液和清水等量(2ml)。
3、冷却后滴加碘液。ຫໍສະໝຸດ 我知道了巩固与创新
1、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
淀粉糊+ (1)、请在表内填写实验现象:A 1号 唾液
变蓝 、B 不变蓝 (2 )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 :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进行分解时 ( 需要适宜的温度) 唾液淀粉酶 (3)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唾液 麦芽糖) 里的( )将淀粉分解 成(
3号
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 录表
试 管
加入的物 质
温度
试 实验 剂 现象 碘 液
0℃
A
淀粉糊+ 2号 唾液
淀粉糊+ 3号 唾液 淀粉糊+ 4号 清水
70℃
碘 液
碘 液 碘 液
A
37℃
37℃
B
A
(4) 4号试管 是 (
)号试管的
通过这次设计性的实验,你有什么想 法和体会呢?
宁县城关初中:苏宁湘
大家在细细咀 嚼的过程中感觉 到了什么味道 啊??
哇~,有点
甜 呢 ~!
学习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会设计对照试验。 3、培养创新和分工合作意识,发 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1.谁能说出馒头从吃到口中到咽下去之前,馒头都发生 了哪些变化?
答:干变湿,大变小,形成食团,硬变软,不甜变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