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50 宋明理学(解析版)
(高中历史模块学习)(三十四) 宋明理学(附详细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
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解析:选B据材料“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现实黑暗,从而导致民众追寻理想社会,故选B项;依据所学,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依据所学,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排除C项;依据所学,魏晋时期,商业发展受到阻碍,出现了以物易物的行为,排除D项。
2.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此诏旨在()A.文化建构B.厚古薄今C.崇内抑外D.政教合一解析:选A唐高祖制定三教共存、道先儒次佛后的政策,重新对文化进行建构,以三教并用来维护唐的统治,故选A项;唐朝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尊老子为始祖,又以三教共存巩固统治,这不叫厚古薄今,排除B项;唐高祖认为道教、儒教是本土思想的基础,佛教后兴,也“宜崇客礼”,据此可知这不是抑制外来宗教,排除C项;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3.宋神宗召见张载询问治道之策时,他答道:“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这说明()A.汉唐以来的意识形态难以为继B.效法三代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C.理学当时已被确立为官方哲学D.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解析:选A在张载看来,治国如果不用三代之道,那只是苟且的办法,即他认为汉唐以来的儒学背离了儒学的原有宗旨,故选A项;与夏商周三代相比,北宋社会环境大为不同,效法三代并不能解决北宋的社会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受到佛道的挑战,排除D项。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5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考点5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十年真题】1.(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3.(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48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解析版)

考点48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十年真题】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宋明理学

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程朱理学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 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 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 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 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 作)
启发:学习也应该一个知识一个知识地把握,
日积月累,融会贯通。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背景 二、代表人物 三、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程朱理学
B △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B.明朝以后,程朱理学成为久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
小结:
宋明理学的影响:
( 1)理学一改前代学术思想研究的墨守成规,从个人的身心 修养来体现儒家学说的义理,丰富了儒学的学术内容和文化 底蕴,使儒家思想重新占据正统的地位。
( 2)朱熹的学说在元朝以后成为儒学正宗,所编《四书集 注》,更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影响深远
( 3)理学提倡个人修养,讲求纲常伦理,提倡忠孝节义,扭 转了 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社会风气,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 新风尚,对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要思想观点
万物的本原(世界观) 求理的方法(认识论)
程朱理学 天理, 三纲五常即天理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心, 心即理, 心外无物 反省内心, 不必外求
陆王心学影响:
①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 传播;
②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 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第4课宋明理学【典型例题】例1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对“社会条件”的理解,社会条件当然指客观条件,而不包括主观条件,更不是全部条件。
其中,佛教的欺骗性也应是广泛传播的条件之一,但它不属于社会条件,所以不应选上。
另外,佛教的传播在各朝各代都没停止,而南北朝时期最为广泛,其特殊的社会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故此题选B项.【答案】B例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
据此,可判别正确答案应为C。
朱熹的思想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涉及,故本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答案】C【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宋明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 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A。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选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为A项。
3.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是正确的。
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测试 《宋明理学》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测试《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 知行合一B. 本心即天理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 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3.朱熹曾指出:“仁义根本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末得而害已随之。
”在这里朱熹主张()A. 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B. 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 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D. 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4.程颢、程颐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谓之“天职”。
“若致些私吝心在,”,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因此要学会节制一己之私利的“人欲”这表明二程()A. 主张克己复礼B. 倡导格物致知C. 重视道德修养D. 强调知行合一5.有人说:“王阳明揭思想解放之序幕,高举破除偶像反对权威的旗帜。
”下列言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 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
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D.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6.《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由此可见,朱熹()A. 肯定了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B. 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C. 指出秦始皇变法奠定了后世的法律基础D. 从君臣关系去思考后世沿用秦制的原因7.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1.下列叙述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发展情况的是A.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C.道教受儒学影响,提出既“贵儒”,又“尊道”D.佛教也吸收了儒学的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2. 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5.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6.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7.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程颢、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8.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最终保留传统主流思想的地位,主要是因为A. 历代统治者“独尊儒术”B. 儒家思想内含有的“兼容”精神C. 南北朝时期强调“贵儒”D. 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10.唐代儒家经典标准的读本是A.《六经》B.《春秋繁露》C.《五经正义》D.《四书章句集注》11.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2021年高三10月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10月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考查范围:必修一必修二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
这表明当时A.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B.国君之位争夺激烈C.宗法礼制仍然受到重视 D.周王干涉他国内政2.图1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冶铁技术。
此史科可以用来解释A.官营手工业大规摸生产状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图1 囊(鼓风工具)C.集体劳作促进了冶铁业发展D.“鼓风”冶炼技术源于战国3.汉初,王国内群臣史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史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
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
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5.阅读下面的表格,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A.士族通过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 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 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6.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1明当时表1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 38 76.3%京东东西路12 19 63.2%京畿、京西北路8 11 72.7%小计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7. 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31 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版)

考点31 第一次工业革命【十年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
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4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解析版)

考点4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十年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2.(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 例题解析

宋明理学例题解析【例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X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点拨: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朱熹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所宣扬的“天理”只能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和A、B两项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是相互对立的。
而D项中“天人感应”理论是董仲舒的观点。
因此,A、B、D三项可以排除。
答案:C【例2】下列哪些观点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①“心性论”②“宇宙便是吾心”③“致良知”④“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点拨:本题主要把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结合起来考查,主要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二程主要的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的主要思想就是“理气论”和“心性论”,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就是“致良知”和一些唯心主义论的观点,通过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选项。
答案:C思维启示【例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者革除时弊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秩序服务。
【例2】1.一定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是对过去思想文化的一种扬弃和发展,心学是对儒学、佛学和道教等思想的一种融合和渗透。
2.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在明代的发展,也预示着新的理论即将出现。
思维发散【发散点1】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例】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求所谓定理者也。
”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
参考答案:异: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气,是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还提出“致良知”学说,是主观唯心主义。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53 文艺复兴(解析版)

考点53文艺复兴【十年真题】知识点一文艺复兴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图3 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这是欧洲文化发展活跃的表现,故选A项;17、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变革加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伴随欧洲城市兴起出现了市民阶级,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 项;新教传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天津高考·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
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
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表现在威尼斯画派代表提香身上就是“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是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反映出其否定教会所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神韵写意属于中国画的特征,排除D项。
3.(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52 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解析版)

考点52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十年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可知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将关注点集中到社会现实,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故选C项;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以泰勒斯为代表的思想家将关注点转移到自然,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期哲学的主题转移到政治,排除D项。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提及道德与财富,并未体现梭伦反对奴隶制度,且梭伦反对的是债奴制而并非整个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讨论道德与财富,并未体现权利平等,且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并不主张权利平等,故B项错误;梭伦提出贫富差别并非为了抨击它,其意在强调道德比财富更重要,故C项错误;根据“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可知梭伦更注重人的道德而非外在的财富,说明他具有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
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可知,古代雅典宗教信仰意识并不淡薄,故A 项错误;据材料“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可知,希腊诸神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说明其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故B项正确;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应是在近代的启蒙运动之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进程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合一”趋势由此开始。
答案C2.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活动中,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的思想 (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儒家思想注重气节、品德,主张人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应当宠辱不惊,消除欲望。
答案C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
答案C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D三项说法不符题意。
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
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答案C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解析材料大意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50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十年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2.(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 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项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5.(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源头活水”认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使自己保持活力。
这与孔孟仁政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这与两汉经学无关,故C项错误;这首说理诗是朱熹的作品,符合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故D项正确。
6.(2016·海南单科·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答案】C【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是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因为被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
7.(2015·海南单科·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8.(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10.(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1.(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2.(2014·全国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答案】C【解析】“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见此时纂修族谱并非名门望族的特权,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带有森严的等级色彩,但是材料并未体现等级色彩,故D项错误。
13.(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
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
14.(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答案】D【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