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和主动建构知识来学习。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意义的过程,每个学生通过与自身经验和现实世界对话,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知识。
在学前教育中,建构主义可以帮助幼儿充分发展自身潜能,并促进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建构主义的核心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人的建构过程,因此强调以下原则:1.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2.情境的重要性:学习应该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建立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联系。
3.社交互动的作用:学习应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来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者通过整合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构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探索和学习的天性。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充满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提供有趣的任务和学习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探索欲望。
比如,在音乐教育中可以提供各种乐器进行尝试,让幼儿发现和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经验和背景。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建构主义认为社交互动对学习的促进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幼儿之间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建构知识。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之间合作作画,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技巧,互相学习和帮助。
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认知发展。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与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教学法逐渐受到学前教育领域的关注和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学前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法应用1. 创设情境: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落里布置一个小超市,让幼儿扮演顾客和店员,通过购物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语言和社交技能。
2. 提供材料: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和探索。
例如,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提供颜料、画笔和纸张,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3. 引导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上,教师可以问:“为什么冬天会下雪?”,让幼儿自己思考和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幼儿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优势1. 激发学习兴趣:建构主义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通常对新奇的事物和活动充满好奇心,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建构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引导,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大教育理论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五大教育理论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则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理论的运用对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五大教育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行为主义理论可以通过为幼儿提供积极的奖励和反馈,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学前教育的班级中,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机制,如给予幼儿一些小礼物或表扬,以增强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从而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如在游戏中融入数学和语言知识,以帮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三、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交互动对于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社会发展理论可以通过创造合作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幼儿的社交和认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构新知识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探究角、图书角和艺术角,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资源供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生态系统理论可以通过创造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并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运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运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786bd1a58da0116c174966.png)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探析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提出了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层分类的开展教学;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体性;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等三种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学运用策略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因此,幼儿阶段的教学一直都得到社会各界特别的重视。
为此,国家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包括对幼儿教学过程、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成为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重要里程碑。
但是,在以往我们的幼儿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只关注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改变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不少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年龄比较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就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完全成了教师主导课堂。
实际上,很多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性,不配合教师的课堂活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感觉课堂上自己缺乏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中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等,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目的。
本文结合新时期教学实践,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学健康地、持续地发展。
一、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层分类地开展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性格趋向不同,虽然学生的年龄还很小,但是这些“不同”已经非常显著地促使学生之间的差异变大,而且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很多教师就有意无意地要忽略这种差异,认为教学就是“有教无类”,只要教师用心,学生一定可以达到同样的进步。
实际上,学生之间的特点差异如此之大,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通过教育弥补的,而且如果非要强行的通过教育去弥补这些差异,往往是事倍功半。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与教育的启示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刁家乐(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幼儿全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即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1.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综合。
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对知识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过程及其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学前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学应用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布鲁纳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也可译作结构主义。
这对于传统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幼儿教学的改革,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甚至现在许多老师仍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在乎传授的方法和被传授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
幼儿园更是“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如同仓库一样存储知识和积累知识,视幼儿为小小的机器。
另外,有些老师在听到孩子的不同意见时,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者给予伤害性的批评,最终使学生变成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的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出发,我们应做什么样的努力?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提供一种幼儿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幼儿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应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幼儿联想,唤醒幼儿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构建与新知识的联系,同化新的知识。
如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借助教具创设真实的情境:恰当地应用幻灯、录音、实物等使幼儿置身其境,真切地进入童话世界,并结合教师的“疑问”,启发幼儿思维,促使幼儿对一些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是一种教学理论,它强调学生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1. 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2. 情境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注重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知识。
4. 反思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在学前教育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和实践,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色扮演区域,教师可以提供各种角色扮演的道具和背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和理解各种社会角色和活动。
2. 引导发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中,教师可以观察到一只蜗牛,然后向幼儿提问:“蜗牛是怎么爬行的?它有什么特点?”3. 学习小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让幼儿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让幼儿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4. 反思记录: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促进他们对学习的深入思考。
5. 情感关怀: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中,情感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适用性

2013.03学教育14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适用性杨婷婷(吴江区松陵镇中心小学幼儿园,江苏苏州215200)[摘要]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幼儿教师及幼儿课堂存在着不当的小学化教学倾向,为避免这一不良习惯,笔者主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引领我们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在于尊重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注重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引领积累。
这,对于当前的幼儿教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久旱甘霖。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教育;教学策略我们知道,幼儿学习阶段是小学学习的铺垫与启蒙阶段,这个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于孩子们的人格品行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看待生活,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与看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多地在强调教师对于幼儿的引领与潜移默化,更加强调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探究与主动参与,这为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准确而科学的工作方针与主旨思想。
一、建构区域活动的大体框架教师按照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阶段投放适当的材料,并提出层层递进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而幼儿在不断的游戏及探索中又会发现新的感兴趣的事情。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又通过细心观察,关注到幼儿的新发现,从而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
在这样的你来我往当中,幼儿的认知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师也逐渐探索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
主、客体的角色不断转换,相互作用,使得双方都得到发展。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的作用是重要的。
我们既要放手让幼儿独立的操作,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干预。
在此,应注意树立教师的角色意识,运用适宜的教育机智。
比如,在小班幼儿玩娃娃家遇到问题时,教师化身成娃娃家中的人物帮助幼儿就远比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干预好的多。
二、为幼儿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传统的幼儿音乐课堂教学形势较为单一,常常是司空见惯的学习歌曲演唱,或者律动舞蹈,还有什么音乐游戏之类,这些教学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很难从整体上对学生产生一个音乐素养的熏陶及音乐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教学目标中的审美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幼儿园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幼儿园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幼儿园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引言: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他们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指导和知识传授,忽略了孩子们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建构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案例研究,并分享自己对此的观点和理解。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1.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地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
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理解。
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2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 积极参与:学习者通过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活动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 合作学习:学习者在合作中与他人进行意义构建和知识分享。
- 反思和批判思考:学习者通过反思和批判思考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幼儿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案例研究2.1 案例一:探索性学习在一所幼儿园中,教师通过给孩子们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鼓励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来建构知识。
在主题为“恐龙”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恐龙骨骼的复制品、模型等材料,并引导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观察、讨论和提问。
通过探索性学习,孩子们逐渐建立起对恐龙的认知,并在小组中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
2.2 案例二:项目学习在另一所幼儿园中,教师组织了一个名为“我的小动物朋友”的项目学习活动。
在这个项目中,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并与其他孩子一起研究、探索和展示。
教师在项目中担任指导者和资源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孩子们通过观察、采访、绘画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选择的动物,并与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成果。
2.3 案例三:角色扮演在某个小组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和建构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
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它对学前教育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1.学生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探索来建立自己的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材料,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发现和构建知识。
2.基于学生的先前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他们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引导学习。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观察,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学生的连接,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3.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
4.建立真实情境:建构主义主张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活动、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5.反思和评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应该被鼓励不断地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支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每位幼儿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法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
一、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核心观点是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实践和合作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其特点包括:1.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建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建构主义教学法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共享。
二、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建构主义教学法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创设情境,为儿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2. 积极引导儿童的自主学习。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主动学习态度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法通过任务导向的学习方式,鼓励儿童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
3. 促进儿童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法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助合作,学前教育中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伙伴学习等形式展开,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关注儿童的学习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学前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等,全面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幼儿学前教育)建构主义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案例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去建构知识并得到开展呢?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例子。
案例1经验练习:“装配线上的生活〞关心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生的阻碍。
教学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生活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假设他们身为那时的工人,自己将作出什么反响。
活动开始时让每个学生画一幅完整的人体,然后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对等组,要求每组将组内成员中画得最好的一幅作品进行复制,学生们移动课桌排成两个长排,预备大批量生产。
随着图纸从一个学生传到另一个学生,每个学生专门画人体的一局部,如头、鼻子、腿或躯干。
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工人〞加快速度、集中精力、更卖力气来制造装配线上那种紧张气氛。
教师还能够通过提高室内温度、调暗灯光或让学生彼此坐得更近,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厂的恶劣条件。
这种经验练习关心学生对装配线工人所经历的体力、精神和情绪上的紧张产生移情,并要求他们将手工作坊和装配线生产手段进行比较。
活动最后让学生在他们的笔记本上画一个题为“作为一种生产手段的装配线的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学生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另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投入、工人的异化等。
通过如此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亲身躯会到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生活工作情况,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专门容易就能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上述两个案例是运用“再现历史〞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再现历史〞是让具有不同风格的学生们“经验历史〞的一系列活动,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建构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美国,“再现历史〞法差不多成为运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的典范。
从上述例子能够看出,“再现历史〞教学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在讨论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时,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建构主义。
简单说,就是一种认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探索来构建知识的理论。
想象一下,孩子们就像小小的科学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四处探险,发现世界的奥秘。
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趣?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建造者。
这种学习方式,既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是一举两得!想必你会想到孩子们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
比如,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看到植物的生长,听到水循环的故事,或者在户外观察小虫子。
他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仿佛在说:“哇!这太神奇了!”这就是建构主义的魅力所在。
教育者不再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看,这就是植物。
”而是鼓励他们去问:“为什么植物会长得这么高?雨水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就像是打开了宝藏的钥匙,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世界。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实验室里,满脸兴奋地搅拌各种颜色的液体,最后得到了奇妙的变化。
那一刻,谁还会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小脑袋去思考,这种亲身体验,绝对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来得更深刻。
就像古话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啊。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互动。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讨论,这种氛围就像一锅热汤,大家在里边翻腾,互相影响、互相启发。
小明说:“我昨天在家里做了一个火山爆发!”小红听了,立刻眼睛一亮:“哇!我也想试试!”于是,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科学探险。
多么有趣呀!他们不再是孤单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团队,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的精神,不仅让学习变得有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作为教育者,咱们也得打好辅助的角色。
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和资源,让孩子们自由发挥。
就像厨师备好食材,让孩子们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同时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孩子们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基于儿童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教育理念。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历来主动建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索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园中的建构主义教育1.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小组角落、艺术区域等。
这些环境鼓励孩子们自由选择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布置环境和提供材料,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2.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和合作建构主义教育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技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构建知识和理解。
3. 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建构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和情景,引导孩子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游戏中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实践和尝试来学习和探索。
三、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的意义1.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不仅关注认知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情感、社交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2. 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建构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和自由探索,可以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将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和生活,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面对挑战时更加勇敢和自信。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
用
建构主义研究理论是现代教育学中最流行的理论之
一,它强调研究是一个主体参与并参与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内容,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
因此,建构主义研究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得十分广泛。
首先,建构主义研究理论强调,任何研究都是一个参与过程,幼儿教育中应该重视孩子的参与。
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发现、探索、探究,从而形成自主研究的能力。
其次,建构主义研究理论强调,研究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研究者在探索和发现研究内容的过程中会受到教师和其他研究者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合作,从而获得更多的研究体验。
另外,建构主义研究理论也强调,研究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发现新的研究内容,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孩子不同的研究需求,让孩子有机会发现和探索,形成自主研究的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研究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强调研究是一个参与过程,孩子应该被激发参与研究,发现研究内容,研究者之间也应该有相互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建构主义研究理论,才能真正让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功过是非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功过是非作者:朱家雄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8年第09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也许学前教育是最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的一个领域。
这并不奇怪,与其他相比较,学前教育给予儿童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经验的获取以最多的关注,这些都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国际范围内,一些人开始以极大的热情追随皮亚杰,期望将他的理论,特别是他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学前教育的理论支撑。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期望和行动潮起潮落。
人们所作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硕果,也酿造了不少苦果。
一、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受到质疑和批评近些年来,对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异议、质疑和批评络绎不绝。
这些声音不仅来自建构主义学术流派以外的学界,也来自建构主义学者自身的反思。
从热衷于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的人士构成来看,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学前教育学家或其他从事微观研究的人,他们研究学前教育的视角,决定他们会将关注点放置于儿童发展方面,会以“将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的基础”的思路作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
早在皮亚杰理论提出之前,一大批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就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他们从皮亚杰的理论中看到,支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框架,即应顾及可能适合幼儿的活动,才能促进他们智慧发展的一系列思想。
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特别强调儿童理智结构的自发的和比较自动的发展方面”。
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据此设计和编制相应的课程与方案。
这些课程或教育方案对丰富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但是,无论从微观层面看,还是从宏观层面看,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都会引起不少问题。
二、从微观层面上的质疑和批评微观层面上的质疑和批评,主要聚焦于将心理学,特别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
但是,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在内的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理论基础,不仅在课程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活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在幼儿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的和社会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和探索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参与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1. 提供激发学习兴趣的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图书和艺术材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索真实世界。
2.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幼儿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和问题,鼓励幼儿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3.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社交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合作活动,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团队项目,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协作。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与环境互动和社会交往,幼儿可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促进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初探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追求,学前教育作为关键时期的教育环节,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完善中。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而钢琴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模式更是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初探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新的学习观。
它认为学习者是自主、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是基于建构的,即学习者通过主动的参与,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认知加工、整合和重构。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知识的建构和重构。
它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地接收,而是通过认知加工、整合和重构而来。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培养其音乐能力。
而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建构和重构的观点对于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活动的情境化和社会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基础教学不仅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学习,还要注重学习情境和社会性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化和社会性观点为幼儿学习钢琴提供了一种更加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和音乐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教学模式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而言,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影响钢琴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定。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教学中,应该确定一个相对具体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表达能力等。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和重构。
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在钢琴基础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可以激发幼儿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张靓
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10期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视角,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并且通过梳理建构主义与学前教育的关系,进而找到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有效路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進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前教育;儿童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而建构主义就是解决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构主义理论发源于认知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至认知主义之后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理论,相较于传统的教育观来说,更加侧重于以原来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框架,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参考,赋予了学前教育全新的意义。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对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述,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观指的是对于知识的认识、观念以及看法的综合。
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中涉及到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三是知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四是对于知识的不同见解会导致后续的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发生变化等。
知识是建构的还是客观的,是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的基本认识论问题。
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独立于观察者的内在的客观结构,通过理性思维的过程,人们就能够获取到这些客观的知识。
以这种观点为基础,我们就能够得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知识。
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对这种客观知识观点进行了反思,虽然建构主义理论并不否认客观知识的存在,但是更加侧重于强调知识是个人主观对于知识的建构。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由此可以得出,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的是知识的社会性、复杂性、情境性、相对性等。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儿童的学习应该如何发展,儿童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方法以及条件等等都是学前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一些行为主义者来看,学习是一种因练习而导致的一种行为变化,所以这些行为主义者所关心的是某种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技能的达成。
而信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于信息的记录、储存、提取以及处理的过程等等。
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传授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主动的建构而获得的意义理解和新认知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通过学习资源,采用主动的学习方法,通过建构来获得知识的过程。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建构主义认为儿童学习的过程就是儿童通过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认知冲突,然后凭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试,求得最终新的平衡。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单项输入的源头,而是考虑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开始自主学习。
在此环境中,教师的主体性或者说是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准备,包括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等;其次,教师应该重视提问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与方向性,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
比如,组织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式去表现、交流以及分享,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纠正以及补充片面的认识,以学习的过程为基础,获得新知识的建构。
由此能够看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离开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难以表现。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学前教育的内容,但是从其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论述能够看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向儿童教授知识时,不能简单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规划。
儿童在学习知识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对他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可能形成了一些稳定的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停留在浅显层次,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具体感知。
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用建构主义理论:首先要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判断。
当儿童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时,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了解遇到的或者外部强加的知识内容,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认知能力的影响,这些内容并不一定全部被他们所获得,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必须找到可以判断儿童认知能力的方法,进而有效了解儿童在成长中所积累的学习经验。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要进行有效设计,特别需要培养儿童同化新知识的能力,进而让儿童将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
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儿童的认知冲突。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相互交融、重新建立知识框架的过程,而认知冲突则可以促进这一融合过程的深化。
儿童在学习时必然会遇到很多的疑问与困惑,尤其是初次接触知识时更是如此,但是这种疑问与困惑却是可以激发认知冲突的元素,进而促进儿童学习的深入。
学前教育的教师必须利用这种认知上的冲突去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主要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
要在教学、游戏等活动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处理来为学生制造合理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儿童内心自我探索以及主动求学的愿望;另外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培养儿童理解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学前教育中会表现为一种心理模式,进而让儿童对所学知识达到良好理解的程度。
(二)重视儿童学习的过程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有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由教师或者其他人的教授而获得,而是在具体的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利用相关的资料,最终通过知识的主动搭建方式来获得。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学习知识就是一个不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框架的过程,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是这样的过程。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儿童本身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相关需求。
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本身的需求和学习的兴趣是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应该从儿童的学习兴趣出发,充分了解儿童的相关需求,把儿童对于新事物的兴趣进行内化,从而提升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进而发展儿童的探索能力。
其次,要重视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充分交流。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儿童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其中的辅助者和促进者。
因此必须重视教师和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交流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还能够和儿童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儿童学习新的知识。
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心中的想法,思考儿童这种想法的由来,从而逐渐提升儿童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最终形成共享学习的主动建构。
最后,要重视儿童之间的合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
儿童和儿童之间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会逐渐知道其他儿童的想法并不是都和自己一样,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学习资源,最终能够帮助儿童养成从客观性和批判性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对于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来说,教师对儿童的指导以及提供的学习资料都是儿童积极进行主动建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师要想和儿童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出一个适合教师和儿童互动的学习环境。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要随时随地地了解儿童的情况,尤其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并且还要能够和儿童进行积极、真诚的对话。
其次,教师要营造出适合儿童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学习。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儿童都参与到交流以及探索过程之中,还要支持和鼓励儿童多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要对儿童的这些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及时的回应,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另外,教师还要让儿童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之中体会到交流的乐趣,使他们最终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分享。
最后,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
任何学习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根据相关的实践可以得出,在一个合理的学习情境中,儿童从中获得的感受最为真实,能够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师必须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儿童能够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