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 _ 中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考前必背!(替孩子转发)

初中历史 _ 中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考前必背!(替孩子转发)

历史考试中的非选择题设问,一般侧重对原因(背景、因素、条件)、影响(意义、作用)、认识(启示、感悟)的考查。

这些角度可以从下面这些关键点突破:一、原因类1. 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近代化探索的推动与促进。

2.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2)人民群众的努力。

(3)较为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

(4)苏联(主要指建国初期)等国家的援助。

3. 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近各民族间经济交流。

(2)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有效的统治措施)。

(适用于中国古代史)(3)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4)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4. 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1)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补充:(1)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2)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

(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5.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1)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推动。

(2)民主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3)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人民与新兴阶级的支持。

补充:(1)受外来文明(或原有民主习惯)的影响。

(备注:只适用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2)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备注:只适用于古希腊民主政治)6. 改革成败的原因。

(1)改革成功的原因:① 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 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③ 改革的措施得当。

④ 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⑤ 国家最高领导者的支持。

(2)改革失败的原因:① 顺应改革趋势,但是改革的措施不得当。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大全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大全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大全中考历史答题技巧一、答题时间中考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划分答题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对历史试卷的答题时间进行合理规划,那么有可能导致中考考生将一些该得到的分数丢掉,节省答题时间首先是答题速度要快,但是中考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多快的速度,中考考生要仔细阅读历史试题,以免因为审题失误而丢分。

二、规范答题在中考历史试卷中,非选择题是按照具体的知识点划分的,如果某一历史非选择题分值为5分,那么这一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五个。

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排版,书写过乱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丢分的原因。

三、选择题中考历史选择题考查的东西比较广,主要考查中考考生的知识结构、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考生在解决中考历史选择题时有非常多的技巧,如排除法。

所以中考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并且要根据在审题时得到的信息进行解答。

四、非选择题由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类型不同,所需要的答题技巧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1、填空题:历史填空题相比较选择题而言是要简单的,虽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因为答案时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础知识过关,在答题时认真审题就可以回答出来。

2、材料解析:这一类型试题主要是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决问题与文字表达的能力,不论中考历史试卷中所给出的材料是教材里的还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书中的知识。

所以在这类历史试题时只要认真审题就可以了。

3、图片类:这类中考历史试题主要是考察中考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类历史试题的答题技巧就是:先观察、在分析。

然后答题。

中考考生在回答中考历史试题时一定要消除自己的急躁心情,而且如果在答完题还有剩余时间一定要进行检查,在做题时应该先易后难,以免使中考考生丢失一些该得的分数。

中考历史的答题技巧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

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

2024年中考历史选择、非选择答题方法指导+课件+

2024年中考历史选择、非选择答题方法指导+课件+
选项
问统治者的目的 (统治者的意图) 一般是维护统治 这主要是为了:
关于非选择题的答题:
关于格式,如下:
例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 义广泛传播的影响,并归纳毛泽东在延安时 期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著作。 (8分)
答题格式是:
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 分) 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分) 著作:①《新民主主义论》②《论联合政府》③ 《论持久战》(4分)
关于非选择题的答题:
1.交代清楚你要写什么。题目问原因,答题 也写上原因二字。 2.答题语言一定要具有史实性,精炼。不要 写得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试问自己都不清 不楚,怎么能让人看懂。
3.答题里不要出现文言文等之类难懂的词。
4.根据分值写点,一般是一个点2分。6分的 题是3个点,为了保险,可以多写一个点,加 强保障。但如果是废话,就不必再多写了。
初中中考前答题的指导:
史料
史料的分类:按照资料价值分: 第一手史料(不经任何中转环节直接得来) 原始性:
档案;信函;日记;照片;古迹 遗址(一般是实物) 我们应该选用第一手史料,更接近历史事实
第二手史料:(间接)
后人写的著作(文献小说);口述
史料的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分: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a).语言是精炼,简洁的。
(b)如无思路,可用一些动词。
促进……; 积极推动……; 坚持……的原则; 加强……
7.关于评价的回答: (a).先看看有没有性质写,有性质写性质 (b)再写其作用,写几点按照分值。 (c).最后根据题目看看有没有局限性。
8.关于不同的回答:
要进行分点,可以从内容不同;对象不 同;性质不同;影响不同进行思考

2023年中考历史倒计时冲刺备考策略(5)

2023年中考历史倒计时冲刺备考策略(5)

2023年中考历史倒计时冲刺备考策略(5)第四章中考答题技巧篇(二)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形式较多,如有填空题、判断说明题、简答题、综合题、材料分析题等等等,本专题之介绍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题为例。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要注意三方面能力的提高。

1、审题能力2、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3、组织答案、语言表述、分析、说明等能力一、如何审题1、审设问【例题】(2022广东真题)材料二:观察材料二中的长安城平而图,概括《登观音台望城》所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特点。

(4分) 【步骤一】划出答题依据、设问词、中心词和答题词。

【步骤二】按设问词和答题词可以把材料解析题划分为多种类型(本专题不再一一详细罗列,只举常见类型分析)A.如按设问词常见类型有“概括类”、“指出类”、“简析类”、“评价类”等。

(1)概括类:概括的意思是在总结归纳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出规律性的认识,因为是中考,要求相对比高考低,只要用简练归纳语言较准确的表达出来即可;这里就有一个诀窍就是尽量不要朝材料原话,要稍稍归纳提练一下。

(2)简析类:简析即简单分析一下,要根据上一问答案或题干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要求有理有据。

答题公式是“根据……”分析出“什么……”这种结论。

B .按答题词分类主要有特点特征类、分析原因目的类、影响作用类等。

最常见的是特点类。

【试题分析】根据平面图、其实还可以根据右边文字可知,长安城棋盘式的街道、正南正北的道路、朱雀大街是中轴线、宫城、皇城在城的正北方,有“面南背北”之意,概括后提炼为:市坊分开;规划整齐;左右对称,成中轴线分布;皇权色彩浓厚。

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例题中要求从平面图得出信息,这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既看到表象又能概括出本质。

此题还可从文字中获取信息。

方法一般是找出关键词句概括分析出答案。

表格式试题还要看趋势、特点,并能分析出原因。

三、组织答案一般要把获得的信息与教材内容比较,判断出其真实性,再得出认识。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一、时间的分配因为现在中考是政史合卷,所以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拿到试卷先将题目迅速看一遍,知道哪些是难题、易题,容易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选择题控制在10分钟内,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二、历史解题方法(一)单项选择题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也是检查的重点。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区域地点、关键字、事件和事件的固定搭配组合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支的关系,有的题支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

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出格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考试题目跟你以前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可能会不同,做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

5、选择题做完以后,先快速检查一遍,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先不要修改。

6、答题卡填涂一定要填满涂深。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办法1、带着问题读材料2、正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发掘引申寄义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关键字、句)5、规范做答如何分析材料?大致有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文结合型材料题、表格型材料题。

(1)文字型:找层次性的标点符号,如句号或者分号,一个材料分红若干句话,总结出每句话的意义,然后找出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最后总结每个材料的中央意义。

(2)图片型:首先大家对书本上的所有的图片要熟悉,看到图片应该想到跟图片相关的事件的背景、经过,内容、作用、影响等等相关的内容。

不能只看图片的本身,要看到跟图片相关的所有历史信息。

中考历史答题规范和技巧(完整版)

中考历史答题规范和技巧(完整版)

中考历史答题规范和技巧(完整版)
历史答题规范和技巧
(一)学生在答卷中要规范化
1、字体工整、规范、美观,*好是书法字体,印象分每科增加两分,就是12分。

2、答案要点化:有层次、有条理、有序号。

3、按指定位置答题,不能出框(高考网上阅卷)
4、字体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注意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划。

先思考,心中有谱,理清思路再答题。

(二)答题的步骤与技巧
1、选择题注意:
一、正选找正确的,要求:非常有把握是正确的。

二、正选不能确定时,采取排除法,选*符合题意的选项。

三、答题卡一定不要涂错位。

2、非选择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答题中学会“抄”的技巧。

除非题中注明不得摘抄原句,一般情况下,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即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意思不变,用词稍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要求从课本中迁移知识。

另外: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

3、按分值多少,确定要点多少。

4、解决未知问题,注意同类知识迁移,空下不答是愚蠢的。

5、全卷答完,注意对选择题进行复核,也许会有新的灵感,但要珍惜第一印象;最后检查以下会不会因为紧张而看错题。

再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的题目。

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复习--非选择题题型解读与专练--题型11 观点论述题题型(课件)

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复习--非选择题题型解读与专练--题型11 观点论述题题型(课件)

苏俄时期,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能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6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为扭转经济 形势所采取的主要手段。(2分)
国家干预。
论述: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 机,1921年,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它不仅调动了 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面对经济大危机和社会的动荡,1933年,美国实施 罗斯福新政。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 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 法西斯道路,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荷兰 品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制定共和国宪法;成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17世纪中期,
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称霸海上。
国家
崛起过程
确立新的政治体制,成为第一个迈入现代社会的国
家;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其专
英国
注于发展经济和拓展海外势力;资产阶级革命和工 业革命释放和提高了生产力水平。18、19世纪英国
综上所述,国家的独立、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 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示例二】 观点: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2分) 论述:荷兰进行现代商品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成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17世纪中 期成为世界商业霸主;英国确立新的政治体制——君主 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18、19世纪英国 成为最强盛的军事和经济强国;
2 应对策略
要求: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 合材料和所学“某板块”历史知识再举一例加以论述。

优秀历史老师整理的中考历史备考指南

优秀历史老师整理的中考历史备考指南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题干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材料,通过材料可知,1942年1月起,半年间广东党 组织在中共中央领 导下从香港秘密营救爱国民主人士等80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 ,党组织的营救对象是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等,他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他们的营救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体现了团结抗战精神,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 、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了史料实证素养。
【答案】D
8、中考历史真题五
类型(二) 表格类材料型
例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 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是广东中考试题中唯一使用表格呈现材料的选择题,考查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
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发展情况。表格的标题为“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非常明确地指出
了表格内容是与“工业”相关的,故可以排除BD;再通过表格的两个项目“工业总产值”和
的地方,产生较直观的印象,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和时空观念的素养。
10、中考历史真题七

九年级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九年级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九年级中考历史答题技巧1.抓住试题中的时间信息。

不管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大部分所给材料都包含时间信息,根据这些时间信息的界定,我们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现象的出现进行合理的推断。

2.找到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试题所给材料往往包含多个信息,但这些信息中有些是对解题有帮助,有些则是对解题是无用的信息。

做这类试题时,我们要善于调动大脑储存的知识,迅速找到这些有用信息,并将它们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试题指问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3.处理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试题所引材料有多个信息,有时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等思维过程后,才能获得历史认识,才能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这个对信息进行筛选、比较、分析、综合的过程,是处理加工知识信息的过程。

有的数据是通过文字叙述直接表达出来,有的是通过表格来反映,有的则通过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曲线图等形式呈现,不管以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数据的比较与综合。

4.盯紧试题表述中的关键词。

相对来说,中考试题指向还是比较明确的,但老师在阅卷过程中,还是经常发现一些同学给出的答案答非所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读题、审题,没有抓住试题的关键词。

(1)“据材料,说说……”与“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前者,答案是通过综述材料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与材料无关的内容,并不是得分点,你从教材中抄再多的内容也不会给分;后者,除了材料中涉及的内容外,所学知识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也可能是得分点,因而要回答全面才能得满分。

(2)是“地位”还是“意义”,是“作用”还是“影响”,是“性质”还是“特点”。

所谓“地位”指的是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成就在整个历史进程或者某一领域内所处的位置,往往用序数词、表位置的词或者程度副词来表述。

如:《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列强强加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后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等。

中考历史复习非选择题题型五认识、看法、启示、建议类课件

中考历史复习非选择题题型五认识、看法、启示、建议类课件

设问词
答题方法指引
启示 建议
(1)启示主要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 (2)作答时通常要求针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分析得失、总结 规律等,一般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 (3)作答模式多为“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1)建议指针对某人或某事,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 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作答时可以从“重要性”和“怎么做”两个层次进行回 答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殖民者获得黄地;开发种植园;贩卖黑人奴隶。一方 面,客观上有助于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 的逐渐形成,对殖民国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 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我国原子钟发展的认识。
我国运用原子钟技术,建立起北斗的统一时间系统,使时间更 为精准;原子钟是北斗系统的“心脏”,对我国完全自主建立 导航定位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我国的原子钟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七部分 解题技巧
专题二 非选择题题型解读与专题集训

01 题型解读
02 典例演示
CONTENTS

03 学以致用
题型五 认识、看法、启示、建议类
题型解读
设问词
答题方法指引
认识、看 法
(1)认识、看法指对客观事物所抱持的观点、态度等 (2)作答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 历史现象等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可以从正面和负面或 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 (3)作答模式多为“是什么”(作出判断)、“为什么” (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
【解题思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 建立殖民地、开发种植园、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第二小问可 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 面进行思考。

中考历史综合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综合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解答好综合题要过“三关”:第一关:审问题第二关:读材料第三关:答问题第一关:审问题(解题的基础)(一)设问的一般构成:提示词+限定词+中心词+求答词提示词:从何处入手。

限定词:主要是限制时间、空间、要求。

中心词:要考查的主要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现象。

求答词:要回答的具体内容。

(回答的点数往往取决于分值)。

(二)怎样审题1.审问题的数量。

2.审问题的问答项。

3.审问题的限定语(限定的时空、限定的角度、限定的主题等)。

4.审问题的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个数。

5.审答案来源,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五种情况:(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指定材料中找答案或在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教材的联系点,依据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回答。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题。

(4)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材料反映的主题回答。

(5)用史实加以说明答案一般根据论点,选用史实+史实的内容或者史实的影响说明。

总结:通过第一关的审问题我们可知:(1)提示词告诉:从什么地方入手(2)限制词、中心词告诉:到什么地方找(3)求答词告诉:写下什么(4)分值告诉:写多少点第二关:读材料(解题的关键)(一)文字材料(1)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

读题时,先用标点符号(句号或分号)对文字材料分层,再找关键词句。

(2)找出材料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并列式),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

(3)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衔接整合。

进行知识的再转化,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点。

(二)图表类材料(1)表格、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示意图、地图类。

分析图表数据,提取关键信息(1)明确图表内容:图表名称、图表来源、图表表头、图表比较项。

初中历史非选择题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非选择题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非选择题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许多过去的事件、人物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

非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

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非选择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使中国实现了政权的统一和行政的标准化。

这不仅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各个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同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为中国政治历史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众多的贡献,其中包括了许多科技发明。

中国古代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火药的发明为军事战争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影响了世界的战争格局。

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推动了海洋探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的作用及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的往来,实现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互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促进了中国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同时,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各种宗教、思想和艺术在交流中融合、传播。

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及特点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典型形态,其政治制度和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君主专制,形成了严密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等级关系。

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了世袭制、农民供给制、农业经济主导等。

这些特点在封建社会中国政治上的运行和社会结构上形成了稳定的秩序。

五、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与影响力,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问答题讲练非选择题解答方法汇总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问答题讲练非选择题解答方法汇总

联பைடு நூலகம்
联系教材所学
明确教材中考查的知识点,结 合问题作答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步骤
要点
第三步:
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写“答案” 组织 答案要点化、序号化分条陈述根据分
语言 值确定答案要点; 注意答题语言规范、
准确、精练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步骤
表述
根据材料回答 第一步: 审“设问” 答案来源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限定词句:概括、总结、归纳、说明、谈谈 答 认识、谈谈启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一步: 案 等。(1)概括、总结、归纳务必要找到共性、 审“设问” 思 共同点,把各类事件的相关内容(影响、原 路 因、作用等)找出来,提炼其共同点,如果
答案只涉及某一事件的内容则肯定是错的;
解题过程
操作方法详解
(2)说明:回答两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或某一事
件对另一事件的影响,往往涉及推动、促进、保
答案 障或者阻碍等关键词; (3)谈谈认识、谈谈启示:结
第一步: 思路 合现实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分析; (4)“论从史出,
审“设问”
史论结合”: 先写出相应的史实,然后对这个史 实的效果、作用、意义影响等进行表述;
题型突破
中考非选择题题型(讲与练) 线索一 非选择题解答方法汇总
材料题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 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学习能力的综合展现, 旨在考查同 学们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 整合加工的能力, 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 行说明解释的能力(历史解释), 对比、分析、归纳能力以及 文字表达的能力。

中考历史复习非选择题题型一背景、原因类课件

中考历史复习非选择题题型一背景、原因类课件

学以致用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是出超地位。在1781—1790 年,中国销往英国的商品仅茶叶就达9 600万元,而在1781—1793 年,英国销往中国的所有工业品为1 600万元,仅为茶叶的1/6。 19世纪初,从外国流入广州的白银每年为100万两到400万两。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根据材料,指出18世纪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后来 西方殖民者通过哪些方式改变了这种状态?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特征,使中 国对外国工业品需求低。向中国倾销鸦片;发动侵略战争。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上海电视台经费来源完全依靠财政拨款,得到 的日常经费比一部电影的摄制费还要少。……对于电视广告, 上海电视台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广告是资本主 义的产物,不宜推行。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发展广告,电视 台除了要按通常做法继续宣传企业的经济建设成果,还应为企 业和消费者服务,成为沟通产销之间的一座桥梁。1979年1月, 全国首条、仅1分30秒的“参杞药酒”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 三个月后,广东电视台播出了它的第一条广告。整整一年之后, 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亮相。
(1)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 (2)按层次,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内因)、客观原因(外因); 按程度,可以分为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典例演示
【典例】(2023 广州·节选)货币与贸易息息相关,关乎国计民 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晚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其中,西班牙找到的从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 再到澳门的航路,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商人将中 国生产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 银,再运至马尼拉。此后,美洲白银陆续流入中国。据学者保守 估计,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一百年间,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 产量的1/4至1/3,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考前指导课件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考前指导课件

5.下图西汉初期和后期封 国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分封制 B.展开兼并战争 C.实行郡县制 D.实施“推恩令”
西汉初期各封国大致范围
西汉后期各封国大致范围
解析:比较型选择题,通过阅图基本可以发现不同,再结合图片上的 配文,可以得出:西汉初期封国面积较大,而且占据地方比例也较大。 西汉后期较大的封国很难看见。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施“推恩令”。答案D!
区。”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亚非海上交通线开创
B.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C.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
D.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解析:据材料可以判断与闭关锁国有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题目 的限定词是“深远影响,可以排除前三个选项,选D!
2.题型及解题技巧
题型五: 比较型选择题
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 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 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 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解题技巧】
D.工业化的推动
解析:历史概念在这一题是“主要原因”,材料反映了工业产值超过农 业,城市化已经实现。导致这两个结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前两个选项 可以排除。选项C,虽然可以解释城市化,但是不能解释第一个结果,而 且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所以,正确答案选D!
2.题型及解题技巧
6.导致下表中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年份
1880 1900 1910 1920

最全中考历史开卷误区及答题技巧

最全中考历史开卷误区及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开卷误区及答题技巧◆六大误区误区一:答案在书上中考政史开卷,部分考生认为试题答案可直接在书上找到,故考试前没整理笔记。

其实,中考政史虽开卷,但许多试题答案并非能在书本上找到原题,仍需结合知识思考作答.准备一些授课笔记,有助于帮助思考。

误区二:笔记只抄不整政史考试只能带课本和指定资料及手写笔记进场,许多学生为充分利用开卷优势,将用的资料、做的练习等尽可能详尽地往笔记本上堆砌.但因没整理,笔记杂乱无章,考试时查阅极不方便,收效甚微。

误区三:家长代抄为让笔记“够多够全”,也为减轻考生抄写负担,许多家长都“操刀"代劳,事后学生也不看。

结果,学生对笔记非常陌生,查阅起来十分缓慢,影响答题.误区四:开卷不用记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学生认为“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

部分学生对政史考试不作记忆准备,对基础知识点完全寄希望于考试翻书.结果答题时对知识点运用极不熟练,严重影响答题效率和准确性.误区五:见题就翻书为确保答案正确,很多同学答题时先翻书找知识点和内容,后将查阅内容往题目上套。

这容易导致查阅内容与题目结合不紧,答非所问,既浪费时间又易出错。

误区六:合卷合做政史题目穿插在一起以合卷形式出现,部分学生训练时就没有分开做政史题,中考时也一如既往。

但学科不同,思考和作答方式都不同,混合作答会影响思维,导致失误增多。

◆考试窍门勤翻书不如巧翻书政史考试虽是开卷,但时间有限,过多翻书会影响答题速度和连贯性,故针对不同题目,学生要开卷得法。

首先,允许带入考场的《政史知识能力要点》一书,对政史书本上的考点都做了归纳。

学生做题时如对某个知识点不能准确表述,可在该书上直接寻找相关内容,这比直接查阅课本更方便。

其次,做选择题时,应尽量不翻书.对熟知的知识点,可凭记忆直接作答,以保证答题迅速和连贯.对不熟悉知识点的题目,可集中查阅作答.第三,做非选择题时,应先作答后翻书。

将题意看清后,先结合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尽量组织答案,最后再查阅相关资料,看答题有无遗漏、答题方向有无偏离题意。

中考历史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原则

中考历史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原则

中考历史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原则同学们在复习中考历史科目时,掌握一些考试技巧,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针对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内容,结合中考必考题型的特点,本文将重点对应试技巧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帮助学生在中考应试过程中掌握大体技巧,取得理想成绩。

中考历史考试答题抓住一下几个准则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找联系找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1、因果关系。

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要注意探寻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

例如:工业革命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2、比较关系。

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

在历史考题中,比较题是最普遍的题。

例如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等。

3、古今联系。

无古不成今。

历史专题都是从古至今,自成体系。

4、中外联系。

学习中,要注重中外历史联系,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要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学习。

1/ 7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抓地点通过寻找材料中的重要地点,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解题。

如考题中出现过的:锦州、陈官庄、大别山、西柏坡、北平、地中海---大西洋、西属拉美等地点。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看时间中考历史试卷中33%的问题都与时间有关。

时间问题分为三类:1、具体时间:如鸦片战争1840---184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这类时间需要进行记忆。

这类时间多是标志性和重大历史事件。

2、世纪年代:考生对于世纪年代类的时间问题比较陌生,主要是世纪和年代需要换算。

另外只要出现世纪年代,多是考查宏观问题,如历史阶段特征,考生不易把握。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关注世纪年代背后的重大事件。

例如以下世纪年代就在考题中经常出现:1500年、14----16世纪、17---18世纪、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中考历史简答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简答题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简答题答题技巧中考历史材料题中的开放性问答及论述题的观点,是教师、学⽣常遇的问题,如何解决?有何?那么接下来给⼤家分享⼀些关于中考历史简答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简答题答题技巧第⼀步、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的前提,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个⽅⾯⼊⼿。

⾸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或材料对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

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

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

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献的名称、作者及⽂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步、审清题⽬,就是抓住关键词(、时间和地点限制)弄清题⽬在问什么,弄清题⽬的考查意图。

如:(1)弄清题⽬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已成定论的观点;(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第三步、规范答题,⼒求完整。

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四化:1.提⽰化。

写出答题的提⽰语。

2.段落化。

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个⾃然段。

3.要点化。

如果答案⽐较复杂,尽可能⽤课本语⾔和观点,史实准确,提炼概括,答案严谨缜密,⾔简意赅,分层回答。

4.序号化。

答案⾏⽂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中考历史问答题的类型(1)叙述类问答题。

这是问答题最基本的题型。

它主要是对教材中重要知识形成完整记忆,对重要历史事件等准确记忆与理解,形成关于这⼀事件的知识体系。

答题时,可完全照教材抄下来,注意条理清楚、⽂字准确、紧扣题意、逻辑严谨。

(2)归纳概括类问答题。

是从数量较多的或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历史事实中,或把时间、空间上较分散的历史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形成集中的、⼀般性的认识、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在考试中攻无不克也必须了解考试的题型与评分说明。

这是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的前提。

历史中非选择题题型包括图说历史、材料解析(材料题和分析说明题)、探究空间。

一、关于题型分析
1、图说历史(简答题特征):图文并茂,有提示语;特点:回答“是什么”看提示语意思相符即可。

2、材料题
特征:有大段非结论性材料;特点:依据材料回答;注意:需要考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即可“读”出问题的答案。

3、分析说明题
特征:有稍许引导性材料导入;特点:考查重大历史事件;注意:表述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分析说明题与材料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既考虑整体又要考虑细节。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探究题(具有研究性)
特征:有主题和任务;特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观点的鲜明性,叙述的逻辑性;注意:主题来源于热点,是对特点作历史性溯源,列出与主题相关的历史事实,表述基本的历史结论,不要忽视“思考与感悟”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明确如何回答。

二、答题步骤:
1、审题:注意:①答几问?②答什么?!先找答题语,再找限定语。

2、带着问题读材料:读:正文、引言、出处、标题、注释、、、、
抓:关键字、词、句.
3、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4、联系课本知识点:哪册,哪单元,哪课、哪点。

5、整理作答(必须紧扣题意)。

答案来源:①直接来自课本和笔记;②来自对课本和笔记知识点的推断;③根
据所学知识自己综合;(必须先紧扣题目和材料答本意,再答引申义。


三、评分说明
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明确如何回答。

“简述”:答出是什么;“加以说明”:结合事例来说明。

“阐明”:结合史实来说明观点。

“陈述”:叙述加简评。

“开放性”:是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上“开放”
三、题型结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先了解一下非选择题题型结构和类型吧!1、图说历史,是图片加文字提示属填空题。

图片通常是人、物、事。

2、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我们现在的材料大致有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文结合型材料题、表格型材料题。

(1)文字型:找层次性的标点符号,如句号或者分号,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句话,总结出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最后总结每一个材料的中心意思。

(2)图片型:首先大家对书本上的所有的图片要熟悉,看到图片应该想到跟图片相关的事件的背景、经过,内容、作用、影响等等相关的内容。

通常会让我们进一步写出图片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甚至命名一个主题,写一段话。

不能只看图片的本身,要看到跟图片相关的所有历史信息。

(3)表格型:主要是比较数字的变化,要透过数字看到背后的历史信息。

主要是横比和竖比资料的变化。

四、答题技巧
1、图说历史
首先大家对书本上的所有的图片要熟悉,认真看图分析出时间、空间、及相关事件等信息,如果图看不熟悉,那就看题设中的文字提示信息,问啥答啥,或者二者结合分析,如果知识储备足够。

本题应该很轻松。

2、材料解析题
(1)、带着问题读材料。

先看问题再读材料。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
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

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规范做答。

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

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第二、、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

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

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第三、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3、综合探究题和解析题有点相似但区别在于此题的材料只是一个主题的引子,对于答题没有多少信息价值。

这个引子只是把所有相关的问题集中在一起的一个主题。

要答好这个题主要看题设,只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做到简单明了就可以。

关键: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从引子里找到相关点相连点然后紧扣题意、论从史出。

做到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总之,答题就好比盖房子,我们掌握的知识相当于所有的建筑材料,要盖什么房子就要选择相应的材料。

只要材料充分,慧眼识材,懂得取舍相信盖什
么样的房子都不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