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历史

合集下载

二战日本战车学校简述

二战日本战车学校简述

(一)战车兵的招录以及基本训练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会驾驶汽车的人很少,有驾照是很值得骄傲,日军战车部队在日本各地招募新兵入伍,首选是拥有驾驶执照的青年男子,其次才是选择具有初中或者高中学历的人,因为初中高中生在机械方面更有天赋并且有物理知识功底,对今后驾驶战车有所帮助。

入伍新兵会被分配到战车联队进行为期半年的训练。

从坦克的驾驶学起,一直到射击、通信和车辆维修等技能,并且所有战车兵都要接受常规的步兵训练。

每名战车兵通常要学习4个不同岗位的技能包括驾驶员、炮手、无线电手和修理员。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要熟练掌握这些复杂的技能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军校会根据他们的才能、特长和综合表现将其分配到战车分队的具体岗位上,让其接受更多训练,发挥其特长优势。

日军战车兵的训练从机械学和坦克发动机原理学起。

由于当时大部分日本人对车辆发动机都没什么经验,所以课程从最为基础这是“发动机,这是油门踏板”开始学起。

经过大约1个月时间的训练,新兵们对汽车和坦克的驾驶才能达成合格成绩。

战车兵们也要接受手枪、步枪、轻重机枪和坦克炮的射击训练。

但学员们的主炮射击训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尽管炮手会在服役期间接受额外的炮术训练。

维修训练则非常全面,此外新兵还要学习基础的无线电操作和旗语知识。

(二)千叶战车学校千叶战车学校是日本陆军培养坦克装甲部队人才成立的第一所战车专门学校。

1936年8月,日军千叶战车学校以第2战车联队练习部为基干,在日本房总半岛千叶县的习志野骑兵学校基础上建立。

4个月之后搬到了千叶县黑砂。

战车学校教师和士官都来自日军一线战车部队。

坦克兵要在此训练6个月,机械学的课程则要学习8个月。

1939年12月开始设立学生队,开始对第1期150名学员授课。

1941年,日军战车学校不再教授机械学方面的课程,改由在东京成立的日军装甲维修学校负责授课。

(三)公主岭战车学校千叶战车学校的训练场面积太小,无法满足日本陆军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因此日军只好把这些被撤销的战车部队调往中国东北归关东军。

历史趣谈乱世枭雄 哪些留日士官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历史趣谈乱世枭雄 哪些留日士官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乱世枭雄哪些留日士官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导语:创立于1874年的日本士官学校系明治维新的产物,日本陆军中的各级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在这里学习过。

除就读预备学校及联队实习外创立于1874年的日本士官学校系明治维新的产物,日本陆军中的各级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在这里学习过。

除就读预备学校及联队实习外,士官学校的学制通常为一年,其主要课程包括:战术学、战史、军制学、兵器学、射击学、筑城学、交通学、测图学等。

1945年战败投降后,日本士官学校被撤销,期间共开办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其中有6人担任过内阁首相。

中国第一批留日士官生于1898年底到达日本后,先进入成城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学习两年,之后按各自的科目(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进入日本陆军各联队实习(分别为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

经半年的入伍锻炼后,学员才能进入士官学校。

一年的学习结束后,首批中国士官生于1902年毕业,其中包括了吴禄贞、张绍曾等知名人物。

按清廷的规定,留日士官生须由官方保送,官费就读,但其中也有例外,如辛亥革命及护国战争中的风云人物、第3期学员蔡锷,他最初系梁启超的私人关系进入成城学校自费就读,后进入士官学校后方转为官费。

值得一提的是,第3期也是名人最多的一期,如被称为“士官三杰”的蒋方震(蒋百里)、张孝准与蔡锷,而日方学员则有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人,他们可算是同学关系。

据说,蒋方震在毕业考试中夺得第一名而获得日本天皇所赐军刀,日方感到颜面尽失而决定从第四期开始,中日学员分开授课。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生活常识分享。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殖民背影逝去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殖民背影逝去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殖民背影逝去伪满陆军军官学校,一个很是生硬的名字,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照搬日本士官学校建立的军官学校。

这里有日本人的侵占梦,也许还有溥仪的复清梦,于是出现在这里的人形形色色,各种梦纠缠在一起,终抵不过历史的风,一吹就散了!每7到10个考生录取1人长春去往吉林的大道旁,有个叫拉拉屯的地方,末代皇帝溥仪为这里起名叫同德台,在1939年,这里是伪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

后来溥仪“临幸”,下达敕语曰,“尔军官生徒,为朕股肱,宜愈尽瘁国军,朕深赖之”,于是就有了赐名一说。

于是一块略显荒凉的地方,因为这个那个无端显赫起来,但真追究起来本源,却有些风云莫测的味道。

1939年时,伪满洲国已建立了七年之久,这些年日本图谋的只有一件事儿,就是怎么在这片土地上站住脚,怎么渗透在每一分土地上,建军校培养效忠自己的伪满军官是其中一步。

以弹丸之国横行亚洲,有很大一个原因得益于其对军队干部的培养,陆士也成为培养日本陆军军官的“摇篮”。

鉴于此,日本在当时的伪满新京也参照着本国士官学校模式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

伪满陆军军官学校完全是免费的,且毕业后的待遇又高于普通大学,它招生时总能引来很多年轻人报名,日文、汉文、地理、物理、化学、几何、历史……一科又一科的考试等着考生,不仅于此,考生还要通过严格的体检,但凡有慢性病、心、肝、肾、胃肠、骨骼等部位的毛病,甚至要求考生的耳、鼻、口、眼也要完全健康,即使是患有轻度的沙眼也会被淘汰。

大体上说,是每7到10个考生中能有一人被录取。

有些年轻人可能同时被伪建国大学、医科大学等学校录取,但却临时放弃而到伪满陆军军官学校念书。

军校的学制是4年9个月,其中预科2年,“队附勤务”也就是到部队实习需要半年,之后是本科2年,见习军官还要3个月。

从建立之初到1945年军校解散,共招收了7期学生,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日本人。

学生入校后分为本科学生队、预科学生队,下面还设分连,连下面又有区队。

被派往军校的干部,要由“关东军”决定。

辛亥革命中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生

辛亥革命中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生

,当时驻在昆明。他是梁启超的学生,政治立场也基本是立宪派的观点,但是他和云南
新军中的同盟会会员有来往。据说,在武昌起义前两个月,有一个在新军中当排长的同
盟会会员找蔡锷会谈,希望他“同情”革命。蔡锷表示“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一到绝
对同情”。武昌起义之后,昆明的新军也发动了起义,并且轻易取得了胜利。蔡锷被推
实力派,在政治上没有明显的倾向,除了蔡锷比较偏向立宪派之外,所以他们通常可以
被手中没有兵权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双方都拥戴,这也给他们浑水摸鱼提供了机会。也就
是他们,造成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分裂和混战。
了谘议局的立宪派们,但是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己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但是立宪
派们手中无兵,在当时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情况下,显然控制不了局面。谘议局的议长
蒲殿俊仅仅当了十天都督就被赵尔丰唆使的巡防军士兵哗变给赶跑了。乱兵一起就没法
再弹压下去,赵尔丰趁乱重新掌权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此后一段时间里成都处于完全的
)成为都督(当时成为大统领)。他和唐继尧、尹昌衡是同期毕业生。当时陕西的哥老
会势力比较强大,张凤(岁羽)刚开始在军政府中并不能掌握实权。不过此人手腕了得
,他先利用哥老会挤跑了同盟会的革命派,然后又找机会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哥老会头目
,通过改编把哥老会整编成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军队,成为了陕西的地方实力派。
上。这个人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当时任陆军小学校校长的尹昌衡。他
可以调动手下的陆军小学校学生,同时又以陆军界前辈的身份得到四川军界大部分人的
依附。于是他攫取了四川都督的宝座。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政治立场倾向的地方实力派。
四川北面的陕西的新军第三十九协发动了起义,协统手下的一个参谋官张凤(岁羽

日本陆军士官学员的中国学生

日本陆军士官学员的中国学生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从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40年里,在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法人军队里,派系众多,山头林立。

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著名的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号称“陆军三大系”。

这三个派系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著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而其中最诡异的是日本士官学校,今天我们就谈一下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清人对于日本的观感进一步转变。

此外在当时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军政界要员也先后都在此校就学。

从1898年开始,各省督抚陆续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军事,第一批清国留学生于1900年12月(一说6月)进入陆士就读。

头几年,既有清廷官费派遣,亦有各省官费派遣,甚至还有一些自费生。

直到1904年,形成禁止自费就读,官费生由国家统一派遣的制度。

自1900年第一期,直到毕业于1938年6月的最后一期,中国(清国)留学生共计29期,约有1,300~1,500余名。

将入学但未获毕业的也包括进去,则接近1,800余名。

近代中国军事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留日士官生,保定军校生,黄埔军校生,此外还有一些地方讲武堂毕业生。

其中以留日士官生发端最早,时间也较长,从1898年第一批留日士官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二十九期、一千六百余人。

虽然留日士官生的总体数量不及保定和黄埔学生,但是其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

作为一个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群体,留日士官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使中国军队不仅从装备上,而且从编制、训练、体制和思想上从中世纪走向了近代。

不论是著名的保定军校还是更加著名的黄埔军校,在其创建者中,我们都不难看到留日士官生的影子,而那些地方讲武堂的创办更离不开士官生的参与。

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始于明治33年(1900年),第一期入校是明治33年12月,明治34年11月毕业(类同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第13期),至1931年止,先后有22期。

历史趣谈甲午战争中的日军 士官竟为临时毕业的军校生

历史趣谈甲午战争中的日军 士官竟为临时毕业的军校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争中的日军士官竟为临时毕业的军校生导语:军校,一个国家军官的摇篮。

在日本,也不例外。

1945年8月日本战败以前,其军官摇篮之一的名字叫“陆军士官学校”。

人们通常知道的是,陆军军校,一个国家军官的摇篮。

在日本,也不例外。

1945年8月日本战败以前,其军官摇篮之一的名字叫“陆军士官学校”。

人们通常知道的是,陆军士官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这所学校改名为“陆军士官学校”。

人们不为熟悉的是,20年后的1894年,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出现在战斗的第一线。

说起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恰值陆军士官学校第五届学生毕业的时候。

这时,整个东京,似乎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为此,陆军士官学校采取了第一个举措缩短学年。

第六届学生的学习年数被缩短,原本应在1895年7月毕业的学生,提前五个月在1895年2月毕业。

原定在1896年7月毕业的第七届学生,也提前二个月在1896年5月毕业。

第九届和第十届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由一年半以上缩短到了一年,在第十一届学生以后,陆军士官学校就彻底规定在校期间不能超过一年。

该制度一直持续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

显然,战争不仅需要炮灰,更急需下级将校,陆军士官学校想战争所想,急战争所急,在缩短学生的在校年数上狠下功夫。

陆军士官学校采取的第二个举措调整新生入学时间。

到第七届学生为止,陆军士官学校都是在11月或1月入学,但第八届学生被安排提前四个月入学,也就是说,原本应在11月入学的改为7月入学,原本应在1月入学的改为9月入学。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还影响到了士官候补生的名额问题。

从第一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士官学校史上最尴尬一页 前三名竟全是中国人

日本士官学校史上最尴尬一页 前三名竟全是中国人

日本士官学校史上最尴尬一页前三名竟全是中国人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为兴登堡器重,舌战过墨索里尼,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少尉,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 初级军事学堂) 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得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蚁屋书房出的《陆军士官学校関系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

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

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

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 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

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象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

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 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

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31)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_士官系_徐平

(31)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_士官系_徐平
, ,
,
O
抗 战时期 埔系
,
,

保定 系 势 力 如 日中 天
。 ,

,


属 中 央 军 阎 锡 山 属 晋 绥 军 等等
,
,


后来 居上
而 士 官学 校 毕 业 生 年 龄 渐

、 、
抗战 胜 利 以 后
的溃 败
:
,

,
随 着 国 民党 势 力 在 大 陆

大 不 少 当 年的 风 云 人 物 相 继 退 出 军 界 但其 核 心 人 物 何 应 钦 阎锡 山 张 群 钱 大 钧 汤 恩 伯 等 尚掌 握相 当权 力
, ,


其 中 有 三 个 因 军 校 而得 名

,
日 本 陆 军 士 官学 校 兼 收

士官 系 伙



保定 系



O
黄埔

中 国 清 政 府 选 送 的学 员

1(以 )
据 不完 全统 计

,




,
号 称 陆 军三 大 系 ,


这 三 个 派 系的 成 员
:
中 国 赴 日本 士 官 学 校 的 学 生 不
,
分别 毕 业 于三 所 著名 军校
日本 士 官 学 校
, ,
日 本士 官学 校 保

余人
毕 业 回 国的则 有 22 9 人
,

定军 官学 校 黄 埔 军 官 学 校
19 n
年辛 亥 革 命 前 先 后 从 士 官 学校 毕 业 回

民国著名军校

民国著名军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
• 是我国最早的培养新式陆军军官学校之一,位于 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 共办19期,毕业学员达4000余人。每期一年半至 二年,分步、骑、官多数 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清朝创办讲武堂目的在于扑 灭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教官与学生中 有不少是同盟会会员,使该校成了当时云南革命 力量的摇蓝,在推翻清朝统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 义和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首义中,起了重 大的作用。
此外,入伍生总队长为邓演达、张治中; 政治教官主要有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 高语罕、张秋人、于树德、阳翰生等;军 事教官主要有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胡 树森、徐培根、张元祜、沈应时等。至 1927年大革命时期毕业的有四期,毕业生 有4981人。从第五期起,在潮州、南宁、 长沙、武汉等地设有分校。1928年3月,军 校迁往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 校”。
主要人才
• 王柏龄、孔庚(6期)、尹昌衡(6期)、 许崇智(2期)、汤恩伯(18期)、孙传芳、 李烈钧、谷正伦(11期)、邹作华(12 期)、何应钦、何柱国、、陈仪、周荫人 (6期)、贺耀祖、钱大钧、徐树铮、唐继 尧、阎锡山、蒋作宾、程潜(6期)、蔡锷、
东三省讲武堂
• 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武堂.东三省讲武堂设立 于1907年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 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军 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斗力, 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 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与云南讲 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黄埔军官学 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
民国著名军校
主要军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东三省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 •保定陆军军官学院 •黄埔军校

日本陆士毕业名单及中国毕业生名单

日本陆士毕业名单及中国毕业生名单
骑兵科
萧开桂 湖北武昌 蒋肇鉴 湖北汉阳
炮兵科
龚光明 湖北武昌 王遇甲 湖北武昌 沈尚濂 湖北恩施 许崇仪 广东广州(和许崇智有关系吗?)
工兵科
王麒 福建福州
蓝天蔚 湖北武昌 易乃谦 湖北汉阳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名单
第三期(95 人) 步兵科
蒋方震 浙江杭州(1882―1938) (字百里,浙江海宁人。1899 年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 年赴德国 研习军事。1903 年在东京主编《浙江潮》。1912 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1938 年 5 月起任陆军大学代 理校长。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党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 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国防论》凝聚着他一生军事著作的精华。1938 年 11 月在 广西宜山去世。蒋百里的名字似乎更知名些,在第 16 期陆士中他的总成绩是第一名,蒋百里因此获得日 本天皇亲自授予的指挥刀,日本人感觉羞耻,此后将中国留学生单独成队学习,永田铁山是日本学生中的 第一名而已。)
井桁敬治 陆士 27 期 39 年任 37 师团参谋长,41 年升少将任第 11 步兵团长,43 年任第 6 军参谋长,44 年 2 月任第 31 军 参谋长,44 年 7 月战败自杀,死后追授中将。
池田纯久 陆士 27 期 41 年升少将,1 个月后任关东军第 5 课长(负责占领区政策),42 年任关东军总参谋副长兼驻满洲国大使 馆附武官,44 年 10 月升中将,45 年 7 月任内阁综合计划局长官。
饭田详二郎 陆士 20 期 1939 年升中将、一个月后任近卫师团师团长、41 年任第 25 军司令官、同年 11 月调任第 15 军司令官、 44 年 2 月任中部军司令官、同年 12 月转入预备役、45 年 7 月被动员任第 30 军司令官。

历史趣谈:蒋介石是真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吗?

历史趣谈:蒋介石是真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蒋介石是真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吗?
导语: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们,主要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也是最大的来源,当然是著名的黄埔军校,像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戴安澜、范汉杰等
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们,主要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也是最大的来源,当然是著名的黄埔军校,像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戴安澜、范汉杰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名将们,都是来自此处;第二个来源,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是老牌军校,其地位、资历甚至在黄埔军校之上,白崇禧、傅作义、薛岳这三位,都是正宗的保定军校毕业生;第三个来源,则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像阎锡山、何应钦、汤恩伯等将领,都是毕业于这所学校。

在这三个来源中,蒋介石与前两个来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埔军校自然不必多说,老蒋身为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系的将领是他嫡系中的嫡系;对于出身于保定军校的将领,蒋介石也可以称一声“校友”,因为在1907年,20岁的蒋介石曾经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

而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正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

所以,称一声校友,不算牵强。

蒋介石唯一无法产生关联的,是第三个来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可奇怪的是,蒋介石对外宣称的,却是: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

真的吗?当然是假的。

蒋介石曾经赴日留学不假,但他从未进入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进入的学校叫做:振武学堂。

振武学堂,只是一个预备役、培训班性质的学校。

当时,由于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比较多,而且素质又参差不齐,于是就弄了一个振武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明治时期的陆军学校

日本明治时期的陆军学校

类 似 的 不 平 筹 条 约 。这 是 日 本 自 古以来遭遇的 最 大 变 革 ,其 主 权 遭 到 严 重 破 坏 ,民族尊严受到沉重打 击 ,面 临 着 沦 为 列 强 殖 民 地 的 危 机 ,维持了两百多年 的锁 国 体 制 也 最 终 被 打 破 eM — 时 期 ,完成了 1 业革 命 的 欧 美 资 本 主 义 各 国 国 力 迅 猛 发 展 ,商品生产成 倍 増 长 ,不 断 加 速 扩 张 海 外 市 场 ,大量商品倾销至日 本 ,极 大 地 冲 击 了 日 本 的 国 内 市 场 』 本国内货币贬 值 、物 价 飞 涨 ,造 成 大 量 农 民 破 产 ,下 屋 武 士 的 生 活 也 开 始 陷 入 困 境 。面 对 内 忧 外 患 ,幕府统治者不得不 先 后 进 行 7 安 政 (1854— 1860年 )、文 久 (1861— 1864 年 )和 庆 应 (1865— 1868年 )三 默 改 革 。这三次改革 均主张在不变更原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 向 西方学 习 ,并 都 将 军 事 作 为 改 革 的 重 点 0 安 政 改 革 期 闾 ,幕 府 子 1856年 4 月在筑地铁炮洲开设讲武所培养军 事 人 才 ,学 员 的 去 要 训 练 科 目 除 刀 釗 等冷兵器的使 用 外 ,还 特 别 强调西洋队形的演练及枪炮火器 的 使 用 ;文 久 改 革 期 间 ,幕 府 进 一 步 发 展 讲 武 所 ,并开始 尝 试 组 建 新 式 军 队 ;庆 应 改 革 更 是 将 “推行强兵方 针 ,加 紧 近 代 化 寧 队 建 设 ”作 为改革的金要内容 0 ® ' 一 方 面 继 续 加 强 军 队 的 军 事 教 育 ,不仅进一步完善 讲 武 所 的 军 事 教 育 ,还 在 横 滨 太 田 阵 屋 另 外 开 设 讲 习 所 培 养 新 式 军 事 人 才 ;另 一方面继续加快推 进 新 式兵种的操练^

清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

清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

作者: 田中初
作者机构: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陆军士官学校 编练新军 留日学生 中国军队 军事人才 中国军事 成城学校 陆军部亲日势力 反清革命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军队懦弱无力,屡次丧师失地。

到19世纪末,中国已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军事之落后,纷纷主张改革军事。

清廷为抗强敌计,编练新军。

因军事人才匮乏,故派遣大批学生到外国留学。

被派赴留学的国家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其中以赴日人数最多。

而留日学生的绝大部分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

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

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士官-清末民初的军事政治舞台上,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士官生群体,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现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对早期留日士官生(辛亥以前归国者)的兴起与衰落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做一粗略评说,以求抛砖引玉。

关于辛亥革命后归国的留日士官生,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都已不具备早期士官生的特点,故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一留日士官生是在上个世纪末清政府普练新军又急需军事人才的背景下掘起的一个群体。

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创练新式陆军。

感于现代军事人才的缺乏,在聘请洋教习训练军队和开办军校的同时,遣员到国外学习军事。

当时,号称陆军最强的要数德国和日本,但德国远在西洋,而日本则为近邻,于是,自1898年起,清政府开始向日本选派军事留学生。

受甲午战争战败和列强不断瓜分中国的刺激,不少爱国男儿,怀着报效国家,富国强兵的朴素愿望,弃文从武,成为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1901年,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由科举步入仕途的路子已被断绝,更多年少的书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日俄战争后,日本也以其不可告人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中国派学生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放开,使的大量的青年涌入日本,每年仅官费生就达一百人,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自费赴日学习的也日渐增多。

中国派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最初均是从各省武备学堂的武学生中选送的,大约从1899年起,文学生也可以选送。

中国军事留学生到日本后所入的军校,主要有日本陆军测量学校、骑兵学校、炮工学校、海军学校以及私立东斌学校等,但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位于东京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于明治维新后的1874年创建的一所初级陆军军官学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培养军士的士官学校)。

该校在日本、在东亚,甚至在全世界都颇负盛名。

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元凶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等均毕业于该校。

至于说为什么称士官学校而不称军官学校,大概是直接取自字译的缘故,在涉及日军的称呼上,经常遇到此一直接取自字译的例子,如“连队”、“小铳”、“自行车”等,就都不能按中国词语的定义去解释。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该校中国留学生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该校中国留学生

作者: 田久川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43页
主题词: 中国留学生;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十九世纪;士官;日本人;幕府;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
毕业生
摘要: <正> 十九世纪末叶,先进的中国人看到西方“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和“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的确凿事实,①产生了学习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乎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四出留学。

清末民初中国向先进国家“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②留日人数居于首位,其中有一大批是专学军事的,又大多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这些人的出国动机和归国后的所作所为,当然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与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故陆士与该校中国。

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士官系”

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士官系”

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士官系”
徐平
【期刊名称】《民国春秋》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从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40年里,在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军队里,派系众多,山头林立。

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著名的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号称“陆军三大系”。

这三个派系的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著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日本士官学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1874年成立于东京,后迁至神奈川县,1945年日本战败时停办。

日本军队的尉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统称“士官”,因此,士官学校实际上就是军官学校。

该校学员来自日本各地陆军中学,在士官学校完成军官养成教育。

毕业后,在军队服役优秀的尉级军官,有资格遴选升人日本陆军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徐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山西籍留学生名录 [J], 刘美云;张喜梅;
2.蒋介石并非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 [J], 靳明全
3.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该校中国留学生 [J], 田久川
4.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士官系” [J], 徐平
5.试论侵华时期日本陆军基层军官的文化水平——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文化教育为例 [J], 刘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奴化教育中的军校:伪满新京陆军学校

奴化教育中的军校:伪满新京陆军学校

奴化教育中的军校:伪满新京陆军学校.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

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长春晚报3月19日电(王迪记者张贤达)若干年前,记者从故乡来到长春时,总要路过位于长春市东南郊昔日的“坦克学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只不过那时记者并没有想过会与这里发生什么联系,如果硬要找个理由——也只是曾在心底里自语:到长春了!今天,当记者驻足在这片正在城市化的土地时,想寻找的却是更为久远一些的“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伪满军校”)的身影。

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位于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所在地。

装甲兵技术学院是一所为装甲兵部队培养基层专业技术干部的学校,工作、生活在附近的人们,习惯上还是把这里称之为“坦校”或者“坦克学校”,这种称呼和学校的屡次易名有关。

从1951年12月成立战车第三编练基地开始,这所学校先后使用过装甲兵技工学校、第五坦克学校、装甲兵技术学校等名称,1999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

学校现在有两处大门,一处临街对着吉长南线公路,一处连着长春市内的环城公路。

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踏访者来说,未免有些偏远,但是相对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来说,这样的距离却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望着校园内那条坡度起伏的大道,记者仿佛感到历史的跳跃。

学校,在战争中开张从1937年7月开始,日军在战场上伤亡严重,逐渐感受到兵源不足,于是开始增加和改善伪满军队的人数和装备。

1939年,日伪为了充实并发展“国防”力量,着手建立更正规化的军官学校,即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

这所学校是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样板建立的。

伪满军校建在长春市东南郊拉拉屯,历史上也称同德台。

当时占地十几平方公里,除校部是一座三层楼房外,各连队的宿舍、食堂、练武场、俱乐部、马厩、课堂教室全是尖顶偏廊的一排排房子。

宿舍的房子呈狭长形,一端是厕所、洗漱室,一端是自习室,中间是能住几百人的寝室和军官办公室。

揭秘日本陆军中野学校:毕业生去向神秘

揭秘日本陆军中野学校:毕业生去向神秘

精选程度异常严格 ⼤约正是从30年代末开始,⽇本陆军毒⽕攻⼼,汗⽓蒸腾,急速扩张的欲望,如打桩机⼀般在体内频频炸响。

在发动了侵华战争之后,⼜胃囊暴崛,蓄谋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出于更⼤规模的情报战的需要,成⽴了陆军中野学校。

1937年底,陆军省决定在兵务局内成⽴“情报勤务要员培养所创建筹备事务所”,任命秋草俊、福本龟治、岩畔豪雄等三中佐为筹备委员。

陆军⼤⾂发布命令:陆军所属各部队、各单位,必须推荐⼀名或数名秀分⼦参加该所的学员选拔考试。

当时“情报”这个词,在⽇本还没有普及,除了参谋本部的⼈,许多⼈讲不清楚情报⼈员的培养是怎么回事,被推荐的⼈⼤部分也不知道情报⼈员是⼲什么的。

1938年1⽉,由秋草中佐主持了选拔考试。

担任监考委员的,还有福本龟治中佐、岩畔豪雄中佐、⼩尾陆军⼤⾂副官及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位⼤佐、中佐。

这近⼗名主考军官,带着显*严的肩章与绶带,将考⽣⼀个个地叫了进来。

没有统⼀的考题,由委员们从各⽅⾯随便地提出问题,但问题显然不是出于漫不经⼼—— “如果说现在你正在乘电梯,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 “你喜欢⼥⼈吗?如果需要为你所爱的⼥⼈去死,你将怎样做?” “在⿊⾊的纸上写有墨笔字,你⽤何种办法进⾏辨认?” “在⽥野⾥有⼈拉了⼤便,你有什么办法,能辨认出它是男⼈的,还是⼥⼈的?” “你对共产党怎么看?⽇本与美国有哪些不同?请举出五个例⼦。

对基督教与佛教的不同点也举出五个例⼦来。

” “若有需要,就在这⾥当场剖腹⾃杀,你能办得到吗?”…… 如此等等,可谓上到社会、经济、⽂化、宗教,下⾄地理、天⽂、私⽣活与判断⼒,⼏乎⽆所不包。

每名考⽣得在四五⼗分钟的时间⾥,接受监考委员们如箭镞⼀样射来的问题。

尽管被选拔者都是由各部队、各单位推荐来的优秀分⼦,如骑兵学校推荐了五⼈,其中三⼈是庆应⼤学毕业⽣,另⼀⼈是东京帝国⼤学毕业;⽽且,兵务局事前⼜委托宪兵队对他们的家属关系、思想情况以及性格都进⾏了彻底调查,先做出了“适”或“不适”的鉴定,才把合适的⼈集中到东京进⾏考试,但第⼀期考⽣中未被录取的仍近⼀半,在38⼈中只录取了20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历史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至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创立。

该校在军事技术上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在思想上则进行军国主义精神教育,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

同时很多著名的中国将军,比如蔡锷、何应钦、李汝炯、汤恩伯等,亦毕业于此。

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受到《和平宪法》的规定被撤销,撤销前共开办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

日本二战战败前,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的预科学校,毕业后可直升东京帝国大学)被称为日本国培养高级军官的三大名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为日本陆军军官(是少尉军官,而非军士)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开办的,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

该学校主要教授军事课程,并且注重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以非常残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神。

陆士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学生一毕业即成为高等官(奏任官)。

日本皇族、华族也多数进这两所学校。

因此,在原本就非常尚武的日本社会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东京帝国
1868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址其前身为京都兵学校。

1869年,迁往大阪,称大阪兵学寮。

1871年迁往东京,称东京兵学寮。

1873年海军兵学寮成立后,改称陆军兵学寮。

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建立陆军士官学校,首任校长为曾我祐准,由陆军卿直接领导。

该校的招生对象、专业设置和学制几经改革。

1875年,第一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

1889年,该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

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

1898年,日本陆军设立教育总监部,学校转属教育总监领导。

1917年起扩大招生对象,除招收高中毕业生外,还从部队招收经考试合格的军士入学。

1920年分设预科和本科,学制延长,预科两年,本科1年10个月,中间需在部队服役半年。

1924年增设航空专业。

1937年,预科和本科分别成立分校,本科分校迁往神奈川县相模原。

1938年在埼玉县丰冈设立航空分校。

1941年,预科分校迁往埼玉县朝霞。

为提高军官的合成军队指挥能力,学员入学后不再分专业,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

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被撤销。

该校重视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强调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虽然培养的大部分都是战犯,但是其教学严谨科学,并非人人都可以顺利毕业,其军事教育普及在各个方面,教授的课程繁多而且复杂,想要毕业,首先要通过的课程:戦术学(战术学);戦史(战争史);军制学(编制学);兵器学(武器学);射撃学(射击学);航空学;筑城学(工程学);交通学;测図学(绘图学);马学;卫生学;教育学;军队教育;一般教育;外国语。

该校重视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强调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陆士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此外在当时
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军政界要员也先后都在此校就学。

比如:蔡锷,蒋百里,张孝准,徐树铮、许崇智,孙传芳,阎锡山,尹昌衡,刘毓祺,蒋作宾,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