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1]

合集下载

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GN18C200026);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1SBYB08)作者简介:牛灿杰,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

通信作者:叶素丹(1979—),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E mail:64999606@qq.com收稿日期:2022 11 22 改回日期:2023 04 10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1087[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5 0203 08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indetectiontechnologiesofmycotoxinsin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牛灿杰犖犐犝犆犪狀 犼犻犲 叶素丹犢犈犛狌 犱犪狀 胡玉霞犎犝犢狌 狓犻犪 周晓红犣犎犗犝犡犻犪狅 犺狅狀犵(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犣犺犲犼犻犪狀犵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犜狉犪犱犲,犎犪狀犵狕犺狅狌,犣犺犲犼犻犪狀犵310012,犆犺犻狀犪)摘要:谷物及其制品在生产、贮藏、运输的各个环节均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且真菌毒素种类多、浓度低、毒性强、性质差异大,防治困难。

文章综述了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QuEChERS技术、免疫亲和层析技术)和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光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并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谷物;谷物制品;真菌毒素;前处理技术;检测技术犃犫狊狋狉犪犮狋: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areeasilypollutedbymycotoxinsinallaspectsofproduction,storageandtransportation,andmycotoxinsaredifficulttopreventduetotheirvariety,lowconcentration,strongtoxicityandlargedifferenceinnature.Thispapersummarizesthenewdevelopmentofthepretreatmenttechnologies(liquid liquidextraction,solid phaseextraction,QuEChERS,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anddetectiontechnologies(immunochromatographytechnology,opticalspectrumtechnology,liquidchromatographyand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ofmycotoxinsincerealsandproducts.Thedevelopmenttrendofmycotoxindetectiontechnologieswasalsoprospected.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ereals;cereal basedproducts;mycotoxins;pretreatmenttechnologies;detectiontechnologies真菌毒素为曲霉菌、镰刀霉菌、青霉菌、麦角菌、链格孢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有300多种[1],且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变[2]。

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测定藤茶中11种真菌毒素

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测定藤茶中11种真菌毒素
WAN Qing1 , XIAO Ling2 , NIE Jing2 , HU Min2 , WANG Wenqing1 , FANG Jianguo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 2. Hubei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NMPA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Drug Quality Control, Wuhan 430075 , China)
摘 要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同时测定藤茶中11种真菌毒素。方法 藤茶样品加入80%乙腈溶液,高
速均质提取,亲水-亲脂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以乙腈-5 mmol - L-1醋酸铵(pH值3.0)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梯
度洗脱分离,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及正负离子模式采集数据,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
-921 -
jig • mL-1,批号:1H01J23), FB2 (50 »g • mL-1,批号: 1H01J23) ,AFM1(10 ig - mL—1,批号:1I00A11),T-2 毒素 (100 ig • mL—1,批号:1H00I14), DON (100 ig • mL—1,批 号:1H01B10),ZEN(25 ig - mL—1,批号:1K00H29),OTA (10 ig - mL—1,批号:1H01B14)均购自青岛普瑞邦生物工 程有限公司;乙腈、甲醇为色谱纯,醋酸铵为质谱纯,水为 超纯水。 1.3样品49批藤茶样品信息见表1,样品由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方建国教授鉴 定, 均为显齿蛇葡萄 Ampellosis grossedentata ( Hand.Mazz.) W.T. Wang 的炮制品。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美国菲罗门Kinetex XB-C18色谱柱 (100 mmX2.1 mm,1.7 im);以 5 mmol • L-1 醋酸铵 (pH值3.0) (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 5 min, 10%B ;>5 ~ 6 min, 10%B—20%B ; >6 - 30 min, 20%Bt45%B;>30~35 min,45%B—10%B];流速为 0.2 mL • min-1 ,柱温 30 T。进样量 4 iL[28-29] o 2.2 质谱条件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ource, ESI ),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 ),正、负两种模式进行扫 描[28-29],各化合物质谱参数见表2,对照品及样品总离 子流图见图1。 2.3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 照品适量,加甲醇配制成AFB1、AFB2、AFG1、AFG2、 AFM1 ,FB1、FB2、T-2 毒素、ZEN、OTA 以及 DON 浓度依 次为 46.5,30,46.5,35,100,50,50,600,75,100,2 000 ng - mL—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藤茶粉末[过三号筛,筛 孔内径(355±13)im,50目]约5 g,精密称定,置均质 瓶,精密加入80%乙腈溶液100 mL,均质器上提取45 s,8 000 r • min-1 离心20 min( r = 10 cm),精密量取上 清液20 mL,置50 mL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吸取稀释后的溶液20 mL,减压浓缩至约5mL,放 冷,离心,孔径0.22 im滤膜滤过,缓慢通过已经活化 好的固相萃取柱(依次用甲醇和水各5 mL淋洗活 化),直至空气进入柱子,先用纯化水5 mL淋洗,再用 甲醇5 mL洗脱,收集洗脱液,于平行蒸发仪上浓缩至 近干,用50%甲醇转移并定容至2 mL,放冷,离心,孔 径0.22 im滤膜滤过,即得供试品溶液。 2.5线性关系与灵敏度考察 为考察基质效应对方 法灵敏度的影响,将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用空白 基质和50%甲醇稀释成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液,以峰面 积对各个真菌毒素的质量浓度作线性回归,绘

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关键 词 : 食 ; 菌毒 素 ; 测技 术 ; 究 粮 真 检 研 中 图分类 号 :S2 73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7—76 (0 2 0 0 3 0 T 0 . B 10 5 12 1 )2— 0 7— 3
真菌毒 素( yo n 是真菌产生 的次级代谢产 M ct ) i 物, 目前 已知有 30多种 , 0 这些 真菌 毒素 通过 对农 作 物的污染 , 而给人类和家畜健康带来 巨大威胁。我 国根据保障粮食卫生安全的需要 , 有针对性地对粮 食 中部 分 真 菌 毒 素 制 定 了 限 量 标 准 ( B 2 1— G 75 2 1, 0 1此标准 已代替 G 7 1 20 ( 品中真菌毒 B2 6- 05 食 素限量》 以及 G 75 20 《 B2 1- 05 粮食卫生标准》 中的 真菌毒素 限量指标 ) 主要是 黄 曲霉 毒素 B ( F , AT B )脱氧 雪腐镰 刀菌烯 醇 ( O 、 曲霉 毒素 A 、 D N) 赭 (T 、 O A) 玉米 赤 霉 烯 酮 ( E 四种 , 究 粮 食 中真 Z N) 研
层色谱法( L ) 酶联免疫法( LS 、 TC 、 EI A)液相色谱法 (C 、 L ) 气相色谱 法 ( C 及 色谱 一质谱 联用法 等。 G) 本文 综述 了各 种检 测技 术 在真 菌毒 素检 测分 析方 面
的研 究进 展 , 以期 为 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检测 、 薄层 色 谱 一拉曼 光谱 联用 检测 、 薄层 色 谱 一质谱 联用 、 薄 层色谱 一 核磁共振联用 、 薄层 色谱 一电化学方法联 用、 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 P C 的联用 , HL) 除此 之外 , 薄层色谱还可与原子吸收光谱 、 荧光光谱和光 声光 谱 等联 用 J 。 V O t 和 J Sa oa 采用 高效薄层色谱法 . sy r . kr v k 对谷 物及 其制 品 中 的玉米赤 霉烯 酮进 行 了研究 。样

食源性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源性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癌性 , 可抑制 D A R A的合成 , N 、N 破坏凝血机制及 某些酶类 ;2 赭 曲霉毒素 : () 可抑制 A P酶 、 T 琥珀酸 脱氢酶以及细胞色素 c氧化酶 , 从而对羟化过程产 生影 响;3 (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主要是抑制蛋 白
1 真 菌毒素的危 害及致病机理
真 菌毒素 普遍 存 在 于农 副产 品或 动物 饲料 中 ,
起机体过氧化损伤 ( ) ;7 橘霉素 : 在线粒体 内聚集 且干扰电子传递系统 , 导致 D A合成受到抑制 , N 并 进一 步使 R A和蛋 白质合 成 受 到抑 制 , 糖原 下 N 肝
降 , 固醇和甘 油三 酸脂合成 受阻 。 胆
2 真 菌毒素 的检测方法
真菌 毒 素 的检 测 方法 很 多 , 括起 来 有生 物 鉴 概 定法 、 化学 分 析法 、 器 分析 法 和 免疫 分 析 法等 n。 仪 0 1
i a t o a x no u na d a i l l en d t ei o a c f e e r h a d d v lp n f ee t ntc nq e mp c s f my t i n h ma n n ma l i ga o we b n h mp r n eo s a c e eo me t tci h i u st t r n od o e o a od c ni u d r k v i o t e i . n s
从最初以薄层色谱法为主,发展到气相色谱法 、 高
效 液相 色 谱 法 、 疫 学 检测 技 术 ( 免 主要 包 括 放 射 免 疫 检测 技 术 、 疫 酶技 术 、 疫荧 光 技 术 和 免 疫 电 免 免
镜技术等 ) 等多种方法的普遍应用… 其 中现代真菌 I 。

多方共建高效检测体系,让真菌毒素无处遁形

多方共建高效检测体系,让真菌毒素无处遁形

分析与检测Tlogy科技36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12月图1 采访现场安全的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在世界各地,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着确保食品安全的艰巨任务。

10月30~31日,以“政策护航、科技支撑,让食品更安全”为主题的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CIFSQ 2019)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汇聚全球著名专家和领军人物,共同探讨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从科学研究、监督管理、行政立法、安全标准、技术实践及创新技术等多个方面展现了食品领域的最佳实践和创造性解决方案,旨在提升食品安全。

一直以来,微生物污染、真菌毒素、食品追溯等内容都是大会的热点话题并被广泛关注。

会议分论坛赞助商——Romer Labs®代表农业、食品及饲料行业中首屈一指的检测试剂和服务供应商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企业,Romer Labs®长期致力于真菌毒素的研究合作与市场开发,并保持着在真菌毒素领域的先导地位,其研究项目得到了国际真菌毒素学会主席、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系主任和分析化学中心主任Rudolf Krska 教授的肯定。

因此,双方就真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展开了多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多年来,Rudolf 教授一直从事污染物分析相关的科研工作,是国际上真菌毒素检测和控制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会上,本刊记者采访到了Rudolf 教授,以及Romer Labs®公司高管团队,包括亚太区总经理Yongwee Liau 女士、中国区总经理周旌先生、资深实验室经理张大伟等,他们就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与控制技术的进展作了相关介绍。

多方共建高效检测体系,让真菌毒素无处遁形□ 张聪 本刊记者标准物质,隐蔽毒素“称量器”“现如今,我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投身于真菌毒素的研究中。

身为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系和分析化学中心主任,我的任务是研究‘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污染物,并开发出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来对它们进行预测和控制。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to in。p rfc t n.c e c lsr cu e a h g nc me h n s a d a p ia in r s a c r e — u iia i o h mia tu t r 。p t o e i c a im n p l t e e r h we eg n c o
析法等 。 1 1 分 馏法 .
色谱分 析法是分离纯化真菌毒 素最 常用 的方
法, 有时也利用此方法鉴定毒素中未知组分的结构 。
常用 的色谱 分析有 以下 3 。 种
它是借分馏柱来实现多次重复蒸馏从而达到毒 素组分 分离 的过 程 , 柱 顶 部 出来 的几 乎 是 纯净 的 从
易 挥发 组分 , 而最 后 在 蒸 馏 瓶里 残 留的 液 体几 乎 是
收 稿 日期 : 0 5 4 3 2 0 一O 一O
13 1 薄层色谱法( L ) T C是一种微量分离 .. TC L
作者简介: 石风梅 (9 8 )女 , 1 7 - , 辽宁省凤城县人, 士, 硕 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eaie o cs l . r l d c n iey z
Ke r s o i ft epa tp t o e i u g s o t slciea t iy;p t o e i me h n s ywo d :t xn o h ln a h g ncf n u ;h s — ee t ci t v v a h g n c c a im
难达 到 目的 。 1 2 重 结晶 法 .
定, 并对其致病机理进行了研究。
重结晶法是利用溶剂对毒素样品组分的溶解度
不同, 使毒素某一组分从过饱和溶液中以结晶析出,
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 离与纯化

真菌毒素NIV研究进展

真菌毒素NIV研究进展

真菌毒素NIV研究进展I《I5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9年12月第20卷第4期真菌毒素NIV研究进展河北省卫生防疫站墼堕综述西安医科大学地方性骨病研究所曹峻岭审校⑦6潍fo22.摘要雪腐镰刀菌烯醇是一种单端抱霉烯嵌毒素,主要由某些镰刀茵产生.它对人和不同种属动物具有广泛毒性效应.本文综述j雪腐镰刀菌烯醇近年的研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是单端孢霉烯族毒索之一,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并污染粮食,被认为是小麦赤霉病主要天然毒素之一,对人畜构成很大危害,可引起人畜中毒,故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联台召开的第三次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会议上,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被定为最危险的自然发生食品污染物,列为国际研究的优先地位.我国曾有人对NIV的致瘤和致癌性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有人提出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可能是大骨节病的发病因素.本文对这一族毒素之一的NIV 近年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NIV的发现1970年诸冈信一等从赤霉病大麦中分离出致呕吐物质;1972年Morooka等从日本香川县大麦和小麦中分离得到NIv.NIV产生条件及分布范围NIV是一种全球性的谷物污染物,它主要由镰刀孢霉菌属的雪腐镰刀菌在湿冷营养缺乏的条件下合成的活性物质,受菌丝龄期,耗竭的营养物种类和耗竭程度,氧分压,光照,pH值和温度等因素支配,产毒基因位于该真菌rDNA5端多变区[.据报道,世界各地(例如:新西兰,乌拉圭,瑞典,朝鲜,荷兰,德国等国)检出的该毒索一般存在于大麦,小麦, 燕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中,天然浓度应低于4~g/g.我国夏求洁等在河南林县的谷物中也检测到NIV毒素.郭红卫等检测了我国河南赤霉病流行年份与非流行年份小麦中的镰刀菌污染情况,发现NIV毒素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1eno1, 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存在联合污染,由此可见NIV毒素全球分布之广泛.NIV的理化性质NIV毒素是一种倍半萜烯类结晶状化台物分子量为312,融点为222℃~223℃,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性质稳定,一般的烹煮烘烙加工和发酵方法均难以破坏该毒素.加拿大的研表明,NIV在食物加工过程中破坏较少,至少80的毒素可移至人直接食用的食品中.韩国一项研肃[表明:韩国85的自产啤酒和58的进口啤酒均含NIV用水冲洗谷物三次,其中的NIV含量减少65~69.用lmol/L的碳酸钠溶液冲洗谷物, NIV毒素的含量减少72~74;用Itool/L碳酸钠溶液浸泡谷物24~72小时, NIV毒索的含量减少42~10o.NIV的检测薄层层析法,荧光检测法是检测NIV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采用了气液层析/质谱(GLC/MS)联用和气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9年12月第2O卷第4期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测试,不仅提高了灵敏度,并可对毒素进行鉴定.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项技术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毒素的检测.气相色谱一电子捕获探测技术也在NIV检测中应用.NIV的代谢Hedman等n在猪身上进行NIV毒素吸收与代谢试验,他们发现:喂食含NIV的食料后20分种,血液中即可检出NIV毒素;2.5~4.5小时,血液内出现吸收峰,峰值达3~6ngNIV/ml.7.5小时,u~42NIV毒素被吸收.喂食后16小时,NIV毒素一直经肠吸收,此时血液浓度是1~3”gNIV/ml.NIV毒素由粪便排出,浓度达3.2mgNIV/kg.NIV毒素在内以原型形式代谢.Y abe等检测喂食NIV数周后大鼠细胞色素酶P一450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发现症两种酶的活力都增高,对黄曲霉毒素解毒能力减弱.Hedman等的另一项研究表明:6头猪每日食入2.5至5.0p.gNIV1周后,5头猪粪便中的NIV已去除氧环化,3周后6头猪粪便中的NIV 全部去除氧环化;牛的第一胃液中NIV去氧环化比例较高;3周后鸡不能去除氧环化,但在鸡粪便中有另一种未确定的代谢产物NIV的毒性作用在已知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NIV毒素的毒性作用强于DON和T_2毒索0”,小鼠腹腔注射NIV 的半数致死量为4.0mg/kg.鸭雏经口的致呕吐剂量是L0mg/kg,半数致死量是4.1mg/kg[1.上野等将该毒素的毒理学特征总结为:呕吐,心跳迟缓,腹泻,出血,水肿,皮肤组甥坏死,胃肠道上皮粘噗出血造血组织破坏和免疫抑制,外周白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小,脑膜出血,神经系统紊乱,拒食或厌食,心血管系统损坏.致呕吐是NIV中毒的主要症状之一,常用猪,鸭雏,鸽和猫等动物作呕吐反应检测,文献报告NIV的最低致呕吐反应量是0.4mg/kg~1.0mg/kg.其机理可能是毒素刺激了延髓化学感受器的触发区NIV致皮肤坏死作用较弱,用100gg/2*2cm涂抹NIV后,皮肤不发生水肿Do].Hinoshita等[的一项研究发现: NIV诱导小鼠的一些病理改变类似于人类IgA型肾病}NIV与一些类型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有关系.细胞毒性作用NIV主要作用于增生迅速和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所引起的损害与辐射引起的细胞损害相似.文献报告细胞培养毒性试验NIV的最低致损量是0.2~g/ml口,国内重点研究了NIV毒素对软骨细胞的影响,曹峻岭等体外培养的报道:NIV毒素对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损伤作用,抑制DNA的合成和细胞的分裂增殖,引起软骨细胞形态结构和代谢功能的改变,特别是在细胞培养的早期其损伤作用更为明显.Tsuda等0的一项研究表明:NIV是一种直接细胞诱变剂, 使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发现50~100gg/mlNIV就可以引起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DNA损害.对动物毒性作用Hedman等用NⅣ污染的饲料喂养雄性小鸡发现:小鸡食量下降,砂囊糜烂,肝重量减轻,但未发现其它组织器官受损.Pettersson等用NIV污染的饲料喂鸡发现:NIV5mg/kg对鸡没有影响,NIV6mg/kg和12mg/kg影响较小毒索一旦进入全身循环,就侵害细胞快速增生组织,不取决于中毒途径,毒性略高于T一2毒素0小鼠腹腔注射NIV毒索,目检可见骨髓苍白,水肿,有灶性出血, 镜下可见骨髓细胞坏死小鼠经口,皮下和腹腔注入NIV可见胸腺,脾,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变小,在淋巴结,胸腺,脾和其它组织里的淋巴滤泡里发生淋巴细胞坏死;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小肠粘膜隐窝和绒毛坏死;睾丸精于产生数量减少,有些细胞坏死. 可见多桉巨精细胞.Tsuda等的研究表明:以20mg/kgNIV喂食小鼠2小时后. 小鼠肾脏骨髓胃细胞DNA发生损害,4小时后空肠细胞DNA发生损害+8小时后结肠细胞DNA发生损害,肝及胸腺细胞DNA不发生损害.腹腔内注射3.7mg/kg NIV,仅结肠细胞DNA发生损害.对发生损害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还未发现组织坏死,也未影响结肠运输功能.Hed—irlRn等的一项关于NIV的幼猪实验研究表明,食物含NIV引起肾脏,消化道病理改变t脾细胞数减少.特定量NIV引起IgA 伴随时间的增加NIV的生化作用NIV毒素的主要生化作用是抑制蛋白质台成.上野等曾用兔网织红细胞研究NIV毒素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发现NIV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剂量是3.O>g/ml.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机制为:毒素干扰棱糖体肽基转移酶的作用中心.阻碍桉糖体循环,并抑制始动反应和终止反应.毒素对DNA合成也有抑制作用,而对RNA合成则无影响.Ueno等its]的研究证明.NIV毒素诱导DNA段裂.郭红卫等报道:NIV和DON对DNA损伤有交互作用,产生增毒影响,NIV与疾病的关系NIV引起的急?I生中毒NIV引起急性中毒(赤霉病麦中毒症).赤霉病麦中毒症遍布全球,与NIV密切相关的疾病还有前苏联的”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欧洲牲畜的”葡萄穗霉中毒症,美国农畜的”霉玉米中毒症”及日本发生的”豆荚中毒症”等.霉玉米中毒症及豆荚中毒症的临床症状以神经症状为主.一般病例表现为神色沉郁迟钝或与兴奋,狂躁交替出现,视力减退或消失,口唇麻痹,吞咽困难,四肢麻痹,蹬地,打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9年12月第2O卷第4期转等.NIV的致癌?陛真菌毒索致癌性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夏求洁等”在河南林县发现NIV毒素在当地食物中含量相当高,与食管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诱发上皮乳头瘤及致癌作用.但Ueno等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摄入一定量的NIV毒素可以抑制雌性小鼠黄曲霉素诱发肝癌的发生.NIV与太骨节病的关糸前苏联Ru.blnstein提出大骨节病是一种选择性损害发育中的软骨内化骨型骨骼的食物性镰刀菌中毒症.焦玉英等报道:在甘肃等大骨节病区的玉米,小麦中NIV含量较高0.罗毅等-报道:大骨节病区玉米,小麦中NIV毒索是污染的单端孢霉素主要种类之一.并且在陕西病区玉米中有DON,NIV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自然共存但NIV毒紊与大骨节病的确切关系还不十分清楚.结语NIV毒索污染谷物的情况相当普遍,但由于人们平均每日摄入量极低,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镰刀菌污染产毒常常不是单一的,今后应当研究各种霉菌毒素共同污染后的交互作用问题.2.进一步研究NIV的致癌性.3搞清NIV毒素在大骨节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各种霉菌毒素的交互作用.NIV对软骨细胞毒性最低剂量目前还未见确切报道.这方面工作还有待深入.主要参考文献1夏求浩.中华种唐杂志.1988;10(8){381~382 2MuleG口.App[EavironMicronMicrobio],1997}83(5)1843~18468郭红卫等.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89;】(1):2O~284ScottPM0.EIsevierSciaecePublishers,1984:48 (1):l82~l895ShimWBd.FoodAddictContaa11997:14(1)1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g99年12月第20卷第4期~56WalkerFetfJAOAClnt,1998l81:741~7457HedmanReta1.ArchTieTernahr.1997:50(1):13~245Y aheTeta1.FoodChemToxicot58l0Hedma~RalArchTierernahr3291o美国科学委员会专家组.关于单端孢霉烯篪毒紊的防护论证报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g84:l6~l711椽达道等.微生物学通报.1982}(2):79~8515撩达道等.生理科学进展.1988}19(5):103~10713HinoshitaF竹atNephron.1997:75(4):469~47814曹峻嶂等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5{10(8):89~n15TsudaSetalM吡acRes.1905I415(5):191~200 18HedmanRetal,Pouttsci.1995:74”)620~52517Pette~sonHcta1.FoodAdditContam.1995;18 (31£373~87615HedmanRfNatTox[ns,l997;5(6):238~84619UefloYfNatToxins.1995;3(31:159~18780郭红卫等.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7;9(1):10415 2l夏求涪等中毕肿瘤杂志.1955;10(1):428UefloYetalIARCSclPuht.1993;r195).42O~423 23焦玉英等中国地方病防浦杂1990{5(1)37~鹃24罗毅等.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2;7(2):71~73 (I-接第159页)可能是由于活性氧的直接攻击或核酸内切酶活性作用的结果(细胞凋亡).将HepG细胞与1,10Phenanthroline—Cu一复合物共同孵育可引起核体问DNA的断裂,这是细胞洲亡的标志.但是,在低温时不发生这种断裂,而且加入维生素c可恢复这种反应,因此DNA断裂实际上是羟自由基对DNA的直接攻击而产生的.羟自由基是上述的铜一二氮杂菲在氧化还原反应循环中的分子氧所产生的,这需要正常体温的代谢过程来维持.低温时,维生素C可产生一种人工的还原环境,从而恢复羟自由基的产生.将分离的鼠肝细胞核与1,10一Phenanthroline共同孵育就可检测到DNA的棱体之间的断裂,尤其在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存在时更显着.DNA含有8一羟脱氧鸟苷,是羟自由基氧化作用的征象.以上这些结果是与结合于铜的二氮杂菲相一致的,它在正常的染色体也存在.所形成的复合物可促进羟自由基依赖性DNA断裂.尽管这些结果是以体外研究为基础的,而在大鼠,通过植入渗透性微型泵使肝和肾不断地与渗出的铜接触便可导致8羟脱氧鸟苷浓度增加.这支持铜能导致DNA的碱基发生氧化性损伤的观点.主要参考文献1BrenmerIAmJClinNum1998}87(supp]):1069s~ 】075sZFuenteMbaICetalExpMolParho].1993l5971~84 3CaLLalChemB101Interacc1995:96:143~155 (上接第162页)缺乏和铜中毒在确定人群指导值时,当对公共健康有重要影响时,才应考虑遗传性易感个体的特殊需要.主要参考文献1UangRetalAmJC【LnNutr,1995l57(supp1){954s ~9518 zTamuraHetalJPENJParenterEnteratNutr.1994 18.185~1893Ke]]eyDSeta1.AmJCtinNut+”.1995;62:412~416。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近年来,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问题备受关注。

真菌毒素是由一些常见的真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存在于谷物、坚果、蔬菜和水果等食品中。

长期摄入含有真菌毒素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称HPLC-MS。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制备成液态,利用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技术精确测定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特点,能够有效检测出食品中微量的真菌毒素。

然而,HPLC-MS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限制了它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范围。

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开始探索使用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ELISA方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颜色测定法,通过将真菌毒素和特异性抗体相互作用,再添加标记的酶抗体来定量测定真菌毒素的含量。

相对于HPLC-MS方法,ELISA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食品检测。

然而,ELISA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不能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

在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了结合HPLC-MS和ELISA的方法,称为两步法。

首先,利用ELISA方法进行初筛,快速而粗略地确定食品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存在与否。

然后,再利用HPLC-MS方法对初筛出阳性的样品进行精确检测。

通过两步法,既保证了检测速度,又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HPLC-MS和ELISA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检测方法也值得关注。

例如,纳米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金磁纳米粒子等,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真菌毒素快速检测装置,通过与食品样品结合,利用纳米材料的放大效应进行测定。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有望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制修订现状与进展

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制修订现状与进展

2、标准的制定过程
制定真菌毒素检测标准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收集和筛选相关文献资 料、风险评估、确定限量值、验证检测方法、发布实施指南等。在制定过程中, 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毒素的性质、毒性、食品中含量等,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和可行性。
3、现有标准
目前,国内外已经发布了许多真菌毒素检测标准。例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 会制定了多种真菌毒素的限量值,欧洲联盟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分别针 对各自地区制定了相关标准。我国也已发布了多个真菌毒素检测国家标准,如 《GB 5009.12-2034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等。
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制修 订现状与进展
01 一、引入
目录
02 二、现状分析
03 三、标准比较
04 四、进展介绍
05 五、总结
06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制修订的现状与进展。通过了 解真菌毒素的危害、检测标准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技术进步,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这 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引入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农产品、饲料和食品 中。这些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检测和控制真菌毒素至关重 要。本次演示将介绍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制修订的现状,并探讨相关进展和 发展趋势。
二、现状分析
1、国内外标准制定机构
国内外有很多标准制定机构负责真菌毒素检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例如,国 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洲联盟(EU)、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和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等。这些机构通常根据各自地区和领 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中药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中药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第42 卷第 8 期2023 年8 月Vol.42 No.81047~1055分析测试学报FENXI CESHI XUE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中药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王镐1,2,秦晓雅1,2,周恒2*,冯睿2,王少敏1,2,黄晓静2,胡青1,2,季申1,2*(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2.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摘要:真菌毒素污染是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污染的广泛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品质与安全。

随着中药全产业链中真菌毒素安全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快速检测需求不断增加,快速检测技术在真菌毒素分析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并逐渐成为大型仪器分析技术的有益补充。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于应用较为广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及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快速检测技术,并介绍了新型纳米材料在相关技术中发挥的功能性作用。

通过系统比较不同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适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中真菌毒素快检方法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中图分类号:O657;R9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57(2023)08-1047-09Research Progress on Rapid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Mycotoxin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ANG Hao1,2,QIN Xiao-ya1,2,ZHOU Heng2*,FENG Rui2,WANG Shao-min1,2,HUANG Xiao-jing2,HU Qing1,2,JI Shen1,2*(1.School of Pharmac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2.NMPA Key Laboratory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Shanghai 201203,China)Abstract:Mycotoxin contamin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exogenous harmful residue contami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s widespread occurrence,covert nature,and serious health hazard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s.With the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safety control of mycotoxin throughout the enti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chain,the demand for on-site rapid detection has been growing.Rapid detection tech⁃niques have gained more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mycotoxin analysis,gradually becom⁃ing a valuable complement to large-scale instrument analysis techniques.An overview on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rapid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mycotoxi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It focuses on widely applied rapid dete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immunoassay and bio⁃sensors,as well as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novel nanomaterials in related technologies.By systematical⁃l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applicable scenarios,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differ⁃ent rapid detection techniques,the authors ai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for mycotoxi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ycotoxins;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immunoassay;biosensors;nanomaterials真菌毒素是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大多具有高毒性、高污染性的特点。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真菌毒素是一类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合物,因此检测真菌毒素
的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检测真菌毒素,以下是其
中一些常见的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
真菌毒素的方法,通过分离和鉴定样品中的真菌毒素。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这种方法也常用于检测真菌
毒素,特别是挥发性真菌毒素。

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ELISA是一种常规的生化
实验技术,也可以用于检测真菌毒素,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4. 荧光免疫分析(FIA),这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5.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结合生物识别元件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真菌毒素的高灵敏度检测。

6.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对真菌毒素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7. 毒素生物学检测法,利用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方法,观察真菌毒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从而进行检测和评估。

8. 基因检测法,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真菌毒素产生真菌的基因或者真菌毒素的基因序列。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检测真菌毒素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真菌毒素的检测。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防控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防控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防控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除了细菌和病毒外,真菌毒素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它们可以在食品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产生和积累。

一、真菌毒素的分类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醇和伏马菌素等。

这些毒素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如粮食、谷物、水果、坚果、咖啡等。

不同的真菌毒素对人体有不同的危害,有的会导致急性中毒反应,而有的则会引发长期慢性疾病。

二、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针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

这种方法可以对食品样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分析。

此外,近年来,基于免疫学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这种方法快速简便,可以用于大规模食品样品的筛查。

三、真菌毒素的防控措施要有效地控制真菌毒素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农业生产环节要加强管理,控制农田中真菌的滋生和繁殖。

这可以通过合理施用农药、灌溉和排水管理等方式实现。

其次,食品加工企业应加强质量控制,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

对于易受真菌污染的食品,比如谷物和坚果类产品,应定期进行真菌毒素的检测,并设立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符合标准的产品。

同时,储存和食用食品时要注意保存,避免食品受潮发霉。

四、真菌毒素研究的挑战与前景尽管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方法来检测和控制真菌毒素,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真菌毒素的种类繁多,每一种毒素都需要针对性的检测方法。

其次,现有的检测方法往往耗时复杂,不能满足食品企业的快速检测需求。

此外,真菌毒素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真菌毒素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比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培育抗真菌毒素的农作物。

此外,新的检测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为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能。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伏马毒素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和 禾谷镰刀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
02
03
毒性
污染食物
伏马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可引 起动物和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损 伤,如行为异常、肌肉萎缩等。
伏马毒素主要污染粮食、饲料和 食品。
03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
薄层色谱法
01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将样品中的成分吸附 在固定相上,再利用流动相将不同成分进行分离。这种方法在真菌毒素检测中 主要用于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 技术研究
汇报人:XXX
2023-12-17

CONTENCT

• 引言 • 真菌毒素的种类与特性 •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 •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控制技术 • 真菌毒素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
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食品中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可以在粮食 、饲料、水果、蔬菜等食品中产生。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全球范围内的真菌毒素污染问题 ,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不同真菌毒素开发相应的引物和探针。
03
色谱分析法
利用色谱柱将真菌毒素与其他杂质分离,再通过检测器检测真菌毒素的
含量。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但需要使
用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真菌毒素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物理控制技术
生物控制技术
通过加热、干燥、冷冻等物理手段破 坏真菌毒素的结构,从而降低其毒性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可能对食品营 养成分和口感产生影响。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各国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其中,真菌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危害物质。

因此,对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就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讨论。

一、真菌毒素简介真菌毒素是由真菌合成的,具有一定毒性的天然化合物。

在我国,农作物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和致癌物质黄麴酸等。

它们都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肝癌、胃肠道疾病等。

二、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进行检测。

但是,液相色谱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可能存在共淋巴机能和缺乏标准物质等。

2、毒素联合酶法毒素联合酶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敏感度高等特点。

同时它也能对多种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鉴定。

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化学分离与检测真菌毒素的通用方法,主要用于含量较低的环境或食品污染样品中真菌毒素分析。

然而,气相色谱法存在检测范围和方法的升级需要等问题。

4、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检测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多种真菌毒素检测,具有特异性、灵敏度高等特点。

但是,质谱法也存在样品制备诱因较高和高成本等问题。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建议1、在生产环节注重卫生和检测最好的方法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防止食品被真菌感染。

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

2、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有助于在食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防止真菌污染。

3、选用适当的检测方法由于不同的真菌毒素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在进行检测和分析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四、结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强,检测真菌毒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检测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可靠和有效的检测结果。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等真菌生产的有毒化合物,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如谷物、坚果、蔬菜和肉类等。

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以引发食物中毒,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

因此,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十分重要。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包括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等。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通过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操作人员,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免疫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抗体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结合物的含量来判断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存在。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基于免疫分析法的商业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然而,免疫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特异性较低、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等。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检测物与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变化来检测真菌毒素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便携、实时监测的优点,并且可以在食品生产现场进行检测。

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如基于DNA、RNA、抗体和酶等的生物传感器。

这些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应用。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被研究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如纳米材料和微流控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低成本的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真菌毒素检测的重要方法。

同时检测四种常见真菌毒素HPLC法的初步评价

同时检测四种常见真菌毒素HPLC法的初步评价

同时检测四种常见真菌毒素HPLC法的初步评价作者:王萍,王攀,陈建彪,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23期王萍1,王攀1,陈建彪1,董丽娜1,赵明明2,严伟2,丁华2,周有祥2(1.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食品部,上海200233;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摘要:真菌毒素是丝状产毒真菌生长过程中分泌的对人畜健康有害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多种农产品中。

对已建立的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桔霉素的方法,对其方法检出限、定量限、精密度和回收率进行了评价。

该方法对上述4种真菌毒素的检出限分别为2.12、5.46、2.39和53.10μg/kg,定量限分别为8.48、21.82、9.57和212.38μg/kg;加标回收试验中4种毒素的回收率分别为81.43%,75.19%,80.44%和98.54%。

该法简单、快速、高效,适合于批量样品分析,具有应用推广前景。

关键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检出限;定量限;回收率中图分类号:O65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839-04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55真菌毒素(Mycotoxin)是丝状真菌生长过程中产生对人畜健康有害的次级代谢产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食源性疾病的3大根源之一[1,2]。

常见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桔霉素(Citrinin,CIT)等,主要来源于3个属,曲霉属、青霉属和镰刀菌属[2]。

由于产毒真菌多为腐败菌,极易在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储藏和销售等过程中污染农产品,但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尚无法完全杜绝真菌毒素进入人类食物链[3]。

同时检测两种真菌毒素的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

同时检测两种真菌毒素的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

同时检测两种真菌毒素的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吴文晔;徐炜;李艳;舒文祥;周坚【摘要】Objective: To develop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for simultaneously rapid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AFB1) and ochratoxinA (OA). Methods: Synthetic antigen OVA-AFB1,OVA-OA and anti-AFB1 monoclonal antibody, anti-OA monoclonal antibody were used as raw material,nitrocellulose membrane and glass fiber paper as a carrier to produce a mycotoxins test strip which can detect AFB1 and OA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st strip can simultaneously detect AFB~ and OA, and there's no interference AFB1 and OA,the sensitivity of the test strip can reach 2.5 μg / L. Conclusion: A myeotoxins test strip which can simultaneously detect two kinds of fungi toxins was successfully produced, which was featured with one operation could detect both toxins to save test time and cost.%目的:研究制备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A,OA)两种真菌毒素的胶体金快速检测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 析。R. Ghali 等 对突尼斯人 2004 ~ 2005 年间消费 的 209 份 不 同 食 物, 用竞争性酶联免疫方法分析
用动物试验对 OTA 和 FB1 联
2 种毒素共存时对肾细胞毒性有增 合毒性研究表明, 效效应。正因为真菌毒素毒性强且污染频率广, 世 界各国纷纷建立真菌毒素限量标准, 表 1 是部分国 家和地区对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
[1 - 4 ]
1
真菌毒素的联合毒性及限量标准
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
能致畸、 致癌、 致突变。 几种真菌毒素协同作用对动 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副作用往往比一种真菌毒素单 独的副作用要大。真菌毒素毒性的互作效应主要有 加和效应、 亚加性效应、 协同效应、 增效效应和颉颃 效应
[5 ]
[8 ] 疫抑制作用存在加性效应。 Beate Tammer 等 研究
混合真菌毒素对人体 T 细胞功能影响, 混合真菌毒 当真 素对 T 细胞功能的影响比单种毒素影响更大, 菌毒素同时存在时, 很低的浓度就能对免疫功能产 生强的抑制作用。Raju 等
[9 ]
OTA 和 T - 2 联 对 AFT,
124
中国粮油学报
2011 年第 6 期
动物试验表明: 21 d 后试验动物从 合毒素进行研究, 体重, 进食量, 骨灰, 免疫血清等指标观察任意 2 种 但是, 从血清蛋白和胆固醇等指标 毒素有加性效应, 考察任 2 种毒素也存在颉颃效应, 没有现象表明 3 种 毒素同时存在时比任 2 种毒素联合毒性更强。 Ana - Marija Domijan 等
2011 年 6 月 第 26 卷第 6 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No. 6 Vol. 26 , Jun. 2011
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宇昊
1, 2


1


1, 2
(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1 , 重庆 400716 ) ( 重庆市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 重庆 400716 ) 真菌毒素污染范围广, 毒性强, 多种真菌毒素常常同时存在于同一种原料作物或食品中 , 且具有 多种共存效应, 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单一种类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相对成熟, 但不同种类真菌毒 摘 要 素的分别测定成本较高, 试剂损耗且污染严重。 多种毒素的同时检测技术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但目前尚处 于研究的起步阶段。今后将在提高多种毒素联合提取率、 回收率、 屏蔽基质效应及降低检出限等方向深入 研究。 关键词 真菌毒素 联合毒性 同时检测 中图分类号:TS20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0174 ( 2011 ) 06 - 0123 - 06 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时回收率受到影响, 且各种毒素 的检出限较单独检测时升高, 灵敏度下降, 因此多种 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技术在国内外均处在研究的起 步阶段, 目前尚不成熟。 根据当前研究, 今后在提高 回收率、 屏蔽基质效应及降 多种类毒素同时提取率、 , 低检出限等方向深入研究 将有助于实现同时对多 种真菌毒素进行快速、 准确、 灵敏的检测。
[14 ] 毒素快速测定的需要。 Sarah De Saeger 等 建立了 OTA 和 谷物中 OTA 和 T - 2 同 时 检 测 ELISA 法,
100
T - 2 的检出限分别为 4 μg / kg 和 50 μg / kg, OTA 和 T - 2 检测结果分别用 HPLC 和 GC - MS 验证, OTA T - 2 假阳性和假 假阳性和假阴性分别为 2% 和 4% , 阴性分别为 6% 和 3% 。 ELISA 用于真菌毒素检测, 灵敏, 简便, 快速, 特异性强, 对样品中毒素的净化纯 度要求不高, 能同时对多个样品定性或定量检测, 适 于毒素的批量检测, 但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差, 酶稳定 , , 性差 试剂寿命短 而且由于存在交叉反应而易造成 假阳性, 使复杂样品受干扰, 因此需要用其他方法来 验证。同时, 随着国际上对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越 来越严格, 常规 ELISA 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己无法满 足现代检测的需要。目前 ELISA 适用于多种毒素的 定性筛选检测。 2.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
, 对健康的危险系数增大,
因此有必要对多种真菌毒素进行同时检测, 缩短分 析时间, 提高食品安全性。 但是由于各类毒素的理 化、 生化性质不同, 在同时检测过程中, 提取、 净化、 浓缩富集、 检测波长等各种条件的兼顾, 导致多种类
基金项目: 863 计划( 2007AA10Z427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专项资金 ( XDJK2009C056 )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 09 - 3 - 183 ) 收稿日期: 2010 - 07 - 05 1978 年出生, 作者简介: 张宇昊, 男, 博士, 食品质量控制与开发 利用 1979 年出生, 通讯作者: 马良, 女, 副教授, 博士, 食品安全检测技 术与食品质量控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素, 开辟了真菌毒素分析的新领域。EILSA 主要是基
第 26 卷第 6 期
张宇昊等
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5
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 液液分配色谱法( 正相与反相 ) 、 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HPLC 是目前常用 可进行定性和定量 于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的方法, 分析, 并可配套使用不同的萃取、 提纯及柱前、 后衍 生和灵敏的检测系统, 主要有紫外检测器、 荧光检测 [15 ] 器、 示差检测器、 质谱检测器以及安培计。 李军等 ZEA 和 OTA 的免疫亲 建立了同时检测粮谷中 AFT、 和柱净化 - 柱后光化学衍生 -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AFT、 ZEA 和 OTA 检 出 限 分 别 为 0. 24 、 4. 0 、 0. 5 μg / kg, 标 准 曲 线 的 线 性 范 围 分 别 为 0. 24 ~ 6. 0 、 4. 0 ~ 100. 0 、 0. 5 ~ 40 μg / L, 在小麦、 玉米、 黑麦样品 平均回收率为 70. 8% ~ 94. 0% , 相对标 中加标回收, [16 ] 准偏差 ( RSD ) 为 2. 79% ~ 9. 38% 。 杨芳等 采用 免疫亲和柱 - 高效液相色谱 - 荧光检测器, 带柱后 AFB1 、 衍生 系 统 同 时 检 测 婴 儿 米 粉 中 的 AFM1 、 AFB2 、 AFG1 、 AFG2 和 OTA, 取得较好效果, 试验证实 了免疫亲和柱可用于 AFT 与 OTA 的同时检测。Wang [ 17 ] OTA 等 用 HPLC 同时检测家禽棚中空气中的 AFT、 AFB1 、 ZEA、 OTA 的平均含量 和 ZEA, 结果显示 AFG2 、 ( 0. 080 ± 0. 003 ) 、 ( 2. 363 ± 分别为 ( 0. 189 ± 0. 024 ) 、 0. 030) 、 8. 53 ng / m 。即一只鸡每天可能吸入 0. 019 ~ 0. 013 ~ 0. 019 ng AFB1 , 0. 436 ~ 0. 513 0. 057 ng AFG2 , ng ZEA 和 1. 706 ng OTA, 一个工作人员每天可能吸入 0. 504 ~ 1. 512 ng AFB1 , 0. 752 ~ 2. 28 ng AFG2 , 68. 240 ng OTA 和 17. 432 ~ 20. 512 ng ZEA。 Vural Gkmen [ 18 ] 等 采用反向 HPLC 同时检测苹果汁中的5 - 羟甲基 平 均 回 收 率 分 别 为 94% 和 糠醛 ( HMF ) 和 PTL, 103% , 检 出 限 分 别 为 10 μg / L 和 5 μg / L。 王 向 红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人们已 经发现 400 多种真菌毒素。 毒性强的真菌毒素主要 AFB1 ) 、 赭曲霉毒 包括黄曲霉毒素 B1 ( Aflatoxin B1 , OTA ) 、 素 A( OchratoxinA, 杂色曲霉毒素 ( Terigmatocystin) 、 PTL ) 、 展 青 霉 素 ( Patulin, 玉米赤霉烯酮 ( Zearalenone, ZEA ) 、 串 珠 镰 刀 菌 素 ( Moniliformin, MF) 、 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 Trichothecenes ) 的 T - 2 毒素( T - 2toxin, T - 2) 、 呕吐毒素、 脱氧雪腐镰 DON ) 、 刀菌烯醇 ( Deoxynivalenol, 伏马菌素 ( fomonisin, FB ) 等。多年来, 一些粮食在生长和贮存中, 经常 OTA 和 AFB1 , PTL 和橘 被多种不同的真菌毒素污染, T - 2 和其他单孢菌素, FB1 和 MF 等经常同时 霉素, 污染一些作物
。 即使一些真菌毒素不会同时污
染同一粮食作物中, 但食品加工通常把多种原料加 工成一种食品, 造成真菌毒素的累积, 人们消费这些 食品时可能会同时摄入多种真菌毒素, 而这些毒素 可能存在毒性加和效应
[5 ]
。有些毒素的结构和性质都非常相似, 当剂
[6 ]
量大时才表现为加性效应。 孙桂菊等
研究 FB1 和
表1 国家 中国 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 原料 花生、 玉米及制品 鲜乳 小麦、 玉米 苹果、 山楂制品 配合饲料、 玉米 配合饲料、 玉米 欧盟 花生及制品 谷物类 果汁 谷物原料( 小麦、 玉米除外) 谷物原料( 玉米除外) 玉米 美国 日本 俄罗斯 粮食类食品 小麦原料 谷物 小麦粉 小麦粉 粮食 巴西 法国 瑞士 玉米 谷物 谷物 谷物制品 毒素 AFB1 AFM1 DON PTL OTA ZEA AFB1 OTA 棒曲霉素 DON ZEA FB1 + FB2 AFT 总量 DON AFT DON ZEA T -2 ZEA ZEA OTA OTA 限量 / μg / kg 20 0. 5 1000 50 100 500 8 5 50 1 250 4 000 15 2 000 10 1 000 1 000 100 200 200 5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