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化自然”的两种分类及其意义
人化自然的哲学涵义探析

人化自然的哲学涵义探析作者:乔筱芸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11期古往今来,众多哲人穷其一生来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
人化自然的自然观,不仅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也是对他们思想的升华,它脱胎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抽象唯物主义自然观,却让黑格尔“倒过来”,让费尔巴哈“动起来”。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论和人的社会实践观等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依赖自然而存在,并且在一定的尺度上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最终将自然客体化为劳动产品。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思想,具有客观性、实践性、辩证同一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脱胎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抽象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
这两种自然观,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马克思的自然观就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扬弃”。
一、人化自然的理论渊源(一)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遗余力地表达了他对自然哲学的看法。
黑格尔将他的“绝对精神”披上了自然的外衣,变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实际上仍旧把自然当作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分有”了理念的一部分,是短暂而不真实的存在。
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唯一可靠的还是人的精神,人不仅可以通过感性能力体悟自身,还可以通过理性认识能力来把握大自然,主宰大自然。
然而这在马克思看来,这从根本上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费尔巴哈抽象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就是人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对象,是并且只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与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是完全分离的。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一方面,肯定他将精神与物质分开,坚定得相信自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不满他将自然与人的关系看作静止不变,和他对人对自然的反作用的忽略。
二、人化自然的基本内容(一)自然界是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础自然界起始于46亿年前地球产生之时,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单细胞的浮游生物到丰富的海洋生物,再从鱼类到灵长类,直到5000万年之前人类的原始形态出现时,自然界都以自在自然的形式存在并且演变着。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自然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取了以往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提出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全面认识人的实践活动。
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步步探索和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一)自然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自然----实践劳动----人”的过程,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由此,自然、实践、人构成探讨的核心。
而正是从这一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我们发现“自然人化”说的内在局限与矛盾。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
大自然是远远先于人类生成的,人类产生以前自然就已经自在地存在着。
这种先在、自在、存在的自然,就是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是非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恩格斯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可见,人产生于自然,成长于自然,归属于自然,充分说明和体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基础性。
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而这种征服与改造的中心是“主体的人”,是人的目的与尺度。
以人自身为目的和尺度的主体性活动同时将人的目的和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使对象属人的对象性活动。
但不论是主体性活动还是对象性活动,都依赖于人的尺度。
所以,由自然人化成为单方面的客体自然向主体的人的生成。
这种生成关系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改造和占有。
第三、自然人化”说并未向我们展示完整的人学与自然学的答案。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作者:詹昌海潘伟华胡园园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2期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自然观在西方哲学中的演变,经历了古代的有机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自然观,提出了人化自然观,从而实现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这一伟大变革对于当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马克思;实践;人化自然观中图分类号:B0-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90-02一、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面对的一个恒久主题。
人类产生之后,就开始了对外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关系的思考。
就一般意义而言,自然观是人们关于外部自然界、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总体认识。
在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产生之前,自然观在西方哲学中的演变,经历了古代的有机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在继承批判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自然观,形成了人化自然观,从而实现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新自然观的基本出发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客体两方面的统一去理解[1]。
换言之,对于自然不能在将其抽象为单纯的客体的直观形式中去理解,而必须将其置于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关系中去理解;不能单纯地从其自在性去理解,而必须从其人化形式去理解。
一句话,必须把自在自然提高到人化自然的水平上去理解。
但这种人化形式或能动性的关系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关系,而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精神性关系;精神性的能动关系只是对于物质性能动关系的一种抽象反映,而本身并非基础。
因此,马克思建立新自然观的首要任务,便是同时扬弃旧唯物主义所坚持的直观性、受动性和唯心主义所发挥的能动性、抽象性,或者说,是要把为唯心主义所抽象地发挥的人的能动性导入唯物主义,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能动性。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作者:杨勇兵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3期摘要:近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猜测,但最终却没能突破形而上学的束缚而把自然作了抽象的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从人的、历史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现实中的自然界,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矛盾。
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们指明了通向生态文明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实践;人化自然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3—0037—04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马克思在批判近代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来观察人与自然关系得出的必然结论,因而也是新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自然观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且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向中,它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被抽象理解的自然界等于无”——马克思对近代自然观的批判人类产生之后,就开始了对外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关系的思考。
就一般意义而言,自然观是人们关于外部自然界、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总体认识。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产生之前,大致存在着古代自然观与近代自然观。
古希腊时期,因为还没有现代意义上“分科而学”的自然科学,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包裹在哲学这一知识总汇之中,自然观是以自然哲学的面目出现的。
从爱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及至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追问世界本原这类问题。
无论把自然视为由造物主(上帝)的创造,还是把世界归诸一个(水或火)、几个元素(土、水、气、火),或是某种基质(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比较典型的有机论自然观,即认为“自然是个巨大的生命机体,由在空间中扩展,在时空中渗透着的运动物体所组成”。
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整个物界都是具有生命的。
因而它的所有运动都是具有一定目的、受理智引导的生命运动。
由于当时还没有无机物的概念,人们还意识不到有机界与无机界运动变化所循的原则有什么不同,也不区别人类社会的法令与自然法则,更不用去思考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因为“不存在没有精神的物质世界,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精神世界”。
浅谈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

浅谈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简介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其思想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其中之一便是人化自然观。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进行探讨,包括其思想渊源、核心内容、实践意义及其现实价值。
思想渊源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物种愈低,其质量愈低的观点。
到了近代,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现象不断加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凸显。
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观。
核心内容人化自然观是指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界,并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调节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状态下,使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文明和生产力发展的载体。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创新和控制,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在人化自然观中,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
人类要通过利用自然的材料和能量,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为自然之后的发展留下余地,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实践意义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沿袭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概括性常识,实践意义深远。
在政治理论层面,人化自然观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强调了人类是能够改变自然界的力量,是保证人类对自然界和谐关系的根源。
在社会契约方面,人化自然观是建立在人类及自然平等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保证人民利益的重要形式。
在工业、农业、经济等领域,人化自然观充分发挥了人类创造性的力量,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同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引领和理论的基础。
现实价值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很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涌现了一大批探寻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跨学科团队和学者。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浅谈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和谐相处

浅谈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和谐相处作者:李颖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对于人类来说,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如何生存和怎样生存下去的问题,或许是个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现状;认识一、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
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
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同时承认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1]不是自然界依赖于人,而是人依赖于自然界,“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2]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有着其独立发展的进程,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存在的性质,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物质过程。
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化自然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结果。
人类的实践可以改变自在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作用的方式,但是,它不可能消除自在自然或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相反,自在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和人类世界中去,构成其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人化自然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固然,人化自然不可能脱离自在自然,而要以自在自然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人化自然毕竟不同于自在自然,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而不是自在自然自动延伸的当然产物。
马克思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观及现实意义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8期7㊀作者简介:赵春祥(1997-),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观及现实意义探析赵春祥㊀刘俊男(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㊀要: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恒定不变的主题.本文从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入手,通过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来分析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观,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自然人化;人化自然;和谐;意义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0.28.004㊀㊀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国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传播速度最快㊁感染范围最广㊁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事件的具体原因仍有待考证,但不可否认它又一次激起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与思考,使人们对自然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历程中,马克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㊀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关于人与自然究竟是何种关系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对关于人对自然态度变化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解读和理解马克思 人化自然 与 自然人化 观点.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对自然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有着三个阶段的发展.1.1㊀依附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附属的关系即人依附于自然.这个阶段是人类文明的早期,在这个阶段里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共同的认为人是自然的附属,对自然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拜与敬畏.在这个时期,由于人对于自然科学尚处于初级阶段,往往对于自然界中一些尚无法理解的事实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从二三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一万年前农业㊁畜牧业的出现甚至于到两次工业革命的这二百多万年间人对自然都处于一种这样的态度.在这一段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是十分落后的,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是非常有限度的,人类靠自身的生产实践是远远无法生存下去的,只能依靠自然界的馈赠才得以维持生活.即使是农耕文明发展的这一万年间,人类依旧是依赖于大自然所给的环境而生存,遇到风调雨顺时则国泰民安,遇到自然灾害时则饥荒不断.因此在这个阶段人对自然是无比的崇拜与敬畏,不论是以屈从于 神 的方式,还是以屈从于 道 的方式,都是对于自然的一种敬畏,认为是自然决定着人的命运.这个阶段的人们尚处于蒙昧的思想状态,人们只是进行简单的生产生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只有内在的混沌感知,并无体系的理论解释.1.2㊀征服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征服阶段,即人想要通过自身的活动去改造㊁利用㊁征服自然.在这个阶段,哲学㊁自然科学以及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人类以往对待自然无能为力而只能顺从的状态.在欧洲,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于人权的重视,将人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摆脱了神的控制,并且极大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指出 人是自然的立法者 ,将人放到了自然的对立面,假定为自然的支配者和控制者,充分的体现了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的巨大变化.以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地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㊁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短短的二三百年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在这一阶段的进程中,人类实现了从依附自然到人的独立,人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体,好像是成为了大自然的主人.人们从对自然对神的崇拜转向了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崇拜.就是这种对于科学技术的崇拜使之前形成的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自然界不再是人们敬畏的对象了,逐渐成为了人类的附庸.1.3㊀和谐共生第三个阶段的主题则是和谐共生.恩格斯曾经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㊁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果然,在人们不断的进行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并获取了极大的既得利益的过程中,自然界也逐渐开始了展现出了他的威力,对人类进行着它独特的 报复 .其中水土流失㊁土地沙化㊁淡水资源匮乏㊁动植物种类锐减等,每一个都给人们带来了难以预估的伤害.这些在自然界中和人类生活中持续发生着的种种灾害,对那些沉醉于自己在自然界所取得的成就的人给以当头棒喝.人口㊁环境㊁生态㊁能源等各个方面㊁各个角度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让人们幡然醒悟.随着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的背后,是人类破坏的环境也比以往新时代论坛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8期8㊀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这些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问题的频频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探索,并逐渐开始谋求人与自然相处的第三个阶段,即和谐相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过对自然的态度的两次转变,又一次把自然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位,重新开始敬畏尊重自然.但这个敬畏不再是单纯的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敬畏,而是出于对自然界的更加深刻的认识上的敬畏,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理性的尊重.2㊀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自然人化 与 人化自然 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概念最早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马克思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人与自然来揭示人的本质,通过揭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革命的实践来批评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或者说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其在整个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 无论从理论方面来说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这一概念,所谓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我们所说的 人化自然 或 自然人化.2.1㊀自然人化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讲,自然的人化其实就是一个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客体主体化也叫客体非对象化,是指通过主体之于客体的实践,使客体从对象化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非对象化的主体.即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而在一般意义上来说, 自然的人化 指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得实践对象发生自身内部的变化.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生产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为这种实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自然不断的为人所控制㊁征服㊁改造㊁利用,人的目的在自然中得到实现.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自然界这一客体逐渐的被人类所改造征服,成为人的主体的一部分同人密不可分,就形成了自然的人化.如果把自然的人化同人化的自然割裂开来讨论的话,那么就可以说自然的人化,就是上述所说的人对自然态度的第二个阶段即征服阶段的结果.因为人需要自然,主动在自然界的身上打上人的烙印,因此才使得自然逐渐人化,客体逐渐主体化.2.2㊀人化自然人的自然化 这一概念最早是施密特运用的,在他的作品«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次出现,在此书中,施密特提出的 人的自然化 主要指人在人的生活和与自然的接触中不断受到自然的影响,使得自身的一些内在和外在因素受到了改变.如前文所说,笔者认为人的自然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对自然态度的转变的结果.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人们强调通过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人的一部分,这一个过程的唯一主体毫无疑问是人.而在人的自然化过程中,虽然依旧是以人为主体,但更加的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提倡的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过对自然的态度的两次转变,又一次把自然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位,重新开始敬畏尊重自然.但这个敬畏不再是单纯的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敬畏,而是出于对自然界的更加深刻的认识上的敬畏,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理性的尊重.3㊀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发展理念.又一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马克思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观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1㊀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71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但伴随着发展对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破坏同样不容小觑.从资源储备来看,可供使用的资源种类急剧下降,可供开发的数量也极其有限;从环境污染来看,由于工业㊁生活等所产生的垃圾数量显著提高,但处理能力却提高缓慢.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马克思的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理论中可以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多个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指导我国当前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恰当的理论支撑,非常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需要.3.2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思想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因为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之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思想核心是完全相通的.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虽在根本上是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离不开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想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矛盾离不开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人类要想生存首先就要学会与自然相处,即要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寻找到正确的答案.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漠视造成了生态环境被污染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对于马克思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观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众多问题的法宝.因此深入的理解和解读马克思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观点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杨成湘.人对自然态度的历史嬗变与生态环境[J ].理论研究,2006,(01):55G57.[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4]王作印.实践视野中的异化范畴[J ].学术研究,2007,(09):63G66.。
“自然的人化”的提出、含义及对自然美的促成

“自然的人化”的提出、含义及对自然美的促成20 世纪 50 年代美学大讨论围绕“美是什么”进行了论争,而当下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则更多地将视野投向一直被忽视的自然美,以应对环境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
早期,实践美学学派认为美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产物,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也是:美是人化自然的产物。
在当前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李泽厚“自然的人化”让我们开始怀疑人与自然的关系真的只是征服与被征服?人类对自然的美可以肆意破坏?这种怀疑早在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所体现:人依靠自然界这一人的无机的身体生活,也就是说,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界长期交往。
就这一层面来说,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即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①一、“自然的人化”的提出《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只是想论述人类劳动实践的本质,揭示由于人类劳动从而使人构成了对自然界的一种新的关系时表露出来的……因此,这就必然为后来的阐释者在解释“自然的人化”这一观点时进行创造性发挥提供了较大的思想空间。
②李泽厚在美学大讨论时期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有六篇直接或专门谈到了“自然的人化”。
1959 年 7 月发表的《山水花鸟的美》首次提出了“自然的人化”,在此之前的多篇论文都是用“人化的自然”。
这两种表述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化”是就“人化”的过程而言的,“人化的自然”是就“人化”的结果而言的。
1957 年发表的《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一文引入了马克思《手稿》中的一段话:“在社会中,对于人来说,既然对象的现实处处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都是人的现实,也就是说,都是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规定,那么对于人来说,一切对象都是他本身的对象化,都是确定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也就是他的对象,也就是他本身的对象。
”①说明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是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着的,自然这时是存在于一种具体社会关系之中,它本身已是一种“人化的自然”,而这“人化的自然”的社会性是客观的,它不是人类意识情趣之类的主观所能决定的或主观意识所加上去的。
人化的自然界名词解释

人化的自然界名词解释人化自然界1、自然界的“人”,即“自然的人化”。
即按照人类的需要和愿望,对天然景物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更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自然景观如今也称为“人工自然景观”。
这里的“人”,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有特定共同体属性的社会人群,其中包括原始部落及其居民,也包括新形成的国家及其民族,还包括拥有共同体属性的各种阶级或团体。
2、人工制造的自然界。
在自然风景观中,人们把某些物象和景色人格化,使它带上了人的意志特征,并将它置于人的关注之下。
例如自然山水中的洞穴,如果被开发利用,就成了某些地方的标志景观。
现代园林中利用石块来组织空间和造景,也往往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
又如水体的大小、形状,植物的种类、配置的位置,建筑的布局等都具有特定的含义,从而形成所谓意义的系统。
这种园林构图叫做“意义构图”,也叫“人工自然”。
3、按照需要加以调整的自然界。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自然因素和条件已经能够通过人的劳动加以改变。
例如: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使纸质的书本逐渐取代木质的简策;蒸汽机的应用使一吨重的大炮可以发射三百多米远的炮弹,进而使地球上原有的自然物候改变了面貌;冶金工业的发展,使过去那种“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的荒凉景象逐渐变得“楼阁峥嵘。
幽谷鸟鸣。
泉声似琴”;电力、机器、化学工业的出现,使人们开始逐渐控制和改造气象、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4、可用于生产目的的自然界。
自然物象人格化后,其功能就不再仅限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条件。
5、可用于生产目的的自然界。
自然物象人格化后,其功能就不再仅限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条件。
因此,许多国家都将美化自然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
我国正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把绿化祖国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概述人类环境的分类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概述人类环境的分类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概述人类环境的分类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概述人类环境的分类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刘成江人类环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复杂的体系,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
在环境科学上,一般是按照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功能、环境的范围、环境的要素等做不同的分类。
(一)按照环境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这些环境要素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体系。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或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
(二)按照环境的功能,可以把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国宪法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三)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环境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四)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包括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河流环境等)、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如森林环境、草原环境)、地质环境等。
在环境科学中最常有的分类法是第一种,即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揭示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第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第二,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了。
地球上最早本无生命,经过漫长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才形成了使生物能够产生、延续和进化的地表环境,如水、阳光、土壤、氧气、适宜的温度,等等。
海洋是生命产生的温床,而生物圈的出现为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何为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美学原理

何为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美学原理一、概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传统美学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自然被视为艺术作品中的素材,而人类则是主导者和创造者。
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美学原理进行探讨。
二、人化自然1. 传统美学对自然的认知在传统美学观念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是艺术作品的素材和对象。
人类将自然视为自己的资源,将其加以利用和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自然在传统美学中常常被动而受限制,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2. 人化自然的新认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深入探索,人化自然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人化自然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物质置于人类的支配之下,而是将自然物质与人类精神和情感相融合,创造出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在人化自然的美学范畴中,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灵性,成为更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对象。
三、自然人化1. 传统美学中的自然物在传统美学中,自然物被视为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具备人类的精神和情感,只是艺术作品中的装饰和背景。
在这种观念下,自然物的本质被忽视,它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人类的塑造和利用。
2. 自然人化的新视角自然人化是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它强调了自然物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在自然人化的美学范畴中,自然物不再是被动的客观存在,而是具有自己的情感与精神,能够与人类进行交流和对话。
自然物在艺术作品中不再只是装饰和背景,而是具有自己的故事和表达方式,与人类精神产生共鸣。
四、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1. 融合与共生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人类不应该将自然物视为自己的资源,而应该尊重自然的独特性,与其和谐相处。
自然物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人类的塑造和利用,而应该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与精神世界。
只有在融合与共生的基础上,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才能得以实现。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

作者简介:张洁,女,侗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张㊀洁(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摘㊀要:马克思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使用了 人化自然 一词,并由此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㊂马克思这一科学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具象化考察和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完成的㊂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㊁双向性㊁实践性及其价值走向凸显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㊂在新时代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发展,延展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不仅能够为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引,并且能够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 自然的人化 模式,实现 人的自然化 ,建立起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的情感联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㊂关键词:人化自然观;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生态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3.053㊀㊀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恶化,天灾频发,传染病的暴发无一不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形成威胁㊂福斯特曾指出, 一场对地球的战争㊂当它结束时,山狗却没了藏身之地 ㊂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㊂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隐性逻辑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中的生态意蕴,从而架构起新时代生态美学的实践路径,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逻辑基础㊁制度批判和价值指向彰显了人化自然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意蕴㊂基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逻辑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㊂1.1㊀逻辑基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第一,立足于人的实践,以唯物辩证法的框架说明人类活动的本质㊂对于人类活动本质的分析,必须从人与外部自然的对立开始,从人意识到这种对立开始㊂ 这种人与自然最原始的对立,是全部人类活动的出发点或原点㊂ 人的目的实现于外部世界,人便建造起了一个合目的的世界㊂合目的性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㊂目的的实现因此也就是把作为目的的形式强加于自在自然或原始自然,使之具有合目的的形式㊂这一过程可称之为赋予自然以合目的性形式的过程㊂以人类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现为感性和对象性之间的关系㊂因此,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看作是感性活动,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就有了现实的生活基础,建立在客观的逻辑之上㊂第二,立足于唯物主义立场,强调自然的物质性和先在性㊂ 当我们追溯到现实的人类活动的尽头,我们在想象中所面对的便是一种原始存在,人类的物质活动既无法企及这种原始自然,也不能对其理解或定义其存在㊂ 自在自然所标示的就是它独立于人类活动的自在性和由此而来的规定性㊂正因为人类的物质活动无法达到自在自然,因此,自在自然是能够使有限的人类活动进行扩大的可能性因素㊂马克思指出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 ㊂马克思的论述确立了自然的物质性和先在性,从根本上去除了人对自身的主体性崇拜这一错误倾向,从而纠正了由此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离,进一步从人的现实存在和物质实践方面确认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㊂第三,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在社会形态的变更中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㊂由于人与自然关系是在人的劳动,即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而人的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历史性和生成性特征㊂1.2㊀制度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条件下的生态批判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反生态性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具有压迫人的性质,并导致人的需要畸形发展, 它以野蛮的,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破坏了一切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即劳动力和自然界,使得自然力被㊃951㊃过度使用,并成为与劳动者相异化的㊁相对立的因素 ㊂第二,生态的破坏和危机是由资本造成的㊂马克思写道 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之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视自然界的生态限度,寻求盲目的扩张和逐利,这种不顾及客观规律限制的单纯功利主义的社会形态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㊂第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㊂马克思通过对物质变换的分析和研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及由此引发出的生态危机㊂马克思在指出自然的优先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能动性,正因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因此能够 根据历史性的劳动过程来合理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㊂据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物质变换 无法弥补的裂缝 的罪魁祸首,人类对自然的过分干预直接导致了土地和环境的恶化㊂因此,马克思强调要消灭引起环境破坏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机制㊂1.3㊀价值指向:共产主义社会是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 自然主义 和 人道主义 完成了的统一㊂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㊂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社会性㊁人与人的关系性㊁自然的属人性建立起来,社会成为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㊂自然界将从纯粹的有用性中得到解放,展现出与人的全面和谐关系,同时,社会摆脱了 物的关系 的束缚,人成为自由自觉的历史主体,自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将重新界定,从而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形态㊂2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意蕴2.1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马克思第一次提出 人化自然 概念时指出 人的感觉㊁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㊂传达了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马克思把自然界作为人产生感官知觉的原因,强调了自然对于人类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第二,马克思突出了 人化自然界 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指出人化自然的首要特征是客观性,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及自然对人的制约作用㊂我们所说的 创造奇迹,实际上是对自然奥妙的揭示,使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不是从虚无中创造物质 ㊂这是人化自然概念的第一层生态意蕴㊂2.2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人化自然并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自然的人化这一单向的过程,自然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也对人具有制约和形塑作用,即人的自然化㊂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的自然化概念及相关内容,他指出, 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把劳动看成是自然的人化这一进步过程,同人的自然化过程是一致的㊂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一个双向互逆的过程㊂首先,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自然因人的作用而发生合乎人的意愿和目的性的改变,而人的自然化强调的是人因自然的影响而发生合自然规律的改变;其次,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在人的劳动即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同步发生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㊂如马克思所写,人在利用自然力量 影响和改变外在的自然时,也同时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 ;再次,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也是双方双向互动的前提㊂ 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相互激荡中,人类才能在与自然 你死我活 非此即彼 的博弈中达到与自然的界的 共生共存 ㊂人化自然的双向性构成了人化自然概念的第二层生态意蕴㊂2.3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人化自然的实践性是人化自然概念生态意蕴的根本基础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自然概念时,确立了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㊂实践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桥梁,不仅包含着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对对象世界的能动性和改造性,而且也包含着对象世界对人的制约性和规定性㊂ 这些条件不仅决定着人们最初的㊁自然形成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决定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和不发展㊂ 实践的特性既要求使自然合乎人的目的,也要求人合乎自然的规律㊂人化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达到和解的过程㊂3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审视当今时代,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占据了主流地位,即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转变持一种否定性态度㊂这种观点直接指向近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即人类将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意识外化到现实生活,就反映为 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其特点是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 ㊂这种主体性倾向和 人类中心主义 受到了严重批评㊂3.1㊀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辨析学界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 人类中心主㊃061㊃义 ,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㊁能够有意识地 改造自然 以适应自身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 主客二分 的思想倾向,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㊂事实上,通过对马克思文本中人与自然相关论述的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内涵㊂如弗朗西斯科在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的书评中指出: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充分的对生态学的强调和关注,这甚至是其他一些零散的生态主义者所不具备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关系是贯穿这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观点㊂ 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是 一种 超越传统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 的哲学观 ㊂格伦德曼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对于整个自然界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 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求和利益,而是将这种需求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手段㊂ 事实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看待事物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所说的超越只是对一种特定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超越,只是在看到人类中心主义 不可能最终逾越的前提下,寻找一种最为适宜的立场 ㊂西方兴起的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只是建立在其 原子化的个人 基础上的个人利益中心主义,应该予以废除或超越㊂并且,这种超越的结果并不是导向以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的 非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应当是走向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念或以人类为中心的有机论自然观㊂3.2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发展进路从马克思人化自然论的观点看,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之处在于人们过于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和实践化了的理论关系,而大多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的或艺术的关系㊂因此,克服实践态度的有限性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出路,便在于 张扬一种超越有限目的性的艺术态度,扩张理想王国的疆域,改变自近代以来实在的人化自然及实用化了的观念的人化自然极度扩张,而理想的人化自然极度萎缩的畸形发展的状况 ,从而在更高水平上恢复人化自然三种样态之间的平衡㊂张世英在‘哲学导论“中指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 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或 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 ,即包含 主体 客体 式的天人合一㊂传统的 主体 客体 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史上所导致的是 物欲横流,精神低下和自然对人进行报复的恶果 ㊂因此,这种包含 主体 客体 关系,同时又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为一以及对这种合一体的领悟成为了当今世界重要的观点㊂4㊀结语综上,通过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考察和研究,论述了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㊁双向性㊁实践性及其价值走向凸显了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㊂习近平总书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思想将人和自然作为一种互为前提,共生共存的结构,弥合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然价值之间的裂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精髓的吸收和创新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就强调要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意蕴,高度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的意义和价值,为世界生态文明开辟一条新的,具有生命力的道路㊂参考文献[1]约翰㊃贝拉米㊃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7.[2]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李傲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张力[J/ OL].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128-135.[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孙爽.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 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J].齐鲁学刊,2019(02):70-7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陈先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修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11.[9]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㊁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5-77.[10]弗朗西斯科㊃费尔南德斯㊃布埃.评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N].参考信息,2004-10-13.[11]王聪聪.超越 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生态批判[J].云南社会科学,2012(05):29-33.[1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㊃161㊃。
名词解释自然的人化

名词解释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是指将自然界中的事物或现象抽象成人的形象或思想。
这种方式可以使自然界的概念更加直观、生动,方便人们理解和描述。
例如,我们常常把大海比喻成一个深邃的、神秘的人,因为它的深度和广阔令人难以想象;我们把山脉比喻成一个高大的、威严的人,因为它们的高度和险峻使它们具有伟大的气概。
这种人化的方式不仅使我们对自然界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而且也为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自然的人化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将人的性格、行为或品质比喻成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
例如,我们常常把一个忠诚的人比喻成一棵根深蒂固的
树,因为树的根基稳固,能承受很大的风浪;我们把一个不稳定的人比喻成一朵飘荡的蒲公英,因为蒲公英随风飘动,无法定根。
这种人化的方式使我们对人的性格、行为或品质有更加生动的感受,也常被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人化自然的概念

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指人类对环境自然状况进行各种改造、利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它包括了城市化进程、人工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其中城市化过程是人化自然的最为典型的表现。
城市化是人化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
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人类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对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城市化改造了自然环境的环境特质,改变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城市化使自然环境的自然状态向着人为化的方向转化。
城市规划中人们不断地策划、研究如何利用土地、水源、气候和生物等资源,以达到人类生活的需求。
城市里的建筑、道路、公园、广场等都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产物。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自然生态环境。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化自然过程中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有了创造人工生态系统的想法。
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在人类的规划和干预之下,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条件,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
例如,有些地方为了消除荒漠化现象,人们开始在荒漠地区进行绿化,种植树木来保护土地,恢复生态环境,这些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表现。
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人化自然的表现之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利益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基础设施、生产场所、住宅区、公共设施等。
这无疑改变了自然的生态环境,一些原来的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的干预而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则因为人们的努力而得以保护和恢复。
因此,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整个环境的自然属性。
人化自然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既是自然生态环境向着人为化的趋势进行转化,又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
因此,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到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在以利用与保护为目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断推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人化的自然_的美学意义

“人化的自然”的美学意义李思孝内容提要!“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命题,也是中国美学界曾经热烈讨论的重要问题。
本文在多年积淀的基础上,对“人化自然”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清理,提出了“精神的人化”和“物质的人化”等的思考路向,并以此为基础,把“人化的自然”引向了具体的审美感悟和审美关照。
关键词!“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精神的人化!物质的人化!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和论述的一个命题,指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作为已然而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即当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后,人就把自然界当作客观对象进行加工改造,或者打上自己的烙印,或者改变其原初形态,成为满足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各种需要的“无机的身体”。
这一点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所展示,而且也为自然科学的理论所阐释,后者就是从“生物圈”到“智力圈”的理论,分别为奥地利学者%·徐士和苏联学者&·’·维尔纳斯基所提出。
根据这种理论,有机物是从无机物中逐渐生成的,生物是从有机物中逐渐进化的;大约())万年前,生物圈里出现了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同生物圈维持一种平衡状态;大约一万年前,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人开始栽种植物,放牧动物,这标志着“智力圈”的出现。
“人化的自然”,就是伴随着“智力圈”而来的,只是开始它规模小,微不足道,随着人类智商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地改造自然成为可能,及至今日,未被人化的纯粹的自然,已经微乎其微了。
那么,“人化的自然”具有什么美学意义呢?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虽然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但类似的思想,在他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仅以卢梭、席勒、黑格尔三人为例。
在卢梭看来,所谓社会,其实就是人化的自然。
自然指原始状况或前文明,社会即是自然的人化或文明,不过这种人化是一种异化,“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爱弥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自然观及其现实
意义
张燕
【期刊名称】《新丝路》
【年(卷),期】2024()12
【摘要】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人化自然观,包含人化自然的内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指出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从异化走向复归的必要途径。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新阅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理解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为我们明晰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页数】3页(P0090-0092)
【作者】张燕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从哲学人化自然观到科学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转变
2.资本逻辑下人和自然的双重物化及其历史扬弃——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化自然观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化自然观
4.论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自然观5.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 生存 的 自然界 的发 展 而发展 。人 类 改造 自然 的过 程 也是 发展 的过程 。发 展 的过 程 就必须 是 量变 到质 变 的过 程 。没有 突然 的飞跃也 没 有单 纯量 的积 累 的 事 物 。从 “ 然 自然 ” “ 工 自然 ” 天 到 人 的过 程 必 然 存 在 着 “ 化 自然 ” 种 过 渡 类 型 。而 作 为过 渡 类 型 人 这 的“ 人化 自然 ” 也应 该具 备 事 物 的一 般 属 性 , 即它存 在 的两 方 面 或 者 存 在 的 两 种 形 式 。 关 于 “ 化 自 人 然” 的分 类 , 笔者 认 为 可 以分 为 “ 动 人 化 自然 ” 主 与 “ 动人 化 自然 ” 种 。所 谓 “ 动人 化 自然 ” 指 被 两 主 是 通过 人类 主 观能 动 的实践 活动 从而使 自然环 境达 到
然 的 问题 全 面诠释 并运 用辩 证 思想 与人 类能 动改 造 自然 的 目的性相 结合 的 方法将 “ 化 自然 ” 为“ 动人 人 分 主
化 自然” 被 动人 化 自然” 与“ 两种 。这 不仅是 形 式上 的 细化 , 而且是 在 具 体 内容 和 对 “ 化 自然” 人 这一 人 类 改 造 自然的过 渡 类型 所产 生的 影响 的 细化 , 对科 学研 究和 社会 实践 具有 指 导意 义 。
庆 (9 7一) 男 , 18 , 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政 治与历史 学院, 硕士。
一
3 — 7
杨 庆
“ 人化 自然 ” 的范 围 , 且在 目的上 也达 到 了人 类保 并
哲 历 学・ 史
三 、两种 “ 人化 自然存在" 的意义
( ) 种 “ 化 自然 ” 一 两 人 的学术 意 义 研 究一 个 问题 的时候 如果 只是 从宏 观 的角 度去
一
、
关于“ 人化 自然" 的两种分类 J
原有基本 自然条件的前提下用人为的方式保护珍稀
人与 自然的关 系是一个历史的、 动态的关系 , 它
[ 收稿 日期 ]0 1— 5—1 21 0 1
[ 作者 简介】 杨
的物种资源。它在技术和管理上采用了一部分人工 的方式但 在整 体上保 留了原有 的 自然 条件 , 于 属
锁 反应 。在 这里 , 类 建设 工 厂 的 目的是 为 了获 得 人
看只会使问题简单化 , 若只从一个方 面出发又会陷 入 “ 点论 ” 一 中去 。因此 , 看待 问题 的过程 中必 须 在
要考 虑周 全 。 人 类 社会 与 自然 界 的 关 系一 方 面是 分 , 一方 面是 合 , 另 只抓 住其 中任 何一 个方 面都 是 片 面 的 。这 就是 人与 自然 界 的关 系 。其 实 上面 的这 句 话是 从宏 观 的角度 去 说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的 , 是 因 这 为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牵 扯 的方 面 太 多 , 包 括科 学技 既 术上 的又 包括 伦理 道 德 上 的 , 包 括 阶 段 上 的 又 包 既
人类 既定 目的局 部 改 变并 保 留其 原 有 属性 的 自然 。
着周边的 自 然环境。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 这种影
响开始不断扩大 ,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了生产 力的同时也深刻的改变了自 然环境。无论从速度上还
是 内容上这种改变都是古代人类 所不能 比拟的 。由于 人类的活动对 原 始 自然 环境 的影 响越来越 大 , 有些 时
改变 的 自然 。这里 的关 键 是 人类 的 目的性 , 就 是 也 说 区分 两 种 “ 化 自然 ” 看 是 否 达 到 了人 类 改 造 人 要 自然 的初 衷 。如 果 达 到 了 目的 就 是 “ 动 人 化 自 主 然 ” 达到 既定 目的或 者 是 改 变 自然 的结果 是 达 到 没 相 反 的 目的 , 么就 是 “ 那 被动人 化 自然 ” 。
护 自然珍 稀 物 种 的 目的 , 么 它 实 际上 就 是 在 原 始 森 林 附 近 建 设 。 人 工 厂 , 一定 程度 和 范 围 内改变 了森 林 上 空 的 空 气 在 质量 , 而导 致植 被 和 动 物 的不 适 应 等 一 系 列 的连 从
候甚至改变了局部地区的 自 然属性 , 致使人工创造 的
自然与原始 自然有着本质上 的不 同, 因此 , 学术界 便把
自然分为“ 天然 自 ( 然” 原始 自 和“ 然) 人工 自 两类。 然”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笼统的分类缺失了人类在能 动的改变 自然环境时 的过渡类 型 , 不科学 的。l 实 是 _事
上, 在天然 自然到人 工 自然的演化过 程 中, 一般都要 经
而“ 被动人 化 自然 ” 指 通 过 人 类 主观 能 动 的 实践 是
历“ 人化 自 这一阶段 , 然” “ 人化 自 代表着从“ 然” 天然 自
然 ” 人工 自然 ” 中间环节或过 渡 阶段 。笔者 同意 到“ 的
活动使 自然环境达到人类并未要求或是相反的局部
豕 口 吧八 - r U
z I 耳 帚 斗朋 思 帚 l : ; I U f i l j
关于 “ 人化 ’ 自然’ 的两种分类及其意义
杨 获
( 海大 学研 究 生学 院 , 宁 锦州 1 1 0 ) 渤 辽 2 0 0
[ 摘
要 ]将 已有 的 “ 化 自然 ” 念加 以 细化 分 类 , 而将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特 别是 人 在 能 动 的改 造 自 人 概 从
[ 关键词]过渡形态 “ 人化 自然” 目的性
和谐双赢
[ 图分 类 号 ]B 2 文献 标识 码 ]A [ 中 08[ 文章 编号 ]6 2—37 (0 10 0 3 0 17 4 3 2 1 )4— 0 7— 3 关于人与 自然的关 系问题从 近代 以来就一直是学 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人类从诞生 之 日起就 不断影 响
例如 人类建 立 自然保 护 区 的 目的是为 了不 破坏
上述观点, 认为这样若只是分为“ 天然自 与“ 然” 人工 自 然”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逻辑上偏重于二者 ,
的对立关系而忽略了其统一 性。所 以确立新 的 中间过
渡类型是必要的 。不 过笔者认 为还需要将 人化 自然 细
致分类 , 具有研究 和实践价值 。 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