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凶神恶煞_一种民间宗教态度_大理周城白族村田野调查系列_之一_朱炳祥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白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他们拥有丰富的民间仪式和传统习俗。
以下是关于大理白族民间仪式的一些介绍,共计1000字。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是白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这些仪式在传统和现代的大理白族社区中依然存在并且发展。
婚礼是白族重要的民间仪式之一。
婚礼通常在农历的节气好日子举行。
婚礼前,新娘要拜祖先和守护神,并向他们祈求保佑。
新郎需要向新娘的家人行拜礼,表示诚意和对新家庭的尊重。
在婚礼当天,新娘和新郎佩戴新衣服和珍珠首饰。
新娘的头上戴着精美的花环,象征着新婚的幸福和美丽。
婚礼时,新郎要为新娘的家人敬酒,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感谢。
在宴会上,亲友们会唱歌跳舞,一同分享新婚的喜悦。
白族人民对祭祀也非常重视。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三月十五之间,他们都会举行盂兰盆会。
在这个仪式中,他们会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为他们祈求安宁和福祉。
祭祀活动包括上香、烧纸和放焰火等。
白族人民相信通过祭祀可以和祖先保持联系,得到他们的保佑和指引。
除了婚礼和祭祀,白族人民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民间仪式。
孩子出生后,会举行洗满月的仪式。
洗满月是为了庆祝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为他们祈求吉祥。
在这个仪式中,家人和亲友们会给孩子穿上新衣服,然后将孩子放在塑料盆内,用艾草水洗澡。
这个仪式象征着孩子洗净污秽,迎接新的生活。
另一个重要的仪式是葬礼。
在白族文化中,葬礼被视为送别亡者,也是对亡者的尊重和纪念。
葬礼通常在亡者去世之后的三天内举行。
葬礼包括丧家祭奠、挂白纸、焚烧纸钱和纸衣等。
丧家祭奠是为了迎接亲友前来吊唁,也是对亡者灵魂的安抚。
挂白纸是象征着人们追思亡者,表示对亡灵的怀念。
焚烧纸钱和纸衣是为了供亡者在冥界使用。
葬礼过后,白族人会在亡者的墓前设宴招待亲友,表示对亡者的敬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的丰富多样性和文化的内涵是白族人民宝贵的财富。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他们祖先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 白族人心里的守护神

【传统文化】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白族人心里的守护神【传统文化】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白族人心里的守护神“主”崇拜在白族地区非常普遍。
在大理地区,几乎每一个白族村庄都崇拜“主人”作为村庄社区的保护神。
民间传说中的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领、诸神和英雄都被称为“主”。
“这个主”的节日没有统一的节日时间。
它主要以“这位主”的生日、死亡或其他纪念日为节日日期,已经演变成一个区域性节日。
由于大理地区的地方大师数量众多(主要有100多个),因此“地方大师”节的名称也很复杂,日期也不尽相同。
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大理白族本主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的本主像,每逢大理本主的诞辰,为祭祀大理白族本主的盛大节日。
本主节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序、即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
平时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
这样伴之悦耳动听的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便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
这个主要节日是大理白族的宗教节日。
本主是大理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的本观念是“此境福珠”,是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的守护神。
大理白族人信仰各种各样的名字,包括传说中的神、历代统治者、忠臣、孝子、烈士节妇女和少数自然神。
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要崇拜神灵,希望保佑他们。
各村的白族人信仰神、烈士、贞女、孝子和忠臣。
每个本主都有其传说故事。
故事中的本主都像人一样有着家庭、婚恋以及各自的经历和嗜好。
在白族人心目中,本主既有着神的超人智慧和力量,也有着人的亲和与喜怒哀乐。
白族人对本主的崇拜和祭祀也并非祈求来生来世的福祉,而在于今生今世的幸福和吉祥。
相信本主能够保佑人们逢凶化吉,实现美好的愿望。
因此,在祭祀主的活动中,许多幽默的特殊习俗随处可见。
例如,据说鹤庆县松桂镇宝窝村的两位主人龙嫂和古龙是两名农妇。
他们知道如何应对干旱,促进小春的生长,这缓解了村民对春旱和缺水的担忧。
因此,在当地主要会议期间,将举行一次“主要踏田”活动,即用轿子将主要踏田抬到田边,然后用彩色丝绸绑在主要木雕的腰部,并在田里和水坝上拖来拖去,以祝丰收。
宗教文化研究

胡义成:“今本《西游记》定稿前的创作…冲刺‟——论明代中末期民间秘密宗教对…西游故事‟的利用和再创作”,《社会科学论坛》04期,2010年。
濮文起:“民间宗教信众与党的群众工作——关于当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众问题的若干思考”,《理论与现代化》01期,2010年。
高城:“神秘的藏地民间宗教文化习俗”,《寻根》02期,2010年。
马伯乐、胡锐:“中国的民间宗教与儒释道三教”,《世界宗教文化》01期,2010年。
王健:“明清江南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日常生活:以苏松为例”,《社会科学》02期,2010年。
王伟:“探析江南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江南论坛》01期,2009年。
杨珂:“浅谈中国乡村民间宗教组织的功能及影响”,《民族论坛》02期,2009年。
王伟、邵雍:“探析吴越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2009年。
王伟、邵雍:“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王伟、邵雍:“论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社会科学评论》01期,2009年。
王伟:“探析民国初期中原文化对其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结构及其特点”,《广西民族研究》01期,2009年。
徐敏:“乡村民间宗教的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04期,2009年。
马雁:“民间宗教的乡村化生存、流变与政府治理——以宋明清时期的考察为背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03期,2009年。
李加才让:“安多热贡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对年都乎…于菟‟节及其二郎神信仰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05期,2009年。
符平、岳奎:“转型期的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风险”,《学习与实践》05期,2009年。
单艺斌、宋刚、冯茹:“辽宁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对策”,《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中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周城

中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周城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蝴蝶泉,却不知道蝴蝶泉旁的这个中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周城,这里最出名的是白族扎染。
村中的大青树、古戏台、龙泉寺及文、武庙,构成了周城村独有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
周城白族扎染周城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落于大理市北郊,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桃源码头,南与大理古城相距21公里,北倚著名风景区蝴蝶泉。
周城村占地面积近2平方公里,有1000多个白族院落连成一片,中间无任何空地。
从高处观赏,那一片绵延起伏,鳞次栉比的瓦房庭院,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巨型画卷,虽为一个自然村,却有一个普通县城的建筑规模,且集中体现白族建筑风格,造型庄重,蔚为壮观。
除南北穿行的214国道和环村路两条外,村中主要巷道还有7条,分别为东西向大充路、塔充路、小充路、石佛路、南登路;南北向一条街(茶马古道)连通大充路与塔充路间的山林路(绕三灵路)。
周城白族服饰周城集市周城集市集市、白族民居、扎染是周城的三大看点周城集市两棵枝繁叶茂、富有村落标志意义的大青树本身,就是年轮高深的名木古树,紧靠214国道,位于村子南端。
大青树下是千年不变的晚街,是周城村民购、销鲜食,交易商品、乘凉休息、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古树东侧,是清代建成的古戏台,节日、集会,这里是文艺宣传、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龙泉寺和文、武庙建筑巍峨,造型壮丽,它们即是旅游观光的胜景,又是村民们用来祭奠先祖,教化子孙,传承文化的圣地。
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驩撮绉缝紧,呈“疙瘩”状。
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欢迎。
周城白族扎染扎染乾旱的般为白棉布或棉麻混纺白布。
染料主要为植物蓝靛或土靛(民间俗称板蓝根),周城染布所有的染料土靛全由村民种植和加工,除满足本村染布之用外,余的土靛还销往其他地区。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而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间仪式。
这些仪式承载着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情感,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包括其特点、意义、流程和相关传承情况。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主要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仪式在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承载着族群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浓厚情感,也能够领略到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二、大理白族婚丧嫁娶仪式在大理白族的传统文化中,婚丧嫁娶仪式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民间仪式之一。
婚礼是两个家庭共同参与、亲朋好友热烈祝贺的盛大仪式。
在白族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如全家出动抬娘家亲戚到新郎家送亲等环节。
新娘穿着华丽的白族传统服饰,以展示其婚礼的庄严和美丽。
而丧葬则包括忌日、葬礼、安葬等环节,家属和亲友需依照传统仪式进行,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三、大理白族的节日庆典大理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火把节、五月会等,每逢节庆之时,都会举办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庆典活动。
在这些节日庆典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白族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还有丰富的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和美食飨宴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与。
四、大理白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大理白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代表了人们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敬和仰慕。
白族民间仪式中的祭祀活动包括对祖先、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神灵的敬拜和祈祷。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献上供品,点燃香火,唱起赞歌,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传统信仰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祈愿和祝福。
五、传承和发展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大理白族生态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调查——以大理喜洲镇周城村为例

生 态文明建设提供 有益 的参照 。
关键词 : 周 城 白族 生 态 民俗
白族 文化研究 是近 些年来 少数 民族 文 化研究 的一 个重 要领 域 , 综 合来 看 , 这些 研 究 主要 涉及 白族 的历史 、 宗教 信 仰、 民间文学形 式 、 音乐 、 绘画、 服饰 、 建筑 等 问题 , 很 多与 民 俗研究 有关 。但 白族 文化研 究仍 然存 在很 多可 以拓展 的空
较为 悠 久 。
间, 例如 , 以生 态 民俗 视野展 开 的 白族 生态 民俗考 察还 尚未
出现。据此 , 本 文 以 生 态 民俗 学 相 关 理 论 为 参 照 , 选 取 了 大
新 中 国建 立 以 后 , 周 城 经 济 发展 迅 速 , 尤 其 是 十 一 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 最 大 的 白族 村 镇— — 喜 洲镇 周 城 村作 为 调查 研 究 的对 象. 以期通 过这一 典型对 象 的生态 民俗文 化考 察 , 以点及 面 来探 析大理 白族 生态 民俗 的发展及 现状 。周城 , 位 于大理市
地居 民的生计方 式所决定 的 , 是所 有 民俗 的基础 。一 个地 区
生 活 的 民族 的 生 计 方 式 。是 在 其 特 殊 的 地 理 与 生 态 环 境 影
响下 形成的 。周城前 水后 山 , 耕地面 积有限 , 据统计 , 从新 中
体 现为 围绕 着家族 、 亲族 、 乡社 、 人生 礼 仪 等关 系所 形成 的 习俗惯 制。表 面看来 , 社 会 民俗所 带有 的 自然环境 印记 不似 经济 民俗那样 显而易 见 , 但若 对其 细细探 究 , 仍可 发觉 其形 成、 沿 承的生态 背景 , 以及 与 自然 环境 的关 系。 促使 一个 村落 形 成 的地理 生 态 因素 , 往往 从村 落 命名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民间仪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宗教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仪式在白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白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大理白族民间仪式的起源、特点和意义,以及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大理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白族的民间仪式始于古代部落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成为了白族文化的一部分。
民间仪式通常有祭祀活动、传统舞蹈、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是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宗教信仰特点。
大理古城是白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仪式所体现的文化特质也是独一无二的。
白族的民间仪式主要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民间仪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和传承。
白族的民间仪式一般都有一种明确的仪式程序和标准,其过程十分庄严而古老。
仪式开始前,通常要先进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可分为神灵、祖先和自然精灵等,以表达对过往先贤和神灵的尊敬和崇拜。
祭祀活动一般需要通过祭品、祷告和舞蹈等形式来进行。
在祭祀仪式中,白族人民往往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配上鲜艳的面具和饰品,以此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祭祀结束后,就会进行歌舞表演等文艺节目,以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多样且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三月三”、“火把节”和“泼水节”等仪式活动。
“三月三”是白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白族的传统民间仪式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白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此来迎接新春的到来。
活动中,往往会有独具特色的龙灯表演、祭祀仪式和传统舞蹈等活动。
而“火把节”和“泼水节”则是白族春节期间的特色活动,是白族人们通过火把燃烧和泼水来祈求丰收和幸福的传统习俗。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境内。
白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民间仪式是他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白族的生活中,民间仪式贯穿始终,如生活仪式、节日仪式、祭祀仪式等。
这些仪式不仅是白族人民的信仰和习俗,更是凝聚他们感情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大理白族的几种典型民间仪式。
生活仪式是白族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包括出生仪式、成年礼和婚礼等。
出生仪式通常在婴儿出生之后的第三天举行,被视为婴儿在世界上的正式认同,家人和亲友会参加仪式,以示祝福和庆祝。
成年礼是白族青年进入成年阶段的重要标志,通常在男子20岁和女子18岁时举行。
这个仪式标志着他们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转变,同时也是社会地位和责任的象征。
婚礼是白族人民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根据传统的婚礼习俗,新娘要离开父母,与新郎一同生活。
婚礼通常在农忙季节结束后的农历十一月举行,这个时候已经是秋天,丰收的季节,比较合适举办婚礼。
婚礼由仪式师主持,仪式师通常是由一位已婚夫妇担任,他们会向新娘和新郎传授婚姻生活和家庭责任的经验。
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娘接亲,新郎要穿行白族传统服饰前往新娘家,接新娘回自己家。
这个环节象征着新娘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并接受新家庭的重任和期待。
除了生活仪式,白族人民还有许多节日仪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苍山会,它是大理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白族祖先的英雄和追思先人而举行的。
在节日的前一天,人们会去清理祖先墓地,并准备祭品,如粽子、鸡鸭和水果等。
节日当天,人们会在苍山脚下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人们手持竹竿点燃鞭炮,高唱赞歌,祈求祖先的保佑。
节日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活动,如舞狮、踩高跷、比武等,形式多样,热闹非凡。
白族人民还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来祈求丰收和平安。
其中最重要的是祭山祭水仪式。
根据白族的传统,山和水是神圣的,山有神灵保佑农作物的生长,水则是生命之源。
民族旅游发展中云南大理周城村女性角色的变迁

1832014年10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理,1984年正式向外国人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大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高潮。
大理以其独特的“风花雪月”四景享誉中外。
其中,游客在大理游览的景点主要有洱海、古城、三塔、蝴蝶泉,而著名的蝴蝶泉就位于周城村村旁,每天中午11点左右,游完洱海的游船就在周城村停靠,游客们在这里用午餐,游览蝴蝶泉,参观周城白族民居,选购扎染手工艺品,感受浓郁淳朴的白族文化风情,旅游业在周城得到蓬勃发展。
一、扎染艺术对周城的影响周城素有“扎染艺术之乡”的美称,扎染手工艺在周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城的土靛染布业由于成本低、做工精细,曾一度远销到丽江、西藏、印度等地区,名噪一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白族扎染手工艺制品成为大理旅游纪念品的首选,这项手工艺得以重新振兴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使周城扎染成为发展当地经济,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女性在扎染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男性。
周城扎染业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当地人与海内外游客的相互接触、交流而发展起来的,同时,扎染手工艺品成为了白族文化与异文化交流的载体,促使白族人民对自身传统技术和文化进行重新认识。
在扎染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女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周城扎染产品的整个生产方式是:统一下料,统一印样,分户扎花,收回浸染,拆线漂洗,脱水成品。
一件民族扎染手工艺品的完成需要扎布、染布、出缸、拆洗、漂洗、缝纫六个步骤。
由于出缸需要力气,一般由男性担任,其余生产加工环节基本上都是以女性为主。
在周城进行扎染销售的女性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在蝴蝶泉周围临时摆摊,二是在周城商业一条街(南起仁里邑北至蝴蝶泉,是集餐饮、旅游、贸易、服务等综合性的商贸地点)的店铺进行销售,还有一类是家庭作坊式的联户经营,一般是在每天的11点到14点左右营业,剩余的空闲时间进行扎布、干农活和做家务。
大理周城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白族农民3———大理周城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研究朱炳祥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这一地区的农民到底能否适应这种社会文化变迁? 如果能够适应,其文化基础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大理周城白族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的描述与解读,揭示了白族农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及其文化基础。
关键词:白族农民个人生活史商业智慧作者朱炳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
地址:武汉市,邮编430072 。
白族地区的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其主体是农民,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工商业社会,目前中国正在加速推行市场经济体系。
面对商业社会,白族农民是否具有适应性的商业智慧? 在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他们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 本文通过白族农民段元参的个人生活史,对此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段元参是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村民,1938 年生,高小文化程度。
他小时候曾受到祖父经商意识的熏陶,但在集体化年代,这种经商意识又受到压抑。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段元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很好地发展起家庭经济,展示了他的商业智慧。
一、社会背景与家世周城为中国白族名村,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经济为主。
清末民初,邻近周城的喜洲商帮兴起,带动了周城个体手工业(特别是染织业) 和商业的发展,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在1955 年进行的私营工商业户登记中,周城有染布户317 家,织布户58 家,其他手工业户合计105 家。
①扎染是传统工艺,是周城的特色经济,解放前有70 %的农户搞自织、自染、自销,有些甚至55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白族农民3①笔者在周城的田野工作时间为:2000 年1 月- 2001 年1 月(为期整一年) ,2001 年暑假、2002 年寒假、2004 年暑假、2005 年6 月和2006 年暑假。
每次调查期间,笔者都就段元参的个人生活史做过访谈,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在2002 年寒假、2005 年6 月和2006 年暑假。
村治中的宗族政治表达——以大理周城白族村为例

作者简介 : 张曙晖 (9 2 17一
)男 , , 白族 , 云南大理人 ,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讲师 , 云南 大学西南边疆少数 民族 研究 中心在读博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中国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① 朱炳祥 :宗族 的民族性特征及其在村民 自治中的表达——对 捞车土家族村和摩 哈直彝族村 的观察》 《 《 , 民族研究》 20 年第 6 。 , 5 O 期
收 稿 日期 :O 6 3 2 2O —0 —1
也 是如 此 吗?关 于 这个 问题 的研 究 , 界 并 没 有 学 给予应 有 的 关 注 , 为此 , 文 以大 理 著 名 的 白族 本 村 —— 周 城为 观察 对象作 一些 初步 的探 讨 。
一
、
宗族的传统表达
周城是 一 个 典 型 的 白族 村 落 , 2O 户 , 有 OO多 近万余人 ,9 9 %的人 口都是 白族 。它背倚苍山云 弄 峰 , 临 洱 海 , 距 著 名 风 景 区 蝴 蝶 泉 约 60 面 北 0 米, 南离 大理 白族 自治 州首府 下关 3 9公里 ,滇 藏 “ 古道 ” 穿村 而 过 , 积 4 7平 方公 里 , 著 名 的 白 面 . 是 族 民俗旅 游村 。 周城 自古 以来 就 有 人 繁衍 生 息 , 宋 时 期 是 唐 “ 蛮” 重 要 聚 居 地 , 清 以 降 , 量 汉 族 移 民 河 的 明 大 移居 周城 , 渐 融 人 到 了 当地 的 白族 先 民之 中 , 逐 最 终形 成 了今 天 周 城 的 1 , : 、 、 、 、 3姓 即 杨 张 段 董 李 、 、 、 、 、 、 、 、 , 中杨 、 、 、 苏 桂 倪 陈 赵 何 周 费 其 张 段 董 是村 中的大姓 。 周城 的 宗 族 尽 管 没 有 汉 族 宗 族 组 织 那 么 严 密( 包括 族 谱 、 堂 、 坟 、 田 、 规 、 长 等 要 祠 祖 族 族 族 素 )但仍 然 保 留 了一 些宗 族 的要 素 , , 如祖 坟 和 族 谱 , 的宗 族 还 有 族 长 。 由 于 历 经 动 乱 , 有 目前 保 留下来 的族 谱大 都 残 缺不 全 , 是 凭 后人 的记 忆 都 修补 起 来 的 。尤 其 是 近 些 年 来 , 着 宗 族 的 复 随 兴, 多数 宗 族 重 修 了族 谱 , 们 在 这 些 族 谱 中大 我 略知 道 了周 城 宗族 的概 况 : 张氏宗族 , 据碑铭整理 的《 城上下张 氏历 周
大理周城白族民俗

大理周城白族民俗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及周围地区,是白族主要聚居地,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周围繁衍生息,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设叶榆县,唐、宋时期,建有南诏、大理国,元、明、清时期设大理路、大理府。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白族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
民族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使整个民族文化更显得绚丽多彩,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周城作为全国最大的自然村,也被成为“白族文化的活化石”,周城白族人对外来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但却保持着浓厚的白族民风民俗,下面给大家从婚嫁、上梁(建房)、丧葬三方面介绍下周城白族的原生态民俗!一、白族婚俗大理白族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几个阶段。
现在的白族家庭组织形式为一夫一妻制,在对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健康的认识比较低的时代,同胞姐弟和哥妹的子女可以通婚,同宗不能通婚,除此之外可以与其它任何民族通婚。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婚姻关系实行封建的父母包办制,现在已经向自由恋爱发展。
白族虽然分布较广,婚俗因地域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在此仅以大理地区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婚姻的过程与习俗:(一)说媳妇。
男女青年到了成人阶段,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对象。
找对象的形式大至分为:1、在生产生活中,男女双方认识并产生相爱之情,再告知父母并通过媒人前去说亲。
2、在庙会中通过对调子,以歌传情到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后建立感情,再通过媒人说亲。
3、另外就是父母包办,通过媒人说合。
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找对象,男方都要择日子请媒人到女方家向女方父母提亲,一般提亲不是一次就能应允,如一两次就应允,会让别人认为自家的女儿不值钱,也会显得女方父母对自己女儿不负责任,再则要对男方的人品、家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若没有大的问题,媒人可向女方父母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即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俗称讨“八字”,如女方父母将女方生辰“八字”告诉媒人,说明这一事情可以深入向下发展。
惠及凶神恶煞_一种民间宗教态度_大理周城白族村田野调查系列_之一_朱炳祥

第28卷第5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28N o.5 2008年9月 Journal of South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08α惠及凶神恶煞:一种民间宗教态度——“大理周城白族村田野调查系列”之一①朱炳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在大理周城的白族村民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民间宗教态度,即“惠及凶神恶煞”,本文提供了“善请火神”、“敬拜罗刹”、“供养蟒蛇”三个田野调查材料。
这种民间智慧是一种高明的“驭恶”与“用恶”之道,它的别出心裁的分类逻辑、达成和谐的良好路径、包容“他者”的文化态度皆给予我们当下文化建构以有益启示。
关键词:惠及凶神;用恶之道;启示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520005206 笔者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白族村做田野工作的数年中,反复阅读到白族村民的一个深深的宗教情结:对于给其生活造成重大灾难的凶神恶煞,他们竟然以善意待之并施惠予彼。
本文提供三个田野材料并予以分析。
一、善请“火神”“送火神”是周城的一种消灾避祸仪式。
以往某家失火,或有火灾之征兆,全村便要举行极为隆重的、持续三天三夜的送火神仪式。
2001年1月28日,周城七社杨寿家的猪圈草房因小孩春节期间放鞭炮着火,1月30日便举行了送火神仪式。
笔者参与观察了这一仪式的全过程。
仪式在门廊下设一供桌,中置一黄纸符码,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皇帝”。
下有“天地之神”画符一张。
香炉内燃香点烛。
桌上的供品则全为素食。
又在屋内正堂中央复设一供台,供品大致类似,只是供台正中插了一把宝剑,上挂红布。
在正堂左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彩纸扎成的火神,其前有一彩绘纸龙舟,舟中立四纸人(神)。
正堂门口放置五双草鞋,供火神和舟中四个送行之人(神)穿用。
周城婚嫁仪式的田野调查

周城婚嫁仪式的田野调查
徐良梅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9)001
【摘要】有些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追求着一种"纯客观性”,但由于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材料其实是一种解释系统,故而并不可能做到纯客观.另一些人类学家强调"本地人的眼光”,作为矫正前者的手段,但本地人的眼光也不容易做到,故本调查材料的叙述视角采用将作者的眼光与本地人眼光结合在一起.周城的婚嫁仪式展示为"搭彩棚”、"吃生饭”、"正喜”、"出街”、"回门”等五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形式并没有发生格局的改变,但内在价值观念已经转移,与仪式实用功能相联系的宗教信仰色彩逐渐淡化,与仪式审美功能相联系的表演色彩大为增强.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徐良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2(274)
【相关文献】
1.徽州民间婚嫁仪式的程式和仪式音乐的形态研究 [J], 史一丰;
2.惠及凶神恶煞:一种民间宗教态度"——大理周城白族村田野调查系列"之一 [J], 朱炳祥
3.一个文化变迁的斜向结构——周城"蟒蛇共蝴蝶”文化现象的田野调查及分析[J], 朱炳祥
4.开垦中国婚嫁仪式歌谣研究的处女地──评谭达先著《中国婚嫁仪式歌谣研究》[J], 余惠先;
5.润城八音会丧葬仪式音乐田野调查 [J], 柳亚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民间仪式。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仪式是送佛会。
送佛会是大理白族每年农历正月的重要节日,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仪式,以感谢佛教对他们的帮助和庇佑。
这个仪式通常是在寺庙里进行的,人们会穿上盛装,手持鲜花和食品,排成队伍一同前往寺庙。
在寺庙里,人们会烧香、祈祷,然后将鲜花和食品供奉给佛像,以表示对佛教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除了送佛会,大理白族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民间仪式,比如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是大理白族每年农历七月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然后在祖先墓地旁边举行祭祖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人们会烧香、祭拜祖先,并且向他们祈求健康、平安和好运。
这个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家族团结和传承的象征。
大理白族还有一些和婚姻相关的仪式,比如娶亲仪式和娘家道别仪式。
娶亲仪式是大理白族男子结婚时的仪式,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白族服饰,手持花束和礼品,跟随乐队前往新娘家庭,完成婚礼的交接。
而娘家道别仪式则是新娘离开娘家前的仪式,她会跪在父母面前向他们行礼,并且接受父母的祝福和期望。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对宗教、家族和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大理的节日风俗

大理的节日风俗
大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传统的节日风俗。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三月街巷迎夏至”,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庆祝活动,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放上龙舟、红灯笼和纸花等饰品,以庆祝夏至的到来。
人们还会燃放烟火,吃美食,观看表演等活动。
此外,大理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如“三月三”,“火把节”和“泼水节”。
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前往崇圣寺或其他寺庙参拜,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平安、风调雨顺。
而“火把节”是一个消灭邪灵、驱散瘟疫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点燃火把,在夜晚的街道上跳舞,以驱赶邪灵。
最后,大理的“泼水节”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至十日之间举行,人们会用水泼彼此,以洗去身上的不幸和病痛,同时也象征着洗去旧年的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
总之,大理的节日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和体验。
大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

大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
袁铮;王炎松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1(019)006
【摘要】通过对周城民居的实地调查与分析,该文从"尚白、夸饰、混融、实用"等四个方面探寻了白族民居的建筑文化特征.
【总页数】6页(P79-84)
【作者】袁铮;王炎松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助理工程师,430072;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8
【相关文献】
1.走特色城镇建设发展之路--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 [J], 杨仲强
2.白族节日文化的人类学阐释——以大理周城白族为个案 [J], 张曙晖;董红樱
3.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布局中的白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以喜洲白族民居和北京四合院为例 [J], 陈梦璐;胡俊
4.大理白族的扎染文化——以大理周城为例 [J], 杨涛
5.白族多元信仰的“三层次”结构——以大理周城白族村为例 [J], 张曙晖;张媚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5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28N o.5 2008年9月 Journal of South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08α惠及凶神恶煞:一种民间宗教态度——“大理周城白族村田野调查系列”之一①朱炳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在大理周城的白族村民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民间宗教态度,即“惠及凶神恶煞”,本文提供了“善请火神”、“敬拜罗刹”、“供养蟒蛇”三个田野调查材料。
这种民间智慧是一种高明的“驭恶”与“用恶”之道,它的别出心裁的分类逻辑、达成和谐的良好路径、包容“他者”的文化态度皆给予我们当下文化建构以有益启示。
关键词:惠及凶神;用恶之道;启示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520005206 笔者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白族村做田野工作的数年中,反复阅读到白族村民的一个深深的宗教情结:对于给其生活造成重大灾难的凶神恶煞,他们竟然以善意待之并施惠予彼。
本文提供三个田野材料并予以分析。
一、善请“火神”“送火神”是周城的一种消灾避祸仪式。
以往某家失火,或有火灾之征兆,全村便要举行极为隆重的、持续三天三夜的送火神仪式。
2001年1月28日,周城七社杨寿家的猪圈草房因小孩春节期间放鞭炮着火,1月30日便举行了送火神仪式。
笔者参与观察了这一仪式的全过程。
仪式在门廊下设一供桌,中置一黄纸符码,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皇帝”。
下有“天地之神”画符一张。
香炉内燃香点烛。
桌上的供品则全为素食。
又在屋内正堂中央复设一供台,供品大致类似,只是供台正中插了一把宝剑,上挂红布。
在正堂左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彩纸扎成的火神,其前有一彩绘纸龙舟,舟中立四纸人(神)。
正堂门口放置五双草鞋,供火神和舟中四个送行之人(神)穿用。
门上新贴对联为:“祈福消灾诚心愿,免灾解危奉吉祥”,横批为:“清吉平安”。
堂屋的中间横一根绳子,悬下36张上端蓝色、中端红色、下端绿色之长形纸条,书36火部神名②。
上午10点30分开坛请神。
仪式由村内唯一拥有权威法师印章的苏毓林主持,苏法师念经时,房主持香长跪于供桌前。
给杨寿家带来火灾的凶神据法师说仅是36火神之一的“火殃使君”,但开坛却将火部36神全部请到;同时将符码上写的“天地之神”亦全部请到,共有八万四千神,这些神的主要部分在苏法师的《佛法生宝》上都有名字,如五百罗汉、金刚观音、弥勒等等。
请来诸路神佛后便开始诵经。
上午苏法师与其子所诵之经为《平安经》与《谢火科仪》。
午饭后苏法师派出六人分至三处诵经:一是去村北本主庙诵《南斗经》,二是去村中龙泉寺诵《观音经》,三是去村外苍山脚下山神庙诵《三官经》,苏法师则在主人家诵《北斗5α收稿日期:2008-04-25作者简介:朱炳祥(1949-),男,江苏省靖江县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社会人类学。
①我在周城的田野工作时间共20个月,具体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为期整一年,2001年暑假、2002年暑假、2003年暑假、2004年暑假、2005年6月、2006年暑假、2007年寒假、2007年暑假又进行了8次回访。
②从右至左为:凡火蛊火神君、火府烟火灯火神君、烛火明火暗火神君、火旗火郎神君、火绳火索神君、火殃使君回录神君、火府烟云队杖官君、执钺架刀烟都力士、丹霞火群伯英邹大将、火府昭明文孝皇帝、丹天火轮无忌宋将军、南方三气火正阏伯星君、南方祝融炎帝辅炎帝君、火雷天君长使者、六星童子火铃将军、主火五星华光马元帅、南极明离大帝火德荧惑星君、悔过坛中真慈三宝、谢火会上刹尘圣贤、乾元四品考较火官丹天执法大帝、三五火车王天君、南方三气天中南极明离大帝、天火地火神君火府鬼火神君、天地年月日时火精大黑天神、五方掌火主火神君、丹天主火瓢吴大将、丹灵火鸦远真石大将、鹑首鹑尾火猪大黑赤鼠大神、火府祝融大帝火部雷君、火瓢火剑神君、火龙火马神君、火鹰火灵神君、金火炉火神君、火府飞火伏火神君、火弓火箭神君、南极火部阁属神祗火府一切圣众。
经》。
诵完后,下午5点,苏法师开始诵《禳星法事》,此时,在走廊的供桌下置一直径两米的大盘,放上薄薄的一层豆油,家族中的老人及主要成员共50多人每人点着一根小灯芯,放入盘内,算作一盏灯,表示他们对神的虔诚之心。
晚饭后7点30分钟,诵《回乡经》,意谓送各路神佛返回原乡。
第一阶段仪式结束。
第二阶段的仪式具有专题送火神性质,又可分为被当地村民称为“善请”与“恶送”的两个小阶段。
首先是“善请”,即对纵火为灾的火神以礼相待,善意相请,供奉佳肴,烧化纸钱,祈求保佑火灾不再降临。
晚上8点左右,供品换成了荤菜,猪肉、鸡蛋等都摆上了供台,这是专为火神享用的。
8点30分,进行“开光”仪式,这是法师运用巫力要让火神“活”起来,即赋予立于供桌左侧的纸火神及其它相关事物以生命形式。
只见苏法师念了一通经以后,便提了宝剑,威风凛凛地到处游走。
随后他从一人手中接过公鸡,挤破鸡冠,将鸡血“点”在火神像的头上、身上;同时“点”在龙船上,“点”在门口放着的五双草鞋上,“点”在书有36火部神的纸条上;又“点”在供置的符码上,“点”在供台上代表金木水火土五方的五个碗里(每个碗里放了两个鸡蛋)。
然后他更加威武地将手中的响木猛击一下桌子,便在鸡头上绕了许多圈,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在供桌上画了符,将公鸡放入所画符圈内,又用那神秘的响木在鸡头上不断绕圈。
习俗是观察公鸡的头朝向什么方向,送火神就要送到村庄的什么方向。
这天的公鸡头朝向东南方。
晚上10点30分,苏法师又开始念经,大模大样的猪头摆上供桌,先供生食,后供熟食。
其次是“恶送”。
晚上11点钟开始最后的送火神仪式,名之为“恶送”。
这一仪式不再是温情脉脉、讨好献媚的柔和风格,而是改为以武力驱逐火神的强硬态度。
家族和邻居中选出了20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执行这一任务。
他们将火神与龙船迅速抬出门,大踏步上路,途中绝不停步,也不得将火神的面朝住宅的方向。
这边抬火神的刚出屋,那边苏法师便立即提了宝剑,杀气腾腾地在门上、柱子上到处乱砍,意为将火神逐出住宅。
随后,他又在房主家的每一道门上都贴上保护性的“画符”。
外面送火神的队伍到了村子东南方的一片庄稼地的水沟边上,用干草燃起一堆大火,将所有的东西付之一炬。
火神送出后,全体人员沿着原路回来吃夜宵,仪式在半夜12点半钟时全部结束。
二、敬拜“罗刹”读了上述田野材料,我们也许会作如下推想:因为白族村民没有力量战胜火神,只得“善请”,求其保佑。
但是,他们对待已经被制伏了的凶神恶煞,依然善意待之,施以恩惠。
“敬拜罗刹”的田野材料即为其例。
关于罗刹的故事,《白国因由》[1]中有着详细的记述,录其要义如下:隋末唐初,罗刹久据大理,人民苦受其害。
唐贞观三年癸丑,观音大士从西天来至五台峰而下,化作一老人至村,探访罗刹事实。
观音化为梵僧通过张敬与罗刹相会,罗刹款待甚恭,以人眼人肉为供。
梵僧曰:“我受净戒不食此物。
”罗刹闻说,善念忽生,乃曰:“长者至我家,不食我饭食,我心不安,欲与我要何物,我当如命。
”僧曰:“若王相爱,只乞赐安乐处地方一块,结茅居之。
”罗刹曰:“如此则不难,但不知要得多少来?”僧曰:“只要我的袈裟一铺,我的犬跳四步就足矣!”罗刹慨然以许,并立券为凭,且使罗刹父子对众立誓。
于是观音对众将袈裟一铺,复满苍洱之境;白犬四跳,占尽两关之地。
罗刹一见大惊,拍掌悔恨。
虽怀忿憾,不敢反言,乃善告梵僧曰:“我国土人民尽属长者有矣,使我父子无居业之地,奈何?”僧曰:“此亦不难也,我别有天堂胜境,请王居之。
”即以上阳溪涧内碌瓮摩出一洞,化为金楼宝殿,白玉为阶,黄金为地。
化螺蛳为人眼,化水为酒,化沙为食,美味、珍馐、器具种种俱备,将罗刹父子引入于内。
罗刹曰:“此处极安乐,无不愿者,只求长者将我眷属移来,尽归于此。
”僧着护法神兵将伊家眷尽移于内,以神通用一巨石塞其洞门,僧变作黄蜂而出。
罗刹惊吐其舌。
僧令铁匠李子行以铁法浇之,又造塔镇于洞上,使伊父子永不能出。
此观音神通广大,罗刹恶业当终也。
笔者在周城搜集到的观音降罗刹传说如下:以前大理坝子有罗刹父子,是两个恶魔,要吃人的眼珠,人们不能出来盘庄稼。
观音老祖①显圣,和罗刹下棋,把罗刹引到山洞里,念咒语,把罗刹关在洞里面。
罗刹知道上了当,又气又急,把舌头伸出来,观音用烙铁把它的舌头烫回去;告诉他等到铁树开花的时候会放它出来。
后来有个县官新上任,戴了一顶草帽到那里游玩,热了就把草6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①白族的观音最初为男身,故称“观音老祖”。
帽挂在铁桩上。
罗刹看见了就大嚷:“铁树开花了,快放我出去!”观音老祖刮一阵风,将草帽吹走了;又将马粪撒在洱海里变成螺蛳壳壳,像人的眼珠,告诉罗刹说你以后就吃这个东西。
没有了罗刹为害,大理坝子五谷丰收。
在这个故事中,罗刹是一个恶煞凶魔,比火殃造成的灾难还要巨大,但它被观音降伏了,丧失了继续作恶的能力。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白族村民却依然敬拜它。
2000年12月15日,笔者随周城北方广莲池会①的老妈妈去罗刹阁敬拜罗刹。
我们上午9点50分到达那里。
山脚是龙王庙,龙王庙上面则是主殿,有释迦牟尼、玉皇大帝、地藏王三尊座像。
主殿向上转弯的山坳中,则为罗刹宫,有一简房,内塑罗刹像,面目怪异,孩童之身脸,骑一大鱼。
再向上是弥勒像,无专殿,仅在一大石房中建一亭,无四壁。
再向上的拐弯处则有一幅瓷制的露天八仙过海图。
山的最高处,则是观音老祖殿。
周城北方广莲池会的老妈妈和许多其他进香者,从山脚的龙王庙至观音殿依次烧香。
神职人员张诰专门负责写裱文封壳上的称谓,有写“老祖宫中呈进”的,这是敬拜观音老祖的;有写“罗刹宫中呈进”的,这是敬拜罗刹的。
封壳写好后,一位老妈妈负责将早已水印好的裱文装入封壳内。
各个敬拜点的供品有:一碗水,三杯茶,一盘米(中有茶叶),一对红烛(点着),一柱香(点着),一盘干那乳扇,一些糖果、橘子。
在途中,我曾问一些老妈妈到罗刹阁去敬拜哪一位神,她们说:“罗刹阁,罗刹阁,敬罗刹呗。
”此时,我又问她们为什么要向罗刹这个恶魔献供与敬拜,她们说:“罗刹是保佑我们老百姓呗。
”她们甚至也弄不清哪个是观音,哪个是罗刹。
我在观音阁时问一位刚刚跪拜完观音的老妈妈拜的是什么菩萨,她说:“罗刹呗。
”敬拜活动结束以后,她们就在旁边的一个简易炊房处生火做饭。
炊房的柱联为:“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饭食九铜锤”,横批为“凡圣同餐”。
可见这是一次包括与罗刹在内的人神共餐。
到下午4点多钟,她们才从罗刹阁返回。
三、供养“蟒蛇”读了“敬拜罗刹”的田野材料以后,我们也许又会作这样的推想:敬拜罗刹是白族村民的“忧患意识”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