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历史演变与阿马蒂亚_森的重建工作_汤剑波

合集下载

经济学的良心-阿马蒂亚·森

经济学的良心-阿马蒂亚·森

对 饥荒和 贫困 问题 的研 究成 果 , 集 中体 现在他 的著 作 《 贫 困与饥 荒 : 论权利 与剥夺 》一 书中。 在这部 书里 , 他 向
传 统观点提 出了挑战。 传统观点认 为造 成饥荒最 重要 的原 因是 食物短缺 , 所 以往往 发生在旱 灾或洪涝灾 害之后。 在对 1 9 4 0 年以来世界范围 内的数起灾荒进行实证研究之后 , 他 提出饥荒不完全是 由于食品短缺造成 , 而更可 能是 由于权 利
Hale Waihona Puke 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 写过人类发展 报告 , 当过联合 国前 秘书长加利 的经济顾 问。 值得 一提的是 , 森尽 管长时间在英 美国 家从事教学 与研 究工作 , 但他仍保留 了印度国籍 , 并经 常参 与印度经 济发展计 划的制订 工作。 阿马蒂亚 ・ 森 的研 究涵盖 了当今世界和学术领 域的重大主题 , 涉及 了经济学和政治哲 学等诸多领域。 限于篇幅 , 本 文仅 介绍他 对饥荒 问题和 发展 问题 的研 究成 果。
为 发 展 的 主 体 在 社 会 变 革 中 发 挥 主 动 作 用 。 ■
( 责任编辑 : 曾祥亮 :
6 4 农场经 济管 理2 0 1 4 . 0 5
经 济 巨匠
经济学 的 良心
阿马蒂 亚 ・ 森
衣爱东 ( 黑龙 江省农 垦 经济 研 究所 )
阿 马蒂亚・ 森, 1 9 3 3 年 出生于印度 , 因“ 在 福 利 经 济 学 的 基础 研 究 课 题 上做 出 数 项 关 键 性 的 贡 献 , 举 凡 公 共 选 择 的

般理论 、 福 利 与 贫 穷 指标 的定 义 , 到 对 饥 荒 的 实证 研 究 皆属 其 贡 献 范 围 ” 而获得1 9 9 8 年 诺 贝尔 经 济 学 奖 。 阿 马蒂亚 - 森曾执教干伦敦 经济学院 、 牛津 大 学 、 哈佛 大 学 等 著 名 学 府 , 亦担任过剑 桥大学三一 学院院长 。 他 曾 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与伦理学一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现象的学科,直接关乎人类生活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而伦理学则探讨人类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在经济活动中取舍和行动。

因此,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既是紧密相联又相互影响的。

首先,经济活动往往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冲突。

经济学通常关注个人和团体如何在受限资源下做出最优选择,以最大化效用或利润。

然而,在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符合道德准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例如,一个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是否应该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经济学家应当在经济研究中关注伦理学的观点,进一步思考经济活动的道德意义,避免为了追求利益而牺牲了道德原则。

其次,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价值观念和社会权益的权衡上。

经济学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中包含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追求。

然而,伦理学则主张传统的道德理念和社会公共利益。

举个例子,一个理性的经济学家可能会认为剥夺劳工权益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利润,但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引发道德和社会问题。

因此,伦理学需要提醒经济学家不能仅仅困于利润最大化的思维,而应考虑到人类道德和社会权益的平衡。

此外,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流派也强调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互动关系。

例如,尼古拉斯·奥斯本曾提出“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认为经济学与伦理学可以融合在一起,探索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他的观点强调了在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注重道德和公平的考量,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这种观点强调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有机结合,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总之,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学与伦理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学与伦理学不仅共同关注经济活动的道德意义,而且需要相互影响和协调,以实现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

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应该在互相了解基础上共同探索经济行为的伦理维度,并在经济活动中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福利,以实现经济与伦理的良性互动。

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观述评

阿玛蒂亚·森自由发展观述评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印度籍学者阿玛蒂亚·森一生致力于研究人类的自由和发展问题,并期望通过自己对发展的全新看法来解决人类的贫困现状。

在他的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下,他提出了有别以往的全新的发展观。

即自由发展观。

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人们应努力的方向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还有对人类自由的扩大。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自由,才能进一步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

进而使人们更好的生活与发展。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会促进经济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森的生平、学术贡献、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我所做的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森自由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包括:自由、可行能力、功能性活动及发展等核心概念,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自由与发展、贫困的关系以及公平分配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揭示了森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及其对以往发展观的超越。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森的自由发展观的理论贡献和缺陷;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分配公平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制度保证;用道德引导市场主体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和高效的发展关键词:实质自由:可行能力:发展;贫困;经济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 tr ac tIndian scholars a s the 1998Nobellaureate in economics Amartya Sen,devoted his life t o the study of human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issues.And expect to resolve through theirown v iew s o n t he development of new human poverty situation.His continuous in—depth study and explor ation,he proposed to do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Free development concep t.This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tressed that people should work towards no t only economic development,as well a s theexpansion of human freedom.On ly fundamental ly improvepeople’S freedom,in ordertofurther expand people’S ability to viable.Thereby enabling the people to a better life and development.Meanwhile,in the process,people will als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y,a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poverty,truly comprehensive economic,social a ndhuman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of the life of Sen,were offered academic,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 d abroad a s we ll as the significanceand innovatio n of t he resear ch I have done.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main cont e nt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the Mori fr ee,in clude:the c o r e concept of ffeedom,the ability of vi abl e,f unc tio nal a ctivitiesand development,and further reveal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 hes e concepts.Freedom and development,the relationship of povertyand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role in human dev elopme nt.Re veals Sen’S human—centered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eyo nd t he previous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cont ribu tio ns and shortcom ings of the free development concept intro duced Sen;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 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distributive justice system to solve the pr ob le m of poverty;moral guide th e main playe rs in the market co nt rib ut e to th e health of the market economy a nd efficient developmentKey words:Real freedom;feasible capacity;development;poverty;economic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绪论(一)阿玛蒂亚·森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阿玛蒂亚·森的生平阿马蒂亚·森被人们誉为一位具有经济学良心的学者,在1933年3月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的桑蒂尼克坦,他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

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

伦主经从→经主伦从→经伦分离→经伦复归
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肯定个人的正当物质需求 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扩大人的自由选择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 ♦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是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
2.古典经济学时期:经主伦从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基础——利己心 看不见的手的—公平分配和效率 3.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伦分离 这一时期的经济伦理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与伦 理相分离,道德因素最终被排除到经济学分析之外。 马歇尔经济学分析的假设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实证 研究和规范研究的严格划分;“价值中立”。 严格划分实证和规范,其实是经济学中“价值中 立”原则盛行的折射,也就是说经济学仅仅只需研究 和解决“是什么”和“如何解决”之类的问题,而不 同于规范经济分析解决“应该是什么”和“应该如何 解决”之
阿马蒂亚· 森则冒着风险触动主流经济学神圣不可侵犯 的“价值中立”原则,推动现代经济学回归到奠定经 济学学科基础的传统动因上,进而重建了经济学之中 的伦理纬度。森在其的名作《伦理学与经济学》中, 着重强调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更多 的关注伦理学,福利经济学可以得到极大的丰富;同 时,伦理学与经济学更紧密的结合,也可以使伦理学 的研究大受裨益。
类的带有伦理色彩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新古 典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价值判断的 态度应该是中性的,不赞成也不反对,仅仅作为一个 “旁观者”在原则上验证真伪。 4.现代经济:经伦复归 这一阶段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逐渐出现了复归的 趋势,这个趋势的产生不仅有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 学等经济学内部因素的发展推动,也有政治哲学领域 出现的罗尔斯的正义论和诺奇克的权利论的外部压力。 两者都试图恢复古典经济学家曾经有过的对社会、政 治、法律和文化制度广泛的兴趣。 面对主流经济学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 等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伦理 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高中议论文阅读】《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阅读答案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99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一千九百九十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森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他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经济学有两个根源,即人类行为的两个目的:一个是关注财富,另一个是追求更深层次的目标。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数学方法,即数学和逻辑方法,是一种伦理方法。

这两种来源或方法应该是平衡的。

但不同的学者关注不同的方面。

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佩蒂,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

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看作完全理性的对象,因此逻辑方法是有效的。

但具体的人是活着的,情绪化的,还有很多非理性的东西。

简单的理性逻辑方法很难避免实际错误。

人民的感情、人民的意志、人民的理想和道德也将在经济行为中发挥巨大作用。

简单的工程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的。

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

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

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

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

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也包括运用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来进一步解释和解释伦理问题。

对道德权利的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

人们通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也就是说,其他人必须遵守约束。

重新思考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

重新思考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

重新思考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
贝纳多·科利克斯伯格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而言,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就与伦理学关系密切.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斯图尔特·米尔斯等,他们有的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伦理学科,有的非常关注经济政策的伦理效应和社会行动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世界经济危
机之所以层出不穷,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脱节,这些脱节表现在经
济要素和伦理要素,经济观念、行为和伦理观念、经济规则和伦理规则等方面.复兴
全球经济伦理学的呼声不绝于耳.我们需要将企业社会责任、公共政策的伦理责任、企业经理的伦理培训、社会资本等纳入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议题之中.本文
分析了经济学需要更多伦理要素的原因,厘清了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危机时伦理问题
的凸显,并提出了重新思考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大纲.
【总页数】8页(P1-8)
【作者】贝纳多·科利克斯伯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兼论经济学研究重心的重新定位 [J], 傅沂
2.经济学对伦理学发展的作用 --读布鲁坶的《走出经济学的伦理学》 [J], 戴庆康
3.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密切关系——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读后感 [J], 涂建新
4.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J], 冯泽永
5.说真话与“不安伦理学”——重新思考晚期福柯的主体观念 [J], 王苍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

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

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经济学巨匠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33-),印度人。

1933年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应。

在三一学院继续停留四年之后,他回到了印度德里经济学院任教,直至1971年再次赴英,在牛津大学任教十七年。

1977年成为牛津大学教授,1989年到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哲学教授,1998年初他回到了母校剑桥大学,担任了著名的三一学院的院长。

1998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

森是第一位亚洲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

他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为印度文学教授和畅销书作家,他自述在其很小的时候便与祖父严肃地讨论过"价值"和"信仰";少年时期的阿马蒂亚曾考虑出家当和尚,但为了做些与俗世有关的事,他转而研习经济、数学和哲学,他承认放弃佛教是因为"宗教有点遥不可及",孟加拉语中的阿马蒂亚就是"必然不朽"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森出生在印度的Bengal邦,与印度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大诗人泰戈尔同乡;而且,森一家与泰戈尔过往从密,森本人在1933年出生时便是由泰戈尔施的洗礼。

这种关系或许为森日后得奖埋下了伏笔。

和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样,阿马蒂亚的学术视野是十分宽泛的,但真正奠定他在经济学和哲学界的地位的,却是在研究灾荒成因、贫富悬殊原因、如何衡量贫困以至福利经济学等方面。

阿马蒂亚自己获悉得奖后解释自己工作时说:"你不能凭富裕和繁华判断一个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草根阶层的生活!"这句看似简单的肺腑之言,深刻昭示出他1993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被称为"沉闷科学(经济学)的良知",确非溢美之词。

在印度完成了他早期的大学教育后,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继续其学业,森从师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于1959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学的良心——阿马蒂亚·森思想简述

经济学的良心——阿马蒂亚·森思想简述
用不可 比较 的困境 。可是 , 个人效用不可 比较 的基础上 , 在 阿罗证明了 所谓 的不可 能定理 , 即根据 个人 的偏好 不可能 得出合 理的社会 选择 。
这对于福 利经济学是一 个沉重的打击 。 比较可行 的办法 , 只能用 市场 叫价的方式来 表现个人 对商品的效用 , 用商 品的总销售额来表 现社会 总效用 , 由于 国民总收入 等于 国民总产 出 , 于是可 以用 G 或 G P来 NP D 近似地表现社会 总福 利 ; 结果导致用 G P G P N 或 D 的增长作 为发展 的 目 的。这就存 在着森所批判 的三种缺 陷。 接着 森阐述了社会发展不能用传统福利经济学 中所用 的个 人的或 社会 的效用函数来评价 , 也不能仅仅用财 富、 收人 、 技术进步 、 现代 社会 化 等来评价 , 因为它们并不 是人所追求 的 目标 的全部 。更重要 的是个 人 能力的发挥 ; 发展不仅仅 在于个人收 入水 平 的提高 和经济 目标 的达 到, 而在 于人能够过 自己愿意过 的那种生活 , 自由。 即 自由既不是 随心所 欲 , 也不是不受制于他人 , 而包括 了被动 的 自由 和主动的 自由。被动的 自由指 个人 的行 为不为他人所侵 害 , 即权利或 法 治 自由, 动的 自由指一个人 能做什 么即可行能力 。这 两方面又成 主 为 自由的过 程和 自由的能力。 自由的实质包括个人生活 中免受 困苦 的 能力 , 以及受一 定程 度的教育 、 享有政治参与等 。实质 自由就是一个人 全 面发展的能力 。人 应 当能过 什么样的生 活 , 哪些活动可 以被列人表 现人 的能力 的活 动清单 , 而确定人可以有什么样的实质 自由, 从 是一个 社会 选择问题 。这个 清单可 以首先 包括一些最 基本的功能性 活动 : 如 吃 、 、 、 、 书 、 电视 、 会参与等等 , 逐步扩展到有 统计资料 穿 住 行 读 看 社 再 支持 的更多项 目 森论证 自由不仅是 发展的 目的 , 也是发展 的工 具 。为 了使 人们能 够按 自己的意愿过有 价值的生活 , 我们需要一些 工具性 的 自由。 由于 实质 自由既包括要用权 利来说 明的选 择和 同等机会 , 又包括选择 的能 力, 因此我们需要以下的 自由手段 : 政治 自由, 包括政治 民主, 反对权威 主义 ; 经济条件 , 指个人享有的 将其经济 资源运用于 消费 、 生产或交换 的机会 , 即经济 自由 ; 会机 也 社 会, 即在 教育 、 保健等方 面的社会安排 , 它们影 响个 人享受更好生 活的 实质 自由 ; 透明性担保 , 指人们在社会 交往 中需要 的信 用 , 取决 于交往 过程 的公开 性 、 对信息发 布及信息准确 性的保证 ; 防护 性保障 , 为不 是 幸者 、 穷人、 失业人员 、 老人 和残疾人等提供扶持 的社会安全网 。 平等应 当是权 利和能力 的平等 。人生来 具有不 同的出身和禀 赋 , 个 好的社会并非是来拉平这些禀赋 的不 同, 而是设立一定 的制度 , 让 每个人扩展其生 活权利 的空 间。 三、 贫困与饥荒 正是 出于对人 类 自由发展 的关 注与思考 。阿马蒂亚 ・ 森认为经 济 学必须关注贫穷 , 关注处在经济劣势一方的穷人。 贫 困不单纯是 一种 供给不足 , 更多是一种权利分配不均 , 权利 的不 平 等分配 是加剧 贫困和饥 饿 , 致饥荒 发生 的原 因 。森 在《 导 贫困与饥 荒》 中主要探讨 的就是“ 困与权利” 贫 的关 系。他在一开始 就否定 了用 生物学方法 、 不平 等方法 、 相对贫困概念 、 价值判断

经济伦理学的道义论回归分析——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评价

经济伦理学的道义论回归分析——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评价

经济伦理学的道义论回归分析——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评

高钟琴
【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
【年(卷),期】2013(000)020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也加剧了诸如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源所在就要重塑经济学伦理基础.阿马蒂亚·森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他开创的自由发展观.首先分析了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伦理观衍生的经济“权利”;接着,深入剖析森的自由发展观,论证它的内在稳定性以及外在开放性,是经济伦理学的道义论回归;最后,对森的自由发展观进行简要评价,并强调它在我国经济建设、转型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理论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高钟琴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可行能力视角中的自由与自由视角下的发展——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及其启示 [J], 邓卫文
2.没有优先性的权利是否能保障实质自由——评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 [J], 卜
文虎
3.自由视野中的发展观——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评析 [J], 张雪魁
4.自由:构建人类可行能力的可能——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述评 [J], 肖关;王凯
5.自由视野中的发展观——阿马蒂亚·森“由发展观”评析 [J], 张雪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演化研究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演化研究
济学不仅仅 只是 “ 逻辑 和工程 问题 ” , 它更 与人类的发展密切 相关 , 经济伦理才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 。 本文试 图通过对经济史 中伦理思想的梳理 , 总结其演进 变化 的过程 , 从而加深对 整个 经济学继 承和发展 的理解 , 并
“ 取得过 多” 的高利贷者 , 应受到鄙视 。 通过 对古希腊 古罗马和 中世纪经济学 和伦理学关系 的 分析可 以看 出 , 二者 的“ 联姻” 是不公平 的 , 因为作 为其 中一 方 的经济学并不具备独立性 。 我们可以简单把产生这种关 系
的原 因理解为财富在此历史时期没有独立地位 , 哲 学家 和神 学家仅仅把财富看成是一种幸福生活 的补充 , 把人 生的 目的 设 定 于 对 灵 魂 的拯 救 。
二、 古典 经济 学时 期 : 经 主伦从
这一时期 的经济伦理关系可以概括为 : 经济居于主导 , 伦 理为经济服务 。 这一时期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类似 自由主义 、
对 中国完பைடு நூலக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一些建议 。

最小程度政府干预等等思想来解决 现实 中的问题 。代表人物 有亚当 ・ 斯密 、 大卫 ・ 李嘉图等, 他们把经济学 的研究与伦理道 德哲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 促成 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 联姻” 。 亚当 ・ 斯 密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 道德情操论》 和 《 国富论 》 当中 , 核 心是 “ 无形之手 ” 。“ 无形之手 ” 可从 三个方
循的最基本法则 。从市场角度来看 , 首肯利己心等于尊重人 权, 等于保 护个人 发挥 自身才能的权利 ; 从人性角度来看 , 利
己心 为 个 人 充 分 发 展 创 造 了一 个 宽 松 的社 会 环 境 , 在 道 德 和
伦理的指引下利 己同时利他 。第二 , “ 无形之手 ” 的表现—— 提倡经济 自由, 反对 国家干预。 斯 密认为 , 在 自由的市场体系 内部 , 无 形之手会 在法律的基础上解决经济人之间以及经济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摘要: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不只是生活上的便利和生存的安全感,同时也带来了物质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甚至还有战争与贫穷等严重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应该为经济学发展的后果,还是由于伦理学的缺失造成,显然不能简单加以断定,但是没有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就不能有众多的温饱和富裕,没有伦理的社会就不能有生活的平静和幸福,因而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紧密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经济学;伦理学;发展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经济与伦理都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结果。

在经济学与伦理学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形成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这种分离同时造成经济学和伦理学发展不足和缺陷。

促进经济与伦理的共同发展,增进人们的幸福,正确理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经济学面临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本身的要求。

一、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源于希腊文“oikonomia”是由词源“oikos”,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household,estate)以及“nomos”(规律,管理)组成而来,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国富论》之后的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

德国的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

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伦理学与经济学》是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八十年代的作品,但书中深刻揭示和论证的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由此导致的现代经济学的贫困和伦理学的缺陷,就像谈的当下我国状况;而阿马蒂亚.森作为经济学家,他的深邃的历史感、广阔的伦理思考、对人性及其需要的完整而透彻的理解、特别是他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则是我国经济学和伦理学共同的严重缺失。

阿马蒂亚.森指出,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伦理学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这一事实对于理解经济学的本质至关紧要。

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济研究就与人类行为所追求的目的相联系。

而人类行为动机复杂多样,因而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

如果经济学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

那么,经济学研究就不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直接相关,而且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追求有关。

经济学跟伦理学的这种关联为它规定了不可逃避的任务,即,在财富之外,经济学研究还包括对更基本的目标的评价和增进。

在阿马蒂亚.森那里,经济学应致力于评价和增进的“更基本的目标”至少应该有自由与公正。

他对自由和公正的看重基于如下判断: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拥有的自由度以及福利分配上的公正性直接关涉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并构成社会基本的道义性。

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动机作了及其狭隘的预设,断言人都追求自利最大化,进而依据专断而有缺陷的信息结构把追求自利最大化视为理性的要求。

但阿马蒂亚.森认为,“人”这一概念具有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自利,或者个人福利的考虑并不是人们行为的全部动机。

他由此把关注引向了对自由、权利的思考。

而追求自利最大化的狭隘预设对人性以及人的需要作了不真实的理解,排斥了对一些有意义的经济关系的关注,拒绝了评价和增进人类更基本目标的任务。

后果是双重的。

一方面,现代经济学提倡了一种神经分裂症式的生活,这种生活固执地追求自利最大化,而自利又限于物质财富,这就遗忘和丢失了自由、权利、爱与同情。

经济学的良知_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_森对经济学的贡献

经济学的良知_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_森对经济学的贡献

18经济论坛1999.11933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为一个初生的婴儿取名为阿马蒂亚(Amart y a ),意为“不凡”。

诗人对孩子的父母说:“这是一个杰出的名字,而我也能预见到这个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如今,他的预言实现了。

65年后,这个昔日的孩子因为他对经济学的贡献而被授予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个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他就是阿马蒂亚・森(Amart y a Sen )。

森生于印度的孟加拉湾,在印度完成他的学士学位后便赴英伦求学。

1959年获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其后便辗转于印度和欧美各大学任教,先后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并于今年的1月重返剑桥的三一学院,担任该院院长。

森的家族与泰戈尔有着特殊的关系。

森的外祖母便是泰戈尔的私人秘书。

森承认,泰戈尔诗歌中对人性和良知的赞颂对他影响至深,而他又把这种影响活化到了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所说,森的研究体现出“经济学中的良知”。

他学术研究中最独特之处和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将经济学与道德规范重新结合在一起,将经济学重新引回了注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重新塑造了福利经济和发展经济学的面貌。

这就是西方传媒将森称为“经济学家与哲学家的结合”,“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统一”的原因所在了。

在经济学的幼年,经济学家们普遍重视对价值观念的研究,如亚当・斯密等,但到了近代,价值和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冷淡。

即便是许多专门研究福利问题的福利经济学,如卡尔多、希克斯、罗宾斯等也受了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学只应研究资源配置或效率最大化问题,而应把价值判断甚至是公平分配剔除出经济学的考察范围,这就是所谓价值免谈的观点。

森极力抨击这种论调,他认为这种价值免谈的原则对可以运用的信息施加了种种限制,使得非经济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很大的事件如压迫、剥削等被排除在社会福利函数之外,这样便使经济学的信息基础极为薄弱,也使得对社会福利的判断往往极不全面甚至谬误百出。

隔裂,还是融合?——阿马蒂亚·森论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隔裂,还是融合?——阿马蒂亚·森论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 4卷
第1 期
中 南



技 大

学 报 ( 社


学 版 )
V o .4 N o.1 1 Fe b. 2O O 1
21 0 0年 O 2月
J U NA FC N R O T I E ST FF RE T Y& T C N I G (oi c ne) O R lO E T AIS U HUN V R IYO O S R E H O Y Sc l i cs O aS e
融合的思想。 他认 为 , 济 学和 伦 理 学 长 期 分 离的 历 史 事 实对 这 两 门学科 的发 展 危 害严 重 , 经 在此 基 础 上 他提 出
了重 新贯 通 经济 学 和 伦 理 学之 内在 联 系的 观 点 。 这一 思想 不 仅 具 有 特 别 重要 的理 论 意 义 , 且 有 着 不 可 忽视 而
Ana y i f t e Re a i n hi e we n Et c nd Ec no i s l s s o h l to s p b t e hi s a o m c
XI A n
( ; n e fS u i s i o a lu e,Hu a (e t r o t d e n M r lCu t r n n Nor a i e st m lUn v r iy,Ch n s a 4 0 8 a g h 1 0 1,Hu a n n,Ch n ) ia
下 四 个 方 面 论 证 了 自己 的 观 点 :
济 学 》 对该 问题作 出 了富有启 发意义 的解答 。 中


融 合 : 理 学 与 经 济 学 关 系 的 必 由 之 路 伦
第 一 , 济 学 起 源 的 双 重 性 说 明 了 伦 理 学 与 经 济 经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德国书业和平奖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德国书业和平奖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德国书业和平奖
作者:
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0年第09期
八十六岁的印度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获得了2020年度的德国书业和平奖。

评委会上周在柏林表示,森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全球公正问题的研究,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如今更甚以往。

森生于西孟加拉的寂乡,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后在印度、英國和美国任教,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对饥荒与政治的研究尤其重要。

“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

”森在1981年的《贫穷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的开篇这样写道。

他对“未能得到”和“不存在”加了着重号,以示强调。

而不能得到往往是因为无权得到,无权得到则是因为在权利体系中被剥夺了得到的权利。

饥荒是经济灾难,而不只是粮食危机。

森的其他著作,如《伦理学与经济学》《身份与暴力》《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论经济不平等》《再论不平等》《以自由看待发展》和《惯于争鸣的印度人》等,也已在中国出版。

2020年德国书业和平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0月18日,即法兰克福书展的最后一天,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圣保罗大教堂举行。

森届时还将得到奖金两万五千欧元,现合人民币二十万元。

德国书业和平奖创办于1950年,由德国出版商和书商协会每年评选,用以表彰对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互相了解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士。

去年该奖的得主是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摘编自“金陵图书馆网”)。

填补现代经济学的伦理缺失——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填补现代经济学的伦理缺失——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填补现代经济学的伦理缺失——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学成为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然而,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伦理价值观的关注,致使很多经济行为在伦理层面存在缺陷,例如追求短期利益、不尊重消费者,甚至违反公正、公平等基本原则。

这种伦理缺失不仅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伦理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阿马蒂亚·森是当今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并探讨了经济行为中的伦理问题,并呼吁经济学应该更加注重伦理价值观的作用。

因此,研究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探寻现代经济学在伦理层面的缺失,提出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思想对于填补现代经济学伦理缺失的启示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概述首先,介绍阿马蒂亚·森的个人背景和理论贡献,并对其经济伦理思想进行系统概述,包括对经济学伦理问题的认识、以及他所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和对策等。

2. 分析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缺失其次,针对现代经济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伦理缺失现象,结合具体生活中的经济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利益最大化、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

3. 探讨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的启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的启示和建议,分析其对于填补现代经济学伦理缺失的作用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阿马蒂亚·森的相关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体系,包括其理论来源、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等。

2. 实证研究法结合具体生活中的案例,以定性分析的方式探讨现代经济学中存在的伦理缺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提炼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论经济与伦理的相关性

论经济与伦理的相关性

论经济与伦理的相关性孙春晨2008年12月18日16:12[摘要] “斯密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经济与伦理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它揭示了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矛盾和伦理冲突。

经济与伦理的相关性表现在:经济学与伦理学在知识传统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因素和伦理因素相互影响、经济学自身具有伦理性特征、经济学和伦理学在方法论上可以相互借鉴等方面。

作为应用伦理学重要领域的经济伦理学,是经济与伦理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的产物。

[关键词] 经济伦理经济学伦理学相关性在经济与伦理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是否存在着客观的、逻辑的联系?这是经济伦理学需要弄清楚的最根本的问题。

只有在经济与伦理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着客观的、逻辑的联系这一前提下,讨论经济伦理问题才成为可能,因为经济伦理的所有问题,都是建立在经济与伦理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具有相关性基础之上的。

同时,对经济与伦理以及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讨论,可以为研究经济伦理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准备。

一、在“斯密问题”的背后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主,其古典经济学思想在西方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后来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大都要以斯密的思想作为自己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基础。

有趣的是,这位现代经济学开创者在他的著作中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思想之“谜”,这就是在经济学以及经济伦理学中经常被提起的“斯密问题”。

后人对“斯密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站在不同的思考角度,就有不同的认识。

大约在斯密辞世50年之后的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出现了一个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派别——历史学派。

从理论倾向上看,历史学派中的经济学家主张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反对个人主义,在经济政策上提出要保护贸易,反对自由贸易。

这些观点与倡导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古典经济学思想是相对立的。

历史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在阅读斯密的两部著作时发现,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为《国富论》)在基本观点上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历史演变与阿马蒂亚#森的重建工作*汤剑波1,尹松波2(11杭州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云南财经大学经济伦理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摘 要:追溯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古代经济思想曾作为伦理学之一部分而被思考,即使在古典经济学中,道德哲学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背景,只是随着经济学技术化、公理化和科学化,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才逐渐丧失了道德兴趣。

然而,经济学要回到对现实问题的真正思考和解释,就不得不深入经济学公式背后的伦理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复兴经济学中曾有的伦理旨趣已然成为当今的一股思潮。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掀起了一场恢复经济与伦理学联盟、重建经济学伦理之维的/革命0。

关键词:经济学;伦理学;阿马蒂亚#森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85(2006)04-0033-06经济学与伦理学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两大学科,在人类实践的进程中它们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从经济思想不对称地从属于伦理学,到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古典经济学,再到疏远伦理学的现代主流经济学。

在今天,出于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深入现实研究的需要,跨学科交流又呼唤着重铸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的联盟,在这之中,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 rt y a Sen)重建经济学伦理之维的工作成为众多恢复联盟努力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0。

一、从属于伦理学和神学的古代经济思想在西方,从古希腊直到中世纪,有关经济学的内容一直隶属于更宽泛的政治、道德和神学研究,前者的合理性在于作为后者的组成部分。

从词源上看,英文经济学/econo m i cs 0一词源自希腊语,/eco 0(/家务0)和/nom 0(/规则0),两者合起来的涵义指/家政管理0或/家庭管理0。

这样一种解释,一方面体现了古希腊经济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如亚里士多德就把/经济学0限于分析主人和奴隶、丈夫和妻子、父亲和儿子三部分组成的家庭内部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表明经济问题本身毫无独立性,不存在对它的专门论述,它总是从属于政治、道德等其它领域问题的讨论,仅为伦理学或政治学的一个分枝而已,这就不用奇怪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关于经济问题的论述主要散见于5政治学6和5伦理学6等著作中。

就算涉及经济事务,其背后也总有一个道德背景决定着经济问题的分析方向。

所以,当论述针对具有经济性质的家务活动之时,亚理士多德主张家务重在人事,不重生命财物,重在人生的善德,不重家资和财富的丰饶。

而且他对交换经济活动的态度,基本上也是鄙视的:/治产(财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家务管理有关系的部分(农、牧、渔、猎),另一种是指有关贩卖的技术(经商)。

就这两种方式说,前者顺乎自然地由植物和动物取得财富,事属必需,这是可以称道的;后者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这不合自然而是应该受到指责的。

0[1](p 131)亚里士多德从广义上把经济思想置入道德的探究之中,现代经济学一旦提出伦理问题,也确实频繁与这种传统相连。

西方经济思想的这种最初特点,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因为中世纪的经济研究依旧没有独立性,经济观点隶属于神2006年8月第22卷 第4期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 i n ance and Econo m ics Aug .,2006Vo.l 22 No .4*收稿日期:2006-02-28作者简介:汤剑波(1972)),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学,经济活动以伦理为标准。

那个时代的神学家只是附带地讨论经济问题,且往往同神学和道德问题联系起来论述。

中世纪教会代表人物阿奎那同亚里士多德一样,/他从不单对经济问题作抽象论述,而总是和较大的伦理学或政治学的问题联系着一并研讨。

0[2](p143)神学家谈到经济问题常常以/公平价格0为核心内容,他们肯定为生活必需品的商业活动,却贬低为谋利的经商活动,作为腐蚀灵魂的职业,贪婪的商业活动最多只是一种必要的罪恶。

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联姻自然凸现于古代思想家之中,然而,这是一场不公正的/婚姻0,因为作为其中一方的经济学并不具备独立性。

似乎也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在许多现代经济学者眼里,不能断言古代希腊和中世纪有经济学)))至少不是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而只能说存在经济思想。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后来的古典经济学核心概念)))财富)))没有独立地位,求利在哲学家和神学家看来自身构不成最终目的,希腊哲人仅仅把财富看成一种善生活或幸福生活的外在补充,中世纪更是贬低追求财富的商业行为,把人生目的设定于灵魂的拯救;另一方面,古代经济活动受种种因素的约束是经济学从属于哲学和宗教的社会根基,只是随着以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市民社会出现为特征的西方世界大变革,经济学诞生的大环境才孕育形成。

二、联合伦理学的古典经济学经济学被视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近代的事情,只是到了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那儿,研究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规律才成为独立的经济分析对象。

这种创造并非心血来潮,也非凭空想象,被戴上/经济学之父0王冠的亚当#斯密决不是一个经济学上的/革命家0,他只是解释了在他眼里已经普遍存在的明确事实: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兴起之后,经济活动日益摆脱政治、宗教、家庭的束缚,成为一个有着自身规律的领域。

首先是求富动机的解放,与古代世界一切经济活动受到宗教观和道德观的严格约束不同,近代欧洲的商人开始获得了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所谓每个人都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不断努力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成为耻辱之事。

其次,18世纪,靠市场制度配置的生产三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一场名副其实的经济革命之后, /再没有比商业更需要用哲理来阐明的0,一系列经济问题作为独立的领域需要专门论述,/经济学家的时代已经来到0。

[3](p132)再者,近代欧洲的精神气质的变化,深刻改变了人们研究经济问题的智力倾向。

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纯科学和客观性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催生了经济学转变为一门具备自身逻辑的社会科学。

在希腊哲学家、经院神学家那里还仅仅是一些孤立经济问题的研究,到了18世纪的重农学者和苏格兰的思想家们及其追随者的著作中出现了/把经济现象作为一个内部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研究的内容)))现代称之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可在其中找到有关经济政策的规范和规定)))即我们理解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并到那时才开始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0[4] (p18)这段话其实道出了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和伦理学关系上复杂的情感,表现出了两重性:古典经济学既包含了对经济行为的描述,也包括了对经济活动的规范研究,即与社会政治价值观相联系的一整套主张。

一方面,它试图竭力摆脱伦理、宗教和习俗的干扰,为经济学谋得合法的科学地位,把政治经济学视为可以通过纯粹的经济要素(工资、利润和地租)来分析的财富之科学。

另一层面上,许多古典经济学家们同时还坚持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联系,在他们的经济研究过程中,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和互相联系性并非矛盾。

因此,古典经济学并不那么纯粹,长期以来与政策、国家事务等等牵扯在一起,表现出与研究/应当0的规范性之间的天然联系。

所以,指责古典经济学家们只看到事物的经济方面、财富方面甚或利润方面,就有失公正了。

恰恰相反,/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怀疑这样一些价值判断的正当性:这些价值判断依据的是-哲学上的.理由,不仅适当考虑到了某一情形的经济因素,而且还适当考虑到了非经济因素,,0,而且古典经济学家/仍然认为他们关于政策的建议是从科学的,虽然不是纯粹经济的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0。

[5](p1251)当然,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力图摆脱伦理与宗教影响的要求还是被渐渐强化了。

伴随着边际效用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最大化行为一起构成的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大厦的建成,经济学的道德之维逐步淹没在经济学专业化、科学化、数学化和技术化之潮中。

迈入新时代的经济学,斥责古典经济学的两重性为不成熟和不科学的表现,从本来具有道德的和规范的特点的学科转变成作为工具的和实证的学科,逐渐割裂了自己与伦理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疏远伦理学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毫无疑问,今天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分析思路是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它又具体体现于许多学派之中,因而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新古典经济学看成当前的主流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中有三个基本设定,鲜明凸显了经济学/不汤剑波,尹松波:经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历史演变与阿马蒂亚#森的重建工作讲道德0的特征: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二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严格划分,三是/价值中立0或/价值免谈0。

这些假定强化了经济学不是伦理学的/奴婢0或附属品,肯定了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制定或实践道德规范,但,同时这也意味着道德之维最终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

/经济人0假设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在讲坛上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出发点。

主流经济学体系中的/经济人0从根本上是与道德背道而驰的:一则,在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过程中,/经济人0绝没有任何道德感,他是不讲道德的抽象人性化身;二则,既然只有效用、财富等才是其经济行为的动力,那么除此之外的任何道德因素,就不可能进入经济分析之中。

试图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门/硬0科学,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把自己与伦理学对立起来的另一个动机。

约翰#穆勒最早在经济学界对/科学0和政治经济学的/艺术0做出划分,约翰#内维尔#凯恩斯作了更清晰的表述,弗里德曼在其名篇5实证经济学方法论6中再次鲜明论证了这种区分。

所谓实证和规范的区别是指:经济的实证研究解决/什么是0、/是怎样0之类问题,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绝不同于带有伦理色彩的规范研究,后者解决/应该怎样0之类问题;实证的命题是能够验证或证伪的,或至少在原则上能验证或证伪的,而规范的命题不能告诉我们真或伪,它只能是是否有无说服力的。

在主流经济学看来,严格地区别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有利于不带偏见地/科学0研究经济现象,而/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其性质自然不同于伦理要求或政治措施。

0[4](p16)严格划分实证和规范,其实是经济学中/价值中立0原则盛行的折射:经济分析无关价值判断,后者超出了实证研究范围之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价值判断的态度应该是中性的,它既不能表示赞成,也不能表示反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宾斯强调/经济学0和/政治经济学0的区分,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与社会政治价值观相联系的政策建议和主张,这样的主张与研究经济行为会怎样发生或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可能会怎样发生的主张,从逻辑上讲完全是两码事,而经济学这个词,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描述,剔除了经济行为研究中具有的任何规范化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