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教案

合集下载

《善良》教案(全文完整)

《善良》教案(全文完整)

《善良》教案(全文完整)教案:《善良》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善良》。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体会善良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关于善良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善良的重要性。

如:展示一个小朋友帮助老人过马路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善良的看法。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善良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解,重点解析善良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篇关于善良的例文,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善良的含义。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善良——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王蒙所著《善良》一文,位于教材第十二章“人性之光”第三节。

内容详细阐述了善良的含义、表现以及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善良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善良的含义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善良的表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入理解善良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新课导入:展示课文,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思考善良的含义。

3.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善良的含义及表现。

c. 结合课文,讨论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善良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善良。

5. 随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讨论善良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1. 《善良》2. 内容:a. 善良的含义b. 善良的表现c. 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善良事迹,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入理解善良的含义。

3. 作业设计:关于善良的作文。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1. 通过讲述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善良的力量。

例如,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关于善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善良对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善良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善良》这篇文章,深入思考善良的本质和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体现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善良》的内容概述,包括善良的定义、善良的表现和善良的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王蒙对善良的解读,以及他通过个人经历传达的善良价值观。

3. 讨论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和意义。

2. 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个人对善良的理解和经历。

3.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思考如何体现善良。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

2. 阅读文章:《善良》王蒙,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文章: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善良的本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善良的理解和经历。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体现善良。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善良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观察学生如何将善良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教学拓展1. 补充阅读:提供一些与善良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善良表现。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善良行为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善良的重要性。

3. 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捐款捐物等,让学生将善良付诸实践。

3. 强调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体现善良。

八、作业布置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一项善良行为,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善良》教案

《善良》教案

《善良》教案教案:《善良》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善良》。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并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关爱他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关于善良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善良的重要性。

随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善良的理解。

2. 课文阅读(10分钟)3. 内容解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何会被赞扬为善良的人。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善良的含义,并学会关爱他人。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设计一道关于善良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遇到困难,你会如何帮助他们?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6. 小组分享(5分钟)各小组轮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7.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善良”,并简要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身边的善良之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答案:略。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关于善良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善良之人,以及他们给自己带来的正能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并学会关爱他人。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善良是一种抽象的品质,难以用具体的概念来解释。

2024年《善良》王蒙教案(多应用)

2024年《善良》王蒙教案(多应用)

《善良》王蒙教案(多应用)《善良》王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善良》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课文《善良》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作者王蒙的观点和态度。

3.善良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善良》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善良。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课文《善良》、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

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蒙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善良》,思考善良的含义。

2.阅读课文(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分析课文(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教师总结,强调善良的意义和价值。

4.情感教育(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事迹。

(2)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善良。

(3)教师总结,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5.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撰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3.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学生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有所提高?5.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和价值,树立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中践行善良。

2024年《善良》王蒙教学教案

2024年《善良》王蒙教学教案

2024年《善良》王蒙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传递善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善良的力量。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遇到的善良行为,激发学生对善良的认识。

2.简要介绍作者王蒙及其作品《善良》。

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三、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善良的品质。

2.探讨文章中善良与邪恶的对比,突出善良的力量。

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讽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合作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探讨其作用。

2.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善良的内涵。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改编《善良》的结尾,突出善良的力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写作指导1.分析作文要求,明确写作目标。

2.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善良的品质。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当堂写作,完成关于善良的作文。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四、作文评讲1.选取优秀作文进行评讲,分析其写作优点。

2.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善良》教案

《善良》教案

《善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学会用善良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善良的力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善良经历。

(3)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善良的品质,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对善良行为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学会用善良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他人。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2)如何激发学生对善良行为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善良?(2)学生分享自己对善良的理解。

2.讲解善良的含义(1)教师讲解善良的含义:善良是指心地纯洁,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2)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善良行为。

3.善良的力量(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善良影响他人的故事。

(2)学生讨论:善良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4.分享善良经历(1)学生分组,每组分享一个自己的善良经历。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5.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2)学生分享自己的做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等。

6.善良的价值(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价值体现在哪里?(2)学生讨论并总结:善良的价值在于传承美德、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等。

7.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善良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善良行为,制定行动计划。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善良经历。

《善良》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善良》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善良》教学设想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善良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善良的定义1.2 善良的重要性1.3 善良与道德的关系1.4 善良的价值与意义1.5 善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善良的品质与培养2.1 善良的品质2.2 培养善良的方法与途径2.3 善良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的关系2.4 善良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关系2.5 善良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第三章:善良的行为与实践3.1 善良的行为表现3.2 善良行为的实践方法3.3 善良行为与助人为乐的关系3.4 善良行为与关爱他人的关系3.5 善良行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第四章:善良的困境与挑战4.1 善良面临的困境4.2 善良面临的挑战4.3 面对困境与挑战的应对策略4.4 善良与自我保护的关系4.5 善良与法律的关系第五章:善良的传承与影响5.1 善良的传承意义5.2 善良传承的方式与途径5.3 善良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4 善良传承与个人成长的关系5.5 善良传承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第六章:善良教育的案例分析6.1 善良教育案例一:家庭中的善良教育6.2 善良教育案例二:学校中的善良教育6.3 善良教育案例三:社会中的善良教育6.4 善良教育案例四:网络环境中的善良教育6.5 善良教育案例五:跨文化背景下的善良教育第七章:善良教育的实施策略7.1 善良教育的目标设定7.2 善良教育的教学方法7.3 善良教育的评价方式7.4 善良教育的课程设置7.5 善良教育的家校合作第八章:善良教育在学科中的应用8.1 善良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8.2 善良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8.3 善良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8.4 善良教育在心理学学科中的应用8.5 善良教育在艺术学科中的应用第九章:善良教育的实践活动设计9.1 善良教育实践活动一:关爱弱势群体9.2 善良教育实践活动二:志愿服务活动9.3 善良教育实践活动三:道德讲堂9.4 善良教育实践活动四:角色扮演9.5 善良教育实践活动五:情境模拟第十章:善良教育的效果评估与反思10.1 善良教育效果的评估方法10.2 善良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10.3 善良教育的实施反馈10.4 善良教育的问题与挑战10.5 善良教育的改进与优化建议第十一章:善良教育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设计11.1 幼儿园阶段的善良教育11.2 小学阶段的善良教育11.3 初中阶段的善良教育11.4 高中阶段的善良教育11.5 大学阶段的善良教育第十二章:善良教育的跨文化比较12.1 善良教育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讨12.2 善良教育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探讨12.3 善良教育在不同文化价值观下的比较12.4 善良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12.5 善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前景第十三章:善良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3.1 善良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3.2 善良教育与心理问题的关联性13.3 善良教育在心理康复中的应用13.4 善良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结合13.5 善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十四章:善良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的互动14.1 善良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角色分配14.2 家庭、学校、社会对善良教育的支持与配合14.3 家庭、学校、社会在善良教育中的困境与挑战14.4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善良教育的策略14.5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养善良品质的实践案例第十五章:善良教育的未来发展15.1 善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15.2 善良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15.3 善良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与地位15.4 善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15.5 善良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善良的定义、品质、行为、教育以及其在不同领域和阶段的应用与实践。

《善良》教案范文

《善良》教案范文

《善良》教案《善良》教案范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善良》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善良》教案1一、学习目标1 、了解王蒙及其善良哲学,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2 、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二、学习重点: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培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学习步骤:(一)导入:广州街头一个乞丐为四川灾民捐款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意义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

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三)文本分析1 、梳理文章脉络:导入善良话题批驳对善良的错误理解善良的力量与凶恶对比善良的本质呼唤善良。

2 、重点分析(1)分析第三、四段写作技巧。

作者重在批驳那些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看法。

作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断提出疑问,层层展开进行反驳,充分揭露了持错误观点者想法的荒谬,特别是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分析作者在第三、四段连用五个问句的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作用。

(4)找出课文中“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并谈一谈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

四、课后拓展:谈谈有没有因为善良而被欺骗的时候,请大家说说对善良的看法。

五、推荐阅读:王蒙《我的处世哲学》《善良》教案2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善良的作用与内涵,做一个善良的人。

3、理解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过程【预习】1、阅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阅读时,要想一想作者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做批注2、朗读课文一、理清文章思路(一)方法: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善良》教案全

《善良》教案全

《善良》教案全教案:《善良》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在一起”,主题为“善良”。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善良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2. 学会关爱他人,体现善良品质;3.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概念,认识到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关爱他人。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善良品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善良的图片,如帮助他人、关爱动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善良?善良的重要性在哪里?”2. 教材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善良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以故事形式讲解善良的行为,如帮助他人、宽容待人、关爱动物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3. 实例分析(10分钟)播放一些关于善良行为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进行分析,讨论这些行为为何被称为善良,以及善良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善良品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每组提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如帮助同学、关心弱势群体等。

5. 实践演练(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演练,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善良行为,如帮助他人、关爱动物等。

通过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品质。

六、板书设计善良——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宽容待人、关爱动物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举例说明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善良品质。

答案:例如: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关爱动物等。

2. 作业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一个关于关爱他人的行动计划。

2024年《善良》教案(通用

2024年《善良》教案(通用

2024年《善良》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教材《善良》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善良的定义、善良的意义、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如何培养善良的品质、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善良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增强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善良的力量,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重点:善良的定义、善良的意义、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善良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善良的定义。

3. 知识讲解:(1)讲解善良的定义。

(2)阐述善良的意义。

(3)分析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4)讲解如何培养善良的品质。

(5)阐述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关于善良的例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点评。

5. 随堂练习:(1)布置几道关于善良的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6. 实践情景引入:(1)创设一个关于善良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情景中表现出善良的品质。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善良的定义2. 善良的意义3. 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4. 如何培养善良的品质5. 善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教材,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善良。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阐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出善良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新闻,了解善良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进一步提高道德素养。

《善良》教案完美版pdf

《善良》教案完美版pdf

《善良》教案完美版pdf教案:《善良》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善良》。

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小明的善良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善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中的例子,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3.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实践善良。

2. 重点:通过文章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善良的重要性。

3.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例子,解释善良的含义,并解释为什么善良是一种美德。

4. 练习: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巩固对善良的理解。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实践善良的经历,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六、板书设计善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美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在生活中实践善良的经历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等。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家中尝试实践善良,例如帮助家人做家务,关爱身边的人等,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同学分享,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选择教材章节和内容时,需要重点关注文章中小明的善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价值观。

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和实践善良的关键。

同时,要关注文章中对于善良的描述和表达,如何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善良的力量。

《善良》教案

《善良》教案

《善良》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读《善良》一文,使学生了解善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善良的情感;2.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文中描述的善良事例,培养学生的善良情感;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善良的含义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纸笔;2. 学生准备:学生订正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善良的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善良的事例?请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我见过一个孩子帮助老奶奶过马路。

”学生:“我看到一个人从河里救起一个小狗。

”学生:“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捡垃圾。

”教师:“很好,善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我们既可以成为善良的受益者,也可以成为善良的传播者。

”2. 阅读文章(15分钟)教师出示文章《善良》,学生跟读文章。

教师:“请你们认真阅读《善良》,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2. 你能从文章中找到几个实例,描述一下。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意义和影响,并进行学生话筒式发言。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站起来,和你们组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1. 你们对善良有什么理解?2. 你们觉得善良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善良是指对他人友善、宽容、体谅和帮助。

”学生:“善良可以改善人们的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学生:“善良可以让自己和他人更加幸福和快乐。

”教师:“很好,你们的观点都很有道理。

”4. 小组展示(10分钟)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和发言。

教师:“请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善良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让人和人之间更加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善良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变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善良》教案3篇(全文完整)

《善良》教案3篇(全文完整)

《善良》教案3篇(全文完整)《善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选择一个社会性的、道德两难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学会道德判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价值观;3、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想主见和多元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我们在人行天桥上看到折肢断腿的儿童,繁华街头的“失学少年”,毫无疑问地,我们内心的善良被深深地触动着。

然而,如果说当年“*母亲案”胡曼莉借抚孤之名,行敛财之实让我们愤怒的话,西安福利彩票诈骗案却让我们出离了愤怒。

不断推陈出新的欺骗花样,有时对我们的良心的确是一种煎熬和考验,我们的善良被人以最大的恶意利用了,我们的善良在一点点地萎缩,不知最终会不会几近于无?善与不善,给与不给,这真是一个问题。

(材料编自《*青年》2004年24期)请以“善良”为话题,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善良,成就你的蕙质良心(“文心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南灵宝五高苏胜华“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是的,世界很美,不仅是因为有春的烟波画船,有夏的朝云暮卷!,有秋的云霞绚烂,有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为有善良的滋润,有关爱的呵护,有理解的支撑,有祝福的陪伴。

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

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的一把搀扶。

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

真正的善良,无须剪红刻翠,无须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

人之初,性本善。

可是在经历了太多的锤炼之后,我们在学会坚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冷漠起来。

我们匆匆地在人潮汹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与一切和自己不相关的人与事擦肩而过,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各自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而不愿再牵挂别人的任何困苦。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王蒙的《善良》,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善良》的内容简介。

2. 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善良品质的表现。

3. 讨论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善良》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主人公的善良品质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善良的力量,关爱他人。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善良的美好。

2. 如何让学生将善良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善良品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将善良品质付诸实践,关爱他人。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王蒙及其作品《善良》,引发学生对善良主题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善良氛围。

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善良品质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讨论:组织学生就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善良的力量。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善良》的故事情节。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善良的短文,阐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善良。

八、课程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是否能将善良品质付诸实践。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善良的理解和践行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十、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王蒙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善良的主题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将善良品质付诸实践。

《善良》教案(通用

《善良》教案(通用

《善良》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美好生活的基石。

2. 培养学生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善良品质的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善良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故事素材、随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善良的含义,阐述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几个现实生活中关于善良的案例,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加深对善良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善良,互相分享心得体会。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关于善良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善良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善良》2. 内容:善良的含义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善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善良的认识。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善良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会发现善良,传播善良。

同时,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善良行动”等,将善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善良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善良,互相分享心得体会。

3. 作业设计: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学生对善良的认识。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善良的理解程度,以及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

善良(教案)王蒙

善良(教案)王蒙

善良(教案)王蒙教案主題:善良教學目標:1. 學生能理解善良的定義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

2. 學生能夠分辨善良的言行和惡劣的言行。

3. 學生能夠運用學到的善良觀念與他人建立正向的關係。

教學步驟:導入活動:1. 啟發學生思考:你認為什麼是善良?善良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2. 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並將學生的回答整理在黑板上。

知識講解:1. 解釋善良的定義:善良是指對他人和社會持有積極、正面的態度和行為。

善良的人樂於助人、關心他人的需要,並始終保持一種正面、友善的態度。

2. 強調善良的重要性:善良不僅對他人有正面的影響,同時也能讓我們自己感到快樂、滿足和有成就感。

善良也能建立正向的關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活動:1. 設置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分配一個場景或情境,例如:遇到需要幫助的老人、看到別人遭遇困難等。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並演示善良的行為應如何應對。

2. 角色扮演演示:每個小組輪流表演他們所討論的情境,其他小組觀看並給予評價和建議。

討論:1. 討論善良與惡劣的言行之間的區別:列出一些常見的善良行為和惡劣行為,讓學生描述它們的區別。

教師引導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選擇善良的行為。

2.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討論遭遇不公義或不公平的情況時,應該如何以善良的方式應對。

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情境演示,並討論其他小組的解決方案。

結語:1. 回顧重點:善良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選擇善良的言行。

2. 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善良行為的經歷。

3. 以一個相關的實例或故事作為結尾,強調善良行為的力量和影響。

教學資材:1. 善良的定義和重要性的簡介。

2. 角色扮演場景或情境的卡片。

3. 一些列出善良行為和惡劣行為的清單。

4. 紙筆和黑板。

評估方法:1. 角色扮演活動的學生表現。

2. 討論小組的解決方案和討論的參與程度。

3. 學生分享的日常生活中的善良行為的經歷。

《善良》教案全

《善良》教案全

《善良》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八章《共筑美好精神家园》第三节《善良》,内容主要包括:善良的含义与表现,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和传递善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品质,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品质,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爱他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点,引出善良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善良的含义与表现,让学生了解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a. 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善良的含义。

b. 举例说明善良的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善良的积极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事迹,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培养和传递善良,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善良的含义与表现2. 善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3. 培养和传递善良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善良的认识,以及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阐述善良的意义,并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善良的内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善良事迹,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同时,推荐一些关于善良的书籍和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善良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事迹。

2024年《善良》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2024年《善良》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2024年《善良》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二必修教材《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善良》。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七节“善良的力量”,详细内容为:善良的含义、善良的重要性、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善良、善良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善良,提升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善良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教学重点:善良的含义、善良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善良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1)善良的含义:教师讲解善良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

(2)善良的重要性:分析善良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的作用。

(3)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善良:分享一些践行善良的实例,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

(4)善良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讲解善良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教授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善良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善良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善良的含义2. 善良的重要性3. 践行善良的方法4. 善良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

(2)列举三个你亲身经历的善良行为,分析它们给你带来的影响。

2. 答案:(1)答案示例:善良是一种美德,它体现在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等方面。

我认为善良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2)答案示例:①帮助一位老人过马路;②给流浪狗喂食;③安慰一位受伤的同学。

这些善良行为让我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快乐,也使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语文课文《善良》

语文课文《善良》

语文课文《善良》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2.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生字词卡片、教学PPT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字词含义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善良的重要性。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研读课文,理解重点
学生分组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如善良的含义、善良的力量等。

4. 讨论交流,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培养品质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善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善良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研读课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善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品质。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良》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善良的作用与内涵,做一个善良的人。

3.理解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过程【预习】1.阅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阅读时,要想一想作者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做批注2.朗读课文一、理清文章思路(一)方法: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第一句。

第2段:“善良即愚蠢”第3段:“以对付毒蛇和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是错误的。

第4段:“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也是错误的。

第5段:第一句。

第6段:第一句。

第7段:第一句。

第8段:凶恶与善良的对比。

第9段:善良的内涵。

第10段:第一句。

第11段:凶恶与善良的对比。

第12段:第一句。

第一部分(1-4):驳斥人们对有关善良的错误看法:“善良早就过时了”;“善良即愚蠢”。

(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强调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二)本文论证的特色: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二、理解善良的内涵1.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阐述了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你最认同的是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认为善良有哪些作用?你认为善良还有哪些作用?“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玩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第6段:善良对于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

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

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

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第7段:善良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

)3.第6、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排比。

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4.作者认为善良有哪些内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第9段)三、理解对比论证的写法文章将“善良”与“凶恶”进行了对比。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5段,从力量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

第8段,从结果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

第11段,从心态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

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善良”与“凶恶”的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论证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知识目标】1.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议论文严密的论证过程。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追求善良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学习对比论证。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灵去对待他人,对待世界。

【教学重点】研读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归纳出两类事物,引出善与恶。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那么,到底什么是善良?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善良的认识。

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作家王蒙先生对善良的看法。

(文题)二、作者介绍王蒙(1934—)祖籍河北沧州,生于北平。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发表作品近1000万字,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20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他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等。

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等。

散文集《轻松与感伤》《我的人生哲学》等。

专著《红楼启示录》三、初步感知,理清思路1、朗读文章前四个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善良有两种错误的看法,请同学们归纳出来。

明确:善良过时了;善良即愚蠢(白痴)。

2、作者对这两种观点持什么态度?他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两个“似乎”就表达了作者不认同第一种看法;反驳第二种:①毒蛇和恶狼有限;②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③否则,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3、先反驳错误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这种论证思路叫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

4、请大家在下文中找一找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句子。

明确:最后一段。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5、根据上述分析,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A提出问题(1-4):反驳错误观点; B分析问题(5-11):具体分析善良的价值和意义; C解决问题(12):总结全文,号召人们弃恶扬善;四、品味语言,学习论证1、阅读第5,8 11自然段,完成下面表格。

善良凶恶 5段(力量) 稚弱强大 8段(结果) 弘扬压缩 11段(心态) 坦荡荡常戚戚2、这种论证方法叫什么?(正反对比论证)3、用俗语来验证作者的观点。

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力量) 道必降魔(结果) 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结果)③做贼心虚;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心态)4、那么,善良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其他段落中找一找重点的句子,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来概括。

明确:6段——幸福、和平、建设、健康。

凶恶(痛苦,战争,破坏,病态) 7段——属于人(历史、文明、理性、科学、发展、高尚、民主、富强) 9段——智慧、远见、自信、精神力量、沉稳、文化、快乐、乐观。

10段——天真,成熟5、你还可以想到那些和善良有联系的词语?并按照第九自然段的句式仿造一个句子。

明确:真诚,美好,爱心,奉献,理解,宽容,礼让,正义,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热情诚恳,见义勇为,扶危济困,重义轻利,团结和睦??五、知识拓展,深化认识1、路遇老人摔倒在地,你扶还是不扶?2、俗话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你觉得对不对?3、作者说,善良是属于人的,动物有没有善良和凶恶之分?课堂资料【南京彭宇案】南京彭宇案,是2020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

2020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徐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徐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徐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子彭宇。

老太太把彭宇告到法院,并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

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

“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

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

”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20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

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因此,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判决书还称“从常理分析,彭宇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网上舆论一片哗然。

当天,老太的代理律师表示:对判决事实感到满意,但40%的赔偿比预期要少。

而彭宇则表示不服此判决。

此案唯一目击证人陈二春的最后说了一句话:“朋友们,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有人还说:“扶一扶,四万五!” 。

让人们担心的是,当再有老人真正需要帮助时,身边还会有热心的手伸出来吗?【同类事件回放】2020年6月,在西安街头,20岁的河南小伙张衡见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便好心去扶起来。

谁知道老人一把抱住他,说是他倒车时撞上的。

事发现场很多人证明张衡是冤枉的,却没人愿意出具书面证据。

2020年2月,南京一名75岁的老汉从公交车下来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

”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

2020年9月在重庆一位约80岁的老翁摔倒在地,手足抽搐,无人敢扶,不少人提醒:不要扶,扶了要遭殃。

路人主要是担心“南京徐老太事件”会重演。

2020年7月,江苏兴化市一名老人骑三轮车下桥时不慎摔倒,躺倒在地爬不起来。

15分钟之内不少人经过该处,甚至有路人驻足围观,但始终无人伸手拉老人一把。

大多数市民表示,怕被讹诈不敢帮忙。

2020年12月14日,宁波下大雪,一老人骑车在庆丰桥摔倒,过往的行人很多,有的低头看一眼,然后离去;有人则迅速离开,惟恐引火上身。

来宁波创业的老蒋,好心的为老人拨打了求救电话,随即守护在一旁,等待急救车的到来。

而出于“谨慎”,老蒋在等候过程中,拍了照片,为的是“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1、知识、品德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

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能力: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善良过时了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坚守善良,幸福之花将处处开放。

’当代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强调斗争的年代,被错划为右派,然后被‘自我流放’到新疆生活了十几年才得以回到北京。

可是他在一场场的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他就是王蒙。

”二、王蒙及其作品的介绍三、整体感知1、学生阅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

2、字词积累:① 字音:不足恃(shì) 滥(làn)恶圭(guī)臬(niè) 稚(zhì)弱② 字形:恃才傲物对峙凄厉励精图治弘扬一泓深潭参透渗透迷彩服兴高采烈负隅抵抗喁喁私语3、理清文章思路:(请学生归纳,教师点拨)第一部分(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总结强调自己喜欢善良,并且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学生思考,举手发言)1、本文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深入挖掘两个寓言故事?明确:作者从两个有关善良的传统故事切入话题,这样不仅能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这样切入,使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突兀,有说服力,这也恰恰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从逆向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施与善良的必要性,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准备。

2、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明确:排比喜欢—欢迎—向往表现迫切之情。

“……才(有)能……”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表示善良是必要的条件,强调了善良对于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