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再见了亲人》。
本文是一篇描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阿妈及其小孙女依依不舍的告别场景的课文。
主要内容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争胜利后,与照顾他们生活和战斗的朝鲜阿妈及其小孙女告别的情景。
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阿妈、小孙女的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战役、再见、依依不舍”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黑板、粉笔、战士和朝鲜人民的小卡片。
2. 学具:课本、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讲解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感情。
5. 课堂练习(5分钟)1. 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2. 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3. 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朝鲜阿妈、小孙女深情厚谊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告别后的情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抗美援朝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四组中,本组课文讲述的都是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且都有很强的思想性,为学生提供了熏陶思想、陶冶情操的平台。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个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l.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语句,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通过重点分析课文中讲述的三个故事,领悟作者选材上的技巧,从而积累写作技能。
4.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二、说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l.启发诱导法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很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
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个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同为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
所以,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感动于();感动于()。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心()阻击()焦急()供应()故意()支持()侦察()崎岖()反义词:唯一()温暖()困难()支持()慌张()伤心()清楚()暂时()三、辨别句式,再照样子写一句。
(陈述句感叹句疑惑句)(1)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2)小敏,你怎么还不回家呢?()()(3)您知道我们缺少素菜,就挎着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4)你说,我们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呢?()()四、语文营养菜(填上不同的yi字)。
气候()人心旷神()化险为()自信不()转()阵地()惑不解()然自得礼()之帮《再见了,亲人》的教案篇二【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⑴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⑴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2、精读重点段:⑴提出要求:(屏幕显示)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小学语文[修改版]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小学语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0076326137ee06eef91806.png)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一:说教学内容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
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我们是武校,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所以我总结出适合武校的教学方法,望大家笑纳。
{一}字1读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1讲解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三}句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
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上勾下连,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
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
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2)反义词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优秀说课稿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亲情故事,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三)互动方式
在师生互动方面,我计划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和反馈的方式。通过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生生互动方面,我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和合作完成任务。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这些互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懂得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由于课文内容涉及到战争和亲情,学生可能对战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和共鸣。课文中的亲情和感恩情感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中作者的亲情和感恩情感,与之产生共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2023最新-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

7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明文体,引读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二、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
(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
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
2023最新-《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下面准备整理了一份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再见了,亲人》教案篇一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
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
想好没有?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
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生:可以。
(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
(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生:“再见了,亲人”。
(比前次语气激昂)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
”(读声较高,声音悠长)师:这样读就对了。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
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
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
”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
抓住 自然段 中 关 键 词 语 进行 教 学 帮 助 学 生 理解 段 落 意思 体 会 思 想 感 情
炭
”
、
通过 理 解 关 键 词 重 点句
, , ,
、
。
在第 一 自然 段 中
, “
雪 中送
,
典 型 事 有 感 情 地 朗 读第 二 部 分 学 习读 中理 解 读 中领 悟 练
习概 括 课 文的 中 心 思 想
叫
娜 二匕 兰 、
Z 、 Z 、 / 、 Z、 Z 、 Z、 Z
、 、 尸 、
Z 、 丫~、
.
了
,
、 2
.
、 、 产 、
了、 Z 、 Z
、 ` 产
、 Z 、 Z 、 了 、 了、 Z 、 了、
妇尸、 、 产 , 、
产 、 了 、了
.
,
、 、 r 、 ` 尸、
了~
、 Z 、 、 产 、 公产
_
_ _
,
,
,
。
1
看录 像 听 课 文 录 音思 考 如 何运用学 习 方 法 学 习
导 朗读 评析 讨 论
、
、
。
读 中理解 领 悟 文 章 的思 想 感 情
。
、
,
,
本段
。
并练 习概 括 中心 思 想
2
.
默 读 本段 讨 论 问题
,
。
2 期 (,J 学教 学参考》 19哭, 年 第 1
★争
鸣
Z
、 , 尸 、
,
,
五 六 自然 段 为 一 部分 按 三 课 时 进 行学 习
, ,
、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4 课《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
这部分是教学重点。
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
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本课编写的意图学生受到是让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具体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份伟大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真挚与坚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
五、说教法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知识联系、迁移法课文是以志愿军单方面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再见了,亲人》说课_教案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说课《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
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
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
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
具体步骤是: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
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
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
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
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再见了,亲人》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第九册是高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既注意了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场表达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九册教材在低中年级的根底上开场进展篇的训练,围绕篇的训练,本册安排了两个重点读写训练工程。
这两个读写的重点是从读懂一篇课文的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到能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才能。
学习第三组的课文,要指导学生继续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完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化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使学生的阅读才能进一步得到稳固和进步。
而该课文是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简析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沉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
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辞别的场面。
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辞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
因此文章很有感染力。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的思想教育。
3.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才能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因此,在教学目的的设置上,那么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那么。
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我班学生详细实际的情况,根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的:(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桃城区河东办干马小学程凤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桃城区河东办干马小学的程凤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再见了,亲人》的第二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设计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
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于新课标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记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回忆起那些令人难忘的事,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感染力很强。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围绕“他们让我感动”这一主题组织教材。
课文在指导学生感悟思想、领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历经教材几次修订后,始终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可见它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我充分考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制订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的句子,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能力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而且具体、可检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求,我把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由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重点;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1、阅读实践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可以朗读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读课文,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种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技巧。
2、导--扶--放教学法。
课文第一段,由教师指导、点拨,帮扶学生学习,在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全部放开,以学生自学为主。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主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具体学法是:
1、朗读体会法:以读代讲,在读中悟真情。
使学生受到文本真挚感情的感染,以启迪他们的智慧,滋润他们的心田,振奋他们的热情。
2、读----思----画----议----练:抓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自主、合作、探究法: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这篇课文讲的故事,对现在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很遥远、陌生。
首先,老师通过声情并茂地介绍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列举事例,紧扣主题
围绕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条主线,列举典型事例。
1、教师帮扶学习第一段
⑴、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段写了大娘的哪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现志愿军战士和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⑵、师生共同交流。
请学生举手发言,学生说得不恰当、不完整的地方请其他同学做补充、修改,再补充、再修改,逐步完善,教师适时点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每个学生都
有成就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用小标题概括出三件事,其中最感人的是第三件事。
⑶、多媒体出示“送打糕”一句话:“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请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理解“雪中送炭”本义和比喻义,并请学生练习说一句话。
画出描写大娘送打糕时一连串动作的词,体会大娘送打糕时的艰难与危险,认识到大娘送来的不仅仅是打糕,更重要地是给战士们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⑷、多媒体出示“救伤员”一句话:“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通过反复有感情地读,重点理解“丢下”、“背进”、“唯一”这三个词的含义。
当敌机来了,志愿军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大娘毅然舍弃唯一的亲人,救下志愿军伤员。
一“丢”一“背”两个字,是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最好诠释。
⑸、多媒体出示最后一句话:“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先指名读,然后请同学把这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反复对比着读,体会这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这两段请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深入思考贯穿全篇的中心问题,抓住重点词语“噩耗、同归于尽、代价”和段尾两个反问句,体会小金花和大嫂为了志愿军同样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她们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深刻体会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师生满怀深情共同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亲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并请学生讲讲课下搜集的志愿军的故事(像邱少云、黄继光,还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等等),许许多多的志愿军战士把鲜血和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块土地上。
这些使学生真正理解“亲爱的土地”的内涵。
通过以上学习,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中朝人民曾经并肩作战,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从而突出了重点。
(三)掩卷静思,细细回味
1、回顾整篇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想想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
要抓住典型人物、难忘的往事、典型的场面。
通过这个环节,对整篇课文的学习进行“反刍”、消化、吸收。
能够学以致用,把这种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从而突破了难点。
(四)课外拓展,感动我心。
1、志愿军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她们会说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一个片断,与同学们交流。
(目的是:强化能力训练,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
2、课下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了解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讲给家里人或同学听。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五、板书设计: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大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救护伤员失去小孙孙鲜血凝成
再见了,亲人小金花救侦察员妈妈牺牲伟大友谊
大嫂挖野菜炸伤双腿
这个板书设计,既涵盖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