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5课时)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

第五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标考点知识细化素养要求应用实践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能依据公转速度变化判读季节分析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的构成理解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依据时间正确判断直射点的位置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理解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昼长、夜长的计算正确推算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理解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的判断分析四季与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对四季、五带划分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分析(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一、地球公转特征探究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方法技巧]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的方法(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二、黄赤交角及影响读黄赤交角形成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黄赤交角的概念:A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南半球各地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北半球各地二分日 赤道 南北两极点2.昼夜长短的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图1为夏至日 图2为春、秋分日 图3为冬至日(2)变化规律 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3.四季更替和五带 (1)成因(2)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 低的季节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5节地球公转的意义学案鲁教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5节地球公转的意义学案鲁教版

第五节地球公转的意义[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地球公转特征,利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通过图像资料,说明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角度,理解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阅读相关资料,认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图]一、地球公转特点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❶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❷❶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❷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近日点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黄赤交角的含义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是23°26′。

示意图如下所示:❸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如下图所示:❹❸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为90°,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夹角为23°26′。

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❹回归年:太阳直射点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长约365日5时48分46秒。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❺北半球节气直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春、秋分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❻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赤道南北两极点❼❺①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学案2(无答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学案2(无答案)1
(3)我国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家乡太阳能利用状况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该小组应拟订要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反思归纳】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____,获得的太阳辐射量______。(2)地势高低:地势高,空气__ ______,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____。(3)天气状况: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____。
(3)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反思归纳 】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
【学习小结】
个性笔记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结合实际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学习方法】
阅读《地理必修I》第6--15页和《考试地图册》第1-10页,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 地理全说
探究点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 响因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 值出现在什么纬度?试分析其原因。
(2)南北半球 相应纬度上太阳辐射 随月份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
1.知道主要天体的显著特征,并能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能解释地球是太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3.能说出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能结合实际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学习重点】
1.解释地球是太 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温(°C)
自转
周期
公转
周期


149.6
1.00
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5课时)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5课时)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从宇宙中看地球(第5课时)学案第五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学习目标】1、能够对“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认识本节内容考查的难易程度,对症下药,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1、结合案例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两者产生的周年变化及纬度差异导致的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和纬度差异,从而产生四季和五带。

2、结合太阳光照图和实际案例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乃至本模块的难点问题,学习的主要方向在于一是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各种图形对基本原理、规律进行阐释。

二是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特别是结合时事新闻进行昼夜长短以及季节的判断。

三是注重原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等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探究活动1:读图2,理解并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差异和季节变化规律,完成表1。

表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表(以北半球为例)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全球达最大(或最小)值的区域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探究活动2: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1】(xx年福建卷)图3图4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宇宙中的地球【考纲解读】(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轴。

两极。

经线。

本初子午线。

经度。

赤道。

纬线。

纬度。

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

日界线。

国际标准时间。

北京时间。

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

宇宙探测的现状【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70分)(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一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 )A .2时B .8时C .14时D .20时图二中阴影表示黑夜。

读图二判断2-3题:2、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A .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B .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C .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D .硅谷地区天气干热3、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A .8时20分B .20时20分C .9时40分D .21时40分4、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正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B.色球C.日冕D.中心核5、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上产生( )A.强热带风暴B.雷鸣电闪C.“磁暴”现象D.“厄尔尼诺”现象目前,宇航技术、卫星观测技术不断发展。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天气晴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绕地飞行14周后飞图二图一图三船返回舱安全返回。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运动特点。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地理意义。

2.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地球仪,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知识,了解太阳系和银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层级结构。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实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页的练习题,巩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点。

2.针对练习题中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极昼极夜、五带气候特点等。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等。

2.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植被等。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4页的练习题,巩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针对练习题中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的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实例。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2课时学案鲁教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2课时学案鲁教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考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之间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回归线至极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2017·南通三模)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运用简易方法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右图为“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示意图",图中α-β=8°。

据此完成(1)~(2)题。

(1)该校所处的纬度为( )A.61°NB.51°NC.35°SD.25°S(2)该校所在地( )A。

日出时间始终比上海早B。

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差值与上海相同C。

昼夜时间差值一直比上海大D.自转速度与上海一样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与α之和,而α等于该地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8°,该地全年太阳高度角均大于0,且正午太阳方位相同,说明该地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最大太阳高度角与最小正午太阳高度相差46°52′,计算可得,该地纬度为51°N。

高三地理高考新课标版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五从宇宙看地球

高三地理高考新课标版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五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讲从宇宙看地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类型2.从空间上把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3.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本讲重点:1.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2.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3.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本讲难点:1.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考点点拨: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定义: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2)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②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经典例题1] 下列物体可称为天体的是 ( )A.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 B.卫星C.吉林1号陨石 D.按航线飞行的飞机【解析】天体是位于太空中的各种星体、气体和尘埃。

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但地球内部的物质则不属于天体。

原来在宇宙空间,后来成为地球上的陨星,则也不属于天体范畴。

【答案】B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组成(3)光年: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为150亿~200亿光年。

[经典例题2] 下列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 )①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②宇宙中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系统——总星系和地月系③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④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⑤大熊座、小熊座和狮子座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A.②⑥ D.③⑥ C.④⑥ D.②③⑤【解析】判断某些天体之间是否构成天体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二是它们之间是否相互绕转。

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名称: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类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了解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3、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4、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5、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2、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高中版;2、地球仪、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地理图片、地球运动模拟图等教学材料;4、复习资料和题目。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地球照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我们所处的地球地理特征有哪些?- 地球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Step 2:概念解释和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白板,讲解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并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 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特征:地壳、地幔、地核、大洋和陆地等;- 地球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 地球的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和倾斜等;- 地理经纬度的概念:赤道、南北极、经度和纬度等。

Step 3:地球运动模拟图(10分钟)通过地球仪或地球运动模拟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度,让学生理解地理经纬度的含义。

Step 4: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提供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解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特点;2. 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的整体认知。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录播课程《宇宙中的地球》;3. 地图、照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播放《宇宙中的地球》录播课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

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照片和视频素材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讨论与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并总结出结论;2.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分析该现象与地球的运动有什么关系,撰写小组报告。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理现象的案例,如寒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交流答案。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地球运动的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二讲第5课时宇宙环境及其探索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二讲第5课时宇宙环境及其探索学案

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纲展示]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命题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我国年太阳辐射能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题型设置选择题。

考查形式结合宇宙探索的最新材料,考查宇宙环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等知识的联系;以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太阳活动表现出的某些自然现象为背景,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5课时宇宙环境及其探索1.天体和天体系统(1)主要天体类型:□01恒星、星云、□02行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总星系2.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考点四存在生命的条件2017年2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比利时天文学家团队宣布:在距离地球39光年的“Trappist—1”恒星系统的七颗行星中,有三颗位于宜居带。

“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上图为“Trappist—1”天体系统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级别类似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天文学上的“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宜生物繁衍的区域。

材料中“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有可能()A.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B.大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C.等于月球与太阳的距离D.等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Trappist —1”恒星系统。

(2)图中最亮最大的星球为恒星,其余星球为行星。

(3)“Trappist—1”与太阳相似。

(1)太阳及□01八大行星等组成太阳系。

(2)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形成□02适宜的温度。

(3)“Trappist—1”的表面温度低于太阳。

答案(1)B(2)A1.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分析地球上的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所示:(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4课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4课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四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轨道和周期”和“黄赤交角的意义”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生生合作,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尽可能从地球公转的一般特征入手,进行一定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学会结合“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学习策略】1.通过与地理自转特征的对比,掌握地理公转运动的主要特征。

2.结合“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进行一定的图文训练,并科学表示地球公转运动的主要特征。

3.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等疑难问题。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轨道和周期。

有关地球公转运动特征的理解,基本方法就是结合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来学习和讨论,此外,还可以与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对比了解。

探究活动1:读图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主要特征,完成表1。

图2表1:地球公转特征表图3 探究活动2: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图3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考点诠释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从空间想象黄道面和赤道面交角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复习时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往返运动,运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

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的关系;②充分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方向、位置以及特殊节气所对应的时间。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3课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3课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三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地理现象理解等地球自转运动的主要意义。

2.通过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借助地球光照示意图图,认识并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有关地方时和区时计算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步骤。

4.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1.从地球仪、经纬线的特征、经纬度的含义入手,通过教材相关图的阅读,尽量构建地球空间概念,同时通过对比相关概念,理解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这其中主要的概念包括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等。

2.通过绘制、对比不同太阳光照示意图或天文热点,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规律。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现象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这一意义关键在与分清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昼夜现象与地球本身的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特征有关;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昼夜长短的变化则与地球公转运动及黄赤交角有关。

在复习过程中可用地球仪实际演示或用相关动画软件演示加以区分并绘图示意。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尝试分析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二、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及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范围探究活动2: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尝试总结地方时计算的公式。

探究活动3:绘制世界区时划分示意图和国际日期变更示意图(图2),记录某一重要热点事件并填写表1。

热点事件概念地方时区时实际意义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日界线人为日界线自然日界线全球范围划分今天的地方时范围今天的区时范围探究活动4:区分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尝试总结区时时计算的公式和一般步骤。

探究活动5: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2。

【典型例题1】图2 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1 题。

1. 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 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A. 北京时间8 点B. 北京时间11 点C. 北京时间14 点D. 北京时间17 点【典型例题2】(2015年新课标2卷)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五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
【学习目标】
1.能够对“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认识本节内容考查的难易程度,对症下药,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
1.结合案例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两者产生的周年变化及纬度差异导致的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和纬度差异,从而产生四季和五带。

2.结合太阳光照图和实际案例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乃至本模块的难点问题,学习的主要方向在于一是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各种图形对基本原理、规律进行阐释。

二是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特别是结合时事新闻进行昼夜长短以及季节的判断。

三是注重原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等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探究活动1:读图2,理解并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差异和季节变化规律,完成表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
探究活动2: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1】(2013年福建卷)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

图3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2题。

图3 图4
1.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2.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典型例题2】(2016年江苏卷)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

图5 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读图回答3-4 题。

3. 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2
3
A.①
B.②
C.③
D.④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探究活动3:读图6,理解并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和季节变化规律,完成表2。

探究活动4
: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2。

[典型例题3](2013年上海卷)读地球晨昏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7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 后,与AC 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 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 为极圈上的一点,B 为经线AC 段的中点。

(1)晨昏线通过极点A 之日,日期约为 月22日;通过B 点之日,日期约为 月7日。

(2)晨昏线通过B 点之时,(如图所示)一艘位于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邮轮所处的经度位置是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图7
在太阳光照图中昼夜长短的判读依据:
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
昼夜长短与纬度的关系:
(3)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但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

如果该日恰逢农历十五,上海地区(121°E)人们还需要等
待分钟才能看到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最高的位置。

(4)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

(5)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南半球信风带向什么方向移动?该移动直接造成有的地
方降水丰富,有的地方干旱少雨,分别举例说明原因。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重点图像】
图8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