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曼哈顿悬日专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八:洋流(一)基础知识巩固请同学们对照教材、地图册和资料完成下面内容。
1.洋流按性质分为判断方法是:按形成原因分为2.洋流分布规律:①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大洋东岸是(暖流或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或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洋流名称),其性质是。
④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风呈时针,夏季,盛行风呈时针。
其按成因属于。
3.由于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有哪些?4.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请填出下列渔场所交汇的寒暖流: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东岸。
与上升流有关的渔场是,这些渔场多分布在地区的大陆西岸。
5.简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巩固练习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下题。
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右图,回答2~4题。
2.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右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高三地理教材第三章《区域地理》的全部内容,重点学习第一节《区域的特征与划分》。
详细内容将包括区域的概念、特征、划分方法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划分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区域划分的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新课:(1)讲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家乡所在地区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答案:(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一定范围、相对独立、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地理单元。
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范围、边界、内部结构和功能。
区域划分方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综合指标进行划分。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湖众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轻工业和电子产业为主。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较少,河流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重要地理现象与考点分析

重要地理现象与考点分析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是高考地理的考点,要么不考,要么一考就难道很多人,这是超越别人的地方。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重要地理现象与考点分析一、曼哈顿悬日由于曼哈顿街区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每年的5月28日前后和7月12日前后(或13日),此时曼哈顿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落时阳光将洒满曼哈顿的所有的东西向街道(需和日落方向一致),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时间长达15分钟。
而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8日,这样的景观将伴随着日出而出现。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左图)。
右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月31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A.全球6月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C.在北京的人们可以欣赏日出D.圣地亚哥(西五区)夕阳西下2、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南—西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3、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可能是A.7月12日前后B.9月10日前后C.12月5日前后D.1月8日前后二、厄尔尼诺现象某些年份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海区异常升温的现象。
对世界的影响:1、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使世界各地出现气候异常,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2、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的干旱,粮食减产,经济作物破坏;印尼、澳大利亚森林火灾。
3、东亚许多国家出现冷夏,水稻严重减产。
4、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东太平洋沿岸的秘鲁等地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
5、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升高,造成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对我国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削弱了西太平洋沿岸的季风环流,使我国冬夏季风势力减弱,造成南涝北旱的景象,南方防洪形势严峻。
高三一轮地理教案精选7篇

高三一轮地理教案精选7篇高三一轮地理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一轮地理教案(精选篇1)一、学情、教情分析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高中地理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讲述的主要内容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本学期主要学习和教授必修一。
高中地理比之于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综合性、区域性,这既是有别于同时也是难于初中地理的地方,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接受了为时两年的地理教育,但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使得学校不重视,师生不上心,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异常薄弱。
根据我的个人感受,我所带的学生几乎连最基础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都茫然无知,可见他们基础之差。
另外学生还存在自觉学习意识差,独立思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这是我在教学中必须加以参照和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初出茅庐,在教学能力和技巧上存在很多欠缺,在管理学生、调控课堂上的经验几乎为零,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充分考虑以应对。
我总共带了五个班,其中的一班和二班基础相对较好,其余的班级基础较为薄弱。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各个班级对地理显示出了较浓的兴趣,但是在基础方面的限制很难让他们快速准确的吸收所学知识。
二、学科教学具体措施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宏观认识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改变传统的机械式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
我会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优秀教学的标准,把有经验教师提供的建议落实到位,努力提高自身教学和研究能力,做到优秀教学。
2.“青蓝结对”,遇到问题虚心且及时的向老教师求教,充分听取他们对本人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做到精细化、合理化的安排教学。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范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一体化必修上(自然地理)一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一体化(自然地理)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 人类认识的宇宙【考点搜索】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给了一个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不断地接近真理。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1)宇宙是物质的;(2)宇宙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并且是有规律的。
地球在宇宙中究竟是怎样的一颗行星?教材通过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了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正确认识宇宙的概念、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等,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重要内容。
◆知识纲要天体:概念和类别所观测到的宇宙天体系统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即一个天文单位地球的普通性: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宇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宙稳定的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中地球上拥有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宇宙环境的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质量体积适中自身适当的条件球水的存在海洋的形成最初生命的出现◆重要图释1、图1.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存在有许许多多的物质,我们把它们通称为天体。
它们分别是: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2、图1.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另外还有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太阳系的范围大小: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据图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①九大行星绕日公转几乎处在同一平面上,且公转方向一致,地球与太阳及八大行星、小行星、哈雷彗星之间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因此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②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对比思考:其它星球为何没有生命,最可能有生命的行星是哪颗?(水星金星太热,远日行星太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每日一题每日一题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2017年地理高考模拟试卷)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一个狭长的岛上,是世界上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区。
每年12月5日7时多,绝大多数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都可以观赏到“悬日”景观(即太阳位于狭窄街道间的地平线上空,街道两侧高楼林立)。
下图为“曼哈顿街道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同一街道下次观赏到“悬日”景观需要等待约A.4个月B.6个月C.8个月D.12个月2.东北—西南向街道大多没有“悬日”景观的原因A.街道长度过大B.地面起伏较大C.街心植被较多D.道路近南北走向【参考答案】1.B 2.D解题必备有关昼夜长短时间计算的三个规律(1)对称规律: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中心对称。
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可据此推算出昼长。
若观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不以12时为中心对称,说明观测点不位于所在时间的中央经线上。
以春分日为例,如果观测到的日出、日落的区时早于6时和18时,说明观测点在时区中央经线的东侧;反之,则在时区中央经线的西侧。
(2)反对称规律: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在同一天,北半球一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另一地的夜长。
例如,夏至日60°N纬线上各地昼长为18时29分,则当日60°S纬线上各地夜长为18小时29分。
如下图,在同一天中,θ°N的昼长等于θ°S的夜长;θ°N的夜长等于θ°S的昼长。
(3)等值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会出现两次等值。
①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夜分布是一样的。
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
如下图:(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②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A、B两天,其昼夜分布关于赤道对称,即A昼长等于B夜长,A夜长等于B 昼长。
2014-2015学年度一轮复习预习学案

题 目: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 地球、时区、日界线 课 时:3课时授课班级:高三文1 2 3 预习要求及任务:1.带着以下问题熟读必修一教材p16-p17页,教辅资料p2-p3页。
(1)什么是地方时?(2)什么是区时?区时和时区的区别? (3)日界线有几条?如何区分新旧日期的范围? (4)什么是经纬网?有何地理意义? 2.回顾旧知识,梳理新知识完成《东方骄子》p1页《双基自主复习》,梳理知识点。
3.识记、背诵①识记︒0经线、︒180经线、︒20W 和︒160E 的地理意义。
②识记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④识记确定距离的公式。
4.练习题①完成课本必修一p17读图思考(答案: 1. 2. 3. ) ②(试做资料p5页课内定时训练)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题目: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二节地图基础知识与判读课时:3课时授课班级:高三文1 2 3预习要求及任务:1.带着以下问题熟读教辅资料p7-p9页高频考点透析。
(1)如何判断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与坡度、风力的关系是什么?(2)地图上怎样判断方向?(3)归纳等高线的判断技巧。
(4)如何在等高线图上读出陡崖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2.回顾旧知识,梳理新知识①回顾上节所学经纬网的地理意义及判读。
②完成《东方骄子》p6 页《双基自主复习》,梳理知识点。
3.识记、背诵①识记比例尺的概念。
②识记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③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
④识记等值线的共性特征。
4.练习题(试做资料p11页课内定时训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题目: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及其圈层结构课时:3课时授课班级:高三文1 2 3预习要求及任务:1.带着以下问题熟读必修一教材p1-p7页(第一章第一节)和p21-p23页(第一章第四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曼哈顿悬日专题
“曼哈顿悬日”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40°N,70°W)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曼哈顿街道为严格的棋盘式布局,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8日前后,日出时阳光会洒满曼哈顿所有特定朝向的街道,呈现出壮观的景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现“曼哈顿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大致是 C
A. 正东—正西
B. 东北—西南
C. 西北—东南
D. 正南—正北
2、每年的某些日期,这些街道在日落时也会出现“悬日”景观。
当日落“悬日”景观出现时,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分析:
1、12月5日和1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日出在东南方,如日出时,阳光会洒满曼哈顿所有特定朝向的街道,那么该街道应是西北—东南走向。
故选C。
2、当日落“悬日”景观出现时,太阳的日落方位应是西北方,此时太阳应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其洋流为顺时针;北半球30°-40°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因昼长夜短,所以日出时间早于6时;因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盛行东南风。
故选A。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左图)。
右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5月31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全球6月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
C.在北京的人们可以欣赏日出D.圣地亚哥(西五区)夕阳西下
4、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东南—西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5、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可能是
A.7月12日前后B.9月10日前后
C.12月5日前后D.1月8日前后
试题分析:
3、5月3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曼哈顿(西五区)昼长夜短,日落在当地下午6点之前,伦敦为半夜1点以前,街头没有多少上班的人群,全球6月1日的范围自零时区往东到东十二区约占一半;5月31日若纽约位于昏线附近(日落),北京应位于晨线以东(已经日出过了),太阳早已升起,因为纽约和北京的纬度相当,该日其纬线上昼弧大于1800,而北京往东到纽约(此范围是昼半球)小于1800;该日圣地亚哥(西五区)昼短夜长,与曼哈顿(西五区)经度相当,日落要早,已是日落黄昏后。
故选A。
4、5月3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落方位应在西北方向,阳光与街道平行,所以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东南—西北走向。
故选C。
5、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应是一年中太阳直射同一条纬线的那一天。
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5.31-6.22-7.14,5月31日和7月14日太阳基本直射同一条经线,与之最接近的是7月12日前后。
故选A。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
下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
据此回答题。
6、5月30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全球5月3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
C.在北京的人们正在欣赏日出D.圣地亚哥(西五区)夕阳西下
7、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南—西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8、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可能是
A.7月12日前后B.9月10日前后C.12月5日前后D.1月8日前后
6、5月30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即日落时,当地时间略晚于18:00,则东十二区的区时约为11—12时,故全球处于5月31日的时间约占一半。
A正确;伦敦位于0时区,区时较西五区早5个小时,故当地时间约为23时,在半夜,B错误;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较西五区早13个小时,故当地时间为7:00,而5月30日,北半球出现昼长夜短,故北京日出时间应早于6:00,C错误;此时南半球昼短夜长,故日落时间应早于18:00,故D错误。
7、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是东北升西北落;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太阳是正东升正西落;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是东南升西南落。
2010年5月30日,图示街道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下——即太阳从西北落下,日影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日影朝东南),所以街道走向大致是西北-东南走向。
8、当昼长时间与5月30相似时,即日出、日落方向相似,故也会出现日落悬日景观,结合该地6月22日达到最长最长,故判断约7月12日前后的昼长与5月30日相似。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计算和太阳视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解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①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早晚;②掌握区时计算的一般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东加西减。
③结合图示判断北半球中纬度全年的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