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第十一章内分泌【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
【重点】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3.固醇类激素:包括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
运动生理学——第十一章 肌肉力量
(3)等长收缩力量指机体的肌肉在长度不发生变化时表 现出的力量;
(4)超等长收缩力量指机体的肌肉在拉长-缩短过程表 现出的力量。
第二节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1、运动中枢的机能改善(经长期的力量 训练……) ①运动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 ②神经细胞发放一致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兴奋 强度 ③参入同步作用加强
(二)骨骼肌的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 (1)传统认为: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细胞核增多, 肌肉增大完全是 由于原有的肌纤维直径的增粗,无新的肌纤维 产生。 (2)另一种说法:力量训练可使肌纤维数量增 多。
2、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它不仅是肌纤维收缩蛋白含量增加,而且还具 有三磷酸腺酶的作用,它能催化ATP分解为 ADP和放能,从而改善肌肉的能量供应。
(三) 力量训练应为全面身体训练服务,只 是到后期才宜进行专门性练习。
(四) 青春期发育后期,性别差异显著,女 性肌力较小,要发展肩带肌、背肌、腹肌和盆 肌的力量。
(1)一般力量指机体各部位肌肉力量的发展水 平,是各运动环节克服阻力的工作能力;
(2)专项力量指机体在时间、空间方面严格符 合 专项竞技动作要求的肌肉力量;
(3)辅助专项力量指机体在时间、空间方面辅 助专项竞技动作要求的肌肉力量。
(三)根据力量的性质可分为动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反应力量
(1)动力性力量指机体在动态时表现出的肌肉 力量;
2、植物性功能的改善也是力量素质提高 的重要因素
内脏功能——心脏、肺脏功能(物质基础,反 应人体机能状态),在力量练习中,特别是大 负荷情况下会出现“屏息”或憋气现象
身体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肌肉的收缩形式
静力性力量 • 动力性力量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三)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1 骨骼肌的横断面积
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 2肌纤维的类型
肌纤维的类型
(三)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 3 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的初长度即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三)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 4 肌肉生化成分的适应变化 主要是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纤维里的ATP、CP 等能源物质,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多能源物质, 从而增加肌肉力量。
• 力量素质是衡量军事 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
耐力 灵敏 速度
柔韧
平衡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 (二)力量素质的分类 力量与体重的关系
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
力量的表现形式
最大力量 速度力量 力量耐力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 (二)力量素质的分类
静力性力量 根据肌肉的收缩形式 动力性力量
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一、力量素质的生物学基础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1、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军人开展军事体育训 练的基本素质,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力量素质具 有核心的地位。
力量素质的作用
• 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 是力量素质 • 力量素质训练能够有 效促进其他身体要素 的发展
力量的表现形式
• 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时表 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卧推
负重 深蹲 引体 向上
握力
背肌力
速度力量
• 速度力量:也叫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 以最短时间发挥出尽可能高的肌肉力量的 能力。
快速力量 起动力量 爆发力量 制动力量 反应力量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 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 刺激程度,所以叫生理负荷强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 度。
.
最大重复次数(RM) :
(一)反应速度 ➢ 概念: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 生理基础:
1.反应时↓→反应速度↑ 概念: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 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
➢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②中枢延搁 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其中,中枢延搁又是最重要的,反射活动越复 杂,历经的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 会影响肌肉力量。
.
年龄与性别
➢ 肌肉力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
.
力量训练的练习方法
➢动力性练习(isotonic/dynamic exercise) ➢静力性练习(isometric/static exercise) ➢等动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超等长练习(hyperisometric exercise) ➢电刺激(electrostimulation)
.
(二)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
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如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时:72 学分:4开课学期:3、4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适用专业:休闲体育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从方法论和体育实践角度,运动生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必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将运动生理溶于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之中,强化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为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服务。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运动实际、指导和解决运动实践的具体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和评价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重点、难点(一)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难点是兴奋、反馈。
(二)肌肉的活动[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纤维类型。
难点是运动电位、局部兴奋。
(三)氧运输系统[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的呼吸过程、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血液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与Pl流等。
生理各章节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绪论一.必背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二.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热点即考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必背概念: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二.重点问题1.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2.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3.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节,必背)4.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第二章血液一.必背概念: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二.重点问题1.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2.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
A机能评定B运动选材C监控运动量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必背概念: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二.重点问题1.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3.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4.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5.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B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可出综合题)第四章呼吸机能一.必背概念: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二.重点问题1.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运动时合理呼吸和合理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必背概念: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二.重点问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2.三个能源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结合专项应用。
运动心理学第11章复习题、身体素质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名词解释1、身体素质: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影响因素: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神经调节能力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2、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3、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延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②中枢延搁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4、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生理基础:(1)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2)肌肉力量大→动作速度↑(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兴奋性高→动作速度↑(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高→动作速度↑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5、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6、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7、RM:即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常用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
RM越小,表示运动员对该负荷的重复次数越少,负荷强度越大。
二、思考题1、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①肌纤维的横断面积②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③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④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⑤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⑥年龄与性别⑦体重(2)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①肌纤维的收缩力②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③肌纤维类型2、试述影响速度素质的生理因素,并结合实际谈谈速度训练问题?生理因素:①反应时②皮层内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与交互抑制能力③肌纤维类型④能量供应⑤人体工作时释放出的功率提高速度素质的关键在于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与肌肉协调放松能力等。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
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爆发式或慢张力) 2.提高肌肉放松能力; 3.从小练起,持之以恒。
(四)柔韧素质的测试方法
1.起立体前屈;2.踝关节背屈;3.旋肩测验;4. 背伸测验;5.小腿内外旋测验。
三、平衡素质
(一)平衡素质的定义
• 静态平衡素质: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 ,保持姿势稳定的能力。
• 动态平衡素质: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维持 平衡的能力。
(二)平衡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取决于:1.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2.肌肉的 反馈能力;3.视觉的暗示作用。
(三)平衡素质的测试方法
1.睁眼动力平衡的测验; 2.睁眼静力平衡的测验; 3.闭眼静力平衡能力的测验。 4.金鸡独立的测验 5.头手倒立测验。
+35.4%
+47.2%
+27.5%
+28.7%
+9.2%
+13.1%
-9.4%
-6.0%
FOX指出:“负荷到8RM,训练到12RM” ,这是渐增 阻力原则应用的一个代表。
RM:(Repetition Maximum):最大重复次数。 1RM是指某一肌肉或肌群在疲劳前能举起一次的 最大负荷。
例如:某人100Kg的杠铃在一次连续练习中最多能举 起6次,则这一负荷称为6RM;另一个人最多能举起4 次,则这一负荷对他来说是4RM; 由此可见,用RM来表示的负荷不是绝对重量,而是 相对负荷的大小。同样是6RM的负荷,甲运动员可能 是100Kg,而乙运动员可能是120Kg,丙运动员可能 是80Kg。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1.超负荷原则 2.渐增阻力原则 3.专门性原则
5.合理顺序原则
《生理学》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下丘脑和垂体在结构 和功能上有着密切联系, 共同组成下丘脑-垂体功 能单位(hypothalamushypophysisunit)。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1.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下丘脑基底部存在一个“促垂体区”,这些核团的 肽能神经元,体积较小故又称小细胞神经元,分泌 下丘脑调节肽通过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 体的内分泌活动。
一 、激素的信息传递方式
远距分泌:激素经血液的运输到达远距离的靶细胞而 发挥作用。
旁分泌:激素通过细胞间液弥散到邻近的靶细胞发挥 作用。
自分泌:是指激素在局 部弥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 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 方式。
神经分泌:是指神经细 胞分泌的神经激素通过轴 浆运输至末梢释放、经血 液的运输再作用于靶细胞 的方式。
(一) 生长素
生物学作用 1.促进生长 通过生长介素促进生长发育
侏儒症 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2.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①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②对脂代谢的影响 ③对糖代谢的影响 ④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生长素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对生长素分 泌的调节
2.反馈调节 3.睡眠的影响 4.代谢因素的影响 5.激素的作用
(一)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主要由下丘脑的视上核主要产 生,沿下丘脑-垂体束通过轴浆运输到神经 垂体贮存,在刺激作用下再释放入血。
生理作用:
1 .生理情况下,抗利尿作用十分明显。 2.在大失血的情况下,血中抗利尿激素浓 度显著升高时,才表现出缩血管作用 。
(二) 催产素
由下丘脑室旁核分泌,在神经垂体储存 释放入血,主要生理作用:
(二) 催乳素
生理作用
1.对乳腺发育和乳汁生成 引起并维持泌乳 2.对性腺的作用 3.参与应激反应 4.具有生长素样作用 5.对免疫作用的调节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346体育综合适用专业: 045200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100分第二部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一)教练员(二)运动员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统原系磷性质代谢代谢无氧 速率g/s56kj 快代谢无氧 •(中中g/ 29.3代谢有氧g/s(15kj力爆发 小 大耐力 好 差代谢有氧 高 低代谢无氧 低 高度疲劳不易易度管密微血多少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度体密线粒 多 少性酶活ATP低 高蛋白肌红高低颜色红白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一、概念;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3、等张收缩4、等长收缩5、兴奋-收缩耦联6、运动单位7、神经肌肉接头8、阈刺激二、填空题:1、可兴奋组织是指----------、----------、-------------。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3、单收缩曲线包括----------、-----------、------------三个时期。
4、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5、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6、传导是指-----,传递是指-----。
三、判断题:1、组织能够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兴奋性。
()2、人体内的神经、肌肉和腺体受到刺激后,能较快地产生可传播的生物电反应,把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3、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4、在不负重的情况下,人体作动力性运动,四肢肌肉近于等长收缩。
()5、静息膜电位是钾离子(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钠离子(Na+)的平衡电位。
()四、思考题:1、肌肉有哪些生理特征?他们之间有何关系?2、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哪些?3、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4、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5、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6、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7、动作电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概念:1、内环境2、红细胞的比容3、碱储备4、运动性贫血二、填空题:1、血液有形成分包括----------、-------------、------------。
2、血浆的渗透压可分为-------------和------------。
3、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引言概述:身体素质是维持身体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是人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相互协调运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
心血管系统:1.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其收缩和舒张控制着血液在全身的循环。
2. 心肺耐力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指标,它取决于心脏供血和氧气输送的能力。
3. 心血管训练可以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4. 健康的心血管系统能保证血液畅通,降低心脏疾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
5. 适度的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如慢跑、游泳和跳绳等。
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2.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核心,通过呼吸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呼吸过程。
3. 有效的呼吸控制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肌肉运动。
4. 锻炼呼吸肌肉可以增加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耐力。
5. 良好的呼吸系统能增强人体的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骨骼肌肉系统:1. 骨骼肌肉是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2. 骨骼肌肉系统的功能包括支持身体、保持姿势和完成各种肌肉运动。
3. 锻炼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耐力和灵活性。
4. 健康的骨骼肌肉系统可以避免肌肉劳损和骨骼疾病的发生。
5. 骨骼肌肉系统对于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1. 神经系统是人体所有系统的控制中枢,负责调节和协调身体的各种功能和活动。
2. 运动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肌肉,触发肌肉收缩和运动。
3. 神经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神经适应性和协调性。
4. 健康的神经系统能够快速反应和适应各种运动需求。
5. 神经系统的良好功能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反应速度。
代谢系统:1. 代谢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负责物质的合成、转化和排泄。
2.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能量的产生与代谢系统密切相关。
3. 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身体素质的改善至关重要。
《生理学基础》教案
《生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生理学基本概念: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生理系统等。
2.细胞生理学: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与调控等。
3.神经生理学:神经元与神经组织、神经信号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控等。
4.感觉器官生理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5.心血管生理学: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系统、血液循环、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等。
6.呼吸生理学: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肺通气、气体交换、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7.消化生理学: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消化系统的调节等。
8.泌尿生理学: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水盐平衡与调节等。
9.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激素的作用与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等。
10.生殖生理学: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殖细胞的、受精与胚胎发育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生理学知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生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讨论法:针对生理学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病例,分析生理学知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结果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身体素质地生理学基础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人体的一切随意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所实现的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
这些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可表现为收缩力量的大小、收缩速度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的范围以及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的应变能力等等。
通常把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于骨骼肌本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与其能量供应、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内脏器官的机能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但是,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是可逆的。
停训后身体素质趋于下降,其下降速度和程度与训练水平及停训时间有关。
训练水平高、停训时间短者,身体素质下降速度缓慢且程度较小;反之,下降速度及程度较大。
所以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本章第一节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
人体的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所以良好的力量素质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
例如跑速、游速等需要强大的肌肉力量;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有赖于力量的大小;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机能能力也与力量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是素质的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力量素质的分类较为复杂。
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其特点是从事力量练习时肢体维持或固定于某一位置或姿势,但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例如体操运动中的十字支撑、倒立、悬垂、耗腿、平衡,武术运动中的马步桩等。
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其特点是进行力量练习时肢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不出现明显的停顿或固定姿势。
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游泳运动中的蝶、仰、蛙、爬以及推举杠铃、引体向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 项目相适应。 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之 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 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 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如卓越的 短跑运动员,往往不是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 在进行专门训练时,练习的动作节奏与速度也要 和正式的运动相一致。
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研究发现:经过100天的训练后,上肢屈肌的横
截面积增加23%时,肌力增长92%。据推算,每1
平方厘米肌肉横截面积可产生65公斤力。 运动训练→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显著↑,肌原 纤维增粗,肌细胞内的肌糖原等能量物质大量贮 备,有关代谢酶的活性增加等。→肌肉的收缩能 力↑。
力量训练的练习方法 动力性练习(isotonic/dynamic exercise) 静力性练习(isometric/static exercise) 等动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超等长练习(hyperisometric exercise) 电刺激(electrostimulation)
功能性肌肉肥大
概念: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 主要表现:肌纤维的增粗。 分类:肌浆型功能性肥大、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 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的非收缩蛋白成分含量如线粒体、 肌糖原、磷酸肌酸和肌红蛋白等数量增加。对 肌肉最大肌力作用不明显,但可有效地提高肌 肉的有氧工作能力和收缩耐力。 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 肌纤维。
最大重复次数(RM)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15RM→力量↑、速度↑、耐力↑ 16-30RM →力量↑、速度↑、耐力↑ 举重、投掷 6-10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0米跑、跳跃 400和800米 中跑
30RM→毛细血管↑、耐力↑Biblioteka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 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 维的体积明显增加。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 的显著提高。 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 运动形式与强度对肌肉功能性肥大的类型有极 为重要的影响。 力量性和速度性全力运动→快肌肌原纤维型功 能性肥大 耐力性运动→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三)肌纤维类型
训练是否改变肌纤维类型和数量目前还有争议。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不 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有 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耐力训练:肌纤维的琥珀酸脱氢酶等有氧代谢 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量和体积、肌红蛋白含 量及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速度和力量训练:有关无氧代谢酶活性及快肌 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肌凝蛋白含量(%)
4.70 6.00 6.88
b.运动训练→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 生、内含物(肌红蛋白、CP、肌糖原) ↑
c.肌纤维增殖:待研究因素
2.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 供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的机械功。
(三)有序性原则
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 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 机制:①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 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 奋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他肌肉也有良性 刺激作用。②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 习时间,而小肌肉练习容易疲劳,将影响大肌 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运动神经中枢通过改变其发放的神经冲 动频率影响肌肉收缩的力量。
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高,快肌运动 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低。 小阻力负荷运动时,主要由兴奋性较高的慢肌 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完成; 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 亦逐渐被动员,兴奋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随之 增多。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 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一)肌肉的形态和结 构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①肌力与肌肉横断面 积 成正比。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上臂 肌横面积↑23%,肌力 ↑92%。
屈肌力量与肌横断面积的关系 (依猪饲和福永,1968)
③运动训练引起肌肉横断面积增加的原因:
a.肌纤维增粗:主要因素 运动训练→激素和神经调节 →蛋白质的合成 ↑ (主要是肌凝蛋白↑) 实验条件 未经训练 “速度性”训练 “力量性”训练
三、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负重练习的重量(运动强度)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 多少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 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 刺激程度,所以叫生理负荷强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 度 。
长跑
(二)练习次数和组数
研究表明:初次参加运动训练者,隔天训练的效果 比每天训练效果好。 每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47% 隔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77.6% 举重等以发展肌肉最大肌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其 运动强度应足够大,一般接近或达到肌肉的最大负 荷能力,练习组数至少不低于3次,训练频度则可 适当减少,每周1-2次即可。 以发展肌肉体积线条和爆发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 健美,其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但练习组数和频度 则相应地增多; 以发展肌肉耐力和提高内脏机能水平为主要目的的 运动,其运动强度更低,练习次数相应较多,练习 频度亦可有所增加。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 平,从而提高肌肉力量。 研究表明: 一般人肌肉完成最大随意收缩时,最多有 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其主要原因 在于一般人的运动中枢兴奋性难以达到足够高 的水平,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使更多的运动 单位参与兴奋收缩过程。 经过系统的力量训练后,运动员运动中枢 同步放电的程度将大大提高,同时参与收缩的 肌纤维数量可达到80%-90%甚至更高,最大肌 力自然大大增加。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 速度素质
第三节 有氧耐力
第四节 无氧耐力 第五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身体素质: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 及平衡等机能能力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工作 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 经调节能力。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 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3. 肌肉的结缔组织 肌肉的结缔组织指肌肉的弹性成分,力 量训练可使这些结缔组织变得粗厚而坚 韧,弹性和抵抗力增强。
(二)神经调节机能 1.神经冲动的频率与运动单位的募集 运动单位:指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 配的骨骼肌纤维。快肌运动单位和慢肌 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
神经支配比: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 神经支配比大,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纤维数量多 不同的运动单位所产生的肌张力亦不同。 同样类型的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的运动单位的收 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
渐增负荷原则
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 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 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福克斯(Fox): “负荷到8,训练到12” 实践可:“负荷到10,训练到15” “负荷到15,训练20” “负荷到1,训练到5”
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 会影响肌肉力量。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绝对肌力:指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 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相对肌力(比肌力):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 (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 肌张力。 肌肉爆发力: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 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 肌肉耐力: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 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 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通常所说的肌肉力量主要是指绝对肌力,它是上述 各种肌力形式的基础。
2.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机能提高表现: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 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力量大小与单 个肌纤维收缩力大小有关,与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 量多少有关。发放高频冲动增加强直收缩程度 。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 动单位参与活动。>80%MVC靠中枢增加冲动频率。 ③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 肉最大肌力。 >80%MVC活动时,同步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