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少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 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 刺激程度,所以叫生理负荷强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 度。
.
最大重复次数(RM) :
(一)反应速度 ➢ 概念: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 生理基础:
1.反应时↓→反应速度↑ 概念: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 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
➢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②中枢延搁 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其中,中枢延搁又是最重要的,反射活动越复 杂,历经的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 会影响肌肉力量。
.
年龄与性别
➢ 肌肉力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
.
力量训练的练习方法
➢动力性练习(isotonic/dynamic exercise) ➢静力性练习(isometric/static exercise) ➢等动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超等长练习(hyperisometric exercise) ➢电刺激(electrostimulation)
.
(二)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
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如
卓越的短跑运动员,往往不是优秀的马拉 松运动员。
.
(三)有序性原则
➢ 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 ➢ 机制:①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
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 奋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他肌肉也有良性 刺激作用。②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 习时间,而小肌肉练习容易疲劳,将影响大肌 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
(四)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 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 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决定力量素质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参与的肌纤维的多少!
.
二、力量训练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 ➢ 要求:在练习时所采用
的符合要超过本人已经 适应的负荷。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机制:由于肌肉内各肌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当负荷较小
时,中枢只能调动兴奋性高的肌纤维参加收缩,随着负荷 的加大,参与收缩的肌纤维逐渐增多。肌肉表现出更大的 肌张力。 ➢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 用不明显。
➢ 实验研究结果:
.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腿部力量对增加步 长是十分重要的,除负重训练外,可进 行一些超等长练习(如连续单腿跳、蛙跳 等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
➢另外,改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也有利于 速度素质的提高。
.
第三节 有氧耐力 ➢概念: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
.
(四)动作的速度 ➢动作的速度影响力量练习的效果。
.
(五)肌肉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 ➢向心收缩 ➢离心收缩
.
第二节 速度素质
➢概念: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 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分类(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 (一)反应速度 (二)动作速度 (三)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 以发展肌肉体积线条和爆发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 健美,其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但练习组数和频度 则相应地增多;
➢ 以发展肌肉耐力和提高内脏机能水平为主要目的的 运动,其运动强度更低,练习次数相应较多,练习 频度亦可有所增加。 .
运动量
➢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 是二者的乘积。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运动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ADP
肌肉收缩 外功
CO2+H2O
.
生理学基础: ➢氧运输系统 ➢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耐高温能力
.
.
1. 氧运输系统 ➢呼吸系统:肺通气、肺换气 ➢血液系统:血量、血红蛋白含量 ➢循环系统:心输出量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 速度素质
第三节 耐力素质 第四节 灵敏素质 第五节 柔韧素质
.
身体素质: ➢概念: ➢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及平衡 等机能能力 。
.
力量素质
.
你能想出与力量无关的生理运动吗?
➢力量素质具有普遍性。 ➢力量素质具有交叉性、渗透性
.
(二)神经调节机能
➢ 训练水平低和训练水平高的肌肉极度用力时肌 纤维的参与度有何不同?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
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 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动员尽可能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
➢ 研究表明:初次参加运动训练者,隔天训练的效果 比每天训练效果好。
每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47%
隔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77.6%
➢ 举重等以发展肌肉最大肌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其 运动强度应足够大,一般接近或达到肌肉的最大负 荷能力,练习组数至少不低于3次,训练频度则可 适当减少,每周1-2次即可。
➢ 较小的力量训练在第二天就会出现超量恢复,中 等强度的力量训练应隔天进行,而大强度力竭训 练一周进行1-2次即可。
➢ 训练水平高者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较早,超量恢 复的幅度较小,其训练间隔应较短;
➢ 同样进行力竭训练后,高水平者因完成的绝对负 荷量大,故其超量恢复较晚出现,超量恢复的幅 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训练间隔时间也应稍长。
.
静力性练习
概念:提、拉、推、举力所不及的重物,虽然肌肉做强 烈收缩,但不能使负荷移动的练习都属于静力性练习。 作用:发展静力性力量,如十步支撑、马步等。
.
等动练习
等动练习器所产生的阻力总是和用力的大小相适应。用 力越大,产生的阻力越大。
.
超等长练习
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缩 短)紧跟在同一肌肉的离 心收缩(肌肉拉长) 有利于发展弹跳力量
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 快。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反应速度可以 缩短11%-25%。
.
(二)动作速度
➢ 概念: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 生理基础:
1.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
2.肌肉力量 大→动作速度↑ 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 兴奋性高→动作速度↑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高→动作速度↑ 此外,动作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 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 系。
.
(三)位移速度
➢ 概念: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 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 生理基础:以跑为例
.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பைடு நூலகம்改善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变换各种信号让练习者迅速作出反应的练习 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如牵引跑、在转动跑 台上跑和顺风跑等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举重、投掷
6-10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0米跑、跳跃
10-15RM→力量↑、速度↑、耐力↑ 400和800米
16-30RM →力量↑、速度↑、耐力↑ 中跑
30RM→毛细血管↑、耐力↑
长跑
.
(二)练习次数和组数
.
③运动训练引起肌肉横断面积增加的原因:
➢ a.肌纤维增粗:主要因素
运动训练→激素和神经调节 →蛋白质的合成 ↑ (主要是肌凝蛋白↑)
实验条件 未经训练 “速度性”训练 “力量性”训练
肌凝蛋白含量(%)
4.70 6.00 6.88
➢b.运动训练→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生、 内含物(肌红蛋白、ATP、CP、肌糖原) ↑
.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良好→反应速度↑
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 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使效应器由相对安静 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运动 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 反之,如果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 或灵活性低,反应时将明显延长。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速度↑
速度性练习是强度大、时间短的无氧训练, 主要依靠ATP-CP系统提供能量,因此,在发 展速度训练中,应着重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 能力。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如短跑 运动员常采用10秒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 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
(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 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快速收缩时 肌肉的阻力,而且有利于ATP的再合成,使肌 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增加。
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 力量素质与耐力素质 力量素质与灵敏素质 ……
因此,力量素质的训练是所有素质训练的重中之重。
.
你认为谁会更具有power?
.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一)肌肉的横断面积 (体积)
➢①力量与肌肉横断面积 成正比。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上臂肌 横面积↑23%,肌力 ↑92%。
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
➢分类: 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划分:有 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
.
➢有氧耐力: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 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 力。
➢关键因素:充分的氧供应及糖和脂肪 的有氧氧化能力。
.
能量的转移
热能
糖 脂肪 蛋白质
能量
O2
ATP
CP
能量
生物合成 分泌 神经传导
➢在一段时间如一周或一个月训练的运动总量 除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外,还要考虑这段 时间的训练频度,即: 运动总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训练频 度
.
(三)间隔时间 ➢组间休息时间一般3~6min ➢力量练习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力量训练的
目的、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和机体生理反 应、练习动作特点等因素。
.
电刺激法
➢具体做法:
将电极置于肌肉的起止端,电流量以人体不感痛苦为 宜,隔天一次,开始通电10秒,间隔50秒,做10分钟, 40天为一疗程。
➢效果:
14次后,男子增加肌力30%~35%,女子增加25%。
➢机制:
肌纤维增粗,肌纤维的收缩力增强。
.
.
体重
➢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
➢ 负荷大时肌肉调动的肌纤维数量较少( × ) ➢ 力量训练不分项目,无论什么项目全身肌肉都应
该得到充分锻炼( ×) ➢ 根据有序性原则,力量训练时应先锻炼大肌肉,
再锻炼小肌肉( √ ) ➢ 用电刺激法时,刺激强度越大,效果越佳( × )
.
三、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负重练习的重量(运动强度) ➢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
➢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
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1、在下列身体素质中,哪种素质对其他素质产生普遍性影 响?( A) A 力量素质 B 灵敏素质 C 速度素质 D 耐力素质
.
动力性练习
挺举
卧推
负重下蹲
除了以上,你还知道哪些是属于动力性练习的吗?
.
不同类型的动力性练习效果是否相同?
➢ 负荷大而重复次数少的练习(如挺举),可很 快提高力量,但肌肉增粗不明显
➢ 负荷中等、重复次数较多的练习,可提高力量 (但不如前者明显),肌肉显著增粗
➢ 负重极轻,重复次数极多的练习(如空中自行 车),对改进动作技能有好处,但对力量和肌 肉体积的增加无明显作用。
2、训练水平高的肌肉和训练水平低的肌肉在极度勇气时调 动的肌纤维比重分别是( 90%)和( 60%)
3、做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 收缩),肱三头肌( 舒张) 4、如果在短期内要参加比赛,此时较合适的动力性力量训
练类型是( A ) A 负荷大,重复次数少 B 负荷中等,重复次数较多 C 负荷极轻,重复次数很多 5、以下哪种属于静力性练习( C ) A 卧推 B 推举 C 推力所不及的重物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 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 刺激程度,所以叫生理负荷强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 度。
.
最大重复次数(RM) :
(一)反应速度 ➢ 概念: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 生理基础:
1.反应时↓→反应速度↑ 概念: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 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
➢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②中枢延搁 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其中,中枢延搁又是最重要的,反射活动越复 杂,历经的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 会影响肌肉力量。
.
年龄与性别
➢ 肌肉力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
.
力量训练的练习方法
➢动力性练习(isotonic/dynamic exercise) ➢静力性练习(isometric/static exercise) ➢等动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超等长练习(hyperisometric exercise) ➢电刺激(electrostimulation)
.
(二)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
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如
卓越的短跑运动员,往往不是优秀的马拉 松运动员。
.
(三)有序性原则
➢ 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 ➢ 机制:①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
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 奋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他肌肉也有良性 刺激作用。②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 习时间,而小肌肉练习容易疲劳,将影响大肌 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
(四)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 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 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决定力量素质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参与的肌纤维的多少!
.
二、力量训练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 ➢ 要求:在练习时所采用
的符合要超过本人已经 适应的负荷。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机制:由于肌肉内各肌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当负荷较小
时,中枢只能调动兴奋性高的肌纤维参加收缩,随着负荷 的加大,参与收缩的肌纤维逐渐增多。肌肉表现出更大的 肌张力。 ➢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 用不明显。
➢ 实验研究结果:
.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腿部力量对增加步 长是十分重要的,除负重训练外,可进 行一些超等长练习(如连续单腿跳、蛙跳 等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
➢另外,改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也有利于 速度素质的提高。
.
第三节 有氧耐力 ➢概念: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
.
(四)动作的速度 ➢动作的速度影响力量练习的效果。
.
(五)肌肉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 ➢向心收缩 ➢离心收缩
.
第二节 速度素质
➢概念: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 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分类(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 (一)反应速度 (二)动作速度 (三)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 以发展肌肉体积线条和爆发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 健美,其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但练习组数和频度 则相应地增多;
➢ 以发展肌肉耐力和提高内脏机能水平为主要目的的 运动,其运动强度更低,练习次数相应较多,练习 频度亦可有所增加。 .
运动量
➢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 是二者的乘积。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运动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ADP
肌肉收缩 外功
CO2+H2O
.
生理学基础: ➢氧运输系统 ➢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耐高温能力
.
.
1. 氧运输系统 ➢呼吸系统:肺通气、肺换气 ➢血液系统:血量、血红蛋白含量 ➢循环系统:心输出量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 速度素质
第三节 耐力素质 第四节 灵敏素质 第五节 柔韧素质
.
身体素质: ➢概念: ➢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及平衡 等机能能力 。
.
力量素质
.
你能想出与力量无关的生理运动吗?
➢力量素质具有普遍性。 ➢力量素质具有交叉性、渗透性
.
(二)神经调节机能
➢ 训练水平低和训练水平高的肌肉极度用力时肌 纤维的参与度有何不同?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
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 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动员尽可能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
➢ 研究表明:初次参加运动训练者,隔天训练的效果 比每天训练效果好。
每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47%
隔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77.6%
➢ 举重等以发展肌肉最大肌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其 运动强度应足够大,一般接近或达到肌肉的最大负 荷能力,练习组数至少不低于3次,训练频度则可 适当减少,每周1-2次即可。
➢ 较小的力量训练在第二天就会出现超量恢复,中 等强度的力量训练应隔天进行,而大强度力竭训 练一周进行1-2次即可。
➢ 训练水平高者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较早,超量恢 复的幅度较小,其训练间隔应较短;
➢ 同样进行力竭训练后,高水平者因完成的绝对负 荷量大,故其超量恢复较晚出现,超量恢复的幅 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训练间隔时间也应稍长。
.
静力性练习
概念:提、拉、推、举力所不及的重物,虽然肌肉做强 烈收缩,但不能使负荷移动的练习都属于静力性练习。 作用:发展静力性力量,如十步支撑、马步等。
.
等动练习
等动练习器所产生的阻力总是和用力的大小相适应。用 力越大,产生的阻力越大。
.
超等长练习
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缩 短)紧跟在同一肌肉的离 心收缩(肌肉拉长) 有利于发展弹跳力量
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 快。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反应速度可以 缩短11%-25%。
.
(二)动作速度
➢ 概念: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 生理基础:
1.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
2.肌肉力量 大→动作速度↑ 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 兴奋性高→动作速度↑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高→动作速度↑ 此外,动作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 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 系。
.
(三)位移速度
➢ 概念: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 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 生理基础:以跑为例
.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பைடு நூலகம்改善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变换各种信号让练习者迅速作出反应的练习 各种高频率动作的练习,如牵引跑、在转动跑 台上跑和顺风跑等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举重、投掷
6-10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0米跑、跳跃
10-15RM→力量↑、速度↑、耐力↑ 400和800米
16-30RM →力量↑、速度↑、耐力↑ 中跑
30RM→毛细血管↑、耐力↑
长跑
.
(二)练习次数和组数
.
③运动训练引起肌肉横断面积增加的原因:
➢ a.肌纤维增粗:主要因素
运动训练→激素和神经调节 →蛋白质的合成 ↑ (主要是肌凝蛋白↑)
实验条件 未经训练 “速度性”训练 “力量性”训练
肌凝蛋白含量(%)
4.70 6.00 6.88
➢b.运动训练→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生、 内含物(肌红蛋白、ATP、CP、肌糖原) ↑
.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良好→反应速度↑
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 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使效应器由相对安静 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运动 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 反之,如果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 或灵活性低,反应时将明显延长。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速度↑
速度性练习是强度大、时间短的无氧训练, 主要依靠ATP-CP系统提供能量,因此,在发 展速度训练中,应着重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 能力。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如短跑 运动员常采用10秒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 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
(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 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快速收缩时 肌肉的阻力,而且有利于ATP的再合成,使肌 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增加。
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 力量素质与耐力素质 力量素质与灵敏素质 ……
因此,力量素质的训练是所有素质训练的重中之重。
.
你认为谁会更具有power?
.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一)肌肉的横断面积 (体积)
➢①力量与肌肉横断面积 成正比。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上臂肌 横面积↑23%,肌力 ↑92%。
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
➢分类: 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划分:有 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
.
➢有氧耐力: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 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 力。
➢关键因素:充分的氧供应及糖和脂肪 的有氧氧化能力。
.
能量的转移
热能
糖 脂肪 蛋白质
能量
O2
ATP
CP
能量
生物合成 分泌 神经传导
➢在一段时间如一周或一个月训练的运动总量 除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外,还要考虑这段 时间的训练频度,即: 运动总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训练频 度
.
(三)间隔时间 ➢组间休息时间一般3~6min ➢力量练习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力量训练的
目的、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和机体生理反 应、练习动作特点等因素。
.
电刺激法
➢具体做法:
将电极置于肌肉的起止端,电流量以人体不感痛苦为 宜,隔天一次,开始通电10秒,间隔50秒,做10分钟, 40天为一疗程。
➢效果:
14次后,男子增加肌力30%~35%,女子增加25%。
➢机制:
肌纤维增粗,肌纤维的收缩力增强。
.
.
体重
➢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 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 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 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
➢ 负荷大时肌肉调动的肌纤维数量较少( × ) ➢ 力量训练不分项目,无论什么项目全身肌肉都应
该得到充分锻炼( ×) ➢ 根据有序性原则,力量训练时应先锻炼大肌肉,
再锻炼小肌肉( √ ) ➢ 用电刺激法时,刺激强度越大,效果越佳( × )
.
三、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负重练习的重量(运动强度) ➢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
➢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
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1、在下列身体素质中,哪种素质对其他素质产生普遍性影 响?( A) A 力量素质 B 灵敏素质 C 速度素质 D 耐力素质
.
动力性练习
挺举
卧推
负重下蹲
除了以上,你还知道哪些是属于动力性练习的吗?
.
不同类型的动力性练习效果是否相同?
➢ 负荷大而重复次数少的练习(如挺举),可很 快提高力量,但肌肉增粗不明显
➢ 负荷中等、重复次数较多的练习,可提高力量 (但不如前者明显),肌肉显著增粗
➢ 负重极轻,重复次数极多的练习(如空中自行 车),对改进动作技能有好处,但对力量和肌 肉体积的增加无明显作用。
2、训练水平高的肌肉和训练水平低的肌肉在极度勇气时调 动的肌纤维比重分别是( 90%)和( 60%)
3、做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 收缩),肱三头肌( 舒张) 4、如果在短期内要参加比赛,此时较合适的动力性力量训
练类型是( A ) A 负荷大,重复次数少 B 负荷中等,重复次数较多 C 负荷极轻,重复次数很多 5、以下哪种属于静力性练习( C ) A 卧推 B 推举 C 推力所不及的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