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降低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挫折
(如失败、射门受阻等)
唤醒水平提高
(痛苦或愤怒)
社会习得的线索显 示攻击的适当性
攻击
Berkowitz修正的挫折-攻击性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
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然后在个体出现类似 行为时受到强化而学习获得的。美国学者班图拉为此进 行了实验。
芝加哥 蒙特利尔 达拉斯 芝加哥 底特律 蒙特利尔 底特律 纽约 匹兹堡
公牛队第三次夺冠 加拿大人赢得Stanley杯 牛仔队赢得超级木球 公牛队第二次夺冠 活塞队第二次夺冠 加拿大人赢得stanley杯 老虎队赢得全球系列赛冠军 美国人赢得全球系列赛冠军 海盗队赢得全球系列赛冠军
3人死,数十人受伤 168人受伤 26人受伤 100人受伤 7人死,数百人受伤 数字不详 1人死,80人受伤 20人受伤 100人受伤
三、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的区别
果敢行为
1、无伤害意图 2、正当的力量 3、付出非同寻常
的努力和精力
敌意性攻击 1、有伤害意图 2、以伤害为目标 3、愤怒
工具性攻击 1、有伤害意图 2、以获胜为目标 3、无愤怒
三类与攻击有关的行为之间的交叉重叠
四、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1、本能论 本能论(instinct theory)是基于弗洛伊
竞技体育中其他的一些不道德的手段还包 括:篡改年龄、性别、职业,伪造国籍,冒名顶 替,滥用兴奋剂,赛场攻击性事件频发等。
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中的不道德现象,应 注重有关体育道德教育。在运动中,要树立 公平竞争意识。要让青少年懂得享受体育竞 赛过程所带来的愉悦体验。社会舆论不能有 过于功利的导向,要教育青少年胜不骄,败 不馁,文明训练和比赛,以科学的态度积极 进取、奋力拚搏,以文明诚实取胜为骄傲, 以弄虚作假获胜为耻辱。
球迷冲入场地, 引发骚乱。
当天比赛无效,择日重赛, 罚款1万, 取消2场主场比赛资格。
陕西—成都 (1:1)
对裁判判罚和比赛 结果不满, 万名球迷 与警察发生冲突。
警方首次用催泪弹和高压水枪平 息球迷骚乱,最后6场主场比赛资格被 取消,罚款10万。
陕西—青岛 (3:3)
不满裁判判罚, 球迷 在看台上放火,赛后 与警察冲突。
儿童目睹攻击行为后的行为表现
实验条件
攻击行为总量(得分)
有形的(打)
言语的(骂)
暴力模式(实验组)
12.73
8.18
平静模式(控制组)
1.05
0.5
Bandura在一个经典实验研究中,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 观看一个成年男子(榜样人物)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充气橡胶人模 型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然后,让一组儿童看 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果汁与糖果);让 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打一耳光) 和训斥(斥之为暴徒);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 性行为。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 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结果 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 童相比,在他们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反之,看到“榜样 人物”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 行为的现象相当严重。 Bandura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 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 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
挫折
攻击的动机
攻击行为
Dollard等人原始的挫折-攻击性理论
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Dollard(1939)。 Dollard 等人认为,攻击是由挫折激发的驱力,就像饥 饿是由缺乏食物所引发的驱力一样。当一个人不能达到 所期望的目标时,他就被驱使去伤害其他人。比如,假若 对手采取各种手段,使你获胜困难重重,那么你的攻击性 行为随之就会出现。
但是,假如你不能可靠地攻击他人,或者假如害怕惩 罚,你可能改变攻击的方向到一替代物上,这个过程叫 做置换。当你将所受到的挫折发泄出去了时,将体验到 一种被称作宣泄的宽慰感。
Lewin著名的玩具实验表明,挫折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如摔、 砸等破坏性损坏玩具的行为,即挫折引发了更多的破坏行为。Marik的搭 积木实验也发现,受挫折的实验组比控制组对他人实施电击次数更多, 电压也更高,即挫折增加了造成别人痛苦的攻击性。体育运动实践也证 明,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通常都是在受到各种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可 见,挫折是造成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部分座椅和一辆警车被烧毁, 6人被拘留,2人被送公读学校, 8场主场资格被取消,罚款10万。
北京—上海中远 (1:1)
不满平局结果, 球迷上街闹事。
部分公共设施被毁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往车辆被砸; 50人被抓, 其中18人被拘留,北京赛区 被警告。
一、运动中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运动中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 (二)在运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 (三)在运动中形成道德评价能力
Zillman解释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敌对与攻击三因素模式
与生俱来的 反应倾向
攻击人格 过去经验
兴奋因素
唤醒 水平
经验因素
对攻击报复可 能产生的不利 和益处的考虑
立即攻击 延迟报复 抑制攻击行为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与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员的攻击行为与其竞赛表现的关系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研究和常识均指出,并不是每一种攻击行为都源于挫折,如职业拳 击手使人伤残,可能是为了金钱、自我防卫、自尊或其它的动机,而不 是挫折。置换和宣泄的概念在真实体验中缺乏支持材料,这是因为置换 的目标难以辨别,并且,将攻击发泄出来常常不是宣泄(Geen&Quantry, 1977;Ryan,1971)。例如,看激烈运动比赛应该是一种宣泄体验,然而, 观众在观看了足球、摔跤、曲棍球比赛后,比他们在观看前,有更多的 攻击行为(唐征宇,1997)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运动中的攻击性行 为往往会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很 坏,危害极大。它有悖于体育道德规范与体育宗旨,对 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和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 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体育运动中经常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既可以出现在 运动员之间,也可以出现在运动员与教练、裁判之间, 或教练与教练、教练与裁判之间,还可以出现在观众与 观众、以及观众与运动员、观众与教练或观众与裁判之 间。
德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论,攻击与饥饿、口渴、性 欲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驱力,它虽然不可避 免,但通过合理释放或满足需求等途径能得到 控制,体育竞赛为攻击行为提供了一个可以被 社会接受的发泄能量的出路。
2、挫折-攻击理论
源自多拉德等学者早年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 认为,挫折可以激发起多种反应,其中之一就是攻击行为。
1994.7.10 上海
1995.10.14 长沙
2000.7.15 西安
2002.3.24 西安
2002.9.8 北京
我国足球场观众暴力的10个典型事件
比赛双方与比分
云南—匈牙利维多顿 (2:2)
事件
下雨与管理不善, 退场拥挤踩踏。
后果与处罚
踩死8人,伤100余人。这是我国最严重的 一起球场惨案。
最常见的现象是,一旦少年儿童被选拔成为运动员后, 他就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权。他的一切,包括日常生活与运 动训练,完全受制于有关部门与教练。他也被培养成为制 造金牌的机器人。
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可能要对这个“机器 人”进行一些非人道的改造。如,为了减少水的 阻力,让女游泳运动员服用缩小乳房的药物;利 用手术割除运动员身上所谓多余的肌肉等。
降低运动员攻击性行为 的方法
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攻击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运动中的道德形成与发展
近年来竞技体育中的道德的研究,已经日趋引起了人 们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竞技体育中采取的一些不道德的 手段,已经与体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在竞技体育中,从运 动员的选材开始,包括对运动员的训练,有的虽然打着科 学的旗号,但对运动员行得却是非人道的摧残。
有些运动心理学家同意攻击促进运动表现的观点,其理由是敌意性 攻击常常与愤怒的情绪相联系,愤怒的情绪可能增强比赛动机,提高生 理唤醒水平,因而促进竞赛表现。
然而,另一些学者不同意攻击促进运动表现的观点,其理由是:攻 击行为所升高的唤醒水平可能超过运动员的最佳功能区,或使运动员分 散注意力,从而影响其场上表现。从观察得到的现象上来看,敌意性攻 击更容易导致唤醒水平的过度提高,而敌意性攻击更容易在直接对抗性 的球类项目中出现,对于精确的操作技能来说危害更大。
(三)攻击性以外显行为为标志;
(四)攻击总是指向有生命的对象;
(五)攻击性行为既可以指向他 人,也可以指向自己。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可以从两个维度分为两类: (一)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运动员的 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二)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
中国—香港 (1:2)
球迷不接受比赛结果, 赛后球迷骚乱。
40余名警察受伤,28辆汽车被砸;127人 被抓,其中38人被拘留,5人被判刑。
辽宁—香港精工 陕西—国家
下午比赛主队输球, 晚上球迷闹事。
赛中球迷行为过激, 赛后闹事。
一些商店和19辆汽车被砸;101人被抓, 其中,拘留21人,劳教6人,收容2人。
例如,在运动场上,时常会发生一些重大的运动迷 骚乱事件。有人将此归因于发泄生活中的挫折感。1993 年6月,美联社就此曾作过一个“运动迷卷入发泄生活 中的挫折的骚乱”的报道。
运动迷骚乱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
日期
(年/月/日)
地点
事件
遭难
损失
(美元)
93/6/20 93/6/9 93/2/9 92/6/14 90/6/14 86/5/24 84/10/14 77/10/18 71/10/17
4. 攻击是一种故意的行为。其含有明显的伤害意图。如,某球迷企图冲 上去袭击对方球迷,但因人群间有栏杆隔断,虽未造成对方受伤,但仍属 于攻击行为;又如,某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空翻时,恰有一名教练从身 边快速闪过,运动员因受到干扰而摔下平衡木并严重受伤,只要教练员不 是出于故意,他的行为就不算攻击。极端的、严重的攻击行为就是暴力。
二、运动中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三、运动中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一)树立先进榜样 (二)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道德意志的培养要根据运动项目的需要而进行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 (五)教会青少年自我强化的方法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一)它是有目的的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活动和 身体行动两种;
车辆和警察遭袭;73人被抓,其中拘留2人 逮捕2人。
四川—天津青年 (1:1)
客队获出线权, 赛后球迷骚乱。
警车被砸,当地公安机关被冲击;逮捕、 拘留和劳动教养15人。
上海—四川 (2:1)
主客队球迷混坐一起, 赛前双方球迷殴斗。
球场部分座椅被毁,多人受伤, 赛区被罚款5000元。
湖南—火车头 (1:1)
为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
1. 攻击是一种外显行为。包括语言的(如,出言不逊、威胁恐吓、侮辱 谩骂等),也包括身体的(如,殴打、袭击、踩踏等)
2. 攻击是一种伤害性的行为。对攻击对象的身体或心理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伤害。
3. 攻击行为必须指向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如,某足球守门员指尖虽碰到 了皮球,但还是未能阻挡破门,懊恼之中将足球狠狠地踢向球网,这种行 为虽没有风度,但不能视为攻击行为。
(早期估计)l5O.000 10,000.000 150,000.000
10,000,000.000 数字不详
2,000,000.000 100,000.000 数字不详 数字不详
时间与地点
1985.2.7 昆明
1985.5.19 北京
1985.5.24 沈阳
1986.7.19 西安
1988.5.23 南充
4、道德分析理论
道德分析理论(theory of moral reasoning)由布 瑞德麦(Bredemeier, 1994)提出。该理论以皮亚杰 (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体愿意 参与攻击的程度与其自身所处的道德分析的阶段有关。 由于人类的攻击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布瑞德麦尔认 为在道德分析的水平与体育运动中明显的攻击行为之间 应该存在某种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