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结论: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近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二)现代:现代性。
时间上的概念,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如对人的本质,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关系等的探寻);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
(文学的艺术性质)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
(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历史分期及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作家作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五、主要参考教材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原因)1、“人”的发现2、西方观念的影响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卢梭的忏悔思想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尼采对传统思想的反叛3、社会变革的促进1)文学活动和报刊创办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_佀同壮

七言之间未较长短,但可想而知,包含大量周代民 歌的 《 诗三百》的地位因其情性之用必高于后代诗 歌。他后来讲演国学的时候也说: “ 三国以前的 诗,都从真性情流出,我们不能指出某句某字是
* ’ 佳,他们的好处,是无句不佳无字不佳的。”&
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爱国保种的力 量,不由你不伟大的” # , “ 彼意大利之中兴,且 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 益无损已” $ 。章氏所说的 “ 文学复古”是袭用意 大利 “ 文艺复兴”的说法,显然与传统的古今对照
“ 复古”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常演不衰的剧 目,这种 “ 复古”虽可理解为对政治上恢复古制的 回应,但更应当视为文学的一种自律行为。刘绍瑾 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 “ 复古”意 识,他说: “ 复古主义者在批判 ‘ 近今’、 ‘ 近 代’奇技百出、竞新弄巧的文化风习和刻意为文、 饣 豆饣 丁破碎的创作机制背后,体现出一定深度的终 极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 ! , “ 复古”已成为国人 的一种审美情结。即使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文 学观念变革期,进化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文学研究 的先锋人物对往古的审美风习仍隐隐含有一种眷 恋。本文即以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为 代表,透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 " !
所论,确有雄辩之处,不过笔者以为尚有两点值得 商榷:+2 《 人间词话》的创作的确与叔氏理论有密 切关系,但此时已与王国维崇信叔氏理论时不同, 彼时多以中国文化、美学、文学现象证叔氏学说, 而此时已回至中国文化本位,乃以叔氏理论证中国 文学、美学现象,故中国文学、美学的传统是基 础。’2 “ 以物观物”、 “ 赤子之心”等关键词,王 攸欣均能于王国维旧说中找到实例证明与叔氏的关 系,独 “ 境界”主 “ 情”的一面,多系王攸欣自我 发挥,不能以事实服人。基于此两点,笔者以为绝 不能轻视 “ 境界”说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这不仅在 于 “ 境界”的语源在中国,更为重要的是 “ 境界” 一词体现的美学精神,其渊源亦在中国。 “ 境界”说所涉真景物、真感情,可与自然相 阐发, 《 人间词话》五十二则有云 “ 纳兰容若以自
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

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近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揭示出了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以及新的文学手法。
在这个过程中,近代中国文学实现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这种结合形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冲突与矛盾。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文学主题和文学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
一、文化背景近代中国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民族危机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困境,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且面临了极大的文化危机。
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立足之地,但是他们意识到了文化的力量,并开始在文学上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诠释和再现。
二、文学主题近代中国文学的主题主要涉及到了社会变革、人性的压抑和解放、个体与群体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变革的关注,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体现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中对个体和群体的反思也非常深刻,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如何在个人自由和国家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三、文学手法在文学手法上,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也表现得非常充分。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批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手法。
例如,鲁迅在文学的创作中,将俄国现代主义和中国文学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此外,现代诗歌和白话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创造性地推动传统文学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新的变革和挑战。
总之,近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形态,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与矛盾。
无论是文化背景、文学主题还是文学手法,都表现出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纵览中国文学史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

2
《楚辞》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 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奠定了中国古代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3
屈原的作品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和崇高 理想,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诸子百家与理性主义思潮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诸子百家的学说各成一家之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理性主义思潮是重要的一方面。
进一步推动了汉赋的发展,以宫殿、园囿、田猎为内容题材,以维护国 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 又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谏。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模拟司马相如,但更注重讽谏,对帝王奢侈行为进行了更直接的批评。
史记与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史记》
创立了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 心,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展现历史进程,具有极高的文学
02
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有《敕 勒歌》、《木兰诗》等,这些 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质朴的语 言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03
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包括:情感 真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对后世 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05
CATALOGUE
唐宋时期文学思潮
唐诗宋词与抒情言志之风
对景描写与借景抒情
唐诗宋词中大量运用对景描写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自然景 物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
象征手法与意象表达
诗人词家还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特定意象的描绘来表达内心情 感,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即表达了离愁别绪 。
情感真挚与语言优美
唐诗宋词注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既能够生动传达作者的内心 世界,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近代文学史填充+赏析

中国近代文学史要点(问答填充+鉴赏题参考)1、中国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有哪些?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2、中国近代文学史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期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分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原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的文学史,我们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
在考察文学本身的发展时,也全面考察各种文学不同的发展情况,从文学思潮的嬗变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不平衡的状态中,找出某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所代表的整个文学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文学史的分期。
3、中国近代文学过渡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
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例如诗歌的变革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崇尚个性、注重抒发的艺术主张。
在感情表达上,更接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了刷新。
诗歌形体上也发生了变革。
再如小说,由于翻译小说的熏陶,已触及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开始接受世界物质文明的成果,并开始学习西洋小说的作法。
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
(2)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与代表进步文化潮流,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他们之间表现出激烈的抗争。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中国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1. 文学自由的回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文学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文学创作缺乏自由度。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环境逐渐自由开放,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索和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自由的回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实主义的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成为了作家们关注和揭示的重要题材。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复兴,作家们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创作描绘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3. 个体意识的觉醒改革开放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存在和价值。
4. 文化多元的呈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面貌。
作家们注重挖掘和展示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回顾历史,探索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
作家们开始融入国际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文学自由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复兴,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到文化多元的呈现,再到全球化的趋势,每一步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也展示了作家们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创作努力和追求。
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

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近代文学和国学两部分的知识点。
近代文学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文学创作,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这些知识点包括思想、艺术、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近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近代文学的重要事件,这是一场以反对旧有文学体制和探索新的文学形式为特征的文学变革运动。
在新文学运动中,作家们提出了“文学革命”,旨在改变旧有的文学写作形式和文学思想观念。
新文学运动是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是新文学运动的成果之一,它主张诗歌应具有现代性和前卫性,不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限制,提倡对诗歌形式、语言和内容的全新创作。
现代派诗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背景。
五四运动的爆发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激发了作家们的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和创作热情,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鲁迅文学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5. 新文学作家新文学运动催生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家,这些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积极探索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对近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6. 文学思潮近代文学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例如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
这些文学思潮各具特色,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7.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总结。
二、国学知识点总结1. 国学的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它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20世纪初,随着文学观念的变迁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文学观念逐渐被挑战和颠覆,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也在这一时期初创并得以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旧有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新的思潮和观念开始涌现。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锋文人开始质疑传统文学观念的局限性和陈旧性,他们试图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人们对文学的新需求。
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开始进入中国,一些文学大师追求西方文学的创新思想,将其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这些变革和冲击,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学科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和颠覆,20世纪初文学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一些文学理论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学观念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胡适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白话文学”的概念,主张用白话文来写作,突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生活。
一些文学家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词、赋、曲等形式,而是开拓出长篇小说、散文随笔等新的文学类型,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些变革和创新,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也使得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传统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规定和标准,使得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鲜为人知,而一些不合规范的作品却备受推崇。
随着文学观念的变革,一些长期被忽视的作品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他们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的价值和地位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无意于文学本身,而是着意于文化、文明层面, 以求中国的复兴。后来的文学史家定义文学时,常 拿章太炎作靶子加以批驳,的确有无的放矢之嫌。 章太炎的这种以复兴中国文化为鹄的的 “ 文学 复古”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复古传统的中断,他提倡 的 “ 复古”是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被动地扯起的一 面旗帜,与文学复古传统的自觉回复往古迥然不 同。但是,既然章氏的文学定义如此宽泛,就必然 也包含通常所谓的文学,而一旦落实于后者,审美 的复古便又复活了。 《 国故论衡》中有 《 辨诗》一 篇,其中有云: “ 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 憙 杂书,则诗衰。”四言、五言、七言诗体不断下 衰皆由乖离情性所致。其间他以高祖、项王为例, 说他们 “ 未尝习艺文”,然 《 大风》歌、 《 拔山》 曲却 “ 为文儒所不能举”。正因为 “ 未尝习艺 文”,未被智识所染,发情才真。所以,作诗 “ 情
( 王国维所说的 “ " 应,贯彻万象。”! 以物观物”原 * ,但 他 在 《 ) 人间 词 是 要 证明 叔 本 华 的 “ 直观”!
能摆脱的人生问题,王国维也就不能不苦闷了。所 以,王之治学,由哲学、美学而文学、史学,并无 外在的政治取向,而是秉执 “ 无用之用”,求人生 的慰藉。王氏这种无与世用的治学态度却成就了他 学术上的深刻。王国维在现代美学及现代文学批评 方面的开创之功已为学界公认,其所以有如此功 绩,一方面得自西学视野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来自 中国古学的功底。因他游离于政治之外,故对于 “ 古”能给以更为学理化的观照,这又必得涉及 《 人间词话》的 “ 境界”说了。 关于 “ 境界”,历来众说纷纭,多数学者在中 国文学传统里找根据,近来王攸欣却独辟他说,认 为 “ 境界”一本叔本华的 “ 理念” 。细检王攸欣
志的主体,亦即他本人的欲求,并且每每是作为解 放了的,满足了的欲求 ( 快乐),更常是受阻抑的 欲求 ( 悲伤),不过总是作为感动,作为激情,作
’ 这种对于感情的认识与中国抒 " 为波动的心境。”!
情诗贵 “ 真”的传统绝不可同日而语, “ 真”并不 落实到自我,具有泛 “ 真”的色彩; “ 欲求”,无 论是 “ 满足”还是 “ 阻抑”,则明显地具有张扬自 我的倾向。对于 “ 真景物”,也不能全从 “ 纯粹直 观”中找根据。所谓 “ 真景物”,并非现实中的景 物,而是词语逗兴出的景物,即 “ 语语都在目 前”,这与钟嵘的 “ 直寻”、王夫之的 “ 现量”可 谓一脉相承,这也可以从庄子的 “ 目击而道存” (《 庄子・田子方》)那里找到渊源。庄子开启的 这种要求直现现象真实的审美感知方式,叶维廉亦 用 “ 以物观物”加以阐发: “ 物既客亦主,我既主 亦客。彼此能自由换位,主客 ( 意识与世界)互相 交参、补衬、映照,同时出现,物我相应,物物相
) 。章氏于四、五、 ’ 性之用长,而问学之助薄也” &
处 “ 文学”即等于 “ 文章”,先秦文学以 “ 文词之 美”得以保存,显然是偏重修辞的,这种看法,揆 之刘师培的文选派大家身份自属当然,而与梁启超 的 “ 风格”说恰可颉颃并进。无论偏重于哪一方 面,其对 “ 古”的推崇却是一致的。
二
与梁、刘二位的犹豫不同,章太炎是反对进化 论的,所以他对 “ 文学复古”的态度较为明确: “ 可惜小学日衰,文之间未较长短,但可想而知,包含大量周代民 歌的 《 诗三百》的地位因其情性之用必高于后代诗 歌。他后来讲演国学的时候也说: “ 三国以前的 诗,都从真性情流出,我们不能指出某句某字是
* ’ 佳,他们的好处,是无句不佳无字不佳的。”&
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爱国保种的力 量,不由你不伟大的” # , “ 彼意大利之中兴,且 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 益无损已” $ 。章氏所说的 “ 文学复古”是袭用意 大利 “ 文艺复兴”的说法,显然与传统的古今对照
“ 复古”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常演不衰的剧 目,这种 “ 复古”虽可理解为对政治上恢复古制的 回应,但更应当视为文学的一种自律行为。刘绍瑾 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 “ 复古”意 识,他说: “ 复古主义者在批判 ‘ 近今’、 ‘ 近 代’奇技百出、竞新弄巧的文化风习和刻意为文、 饣 豆饣 丁破碎的创作机制背后,体现出一定深度的终 极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 ! , “ 复古”已成为国人 的一种审美情结。即使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文 学观念变革期,进化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文学研究 的先锋人物对往古的审美风习仍隐隐含有一种眷 恋。本文即以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为 代表,透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 所以,章太炎虽对 “ ’ 分。” & 文学”作了界划,但
刘师培对进化论也是大加欢迎的,在谈到斯宾 塞的 “ 文学退化”观时,他同样不能接受。 “ 英儒 斯宾塞耳有言: ‘ 世界愈进化,则文字愈退化。’ 夫所谓退化者,乃由文趋质,由深趋浅耳。” “ 由文趋质,由深趋浅”的 “ 退化”,视诸中国 文学,确乎如此。但他不能将这种事实理解为 “ 退 化”,在回应了梁启超关于小说与俗语文学的关系 之后,他说 “ 陋儒不察,以此为文字之日下也。然 天演之例,莫不由简趋繁,何独于文学而不然?故 世之讨论古今文字者,以为有浅深文质之殊,岂知 此正进化之公理哉?”然而,他的进化论使用得并 不彻底,说完上面一句话不久,即笔锋一转: “ 然 古代文词,岂宜骤废?”原来, “ 古文”是用以保 存国粹的。作为国粹派的中坚人物,这种说法自然 在情理之中。由上观之,刘氏此时的 “ 文学”理解 远没达到现代的水平, “ 文学”与 “ 文字”尚且不 分,混沌一片。而一接触到先秦,他的 “ 文学”理 解却忽然清晰了: “ 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 庄、列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 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而屈、宋楚辞,忧 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 章之祖也。惟文学臻于极盛,故周末诸子,卒以文 词之美,得后世文士之保持,而流传勿失。” 此
三
章、梁、刘三位治学都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相
!%*+,
!"#
!"#$
% & ’(()
名作 欣赏
文艺杂论
比而言,王国维倒是特立独行的。生逢乱世,没有 激发他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却让他堕入了苦闷的 渊薮。当然,王的苦闷与其体质、性格皆有关系, “ 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
# ,羸弱的体质、忧郁的性格,再加上时时不 " 前”!
’’ * +,) -.+/ * +(0/ & 1
!"#$
% & ’(()
!"#
名作 欣赏
文艺杂论
艺林散步
唐的 “ 淳而质”到宋初的 “ 讹而新”,显示的是一 种审美意态的变化。梁氏的 “ 风格”虽不可简单地 等同于刘勰所论,但也应该从审美文化心理层面去 理解。后来 《 情圣杜甫》中说 “ 艺术是情感的表 现,情感是不受进化法则支配的,不能说现代人的 情感一定比古人优美,所以不能说现代人的艺术一 定比古人进步” ,可以印证这一点。
$ " !
所论,确有雄辩之处,不过笔者以为尚有两点值得 商榷:+2 《 人间词话》的创作的确与叔氏理论有密 切关系,但此时已与王国维崇信叔氏理论时不同, 彼时多以中国文化、美学、文学现象证叔氏学说, 而此时已回至中国文化本位,乃以叔氏理论证中国 文学、美学现象,故中国文学、美学的传统是基 础。’2 “ 以物观物”、 “ 赤子之心”等关键词,王 攸欣均能于王国维旧说中找到实例证明与叔氏的关 系,独 “ 境界”主 “ 情”的一面,多系王攸欣自我 发挥,不能以事实服人。基于此两点,笔者以为绝 不能轻视 “ 境界”说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这不仅在 于 “ 境界”的语源在中国,更为重要的是 “ 境界” 一词体现的美学精神,其渊源亦在中国。 “ 境界”说所涉真景物、真感情,可与自然相 阐发, 《 人间词话》五十二则有云 “ 纳兰容若以自
所说的体裁是指三百篇的四言进为五言,又进为七 言,继而长短句、曲,愈来愈复杂。就形式而言, 此亦可为 “ 铁案”。然 “ 风格”系何指?他没有 说。没说并不等于不重要,只不过是由于论述的重 点而有意漠视了 “ 风格”。 “ 风格”与 “ 体裁”相 对举,可见应偏于内容方面。 “ 风格”由三代向近 世的退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刘勰的 “ 从质及讹, 弥近弥澹” (《 文心雕龙・通变》)的说法,由汉
% ” 格论,诚当尔尔;以体裁论, 则固有未尽然者。 他
一
梁启超对文学观念的改造可以说是最力的,但 他早年对文学一类并不怎么看重,认为诗文是小 (《 道, 不能令其 “ 溺志 ” 万木草堂小学学记》) " 。 及至东渡日本,对政治小说发生了兴趣,引起了他 文学观念的突转。他所创办的 《 清议报》即连载政 治小说, 《 译印政治小说序》亦大谈政治小说之功 用: “ 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 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议论, 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 之一变。”# 《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更力推 “ 小 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谓 “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 配人道”, “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 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 。显而易见,梁启超对小 说的推崇全在于小说的政治功用。虽然他不否认小 说 “ 感人至深”等文学本身的特点,但小说文学上 的特点最后要归结到 “ 改良群治”的政治事功上, 舍此则不可与言小说。就彼时的社会形势而言,无
!
的历史循环论观点不同,而是在古今、中外的多元 交织中寻求中华文明的立足点。他所说的 “ 文学” 跟现今的文学理解也有很大不同,而与 “ 小学”有 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从他对文学的定义中能明显地 看出来: “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 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 文”和 “ 学”可以 分开来理解, “ 学”有 “ 论”的意思,解释为 “ 研 究”恐怕也说得过去,这种文字考证式的定义与 4567896:87 就全然异趣了。基于此,他当然不能同意 昭明太子与阮元关于 “ 文”的看法,谓 “ 前之昭 明,后之阮氏,持论偏颇,诚不足辨”;也不能同 意当时 “ 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区分, 认为 “ 亦一往之见也” % 。章太炎身处日本,不可 能不对欧西的 “ 文学”定义有所了解,而他偏要做 出这种复古的泛文化式的文学理解,是有其深刻的 目的的,诚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所说: “ 章炳麟的 ‘ 反古复史’之 ‘ 文学复古’论,凝聚了他全部心 血,成为直面本世纪初世界史现实,致力于将中国 文明从其自律性基础开始重建的不懈努力的重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