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线段的综合计算(教师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计算

七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计算

七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计算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通常会学习关于线段的计算。

线段的计算涉及到长度、比例、相似性等概念。

首先,学生会学习
如何计算线段的长度。

他们会学习使用坐标轴上两点的坐标来计算
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涉及到使用勾股定理或距离公式来计算线段的
长度。

此外,学生也会学习如何在平面几何图形中计算线段的长度,比如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中计算边长。

另外,学生还会学习如何进行线段的比较和运算。

他们会学习
如何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以及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比如,
当给出两个线段的长度,学生需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且能够进行
简单的加减运算。

此外,学生还会学习关于相似形的概念,这也涉及到线段的计算。

他们会学习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以及如何利用相似图
形的特性来计算线段的长度比例。

总的来说,在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线段的计算涉及到长度
计算、比较运算以及相似图形的计算。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
且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各种几何问题中。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数学课程有用,也对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分层、分类,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这种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线段和差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作业中的反思环节,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
本教学案例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是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设计校园寻宝游戏等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线段的和与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计算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会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并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单位的统一、精确度的保持等。
(五)作业小结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学生对线段和差的理解。作业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三个层次,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校园内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这些距离的和与差。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设计解决方案,进行实际测量,然后计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4.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找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提升。

2023-2023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巧数线段

2023-2023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巧数线段
五、提出问题,思维拓展
:好同学们下去思考一下,图中有几个角,能不能用刚才的办法来算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学生不但需要学会解决数线段问题,还需要掌握有序图形分布问题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图例演示数线段的过程
2.通过观察过程查找规律
3.通过规律总结方法
4.通过观察到的计算方法,拓展到有序图形问题的解决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导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数一数图中有几条线段,一条条数的话要浪费好多时间,端点足够多的话还容易数错,那有没有简单点的办法呢?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小朋友们,咱们看下规律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呀?
当有两个线段的时候是2加1三个线段当有3个线段的时候是3加2加1一共6个线段
咱们把规律总结下,先数一下有几个小段,有几个小段就从几加到1
四、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那我们回过来做下刚才那道题,先数下几个小段,12345,然后从5+到1=15是不是很简单呀!
教学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探究线段的条数
难点名称
巧数线段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巧数线段是一个将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转化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养成善于和同学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的习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师生互动,引导发现: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间的有限部分,

4.1线段射线直线(学历案)-七年级上学期北师大版

4.1线段射线直线(学历案)-七年级上学期北师大版

4.1 线段、射线、直线【课题与课时】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41线段、射线、直线设计教师:张友锋【课标要求】了解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直线,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能说出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会表示线段、直线、射线,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亲手作图,能说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并会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评价任务】1.独立完成任务一:3、4(检测目标1)2.独立完成任务二:3、4(检测目标2)【资源与建议】1.本主题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观察生活实例→总结概念并表示线段,直线,射线→过两点画图→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解决实际问题2.本主题的重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及他们的区别与联系;难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

你可以通过任务一总结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并借助小组讨论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课堂预学学前准备:构成的。

课堂互学组内研学、学生展学、自我归纳任务一:探究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指向目标1)1.阅读课本106 页,自主总结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

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直线,射线?3.请用两种方式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l1OA B l24.过点O,P,Q画线段PQ,射线OP 和直线OQ。

QO••P【评价标准】答案正确每题+6,最高12 分。

任务二:直线公理的探究。

(指向目标2)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动手画一画。

画图:总结:过一点A可以画条直线。

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2.将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___个钉子,这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

课堂固学巩固训练二(检测目标2)3.植树节,同学要栽成整齐一排,结合我们的学习想一想怎么办?4.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每行砖在同一水平线上,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的同一高度处拉一根绳.你想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评价标准】正确每题+4,最高8分。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学段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线段的和与差,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线段的和与差,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学会计算线段的和与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演示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

3.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线段的和与差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详细的PPT,展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实例:准备一些线段的长度,用于讲解和演示线段的和与差。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假设有一块土地,需要用一条线段来测量,但是这条线段被折成了两段,如何计算这两段线段的和与差,以测量出土地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演示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优质课件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优质课件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与数轴》,具体内容为2.3节“线段长短的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理解并运用实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比较线段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实数的大小比较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如绳子、铅笔等,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长短。

2. 基本概念:介绍线段的定义,回顾实数的大小比较。

3. 实践操作:分发直尺,让学生分组测量并比较线段的长度。

4. 理论讲解:讲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实数的大小比较。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线段长短的比较2. 内容:(1)线段的定义(2)实数的大小比较(3)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AB = 5cm,CD = 8cmB. EF = 10cm,GH = 12cmC. IJ = 4cm,KL = 6cm(2)已知线段MN = 15cm,求线段OP的长度,使得OP是MN的2倍。

2. 答案:(1)A. CD > ABB. GH > EFC. KL > IJ(2)OP = 30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运用实数大小比较时还存在困难。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线段射线直线》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但对于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

3.互助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生动例子和实际操作的PPT,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线段、射线、直线》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区分它们。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线段、射线、直线的性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线段、射线、直线这三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它们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射线和直线的特点,以及如何区分它们。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性质。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和实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问题卡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用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例,如拉链、射箭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区别?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线段、射线、直线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画一条线段、射线或直线,测量线段的长度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5课时《尺规作图(一)—作线段》(教师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5课时《尺规作图(一)—作线段》(教师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5课时《尺规作图(一)—作线段》(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尺规作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2.学生能够运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准确地作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3.学生能够理解尺规作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2.掌握作线段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作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尺规作图吗?它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可以用尺规来作图?2. 提出问题教师出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段线段的长度m。

请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尺规来作出这个线段。

3. 讲解尺规作图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教师通过黑板示意图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尺规作图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尺规的构造、尺规的刻度、尺规的使用方法等。

4. 指导学生作图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尺规作出一段给定长度的线段。

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尺规的刻度对齐、线段的精确度等问题。

5.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若干道作图题,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在完成后进行讲解和指导。

6. 拓展应用教师可以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尺规作图的应用,如建筑中的测量、工程施工中的标定等。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尺规作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线段的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使用尺规作图的基本技巧。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学生理解了尺规作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思考并写出一篇关于尺规作图的应用的短文。

以上为本课教学内容的大致安排和教学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线段、射线、直线》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并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从而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及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能够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学会运用线段、射线和直线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发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图,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形,如直尺、射线枪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线段、射线、直线的动画演示。

3.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例如,教室里的地板砖可以看作是矩形,而地板砖的边可以看作是线段、射线或直线。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种线段、射线或直线,用直尺和射线枪进行实际操作,画出相应的图形。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4 线段的和与差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4 线段的和与差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4线段的和与差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4节“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的基础几何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等基础知识后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线段的和与差,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线段的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逐步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学会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线段的和与差,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和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相遇问题、路线规划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线段的和与差来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1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线段、射线、直线1.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直线的性质,并掌握它的应用.重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难点直线性质的理解及应用.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幅对联:加减乘除谋算千秋功业点线面体描绘四化蓝图教师:这幅对联中有关数学方面的词有哪些?学生:加减乘除,点线面体.教师:上联中的加减乘除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数学中的四则运算,下联中的点线面体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面图形中的线段、射线、直线.二、探究新知1.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绷紧的琴弦(如图4-1)、黑板的边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segment).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ray).手电筒、探照灯所射出的光线(如图4-2)可以近似地看作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line).直线没有端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请举例说明,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下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总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②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射线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③直线、射线不能测量长度,线段可以测量长度.联系:将线段向一端延长得到射线,向两端延长得到直线,将射线向一方延长得到直线,即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2.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教师:在几何中,我们怎样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呢?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讲评.(1)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图4-1,教师讲解线段的表示方法:以C,B为端点的线段,记作线段CB或线段BC.有时一条线段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记作线段a.由此可知,线段有两种表示方法:①可以用它的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②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强调:表示线段的两个字母没有顺序性,如线段BA与线段AB 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表示线段时,在字母的前面一定要写上“线段”两字.(2)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图4-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射线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条射线可以用它的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表示,如图中的射线,记作射线OM,其中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另一个字母的前面,而且在两个字母的前面要写上“射线”两字.强调:①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中第一个一定是端点.②同一条射线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下图中的射线,可以表示为射线AB,也可表示为射线AC.③端点相同的射线不一定是同一条射线,端点不同的射线一定不是同一条射线.④两条射线为同一条射线必须具备的条件:端点相同;延伸的方向相同.(3)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图4-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直线的表示方法:一条直线可以用在这条直线上的两个点来表示,中的直线记作直线AB或直线BA,一条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可以记作直线l.所以直线也有两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前要注明直线两字;表示直线的两个字母也可交换位置.思考:一个点和一条直线可能会有哪些位置关系?请你画一画.3.直线的性质教师:请同学们按下列要求画出直线,并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1)过一点A画直线.(2)过两点A,B画直线.(3)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如图4-7),至少需要几个钉子?学生画图探究,得出结论.教师指名两位同学上黑板画图.教师: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如果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几个钉子?教师总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12页“随堂练习”第1,2题.2.如图,已知A,B,C三点,过其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用字母把这些直线表示出来.【答案】2.一共可以画三条直线,分别为直线AB,直线AC,直线BC四、课堂小结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2.直线有什么性质?任举两例说明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16页习题4.1第1,2,6题.线段、射线、直线是比较简单的图形,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图形,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及联系.通过让学生动手画直线,让学生理解直线的性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第2课时比较线段的长短1.了解线段的基本事实;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重点掌握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会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某市交通地图的一部分(如图),提出问题:(1)请你画出从环岛到茂华中学的线路草图(画出4条即可).(2)从环岛出发,你喜欢走哪条路线到达茂华中学?为什么?(3)比较从环岛到茂华中学所有路线的长短,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完毕后,派代表回答,教师点评.二、探究新知1.线段的基本事实课件出示问题:如图,已知从A地到C地共有4条路,第几条路最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教师进一步讲解: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练习:如图,线段AB的长度为3 cm,那么就说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 cm.2.比较线段的长短(1)图4-11中哪棵树较高?哪支铅笔较长?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哪条较长?你是怎么比较的?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指名回答.教师:如果是两条线段,又该如何比较?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请在练习本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思考:如何比较线段AB与线段CD的长短?可以用几种方法比较?请你说出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回答.教师进一步讲解比较线段的两种方法:(1)叠合法:把线段AB移到线段CD上去,将其中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2)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AB与线段CD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强调:①度量线段的实质是将线段与刻度尺进行比较,因此,刻度的单位要统一.②度量的过程总会存在一些误差,但通常忽略不计.③两条不同的线段有三种大小关系.④叠合法比较时必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在同一方向上进行比较.(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可以将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如图4-13,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作法:1.作射线A′C′(如图4-14).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B.线段A′B′就是所要作的线段.3.线段的中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出问题:你能把它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吗?学生操作探究,指名板演.教师讲解:如图4-15,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作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BM=12AB或AB=2AM=2BM.教师点评:(1)线段的中点必须在线段上,如果已知AB=BC,那么点B不一定是线段AC的中点;(2)若B,C把线段AD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点B,C叫作线段AD的三等分点,类似地还有四等分点、五等分点;(3)从位置上看,线段的中点在该线段的正中间;(4)线段的中点具有唯一性,即一条线段有且只有一个中点.课件出示练习:如图,已知线段AB=8 cm,C为AB上一点,M为AB的中点,MC=2 cm,N为AC的中点,求MN的长.学生合作探究后,汇报答案.分析:根据M为AB的中点可知:AM=MB=12AB=4 cm.又知MC=2 cm,所以AC=AM+MC=4+2=6(cm),从而求得AN=12AC =3 cm,所以MN=AM-AN=4-3=1(cm).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15页“随堂练习”第1,2,3题.四、课堂小结1.线段的基本事实?2.什么是两点之间的距离?3.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4.什么是线段的中点?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16~117页习题4.1第3,4,5题.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涉及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是几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来学习几何策略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线段、射线、直线》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首先介绍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线段的端点、长度等。

然后介绍了射线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射线的端点和延伸方向等。

最后介绍了直线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直线的无限延伸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

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观理解能力也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于图形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困难,需要通过更多的图示和实例来进行辅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示,学生能够培养直观理解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尺子上的线段、激光射线等,引导学生思考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和性质。

2.讲解与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演示。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1线段、射线、直线 教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1线段、射线、直线 教案

«直线、射线、线段» 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示方法,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探究得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并能举例说明这一事实;(3)理解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能读懂简单的几何语言并据此作出图形.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直线公理,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自学、类比、分析、概括、合作的能力;(2)通过探究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实际问题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通过学生讲解,其余学生纠错,补充,体现集体力量的强大,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3)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难点:几何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数学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多媒体展示):1.笛子(可近似看作小学学过的什么几何图形:线段)2.光源发出的光线(可近似看作:射线)3.笔直的公路(可近似看作:直线)设计意图:由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中的笛子、光源发出的光线、笔直的公路的形象,抽象为数学中的线段、射线、直线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研究它们的必要性。

(二)回顾旧知1.小学是从端点个数定义线段、射线、直线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他们的区别:(2)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 和 是 的一部分。

(由学生已有知识是可以独立完成它们的区别的,因此本环节采用抽问的方式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从端点个数、延伸方向、可不可度量这几方面考虑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并独立完成表格,为学习他们的表示方法做准备。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避免过重的学习负担。
2.作业难度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提升空间。
3.作业形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
5.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
1.学生对线段概念的理解程度,部分学生可能对线段的定义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帮助他们巩固概念。
2.学生在运用数轴和坐标系表示线段时的熟练程度,有的学生可能对坐标系的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策略,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解题技巧,需要引导他们运用线段的和与差知识,形成有效的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逐步提升,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在本章节学习线段的和与差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概念和简单的计算方法。然而,对于线段和差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3.多元教学,注重实践:结合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线段的和与差。同时,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线段和差的知识。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解题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知识。
3.游戏互动:设计一个与线段和差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线段的和与差,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图形;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分类与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几何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当我解释无限延伸的概念时,学生们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几何概念,仅仅通过语言描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亲自使用直尺和圆规画图,确实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小组讨论的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并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概念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在小组合作中缺乏自信。
4.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线段、射线、直线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源自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准确理解这三种基本几何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线段、射线、直线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特征,如长度、端点个数、延伸性等。
-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区分这三者,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区分难点: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形比较,强调线段有固定的长度和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且在另一侧无限延伸,直线则没有端点且在两侧都无限延伸。
-实际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测量或定位的题目,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来解决问题,如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物体的方向等。
四、教学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点C 、D 为线段AB 上两点,AC +BD =a ,且AD +BC =5
7
AB ,则CD 等于 。

(用含a 的式子表示)。

(a 3
2)
2、已知,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5∶3三部分,M 为AD 的中点,BM =6 cm ,求CM 和AD 的长。

知识点一 基础线段问题 【知识梳理】
1、常考题型:线段基本概念、线段计数、线段中点问题、方程思想求线段长度、分类讨论线段上点的位置关系、线段与数轴、绝对值结合的动点压轴问题等;
2、常用方法:设元法、方程思想、分类讨论等;
3、线段的中点、等分点对应的线段关系
(1)概念:把线段分为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2)画图并思考
①若点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点M 为线段AC 的中点,点N 为线段BC 的中点,则线段MN 与AB 有什么数量关系?
②若点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且2AC=5BC ,问AC 与AB 、BC 与AB 的数量关系?
【例题精讲一】线段的基础计算
1、已知线段AB ,在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 ,使AC =2BC ,在AB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一点D ,使DA =2AB ,则线段AC 是线段DB 的 倍。


3
2)
2、已知线段AB=10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BC=4cm,若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3、(1)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6cm,BC=4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的长度;
(2)对于(1)题,如果将“点C在线段AB上”改写成“点C在线段AB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画出图形并求线段MN的长度。

【课堂练习】
1、已知点A、B、C在直线l上,若BC=5
3
AC,则
BC
AB
=。


2
5
8
5
或)
2、如图,点E是线段AB的中点,C是EB上一点,AC=12cm。

(1)若EC:CB=1:4,求线段AB的长;(20cm)(2)若F为CB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

(6cm)
3、如图,已知线段AB上有两点C、D,点M、N分别为线段AD、BC的中点.若BD=5 cm,MN=8 cm,则AC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知识点二线段的综合计算
【知识梳理】
解题方法:①根据已知条件找出线段间的和差倍数关系;②利用设未知线段长度,找出等量关系求出要求线段;③特别注意题目中点时在线段上、直线上或延长线上等关键条件,有序分类。

【例题精讲二】线段、直线、射线
a =
1、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O两侧,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b
14,(1)若b=-6,则a的值为;(2)若OA=3OB,求a的值;
(3)点C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若O为AC的中点,OB=3BC,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的值。

2、如图,点B、C在线段AD上,CD=2AB+3,(1)若点C是线段AD的中点,求BC-AB的值;(2)
若BC=1
4
AD,求BC-AB的值;(3)若线段AC上有一点P(不与点B重合),AP+AC=DP,求BP的
长。

【课堂练习】
1、已知线段AB 、CD ,其中线段CD 在线段AB 上(C 、A 在B 点的左侧,D 在C 的右侧)。

(1)若线段AB =14,CD =6,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求MN 的长;(MN=10)
(2)若将(1)中条件:“线段AB =14,CD =6”去掉,只保留:“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请证明:MN =()1
2
AB CD +;
(3)若线段CD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知识点三 线段中的动点问题 【知识梳理】
1、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可表示为:AB =a b -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的速
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 ,向左运动b 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 -b ;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 +b 。

【例题精讲三】线段中的动点问题
1、如图,A 、B 是数轴上的两点,点A 表示的数是a ,点B 表示的数是b ,已知0)242(|24
|2=-++b a
(1) 直接写出:a =_________,b =__________。

(1) -8、12
(2) 点M 、N 分别从点O 、B 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点M 的速度为1个单位每秒,点N 的速度为3个单位每秒,P 为线段AM 的中点,Q 为线段BN 的中点.M 、N 在运动的过程中,PQ +2
1
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说明理由;若变化,当运动时间t 为何值时,PQ +2
1
MN 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2) 当运动的时间t 时点M 对应的数为:-t ,点N 对应的数为:12-3t
∵P 为线段AM 的中点,Q 为线段BN 的中点,∴P 对应的数为:t 2
14--,Q 对应的数为:t 2
312- ∴PQ =|t 2
312--(t 2
14--)|=|16-t |,MN =|2t -12|,∴|6||16||122|2
1|16|2
1-+-=-+-=+t t t t MN PQ 当6≤t ≤16时,MN PQ 2
1
+
有最小值为10 (3) C 、D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6、8,若线段BD 固定不动,线段AC 以每秒2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E 、F 分别为AC 、BD 中点,在线段AC 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t 内,始终有EF +AD 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相应的时间t 的取值范围。

(3)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点A 对应的数为:-8+2t ,点C 对应的数为:-6+2t 点E 对应的数为:-7+2t ,点F 对应的数为:10,则EF =|2t -17|,AD =|2t -16| ∴EF +AD =|2t -17|+|2t -16|=2(|8||217|-+-t t ),当2178≤≤t 时,|8||217|-+-t t 为定值2
1 此时EF +AD =12
1
2=⨯
【课堂练习】
(新洲区期末调研第23题)1、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
(1) 若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求点P 对应的数;
若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则12
4
2=+-=
x ; (2) 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之和为7?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若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之和为7,则有7
42=-++x x ,
所以x=4.5或﹣2.5 (3) 若点P 以1个单位/s 的速度从点O 向右运动,同时点A 以5个单位/s 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 以20个单位/s 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 、N 分别是AP 、OB 的中点,问:AB -OP
M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
理由。

1、如图,线段AB 表示一根对折以后的绳子,现从P 处把绳子剪断,剪短后的各段绳子中最长的一段12 cm .若AP =3
2
PB ,则这条绳子的原长为___________cm 。

(20或30)
2、已知线段AB =4 cm ,反向延长线段AB 到C ,使BC =2
5
AB ,D 是BC 的中点,点E 是BD 的中点,求线段AE 的长。

(2
3)
3、在同一条直线上有A 、B 、C 、D 、四点,(A 、B 、C 三点依次从左到右排列),已知AD=5
3
BD ,AC=3CB ,且CD=6cm ,求AB 的长。

一、线 段间如何转化关系:
二、动点问题中需要掌握的公式有:
1、如图,已知直线l 上两点A 、B (点A 在点B 左边),且AB=10cm ,在直线l 上增加两点C 、D (点C 在点D 左边),作线段AD 点中点M 、作线段BC 点中点N ;若线段MN=3 cm ,则线段CD= cm 。

(16或4 )
2、如图,延长线段AB 到点C ,使BC =
2
1
AB ,点D 为AC 的中点, (1) 若AB =8,请补全图形并求线段BD 的长;(2) 若F 为BC 的三等分点,则AD
BF
的值为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

3、如图,线段AB =12 cm ,(1)延长AB 到点C ,使BC = 1
2 AB ,点D 是BC 中点,点E 是AB 中点;请根
据题意,补全图形,并求出DE 的长。

(2)点M 是线段AB 上一点,若动点P 从点M 出发,以1 cm/s 的速度向点A 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3 cm/s 的速度向点M 运动(P 在线段AM 上,Q 在线段BM 上),若P 、M 在运动的过程中,总有MQ =3AP ,求 AM
BM
的值;
(3)若线段AB在数轴上,且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在点A右侧,点B对应的数为m,点F是数轴上一点,点F对应的数是x,请你探索式子:|x+3|-|x-m|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多少?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