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三)三行对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希望。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句子)甚:超过。
于:比。
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句子)如使:假如,假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一、《鱼我所欲也》阅读及答案(2018 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亦我所欲也是进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C.所恶有甚于死者于厅事之东北角 ( 林嗣环《口技》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 ( 蒲松龄《狼》 ).20.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A. 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B. 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21.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①”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②。
(4 分)22.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4 分 )篇名| 示例| 项目列举事例运用排比运用对比乞人不屑“蹴尔”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把“①”与“②”在《鱼我所欲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食的事例财富数量上作对比而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 守城方得“地利”却域民不以封疆之把“多助”与“寡 界 威天下不以兵助》“ ③ ”的事例助”的结果作对比革之利答案:19.A 【解析】 A. “亦”都是“也”的意思; B. 动词,舍弃 / 名词,住所、房间; C. 介词,比/ 介词,在; D.动词,感激 / 动词,得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鱼我所欲也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基础知识
2.一词多义
得 (1)故不为苟得也
获得,取得
(2)所识穷乏者得我 通“德”,感激 (3)二者不可得兼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古诗文阅读
(一本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部分
中考课内文言文
二十一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十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 “舍生取义” “正义” “生命” 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
得到
通“欤”语气助词
与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蹴尔而与之 给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 (1)为宫室之美 为了 (2)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基础知识
2.一词多义
则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
(2)得之则生 就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如果 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比
具]羹,得之则生,弗[不]得则[就]死。
一碗饭, 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 的行人]弗受;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描述了作者在夏日炎炎的天气下无聊的情绪和向往自然的心境。
该诗在表面上描绘了作者与鱼儿的互动,实则隐喻着人们对自由、宁静和幸福的追求。
原文:
池鱼不宁复惊起,水波微茫稍敛姿。
世事一场大梦后,人生几度秋凉意?
译文:
池中鱼儿相互惊扰,水波微静,稍稍收敛姿态。
人生经历尽大大小小的变幻,如同短暂的梦境,几度秋风凉意?
注释:
1. “池鱼不宁复惊起”:指池塘中的鱼儿翻滚着游动,不安定和安宁。
2. “水波微茫稍敛姿”:指水面微微波动,形态稍稍平静。
3. “世事一场大梦后,人生几度秋凉意?”:作者寓哀思于此。
生命短暂,世事变幻无常,如同梦境一般,几经秋风凉意,人生转瞬间就逝去了。
课文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人生的感慨。
在炎热的夏季,他无聊地站在池边看着悠然自得的鱼儿在水中穿梭,表面上看似平淡,实则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池鱼不宁复惊起”,这句诗触及了人的心灵,鱼儿的自由自在和游动的轻盈,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他想要和鱼儿一样,畅游于美好的自然世界之中,追求自由和幸福。
然而,生命如同梦境,转瞬即逝,使得人们的追求和向往有时显得如此微小和渺茫,而“人生几度秋凉意”,则是诗人对人生感慨的写照。
这篇诗歌充满哲理性,表现了经验的积累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它也让人们清楚认识到,生命短促,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每一刻的美好,追求自由和幸福,不要把一生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事情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64张PPT)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 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 论点。
(刘禹锡《陋室铭》) ⑶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⑷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⑸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⑹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 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 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 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莫: 没有。 则: 承接连词,那么,就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生: 生命 义: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 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 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得:得到,获得(2)兼:同时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故:因此(2)为:动词,做(3)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这指不择手段取得)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1)恶:讨厌,憎恨(2)甚:胜于、超过(3)患:祸患、灾难(4)辟:同”避”,躲避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如使:假如,假使(2)何:疑问代词,什么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者:在这里指代“办法”(2)为:动词,做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是:这(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生命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非独:不仅,不只是(2)是心:这种心(3)丧:丧失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3)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10.呼羹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呼:没有礼貌地吆喝(2)尔:用作后缀1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蹴:踩踏(SJ:践踏)(2)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①万钟:优厚的俸禄②钟:古代的一种量器(2)则:连词,表示假设(3)辩:同“辨”辨别(4)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奉:侍奉(2)得:同“德”,感恩、感激(3)与:同“欤”,语气词1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乡:同“向”,先前、从前(2)已:停止,放弃(止,罢体)(3)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二、文意理解1.理解概括类(1)《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答: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我所欲也」,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六十六章,原意为“有了我
想要的鱼”,也可以解释为“我想要的东西很容易得到”。
这句话充满了深沉的含义,强调我们要尊重客观定律,不可违抗事物
本身的规律。
“鱼我所欲也”突出了“追求”、“努力”、“坚持”的品质,寓意我们要有一颗勇于挑战的心,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
放弃自己的理想,要克服困难、抗争到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一旦我们下定决心,不要害怕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将目标一步步的实现,总有一天会说出“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考点、知识点详细讲解(必背篇目)
九年级《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考点精讲目录1.电子课文2.考点精讲3.重点解析一、课本原文电子版9 鱼我所欲也①《孟子》预习◎你还记得八年级学过的《〈孟子〉三章》吗?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
◎熟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②也;死亦我所恶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④有所不辟⑤也。
如使⑥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⑧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⑨耳。
一箪食,一豆⑩羹⑪,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⑫,行道之人弗受;蹴⑬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⑭也。
万钟⑮则不辩⑯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⑰焉!————————————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wù)〕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⑩〔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⑪〔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⑫〔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⑬〔蹴(cù)〕踩踏。
⑭〔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⑮〔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⑯〔辩〕同“辨”,辨别。
⑰〔何加〕有什么益处。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⑤。
语文九年级下册全部古诗
001 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3张PPT).ppt
3
SECTION
课文赏析
三、课文赏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
四、课后讨论
文章的写作特色?
1
逻辑严密
2
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ຫໍສະໝຸດ 3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四、课后讨论
本文阐明了:
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 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一、作者简介
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 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2
SECTION
好词好句
二、好词好句
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妾qiè
羹gēng
蹴 cù
二、好词好句
一、课文导读
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 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 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 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ninth grade Chinese Fish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及课文分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假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 所厌恶的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 因此(有的人)明知某种手段能够生存却不使用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 这是因为(他们)所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不仅仅
假如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存的方法,有什 么不采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没有 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 祸患的方法,什么不(可以)做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避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凭借这些方法就可以就可以生存 却有人不去采用;凭借这些方法 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这
停止
之谓失其本心。
叫做失掉了他们的本性
分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得:两个能原动词连用, 兼:同时得到或占
能,能够
有
翻译: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 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 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
(《孟子•告子上》)
结构提纲
论点(设喻)鱼——熊掌
论证(正面)所欲甚于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最全PPT课件
1928年 ,夏明翰由于叛徒的出卖 ,
因 由是则生 不用 有甚于生者
果 分
(结果) (原因)
析 由是避患 不为 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勿丧:不丢掉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 致丧失罢了。
非独贤者有
递
升华 主题 人皆有
进 论
说
贤者勿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 面举例)
◦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 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3、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 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 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 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 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
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 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 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 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
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⑴读准字音:
宫室之美为(wéi)之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苟得也为(wèi)蹴(cù)尔不为(wéi)
不屑(xiè)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2)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比)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四、整体感知
1、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3、学生齐背课文。
六、小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下册继《孟子二章》后又一篇儒家经典文章。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宣传了“性善论”。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对学生有的教育意义极大。
这篇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于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我备课时,精心设计题目。
应该说我们的学案设计比较科学,操作性强。
给了学生一个抓手,便于他们有效学习。
学案涵盖了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与理解,注重了文章脉络的分析,论证方法的把握,紧扣了文本。
又注意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归纳,词类活用的点化,通假字的总结,还注意了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巩固,让学生继续形成并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同时我还紧联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在具体教学中,我又注重了文言文的特点。
进行了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
在字词梳理时,我们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问,做好学案有关内容,再全班交流的方式,避免了课堂氛围的沉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