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和谐人生的诠释及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

●哲学研究

论孔子关于和谐人生的诠释及现实意义

焦新顺

(新乡学院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孔子在对三代历史以及他所处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考察后,利用前人的知识成果,从自然入手去研究生存于自然环境中的人,关爱人的生命、生存、尊严,阐发人生的意义,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至此,人文思想和人道观念成了孔子思想的中心,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旋律。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效法自然,以天地之道指导人道,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人生思想。他所注重的修身体仁的道德境界、道济天下的崇高理想、尚义奉献的价值取向、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与人同的和谐人际关系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和谐人生;诠释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015-03

收稿日期:2012-10-28

作者简介:焦新顺,男,河南汝州人,新乡学院副教授。

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探索,《周易·系辞》对此有过具体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灵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随着智能意识的提高,人类认识到人揭开人自身的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生命在自然中奋斗生存的真正目的。于是在探索自然的同时,人类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自身的价值。故此,有人说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的过程的记录。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中国哲学就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它始终贯穿着关怀人的生命生存和人的心灵,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孔子从自然入手去研究生存于自然环境中的人,他把大自然的法则拿到人文观念中来讲,也就是把物理科学的原理用到人生的哲学里边来,关爱人的生命、生存、尊严,阐发人生的意义,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至此,人文思想和人道观念成了孔子思想的中心,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旋律。在孔子看来,人的一生应该效法自然,以天地之道指导人道,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人生思想。

一、修身体仁的道德境界

孔子指出,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此处的“道”是天地的准则、功能及精神。《周易·乾卦·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周易·坤卦·彖》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都是说有了天地,万物才开始资生发展。古人眼中的天其实就是太阳,太阳有了运动变化,气候就有寒有暖,形成四季。阳光普照云行雨施,给万物提供了充足的光热和水分,大地则提供肥沃的土壤孕育并承载万物。乾坤代表的就是天地,故此,天地之道就是有生生之德,好生之德。孔子把这些总结为元、亨、利、贞四德。“元”是善之首,为施生之宗,体仁;“亨”是生生不已且有条理,合礼;“利”是有条理又不乱,合义;“贞”则是使万物各得干济。天地给人和万物以生命以恩惠,付出全部却不图回报,体现了博爱仁慈的精神,这是极其崇高的道德。人应该修此四德,“四德”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以求生以害仁,

51

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博爱之心,像天地一样施爱予人、予社会乃至自然万物。孔子指出,只有“德不孤”,才会“必有邻”,纯粹高尚的道德会使自己身心愉悦健康,所谓“德润身,心广体胖”。怀有仁爱之心,具备崇高道德境界是做人的根本,是和谐人生的基石。

二、道济天下的崇高理想

孔子说君子应该“进德修业”,“周知乎万物,道济天下”,这是说一个有理想的人,应该用所学的知识为天下作贡献。关于“业”,孔子给出的定义是“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业”(《周易·系辞》),就是说所干的是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事,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才是“业”。很明显,孔子认为个人的理想应与社会国家的利益一致,个人的志向应超越纯粹的自身利益去追求社会价值,在追求社会价值过程中成就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和谐一致。孔子又说“富有谓之大业”,“崇高莫大乎富贵”。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呢?就是像天地育化万物而不伐功,这才是最富有的。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的人不仅是高尚的人,也是真正最富有的人。子贡曾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有意义的人生就是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三、尚义、奉献的价值取向

孔子并不讳言“利”,也不反对追求“利”。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甚至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我亦为之”(《论语·述而》)。他认为人对物质的追求是合理的,同时他还认为治理国家要“足食、足兵、民信”(《论语·颜渊》),“邦有道,贫且贱耻”(《论语·泰伯》),要求统治者把富民放在首要位置。但孔子认为在对利的追求上,要有一个衡量标尺,那就是义。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对人民肆意压迫和掠夺,因物欲膨胀,人与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手段和利益关系,故此,孔子阐发了自己的义利观。他说,利“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这里的“道”就是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颜渊》),就是说天下的事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办事的手段、方式要符合情理合乎道义。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颜渊》)。孔子坚决反对人仅为贪欲而活,为满足贪欲而不择手段。而是应该见利思义,以义取利。只有义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获得真正的利。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重要的是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主张人应崇效天、卑法地。像天那样高远无量,胸襟宽广,成云施雨,惠及万物;像地那样厚实载物包容担当一切,博爱仁慈,无私奉献。孔子对子贡说要学大地之品德,他说大地“深抇之而得甘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鸟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得”(《荀子·尧问》)。在与弟子子张谈到仁者何以乐山时,孔子说:“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孔丛子·论书》)孔子对水的评价也是“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说苑·杂言》)。可以看出,孔子极力阐发天地山水之性中所蕴涵的爱人、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谐好生的品质,为人树立榜样。他说有意义的人生应是“布施天下而不病贫”,与人分享道德精神的快乐,同时也要在物质上帮扶他人,做到“富而能富人”、“富以其邻”、“贵而能贵人”、“达而达人”。即一个人致富了,要帮助他人带动他人一起致富;自己成功了,还要帮助别人成功;自己知识丰富了,道德提升了,也要帮助别人,让大家都进步。

四、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首先,孔子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和谐美妙的大自然中,享受自然的恩赐,生活在亲人的关爱之中,享受亲情的沐浴。所以,生活本身是快乐的,人的一生付出劳动、情感,是对自然、对亲朋的感激感恩,是应尽的责任,也是快乐的。故此,人生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孔子说“乐天知命”,“乐天”就是对人生抱一种达观的态度。子路问:“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则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孔子家语·在厄》)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明显,孔子倡导乐观的人生。

其次,处险不改悦。孔子认为物不可终通,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求索、奋斗的历程,人生之路不会总是坦途。孔子特别关注人面对困难险境时的心态。他在解释《周易·屯卦》时说“宜建侯而不宁”。“建侯”可以理解是打出一片天地,干一番事业,也可理解成人的一生;“不宁”则指干事业、经营人生需要不懈努力,因为努力过程中难免遇到坎坷和挫折。无论是干事业还是经营人生,都要作好面对困难经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