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哲学问题思考

合集下载

浅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浅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性。
生 命的个 人的 存在 。这 些个人 把 自己和 动物 区别 开来的 第一个 历
三 、 以人 为 本 ” 现 马克 思 主 义 的 认识 论 思想 “ 体
马克 思主 义认 为 认识 是主体 对 客体 的 反映 。 谓主体 是 指从 所
史 行动 不 在于 他 们 有思 想 ,而 在于 他 们 开 始 生产 自己 的生 活 资 料 。” 人类历 史看 , 从 人是 主体 . 人所 创 造 的物质 文 明、 精神 文 明 、 制 度文 明是 客体 ; 创 造过 程 看 , 一种 文 明都包 含有 主 体 和 客 从 每 体, 以物 质文 明而 言 。 生产 力包含 有 物质 客 体 , 也包 含有 人这 一 主 体 。人是创 造历 史的 动力 , 也是推 动 生产 力发展 的动力 , 人 而且 人
律, 是马 克思主 义理论 所追 求的根 本价值 目标之 所在 。
“ 以人 为 本 ” 现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唯物 史 论 观 点 体 马克 思和恩 格斯 指出 : “ 全部 人 类历 史 的第一 个前提 无 疑是 有


自觉 性 、 主动 性 、 造 性 , 些 都 是 人 类 所特 有 的人 的主 观 能动 创 这
动 的主 体 是谁 . 回答 了人类 社会 历史 的 创 造者 是谁 , 回答 了 人 即
类 社会 历 史是 谁 的 历史 ;回答 了人 类 社 会 历史 发 展 的动 力 是什 么? 回答 了人类 社会 历史发 展的 实质是 什 么。从而也 就从 根本 上 阐 明了人 与历 史 、 人与 社会 、 人与 社会 历史 规律 的 关系 。因 此 , 我 们 可 以说 以人 为本 是 唯 物史 观 的根 本 原 则 , 物史 观 就是 “ 于 唯 关 现 实的人 及其 历史 发展 的科 学 。从人 类 社会 历 史进 程看 , 产 力 生 始终 是促 进人 类社 会 向前发 展 的最终 决 定 性 因素 。 这是 马克 思 主 义唯 物史观 早 已昭示 的真理 。人类社 会 各个 不同 的社会形 态 由低 级 向高级 的更 替和 发展 . 每一 新 的社 会 形态 由 初步形 成 到进 一步 完善 和发 展 , 归根 到底 都是生 产 力发 展所 决 定 的。 而生产 力 的发 展 , 主要 最基 本 的要 素是具 有一 个 科 学知 识 、 最 生产 经验 、 动技 劳 能从 事生产 劳动 的劳动者 。 二 、 以人 为 本 ” 现 了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实 践 观点 “ 体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科学理念,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

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和谐社会一、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扬弃西方人本主义是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是针对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来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

当时的人本主义者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教会以神权压制人性,认为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鼓吹以人为中心的世纪观。

后来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也是这种世界观的发展。

这种人本主义在摧毁封建主义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必须看到,这种人本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根据的。

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谈论所谓普遍的、永恒不变的人性。

这样的“人”,正因为被说成是属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所以也就不属于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只是思想家虚构的幻影,而不是现实的存在。

在西方哲学史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础原则。

然而,“人”虽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和最高对象,但他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没有科学阐明人的本质,更没有正确回答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他狭隘的人本主义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

2006年 第2期(总第122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 o.2,2006(G eneral N o.122)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以人为本是个科学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除了具有本体论意义之外,还有价值论上的意义。

在本体论方面,主要是强调世界的属人本质,关注人出现之后被人化了的世界的本质问题。

在价值论方面即所谓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它要求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考虑各种决策。

也就是说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

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之关系,以更加客观的来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本体论;价值论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季海菊,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法政系讲师。

作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内的一种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同。

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学界还是在国内学者们之间,关于“以人为本”的概念至今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倾向于把“以人为本”视为一个人本主义的命题,其中有赞同的也有持批判态度的:批评者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认为这样会使发展导向一种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进而成为盲目张扬人的各种力量、满足人类不断获取资源的一种合理借口;赞同者却不怎么想,他们不仅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上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哲学,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对“本”和“人”的理解与定位,即对“本”和“人”的哲学释义常常构成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前提。

一、“以人为本”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哲学上的“本”首先是围绕“本体论”来谈的,它是指世界(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和本原,通常用以表示对事物理解上的最高意义的抽象。

在哲学史上,物(物本)、心(观念、理念、思想、抽象的意识形态等)、神(神氏、宗教等)都曾被当作本原,并由此演化为唯物、唯心、神学等流派。

“以人为本”思想与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思想与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思想与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作者:陈培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6期摘要:“以人为本”是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容。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之间紧密相连。

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的重要保证就是“以人为本”。

因此,在法治的理论和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贯彻人文精神,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与权益,制约和限制权力滥用方面的巨大力量,从而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统一的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合力,更快推动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以人为本;依法治国;马克思哲学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需要通过“以人为本”来体现。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之间紧密相连。

如果“依法治国”主要是为了解决治国的必要规范,制度和程序问题,那么“以人为本”的思想则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的体现,也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义。

一、“以人为本”内涵“以人为本”是指充分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人的地位和作用,帮助人实现全面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根本,为中心;依靠人、相信人、团结人、发展人。

“以人为本”是人文、法治和科学精神的主旨,即人本精神。

世界上自最早提及“人本精神”的是古罗马西塞罗和格鲁斯。

他们在其著作中认为“人本精神”指的就是“人性”,“人类情感”,“万物之灵”。

因此人本精神也被称为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人文主义是指承认人类价值或尊严的哲学,把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或用某种方法将人性及其范围内的利益作为研究主体的科学,是一种以人为标准,以人为中心和准则,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哲学思想。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强调了人的最高价值,即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最值得关注的,也彰显了人的本体地位。

即人在创造历史时也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标签: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次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阐述。

在当下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很有必要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再学习。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一)“以人为本”之“人”的定位“人”在哲学上,尤其是价值取向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它的提出,突出强调了与神、与物相比,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始终重视社会发展与现实中个人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把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

通过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人本思想,并结合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具体到中国,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哲学视阈中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阈中的“以人为本”

[ 关键词] 人 本 主 ; 会 人 以 为 ; 体 社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能使学校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标准,即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 少年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有利于优化育人环 奋 斗 目标,正确 的是 非观 、荣辱观等 。 境 ,也有利于社会文化 的发展 。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 参考文献: 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 [] 1魏英敏.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 问题[】中国德育。20 7 、 -. 『 06( ) 的学术 氛围、丰富 的文化 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 、 明的生活方 式、 文 [] 2陈文科.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长 [】誊理工大学学报 ( J. 高教舨) 2o , o7 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 ( ). 1 . 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 [] 3顾训宝,韦磊. 以人为本取向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 J. 既 是文 化建设 的主体 ,也是文化建设 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 的创造 报,2 0 2 0 8( ). 者 ,又是大学文化 的接受者 。我们要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就要坚 [] 4刘俊荣.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 . 1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 ] 08 1 持 用大学文化所蕴含 的人生信仰 、道德 观念、审美情趣等丰 富多彩 20 ( ). 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 亩尚、健康、文明的 [] 5王永, 张文I, 【 王华彪. l 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的构建[]世纪桥 , 08() J. 20 3 . 校园文化。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 自 [] 6李醛梅.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和剧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 3 J. 08( ). 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 [] 7余 进.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当代教育论坛。20 3 J. 0&(). 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F然和谐共存的生 1 [] 8陈敬千. 坚持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科教文汇。20 2 J. 08( ). 态环境。近年来,高等学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 [] 9屈维彪。 论校园体系 中豹以人为本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J. 综 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 合版 ) o8() ,20 1 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 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 学生环境 [0臧雪艳. 1]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校园环境文化[]高等教育,20 4 . J. 08( ). 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正在形成。广大教师应成为建设生态 作者简介:木 塔 买 提 15 , , 疆 田 , 田 合 尔. 买 明( 6 )男 新 和 人 和 师 9一 化校园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率先垂范者。 范专科学校马列部副教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古丽娜尔 ・ 买 古人云:“ 文明以止,人文也。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 吐 (9 一, 送 1 5) 女.新 6 疆和田 人,和田 地区广 视 播电 大学讲 主要 师, 从事思 想政 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全面贯 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 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青 收稿 日期j20 .22 081-2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是指将人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并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并认为人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念,他认为人是"万物之王",并赋予人类独特的尊严和权利。

这种思想后来被许多哲学家所发扬,并成为了西方哲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当今世界,"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并被认为是道德和哲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被用来促进人权的尊严和平等,并作为制定政策和法律的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是20世纪中叶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人本质上来发展和实现人的社会功能,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美满人生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应该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准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应该优先于政治的发展。

通过以人为本的指导,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是一种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它关注人的发展,认为只有以人本质上的发展为准则,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美满人生的目标。

它强调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探索人的发展潜力。

以人为本心得

以人为本心得

以人为本心得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强调在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活动中,应将人类的需求、权益和福祉置于首位。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古今中外各个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在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以人为本是一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人是社会的根本要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就业和发展,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其次,以人为本是一种关注人的情感和关系的理念。

人是社会的群体性动物,人的幸福和满足与他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差异,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互联性和互动性越来越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促进社会的共融和稳定。

再次,以人为本是一种关注人的幸福和福祉的理念。

人是情感动物,人的幸福和福祉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交关系、安全感等方面的需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追求人的幸福和福祉。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最后,以人为本是一种关注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理念。

人类作为自由的个体,具有思考、选择和行动的能力,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权利和选择,倡导个人主义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总结起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

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人的幸福和福祉,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维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维
_


o s ih o h l n a hs u s i tn u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维
马 闯 王 成 光
( 西华 师 范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摘
要】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 , 分别时“ ” 本” 人 和“ 进行哲学思考和 以人为本的辩证思维角度 出发 , 以揭 示这一科学发展观 哲学思考 辩证思维
持续发展观 。 统筹 现 在 与 未来 , 当代 人 的 发 展 要 为 后 代 人 的
可 持续 发展 打 下 基 础 , 造更 好 的条 件 . 阔 更 广 阔 的空 间 , 创 开
( ) 体 人 和类 的人 的 有 机 统一 二 个 以 人 为 本 的 “ ” 是 “ 体 人 ” “ 的人 ” 人 . 个 与 类 的辨 证 统 一 。
是 自然 人 又 是 社会 人 。 作 为 自然 界 与社 会 关 系 中重 要 的组 人 成 部 分 . 有 自然 和 社 会 的 双 重 属 性 , 现 了 自然 人 与 社 会 具 体
人 的有 机 统 一 。
展 。 而 把 现在 与 未 来有 机 统 一 起 来 , 次 , 从 其 以人 为本 的“ ” 人
因而 是 社 会 存 在 物 。人 来 于 自然 又 高 于 自然 , 人 与 社 会 的 在 关 系 上 。人 不 是 纯粹 的 自然 存 在 物 , “ 不是 单 纯 的生 物 学 意 义
上 的人 . 也 不 是 抽 象 的 概 念 。 具体 的人 总是 生 活 在 一 定 的 人 社会 关 系 中 , 实 践 着 的 , 生 生 的现 实 的人 , 是 活 即社 会 的 人 。 ” 【以 人 为 本 科 学 发 展 观 . 调 统 筹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展 , 即 : ’ 强 人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以人为本”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旨在强调人类的尊严、价值和权利。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来源,而其意义和价值并不是由其外部环境或通过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来决定的。

相反,人的价值和意义源于其特有的个人和集体特征,其智力、情感、文化、道德和历史的背景等等都是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因素。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人的尊严与自由“以人为本”是哲学上的一种基本原则,即人的尊严和自由应当得到强调和尊重。

这种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实体,具有自己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跨文化性。

因此,人不应该被视为一种被动的、被支配的存在,而应被赋予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二、社会化和文化化的人与人的独立和自主性密切相关的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和文化化的实体。

每个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是其个性和价值的组成部分。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认为人类的多元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资源,而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或政治的问题。

三、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以人为本”还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每个人都可以发掘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创新力和智力潜力,这种潜力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豪感,也可以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最后,“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也考虑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便发挥其潜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并实现自我实现的机会。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包括个人层面的理念,还包括社会层面的理念,即建设一个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充分尊重个体而不失公正与公平,以便实现每个人的潜力和价值。

以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的四个方面,这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理念的内在因素和实现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并非是固定的,它需要根据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不断地细化和发展。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的定义二、对以人为本的思考三、以人为本的关键与精髓四、怎样做到“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的定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二、对以人为本的思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价值观贯穿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也要被社会所承认。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人的价值问题也越发凸现,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应当指出,物质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精神价值的生产亦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当今社会,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价值问题。

三、以人为本的关键与精髓“以人为本”的关键,不是道德戒律,而是法律规范,通过法治主义落实以人为本是最有效的。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理论问题一、能将“以人为本”改为“以人民为本”吗?有人说应将“以人为本”改为“以人民为本”或“以民为本”,因为据他们说人是有阶级的区别的,“以人为本”不能反映这种区别,所以要改为“以人民为本”。

“人”是一个哲学范畴,“人民”是一个政治学范畴,“以人为本”可以包含着“以人民为本”,可以在政治学的层面上诠释为“以人民为本”,但是“以人民为本”却不能涵盖“以人为本”的全部内容。

“民”,在封建社会中是皇帝对他的臣民的称呼,是与“君”相对立而存在的。

“民”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以“人民”与敌人相对立而存在的;一方面是官员与老百姓即官与民相对应而存在的。

从这两方面的意思来说,“人民”都无法完全代替“以人为本”中的“人”。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人”,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中的“人”。

如若不信,你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人”改成“人民”或“民”,会不会感到别扭?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社会中是非常强调阶级观点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该用阶级观点时坚持阶级观点的同时,就不能从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是宽广而深邃的,它不仅思考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而且思考全人类的解放、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不仅思考阶级社会中的“人”,而且思考无阶级社会中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马、恩怎么能在160年前创立为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学说呢?!从实践上说,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的翻天覆地大变革,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按照党章总纲的权威论断,在我们的社会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的矛盾,而且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需要超越阶级界限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球性的、全人类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

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群众观点“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本文拟就“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哲学上予以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历史渊源什么是以人为本 ?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具体地说 ,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2】这一命题标志着古希腊智者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了人事。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自诞 生 之 日起 , 在 讨 论 物 质 与 意 识 的关 系 . 马 就 而 意 识 的 主体 则 是 人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的辩 证 和 唯物 主 义 理 论 、 自 然 的 观 点 和历 史 观 点 都 把 人 做 为 研 究 主 体 和 对 象 。 ” 把 以人 为 本 ” 做 为 研 究一 切 问题 的突 破 口 和落 角 点 。 社会 不 断进 步 的 今 天 . 在 党 中央 提 出 了科 学 发 展 观 , 把 ” 并 以人 为 本 ” 为 科 学 发 展 观 的核 心 . 做
本 立 足 点 和 出发 点 、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论 的 主 体 、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历 史观 是 是
320 ) 510
互 相协 调 , 使 人 得 以 更 好 的 发展 。在 实践 的基 础 上 . 克思 提 I 才 马 叶 { 了人 的 主观 能动 性 是 改 造 世 界 的动 力 和 源 泉 ,在 社 会 的 发展 过 程 中 , 的 理论 作 用 于 实 践 , 过 不 断 的 实践 , 得丰 会 得 到 发 展 。 人 通 使 十 人 的 意识 则 是 社 会 实 践 的产 物 . 质决 定 意 识 . 会存 在 决 定 人们 的 物 社


人 是 马 克 思主 义 哲 学 的 基本 立足 点 和 出发 点
马 克思 在 《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 文 中指 出 ,意识 从 现 实 的 前 提 德 一 ” 出 发 , 一 刻 也 不 离 开 这种 前 提 。它 的前 提 是 人 , 不 是 处 在 某 种 它 但 虚幻 的离 群 索 居 和 同定 不 变 状 态 中的 人 . 而是 处 在 现实 地 、 以通 可 过经 验视 察 到 的 、 必 定 条 件 下 进 行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的人 。 ” 马 克 在 在 思 主 义哲 学 中 , 始终 是一 切 问题 的立 足 点 和 出发 点 . 人 做 为 意 人 把 识 的 主体 。 对 于 黑格 尔 的绝 对 意 识论 与费 尔 巴哈 的 抽 象论 , 克 相 马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2019-09-04哲学理论论文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摘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解读在哲学的领域中,对人的理解不同。

从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到费希特的“自我是主体”,到黑格尔的人是“自我意识等同”,再到费尔巴哈的“主体在人”,关于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贯穿了人类哲学历史。

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只是用属性代替人的本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人”。

马克思通过对前人有关思想的理论创造后对人和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以实践活动为其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活动生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规定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人,从而使人具有了现实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形成了人的社会本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认为,人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且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在社会主义现实条件下,“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的劳动劳动。

二、对“以人为本”中“本”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的“本”是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把现实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人作为目的,把人类的解放作为归宿,不断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于“以人为本”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探索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关于“以人为本”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探索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第2 卷 第4 3 期
2 1 0 1年 8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 OF S NYANG UNI VERS TY I
Vo . 3, . 12 No 4
Au g. 2 0 1 1
文章 编号 :10 —2 52 1 )40 3 —3 0 89 2 (0 10 —0 80
关 于 “ 人 为 本 ’ 本 问题 的 几 点 思 考 以 ’ 基
— —
探索 以人 为本 的哲学 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刘 占 军
( 西北大学 哲 学与社会 学学院,陕西 西安 70 在哲学视域 内解读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 的党 中央提 出的“ 以人为本 ” 的执政 和发展理 念。认 为
宙观现象 的总和。恩格斯讲 : 我们连 同我们 的 “ 肉、 血和头脑都是属于 自然界和存在 于 自然之 中 的”1 _ 。人本 身就是物质 的, 的生命 存在就是 j 人
收 稿 日期 :2 1 —1 3 0 0 2— 1 作者简 介 :刘 占军( 90一)男 , 18 , 河北魏 县人 , 西北大学硕 士研究生 。
第 4期 刘 占军 :关 于 “ 以人 为本 ”基 本 问题 的 几 点思考——探索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现 路径 3 9
传 统 民本 思想 中的“ , 统治 者 的子 民 , 被统 民”是 是
价值 是最 高 最 大 的价 值 。生 命 是 公 民的最 根本 、
治 阶级 奴役 和管理 的对象 ; 统 民本 思想 中的 传
“ 以人为本 ” 体现了“ 人与物 ” 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 , 本质就是 为了实现人 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 以人为本 ” 不仅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更是 马克思 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 。搞清 以人为本 的哲

关于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思考

关于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思考

客体 ( 受教育者) 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 、 交互作用的
过程 。这种双边双 向活 动,在教育中既要充分发挥法制教育
法制教 育主 客体的双重 性揭 示 “ 以人 为本, ’的实 主体的主导作 用,又必须能够充分调动教育客体的 自觉积极 性 ,其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践 基础
开始 于 《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14 ,在 《 手稿 》中马克思 以人为本’ ’的理想境界 提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 的理论。书中指 出:“ 人是类存在物 , 法制教育观念的转变蕴涵 “ 不仅 因为人在实 践上 和理论上都把类—— 自身的类以及他 物 1 马克 思 “ . 以人为本” 是以人 的全面发展 为人类的最高 的类—— 当作 自己的对 象;而且 因为人把 自身 当作 现有的 、 目标 有生命的类来对 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 自由的存在物来对 科学发展观与其它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 学发展 科 待 。 人的对象化的活动 ,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 、社会性 的 观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 出发 ,对发展 的 目的 、发展的主体 活动 ,具有对象性 的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具有实践性 的、社 和动力 、衡量 发展 的根本标准等问题做 出了科学的回答。坚
才能不断发现实践客体的新的特征、结构, 从而以新的方式
改变和利用它们 ,以满足主体的渐进发展要求 。 2 .法制教育主客体 的双重性 ①法制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从事法制教育活动实践的人 法制教育主体是指负有一定法制教育责任 的,对教育对 象 的法律知识的增 加、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现代法律观念的 培养 和形成施加可控制影响的人。 嘲这里我们对高校法 制教 育 的主体主要限定是指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根据党 中央 、国 务 院的法制教育方针,法制教育主体是有 目的 、有计划 、有 组织地对教育对象的法律知识 、法制素养施加可控性影 响的 组织者和教育者。高校法制教育客体 ,是指高校法制教育 中, 教育主体认识 和施加可控性影响 的对象。 ②法制教育过程主客体 之间双重性 第一 , 互动统一。 高校法制教育是一个主体 ( 教育者) 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哲学问题思考【摘要】要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看到目前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还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重要性和必要性;尚未解决的问题;几点思考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为本,包括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需要与利益的满足。

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要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

胡锦涛总书记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摆在首位,既点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地位,又说明了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即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现并运用客观规律,不断推进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践中的人。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人为本要求在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1.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封建思想的残余尚未全部消除,在一些干部中,权力本位的思想还根深蒂固。

少数干部热衷权力地位,淡忘职责义务,对上殷勤备至、负责到底,对百姓的呼声却充耳不闻,对群众的冷暖漠然视之。

一些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部分干部“权力本位”思想作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意识严重缺失。

2.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下大气力去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3.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环节上,标准不严、监管不严,即使有制度规定,也存在落实不严、执法不严的现象。

少数干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置若罔闻、推诿扯皮、不负责任。

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某些干部的眼里,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和自己的升迁,没把群众的利益当回事,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解决群众困难的问题上,比如:上学难、买房难和看病难等等问题上,对群众没有敬畏感,群众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本末倒置,做表面文章轰轰烈烈,搞花架子煞有介事,但真正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却漫不经心、冷漠虚伪。

这样会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和谐。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项工作的重心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

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突出“物”、强调“物”,在很多干部的思维中成了惯性,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就成为了目的。

一些干部在施政过程当中,把追求经济总量当作目的,而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因此而改善、是不是更幸福则不予过多考虑,在这样的状况下,民生让位于gdp,环境也让位于gdp,最后经济总量上去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却下来了,甚至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还因此更加激化。

5.有些地方还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为了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

某些人对生产目的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物”的层面,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层面。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只是为了“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了“使用价值”。

这种观点就是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观点是一种见物不见人观点,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而不是“以人为本”。

三、如何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1.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要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要制定任何经济指标、上任何经济项目,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力为前提。

二要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要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保障他们的政治和文化权益。

5.实现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

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发展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

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要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依法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6.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程度。

而是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也就是说所有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重视人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

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就是说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

要把人的生命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关爱人的生命,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

7.“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民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