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第一课时).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第一课时).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第一课时)07级食品工艺教育董利彩(因为以后教化学,所以写的是化学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基于人教版(旧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的第四节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的第一部分。

这节课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几个重点之一,侧重于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的判断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第一册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学习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很容易,另外学生们已学过好多金属非金属元素,对他们的活动性都有一定的了解,也为学好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但是大家还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比较陌生,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节课的学习很有帮助。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索活动,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在合作讨论中体验相互激发的好处,感受探索研究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4.1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的判断4.2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5、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实验和课堂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展示6、教学流程7、教学过程这是一堂以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分两阶段进行,先做课本上的实验,并稍作改变,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池的形成条件,再做一系列特殊情况下的几组实验,探讨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几种特殊情况。

课堂以给一位牙病患者治病展开。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病例档案”:同学们,面向我们是一位叫“快乐”的女士,可她并不快乐,我们很少见她笑。

快乐小姐有蛀牙史,自从先后安装了两颗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和黄金假牙),快乐女士就一直头痛、失眠、烦躁不安,心情很不好。

高二化学教案-第四节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高二化学教案-第四节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 . : :【引入】有些同学说化学难学,要我说不仅不难学,
. 谁活泼?
—=Zn 2+(氧化反应)
— = H 2↑(还原反应)
Zn+2H +=Zn 2++H 2↑
我们通常把这种由化学能转化为 。

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一个条件,两种材料.) 两极:
活泼性 较活泼金属作负极 不同的 较不活泼的其它导 金属 体作正极 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组成原电池的条件(一个条件——闭合电路;二种材料——导体和电解质溶液),重点是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生作业] 1·课本P69 一、二、2,3 2·课本P73 三、2 [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o学生能够掌握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o学生能够了解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o学生能够运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o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o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池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o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勇于尝试新事物。

二、教学内容4.重点内容:o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o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o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及其应用。

5.难点内容:o理解原电池内部电子转移和离子移动的过程。

o书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o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和电极反应。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原电池的应用实例,加深理解。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

-实验器材:铜片、锌片、稀硫酸、导线、电压表、烧杯等。

-多媒体资源:原电池工作原理动画、实验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指定小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和记录。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保持安静等,对违规行为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在课堂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
环节
情境问题设计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由生活中电热水器“镁失踪了”的实际问题,实物展示引入。
观看实物及图片
给学生以最直观感受,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原电池的原理
探究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模拟电热水器内部防腐蚀原理,并板书给出原电池的定义。
观察现象并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达到层层深入思考的目的。
依据探究实验一原理设计铜锌原电池,进行探究实验二。
通过探究实验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记录实验现象
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呈现主题,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原电池的原理
通过动画提出问题、分析原电池的原理及实质,并板书电极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
回答问题
通过动画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易接受。
回顾热水器易被腐蚀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原电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思考
交流讨论
确立优案解决问题
把一系列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选择,培养其思维能力,巩固知识,消除学习上的惰性,并使其体验学有所用的愉悦感。
课堂练习
展示识
小结
小结本节知识点
归纳整理
巩固知识
展望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前景
整理
再一次提升学生学习原电池的兴趣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作业
布置实际调查作业及课后作业
记录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习惯
思考并提出可行方案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依据所给材料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三,分层次讨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精)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精)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掌握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和电流的运动方向;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和电流的方向;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品: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烧杯、电流计教学过程:[提问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电池,有一次性的锌-锰酸性电池,有可重复充电的镍氢、镍镉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这些电池虽小,但是,在生活中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你们知道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吗?它是如何发展、演化的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新的知识──原电池。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原电池[演示4-20]……[再演示4-21]……[学生说现象]看到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

当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P97图4-20)时,铜片上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产生偏转。

[学生思考的问题](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Flash铜锌原电池”]……[生师讨论解释]用导线连接后,锌片不断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这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原来,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

这一反应可表示如下: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 - 2e = 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 + 2e = H2↑(还原反应)原电池反应:Zn + 2H+ = Zn2+ + H2↑(Zn + H2SO4 = ZnSO4 + H2↑)[结论]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维普资讯
20 0 8年 。 6期 第
教学 设 计
4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电池原 理及其应用’第 1 原 ’ ( 课时) 学设计 教
粱 峻峰
( 泉 县 第 一 中学 , 北 承 德 平 河
07 0 ) 6 5 0
文 章编 号 :1 0 — 6 9 (O 8 6 0 4 — 3 0 5 6 2 2 O )0 — 0 3 0
学习要点:
1 么是原 电池 ? . 什 Z原 电池 的工作 原理 ?
4构 成原 电池的条 件 ? .

3 . 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 向如何判断?
( 通过电池用途 的简单教 学 。 现化学 与社会 2 ) 体
的 密 切 联 系及 化 学 的应用 价 值 。 使 学 生 明确 学 习 的 最 终 目 的是 服 务 于 社 会 造 福 于 人 类 : 由 电 池 污 染 的 简 单介 绍使 学 生拥 有 关 注 环 境 、 关 心 社 会 的 意 识 : 通过 学 习讨 论 培 养 学 生 合 作 的 品质 。
铁丝和铜丝的玻璃 杯里 ,铜丝上 有气泡放 出。这是 为什么呢 ?引 出课 题一‘ 四节 原 电池 原理 第 及 其应用 》 ,本 节 重 点 学 习 第 一
部 分一 原 电池 。
[ 书 ]一 、原 电池 板 [ 影 ]强 诃 原 电 池 学 习要 点 投 原电池

通 过 强 调 学 习 要 点 . 使 学 生 的 学 习 目的 明确 、 有的放矢。 [ 听 ] 明确 学 倾 习重点。

点 原 电池 构 成 条 件 学 案 导 学 法 ,实 验 探 究 法 。 自主 学 习 、合 作 学 习 法 。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定义与组成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原电池的分类及特点4. 原电池的应用实例5. 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原电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机、遥控器等常见设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中使用的电源是什么。

2.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与组成:介绍原电池的概念,讲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3.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原电池放电过程。

4. 讲解原电池的分类及特点:介绍原电池的分类,讲解各类原电池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5. 讲解原电池的应用实例:以实际案例为例,展示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原电池应用实例,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3. 思考原电池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原电池与充电电池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原电池与充电电池的原理及应用,认识到两种电池的优缺点。

2. 探讨原电池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及工作原理。

2. 讨论:分组讨论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享各自的想法。

3. 问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解答。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原电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3.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教学重点1.原电池原理。

2.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教学难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教学方法利用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

实验——思考——讨论——总结●教具准备1.铁、铜、锌、稀硫酸、电流计、导线、烧杯、试管、橘子、干电池、小灯泡、碳、CuSO4(aq)。

2.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我们已经知道,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溶于稀硫酸,而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不能溶于稀硫酸。

下面我们来观察两组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4—14)金属和酸的反应[师]我们知道,在烧杯中分别插入一根铁丝和铜丝后,铁丝上有气泡产生,而铜丝上没有;那是因为H+在铁丝上得到了电子而生成H2的缘故。

可是为什么把铁丝和铜丝的上端连接在一起时,铜丝上则有气泡放出,而铁丝上恰恰没有了呢[生]H+在铜丝上得到了电子。

[师]同学们的推测非常正确。

但我们必须清楚,H+在铜丝上得到的电子不是铜本身失去的,而是从铁丝上传过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就来揭穿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原电池[演示]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生]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

[演示实验4—15](分步演示)[师]请仔细观察并说出现象。

[学生甲]锌片和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可看到锌片逐渐溶解,且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

[学生乙]若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铜片上有了气泡,而锌片上则没有气泡,但锌仍在溶解。

[学生丙]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计,可看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案例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案例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案例钦州二中庞子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教师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沿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思路,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教师:学生:三、教学过程:【引入】火力发电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呢?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火力发电的好处:投资较少,建厂快,技术成熟,安全性能较高,原料较充分。

火力发电的弊病:对环境污染较重,所需原料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能源利用率低。

火力发电的这些缺点催生了新的电能发生装置,能不能找到一种装置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呢?【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师:化学能能否直接转化为电能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观察。

【安排学生实验】实验1 观察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结论(小组讨论)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表面有气泡生成铜片面有无泡生成Zn +2H+=Zn2++H2↑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材料引题设置悬念指导实验归纳要点知识呈现引导总结布置新问题自主思维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应用评价创新方案观察→探索→验证→归纳激发思维激化思维深化思维聚合思维观察现象;再使锌片和铜片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第一章:原电池的定义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及作用。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分类及特点。

培养学生对原电池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原电池的定义及其作用。

原电池的分类:酸性电池、碱性电池、中性电池、锂电池等。

原电池的特点:电压、容量、寿命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电池。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电池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电池定义、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原电池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培养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子转移、化学反应等。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电压法、电流法、极性指示剂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利用示意图、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了解其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电池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选型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对原电池应用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手机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原电池选型和使用注意事项:电池类型、容量、电压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利用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电池的应用。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电池应用的理解。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电池应用的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原电池应用的掌握程度。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第一篇教案: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a. 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b.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c. 意识到原电池对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 教学重难点:a.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b. 原电池的应用。

3. 教学方法:a. 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b. 讲授法:介绍原电池的历史背景和应用。

4. 教学内容:a. 了解原电池的历史背景;b. 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c. 探究原电池的应用:如锌银电池、铅蓄电池等;d. 分析原电池的优缺点及其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展示一部手机,引出电池的作用和重要性;b. 讲授:介绍原电池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构造;c. 实验:利用锌银电池实验,观察并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d. 讲授:介绍其他常见的原电池及其应用;e. 小结:总结原电池的优缺点及其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f. 拓展:让学生自主调研其他新型电池的应用。

6. 教学评估:a.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b. 问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问答,检测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程度;c.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原电池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7. 教学资源:a. 实验器材:锌片、银片、盐水、电线等;b.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实验视频。

8. 教学延伸:a. 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更多新型电池的应用;b. 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探索电池相关应用的新思路和发展方向。

第二篇教案: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a. 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b. 掌握原电池的应用领域及其优缺点;c.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2. 教学重难点:a.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b. 原电池的应用领域。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通过课件讲解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b.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原电池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课案.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课案.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课案(第1课时)牙林一中化学组考玉顺说明1、教材的地位、作用“电化学”是中学化学中最经典的一部分,它融合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形成了一部分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而原电池则是“电化学”的开始.首先,原电池依据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深入和重要应用.其次,原电池是在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研究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并与“电解电镀”中,电能如何转变为化学能,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能量转化关系图.第三,应用原电池原理,不仅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电池.而且还为电化腐蚀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在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上,又应用了元素化合物及电解质溶液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原电池上承氧化还原反应,下启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并与能量转化、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电解质溶液相联系,横纵交叉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对于建立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将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2、学生情况学生已进入高二阶段的学习,储备了较丰富的化学基咄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积极、活跃,是进一步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知识技能:掌握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和结构,并能判断一些简单的装置中是否产生电流。

能力技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流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展示课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由实验→理论→再实验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树立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科学思想:利用原电池中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和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根据反应原理创新的思想,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组成条件。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索、组织讨论式教学法。

4、本节课的教学结构为活动准备: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过程:1、通过格林太太的病例分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4-4-1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4-4-1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4-4-1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的判断。

(2)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能力和方法目标(1)可按照学生实验内容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验证原电池的存在。

(2)通过锌、铜单独浸入酸溶液中的现象,到锌和铜接触后浸入酸溶液现象的比较,让学生自已研究气泡为什么会在铜片上产生等……,从中培养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本质的认识,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给学生介绍生活中电池,让学生体会到原电池的具体应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中处处可联系到生活。

从而达到爱化学的目的,培养爱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原电池原理。

难点是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1.埋在地下的铸铁输油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过程速率最慢的是()。

(A)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B)在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中(C)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D)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2.下列现象与电化腐蚀无关的是()。

(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D)银质奖牌在空气中久置后表面变暗3.有A、B、C、D、E五种金属,A的溴化物在常温下分解生成黑色的A,B的氧化物在空气中加热到熔融时不分解,B和C用导线相连,在稀硫酸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时,C上有气体产生,D放入C的硫酸盐溶液中得到C的稳定氢氧化物沉淀,用E作电极电解C的盐酸盐溶液时,阴极上放出氢气,阳极上放出氯气,则关于五种金属活动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能判断出B>C,D>C (B)可判断出D>C>B(C)可判断出E>C>A (D)可判断出D>B>C>A>E4.在实验室欲加速制取氢气,最好的方法是采用()。

(A)纯锌跟稀硫酸溶液(B)纯锌+稀盐酸(C)粗锌(含少量铜)跟稀硫酸溶液(D)粗锌(含少量铜)跟醋酸溶液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公开课教学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公开课教学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考纲要求】1.掌握判断某装置是否是原电池的方法。

2.会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及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 会判断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pH的变化。

4. 会对新型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分析。

5.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自学反馈】(想一想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我们学习电化学的知识?)一.原电池1.定义: 。

2.原电池工作原理探究(议一议下面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负极:3.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2)。

(3) (4)。

4.电极判断,负极:(1)金属,(2)电子流的极,(3)发生反应的电极。

正极(1)金属,(2)电子流的极,(3)发生反应的电极。

【问题思考1.在原电池中是否较活泼金属一定作负极?2.原电池内部阴、阳离子如何移动?3.怎样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注意:(1) 原电池构成的本质条件:某一电极(负极)或某电极附属的物质要能与电解质溶液的中某种成分反应。

(2)很活泼的金属单质不可做原电池的负极,如K、Na、Ca等(3)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移向正极,离子移向负极。

(4)两极得失电子数相等【课前练习】《步步高》P119.深度思考1、2、3【课堂活动】2.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如CH 4酸性燃料电池中,负极反应式为CH 4+2O 2―→CO 2+2H 2O ……总反应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反应式(①-②)典例导悟1科学工作者为心脏病人设计的心脏起搏器的电池是以Pt 和Zn 为电极材料,依靠人体内液体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H +和Zn 2+进行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1)正极材料是________,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极材料是________,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刘成稳
湖北省汉川高中43160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

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4-15)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银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⑵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⑶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四个必要条件。

⑷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⑸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
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原理。

2.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本质和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原理,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六、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两
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小西红柿等水果。

七、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归纳
八、教学过程设计
【回答】C、D、H构成原电池
【学生讨论】(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和补充、修改,最后得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甲:从A、B不构成原电池可知,构成原电池必须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作电极。

从F、G不构成原电池可
本课时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本课时教学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教材处理是否合理。

探究性教学要对教材内容有所扬弃。

探究性教学要以大纲为依据,教材仅仅是本参考书。

因为现有教材的知识大都是以陈述性方式直接呈现,而探究性教学要求教材提供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事实材料,而不只是结论的堆砌,因此,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求对现有教材作适当处理。

2.教学过程是否优化。

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如激励性策略,即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任何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自主性策略,即要求设计的问题有一定思维含量,讨论要注重实效性,讨论过程要注意学法指导,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诊断性策略,即教学过程中经常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程序;创造性策略,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创造性的意见。

3、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教学效果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时间长、参与空间大等;其次,好、中、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三维目标要基本达成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